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时间:2023-08-01 17: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1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第2篇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2017(1)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育;环境教育;融入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浪费大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国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以环境教育作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高中生物教育也亟待有效纳入环境教育,因而必须在将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融入到高中课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高中生肩负着保护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保护环境的兴趣不高。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下,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态度,积极强化创新思想,提高自身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素质教育,能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身心素质等都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在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环境知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而环境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纳入环境教育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融入环境教育有利于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一阵地中能将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适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中,能促使学生对环境教育理论部分的概念有个整体的了解。例如,简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列举各个生态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解释生态系统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一条河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万万千千的生命存在在这个系统内部。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如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进而导致其余两类物种的彻底消失。河流自身有净化的功能,污染程度较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其自身能完成清洁净化,然而这个污染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若污染过度,则会严重削弱其自净系统的功能,河流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会严重污染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人们食用的水产食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生物实验法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积极地进行举一反三,基于学习继续良好地运用,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和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了解生物知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知识使自己想法成为现实。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到生物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试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对“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亲身实践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先将绿叶撕成碎片,接着添加石英砂、无水乙醇、碳酸钙等物质,再对其进行研磨,获得最后的提取物,接着继续做光谱实验,经过实验现象验证绿叶组成成分与比例和课本所述相同。在此期间,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光能经过绿叶中的哪些转换,绿叶吸收何物最终形成何物。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们的生活受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思考当前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生活实践法

教育效果的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且必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周边的环境,接着结合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帮助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比如,高中生物中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热菔保教师先使学生了解该工程时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积极搜集与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一工程的利弊进行探究,最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个别同学有心,则可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的异同点,转基因水稻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害虫,还未能达到良好的长效结果,导致后期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更甚。因而使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不足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意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性,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对自然不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需求。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知识与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视角,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环保观念,还能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针。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积极融入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并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丹.高中生物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职学生;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行工学结合,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所谓的关键能力指的是一种通用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院校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机制,虽然培养难度比专业技能大的多,但高职教育要真正体现价值,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特色,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建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机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以外,尤其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愈来愈快,而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必然导致工作组织的不断变化,同时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只进行单一职业岗位(群)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上仅仅培养学生一些具体岗位(群)的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而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持久的、可迁移的、通用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这就是关键能力。

2.现代企业的需求

现代化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职业关键能力。企业聘毕业生的做法,一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测试,采用笔试和动手操作来考核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面试来考核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考核重点也不同。如国有的大型企业注重毕业生的忠诚度考核,经营规模宏大的名企业往往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型企业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等等。有关面试中的这些能力的要求均属于对学生的关键能力考核。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实践

1.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

在探索与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关键能力培养为基础,其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内容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上三个结合为指导思想,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交流的能力,即以各种方式提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施效果的能力;三是个人能力,即个人的认知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四是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生活、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五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应用信息技术从事一系列日常工作(如文字信急处理、模型设计等)的能力;六是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即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七是心理承受能力,即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自我批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困难与挫折能力;八是职业行为能力,包括意志品质、安全意识、纪律性等方面能力;九是自我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即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十是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这10条关键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强调了工作的胜任力和职业的适应性。通过学校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个体对未来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适应性。其次这些关键内涵包括了学生的一般智能结构,如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还包括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最后这10条关键能力还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素质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模式设计

围绕关键能力培养,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设置军事化教育模块、人文和科技基础模块、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日常管理教育模块等,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1)准军事化教育模块。目前很多企业在员工上岗前会为其组织军训,目的是通过军训的锻炼培养员工上岗工作后所需求的职业行为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可以通过将准军事化管理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中的纪律性、道德品质、团队意识、适应性、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等。在构建准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块中,首先应该注意这里所讲的军事化教育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训练、上军事课、军事检阅等内容,借鉴的是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经验和方法,体现高职学生特殊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而设置的专门管理制度。其次在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式设计中,应构建以下培养框架:第一,合理规范要求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学生风纪、会操检阅、升旗仪式等培养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会操检阅等形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意识。第二,创新准军事化管理育人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实行高年级学生参与低年级学生管理――即带班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学生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在实际管理中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信心,具备了一定的评判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行准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块中,要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内务量化管理,带班员目标管理和达标考核体系。

(2)人文科学素质模块。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测评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其测评的途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素质活动来评估,所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点。通过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关键能力的实践途径有:

第一,构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订单式”能力讲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片面地加大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科学素质要求不力,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偏低,能力培养不全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生管理的渠道,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多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方面的讲座。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这种实施途径的评估模式可以采用即时拓展型关键能力评估模式,也就是培训机构不预先设定详细的评估体系,只简单列出与本次讲座有关的关键能力类别,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关键能力的具体方面进行拓展,再根据拓展后的能力评估标准、要求等指标进行评估的过程。

第二,整合资源,有目的地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活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此途径培养关键能力的方法和渠道很多,但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并总结形成有效的教育活动规范化体系。开展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能力、活动主要培养的是哪项关键能力,怎样提高关键能力等问题。如在活动中要评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制定以下的合作模块培训考评标准。

第三,在实践途径中要开展如职业生涯大赛、学生创业设计比赛等专项规划设计。这些专项比赛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对职业关键能力和环境因素的分析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关键能力。

(3)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模块。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其培养途径都是在团委的引导和帮助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旨在提高关键能力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参观企业、邀请企业管理者来院讲学,使社团成员了解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意识到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严密,意识到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关键能力;通过“口才艺术协会”、“演讲协会”、“文学联社”等组织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有很好的机会和场合锻炼表达能力;通过英语协会、计算机协会、科技协会等组织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英语交流能力。其次在社团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筹划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又比如在社会实践中可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报告、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4)素质拓展训练模块。目前,很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其员工培训关键能力时经常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时可以吸取素质拓展训练的精髓,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一些项目的训练,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如现场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等能力都可以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得到锻炼。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训练项目主要是一些便于课堂组织实施、难度低、便于操作的场地项目。

(5)日常管理教育模块。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着眼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和环节,精心引导,规范管理,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的良好素质和行为,因为守时守纪是用人单位对就职者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二是坚持德育、心育、人文教育和管理多管齐下,教育、教学和管理齐头并进的原则,以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五育人主体德育网络,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形成人人参与、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三是开展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养成教育、成功教育、特长教育和创造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生动有趣、轻松快乐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竞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抗挫折能力、不断发展的进取能力、百折不挠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积极创造各种锻炼途径,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实行学生干部轮换,主要是根据“自愿、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学生本人自荐、竞选,由所在班级学生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干部班子。班委会每年或每学期轮换一次,并每次换届都要保证有2/3以上的新成员。经过几年的轮换,所有毕业的学生100%都做过学生干部。有能力的有机会得到展示,能力差的也有机会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很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要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键能力培养特色

(1)坚持以德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坚持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灌输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2)充分分析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

(3)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拓展活动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设计为五个模块实施,每个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制定各子模块考评标准,操作性很强,学生也易接受,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总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当代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准确和重视的程度,只要学校重视、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7.

[2] 吴雪萍.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0).

[3] 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34.

[4] 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 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6] 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6).

[7] 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6).

[8] 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9]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 王敏,等.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11] 张桂杰.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2] 张柯,邓小丽.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研究:“关键能力”简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学生兴趣 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风起云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变化,面对各种思潮观念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学校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思想政治是培养学生智育和德育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知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从而求善、知善、行善,生成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和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事物时,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如此重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当然思想政治课虽然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但教材内容却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觉得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关。如何培养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见其趣”。教师在开始一个班级的政治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此门课程的学习重要性。针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抽象,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佐证。如思想政治课中上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如果一个做生意的商人不懂得经济的基本知识及法律中的合同规范,将十分不利于以后的事业发展,还可能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如思想政治课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都是螺旋上升式的,遇到的困难只是一时的,以此正确看待一切事物,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正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而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的课程改革则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鼓励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海洋,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悟”,在提问和设疑上体现思维的密度和深度,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2]实践调查证实,教师等待回答的时间稍多1-5秒,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度均有所提高,相应的不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有所减少。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有的学生一节课听下来,什么都没听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3]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此找到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确保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二是主动开发课程资源。”[4]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运用课堂、教材等多种课内外教学资源,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

高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当遇到的问题悬念越大,大脑就会越兴奋地积极思考。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如讲到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将价格与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用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此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较传统教学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目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中高度抽象的内容,仅语言难以阐述,将之利用多媒体设计成动态的课件展现于学生面前,在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场所,而且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课堂教学实效是每位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应从教材、教师和学生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蔚剑.谈新课程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J].素质教育论坛,2007,(1):79-80.

[2]贡和法,许剑文.简析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实施策略[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45-47.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  提问  教学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它的首要目的是鼓励和指导学生从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是认识事物的必要途径。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输入通过听和读两个途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学习通过阅读获得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比通过听输入的机会要大得多。它的重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其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教师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提问既适用于学新知识,也适用于知识检查。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课前5分钟提问训练,复习旧知识,导入新内容,承上启下,使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也为学生构建了讲英语的氛围,创造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教师用英语教英语,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基本目的。实践证明,运用提问教法,会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消极被动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变成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替时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但心理发展极不平衡,凭兴趣爱好而专注某一事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科(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开发提问教学中的兴趣点,如,在提问内容方面激趣、开展竞赛激趣、做游戏激趣、连锁问答激趣和角色表演激趣等。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提问要注意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教师的主动提问,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其实,提问既可以是师生间的提问,也可是学生间的提问。但要把它运用得恰当,还是要讲很多技巧的。在英语教学中有五类行之有效、由浅入深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Go for it》八年级下册二单元课文为例,简述如下:

(1)机械性问题:此类问题简单、机械,答案是固定的或是课文里现成的,学生只要记住所学内容,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即可。

例如:How many children does Cathy have?

        Are their school days busy enough?

        (2)理解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评述。答案分散或暗含在课文中。

例如:What do her children do after school?

  Why are the children tired?

(3)应用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在新情况下加以运用。

例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What’s the meaning of “not…until”? Make a sentence with it.

(4)创造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判断正误,作出创建性回答。

        例如: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children didn’t do as their parents told?

  Can you tell us how you deal with after_school activities?

(5)评价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个人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Why are the children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Do you have any pressure? Why or why not?

        在前面五类问题中,(1)(2)比较简单,易于回答。(3)(4)(5)较为复杂,回答困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五﹑关于提问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问教学。初一学生开始接触英语,有一种新奇感、胆大、不怕羞、敢开口。从最简单的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What’s this in English?开始,抓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走好第一步,就会。问题太难,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让每个学生都“吃饱。”提问的时机,一般先就机械问题,理解问题提问,待学完、熟悉课文后,可就应用问题,创建问题,评价问题提问。提问的对象,一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开花,首先向全班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再一一回答,切忌弄成“一锅粥”。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反思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7]张家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从而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初中品德课教学探讨自己的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品德课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加入教师的教学活动。最后,作为政治教师,能够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自身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一些风趣充满哲理的说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心悦诚服,从心中认可这位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而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要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再如实践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如“体验生活变化,领略现代文明”及“和谐社会”等教材内容的讲解,便比较适用实践教学。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科学习的热情。

五、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术技巧;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27-02

美术教育利用“形象的作品”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共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下面就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育是初中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传统的美术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特长,为想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基础教育,而普通的学生一般忽略美术学习,更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以应对升学考试。另外,教师也不重视对普通非艺术学生的美术教育,这使初中的美术教育几乎形同虚设。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才是符合时代历史潮流和现实教学需要的。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等专业人才,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审美情感,生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会欣赏一些世界名画,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可谓是永恒的经典。学生不是要临摹画作,而是心怀敬畏,以一种审美视角来体味画作本身的美,以及画作背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时代变革的一种态度。画作的色调、明暗过渡自然和谐,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特别是对画家内心世界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欣赏美、创造美,更能获得许多心灵、情感的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建立审美情感的尚佳途径。

二、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在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造型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慢慢培养造型技能,萌发出审美观念。人们对美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影响了他们改造世界、推进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美术教育有利于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推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初中美术教育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利。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而且实用性很强。它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大自然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对全面的素质教育起着纵向的引导和横向的潜润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将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现代社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而且产品的竞争也使得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各行业都向美术伸手,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新的领域,如工业美术、商业美术、印刷美术、装潢美术……而且在持续发展着。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爱心,这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入进去,但美术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审美的提高是人类爱心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定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也一定是完善美满的社会。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都美不胜收。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有关部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美术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面对繁多的学习课程,学习压力较大,美术课程不在他们的考试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美术的偏见,还是一种错误的偏见,会限制学生参与美术学习,降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艺术的结合体,在培养学生美术技巧和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应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修养,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了解和参与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值得教师对其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和研究。

首先,要积极探讨和研究出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其次,秉承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积极彻底的参与改革,实现初中美术与现代教学的相互兼容,实现学生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参与美术学习,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建筑的雄浑、金银器的精致华贵、布料的设计及使用价值等,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中材质的巧妙运用,体会其意蕴,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用身边不同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现代的初中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发现问题的主体,还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主体。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初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地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不仅是理论和创作,更重要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使学生能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创新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和美术教育事业都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成长于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其接受更多元、更开放、更新鲜的元素。在初中生的思想中,有许多具有先见性、创新性的元素需要表达和表现。但是一些长期工作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教师还依然秉持着传统观念,依据传统的理论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的权利,所以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兴趣进行教育教学。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是评价学生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但是作品中表达出的情绪、情感是否充分、明确,也应该成为评价画作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多角度分析、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变得更重要、更必要,学生的艺术能力应该得到更多富于感性的肯定。

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完善教育体制,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时展对教育的更多、更高的要求。初中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使学生更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建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燕菊.浅谈愉快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Z5).

[2]冯燕.“美”中取乐:兴趣激发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3]杨清.刍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2011,(06).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我国是一个重视高校教育的国家,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一直以积极的方式探讨着加强高校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建设的有效性相对较弱。这在当今社会经济文明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要经过积极的探索,以寻求新的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其实施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理论内涵简述

有效性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特性。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是:在思政教育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完成和满足大学生成长所必要的条件需求,以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程度的有效窥探。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认同度上,并包括高校学生在接受这一思想后,对于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在行为上进行指导立场和观点及方法具体运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为了令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建设信念,并在建设的过程中,赋予其正确的社会理想及优良职业道德,令其具备责任的意识和事业观念,遵纪守法,塑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清晰意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其政治生命力的完美体现,是衡量其思政工作成功的最终标准,更是对其加强及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这时期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过渡阶段,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过于现实的物质事物出现,比如酒吧KTV等一些大型的娱乐场所,相对于这些场所的出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学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健全完善的人生价值观,频繁的出入这类场所会使其造成思想过早的蒙上一层物质意识,而在这个年龄其自制力的薄弱,就极可能会导致其道德价值取向及思想评判,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根据湖南衡阳一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来看,目前高校学生有60%想要过早的离开校园,理由据多是因为感觉校园生活太无聊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社会有意思。就这些问题个人觉得教育出现如下问题:

1.首先是学生大部分感觉社会比学校要有吸引力,那么这所高校的政治教育就极其薄弱,在课程的任教中其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没有做到位,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两门课程,一门是马列思想,一本是思想概论,诸多教师大都是在教育授课中照本宣科,没有将毛概和马列思想的精华传递到学生中去,学生没有接受,便没有有效性之说。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因此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需改进之处。

2.其次在学生的思想中,感觉社会是好玩的,而没有在根本上意识到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物质之上存在残酷竞争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在受教育途中,并没有在思政教育中,学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导致了其群体的错误认知。这也在一定层面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产业化有关,校园学生数量激增,成分也随之复杂起来。目前学生中有诸多在校园开店,在校外兼职打工的现象,这些过早现实化的学生现象,使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多层次的复杂性特点,另外随着高校扩招等具体事宜实施的同时,其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的机制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问题。

3.最后一点便是体现在学校生活太无聊这个观点上,学生出现这种观点,就证明了这所大学在教育上的失败,没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再者高校在正常教育环节上,也没有进行素质趣味的教学手段改革探索,更何况思想政治政建设。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终会导致学生思想上出现过度以自我价值为主导的个人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忽视了全面发展中的人文意识教育,在事件处理中,往往出现冷漠使然的自我考虑思维,没有整体的价值体系考量,习惯用自己思维决定事物标准。没有健全的的价值观,同时缺乏系统的行为规范指导,过度放纵自我思想,这些自我的标准与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理念是相孛的,因此这对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制造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措施分析

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是新形势改革下为实现其使命必然的要求,也是有关新时期的形式,向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我个人认为需要有以下改革:

(一)切实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

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加强思政教育推进中,应将育人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思政教育的推广,应当由具备马列思想理论水平高,有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经验的专家,来进系统全面的领导。如果领导匹配不合理,对于思政工作很难推动和发展。因为只有上层建筑建造优良,才可能对学生整体的马列主义思想政治素质起到加强作用,从而促使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产生认识。

(二)对思政教育内容加强和丰富

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时代性,高校应到做到与时俱进,将现行的思政内容进行拓展充实,首先应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的基本,进行教育精神内容的充实,因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实践形成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价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理想目标上的体现。它建立在在人们认知基础之上,对一些理论思想以绝对理性的状态完成。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杜绝教师照本宣科,在教育中增加一些对于学生感兴趣,但同时又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同时还应针对学校里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加以课堂上进行分析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打破马列毛概课堂的沉闷感。同时将思想教育体系无形的化解到这些案例中,让学生在思维中抛却了难懂的政治文字理解消化,在轻松中对思维植入人生的理念。

(三)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建设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起着非凡性意义,它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其融入社会服务的条件基础,对提高大学生人文及综合素质发挥着引导作用,因此切实的做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其对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兴趣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校教育者应在平时多鼓励大学生参加竞赛性和科研型的活动,以巩固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另外还要拓展校园文化及改善人文环境,以扩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另外在人文社科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地域文化,着手人文素质活动的举办。诸如依托其进行社团,书法绘画创作,摄影等地域文化主题活动,这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走出宿舍来,又能够培养学生在精神情操方面的审美等艺术素质。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效性问题探讨上,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现实战略任务,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整合的方面,作为高等学府,其思政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存在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就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应进行大力的促进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之我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G633.955

中学美术教学是传授中学生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更多的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为此,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科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提高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中学生的性情、净化中学生的情感,美化中学生的生活,使中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2.中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传授其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训练其美术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促进中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2.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区别,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等纯美术的艺术作品之外,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例如,现代建筑、雕塑、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与美术密切相关,而工艺品、工业造型等,与生活的关系则更加密切[2]。在美术教学中,把审美教育与校园小文化、社会大文化相结合,扩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最好作品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欣赏化的色彩美。例如凡・高的《向日葵》,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色,丰满的橘面,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让人感受画家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欣赏画的线条美

这是美术作品基本的审美因素。如徐悲鸿《奔马》中的线条,粗犷有力,展示出奔马风驰电掣的动态,也蕴含一种奋勇进取的激情;漆线雕工艺中的线条,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书法中的线条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裙橙绨倬弩发。

第三,欣赏画的动态美

美术作品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用外部的面貌展示内心,用静止的场景表现运动的行程。米隆的《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第四,欣赏画的形神统一

依然是凡・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3]。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改造和实践。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3]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质感、构图、透视、比例、解剖、肌理等知识,欣赏造型,观察和分析对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学生要提升审美,就要重视美术教学,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孙蕾.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4:123.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3-01

推动小学阶段教育的课程改革,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大事。其最终目的,便是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数学学科,若要满足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能力。因此,关乎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实践能力,都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等诸多能力培养,关键就在于塑造起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主体性。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有相似之处,即:都可以被理解为主动地去学习、思考。然而,主体性还包含通过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强化,促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习惯。针对主体性的内在要求,若能使学生逐步具备这样的特质,不难想象,这不仅对于他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意志支撑。

这里还需明确一点:关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塑造,不应脱离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大环境,即应试教育的痕迹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塑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则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

一定的教学内容创新都是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来进行的,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塑造同样如此。学生主体性的塑造,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应根据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来进行。

1.关注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

关于这一方面,则体现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从现阶段对此目标的实现途径来看,诸多教师仍然沿袭了程式化的模式。即:概念讲解、例题解析、习题训练等三段式。诚然,这一模式最终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其被动的教学模式,将抑制学生在数学的思维能力、敏锐直觉能力的培养。结果,仍然无法实现小学教学的优化目标。根据主体性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等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增进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应按前述要求进行。

2.培养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学原理》指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发育方面的约束,无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准确、完整的理解。正因如此,在培养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思维能力上,还需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把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传递出来以助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形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敏锐直觉

形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敏锐直觉,实则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数学知识。如:几何形状的称呼、数量值的大小等,对客体进行精确描述。

二、基于目标导向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塑造

前面已从三个方面,简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目标导向。不可否认,其目标导向是由多个分目标系统组成的。现列出三个主要分目标,在此基础上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以便能够在目前大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遵从了根据主体性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1)互动教学不等同于一问一答,而是在平等的讨论、交流中形成的全过程互动;(2)互动教学应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3)在开展互动教学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在数学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通过鼓励他们发言并及时给予表扬,来调动他们的主体性。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所拥有的PPT、视频播放功能,可以将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改造能具体、生动地展现反映出来。这样一来,就适应了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同时,利用一些卡通图案还能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主体性。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3.问题导入教学方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