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 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 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 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 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 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 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 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 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 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 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 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 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识字与写字:
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积累运用。继续练习钢笔楷书,提高书写水平。
2、阅读:1、小说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
2散文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散文类文章;
2、能依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分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根据不同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 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 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 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词语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3、写作: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艺、探险、动物)分别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课外自主阅读、写作训练指导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亲人和祖国的情感;学习名人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及综合性学习。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高效整合的方法;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引导,组织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还要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依据单元的主题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培养写作能力,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2课 第二周:第2~4课 第三周:5课~写综
第四周:第6~8课 第五周:9~10课 第六周:写综
第七周:11~13课 第八周:14课~写综 第九周:16~17课
第十周:18~20课 第十一周:机动 第十二周:写综
第十三周:21~22课 第十四周?23~25课 第十五周:写综
第十六周:26~27课 第十七周:28~30课 第十八周:写综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二)课时分配:
阅读:54课时左右 写作:18课时左右 综合性学习:6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 写字:8课时左右 复习:5课时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教训,紧抓阅读和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备课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住宿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基础明显薄弱。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的学学习惯渐渐养成,但有部分后进生问题仍很严重。与本部学生相比,尖子生少,尾巴大。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注意精心备课,多听课,多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加强集体备课,尽量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作业。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力量。
3、精心编制学案的作业,力求紧扣教材,训练目标明确,并及时做好检查、批改等落实工作。
4、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同时,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抓好读写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课内外要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指导和课下练笔相结合,自己找“米”和老师给“米”相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⑤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至四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1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三单元:第十课1课时,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关键词】分层教学 语文课堂 农村 新课程改革 七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6-02
农村中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进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传统教学观念和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农村中学教育依然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负担过重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而无所适从,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认识目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以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为分层原则,通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和分层测试等,以教学手法的改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现。
一 目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语文教学质量将大大影响着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高低。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尤其是刚刚升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生活接触面和小学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所差异,使得处于劣势的学生在新的班集体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2.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仍然遵循应试要求来制订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忽视素质教学的推行。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而且要完成高强度的课外作业,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学生在放学后需要干农活,休息时间少,并在家人过高的期望下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中学生无暇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面变得更狭窄,学习积极性下降,难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给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课堂教学手法落后
农村中学有不少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较为传统,仍坚持“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点,缺乏对“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和“以学定教”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和实践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应试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激情;加之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教学设备难以及时更新和补充,使得农村中学生不能够接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语文教学质量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二 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应用建议
鉴于上述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应尽快引进和应用新的教学理论,推进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其中,分层教学是近年来被大力推行的教学理念,尤其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分层教学,就是以班级大课堂为基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知识基层和学习理解能力差异,划分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指令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并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例如,教师在评讲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时所进行的课堂提问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在讲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差等生提出“哪些是重点字词”“‘愠’一字如何翻译”等问题;向中等生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如何翻译”等;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难度较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如“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和品德”通过分层提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实行分层的课外辅导
以《童趣》的课外辅导为例,由于差等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解答难题的能力和信心,思想负担较重,教师们在辅导时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避免不耐烦等消极情绪,真诚地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差的原因,并重点辅导《童趣》的基础知识,如弄清重点字词解释、读音,明白“之”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等。对于中等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并加强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找准学习方向,加快提升能力水平。而对于优等生,教师在课外辅导时应注意并发扬其优点和特长,培养创新思维,如让他们想象和描述类似《童趣》的经历,尝试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等。通过分层的课外指导,让学生能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语文学习上的缺点,提高学习能力。
3.实行分层的测试和评价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在统一试题的要求下实行A、B、C卷制。其中,A卷有90%是基础题,10%是应用题;B卷有70%是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C卷有60%的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其余10%是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较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试卷进行有区别的分值比例和评价方式,改变过去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情况,避免差等生受低分打击而失去学习自信心、中等生停留在一般水平停滞不前和优等生因高分成绩而骄傲自满的现象,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考试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进步体验。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农村中学生克服语文学习障碍,避免“优等生自满、中等生被动、差等生不动”这一局面的良好方法。通过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辅导和测试考评,不同层次的中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劣势,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遵循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的分层原则,及时、灵活地控制分层的标准,改变学生的优、中、差三个等次,避免学生形成固执心理而局限于某一层次,并合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克服相对落后的学习环境所给他们带来的阻碍,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丽珍.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J].成功,2012(1)
一、朗读的意义
所谓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读物的理解。它是语文教学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读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基础,它居首要地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就十分重视朗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都是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阅读心理学表明: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求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相互协作,是一种促使眼、脑、口、耳同时并用的思维的综合活动,从而感知书面信息符号,获取知识。这“对于矫正读音、培养语感、增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祖国语言的美感以及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王松泉《阅读教育学》)。
二、朗读的现状
目前,就农村贫困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朗读情况看,令人忧心忡忡。开学初,笔者就本校七年级100名新生的语文朗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以上抽查、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的朗读情况不容乐观。阅读的关键在于朗读。表(1)、(2)、(3)说明在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朗读的相关要求。于是,在新生入学四周后,我们又随机抽查了七年级三个班其中的90名学生。这次抽查以语文课本为材料,以读音、添字掉字、指读唱读、重读复读、停顿、感情等几项情况为基本内容进行了测试。结果仍不容乐观,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干干巴巴、断断续续,没有一点生气,而且读得十分吃力。另外还有十几名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课文进行朗读,结果不认识的字竟有八九个之多,更不用谈有感情地朗读了。对此,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期中考试后,我们再次进行了测试,情况略有好转。学生朗读的情况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其原因究竟在哪里?
三、形成的原因
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种种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认识不足,训练太少。有不少老师对朗读的作用在认识上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大量让学生朗读课文,花时费力,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觉得抓朗读,得不偿失。即便是读,也多是以默读的形式进行,而且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读是放任自由的,这样就无形地削弱了朗读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身的原因。目前,农村学校中素质水平较高的老师,多数进城了,进不了城的就外出打工。在农村贫困学校中,有四十多个教师,平均年龄都在四十五岁以上,中老年占多数,普通话水平可想而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根本不重视朗读,一至六年级学生,语文朗读基本上是唱读。另外,我们现有的教师中变动的情况频繁,而补充的教师并非教育专业,教师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有些语文教师自己读课文尚有误读、漏读、重复读、缺乏感情的现象,自然难以指导学生了。这样学生糟糕的语文朗读状况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教育经费紧张,教学手段落后。农村贫困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后,学校经费就更加紧张了。因为山区学校,规模不大,教学点较多;学生数不多,教师不少。上级拨款是按学生数定的,必要开支和大学校一样没有分别,因而学校经费开支依然没有好转,教学环境仍无法改变。录音、录像等教学设备几乎是空白,就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录音磁带都无力购买,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先进设备更是望尘莫及了。虽然,近期国家扶贫资助微机三十台,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加之技术人员配备有限,能操作者不多,对教学基本无法发挥作用。
(四)中考升学率的影响。现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无不与升学率挂钩。大多数学校都还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中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的科目就弃之一旁,课程表只不过是个形式,以备上级检查之用而已。这样,朗读无人问津也就很正常了。
四、解决的思路
针对目前农村学校的学生朗读每况愈下的情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因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务实探索,仔细分析,寻求对策,加以解决。就上述情况,笔者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中要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必要时还要手把手地教,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加以指导,想方设法,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讲清楚朗读对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激发阅读情趣,对在活动中很突出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他们的语文朗读热情和信心。
第三,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的普通话规范、标准,能起到示范和指导学生的朗读作用,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朗读热情和朗读水平。
第四,把朗读纳入语文教学整体评价之中。语文课的检测和终评,朗读也要占一定的份量。就是中考也要把朗读列入其中,作为考查的内容,这样才能从实质上贯彻落实课标中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朗读是事关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无论是对感知材料内容,加速对读物的理解,还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加以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韦志成主编,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语文的教学的阶段性任务也随之完成。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将语文教学工作做好,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教学模式;中学语文
引言: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制与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人教版教材课型名称,部编语文教材教学更侧重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连贯性、系统化、层次性的单元整体模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如何实现部编语文教材教学意义与作用的有效发挥,已成为教教学思考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经验总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一、基于部编教材课型,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对教材具有明确的把握,在依据教材编纂内容与编纂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宗旨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任务目标的确立,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部编教材单元教学中“教读”、“自读”以及“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型确立,重点在于从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水平出发,层层递进、连贯性等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散思维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审美情趣、国家认同与理解、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等)的培养与提升[1]。对此,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时,应从单元整体出发,抓住部编教材特色,明确单元教学主要方向,进行整体教学目标设定。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时之景”单元中,共安排了《春》/朱自清、《济南的春天》/老舍、《雨的四季》/以及“古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上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等教学内容。整个单元内容文章类型丰富,即有现代散文也有古代诗歌,同时单元整体教学主旨在于,促进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对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根据单元主旨与文章内容,使整体连贯衔接并有效教学各单元内容,通过“思维调动―方法讲授―知识实践运用―课外拓展”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在整体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二、立足单元整体,连贯知识结构
部编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某一类型知识系统化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在层层递进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与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通过采用“对比教学法”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比对教学,包括单元主题对比、单元文章艺术与情感表现手法、阅读与写作思路等,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效链接,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2]。
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之趣”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猫》、《鸟》、《动物笑谈》与《狼》,教师在明确单元教学主题后,即认知生命价值与存在的乐趣,珍爱生命且尊重生命,构建动物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依据文章内容,通过对《猫》的讲解释义,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创作思路、文学体裁、文章思想情感等重点知识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比分析梁秋实的《鸟》,从而探寻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而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与重点的掌握,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在第五单元讲解过后,教师依据文章内容或题材,以《猫》或《动物笑谈》或《狼》为例,引导学生将其与以前学过的描写动物的文章(包括文章题材、背景、语言表达形式等)进行对比,分析同一类型与题材文章差异性形成的原因,进而开拓学生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合单元文本,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表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提出与实行,有效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对教材文本“背景介绍”、“分段讲解”、“重点词句背诵”等统一性教学模式与固定化文本运用思维模式[3]。部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中“三位一体”课型的设计,是基于“文体思维”的具体体现,侧重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文本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与综合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组“凡人小事”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从文本线索、文本思想情感出发,让学生对文章本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提升学生对人物描写家技巧的掌握。如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中对“莎莉文教师”在细节上的描述,以及细节中作者情感的体现,是学生明确平凡人的“不凡”之处,并有效掌握“文章阅读”与“人物写作”的技巧。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部编语文教材教学要求,单元整体教学始终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在依据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科学教学模式,采取合理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用以促进语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优化完成。
参考文献:
[1]胡久华,张银屏.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4,08:63-68+76.
关键词:说话能力;说话训练;语文教学
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中,对说话的培养很重视,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七年级:复述;八年级:概述;九年级:论辨。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 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具体措施上,我们 则应抓住以下四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
一、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敢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 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的“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 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创造说话机会,激发学生“想说”
能否激发学生滔滔不绝的说话冲动,能否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说话热情,能否充实学生日渐提高的说话需要,精心设计训练项目是最关键的一步。下面是笔者在组织说话训练中的部分项目,供大家参考: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
这一训练适合于刚入校的七年级学生。上每堂课前均要求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每次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均有锻炼的机会。抓住学生好奇心 强的特点,请每位学生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或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小学所在校名、家庭情况、兴趣爱好、脾气特长,甚至今后打算 等等。对这一训练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话者能大声地把话说清楚,即使是流水账,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讲述见闻或经历
这 一训练指说话者向同学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为。讲述中要注意叙述的六要素。内容可以是随意的,如“上学路上”、“回家途中”、“课堂内外” 等;也可以确立一个范围来集中训练,如配合大的集体活动,可以开展“运动会上”、“班会课中”等项目的训练;配合节假日还可以开展“端午节由来”、“×× 的传说”等系列训练。
3.环境介绍
这一训练指有层次地介绍环境的名称、布局、特征、用途、规模、历史等 等。这一训练适用于八年级学生。具体要求是,交代清楚所介绍环境中各点之间在方位上的联系,能运用最常见的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进行准确而形象的介绍。还 要提醒说话者要善于抓住被介绍环境的与众不同处进行介绍,可以“我家屋前屋后”为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家的环境特点,如果可能最好附一张平面图,介绍时要 讲清具体方位,要选用诸如“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说话训 练。
三、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说”
说话训练以分散为主,以集中为辅。分散训练即指贯穿课文讲解始终的所有说话训练,通常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1.解字联想叙述
指教师讲授新课前板书标题中的某一字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导入新课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能根据板书的这一个字说出由它引起的各种联想。如教师可先板书“灯”字,然后请学生讲述自己对它的联想,诸如“灯的种类”、“灯的功用”、“灯的构成”等,请两三位学生讲述后,教师自然导入新课。这一训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对新课的阅读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2.想象叙述
指说话者以原材料为基础,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叙述要求的材料,然后再用口语把它描绘出来的说话方法。要求想象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太离奇,想象不能背离原材料人物、情节的内在发展规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可以“皇帝回到宫中之后”为题,设想皇帝未着衣裳回到宫中后的种种丑态。这样的内容设计紧扣文本,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分散训练还可开展复述训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训练以及回答训练等等,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四、教会基本技巧,达成学生“会说”
“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
1.语音和语调
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2.语速的训练
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 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 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百川归大海,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语文 能力的人才,在诸多的语文能力中,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综合性的。因此,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基础性地学科,是人们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和汉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我县教学改革的浪潮,初中语文教学从课程内容、结果、评价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严谨治学,掌握新的信息,心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在课改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一、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三、围绕《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要把心的语文《课标》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以身作责,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人为本,创设学习情景。语文是有独特的个性,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知识领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重大。当学生诵读或学习语文课时,其反映和感受又往往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要注重《课标》,细致研索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认识,把自己的质疑通过讨论,交流,师生互动,释疑。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容不得束缚”,容不得闭塞。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势?学生的观点是多样的,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结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句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本文使用的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课文节奏鲜明,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使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体会到了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激荡的心灵。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越是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越少,有的甚至没有。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就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获得更多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喜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也助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对于大部分学生(留学生)而言,因诸多因素形成被动学习,这就是要求教师设法去引导,激励学生变动学习为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毕历治教授曾指出:“能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他们自然会发觉它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不需要受到师长的责骂才勉强拿起书捧读,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争取读书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认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③引导学生的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生活经历和实际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在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发散,延伸,使其对语文学习更加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师要强化情趣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之美,享受审美乐趣,把审美感知和理解练习起来,感悟打牌语文的美,生活的美,人生的美。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遵循《课标》改变,语文教师要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课改中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课改。
若从试题内容看,不论是语言运用,还是阅读或写作,都可能会更加联系到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际,从学生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思维认识能力、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给出恰当的考查内容。因此,我计划在“进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根据新的语文教学目标阅读与训练;加强写作训练”等方面加强训练。基于此,谈谈今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
一、诗文背诵和默写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同学们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特别是九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按时间和进度要求在第四周左右上完课,快速学习过程会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是“走马观花”式的。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学年里,也有部分同学平时不太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基础欠扎实牢固。而近几年,中考语文科的教学与考试却更重视语文积累,试题对诗文背诵、默写的考查分值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将强调一至第六册课本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句子、段落、篇目一定要背熟,还要注意错别字和标点的使用。对《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阅读的名著、名句、名言及词语,要掌握、理解、准确地运用。将根据考点要求,特别强调背诵,积累语言材料。估计这方面内容出现的题型可能有:选择题、直接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拓展型默写题等。针对这些类型题,要求他们做到:会背、写对、理解、注意课内外的联系等,计划安排一个星期的时间复习这些内容,练习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二、字的积累与运用
汉字的拼读、书写、使用等在历来的中考试题都有考查。有的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中出现,也有的安排在阅读试题中,并且这类试题的形式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因此在复习中,将强调注意如下内容:一是汉字的读音,要求能正确、熟练地给汉字注音,明确拼音规则;二是汉字的形体,做到能根据读音和意义正确使用汉字,不写错别字;三是汉字的意义,明白汉字在词语和句子中的准确意义;四是汉字的书写,书写时力求做到准确、整洁、规范,对汉字的积累与运用驾驭自如,得心应手。
三、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词语是组成语言的材料。一个人要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词语的掌握越丰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在学习、考试或工作中就能灵活运用。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是笔者从教近二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做法,也是近几年中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对这方面的复习,今年还得要加强,以期取得更佳效果。
若从考题的形式上看,有可能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从中考的内容和考点上看,有的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有的考查一词多义的现象(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有的考查词义,要求不仅要了解该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更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有的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有的考查词语的感彩;有的考查根据语言环境选择词语的能力;还有的考查使用同义词的辨析和反义词的辨析等。
在复习备考中,将特别强调: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要求学生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娱乐、文体等活动中注意多观察、思考,搜集生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来积累材料。掌握词语的正确含义,恰当地运用它们来为学习服务、为生活服务、为考试服务。对这类题的复习,在整个复习备考阶段计划安排一周时间,并编印若干资料供同学们练习。
四、句子的积累与运用
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部分,都淡化了语法知识,试题中有关名词术语也不再出现,因此有的语文老师认为复习时无需讲,也告诉学生不必学了。但我认为,这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必须得要向学生讲明:不考并不是不学,只有明晰了有关语法知识之后,平时用语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在今年的复习中,将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讲透彻,要求同学们理解并能运用。还要着重提醒同学们注意试题可能出现的考查内容:单句的语法知识和运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仿写句子、句式的变换、长短句知识、说话得体或语言简化、句中关联词的选择等,准备提供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题型为主的练习题例来巩固。希望通过以上的练习巩固,同学们对这个方面的内容能掌握得更好,以增强他们战胜中考的信心,争取考出更优异的成绩。
五、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综合考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 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导向性,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语文课的味道,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基础保障。
地址:湖北省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 邮编432505 电话13886354358
一、抓好“语文早班车”,强化落实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年级段语文训练重点设计语文早班车内容,用时不超过5分钟,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完成课标规定的3年260万字的阅读任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依据以上建议,我们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办法加以落实。
首先是确定任务,我们依据农村中学生的现实特点,根据本学校的学情设计了如下内容:每个年级都有美文推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同时,每个年级又根据年级的特点安排一些有自己年级特点的内容,如七年级的美段积累,八年级的课前演讲,九年级的诗词赏析。
其次是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构思能力,我们选择了一些在构思上很有典型的满分作文例子,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范例,让学生赏析,从中了解不同的构思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每个年级的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是要控制好每节课的时间,因为要将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每节课之前拿出5分钟时间,对教学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用好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从这几分钟里有实际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让学生活动。
二、抓好“教学直通车”,落实好读写结合
课内教方法,课外实践,已成为教师公认的道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会阅读方法,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说,做好学生课内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仿写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是不会写作的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步方法,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对课文的优美之处进行仿写,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仿写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的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2.改写
改写是比仿写更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在不改变原文的主旨、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或变换一下人称写作,或变换一下顺序写作,或换一种体裁来写作。当然也可以就原文的题材进行发散思维,变换一个思考角度,改变原文的主旨进行改写,或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写。如学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可以设计改写剧本写作。
3.续写
续写同样是一个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同样要求学生必须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然后放飞想象,对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命运等的发展、结局进行大胆合理的续写。如,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当于勒变成了富人以后,当他们再相遇会出现什么情况。
4.扩写
以读懂原文为前提,围绕原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环境、人物、情节进行深入想象,具体描述,尤其是对细节的深入加工,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扩写有扩句和扩文的训练。前者是一种简单的读写练习形式。它需要借助想象,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限制修饰性的成分,使表达更加具体准确,形象生动,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提高训练。后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读写训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缩写、写读后感、为某个人写颁奖词等形式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落实好课外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回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不是整天做试卷,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来说,首先,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读,最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言。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书带到学校,自己有几本书就可读上百本书,这样可以做到阅读资源共享,而且学生还可以用心读到更多的书,视野会更开阔。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的美好乐章才能形成,才会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引导;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88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人文学科。我们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白从中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广泛地展开,在整个教学大纲中,文言文相对而言,愈发被重视。无论是十几年前的一两篇,还是现在七年级教材的一单元一文,或者是九年级教材中每册两个单元,甚至是高中课文的50%,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文言文在整个初中阶段愈发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而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化价值;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由于文言文素材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素材进行反复研读,才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的知识的产生,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活动和对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协调统一,即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所谓的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就学生而言,是对本人的学习实践活动及其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把它用于学习上则是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
常听到有不少学生抱怨:现代文都那么难学,怎么能学好古代人写的文言文呢?的确,古人写的东西往往距离我们现在的时代甚远,让现代的人去了解古人写文章的意图,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不过,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学法,学好文言文。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学过英语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好英语最最要紧的莫过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文言文也一样。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古人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教学文言文,就得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授时,要注意多读。一般来说,可分为“学前三读”,第一读:学读。什么意思?即:让学生自己根据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注意句子正确的停顿和节奏。第二读:品读。即:让学生在学读的基础上,熟练地朗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大概意思,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文意。第三读:诵读。即让学生深刻感悟课文意思,再根据文意来记忆并背诵课文。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按部就班方能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能做到会读、会译、会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纵观初中的三年教本,文言文的编排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特别是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新生而言,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就颇受欢迎了。笔者在执教《论语十则》一文的时候,发现学生喜欢朗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语意浅显的文句。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自主朗读,通过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对这些简单的语段来说,通过反复阅读就能明白意思,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传统教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学中引导学法
能朗读到会朗读,还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就得翻译。传统教法中往往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要手段,很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种学法和教法,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台“复写器”、“复读机”,死记硬背,三天忘记。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确是不行的。文言文教学,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得让学生预习。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学生手头至少有一两本的参考用书,这也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得到一些帮助。所以,我们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任务,让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自学。但是教师的督促也是必须要紧跟,即用小练习也好,上课时提问也好,一定要让学生自觉地去学,当然,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咨询同学或教师。那么在正式上课时,就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时候才不至于如听天书一样,脑中空空,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自己掌握了多少也不知道。而且这种自主预习的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
其次得让学生多说。通常,教师在教授古文的时候,往往以教师的讲为主,所以很少听到学生的说。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从沉默中觉醒起来,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配角,学生成为主角,如果允许的话,就让学生根据课文设置情景,并进行表演。一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以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课堂是学生的,就要让他们多开口,多提问,教师只能起到纠正和串联的作用。如执教七年级下的《夸父逐日》和《狼》,让学生先预习,再自由组合进行情节表演。当学生在台上表演时,台下的同学也不能空闲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找出表演者理解有误或值得商量的地方,再大家一起来讨论确定正确合适的译文。这种方法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牢记所学的知识。
最后得让学生反问。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下转第90页)(上接第88页)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握所学的知识,把不理解的问题解决掉,这是最后一步的目的。让学生反思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反问,考虑到有的学生比较胆小,不敢当面提问,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书面提问或当堂提问。把反思的问题解决在学校里,不让问题带回家。一般来说,学后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不必对学生的问题的多少或难易耿耿于怀,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而且尽量要当面解决。
三、在温故中自主探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为他们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词汇,这对分析新的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七年级下的《狼》,学生用上述的方法学习了之后,也遗留了不少问题,如“投以骨”,经过学生的讨论,最后确定为:这句是倒装句,应为“以骨投”,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又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意思是打洞,名词作动词使用。又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经常解释成“狗”,但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即“像狗一样”,属名词作状语。了解了文意,并掌握了本文的特殊的词汇,那我们再遇见蒲松龄的《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对下次所要学的新课文来说,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再去学新的课文,对程度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也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程度好的同学就能够掌握整体的意思了。这说明,引导的方法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增强文言文课堂的思维能力,使文言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对文言文来说,无论教师采用是怎样的教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让每位学生爱上文言文,这是我们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既能提升兴趣,又能拓宽语文的知识面。
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能以生动的课堂气氛,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现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参考文献:
[1] 鲁姣华.对新课标下文言文选材、教学的困惑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
[2] 徐德强.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
[3] 田月红.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J].学语文,2010(1).
[4] 邓昭玲.初中文言文的优化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