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3-08-01 17:4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德育;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02-01

20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成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盟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及教育方法都存在着许多弊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智育水平,促进了当代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亦使得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有必要加速发展。

一、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职学校德育的视野。素质教育注重日常实践,不仅强调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弘扬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目标弥补了德育目标的缺陷,主张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这就使德育目标得到了完善,使德育的内涵和目标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优势

素质教育能够传承社会道德文化,素质教育构筑道德素养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我塑造的重要性,对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有着更为积极有效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适合德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内容寓于美感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素质教育是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利用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的,是符合德育创新的特点与规律的。

四、发挥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会变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引起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也给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另外,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教师质量不高。学术研究的近亲现象影响了教师在学术上创造性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岗位意识,缺少责任心。许多学校在师资配备方面都明显倾斜于理工科,并未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给传统教育带来很大影响。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不利影响。

实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有:提升教师的素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要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素质教育,要强化中职学校教师高尚人格的养成,要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融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将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教学相长。同时要探索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优化课程结构,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融为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形成健康、完美、和谐的人格。还要构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监督指导性。大力改善校园环境,优化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制定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建义.人文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韩源.简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财经科学,2008.

第2篇

一、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一切工作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重点是育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育人的效应,这是一个值得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因而,在德育工作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之魂,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做人的基本理念,而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维护国家的、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安全,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负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做人应该讲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充分体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本质属性。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做人的根本、素质教育的灵魂,构成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实实在在的,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入新的核心内容,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即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发挥德育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德育的核心就是灵魂,它必然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

二、把德、智、体、美等诸育融于一体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刻内涵,同时,素质教育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正常发挥,使学生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正常发展。素质教育要注重融会贯通,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融化到德智体美各个方面。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是紧密联系的,要渗透在诸育的各科教学之中,体现德育与诸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德育的渗透要有针对性,从各门学科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将德育内容和要求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的教学之中,而不是脱离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另搞一套。具体而言,德育主渠道的“两课”要不同于专业课的德育渗透,而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又不同于音、美、体等各门学科的渗透。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尽管在传授理论知识中也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性教育,在渗透中体现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然而,这种德性教育仍然不是全面、系统的,渗透也会因教师素质高低时有时无。而德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因此德育工作不但要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行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升华为优良的思想品德。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性。实践是德育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唯一评价标准。学校德育的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知行统一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德行,评定德育学分,任何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考核都不是完整的德育评价。

三、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

德育主体精神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德育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精神。他们在德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接受德性教育,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其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则是通过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个体化实现的。因此,德育过程本质上是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学生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观选择与直接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德育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固然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但德育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行为选择。

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就要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行为。德育工作只有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实效性,完整地实现德育的价值。

四、加快德育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农村学生 道德

德育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也不像其他的学科教学,老师讲了之后学生能够记住能够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它教育的过程也很漫长,并不是当场学了一些知识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是要在融入社会之后慢慢的才能够体现出来。道德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所以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课程也就显得很重要了。而相比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获取知识的渠道少,校方进行德育教育的压力与挑战也就更大。本文通过对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的探讨,总结出校方应该如何提升德育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明显是不足的,学生的道德现状也不容乐观。影响农村学生道德素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下文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研究德育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1、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它应该是教育的重点所在。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或举办相关的活动,德育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放在了班主任的身上。但班主任往往更看重的是教学绩效,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分数排名。即便偶尔有学校规定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也只是含糊其辞,向同学们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2、对于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学校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落后。很多新的思潮都是在城市中兴起,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城市里试点。农村学校的那一套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几十年以前,虽然农村学校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核心却不清楚。事实上,许多农村学校在教育时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没有多余的互动,而在德育教育时,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互动性。在教学观念上,校方及老师都没有很清楚的定位德育教育的地位。

二、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策略

上文分析了校方在德育教育中的不足,其中提到了校方的重视不足和教学方式及观念落后两个方面。针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学校的校长,就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从校方的角度去提出解决策略,本文重点介绍了三个方面。

1、加强重视程度。很多学校开设有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一周一节课或者是两周一节课,甚至很多时候这样的课程被其他学科老师“借用”。而学校老师眼里的学生大部分是以考试分数来排名次的,成绩好的学生就很完美,道德素养也好。成绩差的学生就一切都差,包括道德素养。这样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加强重视程度只是一个大的观点,其中还应该包括小的方面,即如何加强,从哪些方面加强等。

1)、开设德育教育课程。关于德育教育的课程不仅仅是局限于小学的思想品德和中学的政治学科,还应包括其他的较灵活的课程。比如说可以在德育课程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操场上举办一些活动,活动内容积极向上,可以让部分学生分组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另外的学生则选择是否帮助他人,该怎么帮助等。这样既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帮助他人的意识,对于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农村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多余的互动,也没有有趣的活动。尤其是德育教育这样的十分重要但无法从课程本身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程,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如何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学校老师不停的努力探索以及校方的鼓励与支持。所以作为校长,在这个阶段就必须支持老师的革新,并作出一定的鼓励。

2、正确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早在韩愈的《师说》里就提到了老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解惑”,德育教育就是“传道”的过程。传授知识的过程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必须要恰到好处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了,该亲和些还是该严肃点,全凭老师自己的意见。作为校长,为了让老师有能够调节师生关系的能力,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主题是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的内容,讲课的可以是城里比较出名的老师,也可以播放网络上比较好的教学视频。

3、认清德育教育所处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之中,德育教育所处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学校所关心的重点。如果把其他的学科教学看成是老师在“传道”,那么德育教育就是“讲理”。告诉学生关于道德、品德的道理。这一点虽看似简单,其实却很关键,“道”和“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孰轻孰重都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知道了“传道”和“讲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德育教育也才能顺利进行。

三、总结

德育教育并不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社会和家庭也同样重要。家庭教育可以看成是德育教育的启蒙,学校教育是系统学习和升华阶段,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和进一步完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缺一不可,都应该被重视。本文仅从学校校长的角度去探讨德育教育的不足与研究策略,但除了以上的对策之位,还希望每一位参与德育教育的老师、家长都要具有三个精神,即耐心、热心、细心。

【参考文献】

[1]罗卫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德育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22-01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网络信息时代;挑战;德育素质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已经经历了三次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就是德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思维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人类的思维经历着由二维平面思维到三维立体思维再到思维思想的大胆提出及完善的过程,这给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它不断的形成新的观念并且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这种新的观念主要包括:创新、自主、自由、开放等等。这些新的生活观念给人人们的生活和知识、人类的文明都带来了创新,人们在网络中交流知识、共享资源。德育教育已经完全的处在了一个新的环境下,网络信息时代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与挑战。信息资源大量而来,学生面临着分析与选择,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德育内容要不断更新。

德育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面临挑战,所以现有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要与网络信息时代适应,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的道德与思想沿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许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变革,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网络信息时代有效结合,平衡发展,保证德育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德育内容的发展观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德育内容发展观,包括以下叙述的几项内容。

1、提出的“五育思想”中提到“五者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语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教育则比以道德为根本。”先生对于的与交易十分重视,认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德育教育的思想也要不断地更新。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德育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网络信息时代,德育教育需要牢牢的把握住时代的命脉,德育教育是关系到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兴国成败的核心问题。

2、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德育教育需要吸收传统伦理观念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先秦以来的儒家学说对于德育教育观点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最终达到的境界是“格物、致知,诚意、郑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在德育教育上所追求的完美境界。将传统文化中德育内容发的积极因素与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结合起来,是德育教育必须体现的发展的观点。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其自身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想理念,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他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平衡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因此,网络信息时代下,需要将传统德育教育的精髓与现代信息资源与德育内容结合,促进德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德育教育需要将德育素质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面的新的要求,德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德育教育中,需要把德育素质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上来。那么在德育教育中,又要如何加强德育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所讲的德育内容,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是有思想、有激情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做到应到学生根据的德育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思考,教师结合学生的思想观点,给与点评与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德育内容来进行创新思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内容,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经济迅速发展,金钱对于人的诱惑力越来越大,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防学生在死鱼与物欲下逐渐丧失自己纯真的本性。总而言之,德育素质教育是一切德育工作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引起重视。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新的德育教育的方法。

网络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比较快,东西方思想的冲突,心急思想观念的转变,给当前的德育工作提出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德育教育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保证德育内容的顺利实现?网络信息时代下,必须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将一些枯燥难懂的德育内容转换为集中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课件内容,使德育内容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堂,走相互学习。走向社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道德行为,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且邀请一些德育教育方面资深的教师,引进新的德育观念,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时代下,德育教学面临着挑战,作为i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反省,并且不断的创新变革,促进德育教育向着创新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勇敏,陈永勤.《网络信息时代对德育教育教学的反省》,贵阳师专学报,2011,3.

第6篇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青少年的才智、审美和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有着显著的提升。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合理结合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而舞蹈艺术教育学因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与意义也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加强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其审美水平,还进一步的推进了青少年道德思想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和全面的推行又在舞蹈艺术教育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目前舞蹈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成为国民广泛关注的话题,而教育者也在探索两者互不相悖的教学新路径。

本文将结合吕艺生编著的《舞蹈教育学》一书展开了解我国现代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从舞蹈艺术教育者视角探索利于舞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吕艺生编著的《舞蹈教育学》共分为四个板块。在该书中以舞蹈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为研究基础,首先从原理上讲解了现代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与制度,其次循序渐进的在舞蹈教学的计划、原则、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又层层递进的分析了舞蹈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定位与两者的关系,并探索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在舞蹈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相同的目的,推行舞蹈艺术教育可以深化加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我国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青少年的道德与思想建设在舞蹈教育学下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实施高效的舞蹈艺术教育路径是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此书在原理篇的第三章节叙述到,舞蹈教育目的要以教育目的为基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通过推进受教者的全面参与,最后实现舞蹈生在审美和艺术素质等方面的高度提升。虽然我国现代舞蹈艺术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但这也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由此本书在教学篇第六章开始为舞蹈教育者提供了重要指引,想要培养德、智、体全方位优秀的舞蹈人才必须要在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下,制定创新的教育方案。舞蹈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互糅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依据受教者的时间进行分配,传统应试教育包含的学科以及舞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文化课程应该遵从长期分散、短期集中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面,舞蹈课程应该具备相当的专业性,让学生可以得到循序渐进的纵向发展,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横向全面发展,这类课程的内容需要有更宽、更远见的知识面。

课堂教学是现在舞蹈艺术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该书从课堂的构成、类型、环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为教学者具体实施者日后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准确、有效的信息。由于我国对于综合性人才需要的紧迫性,课堂教学与线下教育和实习等方式的结合也变得极其重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是比较抽象的,教育者要以长远的目光探索出可以让受教者全面发展的有效渠道和高效方式,达到舞蹈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效果悉数提高的最终目的。德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吕艺生老师在该书中也阐述了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德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德育所承担的艰巨任务。舞蹈受教者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树立起舞蹈生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能为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人民艺术家。

舞蹈艺术和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依据我国关于该方向政策和法规的宏观约束,又受到中观管理部门的布局与调整,最后由舞蹈院校为主的微观管理系统具体实施。三个管理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中的教育者都要怀揣爱才之心,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全方面的舞蹈人才。该书对舞蹈院校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深化的分析,并对教职工思想和行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方案。舞蹈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之一。舞蹈艺术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又升华了舞蹈对青少年的影响,两者由点及面,由面到点相互进步。舞蹈教育者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价值与地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展知识深度、培养爱国的政治情操,方能在舞蹈教育中展现独特的教育功能。

作者:柯媛媛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就管理在德育方面的诸多功能及德育体系的构成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理论框架。

一、管理是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智力教育相区别的是,德育注重的不全是知识体系的灌输与引导、它以向受教育者灌输和建立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最终目的、对人直接进行从意识、观念、信仰到举止行为的双重作用和约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体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有关的德育政策、德育法规等:三是操作层面.包括德育的方式方法.实现途径和德育管理、这里的管理,包括管理目标、手段、主体,客体等;四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设施设备、经费等。在四个层面中,现念层面是根本。决定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为其他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是规范;操作层面是基础;物质层面是保证。四个层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功能各异,共同构成德育体系、可以看出,管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范,不但不被排斥于德育之外。而且构成了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管理对于促进德育、提高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管理。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主要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德育过程,一般说来、管理和教育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育以管埋为手段、管埋则以强制性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既不能把管理作用绝对化、也不能视管理为可有可无:从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发掘.二者都包含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都以规范对象的行为为最终目的,这是二者功能相同的一面比较起来,管理除包涵一定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和管理双方主现意志等.还包涵同社会生产力、管理环境、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等相关的方面、这是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职能和涵盖面上,管理具有比教育更宽泛的内容。随着系统学、管理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多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重理论灌输而轻能力培养和重共性塑造而轻个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管理的介人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一大特征。管理通过组织过程中各要素间合理充分的配置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言行和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目的、以此起到德育的效果,客观上使管理具有了德育效应公那种把管理同教育相舒裂,进而否定管理重要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会贻误德育的:

二、构建以策质教育为相导的粗育管理棋式

管理有机融人德育体系,实践中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和教育方式。

1.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从管理的运作机制看、首先要在管理实现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修身、养性’等教条的负面影响.重共性而不重个性培养卜教育呈现出封闭、集中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反映到德育工作上、过多地强调说教,不重视管理.没有认真研究管理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的方式方法显得集中、呆板,基本上采取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摧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不再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创直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益杠杆来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要在“竞争”‘“择优”的法则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或惟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管埋上,管理的内容、手段、实现方式等要素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新的调整。管理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而必须着眼于管埋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将管理纳人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要打破层级制的界限.把管理目标分解为相互连接的行为约束机制,通过诸如风险、利益驭动来促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确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德育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受教育者在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搞“一刀切”的片面和绝对做法,没有把管理对象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管理的层次和多祥性无从体现;二是违背管理的自身规律,对管理目标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缺乏准确的估价。制定不切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总目标与子目标间没有必然联系,使管理名存实亡,造成管理失控。

2.在管理意识上.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将变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管理活动,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管理的一切活动均以应试为中心,以高分为最终目的,使得管理成为简单的强制约束,丧失了其引导、教育、塑造的丰富内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没有把管理当做一种有效和必须的德育手段,管理成了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应付、应急式的被动型管理。

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传统教育缺乏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不重视德育管理有直接关系。管理就其本质来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管理就是教育。教育捅盖管理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确立主动型的德育管理模式,就是在充分汲取应试教育中被动、机械管理的教训基础之上。将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入德育体系,使管理成为德育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传统德育体系过于倚重说教式教育,并否认和排斥管理,特别在极“左.”路线的时代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管理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像的,这是建立主动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基础。其次.管理要主动参与德育体系。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较之于传统德育,其目标,标准、汤盖面均包括了崭新的内容。完成这样的教育过程,要求管理在指导思想利方式方法上做出全新的调整。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人和物的机械管理,而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意识,真正发挥管理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摒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管理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显著,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德育迈向新水平。

另外,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主动介入和有机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在德育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德育在目标、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面有了清晰可鉴的标准。使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为德育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开辟了新的思路。

3.在管理形式上,由分嵌型、无序型管理向整体型、系统型管理转变

第8篇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摆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首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式德育与活动式德育结合起来,在认真务实地开展德育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行为性的活动,将德育贯彻到学生的切实行为中去。其次,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态,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付诸实践。

因此,初中德育者应首先树立起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在德育过程中不断修整和调节自己,但要自始至终摆正德育的位置,争取在这一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取得优质的德育成果。

二、重视主体需求,寓德育于精神引导

首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即是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并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

其次,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关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等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铸就自尊、自信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承受压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三、建设校园文化,寓德育于潜移默化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好人。

其次,培养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极其重要,它可以转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重视家庭作用,寓德育于家校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家庭环境在德育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

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第9篇

关键词:职业中专;德育课;道德情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高度,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初步形成,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也发生着重要的改变。

一、职业中专德育课中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首在“树人”,这是所有教育的首要目的,也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在当今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教学活动中,怎样把德育课和道德情感教育和谐统一起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正确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有着积极的道德情感上的体验,对于促进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条例以来,德育课在职业教学中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个课程。它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对于学校的教育水平发展以及企业未来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相关的联系,所以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教学非常重要。

德育课在职业中专的教学中主要是知与行的统一,解决个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上的矛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情感的的加入会给德育教育增添一种内在的动力,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正确选择,从而对道德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另外,道德情感教育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这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股前进的动力。

二、职业中专德育课所具有的特殊性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这对职业中专来说是一次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职业中专的德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中专必修的科目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职业中专的培养人才有着其自身的不同,而德育课在其中尤为重要,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德育课教学是职业中专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知识内容是其他一些科目不能替代的。

三、道德情感教育对职业中专德育课的作用

1.道德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职业中专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自身的控制能力上也略差一点,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道德情感教育能够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道路,使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加顽强,能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社会,在交往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对于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职业中专的学生可能大多数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很少与外界接触。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专学生在业余活动中都是面对电脑玩网游,很少有人能和身边的人谈论心事,甚至在交际中有着偏激的言行。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课上要引导学生,把情感注入到德育课的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在交际能力上得到提高。

2.道德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全面影响

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道德情感融入课堂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学习,而且使学生在性格和情感上得到补充发展。情感是道德与精神的核心,没有了情感的加入,道德说教就会无力、空洞。所以,道德情感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在他们形成独立人格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教育与德育课相结合在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上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道德情感是学生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引导方向,将其与职业中专的德育课相结合,是促进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不竭动力。

在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要使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有着深刻的认识,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契合。将道德情感融入到德育课当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艳华,王亚清.加强中专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法[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12(2).

[2]张添溢.浅谈中专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收集整理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

转贴于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收集整理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第11篇

《无锡市初中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序

欣闻《初中教学研究》付梓在即,感到十分高兴。特别是前两天看了书稿清样,虽然装帧简单,编排朴素,但是所有这些文章,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紧扣课程改革,突出创新意识,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初中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初中素质教育的勃勃生机也开始逐渐呈现。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持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涌现出来,许多重大的课题急需研究和解决。就教育观念而言,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均衡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就教育投入而言,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结构的失衡,扩大了校际差距,形成了一批相对的“新薄弱学校”;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改革缺少有效的保障措施,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理念、方法相对滞后,素质教育得不到深入推进。初中阶段,不论是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都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初中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捧着这一沓沉甸甸的书稿,我心中有着无限的宽慰,不管结果如何,不论成效怎样,这本书中的这些文章,至少说明了我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我想,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本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都能满怀着激情和对教育的热爱,则不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克服,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值此书稿付印之际,希望大家一起为之鼓舞,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要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观念上下功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价值观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笑纳全体”,因为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应该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给所有学生以最合适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够通过我们的教育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成为个性突出、知识全面、品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要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渗透上下功夫。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不管你是哪一门课的任课老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德育熏陶者和品德开发者的责任。要全面拓宽思路,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通过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富有特色的校园德育环境。要始终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使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要在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上下功夫。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很多问题,首先会在课堂上被反映出来;推进素质教育的许多好的做法,首先会在课堂上被创造出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冲突和斗争,首先是在课堂上被生动的演绎。要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我们最熟悉的课堂教学中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极大地解放出来。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新突破,实现教学方式的新突破,实现教学时间的新突破,把目光和目标锁定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长期进步上,使每一个45分钟都沉淀下45天乃至45年的意义。

4、要在全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塑新时代的教师职业形象,建立新时期的师生互动关系,构建全新的教师队伍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使教师真正做到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校园里筑起一道师德的人格长城。

第12篇

1中职护理学生品德的现状

1.1道德素质明显偏低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护理学生在校虽然学会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但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还很欠缺。一些学生是非善恶不分,文明礼貌方面较薄弱;爱顶撞,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感恩,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上课睡觉或玩手机;语言不文明,说话时脏话随口而出;缺乏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及代考行为。他们或因厌学、或因家处偏僻农村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因年龄不大,不得已才选择上中职,且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2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来上学的理由都是应付家长。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学习好不如有个李刚做爸爸”的思想;不少中职护理学生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萎靡不振,以至于沉迷于网络上的游戏和一些交友软件。因为沉迷于上网、或过份关注异性、或抽烟打牌而渐渐的荒费了学业,当他们想改掉“坏毛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病入膏肓、因为方法不济或恒心不足而难以自拔,中考之后只能痛苦地选择读中职。在价值取向上,许多学生把金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贪图享乐,攀比心重,花钱大手大脚,缺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认为钱就是万能的,正规学习道路太漫长,走捷径才是发展需要。

1.3缺乏责任心,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

缺乏责任意识在我校中护生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家人不负责任,不关心家人,追求享受,爱慕虚荣;对他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缺乏宽容心,不懂得赞赏对方;对集体不负责任,不关心集体、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集体活动;对老师不理解,认为老师就应该付出所有给他们等。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教育难度极大。

1.4有自卑心理障碍

就业形式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上中职的学生,总感觉比起高学历的学生自己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越自卑越容易失败,越失败就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放弃学习,放纵自己,甚至利用抽烟、喝酒、奇装异服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既破坏了学校的形象,也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成长。还有一些认为身高不够,长相不好,出生不富裕就决定自己将来一事无成。一个人的自信水平越低、其自尊感就越低;自尊感越低,则自我认同感就越低;自我认同越低、则对社会的认同也越低;对社会的认同感越低、则对其社会公德的遵守和对管理的服从难度也就越大。

1.5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

中职护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极端原则之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无论什么事情或行为,都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如:对待同学、师长,喜欢戴有色眼镜,缺乏理解与沟通,要么清高自傲,要么嫉贤妒能,鄙视弱者,私下里胡乱议论,造成班级之间、同学之间不团结。进入工作或实习岗位后,与同事、患者常常因为沟通出现摩擦和矛盾,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2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中职护理学生思德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破裂、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没有及时依据现阶段中职生特点与时俱进、社会对“中职”的认可度低等原因。

2.1社会、家庭因素

2.1.1社会对“中职”的认可度极低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读中职的学生是“差学生、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是“打工学校”等,给从事中职护理教育的工作者和原本自尊心就极差的中职护理学生造成了自尊和自信阻碍。加上大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破裂及父母没时间抚养教育造成学习习惯养成不到位,初中毕业后就怀着给孩子混文凭的目的求学,家长不负责,学生无所谓。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更多不便。如有的家长为了打工将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交给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朋托管。然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辈却是溺爱有余而管理不足和教育乏力,亲朋对托管对象也只能是管吃、管住;也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实际上处于一种少教无管的状态。厌学、早恋、偷盗、离家出走、昼夜上网、群殴等事件在他们身上频频发生,父母为求心安,无可奈何才将子女送进中职学校再“托管”三年。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是因为家庭经济不能支持,要么是家庭的爱不完整,使孩子的自信、自尊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而造成习惯不良,要么是不爱学习,家长在无奈或求得心理安慰的情形下才送孩子上中职。

2.1.2社会观念认识偏差社会中存在着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观念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中职护理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无奈的选择。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人们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2.1.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上中职便低人一等。尤其是家长,他们认为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读高中、上大学才有面子。一些愿意从事一技之长的学生,也迫于家庭、社会等方面压力,不得不放弃学习一计之长,而最终想学技能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较少,而那些为了混文凭等年龄的人便占据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多数,最终导致选择中职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非是自愿,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久而久之导致矛盾的激化,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师不容易管理。

2.2学校职业教育存在局限性、片面性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局限性,导致了职业教育发展问题重重[1]。社会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为了适应医疗行业的需求,盲目重视学生的技能操作,从而忽视了他们本身就是知识薄弱的人群这一点,进入临床工作的中职护理学生频频出现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导致操作失误的案例。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设备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2.2.1中职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中护生源以初、高中落选学生为主,知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中职护士学校现在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不相适应,然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难度相对较高。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

2.2.2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明显中职护校根据医疗行业需求,医院需要操作技能,老师就加大技能训练,学生就大量地在某些技能环节强化训练,突出了技能的“一支独秀”,由于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差,讨厌学习书本知识,这样一来就忽视文化基础的双基作用,忽视人的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

2.2.3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改进职业教育依然没有摆脱普通学校的传统地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培养其应考能力,而轻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都较差。

3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职护理学生品德素养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教师和学生而展开,使师生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进行心理指导,在德育中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2]。例如我校开展一系列的“读圣贤书、做文明人”大型《弟子规》德育教育活动,在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创立校园文化,组织各项团体活动等都结合《弟子规》教育开展了相关演讲、大型读书操、艺术节、知识问答,主题班会。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积极搭建同龄人的个性舞台,组织技能操作大赛,号召全员参与让每一个人都能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启示每位学生可能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以校为荣精神。

3.2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改革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因此,学校要根据国家要求,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中职护校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形势与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联系;加强课程结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习训练课的有效结合;注意开设德育课程,与时俱进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

3.3发挥主课堂功效,提高学生价值取向的能力

课堂教学具备传播知识文化的功能和教会学生做人的功能,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抓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离开这一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课堂教育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去探索,在获取和探索过程中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和方法,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4加速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