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01 17:4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

第1篇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实践力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在户外进行观察、分析,进行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有如下特征:一是综合性。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地理思维品质、行动能力的综合表现,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是发展性。地理实践力随着特定的环境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并随着学生地理知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三是长远性。地理实践力是在学生地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长远的地理品格与地理能力,所以其具有长远性,并对学生未来产生长远影响。四是实用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地理知识,地理实践力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是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地理教育要能发展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地理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家的许多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地理知识作支撑,地理实践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地理实践力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体验式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分为实际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种。而实际体验又能分为如下实践内容。实际体验:一是栽培实验,二是制作和操作,三是现实生活体验,四是人际交流体验。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地理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和体验能形成认知能力,并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探究式学习是主要在学习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探索性学习或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主要是进行探索学科知识的获得途径与方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把握从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通过具体的实践探讨来体验和感受地理学科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验证和获取某个知识结论为目的进行学习。二是要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进行学习。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其本质在于探究,而不是对某个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单的再现与重复。三是探究式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以及制作模型等方面的能力。

3.运用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创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_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农村;现状;措施

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这改变了传统地理课程教学培养地理专家式的教学藩篱,转而开始用地理去育人,开始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但当前农村地理教学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新课标创新精神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存在诸多障碍。要让农村地理教学走出禁锢,真正发挥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应在全面分析农村地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

1.1 学科地位尴尬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将地理科目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这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无疑把地理教育推向了学科教育的边缘,造成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都忽视地理学科,导致地理学科教育地位尴尬,在农村地区更是举步维艰。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初中一般都成立各科教研组。但地理学科一般都隶属于政史地教研组,而且由于考试地位的不同,在政史地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中,一般都不安排地理教研活动,专业地理老师的地位尴尬。

1.2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地区专业地理教师总量较少,学历偏低,不能满足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除了个别重点初中(一般都在城镇)有少量专业地理老师外,农村初中的地理老师一般都由其它学科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的地理专业基础都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根本不懂地理专业,这导致地理教学业务水平不高,而且挤占“挪用”地理课现象严重。

1.3 地理课堂形式单一

在学校不重视、社会不关心、学生不主动的大背景下,地理老师自身也缺乏积极性,备课不充分,甚至不备课的现象广泛存在,简单读课本、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广泛存在,很多教师自己都不懂地图,更不会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刻板,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1.4 领导部门重视不足

当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地区的教育重视度依然不足,对农村地区的地理教学重视度更加不足。特别是对农村地理教育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初中基本没有地理教学所需的教学挂图、地球仪等基本教学工具,其它教学设备更无从谈起,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地理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地理教师缺少交流平台。由于经费投入少,农村地区本就不多的业务进修、教学交流、观摩学习机会一般只能用于“主课”教师,而地方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活动往往都在城区学校,边远地区的农村老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理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 改善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的措施

地理课是初中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对增进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工作,大力改变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环境观、资源观、全球意识的新时代公民努力。

2.1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投入,为农村地理教学增加投入,增添基本教学工具和设备,有条件的地区要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渐缩小城乡差别。二是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三是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制定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如放宽农村教师申报条件限制、给予农村教师申报优先待遇等。四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 “支教”活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担任教师,并在考研、考公务员上给予政策优惠。

2.2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支持地理教育教学

一是严格执行相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要求,降低各学科难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同等对待各科教学。国家要改革考试制度,不将学科分成三六九等,或者整合课程大纲,对学科教学进行切实可行改革措施,切实重视地理教学。三是改变针对学校和教师绩效评价方式。把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和所谓名校(拥有过多优质生源)区别开来,“因材施评”。降低教学成绩比重,加大“育人”权重。四是要切实重视地理学科教学,提高地理教师地位和待遇。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在进修学习、业务培训、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地理教师同等待遇和机会,条件合适的地区要制定地理学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和培养力度。五是积极推动校园安全立法,不能因噎废食,要鼓励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在做好安全工作的情况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3 学校要重视地理教育

农村学校要真正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地理学科的学科教学,尽力为地理学科教学配备专业教师,并为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培训、职称晋升机会,对地理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采取同等的绩效考核和业务奖惩制度,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为地理教学配备必须的教学设备。学校应当支持教师开展地理教研和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地理教学

质量。

2.4 地理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农村地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间,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维护自身的教学权利。要争取学校支持,利用好,爱护好,管理好基本教学设备。地理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身体力行,善待地球,做学生的榜样,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学习,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2.5 加强地理教育科研

地理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开展适合本区域实际的学科交流活动,可就近建立地理实践活动基地,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开展学科交流和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组织编写区域性地理教材,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第4篇

一、感受美,激发地理学习的热情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内容包罗万象。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美育素材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审美兴趣并得到美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这节内容时呈现一些名山景观图像或描绘山地壮丽风光的古典名句来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理褶皱,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岩层变化,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鉴赏美,实现地理知识和观点的悦纳

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素材,在鉴赏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美的感性因素,更要挖掘美的理性内容,学会用地理学科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变化所呈现出的美,发现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类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发现人地和谐美的思想等。

一是要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在形态美和内在规律美结合在一起,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领略教学内容美,通过合理编排、组合、建构,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知识内化,让地理课堂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如《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从知识脉络上看,本节内容从概念、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分别叙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展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美;从教材结构上看,课文中穿插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栏目,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结构美;再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的变化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漂亮的板书等形式美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生在身心愉悦中全方位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利弊等,从不同角度考虑全球变暖问题,树立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因为教师的精心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美育元素才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是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主体参与式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奥秘,深刻理解地理知识的内涵。人类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学生要学会欣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欣赏养育自己的家乡环境,既要看到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看到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含有环境价值取向的新闻报道,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资料,提出解决办法。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环境价值取向,而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应采取怎样的个人行动;要有效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地理课堂走向更深层次。

三是要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堪称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其美育特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等情况,发现和总结地理事物空间有序性的规律。在借助地图的色彩、符号等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排列状态时,体会它的简洁美、整体布局的和谐美。如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图觉察非洲气候在分布状态上总体呈现出以赤道为轴(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读中国山脉分布图概括出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以及这些山脉是呈网格状分布的。

三、创造美,促进地理认知和情感的升华

要带领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加强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领悟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在探索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实践和反思中审视自己的理念与行为。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的主题月活动和重大节日创造出符合主题的地理作品,提出公交(旅游)线路的优化方案、绘制校园平面图、围绕不同主题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参与环保行动(美化校园环境)等。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活动给予指导,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大力表彰优秀的有创造力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类似活动。如暑假期间Я煅生参加三明市研学旅行活动(地质地貌考察、民俗文化等),探索家乡的生态美。这一活动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在探寻、感悟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既丰富了有关家乡的地理知识,也充实了精神生活。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空间;拓展研究;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70-01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要着眼于地理学科和生活的联系,着眼于社会发展及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为学生打造更加素质化的地理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进入网络世界获得地理学习信息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很难在地理学习中游刃自如。因此,教师除了立足于教材的信息内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从而为地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这些资源的概念内涵、分布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等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事先搜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资料,也可以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再如,在“遥感技术及其运用”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网络中搜集遥感技术的运用,包括在资源普查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运用以及在环境灾害监测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运用等。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整理出比较全面的内容,在课前相互交流,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的信息就增多了,互动的效果也明显增强了。

二、组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教师更应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特别是要开展以小组为载体的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有效。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研究,要求学生说出人类面临了哪些主要环境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降低这些负面影响等。学生们纷纷进行讨论研究,总结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出全球气候变暖容易造成水灾旱灾,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大气污染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研究,主要依靠学生搜集资料、思考讨论、总结梳理,整个学习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这就从单纯的教授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素质化教学,使学生思维分析和钻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针对热点开展研讨拓展教学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当前一些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拓展空间,将校园之外的地理热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教学思维,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高效。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之外,本地区正面临着交通体系完善的一次重大变革,以建设10万吨级港口为龙头,建设疏港高速、疏港铁路支线、疏港航道,构建以10万吨港口为龙头、铁路公路航道有效连接、机场作为补充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交通布局对本地区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本地区正在建设的以港口为龙头,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完善集疏运体系,实现了从沿海向内陆腹地的有效辐射,壮大了临港产业的发展,优化了腹地产业的结构,对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对于产业格局的洗牌和优化升级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建设的热点进行研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立足教材进行实践活动增强认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既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又要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认知,提高理解。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统及其运用”教学之后,对这一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全球定位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可以在车辆、飞机、船只等交通工具上运用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公交车运行,甚至可以与手机结合起来。在儿童手机上安装定位系统,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行踪,这对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经过实践调查,既拓展了视野,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同时在所提交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科学建议。这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地理学习底蕴而做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注重空间拓展,从信息来源渠道到课堂结构模式,再到课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创新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63-02

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人文地理学”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组织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还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口问题、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行为等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地位日益凸显。

“人文地理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应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专题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突破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模式,设计了三大板块。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外,特别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

1.课题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堂讨论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②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

3.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的方式,包括观察、考察、问卷调查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人文地理”讨论课的设计

1.专题讨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1]前三个章节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且贯穿于后面的各分支章节,具有以线带面的知识结构体系特点。各分支内容讲授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分支章节:人口、农业、工业、聚落、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每个小组运用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通过组内讨论,分析各人文地理现象的起源与分布(文化区)、迁移与传播(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景观表现(文化景观)等。

讲授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提问质疑的角色,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宗教地理学这一分支章节时,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列出如下讨论提纲(表1),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既打破了为讲宗教而讲宗教的课堂枯燥乏味的尴尬,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尤其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在解决人地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例如目前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甚至全球政局变动等,人文地理学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挖掘与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课堂讨论,并予以点评。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路的教学目的。

该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难易适中,同时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提示。由于这类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运用、整合人文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途径。表2列出了部分讨论主题。

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观察、认识、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重要手段,是人文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观察、考察、社会调查等。高师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合适的实践调研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课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既要达到深化课堂内容的目的,又能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其次,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因此选题应侧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当前热点问题、教材内容及以往经验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实践调研课题,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论证,集思广益,扩大学生选题范围,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2.做好实践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一般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环节。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践教学前还应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提供背景资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应包括实践教学任务、路线、范围、实施方案等内容,以便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调研资料的后期整理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科研能力。调研资料后期整理三部曲:建立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空间表达、撰写调研报告。针对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如EXCEL、SPSS、ARCGIS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制图,并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进一步归纳人文事象的时空变化规律,撰写调研报告。

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及时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效果评定应包括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构建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专家点评,即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同学针对调研内容、方法、结论等现场演讲,由3~5名教师组成专家团进行点评;二是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补充、修改,撰写成科研论文,在相关杂志发表;三是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此外,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例如,结合经济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确定了“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结构比较分析──以零售业业态为例”的调研课题。根据调研内容和目的,确定以走访式调研方法为主,通过对两个地区商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确定调研范围和路线,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采取小组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方式。

通过调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行业结构趋同度高;②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层次结构高于三峡广场商圈;③级差等级地租对两商圈商业业态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从商圈核心向出现: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专卖店、小型商店――便利店、一价店、仓储超市的业态变化特征;④三峡广场应根据级差等级地租进行商业业态空间结构调整;⑤解放碑商圈有条件发展为大型购物中心。以上结论对两大商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语言表达、科学研究、团结协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4~118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中专 地理教育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职业中专的地理课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职中地理是职中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展开中国地图,都会被我国幅员辽阔的资源和美丽的大好河山吸引,这些能够激起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同时是生活的向导和指引。

但是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地理学科被当做副科对待,无论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对地理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升入职业中专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课程的开展,这样的认识已经在职业中专学校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定位的认识。让学生由消极对待变为积极重视地理学科,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从兴趣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既有认知,地理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可见,通过地理的学情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职业中专的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职业中专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探讨,希望能够对职中地理教育产生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依赖学习兴趣。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没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等消极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职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地理知识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还是不清楚,这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地理对人类的重要性谈起。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学生开展这样的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对当前地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重视,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本身并不是轻松的,需要学生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更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够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实现高效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互动的交流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为基础。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我们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发挥自己的口才、知识、行为魅力,以一种和蔼可亲的口语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学习兴趣。

1.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地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展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感受,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样既直观,又富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实践性教学 一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3-02

1 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特征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顺利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过程。地理实践活动属于地理学科教学的范畴。

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地理制作与绘制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场所更宽泛,包括课堂实验,课堂外的校园气象站及校园其它地点、公园、博物馆、工业园区、经过选择的景点等。

2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九大方面之一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有动手操作能力、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深化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令人担忧:

2.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实际的课程操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仍占主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学校办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都以升学选拔为导向,学校没有地理实验室,地理教师利用图片替代地理事物进行认知活动,远不能达到知识获得、技能训练的目标。学校实践性活动场所缺乏。因此教师只能让学生进行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手土制作和网上资料查询、办令题板报等易组织、不受场所限制的实践活动。

2.2 缺乏机构或组织以及基金的支持

教师的精力、时间、经验有限,依靠自身力量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存在困难,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组织或基地提供资源和方法支撑。学校中很少有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发;少有学校存在专门的基金供教师进行地理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申请资金困难。

2.3 教师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教师自身来讲,来自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成绩压力,让教师少有时间提高自身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在没有一般模式或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顺利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会消耗大量精力。

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和教师考虑的重中之重。进行校外地理实践活动必须要保障好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好学生的安全、减缓家长的担心也是开展户外学习的难点之一。

3 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

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是一人或一时可以解决的,在基于国内学者对于地理野外考察的研究以及国外对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初步构建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具体流程见下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基于以上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想要组织的具体活动进行调整,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皆可自行调整。

当然学生的安全是每位学生家长考虑的重点,很多校外地理实践活动都受限于此。为保证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安全,教师提供的选题,要避开一些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环境。如水库、大的河流、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的山区等。学校、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好联系,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必要时可组织成立家长志愿者分队,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参与其中,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习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维持秩序、保障学生安全,做好后勤工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金泽.基于IGE0的我国高中地理野外实察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谢元丽.教材“活动系统”对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 刘天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第10篇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地理眼”,树立一种“人地观”,描绘一幅“脑中图”,勤于实践“走四方”等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兴趣、理解、意志和积累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概括、综合及创新等地理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地理科学素质。

【关键词】兴趣;习惯;方法;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广泛性和实践性,为一般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中学生地理科学素质即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等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然而大部分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较为淡薄,如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1)产生兴趣。 首先应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课堂又是地理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地理教师应注重课堂上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深情并茂地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2)保持兴趣。 学生产生兴趣后,地理教师应设法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中善于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巧借古诗词、民谣、谚语、故事、漫画等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多设计体验、参与类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很好的保持。如在学完一个专题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采用“幸运五十二”和“开心词典”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竞赛。当然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保持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3)发展兴趣。 在保持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地理教师还应注重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拟问设疑、推理设疑、故事设疑、图象设疑、情景设疑、假设设疑、综合设疑等等深化地理学习兴趣。也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或寒暑假,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社会调查或实地考查,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勤于实践“走四方”的能力。

2. 培养地理学习习惯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

其实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是个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它是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

(1)培养“地理眼”。 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探寻和感知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将地理理论与地理实际相联系,在生活中能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发现世界、了解世界。

如讲到“人口的变化”就应教会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民工潮”现象,寻找出相关的地理理论知识的支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树立“人地观”。 地理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中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理论来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正确观念,自觉地从“人地相关性”的角度关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评价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进而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讲到“农业生产”就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联系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各种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3)描绘 “脑中图”。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这种地理语言工具,从读图、用图、画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实践“走四方”。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地理教育实践中可将生活实际中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中,关注实事、拓展空间。比如东南亚海啸、亚洲金融危机等都是我们地理教学第一时间的素材。地理教师要有计划的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野外考察,培养学生能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创新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地理学习方法 (1)兴趣是前提。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对地理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兴趣。“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摸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方法。

(2)理解是关键。 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而关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需要理解。学习地理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要多问“为什么”。有了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才能学好知识。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有些学生只是问题太多、怕麻烦、怕思考、怕问老师、羞于问同学,而没有深究下去。

(3)意志是保证。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地理的保证。也许有些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较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这句话,应该当做一个无条件的信念而深藏在自己心里。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从前的我” 。

(4)积累是成功。 平时勤看地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慢慢形成所谓的“脑中图”。 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学习必须靠平时心平气和地坚持,不能靠一时冲动而虎头蛇尾、断断续续,否则前功尽弃。有平时的积累就一定能成功。

4.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物理学家LAUE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已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有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鉴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展示于教学相关的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

如对“地球公转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转换公转方向、地轴方向、“二分日”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区分等角度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公转的相关内容。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图文结合与图文转化。指导学生做到“左书右图”,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如在进行高一“城市化”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绘制成图表、将图象转化成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知识、概括城市化特征。

(2)概括能力。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对其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比如关于农作物有的学生只能罗列一些蔬菜、水果的名字,不知道农作物的含义,也不能进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类。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①“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应重视绪论课或开篇的教学,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教师也应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

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何物、何种状况、方向如何。

②帮助学生处理“地 理”,提高概括道理原理的能力。 这是指帮助学生处理好将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分布状况等)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概念、分布规律等)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掌握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形成具体的地理表象,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认识。其次,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运地图、借助模型等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规律。通过“地 理”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

③“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3)综合能力。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指出:“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长期以来,地理科学既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成分,也要研究非自然成分的人文现象,同时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蓄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例如:在讲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的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时可以播放东北林区的影片,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位置,并分析讨论森林的变化会导致环境整体性变化的因果关系,得出森林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的结论,在分析讨论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 如果把知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都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和被理解的,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知识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发展和更新,我们教学所传授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由此可知,教学价值不在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学生不断创新的起点,使所教知识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结构,由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质的提升,让创造赋予它新的生命。

第11篇

2 013年初,接到“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将开展学科建设规划展评活动的通知,学校非常重视,要各教研组围绕“回归生活”的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执信教学本真”的学校学科建设理念,规划出各自学科三年的学科建设方案。学科规划展评活动引发了湟川中学地理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思考: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该怎样体现“回归生活”的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执信教学本真”的学校学科建设理念?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与学科使命是什么?

我们重新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新课程强调:第一,地理与生活联系,“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二,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的需要,重建学生生活。第三,地理课程要从纯科学走出来,回到学生生活世界。

面对这些要求,地理组全体人员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了地理学科规划三方面的共识:一是要加强地理学科思想建设,转变学科观念;二是要加强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三是要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学科规划共识,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变革。如在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就做了详尽的规划设计。本文主要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作一些具体说明。

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地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首先是对旧有校本化课程的规划。新课程对高中地理内容整合编排后,学生普遍感到高一自然地理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规划中大胆尝试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验,将必修一的这部分知识进行编排上的调整,利用周三下午校本教研的两节课,分散难度实施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实施的难题。其次,这次规划我们加大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我们组学科建设在本轮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我们创建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构建了“天文”“地质地貌”“环保”等3类特色课程,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地理实践、环境教育和乡土地理为主题的特色地理教学。

以“地质地貌”课程和“环保”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我们设计了实地了解祁连山褶皱构造及丹霞地貌景观、认识三大岩类并采集岩石标本、开展青海湖环境考察、生态调查;教学时间安排是,5月在青海湖区教学,7、8月在祁连山区教学,10月在西宁城区和湟水河流域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一律为野外科考加论文写作。具体到野外考察活动的内容安排,以5月青海湖区考察活动为例,本次活动我们规划中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走近青海湖,了解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青海湖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鸟类资源、鱼类资源、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写作科考报告。

这样,乡土地理教学也就融合在类似的科考活动中。如7、8月份我们规划实施的祁连山区教学,虽然是“地质地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但其中也穿插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考察祁连山区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矿产资源等)和人文环境(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等),要求他们做好祁连山区东西部差异的考察,并重点考察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为何要有这样的重点要求?就是为了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湟川中学地处河湟谷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西北地区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通过对河湟谷地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进一步了解祁连地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的成因。通过这样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丹霞地貌景观大美的同时,了解学校,了解西宁,了解自己的乡土地理环境,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无论是对校外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划还是对校内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次学科规划,我们都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从而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利用地理环境育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地理环境,在生活环境中学习、领悟地理知识。这是学校“回归生活”教育价值追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课程学习中,我们让学生求真、行善、审美、健体;在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中,我们让学生体验到地理之美,感受到地理的巨大魅力所在。我们认为,这既是课程的学习,更是育人的“本真”。

本次学科建设规划,让湟川中学地理组第一次感受到规划对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在规划中的努力,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一次回应,也是对自身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的一次深入思考。同时,它还是地理学科建设中的一次突破,本次课程规划中的许多内容,若在以往是不可能进入我们的课程建设视线的。在这次地理学科规划过程中,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专业生活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帮助。

作者单位系青海湟川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学困生;空间;人格;自信;兴趣;闪光点

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备的特点,知识点多、考查面广,而高考命题又以能力立意,学生面对地理高考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积累。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地理概念不清、地理位置含糊、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混为一谈的学生,他们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威,影响地理课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学业水平测试都不能通过,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进步。那么,如何针对像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来进行地理教学呢?

一、首先学困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地理学习动力。

二、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三、尊重地理学困生人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首先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让其优点更优,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问寒问暖,以解决他们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优先,多给予帮助和肯定,即使是一点滴进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校或在班级里设进步奖,给予鼓励。

四、要善于培养地理学困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困生自强、自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进步,正如“好话一句寒冬暖”,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甚至要对他们学习上开小灶多辅导,不断的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迎头赶上;有时通过座位安排上结对子,一帮一,让他们进步的更快;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困生采取友好态度,善意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克服消极情绪,不良习惯,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热情,培养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战胜困境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顺应学生的心理,课堂上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和特点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竞争中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竞争角逐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严要求,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过程和结果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