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时间:2023-08-02 17:1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导入;初中地理;教学互动

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做一个具体的导入工作,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对于学生具体的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课堂导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基本的自然现象去讲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对一些河流的认识和气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将一些常见的自然、人文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去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固有的现象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而且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

2.导入部分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因此备课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两个概念时,一般暖锋过境会有降雨出现,而冷锋过境前也有降雨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状况,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通过一些地理上的三维图来描绘冷暖锋的情况,并且附上高低气压和卫星云图的注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一类地理知识作为导入教学的契机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该阶段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导入教学部分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和相应的发散思维空间,以便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

二、导入部分设计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基本的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因此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相关地理常识的印象作为前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对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程度做简单的统计,然后对地理导入作出基本的设计。比如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这时地理的导入设计就需要对这类内容进行相应的前期铺垫,铺垫设计可以是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导入部分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地理导入设置时需要对对应的地理知识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对地理知识发展的联动效应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径流量、深度、宽度决定了其通航情况,而通航情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河流两岸的经济情况,这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地理知识中的延伸性,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其实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马太效应”作为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导入设计的成功因素主要集中在对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基本属性以及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贮备作出导入部分的设计,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地理知识。

第2篇

【关键词】情境 导入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11-01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对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课堂活动等环节进行适当的情境化处理,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地理课堂“动”起来。

一、课堂导入情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情境化,教师可以引入地理故事、讲述生活案例、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地理知识“活”起来。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僵硬的文字、死板的图片,而是带有情境的生动讲述、立体展示,将会自觉进入学习情境,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风趣、热烈之气。例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世界第一大洲》时,教师这样导入:“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如今的中国已经屹立世界强国之林。我国处于世界的什么位置呢?亚洲,在地球的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亚洲号称第一大洲,这个‘第一’主要是指什么呢?亚洲面积广大,可以划分为六个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现在我们请六个同学代表六个分区,分别说说各自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学生快速阅读相关内容,准备代入角色进行讲述,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教师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说起,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然后从中国到亚洲,引入地理分区特征,逐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顺利进入地理情境中,最后让学生代表分区介绍地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突破情境化,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

教学重难点是否能突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准确抓住教学切入点,运用多媒体进行资料展示、示范演绎和互动探究等,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中的相关视频,并设计问题:“从视频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非常善于奔跑,这些野生动物的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学生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从《动物世界》中可以看到很多肉食动物追杀食草动物的情景,那场面真是非常惨烈,这些食草动物要避免被捕捉的命运,只能提高奔跑能力。”教师给出提示:“跑得快就一定能有活路吗?这里是非洲,气候分为干季和湿季。”学生立即明白了:“动物需要长途跋涉进行迁徙,不然就会被渴死、饿死,所以要具备奔跑能力。”教师通过《动物世界》的视频创设了与本课内容贴近的情境,将学生的视野带到非洲,并与学生展开生动的对话,而当学生对知识点理解还不够准确时,教师及时抓住切入点,通过情境化的引导,顺利突破了知识难点。

三、课堂活动情境化,强化学生知识认知

课堂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可以搜集信息材料、设计讨论话题、进行辩论活动、编排活动计划、开展社会实践等,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热衷,参与积极性很高。例如在教学《欧洲西部》一课时,欧洲西部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著30多个国家,而且发达国家比较集中。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欧盟总部,现在要召开欧盟地理环境特别会议,讨论欧洲西部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等课题,假设每一个同学都是专门调查组的代表,请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活动开始后,学生显得很活跃。地形调查组代表发言:“根据地图分析可知,欧洲西部主要以平原为主,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主要有巴尔干半岛、北海、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等。”河流调查组代表发言:“西欧主要河流有莱茵河、多瑙河。”气候调查组代表发言:“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这里气候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特征。”教师设计了欧盟会议的模拟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和发言,学生对西欧的地形、河流、气候特征有了全面的认知。情境化的课堂活动设计不拘一格,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认知。

第3篇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都是自然地理与地域地理,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必要性,初中地理课堂比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运用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全面教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在对地理知识探索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实际学习过程更加重视生活过程,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初中生的地理空间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中能“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教材内容,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又要高于生活,教师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其教学过程是对地理知识的创新与再生,从而增强学生理解与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的水平。

二、初中地理课堂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方法策略

1.生活化地理知识的导入教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导入过程,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或举例与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引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在导入生活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与通俗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气候的地区差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世界上主要有哪些类型的气候?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中国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接着还可以提问: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教师通过层层引导,逐渐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可以顺利引出教学主体知识课题,更好地展开本节课堂的地理教学内容。

2.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营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导入教学内容,还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与充满趣味的生活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添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地理知识,提升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知识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话,教学效果一般,并且还可能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图,包括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中国不同的地势和地形,并且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的地形进行分析讲解,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3.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来源生活与周围世界,并且初中地理教材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学生提问题,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并且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地理知识,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运用一幅中国地图创设问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中国地图掌握每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具置,包括该省的省会城市与简称,在实际学习中能够增添生活乐趣,学生也能在课后的运用中体会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

4.生活化地理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生活化地理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生活化意识,使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得以提升。教师通过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时,当教学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浪费情况,进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资源利用和浪费的现象,让学生亲身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特点,并且根据生活中自然资源的浪费情况,制定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并且参与实际行动,如在学校和家里主动节约用电、用水等。

三、总结

第4篇

地理课程标准将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地理四大部分。结构如下:分析起来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和分区两部分知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于总论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对于分区地理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活动化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以《天气和气候》一节教学为例)

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搡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如讲《天气和气候》时,从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现象如手,出示大风、沙尘雹行路难,雾引起交通堵塞,暴雨引发了洪水的图片或录像,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1、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本环节中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指导学习的方法,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要摸清学习基础好和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2、合作讨论,探究创新。

与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交流,答疑解惑。

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发挥好主导作用,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由于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多方面发散,会产生许多创造性设想。

教师讲解时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先让会讲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学生讲一句,教师重讲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讲一遍。

(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化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基本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将所学知识“活用”。

老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变式思维等。例如本节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当小播音员,模仿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达到将所学知识“活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难住老师(显然是老师故意设下的陷阱)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

二、活动化教学模式。(初中一年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走进国家》为例)

㈠计划:《走进国家》是湘教板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约需要7周时间。

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不再面面俱到地介绍很多国家的地理知识,而是通过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利用各种文字、音像资料等进行国家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别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治理环境及协调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在本单元学习中,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6个小组,分别研究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学生自定),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该国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介绍形式,如歌舞、问答、演示文稿等,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同时,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㈡活动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反思:

本模式在2012年中国地理部分省区的教学中有少量运用,采取了“角色扮演”、“问题解决”、“辩论”、“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种学习方式。

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地理区域学习,让学生介绍国家,介绍我国的省区,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对每个区域根据课程标准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作品中必须出现,并应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表演及作品进行鼓励和评价。

第5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充实了地理内容,强化了史地综合,突出了对区域案例的教学,对训练题目要求有所提高。

一、诸暨市七年级社会老师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诸暨市七年级社会老师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在本学期笔者特地选择来自不同学校并具有代表性的30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乡土资源利用的意识极其淡薄,制约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和课时不允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这方面资料的积累,课程资源意识不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上风。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诸暨市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促使教师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论运用于解释本地的实际,真正弄懂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讲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参观调查,既使教师增加了对本地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又学会了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为今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起了示范作用,也可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所以,我们提倡挖掘诸暨市的乡土内容(诸暨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人文、风景名胜区等)作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补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让乡土内容与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结合。

二、应用乡土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采取结合、渗透的方法,把乡土、乡情、乡风、乡俗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去,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1.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犹如歌曲的前奏,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气候类型新课之前,让学生谈论当地当日的天气情况,看看窗外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乡土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为学生所熟知、所热爱,利用它导课既自然又让学生感到亲切,为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才变得主动。

2.利用乡土资源“释疑解惑”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巧妙的地用乡土资源,往往会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季风气候显著”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季风”这一概念不理解,就可以利用诸暨市当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这一乡土资源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感受生活当中学会了地理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也轻松了许多。

3.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材相关内容结合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来学习知识,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丰富了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节时,将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田为主的耕作类型、以大米为主的饮食习惯、以斜坡为主的民居风格以及曲调优美的地方戏越剧,黄酒产业,渔业等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在亲近乡土、感受乡土的同时,了解了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与北方地区的差异,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地理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等等。

总之,在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时,紧密联系家乡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地理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初中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切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广大同行的共同研究,为提高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1.

第6篇

初中 地理课堂 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地理教学二十多年的地理教师,我一直身体力行地致力于民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在课堂上强化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成功地构建了和谐的初中地理课堂,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地理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课堂自然也就和谐了。那么在地理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课件巧妙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生活入手,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林海雪原》和《江南水乡》的景观录像,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为我们描绘了哪个地区的壮丽画面?而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中所呈现的又是哪个地区的迷人景色?不用说,大家都能立即判断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北方和南方地区。由此可见新课导入的关键是要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灵感,从而寓教于乐。

2.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大 。⑴举例:诸葛亮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争中取得了像“火烧赤壁”等辉煌战绩;

⑵走南闯北做买卖经常与地图打交道――必须学好地理;⑶能显示出博学,在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提的一些竞猜问题,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等,这些都能够激起学生学好地理的欲望和决心。

3.地理课上做游戏。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青少年,在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让一名学生担任“水利部部长”答记者问,等等。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却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教材重组、对知识有所迁移。例如,在“中国的河流-黄河”一课的备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的步骤,而是将教学内容有浅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灾难几多许;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水利部长等活动。

2.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随机应变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的观点,绝不轻易做出评判,多表扬、鼓励,少否定。我在讲授地理七年级下册(湘教版)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一节日本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日本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说出自己身边有哪些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一位同学不假思索回答说:“衣服!”这位同学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截然不同,教师是想让学生举出本田汽车、摩托车,松下、索尼电器,等等。若教师当时不加思考,就将该生答案一棍子打“死”,她以后再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了!退一步考虑,谁能说该生身边没有从日本进口的衣服?日本虽然不盛产棉花,但棉纺织工业较发达,当时我认可了她的答案。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当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只要教师尊敬学生,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能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相信什么东西都能学好,学生讨论问题的参与率也提高了。

3.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包罗万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就要求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即学生能见到、能感受到的地理现象,这样在交流中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不同区域内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如讲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设计一条旅游线路:从潍坊太原哈尔滨苏杭地区桂林海南旅游,深化气候问题:提问:①如果二月末你顺着这条路线旅游,你的着装应有什么变化?②如果以上六地进行房屋设计招标,你能帮助设计吗?为什么?③沿这一条线路旅游,景观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④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南北方在自然和人文地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就是南北方的气候不同造成的。

4.重视教学反思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能寻找到不足,课后反思对于教师今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去提高与完善;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样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也才更有利于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成长档案”。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中,才能不断地进步。

三、强化师生互动,营造开放、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

1.就地理新教材而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大增加了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讲 “聚落”部分内容时,课前我安排同学们通过借阅、查找有关图书、资料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不同国家、地区有关城乡景观差异的图片及数据资料。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聚落景观图片,辨别分析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样,既切实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赋予了学生充裕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58-02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能否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近年来很多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如何激励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图将“要我学”这种被动学习模式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由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组合而形成复杂的系统,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生对地理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主要以学习区域知识为主,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所学知识相衔接,主要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容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因初中地理知识较为简单或者学习不够认真,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认知水平与知识连接上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当下的高中地理学习仅限于课本,并没有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使学生更加觉得地理课程枯燥乏味,极大地降低了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对象或地理学习活动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是最活跃的地理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联系地理学科的新发现,如外星有没有生命的存在?为什么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中的化石?等等一系列问题,唤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树立地理形象,体现学科价值

地理课程一直被作为“副课”对待,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自然不会高。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钱学森说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其发生机制的探究与解决方案的施行都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的规划、工业的布局、农业的生产状况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以此为案例,深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发自内心的喜欢地理。

3.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生活中的现象,包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风霜雨雪等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的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并收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如讲“正午太阳高度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正午时影子的变化,并尝试去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有通过设计旅游线路来了解我国铁路的分布,学会如何使用地图;学会看云识别天气状况,安排出行等,这些知识都可以将生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给抽象的知识赋予生命力。

4. 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语言的感染力

(1)语言既要明晰,又要有感染力。语言,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教师向学生授课,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语法正确;其次,要富有感染力。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些涉及异国风情、风土民情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对这些知识缺少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容易对课堂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在描述时就应该用带有艺术性的语言向学生描述。例如,描述“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时,我们就可以用: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相融,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来描述。简单的几句,便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语调也十分的重要。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更能够恰当地表达丰富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讲中国地大物博时语调上扬,能够体现出民族的自豪感;提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时,语调下降,则能够体现出忧虑的感情。Z调的变化体现着丰富的情感变化,增强了感染力,引发学生共鸣。

(2)引用地图、案例、资料、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呈现直观形象的材料,要比概括性语言更容易被记忆。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包括地图、略图、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例如,在讲述水循环的过程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循环的整个过程。在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昼夜的变化以及晨昏线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强化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刺激。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学习。例如,讲中国行政区的轮廓时,可以把陕西省的轮廓想象成一尊跪着的兵马俑,云南省的轮廓想象为一只孔雀等,将复杂抽象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在讲述“日期变更线”时,可以引用一则故事作为导入: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上由西向东航行,船上的一位母亲生下了一名男婴,过了五分钟后又生下了一名男婴,结果这对双胞胎兄弟中,后出生的弟弟要比先出生的哥哥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同时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3)优化师生感情,提高教学质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需要教师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予以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自我提高,树立具有魅力的教学风格,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爱上地理。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钻研独特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谢欢欢,彭剑峰等.谈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学地理参考,2016(8):22-23.

[2] 许华.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2016(25):128-129.

[3] 张庆敏.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6(76):145.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教学有效

云南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三年。笔者执着贯彻新课程理念,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新。笔者以鲁教版教材为例,试从几个方面谈谈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点体会。

1 师生树立好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师生两方面树立好高中学习方式理念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重要的一步。

1.1 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教师教的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教的方法的改变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即为学生学的方法。

1.2 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地理课程,在初中是作为副科课程,学生学习的方式几乎都是简单的记忆方式。日积月累初中地理学习,形成了学生简单的地理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的综合因素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为重要。笔者实践认为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就的让学生体验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生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对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非常必要。

2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

鲁教版新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考虑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每一节都编写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突出了地理的特点。每节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一个问题的结束或者是一节的结束,都安排一个活动,通过活动提出几个相关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思考,进一步落实所学内容。每个单元的精心选编"单元活动","单元活动"除知识性比较强外,还有意识的指向高考。因次,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首要。

2.1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总体结构。新教材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为目的,按照"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清晰、突出的主线来组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来组织内容。

2.2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必修一(自然地理)抓住了三个问题,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主要抓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必修三(区域地理)则用大量的区域案例,论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3 理清、熟悉新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理念。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深入领会这一理念,对新教材的每一章节进行分析体会,为"用教材"打下基础。

2.4 理清、熟悉各层次地理知识能力在教材中是如何落实的。

2.5 熟悉新课改高中四个版本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的优劣,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鲁教版教材内容编排上的优劣。

3 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处理新教材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重要理念之一,学会使用和处理新教材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学会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重组、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特别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学习内容要的使用、处理对有效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尤为重要。

3.1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3.1.1 根据活动类型开展教学。必修二活动按特点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巩固类:如教材13页"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类活动较多,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二是巩固实践类:如教材46页"从你学校所在的城市市区图中,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常常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三是拓展类:如教材98页"请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这类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应予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调查类:如教材12页"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五是讨论类:如教材79页"你认为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1.2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处理新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一是对"活动"内容直接利用。二是对"活动"内容进行改编。三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补充。四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五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舍弃。

3.1.3 有策略的进行活动教学。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问题的导入.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四是将"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到课外。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

3.1.4 采用积极评价方式,保护活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案例内容的教学

3.2.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步骤。首先要学会用多种多样方式展示案例,其次要创设合理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3.2.2 结合生活进行案例教学。一是选取新闻时事材料中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云南持续三年的干旱、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的发现、海地地震等素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二是使用适当的乡土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东川泥石流、立体性气候,四方地工业园,铜冶炼厂的选址,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3.2.3 注意案例的整合教学。比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以青藏铁路作为案例。国家进藏铁路有四个方案,即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甘藏铁路,可以展示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建铁路?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修完以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整合东川区"十二五"五路一桥修建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修建的理由,修建的时间、次序。

3.2.4 学会收集、整合、编写案例。学会按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特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整合各种优秀案例。在收集、整合各种案例的同时,学会整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案例的自编自写。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学科,很多内容都可以拿来编写案例。一些有趣的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收集的案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北,孙权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周瑜想起自己疏忽的一件事,一下子急出病来。直到诸葛亮答应并借东风相助,周瑜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胜利。请问:① 这是什么季节,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②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来东风?③ 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当地属什么气候类型?④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⑤ 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⑥ 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4 构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4.1 用多种形式,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像成语、诗句、故事,歌曲、漫画、录像,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不拘一格的拿来用。

4.2 找到教学切入点,巧妙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教学创设最佳情境,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巧妙设疑,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4.3 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期望,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4.3.1 要精心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关注地理的学科特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情的同时做到简单、具体、适宜。那么,如何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深刻把握。宏观教学目标把握了,才能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教学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用什么内容、以什么方法达成宏观目标和单元或章节目标。

4.3.2 合理安排以学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活动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样化的学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坚持以学为核心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4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理念。实践表明,让教与学跳出课堂,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再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比如采用测定东川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调整东川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东川楼房为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离等学习活动来进行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4.5 以学定教,重在激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多角度赏识学生,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多用激励,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5 积极进行教学有效性反思

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的理性反思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教师学会用科学的眼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次课前课后都问自己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效。比如说学生会什么,要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教会了什么?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准确明晰?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符合实情?

总之,新教改的路是艰辛的,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中地理课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2-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地理来讲,其外延还延伸到了宇宙层面,囊括了对于天体运行的钻研和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是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还是让他们知道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门十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缺乏指导[1],使高中地理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误区之中。它使得原本应当充满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习轻团队合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思,以扬弃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进行锐意改革,让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不再把地理课视为畏途。这里,我们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了显著的加大。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理论灌输,轻动手实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支配,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灌输而非动手实践上面,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二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交流。同时,教师不得不把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嚼碎了强行喂给学生,而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力,接受力方面的差异就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团队性的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变成虽满腹经纶但却欠缺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再次,由于把学生割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孤立进行学习的个体,缺乏团队性的合作,而如今的社会却是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若在校期间得不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更是难以立足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积极向这种全新的理念靠拢,变满堂灌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变死扣教材为鼓励创新。这样才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实质。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天体运动》这章为例,具体阐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

1、教学前的预备

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3]。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还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嘱咐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个大概把握。

2、导入课程

教师首先以初二物理学过的运动学方面的原理作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初二物理课学过的原理吗?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天体的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PPT,对将要学的内容首先进行概述。

3、开始小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布置讨论的课题: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一人上讲台来各抒己见。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要光依附于课本,而是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其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统一总结。

参考文献:

[1] 艾何.高中地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10篇

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可分五步进行操作。

一、展示案例,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五、拓展延伸,深化知识领悟

第11篇

【关键词】合作 探究 教学方式

近来在观摩初中地理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及问题探究活动设计成为教师最乐于呈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十余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入影响。毋庸置疑,新的地理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过去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但如果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坚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就可能导致出现“假冒伪劣”的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有必要从追溯合作探究学习的渊源开始,剖析“假冒伪劣”的合作探究学习现象及其本质。

一、合作探究学习的渊源

1.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目的是解决班级授课制下忽略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在苏联开展分组教学实验时,一度出现教学秩序混乱,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因而20世纪30年代后,分组教学趋于衰弱。[1] 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很多国家又重新审视分组教学,并加以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流传至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教学倡导的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然后依照如下流程开展学习活动:确立合作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学习方法—小组内合作学习活动—小组间合作交流—总结梳理,巩固练习。[2]

2.探究学习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3]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4]

探究式学习方式源自西方的“问题—发现”教学,因注重对问题的研究,注重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在本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也因为不能系统传授知识而备受诟病,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布鲁纳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系统知识的学习,倡导发现法,从而成为对问题教学改进的代表。[5] 这种方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3.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以上两种教学方式糅合为一体,以问题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分组安排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总结提高,这样的一种教学流程称之为合作探究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有诸多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有助于思考的深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能否取得成功,首先,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对待教育过程的总的立场和观点。但是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得他们习惯居于权威地位,习惯于强制学生按照他们的意愿学习,习惯于学习内容的外部灌输而非生成。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差异、学习动机以及个性差异也会影响到小组合作的实际效能。这就造成了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假冒伪劣”现象。

二、“假冒伪劣”的合作探究学习

1.形式的合作与真实的无助

案例一:《 澳大利亚 》一节“认识国家位置、组成和自然环境概况”部分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澳大利亚四种特有动物考拉、袋鼠、鸭嘴兽、鸸鹋的图片让学生辨认,然后按座位排列要求学生分成四组,选择喜爱的动物做本小组的名字。(2分钟)

分组学习:教师布置四个学习任务,读课本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读澳大利亚的地形图,辨认三大地形区及主要河流、湖泊;读澳大利亚的气候图,了解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读课本文字图片,了解澳大利亚主要旅游资源。学生分组完成。(5分钟)

展示交流:四个小组分别请代表到讲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点拨。(15分钟)

该案例显示教师通过分组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展示交流环节却出现了学生并未如设想般踊跃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情况,汇报的学生也出现对学习任务认识不清晰、辨认三大地形区时说成地形类型、最大河流说成达令河、对气候类型的分布指图不准确等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要求学生自主达成全部目标,在交流环节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该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却证明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的合作,是虚假的合作。理由如下:第一,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小组的建立,而学习小组并非随意划分,人数也不宜过多,一般4~6人,组内成员依据各自特长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此案例中教师把全班50名学生按座位排列分成4个大组,实质上并没有学习小组的有效组建,也没有学习小组内角色分配和明确的任务分解。第二,学习任务的完成不依靠合作交流。学生按插秧式座位排列分组且每组人数多达12人以上,又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几乎无法完成“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反馈—总结”等合作学习环节,因此展示环节呈现的仍旧主要是个别学生的自学成果,并且这种上讲台的展示任务往往由组内较优秀学生担纲,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毫无提高。由于教师获得的学生学习信息不能全面涵盖各小组的真实水准,使得展示环节之后的教师精讲点拨活动失去了指导学习的实效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带来预期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2.虚构的探究学习

案例二:《 欧洲西部 》一节“导入新课”部分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一组欧洲西部有代表性的风光图片,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电视台组织“非常欧洲行”闯关活动,能顺利闯过三关者可获得“欧洲十国游”的大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请大家看闯关目标。

第一关:了解欧洲

看课本图,辨认哪些国家属于欧洲西部的国家?哪些属于东部的国家?看图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首都;看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和岛屿。

第二关:品味欧洲

出示西餐美食图片,引导学生注意西餐的食物原料,并据此提出问题:欧洲人为什么以牛肉、乳酪等为主食?与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

第三关:游览欧洲

出示欧洲西部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景观是怎么形成的?要求学生说出地形、气候、古建筑、冰川、历史、文化等因素与景观之间的对应关系。

该案例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对情境中涉及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基本达成教师预期的知识教学目标,但此类学习显然只是借助了探究的空壳,其本质是延续了谈话法的内核,即通过师生双方共同的积极活动,借助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无法看到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假想的解释以及合乎逻辑的思考,更无法确定教师在此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得。学生在回答了一个个问题后,充其量获得的仍旧是知识的片段,而对其中隐含的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对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缺乏整体感知,更谈不上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产业活动发展条件的方法训练了。因此这样的探究学习是虚假的,徒有其形式而已。

三、如何扭转教学层面的虚假浮夸作风

教学层面的这类“假冒伪劣”行为几年来持续存在,对提高教学质量毫无裨益,并由此还引发对新课程改革质疑声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并未真正厘清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延续了长期形成的教学思维定势。为了有效地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地理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目标,教师需从自身的教学行为着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合乎实际的合作教学,设计合乎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方能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成长为合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民。

2.教学评价制度的导引

消除教学层面的虚假浮夸作风还需要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做引导。分析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发现,并非所有的知识体系学习都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能因课程标准倡导某种形式就滥用;对只具备合作、探究表面形式的课堂教学应通过教学评价引导教师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注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而非形式。

3.拓展教师的视野

教师层面难于做出符合实际的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视野不够开阔。无法想象教师自身尚不具备好奇心、没有探索问题的意识、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没有深厚的科学人文素养,如何能引领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呢?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255130)

参考文献:

[1][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那怎样做才能使无效的教学变成有效的教学,把低效的教学变成高效的教学,这里我谈谈我对有效教学的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对你有崇敬之心。教师形象(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的,还指教师内在的素质)树立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心”。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只有用真心、爱心、耐心与他们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用诚心去理解他们,才会博的学生的喜欢,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博学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精通大纲,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能力。

3.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足够的素材,才会被学生佩服,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应以传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为教学的基础。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最主要的有四条:

1.指导学生自学导学,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

3.教会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是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让学生记忆更轻松、更快乐,而非死记硬背。

4.提导学生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描图、用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

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经常把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在课堂上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其沉睡的潜能和学习意识就能被唤醒,教学效果当然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教师形象树立良好与否是学生是否学习兴趣的根本保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动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质量升级的关键。在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与时俱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成为有效教学。愿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用低投入创高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本文为《地理案例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日

[2]王彦丽.《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