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的认识

社会治理的认识

时间:2023-08-02 17:1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的认识

第1篇

一、在思想上,逐步深化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

作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我们深感综治和维稳工作责任重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半年的工作实践,深化了对综治工作的思想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稳定园区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客观要求。稳定压倒一切,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作为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更需要一个和谐的治安秩序。因此,必须扎实做好综治工作,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深刻认识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综治工作带来新的认识。抓好综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就综治抓综治,就稳定抓稳定,必须把综治维稳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总要求中来思考和部署,以促进和谐指导综治工作,形成党工委总揽全局,各科室齐抓共管,全体干部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深刻认识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维护客商利益的迫切需要。能不能抓好社会治安,关系到客商的切身利益,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动负责地维护客商的利益,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客商安心投资。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在行动上,切实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单位的职责

半年来,作为社会综合治理责任单位,我们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抓好全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积极为县委、县综治委当好参谋助手,参与研究分析园区社会治安形势,主动提出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先后多次配合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专项行动和“综治进园区”工作,对做好全年园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三是坚决清除“”等组织,坚决反对一切。四是反复召开园区综合治理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做好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意见和措施。五是开展专题调研,经常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采取与企业主、员工和周边群众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认真了解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决策或参与决策提供了依据。五是常抓不懈,以一贯之。以日常工作中必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综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同检查、同落实。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夜查、巡访和集中统一行动。特别是在重要活动日、敏感日期间,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确保社会稳定。

三、在措施上,着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园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园区经济的发展大局。为此,园区把综治工作当作园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园区的综治工作,指导重点企业成立相应的综治工作机构,形成综治工作上下联动机制。

2、落实制度,突出重点。一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书》,对任务进行了量化、细化,分解到人,使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任务。二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同目标管理、政绩考核、提拔任用和经济利益挂钩。

3、加大力度,深入开展。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设立综治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企业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悬挂条幅、横幅、设立综治、法制咨询台、散发宣传资料、制作专栏等形式,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力的促进了园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2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实践教学的内涵决定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路径,廓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环节意义上的范畴,认为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很显然,这种认识在理论上外延过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一种实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是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理论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将理论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把握和判定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是一种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应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观的本质体现

实践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就广义的实践观来说,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践活动。的理论来源是实践,的理论指向也是实践,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论,其实践教学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就是在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中,揭示课程体系所反映和提炼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进一步印证和理解理论,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2.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它既是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外,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也就是要解决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问题,实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外部践行”一体化内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教育。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素质的构成中,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传递给大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利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鉴别和创造的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实践的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的选择性。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开展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判断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以广阔的实践生活为背景,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因此,一切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依据实践教学开展的空间地点、采取的形式和手段等不同,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区分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层次。

1.课堂实践

从本质上说,课堂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基础,时空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实践教学内容又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把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教员又可以及时跟踪指导,引导大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实现理论内容向精神信仰与追求的转化。

2.校内课外实践

这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校内课外实践应该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的,否则就不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范围。[3]它主要是借助于校园环境这一优化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比如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校内课外实践相对于课堂实践,它的实践范围更广一些,可选择利用的实践资源也更丰富一些,大学生实践的手段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这也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3.校外社会实践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参加实践学习的大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社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开展各种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校外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类似参观访问的认知感受型实践教学、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性质的实际运用型实践教学,各类实践教学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参与性,因而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类型结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各具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其中,课堂实践方便大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实践使大学生浸润成长,校外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系统运行的合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从多环节入手来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目标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的考虑和设计,要求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来确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来充分剖析理论内容、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二是对课程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都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内容,用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两类实践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2.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提供给大学生一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课堂理论教学之嫌。其实,根据对操作难易程度、大学生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是最为便捷和适宜的,只要我们能模拟或创造一种直观的、再现真实场景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同样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是必须坚持完善的一些形式,也包括一些探索与创新的形式,比如问题解析式、调查研究型等教学方式。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实践平台。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的物化的文化财富。[4]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大学的历史文化传承,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总是身处丰富文化内涵的氛围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二是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使大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4.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因此,各高校应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大社区的作用,争取党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遵循“慎重选择、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活动,从而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5.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注意总结考核,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用简单的数量指标予以认定,在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整体性和方向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加时数、出勤状况等硬性指标来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观察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综合考察,以鉴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第3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任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独立学院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是普通本科院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既有别于一般的公办性质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和自行举办的民办高校。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和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面。

1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指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还比较短,因此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1.1 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很快,然而很多独立学院重视专业课的学习,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毕业生就业率,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或者虽然开展了实践教学却是敷衍了事而流于形式。因此,独立学院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很难具体实施的主要原因。独立院校由于其教学经费来源不同,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难得到保障。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很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在独立学院很难开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难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进行考察。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没有教师深入社会实践,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而且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有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工作上的付出却没有或少有相应的工作报酬,这样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3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还比较短,因此借助母体学校的教师队伍,聘请母体学校的教师来校上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不过这样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也使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还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担任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大多来自母体院校或者其他高校的教师,但是他们主要精力在自己的学校,流动性也比较大,不能成为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独立学院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还比较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很多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偏少,学科建设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很多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了大班方式教学,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学习进修和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教学效果必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

2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互影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与生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根据专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与技能要求、职业素养及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等特点,这样才能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自卑塑造健全的人格及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凡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的带有一定教学任务的活动都应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不同的形式,常用的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校园活动等类型。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服务。

2.1 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围绕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教育活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到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参观,或者到农村、社区、企业了解我国现实国情。这种实践教学形式直接、生动,很受大学生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制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由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分散进行,这也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大都是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因此寒暑假期分散进行的实践活动,很难结合不同课程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讨论,教师也无法对其进行分析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四门不同课程,如果脱离了理论课的基础,失去与相关理论课程的内涵联系,也就没有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所以这些参观活动、实践调查,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结合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走出校园的实践教学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独立学院大多是三本招生,生源质量与一本、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不同,也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好,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是基础不扎实,自制能力、学习动力和自觉性不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出发,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结合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可以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进行,采取参观、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再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研讨,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的、更亲切的、更深刻的理解。③例如建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步骤,组织学生对实践基地进行调研。调研完成后回到课堂进行研讨、评议和总结,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由于学生人数多,因此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也可以从各个教学班中抽调部分学生参加调研。

2.2 拓展课堂、校园活动

独立学院发展很快,现在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办学经费的限制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影视、图片、图书等教学手段和条件,拓展课堂、校园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才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如果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必须是与课程内容相联系,是由课程老师布置的,或者是由该课程教研室集体组织的活动,否则这些活动尽管也是实践活动,但不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④组织一些课题讨论、辩论、演讲和征文等活动,或将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请到学校来为学生做主题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受众面,更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3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性的公共课,每学期教学涉及到的班级和学生比较多,独立学院由于体制和自身特点的原因,在经费等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的相关保障机制。

3.1 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公办院校因为有国家专项拨款,实践教学经费较充裕。而独立院校由于其特殊性质,实践教学的经费较难得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经费又是必要条件保障。这就需要学校每年对实践教学做出整体规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情况进行审批,合理下拨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2 教师队伍建设常规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才能对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理论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认识和修养。因此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中对教师队伍在培养培训方面提出了两项要求:“每学年至少安排 1/4的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安排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 独立学院由于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经费紧张,有些学校很难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和进修学习。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得专业学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常规化,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基本的、必要的保障。

3.3 提高认识,加强部门合作

独立学院的出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本科教育的多样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院应该提高认识,在政策制度上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但是实践教学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独立学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在这样的实际困难面前,独立学院必须把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好,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实践教学服务。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又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实现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丰富对社会实际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提高理论知识的接受率;而且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获得亲身经历及其体验,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顺利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付诸实践、确立信念的中介和过渡。⑤由此可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要的教学环节。

注释

① 冯来兴.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②④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80.

第4篇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的发展。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用一系列手段对体育社会问题予以解决和控制。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纪律手段、社会奥论手段。

一、体育社会问题及危害

体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体育的实际社会效能不仅表现在增强人们体质,同时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家安定团结、丰富文化生活、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国际交往和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出现了一些体育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干扰人们生活,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同时妨碍体育的正常健康发展,既不利于正确地完成体育的目标,也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效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理。

所谓体育社会问题是指: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有时表现为一种客观行为,如“吹黑哨”、“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等等;有时表现为一种客观现象,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失衡”问题,“我国竞技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体育政治化”问题等等。

综合起来说,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影响和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体育的影响:妨碍体育的公平竞争,站污了体育的形象,_对运动员、教练员及人民群众身心产生危害,导致体育畸形发展。第二、对社会的危害:干扰人们的生活,严重时能扰乱社会正常运行秩序,甚至引起和激化社会矛盾。

二.体育社会问题的治理

1、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必要性。

正因为体育社会问题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危害和影响,所以要对体育社会问题进行治理。另外,治理好体育社会问题,对消除体育中不公平竞争现象,维护体育原有的纯洁的精神,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让体育更好地为建设我国的“两个文明”服务,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我国的某些体育社会问题几近“疯狂”,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如前段闹得沸沸扬扬的“黑哨”事件,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要“捂着盖子”,不敢揭开。当我们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欢呼时,又有谁知道正是中国的这种“国粹”—“假球”、“黑哨”,耽误了我国足球运动多少时间。

2、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手段。

①行政手段。因为目前我国政府是利用行政力量来对体育实施宏观调控,那么治理体育社会问题就少不了要通过使用行政手段。采用行政手段治理体育社会问题,是通过制定体育的方针、政策、调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开展重大体育活动,以及通过对各种体育理论的选择和评价,组织研究体育的发展战略,编制体育的规划和计划来实现。

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中起着主导性和规定性的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各体育社团的群众团体法等。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稳定性和不可违背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在体育竞赛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检查”,“在体育竞赛中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的,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对解决“滥用违禁药物”问题的直接写照。在运用法律手段对体育社会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其一,具体针对某些问题的法律条文,随着这类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自动失效,对于这些条文要予以扬弃。其二,对可预见性的新的体育社会问题,应通过立法的手段提前予以控制,以避免这类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③纪律手段。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与法律不同的是,因各组织的性质、目标不同,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纪律,所以纪律有多样性的特点。纪律是法律的辅助手段,也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纪律手段在治理行为性体育社会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社会舆论手段。社会舆论可以督促某些现象性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一些行为性体育社会问题具有控制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行为的导向。社会舆论往往暗示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体育这一特定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层面,它的基本价值规范是“更快、更高、更强”,基本行为准则是“公平竞争”。这正是社会舆论一直关注和监督足球运动中的“假球”问题和“黑哨”问题的原因。其二是社会行为的约束。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对少数人的与众不同的言行,特别是越轨行为具有压力。如“吹黑哨”、“打假球”等是少数人的行为,这些人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往往会改变或放弃自己原来的行为。

⑤其他手段。包括道德、习俗、信仰等手段,它们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认识等产生作用,然后再对治理体育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如“运动场暴力”问题,不仅影响正常的体育比赛,还对运动员和观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后,可以适当地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手段虽然不像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得强烈和直接,但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基本要求。

①应具有客观性。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然而,我们的认识往往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作到公正和客观,这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正确、客观的认识上。

②应具有针对性,或称选择性。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治理方式或治理手段,都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或者说治理具体的问题时,采取的方式、手段应有选择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适得其反。

③应具有灵活性。在治理某一问题时,往往有多种方式或手段可供选择,在选择具体的方式和手段时,要依据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灵活地变换选择,才能有利于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控制。

④应具有适时性。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性。比如,相关的法律条文一定要适用于现时期的问题,而不应只是对过期问题的鞭答;社会舆论一定是关注现时期的问题,而不应仅是对未来假想问题的谴责。

4、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个基点。

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基点应该放在对现行体育体制和体育法制的改革和完善上。包括体育社会问题在内的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几乎都与相应的社会制度和体制的失调有关,并且在导致社会问题的各种原因中,体制和法制的失调往往是根源性的。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使得某些体制和法制上的东西存在缺陷或混乱。如我国的足球管理体制,“中国足协”既是民间足球协会又充当足球运动行政管理机关,既是“甲级”联赛的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执法者。这种体制,与我国球迷痛恨的“黑哨”、“假球”等问题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关系。《体育法》只对体育比赛中的裁判权利义务作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对裁判的违纪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甚至在中国足坛“黑哨”现象曝光后,却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法律条款来惩处。

根据以上事实,笔者认为为了有效的治理体育社会问题,应该合理地改革我国的某些体育体制,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制。具体的说:在体育体制的改革方面,应确实分清行政、管理和经营的性质、权限和责任,不能因体制自身的混乱,而成为体育社会问题产生的“温床”;在体育法制方面,《体育法》中应该具有详细的对违反有关规定作出处罚、处理的条文,不能因自身的漏洞,而让某些体育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空可钻。

三、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体育社会问题

1、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危害,不能文过饰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治理。同时应客观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与其它社会问题相比,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要相对较小,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不要将之盲目扩大化。

2、要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研究到实际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体育社会问题的产生背景相当复杂,需要体育部门和其它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个体价值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价值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这本身就是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使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是代表着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这也正是大学生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其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通行的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了解社会运行规则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确定大学生社会化的正确方向。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又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他们进行历史的、道德的、法制的教育,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戒骄戒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1]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魅力必须与自身的人格魅力相统一。三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教育引导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们,从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2]。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学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行研究型、开放型、创新型教学。由单一教师讲课变成师生互动,由灌输式教学变成讨论式教学,由照本宣科变成理论联系实际,由按照章节讲解变成专题讲解,由传统的教学变成现代化教学。将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专题辩论、知识抢答、观看录像、“答学生问”等形式结合起来,克服“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课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在探索中得出结论。

3.强化实践教学,调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就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无论上《原理》《概论》《基础》课还是《形式与政策》课,都要使内容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途径:一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不出校门,在课堂上就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它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比较容易组织实施的教学方式。二是组织课堂演示。课堂演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辩论、朗诵、模拟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是开展社会实践。高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四是指导社团活动、组建兴趣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担任学生社团或思想政治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突破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中,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3]对此,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科学、客观、全面。应普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设计广泛采用开放型试题,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实践考查要广泛听取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意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振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董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增2).

第6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它一直以来忽视、无视甚至漠视一个二元并构的基本定律,因而在市场经济、知识社会条件下倡导个人价值的今天,其有效性缺失就逐渐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满足人类相关需要,实现人类相应目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重获有效性角色归依和存续有效性理由的角度认同,从存在有效性缺失的现状人手,解剖它的生成原因并构建相对应的提升途径,不失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社会现实的作用,特别是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规范其行为上不能表现出相当的正向结果,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产生疑问,因而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应有地位的一种社会现象。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层面一些相关问题的产生,不能不促使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缺失有如下三种显著表现:

1、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般认识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缺失表现为:地位上的被否认导致作用上的“无用论”。社会上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其理由无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起任何作用。同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是无法解决的,而通过利益刺激、金钱鼓励,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就会上去。

2、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缺失表现为:教育者责任意识的淡化。一方面,教育的主体组织和责任人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形式性”、“装饰化”: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得的组织资源和物质资源“空洞化”,压缩教育人员的队伍和必要的经费,必然造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阵地的萎缩,工作力度的减退,教育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弱化。

3、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经构中的职能定位来看,教育组织设立、运行的失位、趑趄,教育目标、任务错位、变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组织被异化为一般的公关机构、党建机构、文化建设机构或从属于相关的人事管理机构,工作任务被削减为普遍意义上的宣传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干部培养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等,这必然导致在具使工作安排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被忽略,代替。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途径

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受到挑战,有效性缺失的现实,同时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有意义的价值生活丞待实现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困惑中重生,开发新思路,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机构,获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探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定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与社会基本任务的和谐一致。所谓“角色定位”即地位定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与其他工作发生互动时产生的关系。“价值定位”即功能定位和作用定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在社会地位上应该发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新时期,随着政治元社会向经济元社会的切换,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提升其有效性,就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新任务,在角色定位上要融入到经济建设和各项业务开展的流程中,与它们合为一体,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定位上,要突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引导作用,发挥它在观念转变,灵魂塑造,人格完善,行为激励上的独特作用,保持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职能边界,并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其获得运行机制上的合法性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职能范围应设定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对人们的观念和思想行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下的引导。统一思想,进而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合法性支持。

3、在“以义导利”的原则下,构建既有“利益认同”,又有“价值认同”的,“从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的科学的内容体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是个人价值时代,个人的尊严、需要、利益,价值不仅丰富化。多元化,而且上升到第一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注视。迎合这一客观现实,并引导、规约这一客观现实。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受教育者合法取利,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社会道德规范下合理取利,三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讲求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这是对人的本质――社会性和精神性属性的肯定,如果一味地强调受教育者的“利益认同”,在教育内容上就会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的盛行。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做到,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总之,“价值认同”必须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求得。并规范“利益认同”的再实现。“利益认同”为“价值认同”提供现实“物”的基础,“价值认同”为“利益认同”提供价值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与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科学手段与崇高目的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

第7篇

[关键词]合作治理;三维模式;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36-02

在实践中,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不断遭遇绩效困局。随着俞可平、张康之教授引进与宣扬治理善治理念、合作治理模式,以“公民本体”为基础的治理与合作治理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模式归根结底是人类在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维关系的组合,寻求不同以往的、更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道路的努力。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制度设计,必然也会有其自身的逻辑困境与实践障碍。

1 三维合作治理的理论设计

(1)以多元化组织为“治理主体”。正如罗德•罗茨在《理解治理》中所指出的,治理就是管理网络。治理理论始于认识到公共行政的主体已经超出了多层级的政府机构,而延伸至社区、志愿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部门在公共服务及项目实施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治理视角关注的重要领域。过去,公共责任属于政府专有,而现在它为政府与其他许多非政府组织所共享“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行政问题’已经跳出了公共机构的边界,现在,一种宽泛的第三部门正密切地进入公共事务的执行和管理中。”第三部门“可以包括准政府机构、公共企业、社会企业、志愿性的非营利组织等”。

(2)以公共领域利益为“价值追求”。一般来说,基于价值认同的共识基础是合作得以延续的最深厚根基。公共利益至上是合作治理追求的核心价值和思想精髓。寻求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谋求公众福祉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公共利益是包含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是合作治理的起点,也是合作治理的底线。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合作的可能,而人类合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论对传统行政模式中的“价值中立”进行了批判,认为最重要的行政价值是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感。

(3)以复合化手段为“技术支撑”。社会治理的手段是复合的,既有政府通过行政或者市场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有市场化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倡新治理、软治理、整合性公共治理、网络治理、多中心治理,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是当代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迁。而要实现治理的价值追求,需要复合化的治理手段作为技术支撑。

2 三维合作治理的危机解读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中国语境的三维合作治理不仅包含以上内容,还有独特的障碍性因素。

(1)“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维合作治理的理念保障危机。合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政府过程中保持公共性价值取向。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延续使用阶级性的话语――“人民”。学术界提出的合作治理理念植根的是“以公民为本”或“公民本位”的社会。合作治理的第一着眼点应当是公共利益,这与我们国家传统计划体制下首要考虑的国家整体利益正好构成一对矛盾。

(2)“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维合作治理的能力缺失危机。合作治理建构了一个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三维立体架构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以有效的政府、发达的市场和强大的第三部门为基础,否则,合作治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建构有效的政府是提高合作治理能力的关键,目前获取资源的能力与行动能力不协调,获取资源的能力与行动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能力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存在不足。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提高合作治理能力的基础,我们国家的市场体系构建还处于初期,存在市场主体不强、制度体系不全、运行秩序混乱的问题。第三部门是提高合作治理能力的保障,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公民文化发展滞后、公民自组织缺乏、公民能力低下等因素,造成我国以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虽有西方公民治理之形式,却缺乏公民治理的内容与精神。

(3)“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维合作治理的运行秩序危机。合作治理运行是以反思的理性为基础。然而,合作治理强调了自组织的优越性,却回避了反思的理性,同样也存在的短视、不确定性、私益至上等缺陷。因为“公私关系的安排既有让私方利用国家资源牟求私利的危险,也有政府出于国家的或执政党的利益把手伸到市场经济和民间社会中的危险”。即使合作治理参与各方认识到存在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认识到合作可能带来的好处,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合作是自发的和顺利的。

3 “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维合作治理的机制构建

(1)建立三维合作治理的决策机制。合作治理从本质上是通过政策来进行治理的,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其实合作治理模式就是政策网络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建立于非等级的协调之上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治理形式或者治理结构,其参与主体经过对资源的相互依赖和经常性的互动,培养出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式。公共政策是合作决策的产物,政策过程是政治过程,合作决策也是一门政治艺术。

(2)建立三维合作治理的参与机制。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通过扩大参与规模、疏通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增强参与效果、保障参与权利等措施不断推动政府之外的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如在参与方式上,政府之外的市场、第三部门等治理主体可通过投票、、质询、参加听证会、在媒体上发表意见、提供信息和咨询建议等方式与政府部门或其他主体合作。

(3)建立三维合作治理的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的治理主体性质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政府而言,要推行企业家政府的激励机制,尝试把公共治理绩效与其收益挂钩,让节省的财政资金由政府自主支配并实行富有弹性的绩效工资制,对绩效良好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励其进一步节省成本、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对市场主体而言,要明晰公共治理中的私人产权,积极探索公共治理形式,走民建、民有和民享的治理之路,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治理作用,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对参与某些具有高成本、非营利性等特点的公共事务,政府可对企业等治理主体给予补贴或税收等其他优惠政策。对第三部门,要加大舆论和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精神表彰以鼓励和肯定其致力于公共事务治理的努力和品质。

(4)建立三维合作治理的约束机制。政府要按照法治的要求对其他治理主体进行严格而合理的监督,保证公共治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私营企业、第三部门也要对政府治理的绩效进行监督,提供建议、形成压力以促进其更好地治理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才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公共治理体系,实现系统性的最优治理效果。

第8篇

在医院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必须要把握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医院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要管理的内容复杂,不仅包括医患纠纷处置和内部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而且医院内部的车辆管理、消防工作、治安安全、流动人口管理、医院危险品管理等等内容都是管理的要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认识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提高其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能力。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和医院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建设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重点。因为实际社会中经常会发现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频繁发生的不正当工作态度,比如在医疗领域的拿红包、拿回扣等不良医疗行贿事件,这些问题都使得医疗机构的正常性能发生了转变。因此,开展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下医疗机构发展的硬性需求,满足了新时代下对医疗机构社会管理的定义。因为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做好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实现其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在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医护人员是主要的开展对象,他们必须要日常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注意其具体的作风建设,并积极与其他部门的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感受的交流,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现阶段的医院工作环境中,有些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过关,更加关注自身的工作成就和薪酬,价值衡量和团队集体意识比较缺乏。这些问题就加剧了个人和团体之间的意见分歧,所以医院只的思想政治作风工作落实有开展的必要[1]。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就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医疗事业中自身的重要性,并产生团队意识,通过不断调整改善医患关系,最终推动医院的综合治理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策略

(一)转变干部的思想作风

在医院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中,要发挥良好的干部作风,并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注重干部的作风建设。因为目前医院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欺上瞒下”、慵政、懒政的现象,所以必须要转变干部的思想作风,避免这种善于钻空子的投机者一直在干部队伍中混迹。因此,在医院内部必须要定期进行干部的考核,综合测评备选干部的情况,保证测评效果的全方位,推动良好干部风气的塑造。而在进行考核时,传统的政绩测评、德行测评、知识储备测评等硬性资料是考核的一个内容,但是备选干部工作的服务对象、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民心向背等都要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将访谈、在线交流、微博留言等综合手段运用进来,让公众可以直接评议干部,这样在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就可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全面和客观性。随着医疗环境的变化,也要转变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注重对其服务水平和医疗技能的提高。

(二)树立治理意识

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医院环境思想,这是实现综合治理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在医院综合治理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因此,首先要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人员的日常思想工作,虽然他们承担着医院的综合治理的职责,但是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是其工作内容,所以加强医院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2]。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保卫人员的思想动态,还可以推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其次,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医院综合治理的安全责任制度,因为其综合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系数。通过对综合治理工作岗位制度进行明确,并及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可以保障综合治理人员的安全,解决其后顾之忧,比如医院可以为其购买意外保险、工伤保险等。

(三)营造医院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教育和灌输,所以医院必须要冶炼和熏陶自身的文化,推动具有浓厚政治素养的综合治理文化的构建。因此,必须要加快弘扬培育医院的精神,为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活跃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因为医院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医院精神,它是对医院文化精华的一种集中,鲜明的体现了医院的价值观。而营造医院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加快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在新形势下开展医院综合治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堆同行的先进经验积极借鉴,对于大型医疗集团、著名医疗机构的综合治理方面的经验也要进行学习和汲取。

(四)重视医疗和行政安全

医疗安全和医院的行政安全在医院的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医院的医疗安全会对医院的声誉和生存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使得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都受到影响。因此,综合治理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医院可以为医护人员发放有关安全法律的小册子,对各类医疗安全的处理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记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同时也要推动医疗纠纷防范机制的建立健全,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这样因为医疗安全引发医患纠纷、医闹等事故,医护人员也可以及时进行沟通,这是医院进行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制度

在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也要不断完善其综合治理制度,保证医疗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要推动医院领导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发挥领导自身的表率作用,以理服人。在对党政领导社区治安进行鉴定时,要通过层层鉴定综合治理责任的方式进行,及时明确各个部门和负责人的职责,着重体现治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内容。而且也要推动责任查究制度的建立,这样如果工作中发生了医患事故或其他事故,而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出现失职或严重缺乏责任心的情况,就要进行严重处罚,追究领导的实际职责。同时也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将治理工程水平和具体奖惩相挂钩,提高其治理效率,这也是医院各个部门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单位、领导或个人都有实干、成绩优秀的情况,就可以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9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胆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和实践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达川的创新性实践,既彰显了我国优秀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当代意义,又以本土化的方式体现了当代社会治理的一般理念。

积极引导群众有序而积极地参与社会治理,是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实践。达川的社会治理模式,一方面,强调在重大项目决策、重大社会事项的处置上,向广大群众公布信息,引导群众参与听证、讨论和决策;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引导群众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让群众自觉构筑公序良俗。

同时,达川区充分认识和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作为新的社会共同体的社会协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达川逐渐形成以行业协会等为基本形式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本身就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性地引导它们参与广泛的社会治理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达川在工作中,引入律师作为第三方,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透明性和效率。市律师协会和律师工作者协会长期免费的法律服务,对提高达川社会法治的水准起了重要的作用。引导本地的大学为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积极有效地推进了社区文明建设。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其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对于行业以及其他社会过程的自律性规范作用,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川的社会治理创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实践。达川的成功说明在当代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探索中,仍然不能遗忘、不能忽视,更不能否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充分检验证明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只有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才能正确地处理干部与群众、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树立政府的权威,保证制度和政策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我们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历史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走群众路线就必然要求各级政府的行为必须立足于群众。只有当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根本的动力机制和根本的价值追求时,这样的社会治理才能葆有创新的活力。

责编/刘小溪 美编/于珊

第10篇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鲜明地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逐步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师生价值观、校风学风、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内化为全体师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和手段,成为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功能、形成德育合力的有效举措。

二、实现治理效能、促进道德提升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⑴民办高校师生群体结构的特殊性和办学环境的特殊性,给民办高校创建充满活力的校园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民办高校的民营特殊性,致使办学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重比率显而易见的倾斜,必然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要求,民办高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呈现整体文化素质的明显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善恶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抉择。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⑵民办高校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结合,普及法制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师生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师生的思想,规范师生的行为,达到校园和谐师生平安的效果,使师生在法治规范的行为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实现治理效能。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又为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诸多有利条件。⑶在综合治理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服务中师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教师能遵守职业道德爱国敬业严谨笃学,学生能培养个人品德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师生的人格修养和德行养成等内在品质得到提升,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现治理效能也促进师生的道德提升。

三、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视阈下实现德育的功能

1、创新模式发,展师生道德认识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配合发展师生道德认识是综合治理和德育模式的创新。把校园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一是能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细化道德标准,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坚持贯彻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促使师生认识到执行道德规范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二是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引导,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宣讲雷锋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讴歌时代楷模,在社会实践中倡导奉献服务。三是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着眼于师生道德境界的升华,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既实现治理效能又促进道德提升,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使师生的道德认识得到长足的发展。

2、创新载体,陶冶师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是构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创新载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创新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强化载体的针对性。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细化《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文明寝室管理公约等一系列制度来规制学生言行,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用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和巩固道德情感。创新道德文化传承活动,注重载体的实效性。坚持传统道德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蕴藏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从子曰诗云明处世之道,从志士仁人学民族大义,从家风家训懂立身之要。开展国学经典晨诵和感悟系列活动,培养师生爱国勤学、孝老敬亲、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的品德。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活动中明确使命与责任,增强对祖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突显载体的时代性。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⑷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创建道德教育实践基地,赋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新的时代内涵,标识和引领道德风尚,以此涵养和诠释师生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道德情感。创新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突出载体的互动性。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⑸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校园网站和畅通领导微博、微信对话渠道。通过网络畅通和规范师生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增进信任、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讨论专题网站和微博论坛,构筑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和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使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得到全面的道德熏陶。

3、创新机制,培养师生道德行为习惯

3.1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把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的导向机制。

运用道德理想激励师生的高尚行为,运用道德原则指导师生的正确行为,运用道德规则约束师生的不良行为。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知行统一;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有的放矢,因才施教。让每个师生认识到个人的德行操守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自觉担负起道德责任,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师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自觉规制道德行为习惯。

3.2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创建师生道德评议和激励机制。

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保持文明礼貌,理性豁达友爱向善,热心公益有社会责任感,恪守诚实守信,自省自律履约践诺,珍惜劳动成果,节俭平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素质诸方面的评议考核,结合“推优”,(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评先、“三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定,褒奖道德先进人物,惩戒不道德行为,增强师生的道德价值认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建立心理咨询疏导不良情绪机制。

第11篇

我区司法行政系统掀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热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专辑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抓好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确保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学习好、掌握好、贯彻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区司法局党组遵照区委、区政府、市司法局和区委政法委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和市委“八项”规定要求以及区委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要求,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针对干警队伍实际,以“抓团结、促和谐、树形象、强素质”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我区司法行政系统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

一、深入调研,制定措施

为了准确掌握干警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状况,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局党组书记××*同志亲自带队深入到城厢法律服务所、清泉法律服务所等基层单位开展调研和宣传动员,亲自与每一位干警交心谈心,掌握干警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及时召开党组会学习传达中央、省、市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和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提高认识,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制定《关于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司发[2006]19号),发放学习资料,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层层动员,夯实基础

5月10日,自全省召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局党组在全局干警政治学习会上分两次传达学习了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组织学习了省委、市委政法委领导讲话精神,全体干警积极参与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6月13日,局党组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街道)司法助理员和各法律服务所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宣传学习了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司法局、区委政法委的文件精神,征求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层层传达和动员的基础上,局党组制定完善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党组书?××疚槌ぁ⒎止芰斓嘉弊槌ず透骺剖腋涸鹑宋稍钡牧斓夹∽椋魅妨耸凳┎街琛⒐ぷ鞔胧⒐ぷ饕蠛桶嘧映稍钡牧档悖仪痉ㄐ姓低成钊肟股缁嶂饕宸ㄖ卫砟罱逃蛳铝思崾档幕?o:p>版权所有

三、领导示范,掀起

6月16日,局党组组织召开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依法治国专题宣讲培训会,全体干警和各法律服务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局党组书记××*同志重点宣讲了第一专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就依法治国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重要地位,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以及司法行政系统如何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代表局党组要求: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务必正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作风不深入、敬业精神不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团队意识有待加强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各专题的学习,查找思想根源,端正法治理念,达到四个增强:增强法纪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增强团队意识,做团结互助的模范;增强创新意识,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模范;增强服务意识,做群众满意的、领导放心的服务标兵。

最后,为了进一步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局党组要求在精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干警带着问题学,要收集典型案例结合案例学,要跟着先进典型学,要联系实际学,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工作实际,把教育实际成效体现在司法行政工作创一流业绩上。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