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管理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图书资料;存在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这样就促使我们应该更多的进行学习。今天大家的学习更多的依靠网络,但是网络很多的方面还是不是非常全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于图书馆进一步的升级,不断地满足当前的人们需求。现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带动人们学习。这篇文章从问题的角度入手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当前问题,希望下面的介绍能够更好地带给大家启示。
一、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经费不足
经济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发展的过程导致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成本,在图书管的建设方面体现的也是非常的明显。由于发展的比较快,在技术等领域的图书更显换代的速率特别的快,图书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紧跟,但是随着带来的就是巨大的经济的投入,长期以来图书馆的财政就是非常的紧张,从而导致这类图书非常受限制。很多图书馆的这类图书已经很难找得到,同时,由于经费的问题,很多的图书馆图书的维护费用不足,对于出现问题的图书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维护。资金问题是当前的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二)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长期以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总是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清闲,是一份养老的工作,正是这样的思想,领导对于这一方面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安排人员也比较随意,从而导致了这方面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仅仅起到了经营的作用。当前的科班出身的很少,专业能力不足,服务态度不够好,专业知识比较匮乏。据当前的调查表明,对于管理人员的工作调查满意度非常的低,很难真正意义上进行管理工作。
(三)数字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机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缺乏硬件条件,工作效率低下。这些直接导致文献数量种类不清,借阅返还混乱,降低了图书文献的利用率。数字化建设的缺失,影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不规范的文献移交管理手续
各级部门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求并不严格,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通常都会对文献资料的移交与接收进行简化处理,以减少工作量。按照规定,新文献资料的购买到其在图书馆中流通的整个环节都必须制定详尽的清单。但是部分图书馆仅仅把该过程简化为一个过场,有的图书馆即使有清单,也不严格交接,清点也不仔细。不严格的交接程序必然导致入库文献数量不清,质量不明,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加大经费投入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大图书资料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以最终实现图书资料室的有效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这一部分得到满足,图书资料的更新,以及团队建设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保障。当前的资金问题大大限制了正常的经营,这方面得到解决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有了经费应该应进行有针对的规划,不要造成浪费,一旦形成浪费就会不断地影响整个环节,节约资金在规划、采购等环节入手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方向及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具备图书管理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很好的胜任图书管理员工作。培训工作在今天的实际的工作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提升图书馆的工作业务能力,这样也能够激发大家的自我重视程度。
(三)增大信息化程度
为了达到使读者能够更加及时,便利、准确查找图书信息的目的,可编程一个电脑程序,并将图书资料的采购验收信息及图书登记,编目与检索等内容录入,使其构成一项自动化的图书管理操作体系;更进一步,可以依托图书馆的自动化平台,构建一个资料室子系统,能够达到在线查询馆藏信息,图书采购数据,并且实现联机订购与书刊分编的目的,将图书资料的管理及文献信息检索全方位实现自动化,构建各图书资料的全体系网络化及资源信息共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四)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现实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献工作标准》等,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图书分类规范化,方便与网络接轨,实现图书管理体例的一致性。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敬业精神都都有接受检查与指导,杜绝混乱的登记现象。规范化管理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走的方向,这是一个长期慢慢实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所实现的,发展的过程不断实践,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三、结语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出来,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图书资料广泛服务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图书资料是相关人员进行科研教学的的重要知识仓库,良好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早日建成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在资金、人员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给精神文明建设甚至经济建设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就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资金、人员和数字化建设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根据现实情况,给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刚.浅析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为科研服务的有效途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
关键词:图书馆;RFID;中间件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4-0808-03
Research on Embedded RFID Middleware of Smart Library
QIAN Li-fe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system of the smart library, and analyses the RFID reader how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nd designs the filtering algorithm of three kinds of filter (duplicate deleting filter, events filters and tag code filter).Finally, it introduces how to use PXI + LABVIEW technology to do the test of RFID tags.
Key words: library; RFID; middleware
1何为图书馆RFID中间件开发
系统集成将选择Microsoft的Biztalk作为消息中间件COTS,RFID中间件的开发分为:芯片的选择、读写器的识别率、多条消息数据的并发处理,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中间件开发工具来对各种场景进行数据获取、筛选与提交,保证RFID读写器与后台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完成图书馆正常业务的开展。
实际应用中,读写器面临对存在于图书馆中任何位置的图书芯片的读写机会,可以是书架上的图书、可以是还书箱上的图书、可以是推车上的图书,虽不全是有源的芯片主动发起信号,也会在对图书借还、图书盘点过程中发生读写器对芯片的读写情况。因此,读写的距离和范围,读写的成功率、读写的重复过滤都是会遇到的问题。并发的、同时存在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导致后台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选择,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具有队列机制,查询重复信息的功能,是中间件必须有的基本组成部分。
2图书馆系统的RFID硬件构成
由RFID芯片(HF、UHF)、书架天线、RFID阅读器等,组成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
3图书馆RFID软件构成
中间件系统(微软BizTalk RFID组件:RFID Server、RFID管理器、RFIDsink数据库、RFIDstore数据库)、图书管理自动化信息系统。
4 RFID中间件开发
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应用场景分为读者使用场景及馆内工作人员使用场景。读者使用场景有:读者出入阅览室门禁、读者在自助借还机上借还图书、读者在馆外24小时还书机上还书、读者在自助办证机上注册图书馆用户等;馆内工作人员使用场景有:馆员对图书加工并贴RFID标签、馆员设置书架层架RFID标签、馆员持手持盘点设备进行图书盘点与顺架理架、馆员使用智能书架(即带固定的读写器)进行图书定位等。
对于同时处理多条数据的情况,需要RFID中间件具备队列机制,即将接收到的芯片数据进行分类,区别重复读取的与需要过滤的,并且合理的设定读写时间间隔及发送有效地芯片响应频率,同时RFID中间件服务器对于有效的数据进行存储,通过通用协议XML的形式,发送到后台IS信息系统中,进行数据交换,完成一系列图书借还动作的芯片数据读取和数据库数据写入流程。
基于微软BizTalk RFID的具体实现方法
RFID中间件的开发采用微软BizTalk RFID工具,兼容多种读写协议,并解决数据每秒读取上百个标签的问题,将数据进行冗余筛选,同时将数据分发到多种应用信息系统中,提高读写器处理数据的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将从读写器获得的所有原始标签数据进行过滤,过滤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去重过滤、事件过滤以及标签码过滤。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类型的过滤算法及实现。
4.1标签码过滤
按照图书标签信息的录入规则,结合实际应用,图书标签的编码格式一般由四个源数据组成:即版本号和三个数据段,分别是供应商的标识符、图书类别符以及单本图书的ISBN号。有了这些存在于标签芯片上的数据,图书管理员就能获得这样的馆藏图书信息:某个供应商的所有图书,或者是某个供应商的某种分类的图书,或者是某种分类图书中ISBN号及图书出版社的图书信息。通过标签码过滤器,我们可以从所有的图书标签数据中选出满足馆员需求的标签码,而过滤掉不需要的以及多余的数据信息。
比如图书馆在进行图书借还或者图书盘点扫描的过程中,不希望将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二代身份证、以及其他安装有RFID芯片(如列入资产管理的设备标签、书架上的层架标签、其他文件上贴的标签等),但是会干扰图书信息的数据源进行屏蔽,选出我们所需要的标签信息。
具体的过滤算法简单描述如下:先由图书管理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定义一个标签码的获取模式,规定需要选出的图书标签的类型。然后当读写器读取每一个标签时,将这个图书标签的标签码与标签码模式进行匹配,如果匹配,则输出该标签以备中间件的调用及处理,否则过滤掉这个标签。
4.2去重过滤
图书管理中使用的RFID读写器读到的标签数据一般都是原始的标签数据,有源的无源的,被动获得的主动获取的,包含了大量重复冗余的数据。在图书借还、图书盘点以及安全门禁一系列的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出错少、保证一定的读取准确率,特别是在图书采编室中有大量加工完成或者未加工的RFID标签的环境中,摆放多台读写器或天线。但是多台读写器可能同时读到某个图书标签,存在一定的重复读取,并提交到中间件来处理。
这样,图书馆藏的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自动定位图书在书架的哪个层架,会采用多个固定的读写器或天线。因此,一本图书可能会被多个读写器同时读取,重复出现,这样中间件服务器将通过程序进行数据去重,保证在与后台信息管理系统通讯时只传输不重复的,唯一的标签信息。
中间件虽然多线程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标签数据进行重复读取所带来的负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设计过滤算法:
首先定义读写器得到的标签信息为(readerID,tagID,readTime,readInterval,Drop),其中readerID表示读写器标识号,tagID表示图书标签号,readTime表示标签的读取时间点,readInterval表示标签读取的时间间隔,Drop表示在完成计算后打上是否要去重的标识符。我们将标签数据放入一个常用的哈希表中,设置tagID为哈希表的关键字即唯一标识。
当读写器读取到一个新的标签数据时,检索在该哈希表中是否存在相同的标签tagID,若存在且两者的读取时间差小于标签读取的时间间隔readInterval,就认为该标签数据是重复读到的,直接过滤掉,打上去重标识,同时更新哈希表中该标签的读取时间点。若存在且两者的读取时间差大于readInterval,则认为该标签是新读到的标签,则输出该标签到中间件,完成后续数据处理,同时更新哈希表中该标签的readTime读取时间点。若不存在,则将其插入到哈希表中,并输出该标签。
4.3事件过滤器算法
在图书馆藏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智能书架(书架上安装实时读取图书芯片信息的读写器或者天线)的管理过程中,会严格监测三种类型的图书:新加工完成上架的图书、被读者取下书架并阅读或者外借的图书、被读者取阅但是在一定时间内又回到书架上来的图书。
从算法的理解上来说,即主要过滤三种标签:新出现的标签(newTag),离开的标签(leftTag)和当前活动标签(activeTag)。过滤算法如下:
定义读写器得到的标签信息为(readerID,tagID,readTime,deadTime,Drop),其中readerID表示读写器标识号,tagID表示图书标签号,readTime表示标签的读取时间点,deadTime表示定义为离开标签的持续时间。在事件的过滤过程中,将当前活动标签数据放入一个哈希表中,设置tagID作为哈希表的关键字。同时定义两个队列Queue1和Queue2,分别保存新出现的标签数据和离开的标签数据。当读写器读取到一个标签时,首先检索在哈希表中是否存在相同的标签tagID,若不存在,则分别插入到该哈希表和新标签队列Queue1中。若存在,则更新哈希表中该标签的读取时间点readTime。最后遍历哈希表,将哈希表中在时间deadTime内没有更新的标签加入到离开的标签队列Queue2,并将其设置Drop标识,表示为删除。
基于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多本图书标签同时读写、需要分时段处理;2.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并保证正确率及互不干扰;3.图书盘点时读写器插于图书与图书的间隙中,去除标签的重复性读取、删除不在目标层架位置的标签;4.读写器读取的反应时间控制;5.读写器的虚拟化、在多种调制的情况下兼容所有图书标签;5.测试在标签转换(条码与RFID并存)的情况下,后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流通数据的调取是否正确等。
以上都对中间件的研发成果提出了测试需求,这其中既包括后端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测试,也包括前端的读写器设备硬件性能,及中间件对于消息队列处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5.1设定LabVIEW与PXI,以测试RFID标签
我们使用NI产品,创造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开发的系统中包含了NI PXI-1044机箱与NI PXI-8196(PXI-8105)嵌入式控制器,会执行客制的LabVIEW应用。
在测试阶段时,我们会逐渐增强每个频率传输的查询指令功率,直到侦测到标签响应为止。在不牺牲精确度的前提下,为了增加测试速度,先以较大的幅度提高功率,再以较小的幅度去慢慢处理,越切越细,就能达到较高的精确度。我们应用中的步进值分 别是1 dB与0.1 dB。让标签产生响应的最低功率,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最大的卷标范围与其它的卷标参数,例如敏感度等。使用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材料与标签方向,收集量测值。
5.2上位机程序设计
上位机程序设计主要完成两个部分功能:一部分是实现与单片机的通信功能;另一部分是对信息的管理功能。当大量数据活数据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时,就需要通过数据库来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即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与数据库系统进行交互。使用LABVIEW自带的DD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主要完成数据写入、分析和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蒋邵岗.RFID中间件数据处理与过滤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8(10)
[2]韩广峰.智能化图书馆RFID技术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1).
[3]甘勇,郑富娥.RFID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07(9).
[4]丁振华.RFID中间件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6(21).
[5]成修志.RFID中间件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8(4).
[6]叶蔚.基于petri网的RFID中间件中复合事件检测研究[J].电子学报,2008(Z1).
[7]余腊生.面向消息的实时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1).
[8]刘发贵.RFID中间件及其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6(13).
近年来,随着图书发行及其销售市场迅速增长,图书在发行销售等环节上的管理难度日益凸现,实现发行、运输、仓储、销售管理中的准确高效成了图书行业物流管理的迫切需要。为此,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与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合作,推出了一项专门针对图书行业的条码系统解决方案,并在河南出版物物流中心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获得了成功。
四个方面效率低
河南出版物物流中心由河南出版集团、河南省新华书店投资兴建,集、采购、仓储、配送、结算等功能于一体,是河南出版集团精心打造的出版物发行基地,也是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全国十大出版物物流配送基地之一。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是广东省新华书店和省内外出版发行企业于1999年共同组建的国有发行企业联合体,承担全省新华书店系统的行业建设指导和服务职能,以及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华书店商标的管理职能。
据相关人士描述,在之前的图书物流管理中存在很多难点,包括:
工作量大,需要大量人员配置。以物流盘点为例,传统操作通常是借助手推车,用笔记本加扫描枪的方式进行,每台设备需要2-3人共同操作。
信息反馈不及时。物流盘点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反馈,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一本书的库存量、日常发货量等信息是没有记录的,多数是靠月末的统计才知道存货情况。
收发货订单的处理速度慢。品种繁多是图书行业的显著特点,一个大型仓库的品种数量可能是上百万,每个品种都对应一个数据,采集、反馈这些数据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退货问题。图书的类别不同,退货比例也不同,并且一些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比如教辅类图书。
河南出版物物流中心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在以上四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图书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实时信息管理,实现物流操作的准确高效。
“瘦IP”无线网络架构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与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解决方案采用了“瘦IP”无线网络架构,即所有IP通过一台交换机统一管理,进行数据转发、分配地址、下发安全协议、终端控制,实现了管理简易化。
在硬件方面,图书行业条码系统解决方案采用的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的Symbol MC3000移动数据终端,具有坚固耐用的设计以及符合IP54标准的密封使产品具有很好的防尘、防潮效果,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连续正常的工作,从而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MC3000支持802.11b/g WLAN连接,帮助用户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更为重要的是,该款产品设计轻便,符合人体工程学,尤其适合图书行业物流管理的高强度扫描应用,降低用户的疲劳度。同时,MC3000可向左、向右、向前旋转的旋转式扫描用户支架方便用户调整扫描位置,有效改善扫描操作的舒适度,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作为无线局域网核心,WS5100交换机及AP5131无线接入点在整个解决方案中也功不可没。WS5100交换机具有安全、可扩展和便于管理的特点。而AP5131无线接入点,满足了无线网络的特殊要求,确保移动员工接入网络和工作所需的性能和可靠性,保护了数据和设备所需的安全性,同时保证了在满足现状的情况下对今后的网络需求所要求的可扩展性。
LS4008条码扫描枪集诸多优点于一体:条码扫描性能非凡、主机连接灵活多变、用户操作舒适自如。LS 4008对100%UPC码型的工作范围广,是各种应用环境下的理想之选。使用其“自适应式逻辑信号处理”功能,还可以对印刷质量极差或有损伤的条形码条码进行解码,扫描工作效率不受丝毫影响。
集合上述产品于一体,该解决方案利用现行图书上的条码,借助条码采集器设备和无线移动技术,解决了图书行业的仓库盘点、图书上下架、图书采购、图书物流等图书流通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性、准确性、高效性问题。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使用移动数据终端还实现了单人操作和及时的信息传递,使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方便了信息的查询,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该解决方案中,移动采集终端整体系统由图书采购模块、图书上下架模块、图书盘点模块、退书模块四部分组成。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包含一下四个方面:
系统设置。全面包含了客户所需的所有有关系统方面的设置,其中一项“数据源设置”是必须的,其它的就可以根据客户具体要求而定。
样书采购。本功能是提供客户在样本采购时使用。用户通过扫描图书条码,系统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的数据库服务器检索出书的ISBN、名称、定价等图书相关信息。
盘存。根据不同的用户可以订制不同的图书盘存流程。
货架管理。本模块包含图书的上下架管理,具体流程可以根据客户实际自动化程度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图书物流管理中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在后台服务器进行的。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到条码数据,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该条码数据信息回传到后台服务器。服务器查询到该条码所关联的信息,再将该信息传输到手持设备。用户通过手持设备显示的信息进行确认,如需更改信息中的数据,如增加、修改、删除信息等,手持设备会将这些修改的信息同步回传至后台服务器,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同时保存数据修改记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出入库信息实时监控
图书行业在应用条码、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技术时,系统设计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图书配送中心的物流管理,包括上架、下架、盘点、货架管理和退货管理,其中的关键点是控制库存量,提高频繁货物流通的可控性,更好地支持流通环节;二是样书采集。在采集过程中,无线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条码信息传到后台数据库,以获取此条码代表的书籍信息,在用户确认订购后,无线采集终端再将采集到的信息发回到本地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并由后台程序产生订单。采集器发回的信息包括客户代码、单号、设备号、书籍信息(ISBN、书名、出版社、价格)、采购册数。
实施摩托罗拉条码系统项目能有效帮助图书行业实现出入库信息录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及时准确的数据反馈,方便的信息查询,极大地缩减了图书物流中心的盘点周期,提高了图书物流配送中心收发货订单的处理速度和准确率。同时,无纸化、少人化的条码系统应用有利于节约企业的运作成本。
Luo kun Xu Ping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oftware system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xample is introduced to guide teaching.And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ubject guide two-way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At last,through data analysis this metho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eaching.
Keyword:engineer;software development;teaching;interactive
1.“基于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在软件开发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1 软件开发平台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软件开发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NET平台下的编程能力为主, 通过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而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相关软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课程的首要重点是学习.NET开发平台复杂的体系结构、.NET应用程序框架基础,以及学习.NET平台下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基本思路。课程难点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实际动手编写应用程序,能与实践相结合快速建立Web应用程序、网络编程等。
1.2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双向互动教学法以实际应用需求为中心,以实践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工程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对于老师没有涉及到但市场上需求的新知识的主动研究和探索精神明显偏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普遍停留在被动学习模式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实际能力和市场相结合性较差。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照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要的人才相背离。
针对软件开发平台这样的应用型课程,我们采用一种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导和双向互动的方法引入到软件开发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选用的项目、活代码展示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践教学中严格划分项目小组通过统一指导、个别指导、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散知识点和具有一个规模项目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方法在软件开发平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工程实例引导教学法在.NET软件开发平台课程中任务目标的确定
“数据库应用编程”在实际软件开发课程中数据库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环节,我们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主体,以一个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
注意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定义功能。用户通过定义语言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
2)数据操纵功能。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用户通过操纵语言操纵数据,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它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功能,数据库的转储、恢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织功能,以及性能监视、分析功能等
2.2 以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实例来说明引导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我们把全班同学按照能力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有一个负责人,成员5-6人。同时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理论背景知识讲解,把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流程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确定每个小组完成时间,每个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
(1)分析管理系统应用需求阶段
学生在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鉴别、综合和建模,清除用户需求的模糊性、歧义性和不一致性,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为原始问题及目标软件建立逻辑模型。分析人员要将对原始问题的理解与软件开发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发现哪些要求是由于用户的片面性或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不合理要求,哪些是用户尚未提出但具有真正价值的潜在需求。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参与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可行性的需求分析报告。
(2)数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自己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我们以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为例。
1)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总体的模式设计
图书订购系统应用程序结构设计就是采用了这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三层结构模型,把整个应用程序在逻辑上分为三个层次:
①界面表示层,采用ASP.NET 2.0技术开发的瘦客户端(基于Web的页面系统)描述了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②业务逻辑层,采用C#2.0的组件技术,把诸如订单的生成、修改等业务逻辑封装在组件里面。
③数据访问和存储层,使用ADO.NET 2.0提供的服务SqlClient来构建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的组件。
2)由项目小组共同提出系统作业流程
图2.1 系统流程
3)由项目小组成员提出图书数据库管理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让用户能够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所以图书订购系统主要提供如下的功能:
图2.2 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
4)由小组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具体模块设计和实现
①用户模块管理。
②书籍管理模块。
③书籍订阅及下单模块。
④用户意见反馈模块。
注意:在本系统设计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一个模块,要求在项目小组负责人的功能整合下,在老师的具体技术指导下能按照需求完成具体的功能设计。
(3)项目结题讲解及演示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提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案,然后每个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具体模块功能。
图2.3 具体功能演示及其讲解
学生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其他小组负责人对系统的方案及其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根据其现场回答给出各个环节的相应的分数,经过评议后算给出这个知识环节的综合得分。
3.实际课堂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
基于“工程实例引导下的双向互动教学法”是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平台这样的实践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最后考试的成绩和学生的课后信息反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表3.1 关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表(人数百分比)
新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上 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满意度上 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互动上 备注
1.优秀 49% 46 % 60%
2.良好 46% 45% 40%
3 合格 5% 9% 0%
4.不合格 0 0 0
为了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我们对在一些教学质量的关键数据做数据调查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得到新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3.1)。
我们通过班级调查对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教学质量上也做了一个分析对比,以一个班级学生为基数做了统计调查,结果对比图例如下,发现教学效果几个指标显著提高。
图2.3 教学质量满意度
关键词:档案管理 专业素养 积极性 计算机技术 效率
档案对于处于纷繁社会关系中的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档案管理人员的我们要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来管理好档案,将这项工作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不只是将档案进行简单的分类、存档,而是一项复杂而且繁重的工作,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地积累经验,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如何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一项长期的课题,所以,我们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
一、切实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我们要想做好自己的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思想前提。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其特有的政治性以及服务大众的性质,更加决定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对于一名档案专业人员来说,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政府单位,良好的政治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名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恪守职责,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为成为一名优秀档案工作者而努力奋斗。档案管理工作对专业的知识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档案工作绝不是普通人所认知的简单的存、放、取工作,而是一项涵盖数种专业(如数学、统计学、图书管理学等)的基础工作。如果没有相关的档案专业知识储备,想要胜任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也绝非易事,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系统地、严格地学习档案知识,并且在理论基础上培养全面的实践技能。档案管理的实践技能需要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逐渐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免穿插着档案学理论知识,如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保存的过程需要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档案专业人员只有在深厚的理论知识作前提的条件下,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发现,并能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文史知识,档案工作要做记录,因此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文学知识有一定要求,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档案内容的清晰与否,只有了解历史,对于历史知识有相关见解,才能对档案的历史背景、内容有理解;对于学科知识,科技的进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现代化管理学理念渗入各行各业,作为档案管理者,对于管理学、图书管理学也应该有所涉猎;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现代化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如电子计算机以及声音音像存储设备的应用,档案管理者一定要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对于外语知识,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潮流,档案专业人员具备一些外语知识对保证外语文献资料的管理保存与应用能够便利进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必然要与网络化时代的高科技相结合,这要求着档案工作者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决定着当前以及未来档案管理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只有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打下基础。
二、对自己的工作投入热情
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枯燥的。档案管理工作者整天面对的是大量的档案文字,更多地是将时间用在档案的分类、整理、存储上,难免有时候会感到枯燥。如何克服这种枯燥感呢?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进行自我鼓励,自发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的档案都至关重要,保管好大家的档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将档案交予我们来进行管理,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规定的要求,同时也包含着信任的成分在里面。大家信任我们,将档案交付我们进行管理,我们不应该辜负大家的信任,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将大家的档案管理好。
领导也应该尽可能地采取积极措施来激发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传统的工作方式更是如此,倘若领导者不能够及时调动其积极性,就会使工作效率难有保证。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一种纯粹为了工作而工作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领导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于工作有积极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领导应该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对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政策,对于表现较差的人员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工作潜力,从而进一步为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三、档案管理手段应该更新
关键词:图书馆学 性别差异 择业
性别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是其形成时间还是发展变迁,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尤其是与性别平等相联系,却是20世纪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别文化并非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形态,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也总是与总体文化保持着方向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毋庸讳言,尽管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已提出十多年,但现阶段社会性别意识仍未真正进入决策主流,现实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提出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问题既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它不仅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也有利于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她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一、图书馆学的学科特征与性别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图书馆学是排斥男性的,同外语、护理等专业一样,是女性化的学科,是社会公认的女孩子适合的专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图书馆学是排斥男性的。传统观点认为,男生学图书馆学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没有“钱”途。因为,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无法借鉴太多现成的、前人的已经成熟的理论,每年涌现出来的有自己独立研究成果的专家型人才毕竟很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从事一些实践性颇强的“体力劳动”。这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一个收入相对较少的职业,没有太多光环围绕,太过安逸的生活又无法满足男性特有的喜欢冒险、勇于创新的天性。另外,女生向来以“手巧”著称,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数据的电子化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工作变得轻松多了,女生在处理这样精细的工作上的优势将更明显。
2.图书馆学学科的女性特点是由女性自身特点决
定的。图书馆的服务是通过图书馆员体现出来的,作为读者与文献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图书馆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决定了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而其亲和力所占的位置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所谓亲和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父母对子女一样的天然的关爱,因此,它更多的来自内心,较少受外部条件的制约。显而易见,女性的亲和力往往高于男性。
二、现行的图书馆学教学与女性的发展
1.女大学生学习图书馆学的自信心。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女生都比男生更积极、主动和活跃。“女生在课堂上活跃,回答问题特别多”、“女生下课后喜欢跟老师交流和讨论,男生下课则逃之夭夭,甚至不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从学习态度上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05级图书馆专业班为例,从05、06两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来看,在8个人中,05年女生有7人,占总获奖人数的87.5%;男生仅有1人,占总获奖人数的12.5%。而06年则是8个人全为女生,男生无一人获得奖学金。这虽然不能衡量出全部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生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和差别。
2.女性学习图书馆学的兴趣分析。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大部分女生学习兴趣较浓厚,而男生往往对图书馆学不感兴趣。笔者对本班的10名男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题目是:⑴你对自己现在的专业满意吗?⑵你会选择考研还是就业?⑶考研时是否跨专业?⑷择业时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吗?
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满意,而是高考时被调剂过来的。在选择考研的5个人中,只有1人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而在选择就业的5人中,大部分表示可能的话尽量会选择其他职业,而不是进入图书馆。还未进入工作岗位的本科生如此,那么已经开始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从数量上看,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女性馆员共102人,占员工总数的56.7%。从质量上看,还以我校为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馆员有82人,占此学历层次馆员总数的62.1%;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有36人,占此职称层次人数的76.3%;历年来被推选为校级先进工作者的女性馆员所占比例为59.8%,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所占比例则为71.4%;历年来获校级科研成果奖的女性馆员共14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出版专著的女性馆员为6人。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专业素质还是从科研成果来说,女性都比男性要高。在一份2006年4月由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几位教授发起组织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调查报告》中分析显示:女性图书馆员比男性图书馆员更“快乐”,也就是说,“快乐指数”具有性别特征。在工作满意度部分,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尤其体现在获得满意度、工作量满意度、管理者满意度三个方面。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和社会压力来看,男性相对女性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男女对工作压力和工作挑战性的理解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女的快乐感受。更重要的是,从图书馆的性质来看,更适合女性。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若干建议
1.对于正在学习图书馆学的学生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⑴用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对男女大学生学习图书馆学的能力差异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图书馆学男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角色矛盾和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过程。探讨男生对图书馆学的兴奋点和敏感点,探讨男生涉猎图书馆学的独特方式和途径,重视研究男生在图书馆学学习中的好的方法。⑵对图书馆学近十年来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图书馆学男生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和发展的差异,因为它是影响在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图书馆学男女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成绩的差异也是毕业后发展的条件之一。
2.对于已经工作的图书馆员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员工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将个人职业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就一定会出现“共赢”的局面,员工的快乐感受也肯定会提高。其中,领导的作用是重要的,除了帮助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取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之外,还应该为他们搭建实现职业目标的可靠平台,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公平地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设立多条职业发展通道,使每一位图书馆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有自己的提升和发展空间。⑵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关键。快乐感受,说到底是自身的一种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图书馆员应该调整好自身心态、注重心理感受、提升自信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消极抱怨,或盲目地沉溺于安稳的生活中。图书馆是社会上最经济、最合适的共同使用文献的机构,是文献资源共享的组织。当前的信息化浪潮并未动摇或消灭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员没有丝毫理由妄自菲薄,相反,应该对图书馆学的前途充满信心。诚如彭斐章先生所言:“图书馆学有过光辉的过去,也必将会有灿烂的未来。”
3.对于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多引导。⑴更多的关注图书馆领域性别差异的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调查研究该领域的现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国家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可以适当的投入政策方面的倾斜,从而来加大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可以多发表图书馆性别差异研究方面的论文或科研成果等,从根本性的理论高度上解决图书馆领域的性别差异问题,支持更多的男性从事图书馆领域的工作。⑵努力多涌现一些男性图书馆领域的专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图书馆领域更多的男性专家的涌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男性从事于该行业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另一方面,男性图书馆领域的专家的更多的涌现,从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上讲,都是对在校图书馆大学男生的一种鼓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必将激励在校大学男生不断努力的学好图书馆专业,必将鼓舞更多的在校大学男生献身于图书馆事业。,
4.对于大学的任课教师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⑴加强男大学生图书馆工作方面的帮助和引导。教师肩负教育育人的重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讲述一些图书馆领域性别差异方面的知识,多宣传图书馆领域男性专家的先进事迹,用事实说话;在课下,多与男大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鼓励男大学生掌握从事图书馆领域应该具备的本领。⑵多引导在校生参加图书馆实践。学生在校期间的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无疑的,一方面,图书馆实践可以让在校大学生多了解显示中的图书馆工作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其学习热情,为从事图书馆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对于全社会来说说,具体可以做到如下方面。⑴提高图书馆男性工作人员的招聘力度,提高薪水和福利待遇等。因男性馆员所占的比例过少,近年来一些图书馆在招聘时大大扩充对男性的招收比例,有些甚至不招收女性馆员,这是现实中正在的发生的一些可喜的变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这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吸引点。同时也要提高男性馆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等,这样才能免去男性馆员的后顾之忧,用更多的时间从事于图书馆领域的工作。⑵全社会关爱、尊重男性图书馆管理员的氛围。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建立和谐的更有利于男性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氛围;同时社会应该尊重男性图书管理员的辛勤劳动,更多的配合其工作。从而构造一个和谐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付立宏:《超越与生存:“非图书馆学”现象透析》,《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5。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分析RFID图书馆在基层应用的状况,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和系统需要技术与经济并重均衡考量,应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适时引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25-03
1RFID技术概述
RFID是一种应用电磁波频谱,其技术源于无线电通讯技术,综合现代计算机智能控制、智能识别等高新技术,顺应图书管理、物流自动化处理、电子商务等热点应用发展的需要,以非接触、无视觉、高可靠方式传递特定识别信息[1]。RFID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读取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有关处理[2]。
一个现代图书馆RFID系统通常由RFID标签、智能安全检测系统、标签转换系统、馆员工作站系统、自助借还系统、智能馆员助理系统、24小时自助还书系统、RFID图书馆行业应用服务器平台软件、RFID智能文献检索系统等部分组成。图书馆RFID终端设备网络服务器采用开放的构架设计,支持目前主流的自动化系统,连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提供兼容OPAC在线检索系统的基于web的RFID文献检索功能,通过浏览器可以检索到书目信息,并能根据RFID位置信息检索到图书所处馆藏状态和馆藏位置,提供图形化路径提示功能,能精确到层位、架位信息,为读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3]。
2RFID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2.1拓展“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泛在化服务理念
走进图书馆干净整洁的大厅,读者不需要和任何人接触,就能完成整个图书借还过程,简化、快捷、方便。借书只需到查询设备前,用触摸屏轻松地查出所需图书,根据提示直接走到某排书架前拿出那本书,然后在自助借还设备将借书证和书读取一下,就可以带书离开,可以在就近服务网点或任何一个成员馆里还书,24小时自助还书设备也可以帮您做到随时随地还书。现代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离不开RFID技术的支撑,通过多媒体传播渠道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实现全天候连续服务,使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多终端途径获取服务资源,使图书馆服务理念拓展为“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2.2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引进RFID系统,整个社会对图书馆及其馆员的形象会有新的认识,图书馆员不再从事简单机械的重复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将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图书馆RFID系统减少许多借书还书程序,馆藏管理变得快速有效,把工作人员从图书馆日常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层次服务,提高馆员工作的满意度[4]。
3RFID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实可能及其发展障碍
3.1RFID系统较之条形码系统的比较优势
RFID系统应用有诸多优势,如:多重数据储存、可重复使用、读取快速、辨识距离长、信息储存量大等(如表1所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读者借还书的诸多不便是由目前普遍采用条码技术自身的缺陷引起的,采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条码技术无法实现的许多功能,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系统可靠性,RFID系统取代条形码功能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3.2.1解决了城域图书馆集群系统分步实施RFID的方案。图书馆集群系统要求技术上必须支持RFID系统和磁条系统运行,使不同应用模式的图书能够方便地通借通还,适应逐步实施RFID系统建设的需求。国内的杭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浦东新区图书馆等率先在区域大流通领域进行探索,搭建复杂网络条件下RFID系统架构,解决城市区域内图书馆集群分步实施RFID的问题。
3.2.2采用多种标签混合使用模式。RFID图书馆系统采用多种标签混用模式,不同种类标签兼容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标签成本费用。杭州图书馆RFID系统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RFID系统,设备提供多品牌RFID标签的兼容方案,基于对标签协议的深刻理解,采用RFID中间技术,实现了图书馆RFID设备对多家厂商标签产品读取兼容,并对读取速度进行优化处理。
3.2.3系统支持多种读者证使用。杭州图书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中率先推出取消借书证、取消押金等举措,市民可凭借多种读者证自助借还,包括身份证、市民卡、条形码读者证等多种证件,同时运用指纹识别技术,让RFID图书馆更加趋于人性化。
杜水琴:基层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的时机杜水琴:基层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的时机3.2.4RFID技术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无缝整合。一个完善的图书馆RFID应用解决方案的制订,需要与图书馆应用馆员、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三方联手协作协调,共同促进RFID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顺畅衔接。随着技术应用深入和服务需求提高,这也最能够表现技术开发商在RFID领域的话语权。
3.3基层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的障碍
3.3.1RFID电子标签容易被破坏。图书标签采用的是不干胶直接黏贴在封底,隐蔽性差,容易被发现,撕掉后就起不到防盗效果。RFID技术客观上存在信号屏障、系统误读等难题,使RFID信号不稳定或丧失,叠放两本书内贴的标签恰好相对重合,阅读器也是无法读取稳定的信号[5]。
3.3.2RFID技术急需大力改进。制约RFID技术推广应用因素是多方面的,安全隐忧较为突出,图书馆要千方百计改善数据读取环境,规避信号干扰,对RFID系统隐蔽性设计、防屏蔽技术以及数据读取速度等方面加以改进优化。
3.3.3RFID电子标签及其相关设备价格偏高。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推广应用没有形成规模的产业链,电子标签及其配套设备价格尽管一路下行,但对大部分基层图书馆来说一次性投入门槛还是偏高,导致许多中小型图书馆买不起或买得起用不起。价格因素仍然是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应用中的最大瓶颈。
4基层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及其系统的时机
4.1积极稳妥适时引进
RFID技术及系统的引进、改造、使用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引进RFID技术和系统要从技术与经济并重的角度去均衡考量,只有当有许多问题用条形码系统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时,已经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在可能的经济成本范围内引进RFID技术和系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6],这样引进RFID技术替换条形码技术才是积极和稳妥的决策。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图书馆,业务经费尚不宽裕,运用条形码系统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待条件成熟,再择机导入RFID,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
图书馆界对RFID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方面大力开展RFID技术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掌握和关注RFID技术实际运用情况,特别是国外图书馆使用RFID系统的经验和教训,有关技术研究成果将会对我国图书馆RFID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目前RFID技术在有些基层图书馆还不一定实用,这是由基层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要,必将对未来图书馆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成本在不断降低,其价格最终会达到多数图书馆能够接受的程度。
4.2RFID图书馆发展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图书馆RFID标签由2007年的4~5元张降至现在的1.7元张,其他设备价格也有所下降,随着RFID市场推广以及社会认知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基层图书馆开始关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发展,RFID图书馆离我们越来越近。以浙江省的应用为例,截至2012年,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和系统有4个馆:杭州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和温州少儿图书馆;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和系统共有9个馆:路桥区图书馆、江干区图书馆、楚门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北仑区图书馆、鹿城区图书馆、瑞安市图书馆、洞头县图书馆和临安市图书馆。随着时间的推移,RFID技术将应用于一些镇街级图书馆和企业图书馆,有不少图书馆开始部分或全部应用RFID技术,如杭州江干区丁桥镇文体中心、杭州市下沙街道办事处图书馆、台州永高图书馆等。
4.3择机导入普惠读者
尽管RFID技术在基层图书馆广泛使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随着对RFID技术的探索、研究及自身技术日趋成熟,基层图书馆开始关注RFID技术的发展[9]。近两年来,国内外RFID图书馆已呈现翻番的增长态势,其价格依然处在下降通道中,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不少基层图书馆开始使用RFID技术,特别是那些新建的图书馆,RFID图书馆投资额从四年前几百万元到现在的三四十万元就可以引进,比如杭州江干区丁桥镇文体中心RFID图书馆投入近四十万元,台州永高图书馆RFID系统仅投入10余万元。RFID图书馆不再遥不可及,价格已能被不少基层图书馆接受,其他更多的图书馆开始关注RFID图书馆的发展。RFID技术推广普及涉及诸多方面,限制其市场规模化发展最主要原因是RFID标签成本较高,随着技术改进及市场运营推动,当RFID标签价格接近图书馆加工一册图书所需的条形码、磁条、书标等耗材成本价,意味着RFID标签在图书馆行业大规模应用将成为可能[10]。
5结语
技术是伴随着需求产生而进步的,RFID技术可以很好地支持当今图书馆区域大流通环境下的文献流通的全部业务功能,RFID技术在基层公共图书馆大流通格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技术不断改进、成本价格调整、图书馆发展观念更新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FID技术实践应用朝着更加稳定、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11]。越来越多的基层图书馆认识到RFID技术带来的伟大变革,积极稳妥适时导入新技术,从而促进RFID技术及其系统在基层图书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12]。相信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最终会取代条形码识别技术,全面融入图书馆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昕.技术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图苑,2008(3):4-7.
[2]王红.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6(8):14-15.
[3]王冰.RFID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7(4):89-91.
[4]刘洪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作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6(3):17-18.
[5]叶莉.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实例及障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10):71-73.
[6]何玮.RFID与图书馆员的新定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7):59-60.
[7]蔡孟欣.RFID系统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J].图书馆建设,2005(6):112-114.
[8]汪敬钦.RFID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闽江学院学报,2007(3):112-114.
[9] 甘琳.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J]. 图书馆论坛,2007(3):8-10.
[10]肖蕾.RFID技术对图书馆的可能性影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3):63-65.
[11]袁建娟.基于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析[J].兰台世界,2008(1):71-72.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设计;VB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6.052
当前,《VB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普通存在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是主要以“教师通过多媒体讲授和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为主。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学会了全部知识内容,但在进行具体程序设计时还是无从下手。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VB程序设计》和学习其它编程语言一亲,枯燥复杂的内容、程序错误的百出是学生所必须面对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动力相对较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程序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区别对待的,后者通过用来“辅助”前者,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其次,传统的《VB程序设计》授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先介绍单纯的理论知识,再讲解具体的使用。过多的理论介绍,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教学的编程练习与现实没有太多关联,没有吸引力,而且练习之间没有关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另外,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只是停留在知识点学习以及例题的练习,没有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的历练和体验,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
2 项目教学法
将项目学习引进教学并不是新的想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策略了。当学生有机会去挖掘更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和与现实生活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对学习会变得更加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设计良好的学习项目还能鼓励学生积极的调查和更多的思考。当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时,在帮助学生理解技能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为成果的过程,学生将获得更强的理解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1],学习者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同时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项目教学法中,活动根据需要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让学生独立工作,或由全班参加。一般来说项目活动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只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3 项目教学设计
VB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使用VB开发环境来开发与数据库相关的应用程序。具体包括:窗体界面的设计,常用控件的属性、事件及方法,对话框的设计,菜单栏、工具栏及状态栏的设计,多文档界面的设计,文件的操作,数据库的操作等。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VB集成开发环境下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编程模式,面向对象的基本编程思想以及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
二是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使用VB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并能够使用VB开发应用程序。同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用VB完成企业项目的开发。
在项目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选择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是否选择合适的项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项目选择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确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2]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必备的VB编程知识,具备应用VB开发程序的能力,我把学生将来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解到具体的项目模块开发中,设计了VB课程的基础项目模块和综合项目模块。
基础项目模块包括:制作折扣计算机器、制作阴影文字、制作简易计算器、制作摇奖机、设计用户登录系统、设计排序法演示系统、制作简单记事本、制作调色板、制作简单时钟、设计文件管理器、绘制数学函数等。这些项目模块功能相对简单,但是包涵了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而且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常见的内容,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牢固掌握在VB集成开发环境下编程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模块包括:电话查询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这些项目模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项目实现的功能也较多,功能要求比较完善,需要学生花费用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这就需要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校就经历软件开发过程的锻炼,提前进入工作过程,从而减少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具备了实际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
4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4.1 情景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即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3]。通过实际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计时器控件时,我先打开事先准备好的事例:闪烁的满天星、图片浏览器给学生进行展示,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利用这个计时器控件很容易实现这种动态的效果。学生听了非常感兴趣,上课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情景设计非常重要,它是实行项目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必须是学生平时能够见到或用到的,对学生来说,以前的感觉是有些难度的,经过老师的讲解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这样才能产生动力,又不使学生望而止步。
4.2 教师操作示范
教师对预期的项目模块进行分析,分解为必需的知识点,并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与示范。案例的选择要从易到难,并结合情景设计中的例子进行讨论,从而完成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学生的“知识迁移”。案例示范,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记,要把学生拉进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完成案例设计。
譬如,我讲到用Circle方法来绘制各种图形的时候,首先设计一个绘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填充样式及颜色的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圆弧、扇形、椭圆等,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来绘制一个太极八卦图。经验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并且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最后,留些复杂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3 学生实践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示范案例的解决要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项目经理组织讨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如果是一个小的阶段项目,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完成所有内容,完成后选出最好的作品上交。如果是一个大的项目,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一般来说,,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组4-5名学生,样可以防止成绩好的同学分到一组,成绩差的分同学到一组,造成部分小组难完成项目。
该阶段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老师已给出了解决方案,讲解了知识点,但学生还面临很多细节要解决,他们得到了开发新的解决方案的权利,只要是能完成项目,使用何种方法取决于学生。他们可以在互相协作的同时巩固新知识,由于是在做中学到的,记忆十分深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设计难易适当的项目,全程进行辅导。[4]
4.4 指导设计,跟踪监督
在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小项目一般当场解决学生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对于大的项目我要求每组组长每两天向我汇报一次项目的进展情况,解答他们在设计中的问题。同时示范案例的源代码和设计方案,对学生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教师及时对完成的一个个阶段性小项目进行总结与回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当堂认可,并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也是下一阶段项目完成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及时指出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总结经验,引导项目团队提高和改进设计。
4.5 学习评价
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和自评三部分。学生首先对自己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本项目组成员给出评价,之后其他项目组给出评价,最后由老师对项目进行评价和评讲。
5 结 语
项目教学法被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使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普通反映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后开发能力提升很快,专业知识得以巩固,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印象特别深刻,在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是学生变成获取知识的主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完成了教师从“主体”到“主导”角色的转变,总之,项目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中的使用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素芬等.项目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12).
[2] 高玉双.项目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1).
二维码,加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维条形码,全球每天扫描码近100亿次。之所以这么流行,其实是起源于一个基本问题: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一种迅速读取数据的方法,全球经济离开了它将难以运转。这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条形码的前世今生
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今天的应用相当广泛,但凡一个正规的商品都会印有一个条形码。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商品背后没有条形码,结账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收银员又要输入货品名称,又要输入价格……没有条形码,大型超市可能会乱成一团。
世界上第一种条形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的美国。随着商品的丰富和商业的发展,很多店主为该怎样加快结账速度而烦恼,一名德雷克赛尔大学的研究生偶然听到了这样的抱怨,于是产生了一个让机器代替人来读取产品信息的念头。他设计出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编码―用一根特别的线条作为起始定位,其他的线条和空白代表二进制中的0和1,只要增加线条的数量,就可以演变出更多的组合。排列的方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横向条形码不同,当时的条形码是个同心圆,看上去如同箭靶,是为了确保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读取。
这就是现代信息码的雏形。他们在1952年申请了一项专利,但没有财力去大量印制推广这种编码,另外一方面,扫描器的技术也尚不成熟。等到这种条码真正第一次用于超市购物,已经是12年之后的事了。
再后来,全美国连锁食品企业协会选择了IBM提交的条形码作为标准,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条形码了―它的长度固定,由12位代码组成,被称为UPC码。1974年,可以完美地识别出UPC码的氦氖激光器诞生。条形码这种极为节省成本的技术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维不够看二维
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一直在膨胀。之所以把条形码称为一维码,就是因为它仅用宽度记载数据,能否突破单向维度呢?早在1987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两行甚至四行的条形码。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开始实践这个想法。
所谓二维码,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更加复杂的条形码。前后有多达几十种二维码标准在世界各地被开发出来,在这场混战中,QR码成为了最后的赢家。QR码,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原本是为了汽车制造厂便于追踪零件而设计。因为开放授权,不需要专利费用,QR码现在几乎成为了二维码的代名词。
与一维码技术比较,二维码的优越性显而易见。首先是条码的信息密度大大提高,二维码的信息量是一维码的数十到数百倍,可以将文字、照片、指纹、签字、声音等进行编码;其次,二维码抗损、抗干扰和纠错能力强,理论上,二维码在被损坏50%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
多年来,世界各地一直有企业和商户在推广二维码,但成效寥寥。与条形码面对的市场不同,二维码需要多方的联合推动。直到智能手机遇见了二维码,等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了一个读取终端,二维码终于盼来了真正的春天。
让二维码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后台服务,它是连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从2010年开始,国内二维码市场迅速升温,各种应用软件层出不穷。
二维码的未来
作为信息码的一种,二维码的发展历史,同样也可以视为信息码的主流演进史。另一方面,条形码也演化出了新版本―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采用了三维条形码,它可以直接嵌入物体的表面。
二维码也还在完善的路上。2004年,微型QR码问世,这是一种满足小型化需求的超小型编码;2008年,iQR码诞生,这种编码容量大、面积小,还可以是L方形的。根据时代的变化,搭载读取限制功能的QR码也已研发出来,以适应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
在外观美化方向上,也有许多人致力于二维码的个性化、隐形化等方面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入股的Visualead公司,就可以利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将传统QR码中近70%的色块抹掉,做出一种近乎无形的二维码。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 学科的发展
1.2.1 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 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 教学案例
2.1 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 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 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 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 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 《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 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 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 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 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 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 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 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 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 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 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 引 言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教领域。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在新兴技术的介入下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呈现一日千里的飞跃。
美国的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是国际上有名的探索、研究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领域内应用的研究机构,其最新的《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探讨了多项新兴技术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可穿戴技术将会在未来的2―3年内被高等教育采用并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这预示着“后智能时代”的教育将融入实际的生活。可穿戴技术可把各项科技的优势功能集成到使用者日常生活、活动中随身的物件之内,并加强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设计,使之符合用户的需求和独特要求,是一项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变革。
可穿戴技术因其促使教学效率提高而受到高校的欢迎,其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将会在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和改变学习环境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必会对高等教育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会波及支撑高等学校教育和研究的重要部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教育、科研、用户服务等多种功能,教育、学习、科研等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将如何面对这种新变化,又将怎样解决这些新变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本文力求深入分析以上课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2 可穿戴技术综述
2.1 可穿戴技术概念和设备属性
2.1.1可穿戴技术的概念。可穿戴技术是可以把各项科技的优势功能集成到使用者日常生活、活动中随身的物件之内,并加强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设计,使之符合用户的需求和独特要求的一种智能化新兴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将电脑芯片及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数据库存储与分析、人机智能交互、多媒体等技术功能嵌入到人们日常的衣着和随身物品中,用户可以利用手势和眼神等交互操作的方式支配具有计算和传感能力的设备。
2.1.2可穿戴设备的属性。可穿戴设备,首先应该具备可以穿戴的外形。20世纪70年代,可穿戴设备之父史蒂夫?曼(Steve Mann)教授认为:“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嵌入式计算机。”[1]这种计算机具有“用户定义个人空间,能够一直使用设备进行信息处理和通信”的属性。陈东义教授则称:“可穿戴设备通常以人体为载体,通过便携式穿戴,实现对应的业务功能。”[2]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交互形态主要基于人体能力和设备内置能力配合实现,是计算机“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理念的产物。此外,学界还认为可穿戴设备应当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的程序或功能”这两个基本属性[3]。这些属性使得用户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等信息均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云计算被可穿戴设备感应和互动,进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合一、智能交互的空间[4]。
2.2 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和应用概况
2.2.1可穿戴技术的特点。可穿戴设备是用户可随身穿戴的设备,如手表、眼镜、鞋袜、帽子等。所以可穿戴、微型、轻便、解放双手是可穿戴技术的基本特点。可穿戴设备必须随时保持正常运行并感知和理解用户的行为、意图和用户的周围情况,通过追踪用户的活动及周围环境状况,收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与用户的智能交互给出个性、科学的建议,所以恒常运行、高效性、移动性、以人为中心、智能化、人机交互是可穿戴技术的关键特点。可穿戴设备采集和分析的相关信息需要根据用户的意图以最好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而增强现实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它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最终实现人机互动。
2.2.2可穿戴技术的应用概况。可穿戴技术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健康领域、医疗领域、运动领域、军事领域、航空领域、旅游领域、建筑领域、教育领域、时尚娱乐领域、移动导航领域、工业领域、弱势群体的安全保障领域等。据国际著名数据公司IDC今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我国的小米公司以280万的出货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Fitbit,位居全球第二位。IDC还预测,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4 570万,而2019年的出货量将达到1.261亿[5],这意味着大约45%的年增长率。IDC可穿戴设备销量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新设备、厂商、和终端用户的大量涌现[6]。
3 可穿戴技术引入高教趋势分析
3.1 可穿戴技术引入高等教育的服务模式
3.1.1体验式教学。学生利用可穿戴设备与周围环境进行更加自然的交互,进行体验式学习。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UCI)的医学院就将谷歌眼镜运用到了其解剖学课程(第1和第2学年)及医院实习(第3至第4学年)中。谷歌眼镜能够使师生通过语音等命令进行即时通信,同时还能记录和播放学生的培训活动,并将相关信息和视频显示在虚拟的空间中。另外,美国南加州大学也开发了模拟临床的可穿戴设备,再加上佩戴可穿戴技术手套,学生就能够在医学实习中不直接接触病人而能感知并遥控病人。在这种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可以体会真实的手术感觉,又不会给病人带来风险和负担。可穿戴设备使学生从病人和医生这两个视角感受病痛和学习医疗,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危险,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有美国Oculus Rift公司的虚拟实景护目镜,用户佩戴此设备可以游览在线虚拟大学网站(YouVisit)上1 000多所大学的实景,让学生轻松游览不对外开放的校园内景。另外,虚拟实景护目镜还可以让学生身处安全的教室内体验危险存在的情景。比如建筑工程学专业的学生佩戴虚拟实景护目镜后可以在教室中虚拟体验建筑工地的不安全区域而不必亲身处于危险的建筑工地中[7]。如果将这种增强现实体验的可穿戴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化学、建筑工程学、考古学以及地质学这一类实践性强的专业教学中,那么就可以在保障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1.2个性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佩戴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既能够全程记录下老师的上课过程,还能随时将自己的知识盲点反馈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经过快速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后会将最佳的解决方案(如相关的课程或答案)通过可穿戴设备呈现给学生。而且,可穿戴技术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生及其学习的信息、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规律、状态等信息进行智能化的评估,反馈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等方面的指导。最终实现人机合一、智能互动、有效的学习管理、调控中心。使学生可以在智慧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反复、深度的学习。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用来监测学生心率、呼吸的变化并判断其身体的疲惫程度,使教师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体能和运动状况,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安全,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采取不同的锻炼强度和方式。
3.1.3非正式学习。学生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课堂外随时随地利用零碎的时间深入学习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带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纸”可以将“微课”中的知识点嵌入到像纸一样的柔性显示屏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便捷、随心地观看“微课”和查阅知识点,随时随地开始舒服、自然的“微学习”。
3.2 高校应用可穿戴技术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始尝试应用可穿戴技术,可穿戴设备的种类远远没有消费领域的齐全,但大学生对可穿戴设备的兴趣却很大,许多高校也开始进行可穿戴技术的试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已有21%的成人学生使用可穿戴设备[7]。特别是2014年以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室,这将加速未来智慧课堂的实现。目前,流行于教育领域的可穿戴技术产品主要有:Muse可穿戴头盔,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追踪学生的大脑活动,从而判断出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是什么;GoPro可穿戴摄像头,它可以同时捕捉到学生与教师在不同视角中的各种景象;KeyGlove无线手套,它可以让学生在3D动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发展创新的思维;Autographer可穿戴技术照相机,它可以使学生通过照相分享各自的笔记,在大家的协作中使笔记的记录更完备准确。
3.3 可穿戴技术引入高校的前景
尽管目前在全球的高校中可穿戴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可穿戴技术对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变革的进程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穿戴技术使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继续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主流和重点,从而彻底改变现有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给高校带来更高的教学效率。可穿戴技术将使未来的教育、学习变得智能化,使智慧教育和学习得以实现。此外,来自Globalwebindex(全球网页索引)的报告还显示,年龄在16―24岁的学生之中有71%的人希望使用诸如智能手表、腕带或眼镜等可穿戴技术设备[7]。而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和德国奥尔登堡大学也一直继续做可穿戴技术、设备的试验,将其引入教育活动及一些基础性研究,以便使可穿戴技术可以更容易地被使用,在未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教育领域将会是可穿戴技术发展空间最大和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可穿戴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前景将是美好且不可估量的。
4 可穿戴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1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变化
4.1.1智能的图书馆导航和图书导读、定位。读者利用可穿戴设备可以准确定位图书馆所处位置及内部布局,方便浏览所需的图书信息和图书位置,通过音控和叠加的现场视频,读者可以迅速走进自己想去的任何角落,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图书。
4.1.2信息资源展示的虚实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仍以二维的纸质和数字信息资源为主。读者佩戴可穿戴设备可以使图书馆单一、呆板的二维信息资源展示为生动、立体的三维信息资源,在读者眼中是虚拟的空间、物体与真实的场景相结合,这使信息资源的展示更生动、更活泼,大大增强了读者阅读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读者还可以在不接触纸质文献的情况下, 实现对纸质文献的虚拟查阅和交互,做到既利用又保存好珍贵文献资源。
4.1.3个性化的图书信息推荐。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读书偏好、图书馆新书信息、图书借阅信息、读者评价等信息,及时推荐一些令读者感兴趣的新书或其他文献,想读者所想,让读者能及时阅读所需书籍,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4.2 高校图书馆产生的新问题
随着可穿戴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资源运动、个性化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将成为变革的主流。作为支撑高等学校教育和研究的重要部门――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教育、科研、用户服务等多种功能,是高校的教育、学习资源中心。
4.2.1在开放资源的大趋势下,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大量知识资源和空间资源只对校内开放。图书馆各种资源能否切实开放并肩负起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社会责任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4.2.2高校中越来越重要的非正式学习使得学生对图书馆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期望图书馆能发挥知识中心、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以及社交中心的作用,并能对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图书馆如何满足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方面更多的要求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4.2.3个性化学习作为培养独特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离不开图书馆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图书馆如何将大量的动态资源嵌入到学习环境中,并通过对学生个性化的分析反馈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学生可以在智慧的环境中进行深度的学习是高校图书馆将面临的第三大问题。
4.3 高校图书馆面对新变化的原则
可穿戴技术在给高校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环境带来变革的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的导航、图书的定位、信息资源的展示、图书信息的推送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属性不会变,那就是:具备大量的信息资源,普惠服务于读者,助学习者增长智慧。因此,面对可穿戴技术等高科技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变化,图书馆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4.3.1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高校图书馆依靠可穿戴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图书管理员、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随时随地高效地互联互通,但这种互联互通始终要保持以人为本,以读者、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4.3.2以服务为主导的原则。资源、技术和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支撑和依存的关系。信息资源是核心和基础,技术是支撑和手段,而服务是根本和最终目的。高超的技术手段是为了使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学习者,所以服务始终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主导。
4.3.3资源开放和集成的原则。在可穿戴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开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各个高校、公共图书馆及网络、媒体、机构之间建立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互通、速递、融合、转换等服务的平台,达成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集成的目标。
4.4 高校图书馆解决新问题的具体策略
4.4.1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开放问题的策略。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法规系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开放的构想、运行、管理、义务、权利、费用支持等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信息资源开放实施过程的有效、顺利进行;对信息资源开放可能导致的资源复制、互借、传递及版权保护等问题制定一致的规范,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安全认证、数字加密以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开放。其次,要创建高效的协调机制,在全面有效地统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网络、媒体、机构等信息资源主体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差异的基础上,规划好信息资源扩充和资金投入,防止重复购置信息,使有限的费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信息资源。再次,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规范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的采集、录入、标引与加工,以确保与其他信息资源主体可以进行网络、自动化的信息、数据交换[8]。
4.4.2高校图书馆适应非正式学习的策略。面对非正式学习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应尽量应用新技术全面而深化地对图书馆环境和服务等进行改进,使图书馆的学习、研究空间和服务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能力、兴趣、研究领域等学习者的需求,组织专业化的辅导团队,为学习者提供各个方面的资讯、辅导与课程,从而真正帮助学习者提升能力、素养和智慧,使非正式学习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4.3高校图书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面对个性化学习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将数字资源无缝地嵌入学习环境中,运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学习过程与资源的动态关联,利用情景驱动和知识挖掘技术开发嵌入式的知识发现和推送系统等[9]。
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情况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教育部要建设一个覆盖大多数专业,包含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惠及全国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的工作目标。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建成一个拥有几千门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拥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大大缓解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重要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职高专类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整合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建设应该与学校其它教学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使得各系统的建设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协同进行。信息整合的教学网站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将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进行整合,提供教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教学信息与资源访问、课件资源制作与、学生成绩、教师个人空间等服务;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网上练习、教学信息与资源访问、学习交流、网上选课、网上评教、学生个人空间等服务;实现教学信息展示、网上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课程与教师简介、教学评估、教学情况统计分析、教学交流等服务;按照院系分布,完整地展示任课教师、学校开设课程的信息,并链接各课程教学网站。
二、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质示范课
1.信息技术应用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
(1)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注重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强调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开发多种实用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条件;(2)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试验。在教学试验中,要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与学活动;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指导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学习;要发挥网络通讯功能的作用,组织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商讨论学习;要发挥网上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组织学习者利用网上工具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学习;(3)拍摄课程典型课例录像。在多次教学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能反映该课程网络资源和教学改革的1~2节典型课例,拍摄成录像资料,并加以编辑,制作成优秀的教学案例;(4)总结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试验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效果,分析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影响因素。
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质示范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教学环境,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等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获取工具、情境探究学习工具、信息交流讨论工具、知识组织构建工具、自我评测反馈工具等认知工具的强大作用。
三、建设充分展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精品课程申报网站
1.多媒体课件制作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流媒体技术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3.网页综合设计
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四、精品课程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
1.转变网络课程的内容观
通常认为,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或Web-based Course)就是在Web上表现的电子化了的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内容。这种网络课程实际是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网上搬家”,以这种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学习者基本上处于接受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在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今天,应该转变这种网络课程观,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的网络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在建设精品课程时,要和网络课程区分开。网络课程虽然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但网络课程并不等于精品课程。而精品课程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2.精品课程的内容开放程度
对精品课程的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则会造成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资源的浪费。一门精品课程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同时也凝聚了课题组的大量的辛勤劳动、智慧和经验。应该避免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同时应保证在各院校间进行学术的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3.网站的建设
在规划网站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问题:
首先要突出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在网站的构建上必须充分考虑教与学的互动性,如设置清晰简洁的导航菜单,提供丰富详尽的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以此来体现课程的精品性。
其次要体现教学资源。在网站建设中,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资源的选取上,不同分支课程都应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习题库,以此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除了静态资源的使用外,生动形象的实例也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课堂录像可帮助学习者深人理解课程章节的精髓,动态的FLASH流程图可帮助学习者理清程序的执行过程,而在线测试系统则为学习者提供了衡量自身水平能力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