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时间:2023-08-02 17:1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第1篇

摘 要: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动手操作的练兵场、合作互助的培植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外实践;核心素养;合作互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38-01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要注重拓宽培育路径,将活动领域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认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健康、全面地发展。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够,较少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动手操作的练兵场

欧文说:“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劳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劳动让人手脑同时发挥作用,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发展智力,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让课外实践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练兵场。例如,教师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拥抱绿色,爱绿护绿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在植树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日,教师和学生一起扛着铁锹,捧着树苗,来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空地开展植树活动。学生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浇水,有的填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学生们的辛勤劳动下,一株株树苗气宇轩昂地挺立在春风中。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心中充满成就感。课外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平时很少劳动,集体植树活动点燃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学生们在劳动中奋勇争先,有的小手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植树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让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A。

二、合作互助的培植场

拉封丹说:“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合作互助,实现共赢,是一种制胜的法宝。团结互助是一种优秀品德,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而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互助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成为学生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植场。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前的一个周六,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了“学雷锋・庆三八”文艺会演实践活动。学生们带着自编自导的综艺节目,为社区居民进行演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安排,从节目的表演到会演结束后的场地打扫,他们分工合作,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节目表演中,他们更是精诚合作,大方演绎: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唱《红蜻蜓》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仿佛把人们带回到童年;一段幽默风趣的相声小品,将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阅读为主题的日记情景剧《为漂流图书鼓掌》,更是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因为学生的合作互助、凝心聚力,才使得这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而圆满。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促进了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发展。

三、健康习惯的孕育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巨大而顽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所能获得的,而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不断积累,需要学生自己在丰富的体验中领悟与内化。课外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参与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习惯的大好时机,成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课外实践犹如一个行为习惯的冶炼厂,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历练、锻造,从而孕育出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曾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春天在手心里――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带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时态生态园”,开展了一场“神奇的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捏,有的揉,有的搓,不一会儿,鲜活逼真的绿树红花、形态各异的动物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文明出游,友善相处,要求学生在活动场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花草,不乱涂乱画。于是,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监督、提醒爱护花草树木,自觉将垃圾丢入垃圾箱。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孕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达・芬奇认为:“才智是实践的女儿。”实践孕育了才智,实践润养了德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它是动手操作的练兵场,是合作互助的培植场,是健康习惯的孕育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拓宽实践领域,在课外实践这个广阔的天地中精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桂荣,刘培国.开展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尝试[J].当代教育科学,2009(06).

第2篇

当代小学生是新媒介环境下“受益人”,媒介既可以作为娱乐工具,也可以作为学习工具,但“负面”情况也随之而来。如何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媒介使用、媒介批判和媒介创制等素养,进而善于利用媒介发展自我,能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表达自我的现代社会公民是学校的必要工作之一。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包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并使之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刚好就包含于素质教育中,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并肩齐走,那么就能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

语文课――增加新闻理念、新闻载体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接触新闻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知识,并可亲自采访写新闻,张贴班级墙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访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同时通过正向传播提升感恩意识。

信息技术课――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初步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数学课――可以学生为视角对错题、难题运用手机摄像制作微课,并在班级公共邮箱共享及课堂上全员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让老师感受被尊重的快乐与享受。

音乐课――儿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比较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研究两种音乐中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商业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开展媒介素养主题实践活动可在此课程中实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报社、到媒体融合室进行体验活动、到社区进行采访活动等,通过多元合作,学会观察身边人和事,对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致敬。

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学会正确地辨识、判断和选择媒介,学会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媒介,尤其要让学生清楚不同媒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借鉴国外经验及参考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和使用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二五”课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的基础上,编制我校各年段媒介素养校本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专题通识教育,并在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实施,每个学期实施10个课时,体现学生自主、合作,达到真正落实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校本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并能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因此,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校本研究.再次,由于运算训练的过程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训练方式,从学生的喜好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最后,由于每名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过多的干涉,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正视运算能力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基本上等同于题海战术,高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从高中学习的现状来看,由于知识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初步形成系统.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教师应当发现学生运算能力的匮乏,同时认识到运算能力教学对知识的积极意义.由于多年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的流程已经形成固定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改变这种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遵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毕竟每名学生的数学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用以检验学生的整体运算水平.在高中时期,高考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教师制订计划的时候还应该考虑这个因素.根据高考的特点,学生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一定的运算正确率.为了达到这种需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模拟高考的紧张环境,让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训练运算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教学中,数学可以大致分为新课学习以及高考备考两个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所要掌握的运算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备考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模拟高考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运算能力可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在新课学习的阶段,运算训练则应以常用方式为主.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系统的运算技巧,让他们掌握在不同时期中的训练方法.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着手,进而掌握一些带有针π缘慕萄Т胧.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纠正对运算的错误理解,正视它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这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二、运算训练计划要参考学生的建议

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学生享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运算教学的校本研究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新课改的要求是和传统形式有所差异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这种教学中,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增加他们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但是他们还是要在一定的课堂秩序中进行运算训练.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的话语不再具有权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评测.若是教师的教学和自身需求有所差异,学生应当勇敢地向教师提出建议,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角色发生些许改变,但是他们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定义,其运算方法也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集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处于问题之中,建议相对片面.教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因此,笔者得出一些结论:学生的建议虽然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甄别,从中发现学生面临的困难,对学生遇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解决困难.换言之,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运算问题,给予最有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带有特殊性,教学计划也应留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运算属于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们往往更加喜欢富有变化的解题部分.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运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喜好着手,改变原有的训练计划,从学习方法中提升学生的运算兴趣.教师可以改变运算的形式.过去,运算往往作为解题的必要步骤存在,学生需要完成解题部分,进而进行运算.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运算步骤的重视,进而导致运算兴趣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运算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是最高的.教师可以将解题与运算二者分离,教师可以在运算中设置一些挑战,用以提升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重视,教师还可以在一些步骤中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整.

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运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运算拥有不同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训练题目,将运算作为日常的考查项目之一.在高中生的认知中,教师的建议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遵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在运算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些奖励措施,根据学生在运算训练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会获得一些不同形式的改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在日常的作业以及试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对一些运算错误进行集中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表明一种态度,让学生对运算错误感到一种畏惧,在这种紧张感中端正对运算的态度.在这种奖罚分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一些加强.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学往往针对整体学生进行,而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遵从这种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教师要制订一个满足所有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需求的计划,让学生在这个计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同时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例如,某学生的运算能力十分出色,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将学习精力放在别的学习项目中;若是某名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那么学生则应该以夯实基础为主.运算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高中生来说,教师的态度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这一点,并以平常心处之.相应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培养这些长处.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运算能力,以平常心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训练,发展自己的长处.

五、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要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运算的角度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仍然属于整体上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自学应该成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运算尚未成为学生的日常训练项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训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的运算能力.

从习惯的养成方式来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运算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运算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某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运算训练,让这种意识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需求,运算训练对学生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训练中获益很多,教师要做的便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制订有效的计划,而学生则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成.

六、结语

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每名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运算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计划.其次,新课程下的学习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算训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提高笛Э翁玫男率.最后,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还要伸出援助之手.

【参考文献】

第4篇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第5篇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期待,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刘恩山说。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第6篇

核心素养这个词汇出现于199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本世纪初,OECD又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但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近些年,我国也开始强调核心素养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十条措施中最为基础的一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北京市几年前就开始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2012年,北京教科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27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学科能力标准及教学指南;2015年又出版了《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丛书》共19册。

近年来,北京市还依托成熟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利用教科研院所广泛、开放的教研体系和合作团队,开展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先后建立起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2013年,教育部启动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该项目结合我国实际,从国家层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结构框架及相关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北京市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工作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2014年10月,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北京市教科院还与培生公司合作,举办了为期3天的“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和评价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训会,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和20多所中小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近80人也到会聆听。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禁止小学阶段进行统考、统测;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物理、化学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成绩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中、高考语文试卷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本次教改意见的提出,标志着北京中小学学科教学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2015年11月21、22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的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学生核心素养与教育综合改革”是这次论坛中的三大主题之一。

虽然,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有专家指出,未来,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第7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课堂教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素养研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课程命题当中。加强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必然之举,接下来,本文就对这一课题展开细致分析。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自2014年教育部门文件颁布以来,有关化学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各位教学工作者都对学生应当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研究,这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教学实践有限,在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义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做出大致定义。

1.核心素养的含义

21世纪初,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应当紧紧联系核心素养模型建立问题,在发展受教育者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展开分析。随后,欧洲经济联盟进一步对核心素养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1)母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谈不上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问题。

(2)外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另一语言素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素质人才必备的技能。

(3)信息技术素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4)公民与社会素养。受教育者毕业之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决定其能否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标准乃在于其公民与社会素养的高低,这是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基本科W素养。每名受教育者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需要具备不一而同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和一名化学技术开发人员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较为笼统地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包括探索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6)学习能力素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社会愈来愈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学习能力素养已成为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7)合作交流素养。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岗位应当具备的基本人际交往素养之一。

(8)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对于受教育者利用所学知识改造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化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课程,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8个方面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本质,我们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代入可以得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完美人格所必需、指导学生从更高境界上自我发展的一种素养,包括不限于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合作能力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等在内的基本素养。

在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定义时,考虑到母语素养、外语素养的常见性以及易获得性,不在本文中作过多阐释。同时,公民与社会素养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因此,也不在本文进行具体介绍。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分别对应核心素养当中的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核心素养当中的学习能力素养、合作交流素养具有共通性,出于阐述便利需要,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将其归结为化学合作能力素养进行研究。

二、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化学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化学信息这一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互联网、数据、图表、书刊、模型、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化学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化学信息、甄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高考压力太大,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将概念、原理、方程式、实验要点等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学生照着笔记背诵就可以。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大大降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一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节是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理解难度不是非常大,同时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科书、互联网、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自主预习,了解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原子结构等方面知识,从而实现整理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教学目标。

2.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化学概念、原理,了解化学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化学现象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本质属性。这些属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即可,除此之外,化学学科素养还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普遍意义上的化学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等,一般化学方法,有观察、归纳、分析、联想、分类、推理、演绎、实验、比较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途径,渗透过程与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归纳化学思想的教育:铁的获取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磁铁矿、赤铁矿、炼铁高炉等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的提示,归纳从自然界获取铁、工业冶铁的基本方法。由于有图片提示,学生归纳起来比较顺利,这一过程中归纳这一化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化学态度、学习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对此方面内容引起注意。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合作能力素养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具备合作能力素养的人总是格外受到青睐。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普遍采用讲解法,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地位。同时,学生之间也缺少合作学习意识,不懂得取长补短,对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高中化学课程应当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素养之必要,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例如,高二化学《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分别对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进行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指正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师生之间有了互动,合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

4.化学能力素养

化学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这里的化学能力素养主要指应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一直笼罩于应试教育雾霾之下,教师拿着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学生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迟迟难以提高。考试时,只要题型稍微变化一些,他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高三实验化学整本教材都围绕实验展开,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实验,促使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展化学能力素养。

例如,实验化学专题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走动,适时为学生进行解答,保证实验探究质量。

总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核心素养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全体教学同行应当加强对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梁永平.化W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

[3]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词:洛克;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它的踪迹。在《汉书・李寻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灵隔离”性质的训练、控制,萎缩成职业准备的附庸,甚至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抛到一边。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素养目标,促使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正常的育人轨道。

二、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这里的绅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养的培养。洛克认为道德品德应该及早的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可以使儿童终生受益。如下将列举洛克的思想中出的关于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1)身体健康

洛克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医生,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因此从医生的角度看来,一切的绅士培养,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基于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后者的素质教育和绅士培养将很难进行。所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才能发挥最好的自己。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洛克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他认为应该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用冷水洗脚、游泳、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使受教育者将来能适应疲劳及各种变故的特殊情况。小孩子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2)规范德行

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中小学时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一个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从善的心灵,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中两者要同时进行,不能忽略了任何一个,知识获得的多,如果心不善,也不会做利于社会的事情,只会危害社会,知识将会成为那些心术不正人手中的利器。同时教养和德行对一个人的社交很有影响,有教养的人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结交很多的朋友,所以在培养孩子德性和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养的培养,这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

(3)创新思维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块白板上以后会刻上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要想再突破固定的范式,创新思想,有批判精神将会变得很困难。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中,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与帮助,不能束缚孩子,认为自己见识的比孩子多,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去批判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想法,若其说的对就应赞扬,使其获得动力,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成人在社会久了被社会化以后,看问题的角度反而没有孩子单纯,越是单纯越是可能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好奇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我们应注重身体健康,规范德行,创新思维,与人合作的培养。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将这些素养融入于学科之中,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素养;关系素养;综合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41101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中国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1]

2015年9月,我们申报的小学数学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被列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CJYB150411011).一年多来,课题组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以此为抓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小学生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2]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呈现实践结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这一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成长的基石――学习素养

笔者认为,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陈省身先生能提出“数学好玩”的观点,源于他对数学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现实是并非每个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有的人甚至觉得数学是无趣的,我们不需要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槭学大师,但数学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数学“综合与实践”尤为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安排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营养午餐中的热量与脂肪两样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合理搭配营养午餐的生活技能.为了吃得营养又健康,要对营养午餐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要用数据说话,需要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相关知识.在了解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解决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这一开放问题,学生要自己判断每一份套餐营养是否均衡,怎样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等活动.活动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需求并从中感受吃饭中的学问,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二、社会人立足之本――关系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2]21世纪尤其关注关系素养的高低,它对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需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是“根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努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关系素养的培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对它的实施评价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还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的认定.学生生活的世界由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形成网络,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共同工作的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

在“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这些实质上为小学生“做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合作学习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们协作完成.要达成活动的目标,首先,做好人员的分工.依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让每一成员在活动中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其次,加强自我反思.活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即便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未知的变数,这就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及早调整,使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反思实质上也是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最后,提供交流平台.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缺少不了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也就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活动后的总结交流是对活动的反馈,目的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成果共享提供平台.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日记、心得体会、制作的作品等等.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欣赏别人,展示自我.作为数学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在交流中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思考.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素养的提升,还在于其关系素养得以培养,其根本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可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得以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也就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三种核心素养比较

分析三种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维度,可发现:三种素养体系都兼顾了传统素养(如“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和现代素养(如“全球意识”),但具有以下三点不同。

分类上的不同 从分类上看,三大核心素养体系基本上都从文化知识、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出发分为三大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只不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五个对应于OECD、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中“与自我有关的素养”被分别划入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中,两个对应于OECD、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中“与文化知识有关的素养”被分别划入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中。

例如,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于美国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创造力与创新”素养的“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素养被划入文化基础方面,对应于OECD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在复杂大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素养以及美国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素养的“问题解决”素养被划入社会参与方面。这可能体现了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明显地致力于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利用个体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此外,一些中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素养内容(例如“问题解决”“社会责任”)重复出现对应另外两种素养体系的不同素养内容,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对“问题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内涵解读更为宽广。

增加内容上的不同 从增加内容来看,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比OECD、美国核心素养体系多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文化基础方面的素养内容以及“国家认同” “劳动意识”两个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内容,体现了中国对培养兼具民族精神、本土文化特质以及人文审美能力的人才的重视。

减少内容上的不同 从减少内容来看,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比OECD、美国核心素养体系少了对应于“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的素养内容,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与“沟通”明显相关的描述只有“国际理解”中的“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隐含了“沟通合作”意思的描述有“社会责任”中的“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并没有把“沟通”作为一项单独外显的素养内容,而是把它内化融入到其他素养内容中;中国核心素养体系还缺少对应“维护权力、权益、限制与需求的能力”“理财素养”的素养内容,唯一可能与“利益财富”相关的描述只有“劳动意R”中的“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对“劳动”的重视多于对“财富、利益”的重视。

结束语

三种素养体系都兼顾了传统素养和现代素养,其中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明显地致力于利用个体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重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本土文化特质以及人文审美能力的人才;重视“劳动”多于重视“财富、利益”。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沟通”素养被内化融入到其他素养内容中,“问题解决”素养和“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解读更为宽广。

参考文献

[1]林崇.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在国际社会日益交流密切的大环境中,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生活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通过多角度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塑造以及对核心素养观念的延伸,希望通过师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有效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改变教学结构体系,引导学生的思维取向

所谓教学结构体系的调整与改变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英语结构体系是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做到了“授之于鱼而不是授之于渔”。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阻滞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彻底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有关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探索一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发展的道路。具体的实施措施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符合知识体系的要求,让教学计划能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得到有效的契合,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成效性具有不可小觑的显著作用。例如,在进行学习“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在教学结构体系中能适时增加一些新鲜血液。教师可以先用有关的句子表达一下课文中自己在假期都做些什么来代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多种教学结构改革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散,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育人导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教书育人实现教学手段的成效性是当今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如今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放在学生的分数上,传统的分数定终身的传统理念应该及时地予以摒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将育人的导向放在注重学生的理想观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当今世界缺乏的是多种综合能力于一身的综合素质性人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将这些新时代的理念授予学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育人方向上要讲究课程整体的功能和价值,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要进行多角度的培育。同时,教师应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教学目标,使英语课程的新课标改革能够万变不离其宗,使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育人的首要前提。例如,在授课“What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育人方式,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能够先准备好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比较有意义的地方的照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上用简单的英文讲解一些有趣的事,教师要积极予以鼓励。科学合理育人导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学习英语的能力具有显著成效,可以极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理念已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核心素养是当今时展必要的元素,学生应该充分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注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方式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以后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及时否定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应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向多方面发展。如: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每周组建一回外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樱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勇敢、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有效的一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教学理念是让核心素养的观念进入英语课堂的重要一步,故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塑造。

当前我国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故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摸索一条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高研.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朱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