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

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02 17:1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河北;数字影视;需求现状;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96-02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Video Talents to Meet Market Demand

HAO Xiao-f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 While digital technology brings great changes to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t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 demand in Hebei province is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professional post, status quo and ability requirements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professional posts are analyzed.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television talent in Hebei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should be market oriented and make sure the training direction. The cultivation should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explore open education mode. The cultivation should adjust the majors and specialty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s for post-production of film.

Key words: Hebei;digital film and television; status quo of dem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21世纪是数字的时代,手机、电脑、网络、云技术……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特别是电影和电视,更是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数字摄影、数字美术、数字声音、数字舞台表演,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效,整个影视制作环节都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如何面向市场需求,培养数字影视人才,如何做好传统影视教育向数字影视教育的转变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巨大挑战。

1 河北省数字影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1数字影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京、津、冀区域内的30多家影视公司进行了考查,其中以河北省内影视制作类公司为考点。调查中以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和规划为基础,重点对企业岗位需求现状及发展要求做了深入考查,通过访谈法较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管理人T及在岗员工的实际情况,调查后经数据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我省数字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近几年,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我省新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数量激增,截止2016年底,我省正常运营的影视制作公司有2800多家。2011年至2016年,我省经营影视制作的公司增加了2200余家。通过对影视公司的经营项目进行详细统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标准可将影视行业的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九类。①电视台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剧组;②传媒公司类:为各地各级电视台服务的各大传媒制作公司;③影视公司类:各影视制作公司;④网络视频类: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播客类网站等;⑤移动通信类:3G内容服务商、各大手机内容服务企业;⑥广告婚庆类:广告公司、婚庆公司、宣传活动等服务企业;⑦多媒体制作类:多媒体软件开发企业、新媒体制作企业;⑧动漫游戏类:各大动漫、游戏设计开发公司;⑨自主创业和独立影像制作类:自由编剧、影评人、签约摄像师、导演、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开展影视制作业务。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影视专业的就业方向拓展到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新领域。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及时了解公司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

1.2职业岗位人员现状及能力要求

此次调查的影视从业人员中,大中专学历占55%,本科学历占42%,研究生学历占3%,工作岗位对在职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分工明确,需要在职人员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演、表演、摄像、灯光、剪辑、录音、后期合成与特效等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在职人员能够独当一面,他们既是合作的整体又是独立的个体。90%的从业人员具有影视专业背景或相近专业背景,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企业培训来看。新入职的员工平均需要1-2年的适应期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培训的方式多是老员工带新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其中新设备、新软件、新技能很多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应地延长了企业新员工的适应时间。调查中,85%的在职员工都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技能才能适应当前岗位。由于影视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其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行业知识的高速更新,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对外交流和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IT技术与影视传媒的融合,是机遇更是挑战,为适应影视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调研中了解到,所有影视公司都对员工进行过再培训,培训的方式以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送专业培训为主,企业内部培训以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目的,而外送专业培训则以学习更高层次技术知识为主旨。另外,员工为自我提高和职位晋升,借助于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来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进行随时“充电”已成为行业员工的“常态”。

1.3职业岗位需求空间及发展方向

调查中重点走访了电视台、影视公司、婚庆公司以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影视的冲击,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长,但影视后期人才难招,高端的后期人才更难觅。

目前,影视后期制作的主力军多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大多上学期间接触过影视后期制作的个别软件,后为适应工作的需要都经历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目前从业者普遍反映,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熬夜通宵,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而且由于影视合成与特效涉及的软件繁多且更新快,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同时,该行业的平均薪资远远高过于其他行业,高端影视后期人才的年薪更是吸引新人,可谓“朝阳产业”。据2015年搜狐网报道的数据显示,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缺口达到20万左右,很多企业求贤若渴。调查中发现,一些影视公司迫于“用人荒”率先开展了内部培训。例如,“河北秦唐健达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承接影视剧后期合成与特效的影视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分部在秦皇岛,由于分部在地区难以招到合适的影视后期人才,分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边抓培训一边接项目,培养的优秀人才“自给自足”,很好地解决了公司的用人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以培养影视后期人才为主旨的培训班发展迅猛,如“中影培训基地”“火星时代“完美动力”等培训机构的发展规模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企业经营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数字影业人才需求现状,才能明确我省高校影视专业的办学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影视业 “数字化革命”的顺利进展。

2 河北省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面向市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企业由于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状态。我省高校依据办学目标不同可分为“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依据数字影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数字影视专业技能可分为: ①数字高清摄像:高清电影、高清电视、高清视频短信创作、策划、拍摄、制作、;②数字高清剪辑:苹果Final Cut视频工作站、DPS工作站;③数字合成与特效包装:电视节目包装、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数字声音合成与音效、录音、调音、音响与音乐的配制;④影视动画与游戏开发:动画、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⑤电子出版物视频产品制作:出版级VCD 、DVD制作,多媒体视频编辑、卡拉OK字幕等;⑥网络视频分享:网络视频编辑、网络电视、网络直播、流媒体影视作品的策划及拍摄、网络直播和点播等; ⑦活动视频制作:各类讲座、会议、典礼、晚会、展览、婚宴等活动的摄制。⑧影视类型片制作:影视短剧、专题片、新闻片、纪录片、广告片、MV、企业宣传片;我省高校可参考上述技能标准确立数字影视教育方向,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关注行业发展近况,追踪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总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多元化的,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2.2 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无论是从落实纲要出发,还是立足于数字影教育的自身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都是重要的战略课题。开放式教育包含内容很多,针对省内高校实际情况,这里重点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校门式的培养模式不可行,尽快地解放思想,与业界接轨,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学与时俱进。国外院校在与业界合作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在美国,许多知名的制作公司都愿意与专业院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创作,许多功成名就的大腕也都在专业院校中任教。迪斯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人才机制,它把金融机构、教育公司、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演出公司等都集聚起来,做成了一个大企业[1]。我国影视行业的许多企业,迫于招人难的现状,主动走进高校洽谈协商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都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省高校也应开阔思路,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如摄影、摄像之类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拍摄,在操作做中学习和交流。在教学环境上,拓展空间,走出校园去企业中实习。可以委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也可以将业内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走进企业协助企业“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制”完成实践和实训教学内容,可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业界,毕业后才能更快融入到业界的实践创作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经验,也可以增长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范围,开拓课堂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国际一流电影制作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对学生进行讲学和指导,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总之,影视教育工作者只有拓宽思路,才能使教学不脱离现实,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实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影视人才。

2.3 调整专业,全面促进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影视后期合成与影视后期特效两大模块,从分工来看可细化为视频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调光配色四大环节,各环节人员分工明确。从学习内容来讲包括软件学习以及理论学习两大部分。软件学习部分包括:Maya,3dsmax,Houdini,After Effect,Nuke,Cinema4D,Realflow,PFTrack,Roto,Mocha,Premiere,Photoshop等十多种专业软件,另外还要学习上述软件配套的相关插件。理论学习部分包括合成、跟踪、抠像、擦除等技术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可见,系统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需要一个系统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独立设置“影视后期制作”专业,只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但这些专业通常只能接触到影视后期制作的几个软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学生为就业参加的社会培训班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且会造成经济压力。为推动影视文化的“数字化”进程,切实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紧缺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可以增设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细化影视后期人才培养方向,如开设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剪辑与包装设计、影视模型与渲染等培养方向。通过增设新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问题。

3 结语

在全球数字电影领域,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可谓“独霸一方”。好莱坞今天的成绩与它150多年的发展史分不开,更得益于它背后人才进入体制的优秀。近几年,韩国数字影视异军突起,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企业在海外每拿到超过一定资金数额的项目,政府有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数字影视教育起步晚,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影视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研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长期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河北省高校只有依据数字影视人才需求现状,依据办学条件和优势,不断探索,才能抓住机遇,走在数字影视教育的前端。

参考文献:

[1] 车兰兰.数字影视制作的困惑与机遇[N].北京商报,2012-7-20(A06).

第2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产业;视觉特效;CGI技术

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是一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科学技术,它通过转换信息编码、转变信息格式等方式,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并通过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储存、传输,将其动态化、立体化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范围内。而在储存和解码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计算机技术对此类信息进行编码、解码以及压缩,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将上述技术成为数字技术或数字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功能日益增大这一因素的推动下,数字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例如,近几年来,美国好莱坞就生产出了大量的以数字技术为主制作的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阿凡达》、《复仇者联盟》以及《变形金刚等》。此外,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还能有效的减少电影的生产成本,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在提高电影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完美的视觉享受。综上所述,对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CGI技术在电影人物造型塑造中的应用

CGI技术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生成图像技术,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其在生成图像方面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特效制作中。CGI技术兴起之初,在电影领域的作用只是生成一些简单的画面背景,并只有通过将其插入到电影镜头中的方式,才能起到增加电影视觉效果的作用。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CGI技术就可以用来制作一些虚拟的飞船、建筑物以及动植物等场景,例如,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视觉电影艺术大师乔治•卢卡斯就运用CGI技术制作了《星球大战》影片中的“尤达大师”、外星恶棍“贾霸”等外星人。进入21世纪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CGI技术制作虚拟毛发、布料以及皮肤等图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运用CGI技术制作电影人物。例如,《第三类接触》、《终结者》和《黑客帝国》等影片中均是使用CGI技术生成的虚拟角色,制作效果十分逼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此外,在传统的CGI镜头制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演员放置在蓝绿背景的环境下才能运用有效的运用此项技术,需要的电影背景只能通过后期更换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效率。CGI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可以实现导演与虚拟角色互动的电影制作方式。如卡梅隆导演在制作《阿凡达》这部电影时,就完美的结合了真人演员、真实环境、虚拟环境、虚拟人物等元素。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在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安装传感器,将角色的动作及时的传输至电能,从而呈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画面,为导演做出准确及时的指导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2数字技术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技术中,角色的在塑造方式主要为化妆。例如,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电影中,就是通过化妆的方式对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这种人物形象再塑造的方式具有耗时长、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携手完成以及视觉效果差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剧中人物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效果。此外,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在演员的脸部和皮肤上使用道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演员的皮肤过敏,从而增加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风险。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电影制作行业中角色的定义已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真实人物和实体模型,虚拟角色也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影片角色已成为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例如,美国在2011年生产的电影《猩球的崛起》中,电影制作人员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剧中的猩猩的,而观众所看到的只是虚拟的猩猩。并运用动作捕捉器将表演者面部动作和关节动作记录下来,将其加入到虚拟猩猩的制作中。使虚拟猩猩的面部表情、眼部动作、行走方式等与真实猩猩的完全相似,有效的增强了《猩球的崛起》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3数字技术在电影场景制作中的运用

在传统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实体搭建、手工描绘、电影接景以及模型接景等方式实现电影场景的再造。这种电影场景制作方式耗时费力,在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此外,通过上述方式制作电影场景,还有可能出现各场景之间衔接不恰当的问题,从而降低电影的视觉效果。例如,在《2001太空漫游》这不电影中,就是运用放映接景的方式制作了人猿在非洲沙漠玩耍的画面效果,但是,我们所能观看到的只是平面的画面,很难深度的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感。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将此项技术运用于电影场景的制作中,其工作原理为:运用二维或三维软件实现数字绘画接景和三维虚拟场景搭建,具有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制作时间短等优势,被广泛的运用于当前电影产品的制作中。例如,在拍摄《星际迷航》这部电影时,导演对战场的场景布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运用传统的场景搭建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统场景搭建的方式来布置该电影的场景。为将各类自然灾害的场面真实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

4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增加电影视觉效果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电影人物的制作、电影角色的塑造以及电影场景的制作等方面。但是,受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运用数字技术增加电影视觉特效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身为电影工作人员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提高自身对数字技术的认识,才能有效的发现数字技术在增加电影视觉特效中存在不足,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荣国.从数字化技术谈电影声音的发展现状[J].现代电影技术,2016(03).

[2]娄未梦.以电影《金刚》为例浅析电影视觉特效技术的发展和趋势[J].艺术品鉴,2015(30).

第3篇

关键词:3D技术;电视制作技术;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145―02

一、3D电视节目的制作现状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3D技术的需求。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上升,3D电视在普通百姓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随着3D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制作行业也深刻地认识到了3D电视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世界大范围内3D技术的发展,都将该项技术推入了新的发展高度。

虽然人们对于3D技术的认识有所加深,相关部门也认可了3D技术在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3D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深化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这门技术,同时也要将该门技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建设连接在一起,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目前,就我国当前的3D技术发展现状来说,其发展是不完善的。相关部门要树立长远的目光,立足于现代3D技术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不断完善我国的电视技术系统。

二、3D优化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措施

我们在对3D技术进行概念的界定时,主要是与2D技术进行对比。3D,英文全称为 “Three Dimensions”,其中“ Dimension”是维度的意思,“Three Dimensions”就是指三维、三个维度、三个坐标。我们一般采用长度、高度以及宽度对立体的物体进行描述,也是用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物体属性的三个特征。而简单地对3D技术进行概括就是利用长、宽、高三个属性对物体进行立体描述。与2D技术对比,3D技术的拍摄方式、设计制作、存储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别,而针对3D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是优化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重要内容,具体如下:

1.拍摄方式。在对3D节目进行拍摄时要考虑画面质量、画面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需要考虑到拍摄的环境对影片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镜头、拍摄方式对节目进行拍摄。另外,优化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择合适3D节目制作的拍摄方式,从而满足观众对3D技术画面、质量的要求。我们要对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视野冲突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了解视野冲突对观众观影时的影响。所谓的视野冲突指的是,3D的成像基础是保障观众两只眼睛同时看到图像,当只有一只眼睛能够看到图像而产生视觉的差距,这种现象就叫做视野冲突。一般情况下,视野冲突主要表现在边框效应、画面切换的空间跳跃、焦点平面等方面。加强对视野冲突的控制是提高观众观影满意度的重要内容。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在拍摄过程、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视野冲突出现的概率,如果实践中还是出现了视野冲突,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效果,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技术处理。在实际制作3D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视野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而这个时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地降低视野冲突。我们通过对场景切换环节的应用实现其空间跳跃的控制,实现其电视制作节目相关技术环节的稳定运行。如在对画面的正、负视差进行转变时,要采用相应的过渡手段保证画面切换的流畅和稳定运行。另外,在利用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进行单元拍摄时候,由于所拍摄的立体对象处于不同的场景中,这也决定了立体节目图像汇总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因此,在对字幕和动画进行调整时要根据被摄物体的具置进行调整。立体节目空间的前方插入字幕和动画,虽然能够有效避免遮挡关系的出现。但是一旦有被摄物出现在屏幕后方的情况发生时,字幕仍然会留在屏幕前面,从而将字幕与被摄物之间存在大跨度的空间纵深,影响观影效果。而此时应当采用的方式是依据画面内容进行字幕图文的位置叠加处理。

3.拍摄设计。在拍摄设计阶段,在对拍摄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对拍摄的流程进行设计,这也是保障拍摄质量的重要步骤。而在具体拍摄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掌握丰富的内容,其次要构思出有效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架设机位,选择正确的拍摄方式;另外还要确保制订的拍摄方案、制作方案、质量空格子方案的准确无误,从而保证有效的拍摄和制作流程。

4.灯管布景和场景美化。在制作3D影视时,优化灯光是其必不能少的内容。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果要适应拍摄场景的景深,可以适当增加后景布光的照度和层次;如果想要增加光照的效果,可以适当增加轮廓;而如果为了实现拍摄的优美,可以采用增强灯光照耀的方法。另外,在拍摄时避开LED显示屏,雪花、蓝天等光照强度比较强的事物是保障舞美场景的重要方法。

5.存储方式。在对3D电视制作进行存储时,主要是有单路存储方式和双路存储方式两种。而具体选择哪种存储方式,主要是依据3D电视制作的内容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单路存储方式多适用于存储播出、和存档的节目,双路存储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交换、需要再次进行制造的节目。

6.信号检测及信号质量控制。在3D节目拍摄、切换以及后期制作中运用专业的监视控制设备能够对3D信号进行检测,在控制3D信号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运用这些坚实控制设备,能够对3D信号进行有效的分析、调整,从而减少信号的误差,保证3D信号的稳定。另外,在对3D信号进行监控时,还能够实现对3D技术质量的检查。

7.节目类型的选择。在选择3D节目类型时,应尽可能地选择观众喜欢看的节目,同时还应当做到真实、自然,吸引更多的观众。而在选择具体节目时可以选择一些大众关心的体育赛事、旅游节目、购物节目,满足观众对3D节目制作的需求。

三、3D节目制作实例的分析及其前景展望

以某个电视台的3D节目制作为例,该电视台为了完善本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而进行了小规模的3D制作系统的应用,实现了3D电视节目的有效制作。另外,该电视台还引入了一些3D技术专业人才,深化了拍摄系统的构成方案,实现了日常拍摄机位图的有效应用,对于电视台的拍摄方案以及拍摄流程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观众对3D电视节目的观影满足感。

另外,该电视台在制订后期制作方案以及后期制作流程时,主要将节目送播方案制订为传输Side by side 信号的节目和传输左右眼信号的节目。而该电视台优化3D节目制作技术的手段使得该电视台的3D节目获得了相当好的收视率,吸引了大批的电视观众,这对于我国的其他电视台的3D电视技术制作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要发展我国的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深化对3D电视技术的评测标准研究,从而提升3D电视制作的质量,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提升我国3D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制作方法,如内容板块的制作,3D节目的播出渠道等,努力推动我国3D电视节目技术的发展,满足人们对3D电视节目的观赏需求。

[参考文献]

[1]彭科.论3D电视技术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8).

[2]刘欢.3D电视制作技术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甄率.XpanD 携手GDC 共同推动中国3D 数字立体电影发展[Z].中国电影年鉴,2009.

第4篇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101.72亿元,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今年的前六月全国的票房就已经突破了80亿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大片,能够将观众吸引进入影院的,除了影片的故事,更多的是大银幕所能够带给观众的视觉盛宴,而这些要部分归功于特效团队的精心制作。

在2012年国产大片当中,《四大名捕》的特效画面表现得尤为抢眼,让其赢得了2亿多得票房,而这些特效是由一位美国人带领着中国的年轻特效团队制作完成的。面对目前中国尚不成熟的电影特效行业,探究特效行业的发展思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访了Base FX 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CEO Christopher Bremble先生(以下简称Christopher Bremble)。

进入中国

《中国新时代》:Bremble先生,电影特效走入中国电影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在中国开设一家影视特效制作公司?

Christopher Bremble:其实我并不是刻意要在中国开公司。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2年,当时是以顾问的身份负责一个娱乐项目的制作,接触到了几个刚刚起步的小型CG公司。2003年,我回到洛杉矶拍电影,并决定把特效拿到中国来做。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件很不可理喻的事,但我骨子里就有这种敢作敢为的魄力。找到一家合适的特效公司并不容易,我们当时大费周折,最终找到了一个很有激情很有创意的团队。这部影片的后期特效制作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之后,我又有幸和这个团队制作了一部灾难片。

2005年的时候,我就决定专注到电影视觉特效上来,主要原因在于,之前一起合作的这个团队年轻有为,他们每个人都很有抱负而且有毅力。算起来,我们相识已经有十年了,当时的团队有一半的成员仍然是Base的核心。成立Base真不是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的,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发生的──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聚到了一起,从而碰撞出这么精彩的火花。

《中国新时代》:中国有句俗话叫“万事开头难”,在创始之初,没有任何国内人脉的情况下,公司是如何运转的?

Christopher Bremble:创始之初,我们的计划是进行基础的视觉效果制作,所以我们把公司命名为“基础视效(Base Effects)”。最开始的业务大部分来自我在北美做编剧和导演时的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客户也越来越多。第一个国内项目是2006年的《白银帝国》,我们负责了一些数字绘景的工作,还制作了一群活灵活现的CG狼。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和姚树华导演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而也促使我们接触更多的国内导演,进行更多国内项目的制作。

《中国新时代》:据我了解,Base FX 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了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这对于Base FX 或者中国特效行业有怎样的意义?

Christopher Bremble:Base FX凭借HBO的《太平洋战争》和《海滨帝国》连续两年获得艾美奖,这让中国乃至亚洲实现了零的突破,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在视觉特效方面的实力,而这些镜头是由公司内中国的艺术家完成的,这也为我们拓展了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中国新时代》:在您看来这两座艾美奖杯是否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最大转折点?

Christopher Bremble:其实这只能证明我们公司的制作水平和能力,在我看来公司更大的转折点是从制作《关键第四号》的特效开始算起。这是我们首次与业内巨头工业光魔合作,制作了40个镜头,完成了影片中CG怪兽相关的两场主要的戏份。工业光魔是特效行业的鼻祖,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一步步取得成功──关注细节,不断进行小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真实性。

起步中的中国特效

《中国新时代》:您在中国特效行业已经工作了这么久,怎样看待中国特效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Christopher Bremble:中国的特效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导演和制片人同北美的电影人一样,对于特效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国内的特效行业在制作能力上比北美要落后15到25年,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内的艺术家们年轻,有冲劲,有想法,但是缺乏经验,有时候不知道哪种方式或者哪些工具适合解决哪些问题。

国内的电影人和观众之间也存在断层。观众把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因而更多的时候会倾向于国际大片,这些片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视觉特效。但是国内电影人或者说整个行业仍是将电影定位为艺术或者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去体验影片所带来的体验,相信中国的“娱乐”电影会越来越多,对于特效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新时代》:国内的特效电影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Christopher Bremble:视觉特效是一个很艰辛的行业,有太多的公司纷纷倒闭,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以Base FX为例,我们也经历过举步维艰的时刻,面临着核心员工离开、项目突然取消等问题。我们的经验就是,要生存下来必须有做大事的雄心和做实事的耐心,要储备足够的流动资金,不要盲目成长,而应按照客户和项目的需求扩大公司规模。

《中国新时代》:据我了解,Base FX内90%的员工是由中国的年轻艺术家组成,公司内部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

Christopher Bremble:他们年轻、有创意。Base FX会为每个艺术家制定一个两年计划,既规划职业目标也明确薪酬及福利,还会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国外生活和学习一段时间,增长见识,并提高技术水平。Base FX一直在打造一种平等沟通的透明化文化。对于公司运营方面的意见或者对于更高效流程的提议等等,他们都可以跟主管领导反馈,或者直接告诉我。而且公司任何人都可以在公司内部网站上匿名信息,我们会根据这些反馈及时给予答复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尽管很多人认为做电影特效是件很酷的事,但这个行业并不适合所有人。你必须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如果你觉得有点无趣,那么你就不适合从事电影特效。最好的艺术家要专注于最细微的细节,并能从细小的问题中发现可能引发的大问题。Base FX比较青睐素质高的艺术家,他们有很强的进取心,善于沟通,细心而且相信成功源于勤奋。技术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电影特效是创意产业,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赖于技术的不断提升。

一路向前的中国电影特效

《中国新时代》:电影特效占好莱坞电影的比重越来越大,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人相比,中国电影人对特效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Christopher Bremble:在我看来,由于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美国导演对于特效的运用更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他们会有更多的需求,也更了解特效能够为影片带来什么。国内的电影人仍处于初始的认知阶段,他们需要知道哪些效果容易实现,哪些比较困难。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些无法实现的要求,因此,我们就得花时间向客户更详细地解释特效的制作流程。有时候,为了减少预算,国内的影片在拍摄时往往没有聘请专门的CG总监或现场视觉效果指导,这给后期制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反而增加了成本,甚至导致影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美国电影人用了很久才达到现在的水准,估计中国也不会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但估计再过几年,国内的电影人就能更高效地用特效来讲述故事了。

《中国新时代》:特效对商业电影的意义重大,它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

Christopher Bremble:视觉特效对于电影故事和画面而言,通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创意镜头采用实拍素材与CG素材结合的形式,甚至全CG制作。影片中采用特效时通常是因为镜头无法直接拍摄,或拍摄成本太高,或拍摄起来太危险。全球化的发展增长了人们的见识,许多本来遥不可及的景色和体验已经能在电影院里轻而易举获得,人们越来越渴望全新的未曾经历过的世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有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电影强调很强烈的文化气息,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特效,会让影片锦上添花,从而吸引国内乃至全球观众的眼球。

《中国新时代》:与美国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特效的商业价值是什么?

Christopher Bremble:特效能给电影带来什么价值要取决于电影的类型。对于剧情片或爱情片来说,我觉得特效的增值空间不大。这些类型的片子能否卖座靠的是故事及演员,特效只是担当了辅助的角色。对于动作片或科幻片而言,我觉得特效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全球最卖座的50部影片中有49部都是特效大片,特效的商业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特效能够制作出全新的体验和全新的世界,这是观众所渴望的。中国市场的这种电影体验刚刚起步,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阿凡达》的上映满足了人们的期望,也开辟了电影特效的新天地。特效逐渐主宰了好莱坞大片,成为举足轻重的“主角”,占了影片全部预算的30%,而《阿凡达》的特效的投资则高于40%。

在中国,目前仍然是以影星为主角,特效仍然仅仅是辅助作用,预算往往不到北美影片特效预算的10%。2010年之前,国内影片的特效预算非常低,导致我们没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特别出彩的效果。现在,国内影片的特效预算也不高,但是只要仔细规划、合理指导,我们还是能够在有限的资金内取得一定的成果。预计在5到10年内,这种低预算的情况会逐渐得到改善。我们相信国内电影行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我们也会在客户能负担的范围内提供最好的服务。

未来之路

《中国新时代》:面对当前国内特效行业的发展,未来的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

Christopher Bremble:现在,大牌导演开始组织了自己的特效团队,期望能够在制作自己的电影时有更多密切的配合,并能盈利。这种趋势跟美国特效史相吻合,我觉得这种状况会持续两三年的时间。之后,小团队的运作成本会变得相对太高而无法经营下去。3到5年之后,中国市场上会出现两三家主要的特效公司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一枝独秀的情况。中国的电影产量也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下降一半,这会让中小型特效公司的业务青黄不接,难以生存。

《中国新时代》:Base FX 在行业中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Christopher Bremble:相对而言,Base FX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双管齐下,在承接国内业务的同时,也因为长久以来的高水准服务与工业光魔达成战略合作,而且在北美电视圈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算国内的特效行业出现业务下滑的情况,我们仍能保证公司有足够的业务。这是很多国内的竞争对手无法跟上我们的发展步伐的原因。

《中国新时代》:尽管未来几年国内电影产量可能会下降,但今后特效行业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一定会更加广泛, Base FX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Christopher Bremble:我们在国内行业的目标仍然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用高质量的特效帮助导演讲述故事。如今有很多导演期望制作娱乐大片并在海外取得良好的票房,不可否认的是,出彩的特效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已经完成了120部影片,上万个镜头。我们知道高质量的镜头需要哪些元素。同时,通过与工业光魔合作,我们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有实力承担更大的制作项目。

第5篇

临空经济区建设理论基础

临空经济是指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在机场周边形成经济发展走廊,形成临空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各类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各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国际机场的空间结构模式,可大致将临空经济区分为四层空间结构:

中心机场环:范围在机场周边1公里内。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和直接与航空运输业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后勤、旅客服务、航空货运、停车场和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

商业服务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至5公里内。主要是商业服务区,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例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等。

制造配送环:范围在机场周边5至10公里内,或15分钟车程可达范围内。主要是利用机场的交通和口岸优势所发展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如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机场的区位优势所发展的物流配送产业。此外,还包括旅游博览、办公会务等第三产业。

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0至15公里内。随着与中心机场距离的加大,所受影响力逐渐减弱,直到中心机场对幅地的影响力消失。在此以外的区域,不受空港影响。

临空经济形成的条件与基础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着临空经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而临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临空经济的产业选择必须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重要产业相协调。

设施完备的枢纽机场的建设。机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大小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临空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临空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临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机场的设施条件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硬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跑道、候机楼、维修后勤等设施,软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航线资源和发达的航空运输网络、服务质量和政府的执行能力等,只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具备之后,临空经济的发展才有基础。

便捷的地面交通和商务设施。便捷的地面交通是机场客流和货流畅通流动的关键性条件。直观地讲,地面交通越畅通,机场的辐射能力就越强,临空经济发展越有动力。此外,与机场功能紧密结合的地面商务设施,包括休闲、办公等设施,也是临空经济尤其是成熟阶段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对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成熟的临空经济的发展,将吸引很多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机构的集聚,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来配套,为临空经济区提供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生产力与科技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良好的自然环境。公司总部集聚的临空经济区要求有较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空气清新、绿化率高、气候温和、风光优美,等等。同时,聚集在临空经济区的高科技企业出于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临空经济的发展涉及的利益主体多,体制问题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也比较多,这一点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其特殊性表现在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航空运输的管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场建设的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础性;机场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机场功能相符合,等等。这些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是任何一个企业很难解决的,因此,临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中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政策和详细规划的支持和协调。

首都临空经济区与国门商务区的契合点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航空物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方面发展迅速,但是在产业关联、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以及发展空间利用等方存在着不足。因此,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审视首都临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谋划临空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临空经济区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航空物流、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等行业已占据了很大部分,但相应配套的休闲娱乐、金融保险、营销拓展、财务管理等较为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空经济区的长远发展。国门商务区要立足于完善临空经济区整体功能布局,从完善第三产业角度出发,填补临空经济区功能的缺失,成为北京临空经济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遵循“做强东西、拓展南北,打造临空经济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顺义区提出将首都机场东侧的林河工业区、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机场西侧的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企业的集聚区;将机场北侧的空港物流基地建设成为以航空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机场南侧国门商务区建设步伐,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以航空企业为主导、总部型企业为重点的临空经济核心区。

结合国外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为尽快推动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建设首都临空经济区核心区便异常关键,其起到了引领、助推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是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特色国际商务、研发设计为核心;以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为突破口;重点与航空服务、投资营销、研发设计等行业中的大型重点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设成为国际信息交流与服务中心,众多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企业总部区。

国门商务区西起温榆河中央别墅区,东至六环路,南临机场南线高速路,北接机场征地界,总体规划面积19.65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面积9.65平方公里。北京“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之一,国门商务区作为临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北京发展临空经济价值的核心表现。

目前,国门商务区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一是依托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依托北京城市转型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工作思路,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加快园区第三产业

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三是依托临空经济区市场需求。经过多年发展,临空经济已占顺义区经济总量的70%、财政收入的85%。随着临空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为国门商务区聚集高端要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加大临空经济核心区――国门商务区的建设势在必行。国门商务区将围绕航空泛金融产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进而打造一个绿色航空金融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顺义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国门商务区成为继西城金融街之后北京又一金融业平台,推进首都临空经济区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门商务区的发展思路

国门商务区最终将建设成为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临空产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临空要素的控制性基地;首都国际商务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临空经济区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基地。

打造总部型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符合城市核心区域资源禀赋特点,是城市核心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总部经济能够为城市核心区域带来税收效应、产业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资本效应。

国门商务区应重点引进国内外航空总部、金融总部、科技研发中心等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航空类企业总部。该类企业总部在行业内具有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管理下辖航空公司运营,为下属公司提供战略政策支持的作用。航空类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具有资本运营率、资金流动率、资产总价“三高”的特点。国门商务区依托区位优势,针对此类企业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为突出临空经济核心区的作用,必须在此方向大力推进,积极运作。

二是金融类企业总部。其中包括保险类、投资担保类企业总部,国门商务区作为首都J临空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承担为临空经济区各功能板块内企业提供相应金融、投资、担保服务的义务,为临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服务。通过金融融资等工作的推进展开,可极大地吸引各类金融类企业总部入驻,带动其他企业的积极入驻,产生企业总部集聚效应,并使之成为必然趋势。

三是企业研发中心。从事自然科学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的机构,研发内容可以是基础研究、产品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研发中心可以转让自己的研发成果,可以委托或联台开发的形式与国内外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此类企业在提升区域形象,加强科技力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益。

四是培训教育机构。以学历教育或成人继续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构,需具备相应的场地及师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于认证。此类企业立足于商务区,形成互赢局面,区域内总部型企业,高管及员工存在继续教育的需求,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建设节能环保型园区

为引领未来经济的发展,商务区在总体规划上紧扣“低碳节能”理念,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园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力争打造“节能减排绿色园区”。

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全部执行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已有建筑在五年内完成节能改造,达到节能改造设计标准要求,绿色建筑以及低能耗、低碳建筑示范项目规模,不低于新建总建筑面积的10%。

所有建筑物内光源全部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或能效标识二级以上的产品。商务区内市政道路采用LED节能灯或其他节能产品,使其完全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取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占15%以上;实现园区内80%以上雨水得到收集和利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50%,园区内绿化灌溉将全部采取循环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园区内交通优先采用电动公交摆渡车,在区内鼓励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

国门商务区计划在5年内投资3亿元,将商务区建设成为紧跟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园区,全面实现园区开发建设、公共服务,企业经营、投资合作、信息交流和社区生活的高度数字化。

通过对节能减排、数字园区的规划实施,力争将商务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低碳。绿色、数字化的示范园区。

打造服务型园区

建立健全总部经济专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商贸、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共赢发展,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建设服务总部企业的硬件载体,集中建设为总部企业直接人住的多功能,规模化、标志性的商务楼宇。

推进服务总部经济的金融体制创新,支持总部在商务区的金融机构参与政府组织的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加强商务区银企合作,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翻5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加快建设良好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属地管理职能。政府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定期向人区企业区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等,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为人区企业在政策扶持、项目融资、项目审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园区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半年经济总体回升

今年上半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更加明显,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接近2008年同期水平。

据统计,上半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4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税收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21.2%。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主导产业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5%。

今年以来,大兴与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带来的新优势,使得开发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优势项目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开发区新人区企业386家,同比增长41.4%;新批企业投资总额(含增资)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工业引领开发区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累计工业投资项目102个,完成工业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70.6%。占全社会投资的40.2%。仅京东方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中芯微电子厂房项目及航天煤气化装备产业基地三个项目就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

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圆满闭幕

8月26日,持续了两个多月的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圆满闭幕。贯穿旅游节始终的“寻找绿色,发现未来――中关村科教游绿色发现征集行动”评选结果出炉,“中关村科教游绿色发现者”等六项大奖一一揭晓。

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科教资源高度聚集,品质优秀,这些高度聚集的现代科技教育资源,为科教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充分展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成果,促进旅游业和科技、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旅游局隆重举办“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将科教旅游打造成为海淀区继皇家园林,自然山水之后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本届活动在旅游与科技、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教旅游市场初步形成,华旗资讯、汉王科技、新东方等一批科技、教育企业首次面向团队游客开放参观。四太主题科教旅游产品“游海淀,学科技一动感科普游”、“爱北京,励人生―修学励志游”、“赞祖国,品历史一历史文化游”、“爱环保,倡低碳一地球生物游”广受好评。初步统计,本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合作的6家旅行社目前为止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科教夏令营”营员人数4.4万人次,收入接近5000多万元。参与活动的传统景区6-8月累计接待游客980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接待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15%。

石化新材料基地走出国门赴日招商

7月25日至7月30日,石化新材料基地联合市投资促进局、市经信委、中石化集团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等多方负责、人士,组成联合工作团,赴日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招商推介与访问洽谈。赴日工作团在日本东京王子酒店举行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专题投资说明会,日本石化新材料相关企业、投资机构、财团协会单位共计46家约70人参加了会议,约有32家日本企业希望与石化新材料基地进一步接触洽谈合作事宜。

怀柔影视基地在2010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上进行专题推介

8月19日,2010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国际论坛在怀柔区唐的山庄隆重举行,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在论坛上进行专题推介。为提升影视基地影响力、扩大招商成果,在当天上午的活动中,怀柔区在论坛上特别进行了专题推介,就怀柔影视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项目情况、政策保障等内容向与会者进行了集中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电影节入围的25部影片中,《孔子》、《功夫梦》、《唐山大地震》、《长江七号爱地球》等均在怀柔进行过拍摄或后期制作,今后,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仍将常抓不懈地为人区剧组提供更优质的协调服务,以满足数量持续增长的入驻剧组的各项需求。

雁栖开发区助推重点企业增资扩建

今年以来,雁栖经济开发区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企业增资扩建工作,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点。截至8月,玛氏公司、东明兴业、达能乳业公司等企业的增资扩建项目进展顺利。

经开发区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目前投资7000万元、占地10000平方米的玛氏公司总部基地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规划手续,计划9月15日举行开工仪式;东明兴业公司模具基地项目计划年底开工建设;达能乳业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今年4月已经完成,另一项投资4亿多元的生产车间扩建项目目前正在前期手续的办理中,预计年底前开工;投资近1.5亿元的碧水源膜科技公司二期扩建项目于7月20日已正式竣工投产,三期工程也将尽快适时启动。

据统计,这四个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技改扩建的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超过40亿元,特别是玛氏公司总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5至20亿元,新增税收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开发区新的增长点。

空港: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新址开幕

8月18日,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新址开幕庆典。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北京市顺义区代区长王刚、宝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睿博等领导出席庆典仪式。

第6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VR人才培养;VR产业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前景最好的三大技术之一[1]。DigiCapital的数据显示,VR技术的软硬件市场将有1500亿美元的盈利空间,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根据艾媒咨询预测,我国是较早将VR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国家,2020年我国VR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会超过550亿元[3]。但是,伴随着VR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VR人才短缺的问题也随之暴露。LinkedIn的《2016全球VR人才报告》显示,我国VR产业从业人才数占据全球VR人才的2%。

一、VR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VR产业链分布及人才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VR相关企业大致为以下两类发展方向:一种是以智能手机厂商为代表的成熟硬件商利用自身生产优势进军VR领域;另一种是以BAT等巨头公司为代表的新型VR产业公司,在硬件之外的内容、平台等领域也有所涉足。概括而言,VR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维度:上游为设备及零部件等硬件制造商,中游为行业应用软件商与内容制作商,下游为渠道服务商和平台运营商。在现有VR产业链中,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人才分布具有“重销售重管理,轻研发轻内容”的特性:VR从业人员密集集中在产业下游,进行渠道扩展与销售运营的工作,而上、中游的技术研发和内容创意领域则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这也导致了我国的VR产业链“头轻脚重”,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二)VR产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分析

人才的需求自当与产业发展的布局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上文所述产业链环节人才发展不均问题,在人才结构上的原因是,我国相关就业人员缺少系统的学习,尚未达到技术研发和内容创意的要求标准,以至于存在从现有开发人员当中抽调人手“拼凑”团队的状况。基于以上分析,我国VR产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得到以下三类人才补充:高精尖技术人才、跨学科内容创作人才和复合型运营规划人才。以下将对这三类人才缺乏的原因、发展需求和方向进行逐一分析。

1.高精尖技术人才。高精尖技术研发人才的补充将为运算速度的增加、视觉体验的升级、流畅度的增强带来可能,从而打破产业技术壁垒,使VR硬件走入广大的终端用户市场,并降低内容及应用的开发成本。高精尖技术人才是VR产业尤其是软硬件设备领域大规模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来看,VR产业虽火热,但是VR技术本身存在头盔过于厚重、画面清晰度较低、易产生晕眩感等问题,这都制约了产业本身的良性发展。因此,高精尖技术研发人员应该努力在硬件设备、图像识别、数据技术等三个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以期带来VR产业的大跨步前进,推动高精尖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具体的人才需求方向和关键领域技术欠缺分析如下:(1)硬件设备方面,主要缺陷有三点:一是计算速度不足,想要虚拟出一个足够真实的现实景象并能够和人互动,所要求的计算芯片不是现在的智能机或者个人电脑能够实现的,不过,有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借助于速度越来越快的网络,在云端计算,而只在私人终端上接受结果即可。二是存储容量、网络速度、电池技术问题。VR影像程序所占用的数据体积非常大,目前的带宽环境倒是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没有合适的电池可安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大量数据存储与传输,也就是说还得依赖其他固定设备。因此也就有第三点缺陷,便捷性比较差,散热,电力续航,设备本身较笨重都造成目前VR设备难以携带。(2)图像识别方面,整体技术不够成熟,图像本身不够清晰,识别正确率比较低,使得产品无法被消费者所接受。目前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的实时三维建模技术存在图像识别误差大的问题,距离清晰、高速、逼真的图像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仍需技术人员加大研发力度。(3)数据技术方面的问题。要想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图像和视频的识别会产生极大的数据量,比如人在街上行走,VR设备就需要对街景、交通标志、人脸等等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清洗、存储、转化、分析等等都存在提升空间,是技术人员的重点攻关领域。想要克服以上这些VR技术的缺陷,就要有大量高精尖技术人才去研究并逐个攻破,VR技术想要从目前阶段的初级应用走向大众化普遍使用,需要尽快突破这些技术瓶颈。

2.跨学科的内容创作人才。跨学科内容创作人才是填补现有产业中游空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成果能够推动硬件销量增长,使VR技术以内容为载体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和企业运作。然而,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能够懂得VR创作的相关技术同时在内容方面擅长创新的跨学科的内容创作人才的不足是制约VR内容产品迅速做大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VR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缺陷,VR设备的市场普及度不高,市场对VR的内容产品需求量也相应不大,内容产品尚处于市场的初级阶段,且没有许多优秀的内容产品。从电影与游戏两个产业看,VR电影产业虽然是一片热土,但单就目前来看很有前景的VR电影产业来说,几乎没有产生什么高质量的影片,市场前景不够明朗。而被广泛看好的游戏产业,国内消费者大都只能在VR体验厅里体验一些内容相似且制作水平低劣的恐怖片或者是高空坠落游戏等等。导致以上情况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跨学科的内容创作人才缺乏,暂时不能创作出大量杰出的作品。在VR领域进行内容创造需要对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但遗憾的是,目前VR领域这样的人才并不多见。究其原因,VR技术是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形式,它的目标在于让人们能够沉浸在一种全新的、仿佛置身真实世界却又有更多可能性的虚拟环境之中,摆脱空间的限制。为了赋予观众把握环境走向的主动性,VR的内容采用“树状”的剧情结构。创作者需要在进行内容设置时,把观众作为推进故事的主角,使观众能够创作出独特的故事走向,同时又能使情节顺利发展下去。这就使内容推出前的制作任务非常繁重,也需要在后期进行大量内容测试,拍摄过程则较快。VR内容制作行业因此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制作流程。VR影片最终需要让观众获得的并非纯粹的电影视觉,而是作为角色去参与,这就给内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需求方向也是跨学科的内容创作人才的培养目标。

3.复合型运营规划人才。这类人才可以以前二者的发展为基础,统筹产业发展全局,以VR为链接设计经济新业态,促使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架构,建设产业良性生态循环圈。当前互联网+已经被广泛接受,而VR+将是互联网+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单就VR电影行业来说,VR电影内容创作要求从业者对电影的整个生产周期都能进行了解和把控,同时要熟悉新媒体创作规律,可以说这种人才是综合能力极强的交叉型人才。VR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VR的应用领域已经由过去的军事、航天等重点领域,延伸到关乎大众的教育和消费各领域和行业。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驱动下,我国的VR产业需要一大批技术知识扎实、具有管理运营经验的人才参与进来,并能在各个分支行业中将VR更好地与产业进行融合和应用。复合型运营规划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整个VR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4]。

二、国内外VR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外VR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介绍

面对日益增加的VR人才需求,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与之相配的VR人才培养行动:美国加州格斯韦尔学院率先设置了首个VR/AR(虚拟实/增强现实)本科教育培训课程,其中包含6门专业内容,如“VR/AR临场感认知”“HCI/UI开发设计”以及VR游戏开发课程、跨学科合作课程等。值得介绍的是,该项目聘请了众多VR产业领军人士作为指导专家,例如CloudPic公司执行总监RichardChaung、JauntVR公司的制作及科技主管CurtMiyashiro以及CitrixSystems公司的高级建模师FabienBourdon等。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迪肯大学开设了全球首个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硕士课程,项目为期1年,核心课程有“移动端虚拟现实产品开发”“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机交互设计”等。与此同时,学校的医学院和工程学院也在积极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制作了大量的教学与实验课件,既增加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储备了众多教学素材,丰富了学科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先进技术大学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开设过虚拟现实技术课程,近年来日益增加的VR产业人才缺口使得该校于2016年8月宣布,再次开设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课程,推出了“VR课程复兴计划”,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对接,实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目标。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福赛大学作为全美游戏设计专业排名中的顶级院校,利用自身强大的游戏传媒学科背景,创设了“VR及可视化探索”的本科项目。项目时长20个月,包含原先时长为4年的全部跨学科课程,如以CSsharp和C++为代表的基础编程课程,以Unity和UE为代表的引擎使用课程,以HCI、AI数据可视化为代表的多模块学习课程,以线性代数、大学高等物理为代表的交叉学科课程。此外,学校格外强调了人文历史及文学写作等人文课程的补充,以更好地培养综合型VR技术人才,为研发具有较高内容价值和吸引力的虚拟现实产品作铺垫。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VR/AR技术和模拟技术多半需要现场操作、通过计算机编程处理完成,按照此学校课程总监RobCatto介绍,学校首先辅导学生掌握微控制器的程序编写,然后要求他们在虚拟组装课程上设计出真正的模型,学生们再用到相关设备来制作出电路板,最后再下载自己编写的程序来驱动电脑运行。在科研方面,2016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Daniel博士团队针对VR教育领域的领军硬件商ZSpace进行了立项研究。团队邀请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作为被试对象,通过为期半年的实验和分析,探讨现有的VR教学设备及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学生需求,相比传统多媒体教学,现有的美国中小学VR辅助教育是否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优势差异[5]。本课题对于美国VR教育的课程改良有着重要意义,其发展革新VR教育产业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

(二)国内VR产业人才培养状况介绍

VR必修/选修课陆续开设。VR技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多门现有教学系统中的一级、二级学科[6]。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大多将VR课程与本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VR技术”相关课程,哈工大计算机学院也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了“虚拟现实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教育部批准建立百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了加强虚拟仿真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放共享,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2017年1月27日,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可以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教学和管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支持服务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在VR领域的实验教学水平。多所院校建立VR研究实验室。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重点大学相继成立了虚拟现实研究实验室:山东大学通过对院系结构调整,设立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成立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7];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实验室(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以上研究实验室的建设,VR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得以迅速增多和扩大。VR技术社会培训规模日益扩大。在市场上,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先后开展了VR领域的相关人才培训业务,目前市场上较为大型的VR人才培训机构有VRstar、龙图教育、黑晶科技等,此外也有诸多主攻游戏制作培训的机构纷纷转型VR领域的培训,推出与VR游戏开发的相关培训内容,如Unity、Unreal等与游戏引擎有关的开发学习课程。由于VR游戏、VR房产、VR家装等行业巨大的潜在需求,相关机构大都将课程重心放在这些领域,组织相应的课程体系,寻求VR技术在新领域、新行业的大规模发展。

(三)国内外VR人才培养模式差异

国外VR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性:1.反应时间快,专业度高、系统性强。在VR教学及科学研究领域,海外高校有着教育资源丰富、团队成熟等优势。因此,相关高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行业人才需求作出反应,开设相关系统课程,联合周边学科,打造科学的培养方案。2.与行业接轨。西方院校,尤其是西方私立院校在教授的聘请制度上较为灵活。学校在布局VR教育课程时,积极邀请行业内一线领军人士参与,在校学生得到了大量的交流沟通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所培养的VR领域人才,具有与行业接轨度高、就业适应力强等优势。3.跨学科特征明显。海外高校均高度重视跨学科平台打造,用VR技术手段连接自身优势学科。各高校从人文历史、医学生物、传媒娱乐等多维度进行学科整合,极大地提高了VR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4.学术研究团队强大。在全线推进VR教育的同时,发达国家尤其注意学术研究的同步跟进以及硬件设备的可行性分析。这对于及时总结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调整教育方案、指导相关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国内VR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在战略上高度重视VR学科发展及相关产业人才培养,高校VR教育有着浓厚的学术色彩,偏向于理论分析;而社会机构则注重于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对比国外,我国VR人才培养“校企分离”、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平行分隔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迅速投入VR相关产业进行知识输出的步伐,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从业人员掌握前沿技术动态,提高跨学科学术背景,研发更具有竞争力的VR产品。

三、我国VR产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一)我国VR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我国VR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系统化和规模化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目前我国VR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用人单位自主培养、自学、高校创新实验室培养及社会职业机构培养[8]。为促进VR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人才多元化输出,未来我国的VR产业应建立起一套由高校、培训机构等多种方式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1.校企合作培养。在欧美国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已成为VR产业输出人才的支柱模式,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就与微软HoloLens团队合作,开设了全球首个VR/VR相关课程。校企合作的理想形式是“政、学、企连动,产、学、研结合”,意为从企业派遣专业人员担当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学校给合作的企业安排实习的学生。这一模式对校内知识更新迭代,企业技术支持及时得到补充极为有利,将大大提高校内师生与产业应用的匹配度,加速产业发展。例如,2016年6月28日,清华大学宣布将与网易、AMD联手共建VR实验室。2.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大力扶持社会专业VR培训机构的发展,将有助于缓解我国VR产业人才“重销售轻研发”的失衡现状。同时,由于VR技术迭代快的特性,相关就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也尤为重要。师资完善的培训机构为VR人才迅速提高技能提供机会,为VR人才保持自身竞争优势提供可能,也是高校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3.高校与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在专业的高等院校和专门从事VR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是解决VR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单位共同设立可提供实际工作或实践的培养机构,学生可以从中收获实习经验,感知产业前沿趋势,同时获得一定额度的薪资,强化学习动力。因此VR产业人才体系应当以国家和社会发展、市场的需求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如图2所示的“四维一体”的培养体系。“四维”即“个人、教育、市场、政策”,要着力构建个人的目标体系,教育的保障体系,市场的引导体系,政策的支撑体系。“一体”应该表现在学校产业一体化,一方面,院校与培训机构结合VR产业的需求开展办学,另一方面,VR产业与市场为院校与培训机构输出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二)完善我国VR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政策扶持,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政府引导、行业主管、企业自主、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培训网络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支持,鼓励职业VR教育培训机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影响、专业性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中心;加快现有职教机构教育方向转变,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培训出一批应用型人才,解决行业发展燃眉之急。

2.着力创新教学模式,扩大办学渠道,建立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高校为渠道,进行“订单式教育”,开展“X+1”教学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推进高校VR课程开设,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快速填补产业人才空缺;以VR产业领先企业为主导,联合职业培训院校开办VR学科专业,解决VR产业发展对技术型基础人才和高层运营规划人才的中长期需求。

3.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各类优质资源,推动VR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组织高校与专业培训机构、领军企业合作,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环境欠佳、产业动态匮乏等问题;推动实训基地、VR实验室建设,构筑人才实训新平台,通过对接优秀创新课题落地,并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和人才队伍,谋求互利双赢的良性合作循环。

四、结束语

目前,整个VR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基础软硬件生产销售竞争转向内容应用创新发展的竞争,进而衍生到各类人才的竞争。我国的VR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还很薄弱,仅有部分高校建立了VR实验室或实践基地,而少数社会培训机构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各个技术、知识层面VR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断给本领域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VR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加强中国VR行业对外的竞争力[9]。突破技术瓶颈,升级内容创作,整合新业态是我国VR产业发展未来的三大重任。基于政策扶持,校企合作,鼓励实践与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同步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一齐发力,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弥补产业短板,最终实现我国VR产业从薄弱到蓬勃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6(5):42.

[2]DigiCapital.中国VR/AR市场研究报告(2015年)[EB/OL].(2015-07-30)[2017-06-23]

[3]IiMediaResearch.2016年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EB/OL].

[4]杨思航,何欣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转变与政策选择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8):7.

[5]胡兵华,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6]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9-44.

[7]刘静.基于X3D的虚拟实验平台研究与实现[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

[8]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