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子政务,知识管理,吉林省
一、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组织结构
吉林省政府系统共涉及9个市州、60个县区、162个部门和单位。
(二)业务功能需求
技术方案包括各平台的构成、体系结构、各平台间和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充分体现全网内统一用户管理、授权访问模式,统一政务元数据、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统一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原则。
二、吉林省应急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及原则
(一)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基础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备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移动指挥车系统、备份及灾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二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系统。
三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信息报送、预测预警系统、预案管理系统、GIS/GPS、会商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应急评估管理等系统。
四是要实现与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并逐步、分阶段接入各市(州)、县(市)应急平台及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预防预警、快速响应、指挥调度有利、处置妥当有效的要求,结合应急指挥处置的全过程,对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进行科学规划。
2.资源整合、加强应用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各专业部门现有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以及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避免只重视平台硬件,忽视信息内容建设,优先解决应急信息收集、指挥通信保障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指挥调度、现场指挥、会议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建设。
3.分级管理,平战结合
按照分级建设思路,省应急平台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抽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各类信息,并根据应急管理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各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专业基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指挥厅
(1)实现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
(2)实现采用各种标准接口接入的多路异种图像的综合显示功能;
(3)实现坐席控制台的图像与大屏幕显示的图像同步;
(4)具备会议扩音、背景音乐、背景广播的功能;
(5)照明应达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视频会议对照度的标准;
(6)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2.领导会商室
(1)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2)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3)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3.专家工作室
(1)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2)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3)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4)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1.通讯指挥调度
有线调度采用CTI技术把计算机与程控调度交换机集成,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有线调度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省应急中心系统将业务相关的电话按照单位的层次关系用图形化界面表示出来,指挥人员只需在调度界面进行点选,系统就能够在CTI服务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有线调度操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省应急平台信息网络系统纵向已连接国务院办公厅、市(州)、县(市)政府应急机构,横向已连接省公安厅、卫生厅、水利厅、交通厅、地震局、气象局等应急部门。
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初步确定为对公安厅、气象局等部门监控点视频图像进行抽取、整合,汇接至省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预留与其他部门的接口。系统应与专业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同时,具有选择图像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办的功能。
4.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会场具有多部摄像机,通过视频矩阵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各摄像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各会场的画面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与各专业指挥中心会场的共享。
5.安全系统
要全面考虑安全支撑系统,既涉及到各种硬件通信设施和各种服务器、终端设备的安全,又涉及到各种系统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既涉及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本身,也涉及保障这些安全技术顺利实施的各种安全管理
(三)数据库系统建设
吉林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信息数据库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通信、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信息,专家信息、特别重大危险源、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2.空间信息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质数据、地籍数据、房地产数据、专业图层数据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就数据形式而言,空间数据最主要的是数字基础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3.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
主要储存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由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到省应急平台,并储存应急事件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结束语
下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修改、扩充与完善已设计好的方案,利用知识管理的指导思想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的发展。(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31)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虽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但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手段,与信息资源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概念包含更多人性化的内容,更加强调存在于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更加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充分互动。推动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与无障碍流通,实现知识资源的创新与增值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是人的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三要素。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普遍比较注重知识管理系统即知识管理实施平台的建设,对隐性知识挖掘、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构建、知识共享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关注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二、缺乏长远的知识管理规划
高校图书馆一般规模较大,人数较多,职能部门之间业务分工细致明确,知识资源具有综合性。图书馆在机构设置、业务范畴和管理理念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技术革新方面,图书馆之间具有极强的参照性。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图书馆之间已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的开放性使图书馆之间可以迅速的共享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科研院所图书馆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业务范畴相对狭窄,图书馆知识资源专业性较强。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很少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封闭性导致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参照,只能依靠自己独立探索,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在知识管理规划中只着眼于平台建设和原有业务能力的提升,缺乏长远、明晰的知识管理规划。
三、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科研保障机构,由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与信息服务工作不在科研生产的最前端,也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图书馆的服务价值隐含在科研人员的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中,难以直接体现,也无法详细评估。因此,与高校相比,图书馆在科研院所中的地位一直比较低。领导虽然认为其具有存在的价值,但与科研生产部门相比,明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购经费,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维持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一般波动幅度不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图书馆必须要从对知识载体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在信息资源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朝着智能化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向发展,构建共建共享立体多元的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四、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不高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馆员素质的高低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科研院所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及专业结构均比较复杂,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图书馆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存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缺乏奖惩机制,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缺乏学习与共享的气氛,有相当数量的馆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图书馆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作缺乏思考,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业务能力有限,使图书馆无法承担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职责。
五、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简单、数据资源互通性差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平台只是依照固定的资源和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显性信息与知识,信息产品的服务内容单一,数据库资源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图书馆主要从信息资源收录的完整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以及检索的便捷性来衡量其质量,对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关注较少。这些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是图书馆为适应科研工作需要,分散开发和引进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不同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资源很难互联互通,不能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冗余现象严重。
六、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的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以流通、阅览、信息资源检索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虽然部分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开展了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与定题跟踪等扩展,但是这些服务大多集中体现在显性知识的查询与传递上。面对信息过载与知识匮乏共存的知识环境,科研人员迫切要求图书馆对知识信息进行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对隐性知识资源开展深度挖掘,从而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实现知识的增值。但是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面对人员紧张、人才缺乏,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健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的现状,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动力不足,难以为读者提供知识型信息服务。为实现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有效地解决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知识资源的顺畅流动与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应做好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工作,通过所内门户网站或其他形式知识管理的宣传资料,使全所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形成客观、明晰的认识,从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另外,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所有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对于科研院所来讲,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图书馆应必须加强与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起与知识管理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具有跨部门约束力的管理机制,如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知识传播与创新的运行机制,部门知识管理量化考核细则等。通过这些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使其逐渐养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习惯,从而形成知识生产、传递、消费与创新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定期向领导层推送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其意识到知识管理对于全所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赢取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制定细致长远的知识管理
规划与企业案例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案例大多比较模糊零散,从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性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内容不尽相同,服务方式也各具特色。由于缺乏全面、成熟、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案例的指引,科研院所图书馆在制定知识管理规划时,首先应从本所实际出发,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其次应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和其他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汲取其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最后,还应对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其中有实践价值的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图书馆应根据上述方法,总结和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既具本馆特色又有很强实践性的知识管理方案。此外,图书馆知识管理方案的设计应既包含长远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又要规定近期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并附细则,从而保证为具体的实践工作提供详尽细致的指导。
(三)建立规范、智能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技术色彩。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与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它的建立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在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也说图书馆的信息应用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知识管理系统是信息应用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需要在同一网络设施上运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首先应该做好原有信息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工作,解决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格式,实现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以及各个应用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集成的问题,使用户透明地使用信息资源,一次登陆就可以访问全网,方便地发现和共享信息知识资源。
(四)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素质
〔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09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36-03
Research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ecurity ModelZhan Chuan1,2
(1.Strategical Planning College,Chongqing Technologe &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2.Ecommerce & Supply China System of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How to develop a secur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whether be secure in use is key iss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security standard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describe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y and security measures respectively,an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designed a cub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ecurity model.It may be widely applied to develop and ass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securit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ecurity;model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积累的知识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重要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得到企业的格外重视,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知识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从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知识转化、共享的障碍,实现知识共享,更大发挥知识的作用。但关于知识管理系统安全的研究少之甚少,特别是国内[1-2]。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力,成为竞争对手最想获取的商业机密,造成企业核心知识存在各种潜在威胁。因此作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有安全防范措施,有效保护知识的安全。
同时,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建立的企业联盟越来越多,企业既是伙伴又是对手,如何使建立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促进联盟中企业知识共享,同时又能保证企业核心知识的安全,成为棘手问题。因此需要知识管理系统在保证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做到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访问正确的知识。
另外,由于对知识不恰当的应用,也将导致产生错误的决策以及消弱自我竞争优势[3]。因此需要把知识安全问题整合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来,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
当前知识安全事件不断频发,如2011年4月17~19日间,索尼PS3网络受到攻击,7 000多万PS Network和Qriocity的用户个人信息被窃取,导致sony公司损失惨重,也再次提醒我们要加快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研究。
如何有效建立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或评估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在此方面做了探讨性的研究,后面3节中,依次阐述了知识状态、知识安全特性及知识防范措施3个层面的含义,然后根据这3个属性,我们提出一个建立安全知识管理系统或评估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安全模型,并用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
1 知识的状态
大家知道的化合物H2O具有3种状态,当其为固体时,称为冰;为液体时,称为水;而为气体时,称为汽。在不同状态下,需采取的防护保存方式也不同。比如为冰时,需要保存在零度温度以下,冰才不会融化;为水时,由于液体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特性,需要用容器装盛,防止水流失;而为汽时则由于气体易扩散性,需用密闭的容器才能保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需根据物体的状态来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同样存在3种状态,分别是传输、存储和处理状态。传输是指知识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存储是指知识以某种编码化的方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的过程,以便事后对该知识的读写。处理则是指数据、信息根据一定要求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运算,获得所需内容的过程。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像H2O一样,在不同状态下呈现出特性不一样,则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不同,因此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也应不同。比如在传输过程中知识可能离开安全的内部系统,经过开放的网络,到达另一处。知识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中途被截获的可能,导致知识安全问题。针对此状态下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可以采用加密或VPN等方式来解决。在存储过程中,存在存储信息丢失或存储介质损坏的可能性。对存储状态下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可采用备份、冗余以及灾难恢复等技术来保证知识的随时可用。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系统处理能力不够,造成系统宕机的安全隐患。针对此种问题可以采用集群加负载均衡技术来解决。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研究Feb.,2012Vol.32 No.22 知识安全特性
知识管理系统面临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的安全特性需求,我们把知识的安全特性需求整理归纳分为: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5种。
2.1 完整性
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即对抗主动攻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修改和破坏。更广义的含义是指能真实反映事物,准确、完整地描述事物。比如个人信用记录能真实记录个人真实消费历史,反映个人信用等级。
2.2 保密性
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要求能对抗被动攻击,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法用户。这也是很多知识管理系统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4]。
2.3 可用性
指信息可被授权者访问并按需使用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合理地拒绝。对可用性的攻击就是阻断信息的合理使用,比如拒绝服务攻击就属于该类的攻击。可用性往往与系统整体安全存在一定矛盾。系统安全措施越多,往往会导致其可用性变差;反过来,为使可用性提升往往又需以降低安全性为代价。
2.4 不可否认性
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发送方不能否认已发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能否认已收到的信息。该特性可有效防止用户事后抵赖,建立可追溯的环境,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
2.5 可控性
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授权机构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能够对信息实施安全监控。比如日志系统能有效帮助管理人员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状况。
3 安全措施类型
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可从3个层面来讲,技术、制度和认知。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制度和认知都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但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光依靠安全防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系统是由人来管理和使用的,而系统最终的安全往往还跟人的使用有关。再好的技术,如果使用者不按照安全制度去执行或不具有安全实施的能力,也不能保证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
3.1 技 术
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比如硬件防火墙、加密模块或安全操作系统等等。它处于安全措施维度的最低层,是其它措施的基础。针对知识不同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安全特性,我们应该选择对应的安全技术方案来防范。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系统整体的安全,保护知识的安全[5]。
存在安全技术主要有:
3.1.1 信息加密
是使有用信息变为看似无用的乱码,使攻击者无法读懂信息的内容从而保护信息,它是保障系统安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分为单钥密码体系和公钥密码体系。该技术的实施能有效保证知识管理系统机密性需求[6]。
3.1.2 数字签名
是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密码变换。通过附加数据或密码变换,使数据单元的接受者证实数据单元的来源和完整性,同时对数据进行保护。该种技术往往用来防止使用者抵赖。
3.1.3 身份鉴别
鉴别是安全体系的基本机制,通信的双方之间应相互认证对方的身份,以保证赋予正确的操作权力和数据的存取控制。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户口令。
3.1.4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信息资源的非授权访问和非授权使用。它允许用户对其常用的信息库进行一定权限的访问,限制他随意删除、修改或复制信息文件。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使系统管理员跟踪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及时发现并拒绝“黑客”的入侵。在知识管理系统常用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UCON的访问控制模型。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都可用于保护系统可控性。
3.1.5 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
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交换过程中,可能产生数据故障,导致数据的丢失,有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和无法估量的。数据备份是种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当然数据备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复制,往往还包含数据库备份。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时候,利用已备份的数据或其他手段,及时对原系统进行恢复,以保证数据安全性以及业务的连续性。该种技术是保证系统可用性的有效措施。
3.1.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
防火墙是种允许接入外部网络,但同时又能够识别和抵抗非授权访问的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是监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以发现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手段,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常常配合起来使用,以防止外部的攻击。
3.1.7 安全审计
审计系统自动记录下使用者、操作内容和使用时间,以便事后为系统错误或事故找到相应的原因。
3.1.8 公证机制
是对两个或多个实体间进行通信的数据性能,如完整性、来源、时间和目的地等,由公证机构加以保证,由第三方公证者提供,用来证明信息真实性,抗抵赖服务。
3.2 制 度
而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光靠安全防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系统的管理者和使用者都是人,所以系统外部的人为因素对系统的安全影响挺大。因此除完备的安全技术外,完善的安全规范制度和深入的安全认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中企业和组织机构往往重视知识管理系统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护,而疏于制定严格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也需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保障。
3.3 认 知
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能实施到位,跟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认知还存在很大关系。比如当安全技术方案确定后,管理者或使用者是否有足够的安全知识技能来保证其正确应用。在已具备完善的安全制度的情况下,管理者和使用者是否对安全有深入的认知,对安全问题有足够的重视,认真执行安全制度。
对于认知层面的安全措施,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教授计算机、网络相关安全技术,培训系统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安全技能,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深入的安全认知。
4 安全模型及应用。
我们把前面提到的知识的状态、知识安全特性和安全措施类型3种属性分别作为立方体的维度,这样就构建起一个立方体,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见图1[7-8]。
图1 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
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本质。比如针对知识在传输状态下最关键的安全特性是知识的机密性,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选择加密技术来保证。但并不是技术就足够保证知识的机密性,在制度层面还应该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保障,如有效的密钥管理制度和使用方法,在认知层面还需要用户和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安全操作能力和积极的安全意识,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识别当前知识所处状态和分析知识管理系统潜在的安全缺陷,帮助我们设计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安全体系。设计思路是首先识别知识在系统中所处的状态,根据当前状态来确定关键安全特性,然后分别依次从技术、制度与认知3个层面考虑相应策略,进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体系。
该模型也可有效地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评估中。根据该模型研究该知识管理系统各知识状态下需要的安全特性,分析现有知识管理安全系统已经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能很好地满足系统所需的安全特性,解决系统存在问题。如果不能,找出存在潜在缺陷,帮助改善系统的安全体系。
5 结束语
我们为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出基本的安全体系框架,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快速正确地构建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该安全模型核心思想是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存在不同状态,在不同状态下,其安全特性需求也不一样。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还需管理制度和认知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管理制度超越技术层面,解决技术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而技术和制度正确实施又是依靠人的认知提高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E.Randeree.Knowledge management:securing the futur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6,10(4):145-156.
[2]温丹丹,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安全指导架构[J].情报杂志,2010,29(10):138-141.
[3]M E.Jennex,S.Zyngier.Security as a contributor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succes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2007,(9):493-504.
[4]E.Bertino,L.R.Khan,R.Sandhu,B.Thuraisingham.Secure Knowledge Management:Confidentiality,Trust,and Privacy[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A:Systems and Humans,2006,36(3):429-438.
[5]P.Belsis,S.Kokolakis.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from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2005,13(3):189-202.
[6]JinKyu Lee,S.J.Upadhyaya,H.R.Rao,R.Sharman.Sec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Semantic Web[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12),48-54.
教育资源整合系统的开发研究也融入了SOA技术。在众多文献中,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网络交易的现状和特点,重点介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资源库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并对其教育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评价和审核标准。在英国和意大利,远程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使得资源共享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增大,自2006年,多家厂商和企业联合开发,以面向构件的方法,通过简化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业务逻辑关系,提高服务的灵活性,了服务组件架构,成为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简化模式,当前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技术在国外正处推广阶段。
国内对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案例不断涌现,并结合知识管理、网络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开发,下面就各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 网络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
将网络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应用到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优化系统信息管理和信息共享。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将教育资源进行动态整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过度开发;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改进资源管理不善、资源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2 教育资源标准化研究
由于缺乏标准,教育资源在以往建设中随意性是导致当前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和重复利用的直接原因。因此,标准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在国外众多标准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基于LOM制定的,旨在统一资源的制作要求和开发者的行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标准化管理。众所周知,资源元数据是对资源进行描述、查询和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元数据的标准化,才能从更大范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 Webservice技术的应用
Webservice技术是用于解决以往资源无法共享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从系统的开发和实现技术上,实现了交易资源的分布式共享。当前各个学校通常都面临“信息孤岛”和“资源共享”两个问题,将Webservice技术引入信息整合系统开发建设中,克服了不同平台间的异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共享性,有效解决资源分布分散导致的问题。
随着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开发理念被应用到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上,各国对教育资源的重视也促进了教育资源标准的定义和制定。然而,各单位和企业只是针对部分中间件进行开发,而缺乏对整个体系架构的研究和开发,尽管如此,我国的许多企业和机构依据自己的特色不断发展,开发出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相结合的软件。
(1)为方便企业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管理,基于SOA架构的InterBus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为实现企业的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监控和维护,基于J2EE技术开发的PrimatonEOS,具有较先进的水平。
(3)金蝶等一些软件公司在不断地完善SOA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推出了基于SOA的协同软件的解决方案。
本文研究SOA技术的目标在于整理当前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进而设计和开发基于SOA技术的教育资源整合系统。首先研究了SOA技术及SOA的应用现状,了解SOA技术当前面临的问题,利用SOA理念设计系统的架构模型,并对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编程实现。
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了解我国教育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在教育资源中的应用情况,探讨SOA技术在教育整合应用中的现实依据及实现价值。
(2)研究SOA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对SOA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了SOA编程的模型,分析其中应用的SCA和SDO技术。
(3)根据SOA的服务架构思想,研究并设计教育资源整合系统的实现方案。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核心层分为系统的业务架构模型和分层逻辑模型,并就各层采用的实现技术和具体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阐述了整个系统架构的特点。
(4)在系统架构和系统模块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并集成教学资源整合系统。
本文依据现有的SOA研究实例,结合当前教学资源遇到的问题,对教学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义和描述,为系统的后期开发和数据检索及共享奠定基础,同时,系统的实现为今后SOA技术在教学资源整合系统中的再建设提供了理论实现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总结当前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了解系统资源的LOM标准,总结了SOA架构模型的原理和服务组件架构技术。
(2)分析当前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系统建设的目标,并就系统架构进行详细设计。
(3)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结构,并基于SOA体系架构特点进行功能架构和服务架构的设计,对系统的主流业务进行建模,设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服务框架,并对系统角色和权限进行明确划分。
(4)在服务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系统服务接口进行封装,利用Webservice和JAVA接口技术实现了服务接口的调用。
(5)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服务的集成。在业务逻辑层,通过跨平台的服务调用实现系统业务。加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资源整理问题:
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库、课件库、题库、素材等多个种类,资源多样化导致了资源数据纷繁复杂,需要管理员细化教学资源,在资源数据表中构建资源属性,有利于系统的后期开发和资源检索功能的实现。
资源目录浏览:
当前系统采用的目录树的形式对系统目录进行浏览,对于课件等教学资源信息采用表结构的形式进行列举。然而,随着系统的发展,浏览方式的多样化定有利于系统的灵活性发展。
[关键词]员工管理;创新;个人知识管理
一、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是由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决定。坎特(R,M,Kanter)认为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存在以下特征:(1)创新的过程是不确定的,即创新的来源、创新机会的获得和创新结果都是不可预测;(2)创新过程是知识密集的,它既依赖创新者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又依赖于创新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3)创新过程是有争议的,这体现在不同方案的比较和竞争;(4)创新是跨界的,即创新源的获得来源于不同学科和部门。这四个特征充分显示了在创新活动中知识流动的客观存在,知识流动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基于上述理论,学术界逐渐形成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指的是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个人知识(隐性或显性)、社会知识(隐性或显性)与企业存量知识相互作用,并发生转化,从而产生新的企业知识(隐性或显性)。一方面新知识成为企业的增量知识进入下一个知识循环;另一方面新知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导致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并物化到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上述模型的提出进一步说明了目前知识和知识管理在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上的作用不断提升,也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和应用。
二、个人知识管理及其实施
从认知论角度来看,知识通常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式、公理、文字等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如果把显性知识比作“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加丰富、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往往是个人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其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含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二者分别从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探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个人知识需求分析。这是知识管理的起点,其难点在于对类型不同的知识需求进行整合,通过优次安排等方式进行区分整理。第二,知识采集与整序。知识的采集是根据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从己知的知识源中连续地选择、提取和积累知识的过程。第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这包括最初的知识纳入,不断维护更新,使其持续发挥效用。第四,知识利用与创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更好的利用,包括知识交流、隐性知识激活和知识创新。
三、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意义。第一,提升个人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不断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有力提升,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扩展了员工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促进企业内部学习文化形成。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知识水平与个人竞争力,也无形中提高了组织内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第三,与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做得越好,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越有成效;另一方面组织强太的社会关系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巨大容量,能够为员工的个人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方便的交流平台,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2.模型提出。对企业创新能力,传统的管理学和相关文献大致将其分为过程观点、综合观点和层次观点三类。分析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就要从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得能力的综合。由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开拓性战略等组成,其中R肋能力、组织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建立关于个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知识共享是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创造是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选取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作为分析个人知识管理的分变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观点基于企业的组织能力和R&D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衡量,我们选取组织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四个因素,其中组织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对应于组织能力。组织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建立有利于改善员工心态,提高组织结构和员工管理的水平。企业R&D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研发能力。
3.模型分析与结论。确定上述变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的获取能丰富组织整体的知识量,员工个人知识的共享同时实现了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知识共享是推动组织内知识流动和员工学习的前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际上为个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种相对正式和真实的平台,它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组织学习相辅相成。个人知识管理与研发投入,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是由组织提倡或指导员工进行,组织会向员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个人知识管理能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尤其在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这无形中提升了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企业研发能力,因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一种形式。个人知识管理与新产品开发,个人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个人知识创造上。企业内的新产品大多由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但处于一线的生产工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这种隐性知识,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和实践,也会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让员工更多参与到新产品生产销售试验,并将个人了解的市场需求变化信息融入企业新产品研发,这对提高新产品成功率大有裨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尚未得到充分实践,这是由于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个人知识管理甚至是知识管理的研究时间不长,研究领域比较分散,理论基础尚不坚实;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管理对员工个人素质尤其是软件技能要求较高,使得个人知识管理大多局限于知识型组织或IT行业,尚不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绩效测量的问题,本文的模型仅限于逻辑分析,并未采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但仍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 Tag; 移动互联网; 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8-01-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ag
Ma Yue, Ding Xiaobao, Yang Chengdong, Wang Wenbao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Zhejiang 317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at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lacks simple and flexi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scheme based on Tag is proposed. Three-tier architecture of server side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adapted to Android, iOS, Windows Phone and other system platforms. The Android client is realized. This system can record, organize, retrieve and share the personal knowledge in the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ag; mobile Internet; three-tier architecture
0 引言
互联网时代,飞速更新与淘汰的知识使得我们必须接收大量信息,并不断更新、维护自身的知识体系,个人知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首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d和Hixon提出[1],之后,密西根大学的Paul A. Dorsey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概括和定义了七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2]。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各式各样、功能强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mybase、Note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等,但这些产品均基于传统互联网,很少支持移动互联网环境。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知识对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挑战,传统知识分类体系难以满足个人对知识的检索、组织以及分享的需要,用户需要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知识组织方式。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要有支持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分享的知识实体描述体系,也即知识组织方法;此外,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存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系统要能支持这些平台。
1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构建一种简单、灵活的知识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要解决不同平台数据统一管理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个性化Tag推荐和用户编辑的Tag知识组织方法,构建了适应于多移动平台的三层架构体系,该系统具体表现为一库多平台。
1.1 Tag推荐与Tag可视化
Tag是伴随Web2.0应用而出现的信息分类方式,又有“开放分类”或者“大众分类”之称。与传统的自顶向下的目录式分类体系相比,Tag没有显式、专业的层级体系,主要是由用户自主给每个实体贴上标签,通过大量用户协作自动形成分类[3]。个人知识的表现是基于多媒体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照片图片和视频。这些实体组织、检索和分享需要一套简单、灵活的信息组织方式。Tag是目前一种有效的信息组织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关键词标记,用于搜索查找;但Tag不同于一般的关键词,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只能搜索到文本中提到的关键词,而Tag可以将信息内容文本中根本没有的关键词作为Tag来标记。Tag的功能不仅仅是分类,更在于体现信息与信息间的相关性,利用用户之间内容分享。
1.1.1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数据存储模型设计
在本系统中,用户、知识实体、Tag之间的联系,我们用图1所示模型表示。用户创建知识记录,可以是多媒体的某一种形式,给知识实体打上自定义标签;同时可以通过Tag搜索,浏览其他用户分享的个人知识并收藏其他用户的知识;用户的创建、收藏操作由该存储模型支持。
图1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数据存储模型
1.1.2 Tag推荐和Tag可视化
Tag如何产生是本系统实现的关键。Ta生的方式主要有:专家标注,用户产生,系统产生以及人工和系统结合的方式[4]。专家标注能提供专业规范的Tag但成本比较高;用户产生方式能提供大量Tag,但Tag用词不受控,管理起来比较混乱;系统产生方式采用关键词分词技术,但是缺乏用户情感、兴趣等Tag信息。本系统采用系统推荐和用户编辑的方式生产Tag,一方面推荐受控的Tag集合,另一方面让用户补充Tag。推荐Tag集合=标题关键词+用户Tag集合+关联Tag集合;关联Tag集合是由历史知识实体中Tag共现频度产生。由于Tag推荐服务是本系统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消耗计算资源比较多的服务。因此在服务器上专门构建一个Web Services负责Tag推荐服务。Tag可视化和用户体验密切相关,Android客户端采用FrameLayout容器控件,用户每次通过滑动屏幕更新Tag内容,系统重新绘制Tag所在的位置、颜色。
1.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近年来,以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发展迅速,在技术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PC时代的桌面操作系统。面对智能终端设备功能的日益增多,软件成为智能终端设备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耗时因素[5],开发者往往必须采用“需要一个,就设计开发一个”的方法,这种设计不便于不同平台数据的统一管理,为解决系统跨平台问题,本系统服务器端采用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主要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如图2所示;在业务层和移动平台之间创建Web Services层以解决跨平台问题,该架构适合分期开发和数据维护,易于扩展Web和桌面客户端。
[业务
实体Model\&iOS\&Android\&Windows Phone\&Web\&桌面客户端\&通用类库(Common)\&服务层(Service)\&业务层(BLL)\&数据层(DAL)\&数据访问层(DBUtility)\&]
图2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该系统采用SQL Server集中统一管理数据;通过数据访问类给数据层提供数据交互服务,将业务处理被封装在业务层;UI表示层分成移动平台、桌面平台。移动平台主要涉及Android、iOS、Windows Phone,本系统在UI层与BLL层之间引入Web Services层,解决移动端跨平台数据处理和Tag推荐服务;桌面平台主要涉及传统的Web和桌面客户端处理。系统各层数据是在Common类库的支持下,通过业务实体实现数据传递。本系统优先开发移动端,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需求,选择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Android平台,本文探讨的实现均是基于该平台。
Android客户端采用的是ActionBarSherlock+ViewPager+Fragment架构。ActionBarSherlock是一个开源框架,它是一个独立的库,通过一个API和主题,开发者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所有版本的Android动作栏的设计模式。对于Android 4.0及更高版本,ActionBarSherlock可以自动使用本地ActionBarSherlock实现,而对于之前没有Action Bar功能的版本,基于Ice Cream Sandwich的自定义动作栏,实现将自动围绕布局[6],能够让开发者轻松开发一款带动作栏(Action bar)的应用,并且适用于Android 2.x及其以上版本。
1.3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本系统从结构上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主要提供用户、知识实体、Tag的管理服务;客户端主要支持用户创作、存储、分享等知识操作过程;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主要功能如图3、图4所示。
1.3.1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客户端系统结构主要包括①通信协调模块:为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及网络通信提供统一的接口。②知识实体新建模块:创建知识实体,包括文本、手写、图像(图片或照片形式)、录音、画板,以及混合型类型;创建个人知识实体后,系统自动推送Tag标签给用户选择,用户在推荐Tag基础上可以二次编辑。③知识实体管理模块:包括本地知识实体查找功能,知识实体云存储、云同步功能,知识实体修改、删除、分享等功能。④知识实体模块:内含知识圈模块、知识社区模块、知识Store模块。其中知识圈模块:从服务器上获取与当前用户相关的知识实体列表,包括关注用户所分享的知识、用户收藏的知识。知识社区模块:公开的知识实体将展示在知识社区中,用户围绕知识实体建立用户关注、知识评论、知识收藏关系。知识Store模块:该模块围绕知识实体交易,例如,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微视频课程到平台交易;同时该模块也接收服务器推送过来的知识,激发用户知识交易需求。⑤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内含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偏好设置模块。其中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包含用户基本信息维护,比如修改密码、更换头像、更换用户名及其他一些基本信息修改。偏好设置模块:包括是否自动登录、知识实体是否自动同步等功能。
1.3.2 服务端功能模块设计
服务端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模块。①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与用户关系数据管理。②知识实体管理模块:包括知识同步模块、知识实体文件管理模块、知识分享模块。其中知识同步模块:包括在服务器上用户知识的存储以及与其他移动平台、Web、桌面客户端数据同步功能。知识实体文件管理模块:对所有用户知识进行管理,包括目录管理,文件权限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管理。③Tag推送模块:向用户推送Tag标签服务,Tag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知识组织的重要手段。该模块利用分词技术、字符匹配技术推送个性化Tag标签集合。④知识分享模块:该模块与客户端功能模块对应,支持知识圈、知识社区与知识Store管理。知识圈模块:维护用户关注对象所分享的知识、用户收藏的知识。知识社区模块:分析与管理用户关系,包括关注、评论、收藏关系。知识Store模块:维护用户在线交易的知识,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知识内容。⑤公共服务模块:内含公共信息处理模块、公共网络服务模块。公共信息处理模块:对用户知识内容的提取(体现在在线知识搜索服务上)。公共网络服务模块:为客户端提供统一的网络访问服务。
2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图5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部分功能演示
系统的导航菜单主要是由“创建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分享”组成。使用系统前,用户需先注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账号,然后可以创建文本、手写、图片、画板、录音以及混合型的知识实体,创建成功后需添加标题信息,标题是Tag推荐服务的重要的语义参考,客户端自动抽取标题关键词作为Tag集合,并和用户信息打包发送给服务器处理,并返回推荐的Tag集合(如图5所示)。测试输入标题:“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服务器Web Services返回推荐Tag集合{“知识管理”,“竞争力”,“价值”,“能力”,“信息”}。
3 结束语
通过构建易于扩展和维护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结构,采用简单、灵活的Tag知识组织方式,实现了服务器端和Android客户端。服务器端提供用户管理、知识实体管理、Tag管理以及知识分享管理的服务,该系统能为用户提供Tag推荐服务,推送结果基本满足用户需求;Android客户端能帮助用户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目前该系统已到百度应用开放平台供用户下载,预计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该产品市场前景可观。下一步将扩展iOS、Windows Phone移动平台,研究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用户知识圈。
参考文献:
[1] 周晓芳.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9:
60-63
[2] 蒋亚东.组织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
究,2009.2:268-270
[3] 孙朝军.Tag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李蕾,章成志.社会化标签质量评估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3.11:22-29
[5] 石倩倩.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交互式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
邮电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门户;信息整合技术(EAI);飞行试验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281-02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Portal In Campus Network
WANG Jun, WANG Xiu-ru, ZHU Kan-she
(Chinese Flight Test Establishment; Xi'an 710089, China)
Abstract:Portal is uppermost framework of network in enterpri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portal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This paper is how to apply enterprise portal technology to china flight test establishment. 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statement of systemic conformity about how to apply portal technology to flight test.
Key words:Portal;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The system of flight test
1 企业门户的概念
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l,简称EP)是“一网打尽”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基于WEB技术,将不同应用、业务过程、后端系统、服务和信息、知识等内容集成到一个个性化窗口中的功能强大的工具箱、或者说系统平台。不仅集成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也集成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企业的内、外部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管理、组织、查询、个性化定制相关信息与服务,同时还提供数据报表分析、业务决策支持等。其基本形式就是通过一个唯一入口,为企业员工、分销商、商、供应商、合作伙伴等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提供的基于不同角色和权限的个性化服务与应用体系。
它的基本模式是:企业内部网站+应用系统界面挂接+SSO(Single Sign On),或者是像IBM的解决方案一样采用Portal+Domino组合。前者无论是界面挂接还是SSO,较好解决了用户重复登录的问题;后者基本就是OA系统。
基于Portal的信息整合系统(EAI)大致可以分为人员整合(是整合之基础)、数据整合(数据层)、流程整合(应用层)和应用整和(表现层)四个方面。Portal系统其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整合框架,假如你的应用在其框架基础上搭建,那么这四个方面的整合顺理成章。但是对于现存的历史遗留系统,流程整合基本是不可能的,数据整合也需要另外的根据客户实际特制的数据仓库系统,所以想短平快的解决数据整合也是不现实的。
2 Portal定义
JSR168将Portal 的组成分为三部份 (1) Portal Server (2) Portlet Container (3) Portlet。
2.1 Portal Server的定义
建立在HTTP Server上。负责接收HTTP请求,调用Portlet,并将Portlet产生的内容聚集到Portal页面返回给用户。(Portal Server有时简称Portal)
2.2 Portlet Container 的定义
Portal Container:管理Portlet的生命周期并且提供其运行所需要的必要环境。同时也提供Portlet相关信息的存储。一个Portlet container 接收到来自Portal 的请求后,接着将这个请求传递给存在Container 的Portlet 执行。Portlet Container 没有义务去组合Portlets 产生的信息热荩这个工作必须由Portal (即Portal Server)来处理。Portal 和Portlet Container 可以放在一起视为同一个系统的组件,或者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组件。
2.3 Portlet的定义
一个 Portlet 是以 Java 技术为技术的 Web 组件,由 Portlet Container 所管理,专门处理客户的 request 以及产生各种动态的信息内容。Portlets 为可插式(pluggable)的客户界面组件,提供呈现层成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些由 portlet 产生的内容也被称为片段 (fragment),而片段是具有一些规则的Markup( HTML、XHTML、WML ),而且可以和其他的片段组合而成一个复杂的文件。而 Portlet 中的内容正常来说是与其他 Portlet 的内容聚合而成为一个 Portal 网页。而 Portlet 的生命周期是被 Portlet Container 所管理控制的。客户端和 portlets 的互动是由 portal 通过典型的 request/response 方式实现,正常来说,客户会和 portlets 所产生的内容互动,举例来说,根据下一步的连接或者是确认送出的表单,结果 portal 将会接收到 portlet 的动作,将这个处理状况转向到目标 portlet。这些 portlet 内容的产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使用者而有不同的变化,完全是根据客户对于这个 portlet 的设置。
3 EAI在飞行试验中的应用
园区网应用系统在功能结构上可分为OA、科研管理、信息门户、对象信息录入查询、论坛、信息和总工办信息管理7个功能子系统,以及一些附属的支撑功能如LDAP人员管理、报表生成、文档生成器、工资查询等等。其内部结构设计上,我们将系统主要分成门户系统、OA、科研管理、论坛系统、对象管理、SSO、人员管理、报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和LDAP共10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包括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功能组件。
3.1 园区网门户系统的设计
应用标准正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让用户应用新的技术和标准。J2EE是为应用开发提供了标准;Web Services是使应用之间接口标准化,它是为新一代应用和应用之间协同工作所制定的,它的出现为真正的动态应用整合提供了标准。如何通过信息门户和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连接,基本上它们包含了与数据层沟通和与应用层沟通两方面。其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门户系统应用集成模型
一是搭建统一服务的综合订购平台。针对企业内试飞信息管理的各种业务处理需求,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思想在信息门户的基础上,搭建业务驱动的统一服务订购平台,将基础服务所综合处理的各种内容资源进行针对性地信息推送服务及部署,以实现对试飞综合管理的最大支持。信息门户的本质是最大化基础设施的可重用性,这些基础设施除了熟悉的各种系统,例如网络、主机硬件、存储等,还包括业务流程、人员等。
二是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为充分体现试飞院从现在起到今后若干年内发展的全局性客观需要,园区网应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和强大的标准性。最大限度避免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各部门、部门内部异构应用系统众多,有效地降低试飞院信息化费用。
三是搭建统一数据交互的数据平台。通过园区网,试飞院各部门需要的所有数据应该好像驻留在一个单一的数据源里一样,将数据的需求者屏蔽于所有数据的复杂性之外,试飞院各部门就可以毫无隔碍地查询各种数据,而不用考虑其物理实现过程。为试飞院领导、各部门领导和部门操作人员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个性化内容服务,使原有的“人找信息”的被动过程转变为“信息找人”的主动过程,将现有的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统一集成和整合,完成各个应用间的单点登录,并为以后的新应用的整合搭建可扩展的框架,形成类似“组件式的即插即用”的应用整合模式。
3.2 系统整合
Portal系统是园区网系统的首页,要实现统一的安全认证管理,网络服务的统一入口,统一的信息分类与基于角色的信息展现形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一是整合飞行试验各个系统,以满足单一登陆点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在原新闻系统的各类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新栏目“iframe栏目”。Iframe栏目通过iframe方式包装其它系统,并通过记录session id的形式保证安全性。
为实现个性化,增加的“标签”元素,“标签”类似于原新闻系统的“首页”,只不过原系统只有一个“首页”且只有管理员可以对首页进行配置,而新系统中任何人均可以新建“标签”并配置“标签”。一个“标签”相当于GridSphere中的一个TAB。这样可将飞行试验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单点登陆。利用单点登陆整合了OA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论坛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国资管理系统、工会信息管理系统、飞行保障系统以及通过对象管理系统建立的保障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系统、总工办知识管理系统、试飞员学院管理系统、研究所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二是门户系统通过栏目聚合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栏目是相关职能部门向全院各类管理信息、提供业务服务的窗口,是园区网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园区网用户获得管理信息的重要渠道。结合实际情况门户(Portal)系统将信息分为工会信息、质量信息、知识管理、人才中心、保密安全、监察审计、科技信息八类信息,展现方式为首页外层展现和登陆后展现,栏目具体放置地方可以随意设置。
三是通过站群管理可实现横向信息的整合,统一的信息分类与基于角色的信息展现形式。利用门户(Portal)系统中的站群管理功能实现了战略发展部、检查审计部、工会、试飞报、动力运行中心、网络中心、保密办等单位的网站开发,实现了基于门户(Portal)系统的站群信息管理模式。
4 结论
基于门户(Portal)技术的应用整合及对象管理系统建设形成园区网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和适合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开发平台,其中,对象管理系统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开发平台,加速了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基于对象管理系统实现了各个下属单位业务系统的建设;基于门户(Portal)技术的应用整合实现了门户(Portal)系统,建立了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和基于站群、栏目的信息展现手段,利用单点登陆整合了OA、科研管理、人力资源、论坛等业务系统;利用门户(Portal)系统中的站群管理功能实现了各个下属单位的网站开发,实现了基于门户(Portal)系统的站群信息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监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25-01
一、信息化应用于水利监理项目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水利监理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也在传统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与提升。鉴于目前监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场监理任务繁重,内业监理资料整理需及时准确,与工程同步,这就对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外业还是内业都要按期高效地完成任务。
水利工程监理信息化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监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监理服务、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水利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监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监理信息化,资料、规范类文件查询简便,系统内自带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技术参考性资料使现场监理人员能够轻松查询使用,同时电子版的技术参考类资料也为公司节省了一大部分成本。更新便捷,能根据工程实际使用情况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保证监理依据准确性。
二、水利监理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监理信息管理手段仍很落后,大部分监理信息还采用手工填写、人工传递的方法,造成填写不规范、附件不齐全、共享性差、效率低的局面。无法满足水利监理的需要。目前,监理信息化应用的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应用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等,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目前,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较低下,大部分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而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大部分监理单位缺乏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对水利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化的知识掌握不系统,他们没有足够的监理信息化咨询经验,也尚未具备风险事前预测、规避和事后控制能力等。
三、信息化在水利监理项目中的应用
(一)搞好水利监理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水利工程监理企业信息系统应当以监理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指导,以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为依据,以监理项目管理为核心,以监理文档管理为载体,以监理项目质量、履行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为重点,以监理知识管理为支撑,并将监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监理业务过程。
监理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涉及企业对外官方网站、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系统;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软件系统实现企业对项目在建信息的及时掌控、对项目的指导与检查、规范项目的监理工作等;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监理部在监理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造价软件、进度管理软件、档案资料管理软件等实现监理项目信息管理;上述的信息系统模块与应用软件可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内容、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逐步完善,但在系统构架上应当整体规划,留有扩展的空间和接口。
2、提高监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任何好的工具应用都离不开人员操作和引导,故而建立一支能开发和运营管理监理网络软件的专职队伍对水利监理单位尤其重要。监理单位高层次决策层的参与,是监理单位信息网络管理成败的关键。只有决策管理层的认可和予以相应的投资,才能从体制和资金及人员到认识上高度统一,为其予以保证的先决条件。招聘和培养监理单位专职和兼职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监理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和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由监理单位、项目监理部二级专职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由公司专职信息网络资源管理员、项目监理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下的专兼职信息网络管理员体系。推进监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信息化扩大,知识更新速度的层几何倍增,监理工程师及时更新现代技能和知识是每一个监理单位亟待解决的课题。监理人员素质教育现在已经上升至全员学习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监理企业文化战略和学习型监理单位,必须建设一个共享的技术平台。因而利用互联网区域网和监理网站建设系统平台,所形成的在线功能是发展网络信息管理的趋势。建立健全监理网络信息交流和互动信息平台。使每一个监理单位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利用监理单位网站和内部管理系统,及时接受和传递监理项目信息和掌握行业规范和及技术标准。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二)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监理
1、合同和信息控制
建设合同是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信息化监理中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范本的选择、合同内容的审核、工程款支付的阶段划分、项目文档的按阶段提交、测试和验收的标准规范、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有关条款等,是建设合同得到有效履行的有力保证,贯穿于监理活动的始终。
信息管理同样也非常重要,从项目立项开始,无论是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还是部署实施、运行上线,甚至一直到后期培训和维护服务等各个阶段,文档、报告、方案、变更、会议纪要、使用手册等均应妥善保管并及时收集、分类、整编,为信息化建设的竣工验收、资料存档备案打基础。
2、造价控制
水利项目的造价控制工程项目监理实现网络化后,可以实时获得项目中各项活动、资源的有关情况。如随时就可对单项或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对比分析,随时显示并打印出每项任务或者整个项目的费用情况,当发生偏移时可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及时处理项目出现问题工程项目一般都是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有些项目规模很大,甚至需要分解成较小的分项目集合。并且一个监理单位往往同时管理若干个项目,监理单位的成员也同时在管理多个工程项目。实现工程项目网络化管理后,监理人员可以在异地及时地对项目的活动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
成本监理利用包含水利工程计量与具体水利工程款支付的计算机管理程序,监理工程师可以进行价格的调整、费用索赔、水利工程最终结算等业务流程,对人工、材料价格调整进行计算,对变更设计及额外水利工程对合同价格调整的计算,并打印相应的结论表格,同时编制完整的水利工程计量支付表。
3、进度控制
做好信息化监理的进度控制工作,应当明确信息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信息工程监理进度控制的总目标就是控制信息工程项目最终投人运行的时间。另外,进度控制的目标则还取决于项目业主的委托要求。由于信息化监理合同既可能是信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理,也可能是阶段性监理,还可能是某一个或几个子工程项目的监理,因此,进度控制目标还要视信息工程监理的合同来决定的。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各主要分项水利工程和施工工序(或检验批)的质量控制。质量监理制信息化通过信息化软件的各子程序通过对各监理水利工程师提供的材料、检测数据及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测算,判断出各施工工序(或检验批)的质量状况是否合格,提供给监理水利工程师以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60-04
一、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011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 。我校作为首批立项的52所建设学校之一,目前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建设成果已经显现。2013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基础
1.网络基础设施
目前,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基本到位,初步建成全校各类应用服务器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网络存储系统。
2.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和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学生管理、OA办公、行政管理、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系统,但缺乏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不能以便捷的用户服务界面提供给师生,需要反复登录各个子系统,公共数据得不到全校共享。
3.管理队伍状况
校园信息化管理队伍主要有管理人员6名,其中本科学历占85%,2人拥有网络管理员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人持有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制作员等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基本确保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4.教师信息化水平
学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三、“智慧校园”顶层设计
“智慧校园”信息化总体建设目标: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等四大应用场合,建设一个舒适生活、便捷教学、领先科研、安心校园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和服务模式――“智慧西南”。
我校建设中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基础环境、应用支撑、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四大平台。
“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基于四大平台,提供包含服务中心、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资源中心等应用。
1.服务中心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满足不同角色“一站式”服务要求。
学生服务平台:针对学生个体,以入学服务、学生能力、就业辅导、生活服务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视角进行各类信息和服务的汇聚和展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学习中心、生活中心、实训中心、资源中心、实习就业等。
教师服务平台:针对全校教职工,以教学、科研及办公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教师综合服务平台扩展了面向教职工信息服务的范围,延长了服务周期,从而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相关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教职工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办公系统、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家长服务平台:包含校园信息服务(班主任、校园公告、通知、新闻)、在校缴费信息(一卡通消费、学校收费)、在校学习状况(课表、考试安排、成绩、考证信息)和在校综合评价(奖学金、评优、处分、勤工助学)等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主要设置分类:首页、校园信息服务、在校缴费信息、在校学习状况、在校综合评价等。
2.管理中心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以“学生综合管理”、“教师综合管理”、“教务综合管理”、“学校综合管理”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从学生入学、就读、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形成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家校互动等主要模块,包含招生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资助管理、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保险理赔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评优奖惩管理、学生信用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信息服务。
教师综合管理系统:以教学、科研及学校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划分入职阶段、在职阶段、退休离校阶段,形成业务档案、科研管理、进修培训等模块,包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外聘教职工管理、人事调配管理、合同管理、考勤管理、考核管理、职称管理、进修培训管理、离退休管理、教科研管理、绩效管理、网上评教等子系统。
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形成培养方案、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模块,包含学籍管理、专业管理、课务管理、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评教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试题库及考试系统、考证管理、实验实训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专业体系资源库等综合业务子系统。
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个人办公、协同业务、行政管理等模块,包含行政管理、流程办公、校园OA、校企合作、合作交流、校产管理、报修管理等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化数据挖掘,开发校情分析决策系统;整合现有的图书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其它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综合管理系统。
3.学习中心
以“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构建面向学生、教师、社会,以“精品课程”、“校本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移动学习”、“虚拟实训”等构成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互动教学三大系统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基础之上,方便教师按照专业建设随时重构课程资源,形成师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虚拟实训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与实训过程服务,将知识点学习、虚拟设备认识、虚拟系统实训、学习评价记录等项目有机融合,结合实体设备实训,达到“教学服务”、“评量服务”、“诊断服务”、“补救教学服务”等目的。
4.资源中心
建设资源丰富的有学校特色的,以“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通用资源库”、“专业资源库”构成的综合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的更为便捷、快速的随身图书馆,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资源服务。建设“学生作品集”等特色资源库,展示学校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建设专业资源库,按资源的力度和范围,建设专业级、课程级、素材级等三级资源。
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
四、智慧校园建设实践项目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依据核心特征,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实践应用。
1.一站式信息服务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涵盖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不同角色的视角内涵,享受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主动推送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及时的获取信息。可通过多种访问方式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包括PC、手机、智能终端等,适应WP、IOS和安卓等平台,利用云桌面和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的目标。
2.智慧物联感知平台
采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实训室、教室、图书馆等实体设备并连接它们,建成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通过云计算服务和虚拟服务,将“物联网”和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整合,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远程集中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能效管理和校园监控,实现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围绕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要求,建立全方位监控评估指标体系,引入多方评价模式,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管理“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帮助学校领导及时全面的掌握全校教师教学业务状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全方位评估:学校在抓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建设课程授课计划、学习过程管理、课程试卷管理、课程题库管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常规检查、多方(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管理等模块。力图解决现有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所存在的单一问题,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
全过程监控:学习过程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含考勤、纪律、作业、测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课程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课后进行及时的信息录入,及时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
多元化评价:通过各模块的多维度管理,特别是引入企业和社会的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展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平台。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四大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实现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方便调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五、智慧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
1.理顺思路,明确规划,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研究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分析应用中的不足之处;研究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设计方案;走访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方案。从以上各方面反复入手,把学校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理清学校的建设思路,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框架和发展规划。通过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及时发现和优化方案,在建设中优化,在优化中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实际上软件占的地位更为重要。
2.知己知彼,前期介入,建设学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学校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再在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中发现需要定制开发的功能模块,做到知己知彼。在前期明细项目设计时,要走进企业,采取学校、企业协作建设的模式,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从技术可实现的角度明确功能目标,力求前期深度介入。
3.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建设服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同步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通过企业研讨、专家指导、方案研究等途径,提高信息化建设认知情况。通过岗位能力培训、系统管理培训、应用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
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培训、教学辅助动漫作品制作、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培训等多个师资培训项目,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应用素养。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学校的特色项目,服务于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建成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关键词:设备管理;精细化;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成必然趋势。设备管理系统能够解决:从计划申报、审批,形成采购计划和采购合同,入库、领用,到付款、帐务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全流程信息跟踪;储备定额管理落实到位;减少设备领域大量人工统计工作,效率低,数据准确率低等情况。
一、设备管理系统的目标及任务
形成设备领域知识库,实现备件计划、采购、库存、领用、付款等全流程跟踪,实现备件计划命中率等技经指标分析,自动产制相关报表和分析图表。促进设备管理精细化,实现技经指标统计自动化,全流程管理透明化。
1:实现需求计划全流程跟踪,可对需求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执行率等进行量化分析。
2:构建设备领域知识库,对相关技术文档、培训手册、电子图纸等,进行统一管理,高效检索,实现设备领域知识共享。
3:技经指标系列报表自动统计,图形展示;各种台账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4: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流程审批等简单操作,为未来建立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系统奠定基础。
二、设备管理系统具体功能
1.知识库管理
实现设备领域相关文档管理,资料上传,分类维护和查询等。与具体设备不关联的资料,实现文档属性和检索条件灵活配置,在线浏览和阅读。如:管理制度、贯标文件、检维修规程、设备操作手册、图纸、图片等。
搭建各种报告申报和审批流程,逐步取消报告的线下传递。如:故障及事故报告、零星检维修报告等业务流程线上申报、审批及跟踪。根据需要,建立问卷调查、知识问答等,收集用户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意见,促进设备管理提升。
2、实用专项设备管理
根据专项设备管理需要,对原有系统相关功能进行改造,实现专项设备维修记录、检试验记录、故障记录、软件修改记录台账管理等,方便快捷查询。
3、备件需求计划全流程跟踪
实现备件需求计划命中率统计分析,对采购、存货、领用全流程追踪管理,提高需求计划审核效率和采购效率,为需求计划命中率分析等提供依据。涉及招标系统、财务系统、采购系统串接。
4、备件储备定额管理
实现备件储备定额管理,与需求计划申报、采购、入库、领用相结合,尽量避免需求计划随意申报,将备件库存控制在合理范围,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如:最低储备(即保险储备)、定额储备(即指标储备)、最高储备(即极限储备)和事故储备。
5、备件库存账龄分析
账龄统计分析,提高库存周转效率,有利于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即:当前日历时间与最后一次入库时间之差进行统计,如:入库1年未消耗的备件,入库1~3年未消耗的备件,入库3年以上未消耗的备件。
6、采购合同付款提醒
通过与财务付款流程串接,实现付款计划超时提醒,加强付款情况跟踪。
7、故障停时管理
与生产管理系统对接,统一故障停时记录数据源和停时原因分类,实现故障停时数据由生产管理系统自动抛送至设备管理系统中,尽量避免多系统重复录入,减少人工录入工作量。
8、成本分析
理清维修费用和生产费用归集路径,实现按中小修合同统计分析维修成本,按备件、材料领用明细统计分析生产成本。
9、设备状态检测异常情况短信提醒
实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与短信平台整合,实现设备状态检测异常信息短信提醒。
10、设备管理移动应用
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需求计划审批、工单分派等简单操作,更加便捷。
11、报表管理
根据管理部门和分厂不同角度的管理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分析报表。如:设备(备件)技经指标统计报表、备件计划命中率统计报表、成本进度查询报表、停时和作业率统计报表等。
12、设备业务流程跟踪管理
建立设备业务流程跟踪管理模块,实现分厂设备管理工作计划上传,报告工作计划进展情况,根据时间段等条件,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一览查询,可进行工作任务清单批量导入导出等。如:设备精密监测管理、难题攻关管理、设备隐患管理等。
三、设备管理系统存储能力
系统中存储的信息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信息能够用数据或统一的结构表示,如:数字、字母和符号等,称之为结构化数据,多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中,这类数据往往一条资料只有几十个字节,数据存储容量较小,但对数据的读取要求很高,因此,往往使用高性能存储设备存放;而另一类信息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表示,如: office文档、电子图纸等,称之为非构化数据,这类数据具有存储空间占用高,读取要求低的特点。
知识管理将涉及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将充分利用现有存储设备,降低硬件投资成本。用户须按照一定格式上传文档,确保单份资料不超过100M,预计在上线初期2~3年内,非结构化数据会以每年150G左右的增长量增长。后期,随着系统深入应用,可根据存储量增长情况,进行后续改造。
一、现状分析
我单位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属于一级企业下设的二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有一定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应用与综合管理两类,本文主要对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讨论。我单位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主要完成了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及多个专项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建设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少顶层策划,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各业务机关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独立开展信息化建设,功能、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各系统间集成困难,数据维护、采集、统计分析困难,数据可信度不高,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功能不全,应用深度不够。企业门户、OA系统仅包括会议、公文、出差申请等若干功能模块,系统功能单一,由于与上级部门共用系统,功能不可定制,系统适应性与易用性距离单位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系统分散,未进行有效整合。各系统未进行有效整合,互相独立,部分功能重复,服务器负载不均衡,部分系统部署在老旧服务器上,系统性能、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四)信息孤岛,信息挖掘与利用水平低。各系统互相独立,未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形成若干信息孤岛,系统信息准确性和全面性较低,无法形成有效标识单位整体运行情况的数据全集,更无法对信息进行挖掘与利用,无法为单位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五)静态建设,缺乏持续完善机制。缺乏专业的建设、应用与维护团队,系统建设与应用多为“一锤子买卖”,管建不管修、管建不管改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系统与单位业务实际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废止不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无法与单位业务发展同步,实现持续改进完善。
二、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按照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化?D型要求,在全面梳理、优化单位业务流程基础上,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无纸化,形成规范、统一、时效的运行数据全集,为单位绩效考核、运行质量评价、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提升单位人、财、物综合管控能力与管理效能,形成高效协同与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提高单位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功能需求:
(一)规范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和数据核心,采用成熟商用商业关系数据库构建数据覆盖全面、关系紧密、性能高效的基础数据库,可为各类增值信息处理与分析提供全面、可信、时效的数据全集。
(二)基于单一数据源的业务平台。梳理确定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模块化,基于单一数据源与业务流程构建业务平台,支撑综合管理、科研计划、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管理职能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定制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集,并以各类流程为基础,分类归集并积累业务信息。
(三)以岗位职责确定的权限体系。全面开展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梳理,构建业务流程中的岗位权限体系,建立岗位与系统权限间的映射关系图,完善任务驱动的业务信息流。
(四)基于标准的系统集成接口集。为归集形成单位运行数据全集,需基于规范统一数据结构标准,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与其他主要信息系统间的系统接口,(下转第62页)(上接第47页)实现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归集与业务流程推送机制,为构建单位数据全集提供支撑。
(五)以数据全集为支撑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基于数据全集开展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对单位数据全集进行深加工,完成绩效考核和运行质量评价,为单位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提高决策科学性。
三、工作建议
(一)顶层规划,通过信息化建设重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信息化建设不能仅限于改善现状,还要着力推动企业核心的再造与转型。企业必须制定信息化顶层规划,将信息化建设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力量,通过不断地调整、建设、完善,释放企业活力。
(二)瞄准产品化应用,打造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咨询能力。目前,各类企业存在大量的综合管理类系统建设需求,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在尝试定制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综合管理系统,市场需求巨大。从技术角度看,综合管理类系统开发的难度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与流程优化方面,系统架构、功能开发、部署实施等环节均能采用外包开发的模式。为此,建议在企业综合管控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瞄准产品化应用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类平台产品,培养形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咨询能力,形成企业新的业务能力与利润增长点。
(三)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间的良性互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已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通过电子流程规范并固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合规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梳理、改进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加适应市场化要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盈利能力。
(四)实现自主运维,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持续改进机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综合管控信息平台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需组建平台建设、改进与运维团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时改进、扩充系统功能,并在平台产品化定制营销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四、效果预期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通过不断优化与持续改进,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面、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管控体系,建立起激励、创新、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实现单位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培训;培训创新;技术体系
企业培训是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而培训质量可以说是企业培训的核心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培训机构利用和依托当前的信息技术丰富企业员工的培训途径和模式,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设计与实施管理模式,变革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进而构建良性企业培训生态圈,实现培训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双提升。
1信息技术在企业培训创新中的应用途径
1.1创新培训方式
一是远程在线学习。远程在线学习优势明显,不受时空限制,并且推送信息量大、受众广、效率高、灵活性强,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培训最为广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是企业员工应用学习的主流模式。目前,企业远程在线学习适用培训内容主要是传播知识、信息为主的课程,如常规性培训等。二是实时课堂。实时课堂是指在培训教师和学员同时通过实时网络学习平台,有组织、有要求地完成培训项目的学习过程。实时课堂学习具有时效性强和互动性强等特点。实时课堂适用培训内容主要是时效性强、重要性高和需要快速传播的培训。实时课堂学习的支撑信息技术包括: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网络虚拟教室系统和卫星直播系统等。三是混合式学习。以实现培训目标为目的,整合多种学习手段的混合式学习,克服了单一学习模式的弊端,将多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学习效果更为突出。尤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移动混合式学习模式,即“移动终端+电脑+课堂”。混合式学习适用培训内容主要是重要、正规的培训项目。混合式学习项目都要用到信息化学习手段,包括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在线考试以及音视频、多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四是移动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M-Learning)应用在企业培训中已经初露端倪。移动学习实质是依托现代无线互联技术和无线网络终端,向学习者推送短小而高效的学习单元,满足学习者即时学习需求的一种手段。主要应用模式有短信/彩信群发模式、WAP点击学习模式、多媒体智能模式、预装内容模式等。移动学习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化学习,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移动学习主要适用于内容较短、传播速度快的微学习项目。除了以上培训方式外,越来越多的培训项目设计者关心学习者的体验度和学习效果,出现了游戏化学习、慕课(MOOC)、虚拟现实(VR)等新型培训方式。
1.2优化培训业务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学习方式,对企业更大的价值在于实现了企业学习和知识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与个人岗位绩效的转化效率。随着企业级员工学习平台在企业内部的深入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信息技术为内部培训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和企业学习文化建设等系统之间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加速了企业学习价值转化效率。一是规范培训流程和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培训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一把利器。它有效规避了传统培训业务管理工作效率低、培训结果数据反馈慢等显著不足,让培训管理效率更高,反应时间更迅速。培训业务内容主要分为业务流程和培训资源管理两部分。培训业务流程管理包括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培训班报名、培训授权管理;培训中期的培训实施管理以及培训后期的成绩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培训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课程体系管理、讲师管理、培训供应商管理以及培训教室、设备管理等。培训业务流程和资源信息化管理大大加快了企业培训项目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效率,全面提升了培训业务管理与执行效率。二是量化绩效管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绩效主管和培训主管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从不同角度推送和收集不同评价量表,完成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和学习成果的量化评价,并将这些量化指标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具体指标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提升员工学用转化效果,完善企业各层次人才岗位发展管理体系。三是推进知识管理。从企业学习的视角,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集成,有效利用了学习资源,集成学习管理与知识管理,这将极大推动组织知识学习价值最大化。四是搭建企业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培训的最高价值体现在对企业学习文化建设上,体现为统一的企业学习平台。学习型企业的培训、学习、绩效与知识管理之间传统的界限变得模糊,员工通过企业学习平台实现按需学习、即时学习的目的。统一企业学习平台也是员工汲取知识、交流实践经验的主要模式,是传递企业文化的新型宣传媒介,构成企业学习良性生态圈,体现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文化传递的价值。
2企业平台技术体系
企业培训平台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硬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硬件主要包括底层硬件设备、链路网络接入设备、存储设备以及数据支撑系统等基础支持设施;应用软件主要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和培训资源管理系统等相关培训系统构成的企业学习平台。
2.1基础支持设施
基础支持设施主要指保证企业学习平台正常运营的支持系统,决定着企业学习平台的运行效率,前期系统架构工作尤为重要,考虑因素主要包括底层硬件设备选择与布置、服务器等硬件设备选择与布置、服务器端各种应用程序选择、系统安全性以及网络互联接入服务等。一是硬件设备方面,主要包括服务器和多媒体系统。服务器主要用于安装与存储学习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各种培训资源。多媒体系统主要指制作和传输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设备,包括系统音视频数据采集设备与播出设备,如数码设备与数字显示设备。二是应用系统方面,基础性软件包括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以及支撑其运行的系统操作软件、数据库软件、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和流媒体服务软件等辅助软件系统。企业根据自身的IT架构选择软件体系,以确保IT架构的整体兼容性。三是网络接入方面,随着员工对网络学习交互需求的增加以及智能手机、电脑等多种接入终端的普及,企业学习平台需要更为灵活、多样的移动网络接入,才可以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拥有良好、优质的网络接入服务成为企业培训实施效果成功的重要因素。
2.2企业学习平台
企业学习平台指对企业组织中与学习相关的资源、角色、流程及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技术系统。企业学习平台包括学习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虚拟教室系统、学习资源库、学习社区等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所有子系统。企业学习平台功能包括核心功能与扩展功能两个部分:企业学习平台核心功能指管理企业学习所必备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培训前期准备、培训业务流程管理、培训实施活动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在线考试管理、角色与授权管理以及统计分析管理等。企业学习平台扩展功能指除了核心功能之外的其它学习相关模块,如:虚拟教室、绩效支持、学习内容管理、移动学习、学习群和混合学习管理等。
2.3配套管理制度
运行管理制度是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学习业务中基本流程、管理职责、技术标准的集合,主要包括系统运行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两类,是促进学习开展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有效保证,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前提条件。系统运行制度是以企业学习平台为基础,对于系统角色权限、数据标准规范、工作信息流转、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集合。业务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学习业务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遵循的相关规定,包括管理界限划分、业务表单规范、业务审批流转、业务绩效考核等方面。
3信息技术在企业培训创新实践的关键环节
3.1培训项目整体设计
培训项目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组织群体分析、培训项目规划与基于在线学习的培训方案设计三个步骤,每一步都是关键环节,而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中,都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培训群体分析环节,重点解析组织内部群体的相关特性,了解不同部门、机构、人员对于在线培训项目的熟悉度和实际需求;在培训项目规划环节,结合组织的培训体系、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因素,针对所有培训项目进行分析,筛选最合适的利用方式进行项目培训;在培训方案设计环节,重点是对经过筛选后的培训项目设计最佳在线培训方案。
3.2培训管理的具体环节设计
主流企业学习平台均有培训管理功能,支持日常培训业务的管理,培训业务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在辅助培训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可以充分运用在培训前期准备、实施流程管理、培训资源管理以及与企业已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集成关联等应用层级。具体来说,培训流程管理包括对培训前、中、后的各项培训事务管理,每个环节都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特点,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培训开始前,主要管理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项目、学员注册报名、审批授权、培训费用预算等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进行培训实施过程、学习活动安排管理、学员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协调等,以及混合式学习项目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管理;在培训结束后,主要包括培训效果评估、学员反馈、学习资源整理等培训后期工作的管理,建立动态实时反馈机制。
3.3培训绩效管理的设计
绩效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学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起员工的学习体系,将量化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员工绩效表现。信息技术量化了培训效果,并进一步深化学习评估结果,将量化结果运用到组织绩效管理中,在组织内部建立起良性学习与发展体系,促使员工能够从被动的接受培训转向以促进职业发展为目的的主动学习。
4信息技术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提升企业培训质量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建立长远战略规划
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培训的信息化规划方向。企业培训信息化必须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开发战略两方面出发,在同时满足组织及员工两方面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现有培训资源条件与企业员工的素质基础,同时综合考虑企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进而确定企业员工培训目标。
4.2完善培训创新的保障机制
培训创新在企业是否落地需要领导、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的保障。一是领导层对企业培训创新管理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使培训创新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二是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搭建,加强培训技术创新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三是要充分发挥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下激励和广泛授权,让更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企业培训创新管理的决策。
4.3注重不断优化在线课程体系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员工个性化培训需求的增加,在线课程的体系化和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提高远程培训质量的瓶颈,如何按照现代企业发展战略和培训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在线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基础,以企业业务发展为重点,实施常态化的基础岗位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化的迭代业务课程体系相结合,能够有效调动课程体系管理、实施、开发等各相关方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4.4大力推广现代培训技术
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提升企业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迅速改变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员工学习认知习惯等,而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大潮中也在不断适应发展,不断加快业务变化,如何寻找信息技术与培训业务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一是始终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培训业务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撑,确保信息技术始终服务于培训业务;二是全面提升培训者信息技术能力,在培训者中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培训,将信息技术纳入培训者岗位考核要求,全面强化培训者特别是培训管理人员的新技术能力。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培训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竞争的成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成熟,它必将进一步更新企业培训理念、改进企业培训手段、优化企业培训流程、推动企业培训管理,从而提升企业培训质量,助力现代企业腾飞。
作者:白东师 单位: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玉霞,李珺.借力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培训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胡义贵.浅谈企业远程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