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3-08-02 17:1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1篇

〔摘要〕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式,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当代世界的最高统治力量。准确判断和剖析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37-05

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根源以及发展走向,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作准确判断和剖析,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给帝国主义概括了五个基本特征,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一、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集中冲破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加速扩展到生产领域,使以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为核心的资本国际化最终形成。资本的全面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寡头、全球垄断。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瑞士学者詹姆斯・格拉特费尔德指出,这相当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着整个网络四成的财富。这其中大多数为金融机构,进入前20名榜单的就有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国性的,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都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垄断寡头。这些巨型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实行全球战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现代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它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或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对于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列宁曾经指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并且根据对大量材料的精确估计,有计划地组织原料的供应……那就看得很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决不是单纯的“交织”。〔2〕当代的跨国公司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成为有着高度组织计划性的全球垄断组织,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就几乎控制了全球多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如果它们被社会占有,就可以组织起全球性的生产,为人类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的利益服务。

二、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金融垄断资本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的过剩,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化的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也获得了大发展,最终形成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所谓的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是指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急剧膨胀,经济关系和社会资产越来越表现为债权股权等金融关系和金融资产,从而利润越来越多地来源于金融渠道,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出现了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生产、投资、贸易、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一体化的趋势,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自由运转。金融全球化使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结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加大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力度,要求世界各国放开金融市场。金融自由化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对内的金融自由化和对外的金融自由化两个方面。对内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取消中央银行的利率补贴,放松对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管理等;对外的金融自由化则包括开放资本账户、实行浮动汇率管理、对外放松金融业准入限制等。总之,就是资本流动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使金融环境越来越宽松,大大促进了世界资本流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占有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领域,包括投资、金融、生产、销售、贸易、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都已牢牢占据了主导和支配地位。吴大琨等在《金融资本论》中根据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分析了非金融业垄断和金融业垄断的新特点,即金融机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变化,指出金融资本概念需要拓宽:“现代金融资本是在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垄断的基础上,以垄断性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业资本与垄断工业公司为主的企业资本的溶合或混合生长。金融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商业银行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公司)和其他垄断金融机构的资本;企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工业资本,也包括垄断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商业等资本。”同时,金融资本的控制模式也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转变为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网状联合控制的格局。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控制了较多的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金融资本直接控制着母公司,通过各部门、各产业的子公司,层层参与控制更多的公司,各子公司又相互控股,从而形成了网状的格局,形成了垄断大财团、大的跨国公司。

第2篇

笔者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这个题目,直觉告诉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引导这整个专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中直观明确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许这毋庸置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难道就只可以用这一种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只用一种史观是否全面?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1.全球史观。

首先让我们先用看起来最稳妥的全球史观来分析这一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单元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岳麓出版社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确写到:“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世界上各个民族处在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是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全球化的发展明显加快。”这些内容清晰地归纳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逐步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而这些句子正是出现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全球史观的感染。对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岳麓书社为例,在本单元的解析与探究中这样写道:“材料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金付给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解析与探究明显考察的是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同以往我们用波音飞机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国,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走向合作共荣一样,这则材料展现的都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合作共荣,世界日渐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主导史观。

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主要从“现代化”这个层面切入,阐释人类文明从农业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历程。因此,现代化史观适宜于整合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而经济全球化刚好是这一阶段的内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现代化的层面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详细说来,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这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因为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台,封闭的市场经济只会阻碍近代化的进程,各国开放的心态和政策使世界各国共同谋求经济利益和全球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繁荣。而经济上的现代化为各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推动了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变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让我们把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划分阶段,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在西方国家的深入发展阶段和全球扩张阶段。经济全球化属于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二战后,现代化浪潮冲向全世界的表现之一,因此用该史观来分析本现象也是行得通的。

3.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大致被我们分为三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明发展,同样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授课内容和准备向学生传递的理念,因此每个文明史的教材模块中都通过编排一定的专题来展现该文明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阶段,我们知道文明史观注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交流、影响和融合。而经济全球化开拓的世界市场让世界各国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美国文化稍有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的美剧文化、美国宪法的自由民主等文明在中国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潮,孔子学院的建设,普通话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种类型的文化正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恰到好处。

4.生态史观。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的影响我们已经如同呼吸一样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了,近期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为母亲的身份讲解了雾霾和环境污染给们带来的威胁和弊端,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污染落后企业转移到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说,透过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中孕育着深刻的危机,人类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深谙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曾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受灭顶之灾,如今生态史观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对高中生传输生态史观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高中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树立环保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在生活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从而对未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注入希望,因此用生态史观引导同学们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关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同样可以以社会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说实话经济全球化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岳麓书社这样写道:“被‘拉近’的距离,在封闭的唐朝时期,玄奘为了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和天竺之间用了十几年,吃尽了苦头,然而在今天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去印度,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利用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及时联系了。”这些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再比如,以前只有外国才有的水果和食品,现在在我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电子产品苹果iPhone在美国和中国都有销售,出国旅游对中国人来说也不是新鲜事了,观察身边的快餐店肯德基和麦当劳、服装品牌店阿迪达斯、喝的饮料可口可乐、外资企业等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用社会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最能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一种切入方法。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税收国际化;国际税收竞争;税收优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减税为鲜明特征之一的税制改革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这除了与税收理论的自身发展相关之外,还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并日趋便捷,各国要发展经济必须拥有优势经济资源,而对国际经济资源的争夺带来了多方位的竞争,国际税收竞争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一、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资本流动、技术信息传播、消费和生产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经济态势。[1]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涵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究其本质,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同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1 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趋同效应之一,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税制趋同、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税制改革运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次税制改革运动在财政史上是空前的,其形式上的相似性和范围上的广泛性更是历次税制改革所不能及的。范围上的广泛性表现在这次税制改革的全球性,几乎涉及了所有国家;形式上的相似性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税制改革的普遍特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2)伴随税率的降低,削减所得税的纳税档次。(3)拓宽所得税税基。(4)税种组合的变化。削减个人所得税部分是通过其他税种的增收来弥补的,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从所得课税转向支出课税。(5)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同时拓宽了税基。有时公司税也有向归属制转变,或者是从部分归属制转向完全归属制的趋势。(6)强化税务管理。

    2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进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税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超越了国别的界限。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各国对经济资源的争夺,国际税源竞争不可避免,各国争相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逐步趋同。第三,经济的跨国交流客观上要求公平税负、减少税收歧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取合作的态度、协调彼此之间的税收制度是明智的选择。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要素全球流动的频率更加快捷,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逃税与避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 因此只有各国政府进行充分合作、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协调,才有可能保证各国税源的完整。所以说,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的进程。

    3 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当经济发展到全球化阶段时,公平竞争的市场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原来单纯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开始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主体,国际税收竞争开始加剧。在竞争初期,由于市场不够成熟,主要是价格竞争,于是各国政府争相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以期达到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目的。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的减税浪潮,所以说,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4 税收优惠是目前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常见方式之一

    从纵向上看,我们可以把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税收优惠(包括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行为)为主要手段的初级阶段和以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及巨大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高级阶段。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应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以税收优惠的方式或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政策来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单纯而普遍的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少得多,但这并未影响国际经济资源向该国流动。可以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税收优惠政策在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上的作用越来越弱,这时候就应该适当调整一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税收优惠政策仍是他们目前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利弊得失

    税收优惠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流动经济资源进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手段如果使用的过多、过滥就会侵蚀本国税基、阻碍该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税收优惠是一柄“双刃剑”,在使用时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以期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1 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优势

    在东道国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况下,对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而言,一方面降低了他们的成本,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成本比;另一方面,相对低廉的成本有利于他们在该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巨额利润。正是在微观经济主体这种趋利动机的作用下,税收优惠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具有吸引力。且在一定范围内,税收优惠的程度越大,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吸引力越大。

    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以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良性循环。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是东道国所稀缺的资源,虽然利用税收优惠手段来吸引这部分资源流入本国在表面上看来会影响本国的税收收入、抑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只要措施得当,将是利大于弊。只要措施得当,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引进外资后,随之而来的还包括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这将降低本国企业的学习成本。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大多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会给东道国带来部分直接和大量间接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东道国的就业压力。另外,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问题,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引进有利于东道国突破瓶颈的限制,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后,税基随之扩大,虽然优惠税率较低,但扩大了的税基弥补了优惠税率给财政收入带来的损失。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93年起利用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中国利用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引资大国。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并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功不可没。所以说,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既有利于东道国的发展,又有利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获利。

    2 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弊端

    (1)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税收收入流失,影响财政状况。虽然在经济政策、税收制度合理的情况下,适度的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扩大税源,弥补税收收入的不足,但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税收收入在短期内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只不过强度不同而已。在政府支出既定甚或呈“刚性”增长的前提下,无偿财政收入的减少就意味着有偿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国债发行量的迅速扩张,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甚或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各国在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的同时往往要调整其他方面的税收以保证财政收入,这样做会导致经济的扭曲,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据中国财政部的一份调查资料测算,1998—2000年,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综合税率水平分别为22.06%、21.85%和22.37%,实际税负水平分别为10.35%、11.59%和13.09%.[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大大低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税收的收入功能,必须考虑税收收入对一国财政的影响。

    (2)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扭曲,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税率、形成税负不公的局面,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生产及经营成本、人为扩大了外国投资者的获利空间,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的利润高于东道国投资者,扭曲了生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差别税率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竞争优势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价格上,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扭曲了消费行为。无论是生产方面的扭曲还是消费方面的扭曲,归结起来,产生的必然后果都是不利于东道国民族工业发展。

    (3)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引发本国的资本外逃。本国投资者相对于他国而言是外国投资者,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前提下,本国投资者在外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即获得更有利的税收条件。那么,微观经济主体在自身趋利动机的作用下,就极有可能去他国投资,出现资本外逃现象。美国国内收入局近期公布了一份统计数据摘要,涉及美国7500家最大受控外国公司在2000年的经营行为。[3]该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最新的研究结果,那就是美国跨国公司已经将其利润迅速转移到税收极为优惠的避税港。

    三、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

    1 在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同时,注意国际税收的协调

第4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随着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所下的定义真可谓成千上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5),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1995年出版的英国《科林斯商务词典》认为:“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过出口向国外经济进行扩张,但尤其专指通过对外国的投资,建立生产部件的工厂、制造车间和销售子公司。”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卡尔·海因茨·巴奎认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种见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越国界的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高,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全球化。”(注:张世鹏.关于全球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国外理论动态.1998(3))中国社科院裘元伦研究员则将经济全球化归为三类,即制度论、网络论和传统论。制度论总共有五种制度论者,他们的共同点是,从制度的角度观察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网络论是指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网络化的增长。传统论主要是借助于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指标来界定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判断其进程。尽管现在全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从根本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直是久论不衰的话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契机,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陷阱”,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警惕。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的双重影响下,社会生产力已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国际市场,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已锐不可当。因而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面对的一种现实。从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经济风险、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那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何影响呢?笔者认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国,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从挑战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把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其结果,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使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严重失衡,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程度有可能日渐加深。

    二、主导产业的定义

    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导产业演替问题,还必须对什么是主导产业加以界定。

    主导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人认为,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注:江小娟.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5.)有人则指出“在特定的时期内,主导产业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并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比重;主导产业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能够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挥明显的‘主导性’作用,即能够确实地将其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效果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注: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4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则认为“一个新部门可以视为主导部门的这段时间,是两个相关因素的复合物:第一,这个部门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要达到显着的规模;第二,这段时间也是该部门的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候”。(注: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

    综合他们的观点,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树立主导产业演替新观念

    1.客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的现实,发展中国家应清醒地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更加突飞猛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动下,全球出现了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经济”。发展中国家应该扬长避短,以积极的姿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当然,发展中国家也应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看到现存的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因而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只是有条件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使它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过时产业的转移,不得不接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以国内市场份额换取技术升级的办法。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下,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演替,这确实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2.树立主导产业演替的新观念

第5篇

【关键词】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创新;商业模式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多元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全球化、透明化的背景下,海尔通过对经营模式的不断探究、创新,已经初步形成本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即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在经济虚拟化的今天,中国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场无声战争。

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背景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于1984年创立于青岛,是当前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初步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887亿元,销售量第七次蝉联全球第一。

(二)海尔集团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核心主张,是指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被组织人员普遍接受认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历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创新已然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海尔员工普遍认为不断创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精髓。

(三)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顺应潮流,才不会被无情淘汰。从1984年至今,海尔集团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多元化发展阶段,实施OEC管理模式,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兼并国内多家家电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坚持走出国门、出口创牌,在海外建立“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实施“市场链”流程再造。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坚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网络化阶段,海尔集团坚持网络化的市场和网络化的企业,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继续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

二、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分析

(一)所谓“人单合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企业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契机,新的经营模式应凸显网络化特性。海尔所探索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体现网络化特性的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所谓“人单合一”,“人”,指的是认同海尔经营理念的所有人;“单”,并非狭义的商品订单,而是指商品所体现的市场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一种将市场、用户和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由、自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全球信息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实经济运行主要朝着全球化、信息化两个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爆炸式信息环境下,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透明化,而网络经济模式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产生并不断发展。网络经济模式是指企业在商品运行过程中将市场作为中介,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协调供求关系并从中收取一定交易佣金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网络经济运行模式。

(二)“人单合一双赢”创新意义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是人单合一的终极目标。在营销学中,双赢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在企业与用户二者中,用户先赢企业后赢;另一方面,于企业和员工而言,员工先赢企业后赢。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双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而事实证明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也是一种服务理念。互联网时代,用户关注的不再是广告而是口碑。在企业多年发展中,海尔依旧坚持“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商品、高品质的服务,以求实现企业对用户的诚信承诺。在网络化阶段,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科层制企业转型为共创共赢的创业平台,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变革让每位员工直面用户、与用户零接触,打造出互联网时代的诚信品牌。

三、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借鉴意义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改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现行经济运行过程中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双赢是人单合一的关键,是引导企业改革方向的灯塔。在企业双赢模式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用户的需求、员工的参与、领导的决策等。从一般意义上讲,用户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接受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创新不再是科研人员的“独角戏”,用户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需求、用户参与被认为是新背景下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员工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关键力量,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知识性强,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独立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学会用人艺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决策。

四、结束语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体现了海尔集团在网络信息化阶段对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和用户需求的重视。变革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仍是当前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张瑞敏的全球竞争新思维 揭秘“人单合一”战略 海尔模式就是“人单合一”![J].中外管理.2005(11)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走出去

一、关于企业走出去理论概述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探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决策等。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1970年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认为一国企业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垄断优势,即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否则由于高额的成本很难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后不是简单的模仿、生产、应用而是再经过本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生产出另一种产品或功能更加健全的产品以后再进行推广,也叫技术再创新。这样经过再创新的产品在国际上就会有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机遇

现在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已经渐渐的步入正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恢复期也已经过去,现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在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上发展,这正是新一轮改革中带来的机遇。

(一)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越演越烈,特别是欧洲国家,如2005年欧洲各地的制鞋业者抗议中国进口的皮鞋而导致的中欧制鞋业争端,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美钢铁业争端,中日纺织品业争端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李猛和于津平通过利用中国与90个国家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东道国对中国实施57年的非关税壁垒会显著影响当期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二)人民币升值对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

近几年,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给别国带来严重的贸易逆差,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采取了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的出口,人民币被迫升值,由开始的八块多升为现在的六块多,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受阻,但同时也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正如王凤丽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我国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可以将传统制造业企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带动国内一些相关设备和零部件出口。

三、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挑战

(一)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

通过近几年对外投资行业投资额可以看出,在对外直接投资所占行业中,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这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总的投资总额占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2%。而高技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较小,在2012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左右,可见在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

如果采用GDP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话,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3年公布的全球各国GDP总量来看,中国以GDP总量9.181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按照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排名第11位。薛求知、朱吉庆运用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与理论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滞后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四、总结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正积极的进行改革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打造出具有世界核心竞争力的海外企业,提高全民自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增强市场营销和跨国经营能力,逐步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Cambridge,MIT Press,1976

[2]Buckley P J. 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the Macmillan Press,second edition.1991

[3]Louis T. Well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in Tamir among and CharlesP. Kindleberger(ed). Multinationals From Small Countries,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76:35

[4]Sanaya Lall(1983).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 New York:John Wiley&Sons,pp.250268

[5]李猛,于津平.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3

第7篇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从面上看起来是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就其根本却是科技进步。“全球化”作为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世界化”,其实是在互联网建立后才真正确立的,这种“世界化”程度的提升也是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网络化生存”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当下写照。因此,正视“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必须正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

如果把文化视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科技进步是人类在当下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而如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当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显然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甚至有由科技进步来主导的趋势。科技进步已成为“全球化”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变为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目前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伴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时代又接踵而至。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多元的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生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终将冲破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旧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尽管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可能较长,但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8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

第9篇

高中生已经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他们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学除了要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主体地位与空间,让他们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深刻性、全面性,笔者多年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指导学生课前充分调研,课堂学习提高针对效果

高中生在政治学习中需要有丰富的积累、阅历作为基础,才能够理解得更为深刻、全面。但是高中生由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导致他们缺乏这样的直观感知,这就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调研,针对教材内容列出调研提纲,深入到生活实际之中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素材信息,以及发掘其中的一些内在规律,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例如在《消费及其类型》内容的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认真了解生活中按照不同方式、对象和目的区分的消费类型,如认真观察生活中交易方式不同的消费类型,什么样的消费是钱货两清的消费,哪些消费属于贷款消费,以及哪些属于租赁消费等等。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很快地找到这些案例,如购买衣服、生活日用品就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住房按揭属于贷款消费,租赁汽车就属于租赁消费,有了生活中的这些案例作为基础,学生则可以有效提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效果,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信息基础。

二、课堂之中进行讨论辨析,加深学习内容理解效果

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更为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让他们针对学习的难点或是思想中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辨析,让大家共同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案,获得完善的学习成果,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效果方面意义非常明显。例如在《个人收入的分配》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具有了初步的认同,但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暴发户现象,存在着一些思想上的疑惑。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对一些暴发户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学生明白了按劳分配是我们整个社会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但是之所以出现一些靠钻政策空子、违法乱纪一夜暴富的现象,并非是按劳分配的方式出现了偏差,而是一些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让他们钻了空子,这属于个别现象,并且随着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不断优化,必定会消失。这样的现象只能是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插曲,是特定时期、特殊阶段出现的现象,非主流也不具备再造性。有了这样的分析探究,学生的理解效果更为准确,心中的疑惑一扫而空。再比如《面对经济全球化》内容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经济全球化会使我们的国内产业竞争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思想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不同程度存在,对此,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首先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经济全球化是发展必然趋势,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在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调整以及加快发展中具有巨大作用,但是对于某一时期、某一部分地区可能产生发展的冲击,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状况,我们才要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加大科技贡献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主动融入并依靠发展不断提升影响力。在这样的讨论辨析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面临形势的认识,而且充分意识到如何正确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纠正了学生理解中的一些片面观点。

三、模拟再现现实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开展学习研究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掌握的有效程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模拟再现的场景中学习领悟,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的消费理念特征,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求异消费理念、攀比心理、从众行为等方面的不同案例,选取了三个小组进行小品演示,让学生对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这样的不正确消费观具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这样的效果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解来得更为生动、形象与直观。笔者带领学生结合刚才的课本剧小品,进入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在这样的分析与对比中,对于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更加全面,这样的生活场景再现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帮助极大。另外,在有关民主选举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也是提高教学成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

四、鼓励开展课后专题调研,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高中生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专项调研,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价格》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本地区农副产品种植的种类、规模及其价格变化进行分析,结合近几年的价格变化态势、生产要素变动情况,从需求、产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准确地分析下一年的价格走向。这样的调研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对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种植项目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可以根据价值规律分析推测的结果,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向他们提出下一年种植规模、种植种类方面的建议。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效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让政治学习成果转化为生活中的有效信息。

第10篇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策动力是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为切入点,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对策。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公司 跨国并购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趋势。全球化影响的区域差异, 表现为经济相对发达区所受到的影响大于经济不太发达地区、边界地区大于中部地区。此外, 国家政策的差异, 也可使那些开放程度较大的地区受到更为明显的国际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工场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进行都是经济全球化萌芽滋生的重要背景。但此时的全球化进程还是非常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固的特点;流通的商品也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

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全球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大大发展;流通的商品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品。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

20世纪中叶之后,全球化进程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是当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首先是生产全球化。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波音公司整合全球工厂技术,是经济全球化非常好的实例。

然后是贸易全球化。这里说的贸易全球化不单指在规模上的扩大,而且也包含了参与贸易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最后,资本的全球化。由于资本总是向着利润最高的方向流动。因此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必然的。目前,全球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研究开发及技术转移的80%,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的90%。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使得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提高了世界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国际分工水平提高,推动了各国生产力发展 ;不仅如此,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由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引导的经济全球化拉动了经济活动的扩张,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变现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占据了全球金融的核心地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全球化经济的边缘。

二、当今跨国公司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

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等。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2.跨国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其次,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再次,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

(二)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1.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效应上,主要有东道国资本供给增加的效应、国外先进技术输入的效应和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方式的输入效应。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新的设施、增加了资本存量,扩大了所在国的生产规模,促进了就业,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税收。在技术发明与技能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东道国科技开发设计能力,促使技术创新。在组织与管理技能方面。通过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也会对东道国在组织、管理技能方向产生间接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作为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对东道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利益关系。凯恩斯认为:国外投资问题上,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与作为整体的国家或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具体来看,本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国内的失业率可能趋于提高,其次,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投资会造成母国经济的产业空心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可能引起母国技术与产业的扩散,导致母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下降。

三、中国跨国公司发展与展望

(一)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以及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起步晚,但投资速度相对快;对外投资主体进一步优化,一批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较好成效。中国的这些以合资公司为主要投资形式的跨国公司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境外企业实力和对外投资数量均有所增加;不仅如此,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也不断增加,项目金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新希望、远大集团也在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新生力量。

(二)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空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不少困难和瓶颈。

1.海外企业经营的格局欠合理,我国目前贸易型境外企业比重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仅占到对外投资总额的30%。

2.由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要求低,造成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3.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当今世界上通常意义的跨国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别。

4.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明确,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前期市场调研不细,目的性不强,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使企业造成盲目投资,造成不良影响。

(三)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定位

1.合理定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其定位的目标也不尽一样,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带动出口的创汇主导型企业。(2)以获取原材料的资源开发型企业。(3)以获得他国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学习型企业。(4)以占领市场为目的的国际竞争型企业。对一些企业而言,往往是多目标的结合。

2.实现企业制度的国际化。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学习当今国际上现代跨国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应按国际惯例来运行。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由法人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以及配套的外部环境等构成的系统,顺应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形成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机制。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1)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大多数三资企业及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属于这种情况;(2)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了转变,但面向的是国内市场;(3)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但经营机制仍没有根本性转变,国有外贸企业或外经企业,一些生产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属于这类。

(四)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对策

1.制订跨国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对中国跨国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对策上,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进行考虑。在投资区域选择上,坚持重点区域与市场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优先考虑打入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市场;在行业选择上,以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为基础;突出出口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的跨国经营发展;在投资形式上,要坚持独资与合资、新建与并购相结合;在合作伙伴选择上,要有与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结盟的战略意识,以便降低风险、分享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资源优势和特殊优惠;在海外企业管理上,要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完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现行出口信贷政策,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在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方面,除对作为实务性投资的出境设备、散件、原材料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外,还应实行国外纳税额扣除政策。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将能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课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增加资本金,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出口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保障。在对对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外投资保险应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之后,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

3.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经商处的第一线作用,加强对驻在国经贸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又要充分调动各类涉外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行业协调和中介服务。由于商会、协会专业性的特点,它们更能发挥对会员进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功能。现有商会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不够紧密,官办性质较重,与国外的民间商会性质有较大区别。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黄范章.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10.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地质调查;需求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质调查工作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就不一样,因此为了让人们对当前我国地质调查形式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就要通过对其各个不同阶段经济设备发展情况,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划分的判定。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和判断

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都是通过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来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节目单进行划分和判定,从而让人们对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主要是通过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为基础的指标,来对整个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处于一个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且随着工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将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实现向工业化后期过度,从而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在此期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

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地震工作需求

从西方发达国家演变历程来看,每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工业初期、中后期、后工业阶段这个三个阶段的演变。这就使得人们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其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比如工业化初期当中,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且对地质工作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控制管理,还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来对相关的调查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地质信息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工业化中期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显著的增强,那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这就使得矿产勘查的任务日益迫切,因此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使得的完善和改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性格要求。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我国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不一致的,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经济和地质需求规律是大体相同的。

1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资源约束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随着工业化发展,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资源消耗增加是不可必免的。所以,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情况还很突出。一是资源呈现开发强度大,利用低,储量消耗快的供应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不适应;三是矿产品进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1. 2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给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从全球化配置资源角度考虑地质调查工作。即,要求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矿产资源的重新分配的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尚不发育、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不健全,地质调查工作要发挥引导境外风险勘查工作,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作用的同时,吸引外资,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社会发展的资源安全供给。

1.3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目标和任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地质调查工作要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工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其他物质资料;要开展地下水调查,确保干净的水资源;要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要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调查评价。

2 2020年前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2010年,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正逐渐企稳并呈现新一轮增长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保持在6.5%的水平,比去年的7%略有放缓。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稳定有序的上升阶段。

预计2020年,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化进人可持续发展轨道,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占产业结构中的50%,重工业发展进人缓慢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到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人均GDP增长,工业化进人平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趋于稳定或逐步减少,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2.1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从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一旦工业化进人重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短缺。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相当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尤其是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80%。21世纪以来,由于汽车、住宅、和基础设施等最终需求强劲增长,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和化工等中间产品需求量的迅猛增长,再引起煤炭、矿产资源、石油、电力等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划分理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结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预计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铁矿石需求量达到10亿t以上,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200亿t;铜需求量达776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将近1. 5亿t;铝需求量达到约190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3. 1亿t;镍需求量超过100万t,几乎是目前的3倍。按照现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大量能源不得不依赖进口,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将大幅度上升,能源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2.2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要求拉动了地质勘查投人的迅速增长

我国从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地质调查投入结构变化与国际发展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尤其是地质环境类地质调查投入有了明显增长,而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同步之势,基础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明显,需求将持续增加。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需求强劲,勘查投人不断增加,自2001年以来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2009年达303亿元。预计2011年将进一步增加到400亿元。加上地质灾害频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资金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方面的投人不断加大。据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国民经济的症状都和地质调查工作有着目前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更加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行驶,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确定,从而对当前我国地质工程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以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经济全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技术管理合作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意义与前景。

1.图书馆是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构成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各国的图书馆界是推动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主城部分。但是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近段时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反战,但是同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图书管的设计上、运行机制上、资源配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国家竞争力的上升,综合国力的增强必须要深化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互相学习,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提升。

2.信息全球化的中心是图书馆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更多的是以信息全球化的方式实现的。而图书馆作为信息全球化的中心环节必然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各大各大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图书馆能够为我国带来更大的信息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需求无疑会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信息及交流量的迅速增长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赢得了很大的成绩与发展,但是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全球信息交流迅速增长,如果我国没有丰富的信息存贮和可以选用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合理的设计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并提高图书馆的整理加工、导航等各项功能。

(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网络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是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图书管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创新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其技术必然会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自动化水平并有效的更新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而这就需要在图书馆的设计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在图书管内图书的借阅、整理、加工等工作才能顺利展开,确保图书馆对书籍的保管条件符合标准,从而实现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2.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通信走入了千家万户,当今有很多人热衷于电子图书的浏览与阅读,因此使得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可能。因此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必须要注重虚拟化和数字化的建设,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类型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网络虚拟资源建设与整合等工作,从而实现同现实图书馆内一样统一的馆藏体系,进而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

二、图书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图书馆面临着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机,各项资源的投入都非常紧张。这也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没有取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由于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设计与实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很多图书馆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冒风险望而却步。其次,图书馆也面临着来自于人才方面的挑战,由于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开出的待遇条件并不优越,很多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不愿意从事此行业的工作,以至于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这也就严重的制约了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

(二)图书馆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趋密切,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摆在了国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好的局势下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其次,图书馆的设计还应该基于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并承担起图书馆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图书馆强大的信息支撑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与国际经济结果有着总要的参考意义。其次还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的设计还应该着重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实现。图书馆只有抓住机遇,拓宽渠道,不断的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落实我国相关保密发挥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才能够实现自身优势,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未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质的行业,图书馆最基本的总之就是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制度服务,因此在图书馆设计工作当中对于这一点必须要予以重视。比如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建筑结构设计上都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其次,图书馆的设计还应该围绕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来开展工作,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带来的调整。总之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进一步拓宽和构建新的服务平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服务人民,并积极的承担起图书馆的收集整理、创新、导航等功能,为读者提供便利的功能和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