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意义

企业知识管理意义

时间:2023-08-02 17:1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知识管理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知识管理意义

第1篇

 

关健词: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

一、建立文化知识管理体系的意义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依靠创新实施企业的研究开发,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否则企业将被淘汰。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人其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是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地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竟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在公司知识生产、分配、获取、共享、利用等知识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2)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上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3)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三、企业文化知识库

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等。为什么还要建立文化知识库?知识库与信息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呢?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竟争环境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说取决于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增值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应运而生。

    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建立知识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所需的软件,而企业知识库系统软件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1)集成性。21世纪的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例如多地点、多场所经营,跨国经营,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纪,企业的封闭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在网络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其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软件,除了具有生产管理功能之外,还应具备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功能。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这样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并为有效使用打一下了基础。

第2篇

首先,会计人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

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以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创造知识,可以说,会计人是会计知识管理的灵魂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实施会计知识管理流程中会计人的作用予以关注。多年来会计人的职称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使得会计部门的员工较之其他专业部门的业务素质要普遍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人已经完成了向知识员工的转型,即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其次,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企业中最新实用计算机的部门便是会计部门。后来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随之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国内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最早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经济信息知识进行编码化、组合管理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为会计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信息化思维方式和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会计部门知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会计知识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知识内容和会计知识过程的统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也为会计部门多年来能积累下大量的客户文档、文件、凭证、资料、报表、合同等信息载体提供了保障,形成了许多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倡导企业采用 XBRL 标准语言进行财务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而 2009 年国家也刚颁布了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公告,可见会计部门知识的标准化为其进行知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从会计知识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据数字图书馆关于知识管理的搜索查询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已是比较普遍,但是对会计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其知识与企业中的其他知识相比有一定的鸿沟,更具有专有性。

将会计知识管理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出其构建体系及后台支撑,使会计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

助力会计人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会计人的立场出发,顺应会计人由数据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智慧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轨迹,将会计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提升会计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现实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自己的管理实务,其中,一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今知识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会计知识管理需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会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使得会计知识管理可以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在实际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现状。

会计业务流程的相关研究。

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的职责就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而会计业务流程正是实现会计职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业务流程是指会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加工与存储流程及报告信息流程三类主要活动。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调查研究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后,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再造是基于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与以往的流程变革相比,对组织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质不同的。可以说,如果把局部流程变革视作是战术再造的话,那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战略再造;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为了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流程体系。它本身倡导通过利用 IT 技术和给员工授权,以顾客导向为机制,实现组织快速适应外界变换环境的目的。

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并参阅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书籍、期刊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互联网的运用给予本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其一,规范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界定,在知识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给予其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在借鉴知识管理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力求构建会计知识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

其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问卷来获取数据,按照本文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象来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各自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构想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基础。

数据、信息和知识。1997 年, Skyrme 和 Amidon 在《基于知识的商业》( Creating theknowledge-Based Business)一书中明确了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提到了智慧在经济中的作用――智慧并不是(虽然或许应该是),管理研究中常见的课题,但是智慧提醒我们获取知识还是更高的目标,整合个人的知识并使其发挥作用能产生奇迹,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界仍然很重要。会计作为管理的利器,已成为组织经营活动的沟通工具。它将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给数据以解释,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将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对决策者所需的知识,辅助其正确决策。

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在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对组织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会计岗位一般有总账会计岗位、费用成本核算岗位、出纳岗位、稽核岗位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业务,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

第二,会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首先是一种战略和方法。会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并由会计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重视有形资源的管理过渡到重视知识资源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会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会计知识的获取、应用、固化、分享和维持。会计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会计知识,是会计部门所面对的海量级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活动过程。会计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有效整合企业的会计知识资源,使得会计知识按照会计的目标来组织运营,并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

实现管理信息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冗余”,会计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日渐提高,已经由对信息的需求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会计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促使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能够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素质能力。

会计知识、会计人与 IT 技术的有机结合会计知识管理是通过会计人借助IT 技术对会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会计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是主体,会计部门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激励会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共享会计知识,同时借助 IT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需将其在会计部门乃至全企业范围内作为综合性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察。会计知识管理对会计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会计知识视为资源,对会计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企业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战略层面而言一般可表述为,通过会计知识管理活动促进会计知识资本的形成、保值与增值,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作业层面上则可表述为隐性会计知识显性化,显性会计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效益化。

第二,会计知识获取――更透彻的感知。

在会计知识管理中数据采集不仅是单纯地指采集原始业务数据的过程,而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始的业务数据,即指在发生实际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尚未被赋予会计上的意义;二是指生成的会计数据,即指业务数据经过相应的会计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此时该数据已被赋予特定的会计意义,但又将是下一个会计处理环节的数据原料。

第三,会计知识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

会计知识应用是指利用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具体事项的过程。一方面,会计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又形成新的知识,比如会计部门综合各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在应用知识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又可以继续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

在会计知识应用过程中,现行的先进信息技术可助会计人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即会计人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可以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专家系统可以按照知识需要去创建可能需要的知识组合。同时复杂的数据搜索技术可以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联系,而这是人脑所无法完成的。

四、研究结论

第3篇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它的研究日渐深入。“知识管理”是美国麻省莱克星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知识管理。迄今已召开12届国际知识管理大会。目前51%的美国公司已实施了知识管理,在英国100家大公司中,已有43%的公司推进知识管理。现在,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已设立CKO(知识主管)职位。取得了巨大成就。

美国的彼得・F・德鲁克是知识管理的创始人。作为一种理论,在国外它处于“前范式”时期,其论著大多是对一些实践经验的描述、总结与分析。《哈佛商业评论》等先后发表了彼得・F・德鲁克、野中郁次郎、阿特・克莱那等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的论文。美国的巴顿、拉兹洛、拉各斯、塞斯菲尔德等出版了《知识与创新》、《知识优势》、《第三代管理思想》、《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等书。杜拉克出版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坎特出版了《管理的前沿》等书。彼得・圣吉,马席克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21世纪学习型组织》等。但是,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如何进行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上,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模式、方法、路径介绍较多,案例分析较多,而且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1998年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热,知识管理传入我国,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社会学界乃至哲学界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人数较少。近几年已有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有社科基金项目。个别省社科规划项中也有少量的知识管理资助项目。武汉已经毕业了我国第一名知识管理方向的博士生。我国EMBA已将知识管理列为重要课程。河北经贸大学等少数高校已设有知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的少数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作了初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了《知识管理丛书》,北京、云南、山西一些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几本知识管理方面的书。一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家教授先后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知识管理方的论文。但是,纵观这些成果,其特点有三:一是对国外介绍性的东西较多,创新性成果少;二是介绍知识管理基本知识的多,深入研究知识管理深层理论问题的少;三是研究宏观问题的多,描述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的多,研究企业知识管理深层次问题的少。尤其是迄今很少有人深入到我国知识型企业去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成果不多。

研究趋势可用国际化、规范化、本土化、科学化来概括。

国际化。目前世界上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完成了事实资料积累的任务,尤其是美、日、英等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率先对企业知识管理案例进行了分析,发表了一些成果,对某些问题有了较为相近的看法、观点。今后,国际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界对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将进一步加深。知识管理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东西方对话的机会增多。

规范化。目前世界上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处于前范式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范畴、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原理、原则、机制、模式、方式等将逐步达成共识,形成相对独立的,被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体系,实现由前范式向范式的转变。

本土化。各国的国情不同,知识管理的理念、环境、方式、方法等也就不同。各国学者将对知识管理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科学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这在发达国家、落后国家会有一些差异。但是,落后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大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成果,勇于创新,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科学 化。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地过程。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无论从选题上、路径上、方法上,还是内容上、实证上都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尤其要高度重视,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

二、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意义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健康状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过去,我国学者在企业体制、组织、技术、文化、管理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不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加入WTO,溶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二是面对知识经济的严重冲击和挑战。这样就有许多新的不适应。其中,管理创新的任务尤为艰巨和迫切。

知识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已成功地实行了知识管理,国内联想、海尔等高知识型企业已开始了知识管理实践。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但是,这不等于我国没有信息化、没有高科技企业。根据国外的经验,中、高知识管理的企业应进行知识管理。这种企业在我国是数以百万计的。因此知识管理大有可为。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知识管理尚处于朦胧状态,不知其为何物。

从总体上讲,国外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理念、方法虽有合理之处,但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尚处于“不自觉”阶段。形象的说法是:“国外的不好用,国内的不会用”。因此,就有一个结合国情进行创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中、高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基因、寻找其基因谱,发现其机理,从共性上、根本上来解决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这对于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诊断、基因修复、基因重组、基因再造,提高企业生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知识管理。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以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具有世界意义。

三、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基本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两大部分。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但又不同于自然生命体,而是一个人工组织系统。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岁,民营企业只有2.9岁。而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42岁。瑞典的斯道拉公司寿命长达700多年,为世界之最。为什么企业有的短寿,有的长寿?对此,中外学者都进行过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们认为,既然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人工组织系统),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存在着基因。问题是这些基因是什么?如何对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进行诊断、修复、重组、再造。我们应紧密结合国内外知识型企业的典型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机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这一部分是研究的重点。研究并发现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企业病”,保障企业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基因谱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机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如:知识人生成机理、虚拟组织发展机理、企业环境优化机理、企业学习机理、企业创新机理、企业基因突变机理、企业基因修复与重组机理、企业基因再造机理。总之,要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运用基因理论,对其知识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推动我 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科学研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路是:

缘由理论溯源与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及方法建立分析体系实现研究目标。即: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企业不能可持续发展,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问题;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进行评析,对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与评价;把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多种研究方法;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范式分析系统(基因谱分析、模式和机理分析、目标和途径分析、中外企业实证分析);实现研究目标(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范式)。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方法、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经验分析、多范式的主题研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科学抽象的方法,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美]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美]巴顿,《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

[美]欧文・拉兹洛等,《管理的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白云等,《基因的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钟万君等,《基因重组未来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美]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4篇

[关键词] 新知识管理 复杂适应系统 主体

一、新知识管理理论

随着复杂性理论在组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一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想的新知识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新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国际知识管理联盟的McElroy和Firestone等。新知识管理是相对于第一代知识管理而言的。第一代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强调围绕着信息系统来管理知识,仅关注现有知识的扩散,主要目标是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内传给正确的人。而新知识管理认为,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更要以人为中心来管理知识,即强调通过个体自组织地交互来扩散和生成知识。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扩散,更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因为后者能带来更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要把组织看作是知识的供应方,即注重组织知识如何转化为个体知识;更要把组织看作是知识的需求方,即注重个体知识如何转化为组织知识。

二、新知识管理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新知识管理理论的很多观点都来源于由Holland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是:CAS由主体(主动的个体)组成,系统的复杂性源于主体的适应性。主体通过与环境,以及与其它主体的非线互,不断学习或积累经验,以此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了系统的演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多样性的出现、更大的聚合主体的形成等。

新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可以把组织看作是CAS。以下结合CAS的四个主要特性,来扼要分析一下新知识管理理论中蕴含的CAS思想:(1)非线性,即CAS内的主体之间有非线性的交互作用。知识工作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就是一种非线性的交互。(2)自组织,即CAS演化到某个有组织状态的直接或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部,而外部只是其演化的条件。知识的扩散和生成是一个自组织而非他组织的过程。(3)涌现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特性。在CAS中,整体的行为要比其各部分的行为复杂得多。知识是通过知识工作者间的交互而涌现出来的。(4)适应性,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复杂适应系统不仅会改变其内部模型的适应度,还会从中提取积木,以创造新的内部模型去适应持续变化的复杂环境。新知识管理认为,未来的知识型组织应该是个智能复杂适应系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组织不断改变内部模型(知识),以适应环境飞速变化的需要。

三、新知识管理理论的实践意义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想的新知识管理理论究竟能给企业知识管理带来什么?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知识生成

Rudy Ruggles曾对四百多个欧美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实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许多企业并不擅长产生新知识。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知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尤其对知识型组织,知识更是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若仅满足于现有知识,而不根据环境的变化(如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策略等的变化)生成新知识,企业组织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新知识管理理论正强调了要关注知识生成,知识生命周期从知识生成(内含知识检验),到知识集成,再到知识应用。这给知识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指导意义。

2.以人为中心

Rudy Ruggles在调查中提出两个问题:企业正在做的知识管理实践是什么?应该做但还没做的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欧美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实践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通过搭建信息网络、数据库、知识管理系统等来收集、储存、萃取和检索知识。而普遍认为最应该做但还没做的知识管理实践行为是:公布内部专家知识源,创建知识工作者的交互网络。当又被问及作为组织竞争能力来源的知识更依赖于人、过程还是技术时?50%的企业认为更依赖于人。而新知识管理理论正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不仅要借助信息技术,更要重视促进人与人的交互,而知识正是在人与人的非线互中涌现出来的。

3.强调知识的检验

新知识管理理论重视通过个体交互而生成知识的同时,也强调要进行知识的检验。在知识生命周期模型中,知识的检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当在个体或团队层面形成初步知识后,还要经过同行评价等形式的检验,未通过的知识将反馈给知识工作者或团队去更正,而只有通过的知识才能被吸收为组织知识。然后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知识还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的知识将被重用,未通过的知识也会反馈给知识工作者或团队。这样能形成更适应组织实践工作需要的知识。

4.知识管理不应被组织商业策略禁锢

在目前的组织实践中,知识管理多被认为要服从组织的商业策略,当商业策略形成后,才借助知识管理来收集、发送执行策略所需要的信息。准确地说,这更像信息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新知识管理理论认为,商业策略是一种组织知识,知识管理目的是增强组织中的知识生成和扩散,也就增强了形成组织商业策略的能力。换句话说,组织商业策略是知识管理指导下的知识生成和集成过程运作的产物。如此得来的商业策略才更有效,更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5.组织管理者角色从控制者变为培育者

新知识管理理论认为,学习和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而不是仅依靠行政命令就可完成的。因此,新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提倡通过自组织来促进知识生成,认为个体间自发地共享知识或相互学习,知识扩散和生成才能更有效。自组织能让个体更加自由地吸收知识,从而更有可能创造新知识。所以,组织知识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中央控制者,而是培育者或使能器,他们为组织中的知识扩散和生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知识管理系统不仅是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与工具,并给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及模型。文章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系统构建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学习型组织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Seng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以“五项修炼”为基础,具体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个部分。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点在于结合自身环境,建立起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与实施组织学习,使得诸方面都得以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集成了信息型组织中以“技术”为主和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两者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转化。

(二)知识管理概述

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1.知识的分类。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划分方法,可以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在此基础上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将知识又划分为两大类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为可编码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对于组织而言,这类知识较易被其它组织模仿,因此也易失去竞争优势。隐性知识的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对于组织而言,隐性知识是其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组织内部知识显性化将这些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而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用综合的方式利用显性和隐性知识。

2.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归纳国内外学者有关知识管理的观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表达为: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测评、组织、控制、技术和领导,以期达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的过程。简言之,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拥有知识的人和知识管理工具的组织和开发。

3.知识管理的特征。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企业管理相比较,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高度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适当、有效的激励是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组织管理需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员工人尽其才,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与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个人显性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个人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显性化,并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化到产品和服务中去。

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知识的创新、员工的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企业管理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追求整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知识管理对于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意义

知识管理可以提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对知识积累、创新和应用的能力。然而影响核心能力形成快慢的关键因素却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学习。学习型组织通过对知识加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以及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最基本且是最重要的功能,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组织各要素相互联系、整体发展,从而使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共有知识,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发展。

知识管理有助于克服传统组织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习型组织的扁平式结构。

可见,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管理活动,没有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学习型组织就不可能得到持续的发展,组织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一)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KMS)则是组织实现知识管理最好的平台。结合上文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可知,知识管理系统注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因素,在分析企业知识供需的基础上,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为指导,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及知识管理技术、组织变革、企业文化及激励机制等各种知识管理要素进行集成,实现系统化、动态化的知识管理与控制。在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人是产生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

知识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就是组织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增进组织对知识的获取、选择、共享、创新的意识和水平。通过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图书评论

〔分类号〕G203

A Characteristic Book――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Zhang Anzhen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 Xiangtan411105

〔Abstrac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written by Prof. Qiu Junping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at this book is creative, systematic, practical, advanced, and full of pictures, so as to widely recommend the book to the read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branch.

〔Keywords〕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book review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邱均平教授和他的同事马大川先生及他所带的博士研究生文庭孝、赵蓉英、陈远等合著的《知识管理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通读了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视野宽广等特色的著作。

1一部创新性著作

《知识管理学》之所以是一部创新性著作,它体现在:

1.1学科建设的创新

自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对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掀起了一股股层层递进的热浪。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对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学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知识管理著作,但这些著作与论文,都只是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了经验总结,而这些经验又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上,研究范围比较窄狭,难以直接应用于政府、图书馆、教育部门和个人等领域之中,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缺少从学科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升华。

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领域在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高度,对其丰富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探索,突破了它的组织、行业、机构、专业、学科等实践因素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此学科体系含有知识管理基础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与实践及案例分析四个部分,涉及的范围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学术部门和个人等诸方面的知识管理问题。与有的著作只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研究、或只从知识管理技术上进行探索、或只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总结相比,此书则全面、系统得多,具有创新性。

1.2理论研究的创新

邱教授等从学科理论研究的高度。对知识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创新性反映在:

1.2.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创新邱教授等对“知识”、“知识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个人知识管理”等,在给出国内外学者所下的定义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具有创新性的定义。如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邱教授等在列出了国外学者Brent Gallupe、Peter Maeso和Robert Smith、T・H・Devenport和L・Prusak、Peter H・Gray引用Alavi与Leidner和国内学者乐飞红、袁红清、邱晖、丁蔚、武枚等诸种不同定义的前提下,从研究和辨析“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两者间关系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认为狭义“知识管理系统”可理解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1]235,“是支持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信息系统”[1]236。而“广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整体看做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是企业模型的抽象,是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视图,它不仅包括与知识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产品,还包括作为知识管理系统内容基础的企业知识构架和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支撑环境”[1]236。显然,此种“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有如下几点创新:①视角上创新。不仅从狭义上给出定义,而且从广义上给出定义,视野宽广。②层次上创新。从“广义知识管理系统”看,有整体层次:整个企业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抽象层次:企业模型抽象;核心层次:软硬件技术与产品;构架层次:知识构架;支撑层次: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整个定义,就是一个立体型,全面、深刻、丰富、科学。③是方法运用上创新。邱教授等是在比较“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点之后,才提出其科学的定义。④是借鉴与发展上的创新。对于“狭义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在借鉴他人“定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突出了“捕获”、“完整”、“创造”三点。

1.2.2对学科研究对象的创新邱教授等认为“知识管理学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和应用中一般理论、方法、技术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与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1]128。知识管理学分狭义知识管理学和广义知识管理学。该著作在其他学者对狭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放在对广义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知识的管理,并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学科领域”[1]128。足见,此种学术观点与国外有的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新产生的学科,主要在于研究组织知识资产及其管理”[1]128的观点是不同的。它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的知识管理”,这说明广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知识管理,是对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管理。因为只有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在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进行交流,才有交流的价值;只有对此部分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二是应用性。这些管理中的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只有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学科领域的建设之中,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的前进和科学的发展。

1.2.3对学科体系结构组织与理解的创新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除企业知识管理学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之外,针对政府、教育、学术、机构、图书馆和个人等的知识管理学还缺乏规范。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学的体系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组织与理解:①知识管理学“可分为宏观知识管理学和微观知识管理学”[1]130;②可“分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学和狭义的知识管理学”[1]130;③可“分为理论知识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和应用知识管理学”[1-3],并对各方面学科内容进行了规范。显然此三种组织与理解较为全面、科学、具体,具有创新性。

2一部具有系统性的著作

《知识管理学》是一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逻辑性强的系统性的著作。

2.1总体结构上的系统性

此著作纵向上有一根贯穿全书各个章节的主轴:知识管理。横向上有相互联系、层次分明的4大模块结构:①基础与理论模块。它是按照总统全局的绪论、基础知识至学科理论的逻辑性结构组成的。②方法与技术模块。它是按照知识管理方法至其技术架构的。③应用研究与实践模块。它是按照从总体应用至主要应用研究领域组成的。④案例分析模块。它是分国内知识管理案例分析与国外知识管理案例分析构成的。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是一一对应应用与实践模块中的主要应用领域的。此4大模块结构的构成,明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的特征。

2.2局部组成的系统性

对于《知识管理学》中的思想源流、方法技术等的介绍、分析是系统、完整的。以知识管理思想源流而论,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哈耶克(Hayek)、50年代的波拉尼(Polanyi)、德鲁克(Drucker)、70年代的彻驰曼(Churchman)、80年代的野中(Ikujiro Nonaka)和竹内(Hirotaka Takeuchi)、90年代的达文波特(Davern・H・Port)等的学说[1]64-66。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出了“知识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脉络。就以知识管理技术而言,在对知识管理技术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数据库的知识挖掘技术、专家系统与知识库、群件技术等进行了阐述[1]189-208。这让我们明确了知识管理技术的全貌与主攻方向。

3一部实用性强的著作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知识管理学》显著的特色之一。这反映在:

3.1鸟瞰知识管理国内外应用现状

邱教授等按国外与国内发展状况:①国外。先从纵向上阐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知识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加大投入,取得良好效果后,重点列举了Buchman Laboratories(巴克曼实验室)、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公司)、Xerox(施乐公司)、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等。②国内。重点阐述了中国惠普、TCL TV事业部、实达电脑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经验[1]265-270,让国内外知识管理界扩大了应用眼界,激起直追的信心与热情。

3.2明确知识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企业,推广到了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在这些领域中究竟如何应用,有何范例可循?邱教授等在“应用与实践篇”和“案例分析篇”中,明确了应用研究的原则、范围、内容、实施的步骤和可供借鉴的案例。对于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首都之窗”与国外的“美国政府”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神州数码”、“联想集团”和国外的“Marconi”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外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国外的圣巴巴拉城市学院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学术型组织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整体情况与国外奥地利的ARC(奥地利研究中心)和DLR(德国宇宙航天研究中心空间局)进行了分析;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分析了其概念、意义、内容、原则、框架、实施的方法与终生学习等问题,为知识管理界提供了一个方案。

3.3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适用性

《知识管理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深入浅出,国内外的资料翔实、应用面广。它不仅适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师生作教材使用,还可以作为广大知识管理工作者、信息工作者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阅读。

4一部视野宽广的著作

4.1纵向上,从始贯通至今

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思想源流、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群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清华“知识资源总库”、国外电子政务、首都之窗、联想、Marconi、圣巴巴拉城市学院的知识管理背景等,从不同的源流与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与现状的流向图,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如,对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列出了美国学者D・A・Marchard和F・W・Horton提出的发展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并认为第五阶段为知识管理阶段[1]17。我国学者卢泰宏将信息管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图书馆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以IRM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时期[1]17。

4.2横向上,列举了国内外重要的观点、派别、状况、实例等

4.2.1理论上,对有关的观点、派别、模式等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的属性问题就列举了齐曼、张润彤和朱晓、张福学等不同的观点[1]29-31;对知识管理的学派,列举了“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综合学派”的不同观点[1]62;对知识管理的模式,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的编码管理模式或称宝典管理模式、人物化管理模式或称人格化管理模式。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组织、创新机制中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中而上下模式。德鲁克倡导“自下而上”的行动准则管理模式,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模式。国内知识管理模式,介绍了:设立知识主管,建立知识型企业组织机构和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环境,促进知识开发、利用和交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1]81-85。

4.2.2方法、技术上,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列举,前面已谈,此处略。对知识管理工具,介绍了国外微软――使用其内部网成为易用的知识管理工具,Sun――依靠其知识网络增强销售能力和国内的清华“知识资源总库”。

除以上4大特色外,还具有前沿性和图文并茂的特色。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著作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与案例的新颖性和所提出的发展趋势上;其图文并茂,除了文字上论述精彩,阐明精辟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描绘了方法、技术与应用实践案例图39幅。这些图形与行文配合,形象、生动,让读者一目了然,启迪深刻。

由于是多人合作,此书在写作风格上有缺憾,部分地方前后不完全一致。对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对电子商务、知识创新与虚拟企业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知识管理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语义网技术、专家系统、知识挖掘技术等,还需要与信息工程专家合作进一步研究。瑕不掩瑜,《知识管理学》确实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第7篇

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 年,目前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大型跨国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公司之一。现在西门子在全球有5 万多名研发人员,相当于每9 名员工中就有一人从事研发工作。西门子公司的领导者和员工从公司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充分领略到了知识创新对公司发展的意义。在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迅速成为西门子公司的核心事务,成为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

西门子集团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从1995开始,到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9年为萌芽阶段,1999年-2005可称之为KM1.0阶段,2005年至今属于KM2.0阶段。

在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当时西门子创新中心把知识管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很多对于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专家实践社区,对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索。另外集团也开展了试点项目,比如搜索引擎的建立、下属业务单元的ShareNet项目等,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年,西门子正式成立了知识管理部门。

在第二阶段(KM1.0阶段),当时西门子下属业务单元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纷纷开展了一些知识管理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西门子成立了中央级的知识管理组织CKM(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其主要职能以管控为主,包括建立员工门户、统一认知、统一全球业务流程和方法论,建立统一的基于open text的知识管理平台,在总结了下属部门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之上了知识管理指导手册,使整个西门子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

在第三阶段(KM2.0阶段),结合web2.0技术,西门子的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举措,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博客世界 、维基世界 ,专家知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大量实践社区(目前全球活跃的实践社区有2200多个)。从2009开始西门子知识管理引入了web3.0技术,同时引入诸如虚拟显示等技术不断加强用户体验,建立了企业级的搜索以及官方微博等内容。

根据美国Teleos 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六届“最受赞赏的知识型企业”调查结果,西门子公司连续六年均排在前20 名,2001 年西门子的排名位列第7 ,2002 年,西门子获得年度“最佳知识产品及服务奖”。

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分析

1.西门子公司的六维度知识管理构架。

知识管理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概念构架,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构架,定义基本概念和术语标准化,统一公司相关人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和统一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有效地做好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知识管理办公室在知识管理实践社区的工作基础上,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 建立了六维知识管理构架( KnowledgeManagement Framework) 。它概括了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活动的六个主要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的总体考虑和安排。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六个方面分别是:(1)基础(Basics);(2)工具( Instruments);(3)内容结构(Content Structure) ;(4)业务变革(Business Transformation);(5) 新组织(New Organization);(6)测度(Metrics)。

这六个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缺一不可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西门子公司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构架来统一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加速公司知识管理的健康发展,协调、指导和整合各个业务集团的知识管理项目,促进公司业务转型,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知识型企业。

2.知识管理的基础维度(Basics Dimension)。

在知识管理六维构架的基础维度里,西门子公司引入有关的基本概念,以使公司内部达成共识。知识有不同的属性或分类标准,从知识管理的需要出发,知识按其传递的难度和方式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而不断创新的。

“基础”则是知识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如知识管理过程、基本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知识型业务运作等。西门子知识管理的“基础”主要就表现为知识社区、知识集市以及知识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深化构建一个基本平台。

3.知识管理构架的工具维度( Instruments Dimension)。

工具在这里是指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其主要强调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从广义来看,“工具”有战略性知识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有用于智力资本管理的工具,还有知识集市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具进行整合,对企业不同的类型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本进行全面的管理。如图2:

4.知识管理的内容结构维度(Content StructureDimension)。

在企业的知识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做某项工作时,并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资源。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如何对企业拥有的资源了如指掌?这是有效知识沟通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知识库的内容如何组织,以便人们能够方便地存取和输入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兴趣? 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两方面都是内容结构维度所涉及的内容。

“内容结构”对知识管理而言也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标准、统一的内容表示形式、内容组织结构以及内容创建和访问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西门子按照两种知识分类方法来组织知识内容,一种是“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分类法,根据它可决定知识的具体存在位置,而另一种则是“隐含、显现、正式”分类法,它可用来决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

5.知识管理的业务变革维度(Business Transformation Dimension)。

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知识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进行业务的转型,即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核心业务目标和流程结合起来。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知识战略来指导。对西门子公司而言,各个业务集团的业务性质不同,因而各自的知识战略也不同。各业务集团应在公司知识管理构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集团的知识管理构架和相应的知识战略。在知识战略的指导下,应形成知识路径(knowledge Roadmap),即把知识战略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目标,并列出每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所需时间。为了实现上述想法,西门子公司引入了达文波特博士( Thomas H. Davenport ) 的5P 方法: (1) 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 :描述和设计知识活动,并确定知识管理活动的因果关系; (2) 规划(programming) :将知识嵌入日常工作所用的工具中,使得知识得以利用;(3)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 :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来创造开发知识; (4) 教育(pedagogy) :教育人们使用知识和知识管理方法,比如将知识管理方法与各种培训结合起来;(5) 人(people) :知识经理应承担推广知识管理的重任,带领员工开发和利用组织的知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务变革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为技术系统的实施,而是人、流程、技术等多种要素的结合。西门子认为,要以策略为导向,以追求价值为目标,通过将协作和领导、外部关系、内容结构、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因素相整合,最终实现理想的变革结果。如图3:

6.知识管理的新组织维度(New Organization Dimension)。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所说的组织创新实质上是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后,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这种组织创新中,最突出的趋势是组织网络化和网络组织的发展,这是生产和有效利用知识的需要。一般说来,组织的有机结构促进创新的发展。打破界限是组织创新的一种模式。打破界限不仅表现为打破科层制所体现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表现为跨部门的委员会与跨部门的小组在企业中的发展。

“新组织”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业务层次之上的知识社区,另一则是知识管理层次上的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立知识管理策略和框架(如知识管理战略、路径和测度模型、知识管理参考体系、行动决心、前瞻思想等),提供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支持(如对最佳实践共享、知识社区建设、知识社区拓展、知识地图、知识管理评估、内容结构以及知识管理工具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以及推进知识管理和知识型企业的建设(如明确认识、推广企业知识文化、制定知识业务规则、知识管理实践行动的规划和推广等)。通过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西门子可以更好地推广知识共享和创新过程,标准及透明化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避免“孤岛”式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有效维护知识安全和规避风险,最终营造出知识共享的文化,将传统的递阶式组织转变成为互连的知识网络型结构。

7.知识管理的测度维度(Metrics Dimension)。

“测度”是保证知识管理系统顺利实施和评估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西门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测度手段,既有对系统局部的评估,也有对系统整体的测量;既有对组织状况的判定,也有对业务绩效的衡量。具体来说,西门子知识管理的“测度”模型包括六个方面:(1)知识社区测度:对知识社区的性能及其业务影响进行评估;(2)知识过程测度:对过程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如知识的周转速度等);(3)知识集市测度:对知识集市的使用情况及其可用性进行评估;(4)价值测度:对某一业务领域的知识社区、过程以及集市进行总体测度,评估其是否和员工及公司的价值相匹配;(5)知识管理成熟度测度:对企业的整体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6)平衡记分卡测度:以整个组织为对象,评估知识管理活动所带来的业务绩效。

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启示

1.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在技术和人员、社会因素等方面实现很好的结合。

知识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信息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但知识管理仅仅有信息化是不够的,知识管理还需要同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工作团队、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2.组织领导层的直接支持是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

西门子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表明,来自主管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者的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具有变革性质的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这些有益的支持包括: (1) 发出信息,倡导和宣传知识管理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 (2) 为基础结构清除路障,提供资金; (3) 明确哪些知识对公司最重要; (4)制定促进和完善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主管都会自觉地支持知识管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将知识管理工作纳入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管理之中。

3.分享和使用知识需要组织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管理和变革组织文化,培养知识共享文化。

员工们并不是都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引导大家把知识贡献出来,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一些企业已开始估价和奖励那些分享和利用知识的人员。例如,西门子通讯网络集团的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活动获得“知识股票”,惠普公司的“知识大师”分级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等。

4.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组织基础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西门子的实践社区为公司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结构支持,能增强组织获取、积累、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战略能力。同时,只有当企业中的一些专门人员对知识管理这项工作负起明确的责任时,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些人员的工作可能包括:知识的收集和分类、建立知识导向的技术架构、负责知识的使用等。西门子为了推进和改善知识管理,设立了知识管理办公室和首席知识官,惠普、麦肯锡等企业内部也都设立了首席知识官。

5.知识管理必须与组织现有的核心业务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并不是组织的另一项管理职能,它应该植根于组织的核心业务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知识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一道系统地分析组织现有的业务流程,发掘知识管理可以起作用的领域和技术方法,实现知识管理与组织的核心业务的有机结合。

第8篇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应用与研究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

我们过去的企业管理中知识一味的注重于企业的发展,忽视了知识管理环节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这种境况下导致企业管理层不能够及时掌握好最新的管理学知识,不能够管理好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足。而新时代企业改革之下,我们把知识管理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对我们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来源产生的信息,我们需要重视起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要求企业管理层人员掌握充分的管理知识,这将成为他们今后执行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努力在企业管理中实现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共享提供有效途径。知识管理将会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主要依据,企业只有认识到当下时代下企业的变革,充分分析企业自身所处的局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利用新兴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机构不断得到完善,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得到变革。当下已经有很多企业发现了在企业中引入知识管理的优势,及时分析企业自身境况,将知识管理应用到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之中。此种境况之下,企业将会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相信不久之后,知识管理将会被普遍应用到我们国家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国家的企业都将会在此种形式的推动之下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对于我们国家的企业来说引入知识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属于一项管理决策方面的创新。我们需要意识到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当下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各个企业之间互相竞争、境况严峻,要想在经济发展大流中维护好自己的地位,不断强化自身,做到可持续发展,进而在企业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即,企业需要不断推进员工培训,鼓励全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去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找寻更加优良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员工的工作素养于企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它指引着企业朝着一个新的发展前行。我们企业的员工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开展一些新兴知识的培训,不断完善员工素质,使得每个员工都可以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及礼貌的员工素质。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整体有了飞速的进步,员工的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有了创新企业才会有了更好的走势。

2.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便离不开创新。既然创新是魂就意味创新与企业是一体的。这正如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魂就以为着他整个人失去了独有的思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企业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机构更加离不开它的魂。我们在企业中不断提出将知识管理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中去,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调整企业的各个管理机构,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分工明确,更加利于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才可以对社会体系结构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企业竞争中可以创新出一些符合当下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这将促使企业有一个新的变革。由此,企业要不断鼓励全体员工学习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不断跟新自己的知识理念,积累一些于企业发展有益的知识。并不断研究时展现状,创新企业发展技术,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技能,使企业得以在竞争日益强大的发展中独树一帜。

3.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适应能力

我们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文化蕴含。要想使得企业的内涵有了更好的发挥我们需要强化我们企业的每个人都思维,使得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与技术型有效结合的团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企业在掌握了充足的知识管理模式之后,会在思想境界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容易促进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发展潮流有以一个完美的姿态去应对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突发环节,不被突如其来的困境所打倒。真正屹立于企业发展的前列。而我们鼓励企业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知识管理,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每个部门管理中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内部每个成员的精神意境,进而发展好自己的团体前景。最终帮助企业整体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使企业有符合当下时展背景下的思想,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市场竞争日益强烈,新时代下企业要想克服企业当下面临的严峻局势,就必须去寻找适应企业的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应用与研究观点是结合了当下各个企业的发展现状所总结出的理论。相信在不久之后企业的管理将会变成知识化的管理,他们将会一改以往得管理模式,融入到新的发展步伐中去。而在本文中,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观点阐述,首先我们提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可以在企业发展潮流中重新认识自己,改革以往落后的观念;其次我们谈到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这也是为了鼓励新时代企业采用知识管理而提出的三小点的益处,相信在不久之后,企业将会发展成为知识化的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2]林东清著,李东改编.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第9篇

在国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知识管理是“皇帝的新衣”(Martensson,2000)拟或“新瓶旧酒”?Gourlay(2000)和Beckman(1999)把知识管理说成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Broadbent(1998)、Streatficid和Uilson(1999)宣称:公司和信息领域已经做与知识管理活动相关的活动许多年;Steratficid和uilson(1999)则说知识的概念在知识管理学内被过分地简单化了。然而,随着相关文献的增多,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图书情报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应该研究知识管理,并结合图书情报学进行广泛的研究。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1997年,一项对200多家同类大型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公司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在高科技部门、咨询公司知识创新更多。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帮助决策、实施顾客服务以及创新等,其潜在价值可以说无处不在。

在图书馆学领域,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更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其知识转移与共享贯穿于图书馆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转移与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其运用已深入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技术构建、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安排、读者教育、战略制定等方面。

尽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文化,并被广泛运用,但是知识管理概念依然模糊。许多人尝试过从理论的角度去定义知识管理,并且确认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仍没有表达清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Martenson,2000)建议: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的代表性,而不是知识本身。但是,这种说法使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分更加模糊不清。因而有人从概念和操作层面上来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

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内部知识的创新

・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

・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

・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

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知识在实践中大多被定义为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仅仅包含于那些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的活动中。

・知识管理就像它实践的那样,意义在于方便隐性知识的共享,共享在研究与实践中是主要的重点。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作业;工效学;作业效率;人工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劳动者大量涌现,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已成为企业实践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特别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如:惠普、麦肯锡、清华同方等,已经通过建立知识库、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等知识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大多仅关注对于知识这种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狭义定义)。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狭义上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既没有展开,也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应当指出,信息化建设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企业由于片面强调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企业管理中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失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负担。在这方面,为数不少的失败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向来是并将永远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们管理的目的和本质总是追求最少的输入和尽可能多的输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组织效率中,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各项作业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对体力劳动作业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关注企业生产的作业过程以及这些作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业取代体力劳动作业成为最普遍的劳动方式。因而在知识管理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应当是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知识作业工效)问题。为此,应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工作效率研究,否则,如果忽视知识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而片面强调外部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企业将难以从知识管理中真正获益。而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研究正是工效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知识作业的工效问题既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问题也是工效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问题。工效学应开拓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领域——知识作业工效的研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但目前的工效学的关注焦点仍在于对操作性体力劳动的效率以及人与机器、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即便是涉及知识管理,也大多只从环境对知识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等如何提高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舒适度这样一些角度进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极不协调。知识管理的需要以及工效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尽快将工效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知识作业过程研究中来。

二、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技术思路

1.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

对知识作业效率的工效学研究就是要深入知识作业的过程,从作业效率的角度研究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对知识信息和相关物质资料进行接收,加工与输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中间的加工过程。由于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内隐性、差异性以及难以定量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脑力劳动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在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应用中,人们大多将知识作业过程当作一个“黑箱”,通过关注“黑箱”两端的输入和输出,并凭借外部技术手段来提高其输出,忽略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中间的过程(由于脑力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不成熟)。

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虽然复杂,但从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脑力劳动机械化”的研究现状来看,深入人脑思维过程对知识作业进行研究仍然可行。所谓“脑力劳动机械化”是由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提出的:“用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作为人手的延伸可以称之为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用某种设备代替脑力劳动作为人脑的延伸可以称为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它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讲是对人们已知的、有规律性的思维和行为的模仿,知识作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正有此规律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事实上已经对知识作业过程进行了模仿,而这一模仿必然建立在对脑力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并最终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知识作业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打开知识作业过程这一黑箱,深入黑箱进行研究,把黑箱变成“灰箱(greybox)”以至“白箱(whitebox)并非不可能之事。

2.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技术思路。

如何进行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追寻管理学和工效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发现:100多年前,泰勒(Taylor)的“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ies)建立了以时间和动作研究设立的工作标准,推动了管理各项工作科学化进程,开工效学研究之先河并使传统的经验管理步入科学的殿堂。1912年著名的美国效率专家吉尔布雷思(Gilbreth)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首次发表《细微动作研究》,从众多的操作性作业活动中分离、抽取出18种一般操作活动动作要素(简称动素)。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莫金逊以一种新的概念——“工作简化”,把科学管理的技术思路由工厂作业扩大到行政事务管理、商业、医院等各个领域。这些开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奠定了一条对作业进行“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思路,他们的成果至今还是管理学、工效学方面教科书的经典理论。

100年来,沿着经典科学管理奠定的“细分简化标准化”研究思路,围绕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劳动和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体力为主的操作性作业的“时间——动作”分析和动作要素分析等经典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以脑力劳动为支撑的知识作业研究的需要。然而,尽管经典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异,经典科学管理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仍是研究知识作业(脑力劳动)工效可以借鉴的基本学术思路。这对于知识作业工效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上的继承性和延伸性,是在新的领域内的深入,也是对一般工程操作研究在知识作业研究方面的提升与拓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对某些脑力劳动进行标准化研究的可行性。如同对操作性作业的分析与研究一样,通过对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类似于“时间——动作”研究和动作要素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思路为指导,分解知识作业,抽取与定义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探讨知识作业的一般环节、程序、过程,合理地组织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并再设计标准化作业方式,以科学地提高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基于个体工作效率的管理效率。

三、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工效学注重通过作业过程研究来提高系统效率,其基于作业过程的研究成果曾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许多成果成为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性要求。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将同样有助于这一时代的管理实践,并如同对体力劳动的作业研究是传统管理(相对于知识管理)的基础一样,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必将奠定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一:它可以提供较全面的知识工作职业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分类标准(现有的分类标准涉及知识型职业较少,大多为技能型职业。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要建立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就必须深入各种知识作业过程,考察、细分和比较各职业之间的相对作业难度,从而建立他们之间可比较的等级划分标准,给知识工作者一个社会化的价值评估标准。这将有利于更科学地定义脑力劳动和评价脑力劳动的价值,为企业聘用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标准,对于社会对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自身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如同泰勒对体力劳动的“时间——动作”研究为体力劳动提供标准动作从而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一样,对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可以为一些重复性脑力劳动设定标准化“操作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这些脑力劳动机械化的前提),从而极大地提高这些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N.Wieaer曾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手由于机器竞争而贬值,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可以预见,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劳动方式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使一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程序化(贬值)将为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综述.科学决策,2000,(3):32-37.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知识经济的特征:第一,科学和技术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响彻时代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努力。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是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劳动力80%以上,主要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第二,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潮流,信息化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组织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核心地位不容改变。第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当中扮演主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也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主要途径。服务业始终紧跟时展的步伐,同时也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第四,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价值资源。人们想立足社会的根本就是是否拥有一定的技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拥有技能的同时,社会又对人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高素质人才。拥有知识的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他们承担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历史重任,拥有较高的素质是极为必要的。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按信息流重建企业,即按知识生产规律重建企业,区别于以往工业时代按物流重建企业。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上面提到,现代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由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人脑中未编码的隐性信息的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知识管理。第一,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是无边无际的,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才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前进甚至是超前发展。第二,知识管理的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很明显,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好知识的作用使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认知过程的信息使用者——人。人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管理好人意味着知识管理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对人的管理往往又是组织中最棘手的问题。第四,知识管理的职能知识发现、知识需求和知识源匹配、知识运用。知识具有隐性,其本质是直觉、想象力、创新或者技巧,无法清楚说明,不容易被文件化、记录、传播和说明,它存在于人类的心智并在实践和不断实验中学习和积累。因此,发现知识,运用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职能。第五,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对创新的贡献、重视科学知识整合和合理流动、重视对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组织的各个环节。第六,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结果。以上是对知识经济条件下指数管理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综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引导企业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挥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人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蒙牛、IBM、华为都有一套健全的企业文化传播和推广机制,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按照企业文化的理念规范自己。这是因为文化所带来的执行力有时候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卓越企业是要靠文化来管理的,企业文化是用文化来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之后,对其产品服务产生信赖和依恋,从而表现出企业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具有扩展性。因此对那些花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的关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它以不同程度的人为、社会、心理和历史渗透方式在组织内部传播,并与知识共享、创新、团队建设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文化同时又受到社会、技术、文化环境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保证知识管理所要求的适应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家的组织文化规划、知识共享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相结合、创新与团队的有效性建设,确保企业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成功的知识管理又促进企业文化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包含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中包含三个层面的知识环境,由于知识环境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学习和工作建立起来的,故而知识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又制约了企业的文化氛围。结论就是,假设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让企业成员按照企业需要的思维进行工作。

(二)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外,还势必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决定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些企业文化只认可那些经过编撰的,可以用正规化的、系统化的语言来传递的显性知识;而另一些企业文化则认可和推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于正规化的,只能通过交往才能获取的隐性知识。在只认可显性知识的企业,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特有的知识与人分享,怕因此失去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当一个企业鼓励员工贡献知识,并按员工对企业知识的贡献大小对其出让股权和进行职权的重新分配,那么企业一定能加速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二,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问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第三,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便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第四,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知识的创新。企业文化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将有利于知识的创新,相反则会阻碍知识创新。

四、重视知识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前面对知识管理和企业文化以及两者关系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当今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首先,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无处不在。从企业的人力结构上要尊重有知识的人才,发挥他们的工作优势。由于某些知识是隐性的,只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和发觉。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前面讲过,有的员工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告诉给别人以保持自己在组织中的优势地位。所以,管理人员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第一位,使员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强化他们将自己和组织是为一个发展整体的意识。这样员工会尽可能的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所学积极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知识管理锦上添花。其次,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朝夕可止,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知道,文化不是几句口号、几份报告就可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着手,上至领导阶层,下至各部门员工,他们对于企业的认识是有区别的,在区别中又会有某些相同的元素,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根据大量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在提出初步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然后再下发全面征询意见进行修改,如此反反复复,层层推进才是正确的企业文化构建步骤。最后,在企业文化的推广普及中更要注重知识管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出现。

第12篇

论文摘要:通过知识管理和积极学习,优势企业可以获得竞争力和报酬。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显示出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了假设性检验。

0引言

在过去的12年中,科学技术、贸易企业管理生产出巨大的知识与财富。土地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减弱。国家与企业都必须在持续与巨大的变化中谋求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素就是知识。既然企业的输人与输出都是知识,知识的获取、更新、存储与共享就成为企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发现过去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资金、原材料、土地等,逐渐变得不再重要。知识管理收集企业的所有信息流,并系统地再组织、数据与信息分析,知识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知识管理在生产企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且,知识管理包括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不再是个人知识的集合,而是协同丰富的隐性知识。增强知识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长期战略。企业基础设施也需要发生变化,以利于评价各种知识领域,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知识利用等,目标则在于创造财富。

本文的目的是验证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能通过理论模型测定。换言之,知识管理能力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与知识,而是一种保证信息能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

1研究现状

关于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有很多。You(1997)提出了一种衡量研发活动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绩效评价方法,用一种绩效函数曲线描述不同的预期竞争力价值。Chen(1997)指出当台湾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移时,通过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水平。这两篇文章的目标都集中于竞争力,还有另外一些文章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Lin(1999a)建议,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能引导数据共享与知识创造的价值生产。Liueta1.(2001)指出,发挥知识管理优势能激发员工潜力和加速员工知识积累。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必要条件。DavenportandPrusak(1998)在<TheDigitalNervousSys.tem》一书中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包括收集、组织和转移信息三部分。Matsushita莫基者指出:“当今市场是集成化与竞争化的”。每一名员工的智能是企业持续管理的关键,即“对于每种组织类型,向信息导向型转变都是最有利的”。Polanyi(1958)按照知识表示方式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andTakeuchi(1995)将隐性知识定义为一种过于抽象以至于难以转移和表述的员工特征。Howells(1996)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以编辑的专门艺术。这种知识只能通过信息学习行为和一系列过程获得。Leonard—Barton(1995)将知识定义为核心持续能力。包括四个因素:硬系统、管理系统、员工技巧与知识、价值观与规范。依据专业水平,Quinneta1.(1996)将知识总结为Know—what知识、Know—how知识、Know—why知识和Care—why知识。GrantandGordey—Hayes(1996)进一步指出综合知识依赖于普通知识,从而将普通知识分解为语言、符号交流、常识技术、共享手段与识别个人领域知识的能力五部分。

Chang(1999)将知识管理工具分为四种,分别为知识获取的信息技术、知识创造的信息技术、知识积累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扩散与转移的信息技术。Tsai(2000)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1999b)注意到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现象,指出企业赢得竞争的唯一方式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将其发挥其强大作用J。Porter(1990)在《The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一书中提出国家竞争力培育的钻石模型[t6]。Chi(1999)构建了如下竞争力指标:a.预测能力: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的能力;b.创新能力:强大的研发能力、业务管理和产品流程的持续提升;e.营销能力:开拓市场、提高销售额和创造利润;d.产品与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能力;e.企业愿景与责任: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构建完美蓝图;f.才能培育的能力:最大程度开发员工潜力以完成企业目标;g.信息技术利用的能力:企业高效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效率;h.资金使用能力:企业高效利用资金以提高效率;i.国际业务管理能力:通过管理全球资源和国际业务最大化获取利润的能力。

2方法与模型

本研究集中于知识管理能力的四个主要功能。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是其测量因子(自变量),企业特征、技术优势和企业规模是因变量。研究框架与理论结构。

2.1假设本文有如下假设:

2.1.1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

HI: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重大差距;

HI—1:知识获取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I—2:知识更新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3:知识存储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4:知识共享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2.1.2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

H2:不同的企业状况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a:不同的企业特征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b:在不同的企业特征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a:不同的技术优势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b:在不同的技术优势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a: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b: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2.2研究变量与测量因子定义a.企业状况:必须考虑三种与竞争力有关的基本条件,即企业特征、技术优势与企业规模。b.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生产流程中产品设计、组装与生产的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并讨论其与竞争力的关系。C.竞争力测量因子:本文的竞争力测量指标包括企业预测能力、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产品与服务质量、企业愿景、培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资金使用能力、国际化管理能力等。

2.3调查问卷收集与数据分析本文以我国高技术生产商为实证研究对象。生产商都是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成员厂商,但不包括精密仪器制造商和生物技术生产商。因为这两种制造商在员工规模与产品产量上都比较小,不进入本文研究范围。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计算机及其配件商、电信商都是本文研究范围。本文抽样调查的对象的员工数都在5O人以上。因为高技术企业经常遇到数据收集难题,我们决定对所有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标度法设计,以测量每个企业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测量标度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数据与信息分析如下:a.Chi—Square检验;b.方差分析;e.关系分析。从2002年9月开始,我们对300家企业发放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在2002年11月共收回调查问卷111份,其中102份有效,其余的9份不全或不清晰,被我们清除。从调查中,我们得到的实施状况如下:

调查问卷中的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上的。相关研究的测量范围和项目也被引入以支持我们的研究。学者与专家的注解也包括其中。对于完整的调查问卷,在对每个回答者的分数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对每个因子进行Cronbach系数检验。根据Nunnally(1978)的观点,基础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在0.8以上就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而探索性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只需要0.7以上[1引。在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中,每个对象的竞争力绩效的可靠性系数都大于0.7,因此认为本研究达到检验要求,系数值。

3检验结果

3.1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Chi—square检验被用来识别企业状况与竞争力之间的差异。表2显示了Chi—square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指标项目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3.2企业状况与知识管理能力关系与不同的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相对应,我们对他们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进行定位。表3中的结果显示,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对知识管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3.3知识管理能力变量分析对于每个回答企业的区别体现在资本、规模和员工数量,本文使用变量单因素分析方法(AN0VA)进行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在资本项目中知识更新能力具有明显差异(P:0.092)。一般知识更新只涉及到一个项目,但如果它多少与企业的资本项目相联系时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输入更多的资金,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能迅速积累,整合企业的能力。而且知识共享能力不具有显著的差异(P=0.230),但其他的项目具有显著差异。即,在员工数量项目上,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存在显著差异,只有知识共享不存在显著差异。

3.4竞争力变量分析对不同资本、销售额与员工数量的企业的不同竞争力因子的差异也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中,企业竞争力对资本和销售额不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为0.378和0.136,这与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能够在业务流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上投人更多有一定关系。这对于提高销售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员工数量没有显示出对业务绩效提升的显著影响。

3.5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表6显示了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关联矩阵的Chi—square检验结果。即,这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强相关,由此验证了假设H1,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显著差异。

3.6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联关系分析对每个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以及其与竞争力关联进行Pearson’S关联分析,对于所有知识管理能力因子的关联系数,得到一个强关联矩阵。对于每种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检验结果显示其关联关系达到显著水平。表7显示了各种因子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超级秘书网

4结论

知识管理包括四种功能: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知识共享。本文讨论了我国工业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理论中的企业状况中间变量与问卷调查,开发了一种关联模型以分析高技术企业,如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软件和硬件企业等。结果显示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存在巨大影响。假设“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被检验成立,企业特征、技术优势与企业规模三个变量被证明与知识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并且对产品竞争力具有多重积极影响。相反的,企业规模对知识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有价值的命题,本文证明了企业规模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每一个知识管理能力因子赋予相同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每一个厂商都认为这些因子具有不同的重要等级。当企业决定增强其竞争力时,首先就有必要提升其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优势能够促使企业完成目标。技术知识获取、更新、存储和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我们建议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和逐渐提升其国际化知识管理能力来增强其知识管理能力。在短期内企业很难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必须依靠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