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3-08-02 17:1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体育素质;终身体育

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偏重于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游离于社会体育之外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这个大教育工程的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不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掌握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即终身体育能力以及坚持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意志品质等的体育素质。

二、体育素质教育的含义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素质。体育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有助于发展品德素质和才智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体育文化等素质形成的教育。根据体育素质的结构和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三、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确立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型的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克服以往普遍存在的“重育体、轻育心”和“重技术、轻思想品德”的弊端。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

2.完善以培养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体系

体育教学是通过动作技术学习,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于动作术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的多寡。有效的体育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兴趣为先导,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三育”教学放在为培养能力服务与基础教育的方法途径层面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将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向纵深。教材内容要体现“四性”,即实用性、多样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学生既要发展身体,又要掌握那些现代生活最必需、最实用、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要求去选择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育

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从学习者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教育,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从体育学科动作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应强调体育学习的体验。尽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体验不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应提倡“快乐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说得最多、最关心的是“传授”,“教技术、教动作”,生硬僵化的技能教学一直占上风。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在练习中贯穿较多的思维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即时学习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课中的运动强度。为了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应加强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以有利于提高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和健身的积极性。

4.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思潮,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人才的优势,学生以后能否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都与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育培育学生的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

体育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机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地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态状态、身体姿势及体育动作能做出判断,具备调整改进锻炼方法的技能。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5.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目标,还要与家庭、社会(社区)相联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家庭和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就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身效果好,生理负荷适中,欢悦和谐,自由度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白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刘汉生.学校体育改革之我见.

3.张维理.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简论.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广泛讨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逐渐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1】。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2】;王极盛则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3】;肖汉仕又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4】;而张大均、刘衍玲和郭成等则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由认知维度、个性维度与适应性维度三个亚系统同构而成、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自组织系统【5】。笔者比较赞同张大均等人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因为这一定义将遗传与环境相结合,从一个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心理素质,而且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受限于应试教育的事实,其所受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并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受重视程度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东部高于西部,城镇高于农村。

国家和小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而小学生是我国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另外,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一阶段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它对于小学生个人的健康快乐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抓好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

实施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张大均等人提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途径:专门训练活动、教育教学渗透、咨询辅导,每一途径又有若干具体实施途径,专门训练活动包含专题训练活动和系统训练活动,教育教学渗透包含学科渗透和教育活动渗透,咨询辅导包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显示,应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巧到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然而,纵观我国小学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以专门的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辅导特别是心理咨询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而未能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上述原因,文章拟从课堂教学干预和课外心理辅导两个方面谈谈心理咨询是如何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

二、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理念提升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心理治疗的流派及其具体理论和技术纷繁多样,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积极心理学等,他们的很多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都可以借鉴到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来。

以人本主义为例,简单谈一下如何将其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来。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强调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对来访者的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发掘和运用其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其面临的问题。相应地,小学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可以上述理念为指导,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需要放在中心位置,去思考和建构课堂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将小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平等的个体去对待,尊重他们的观点,努力对他们保持坦率真诚,努力去理解他们,努力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等。这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理念,拓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建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素质动态变化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对其思想、心理予以帮助和指导,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使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11】因此,小学的心理咨询形式应在心理咨询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变通或创新,比如在鼓励遇到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前来咨询的基础上,设立“心理健康日”,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举办集体讲座,进行单独谈心和心理测验等。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验,甄别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然后根据测验结果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并随着小学生的成长情况不断更新其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早发现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12】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1.个别辅导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张大均认为“适应”是小学阶段心理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具体来说,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2】。这一时期,儿童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发展任务,可能会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扰,比如他们要适应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转变,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等。这些问题或困扰的解决,有时单靠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还是不够的,心理辅导老师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可能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如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先通过倾听、询问等了解其问题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游戏等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心理素质。

2.团体咨询或辅导

团体咨询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那些有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而且更应该用于心理正常的学生,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有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或辅导来帮助他们解决困扰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注意保密,以防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分年级对学生实施专题性的团体辅导,比如在小学生刚入学时,可以对他们进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校园生活;而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团体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新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素质便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类似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团体辅导活动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自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各种情绪,克服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经常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预防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的产生【13】。通过团体辅导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认识自己,拓展自己的兴趣,开发各种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四、心理咨询在辅助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希望将他们应用到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去,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部分小学没有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常设机构。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小学配置了咨询室,但很多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缺乏这样的机构。

(2)小学往往比较缺乏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尽管目前一部分小学配备了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教师,但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在某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也只是以备必需,并不能真正起到实际作用【15】。

(3)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

(4)没有能够将心理咨询活动与专门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些无疑都给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障碍。这些问题也提示我们,要想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之一。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以外,心理咨询也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方面长期综合的教育,方可在学生身上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2]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

[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

[4]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5]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6]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陈洪.关于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8,(3)

[8]苏静.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2000,(3)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教学 教学方法 化归法 一题多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24-01

1.前言

高中数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讲,新课改要求对于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在进行解题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高中教学的质量。

2.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基本要求简述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比初中要大很多,高中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重点是使用灵活的教学手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科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重视数学学习,改善学习成果。但是,高中数学题目往往综合性强,其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有不少的学生觉得数学非常难,原因就在于没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做不到灵活运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长时间无法取得学习成效,逐渐丧失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讲,解题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联想能力等,通过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

3.1化归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很多高中解题教学中教师都选择使用化归法。化归法是一种非常适合数学教育的方法,对于改善数学教学的质量效果十分显著。所谓化归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所要解决的难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将其变为难度较小的问题,然后再寻求解决途径的一种科学方法。化归法可以将数学难题明朗化和清晰化,帮助学生需求解题思路。教师在解题教学中重视化归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之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合理利用化归法,就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理论知识。影响化归法使用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逻辑体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利用化归法把理论知识明朗化,让学生学会方法。在化归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化、归”,在进行问题转化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合理、科学的转化,确保转化的结果有利于解题,保障实现有效的转化。另外,在转化的过程中,依据同一个题目和解题目标,转化方法并不唯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途径。转化方法是解题教学的难点,对于教师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使用化归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转化途径的合理设计和构思,确保其具有逻辑性和简洁性。

3.2一题多解

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某一类题目,教师每次都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讲解,虽然是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也极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遇到此类题目就只会使用一种解题方法,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一题多解”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解题教学中,可以实现较好的数学教育效果。顾名思义,所谓“一题多解”指的就是对于同一种题目采取多种解法。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联想,提出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高中数学题目综合性十分典型,往往一道题包含了多项基础知识,环环相扣,解题的难点就在于寻找“突破口”。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性教育。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对于同样的题目,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使其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解题自信心。“一题多解”教学法的应用,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面对难题时也能够拥有尝试的勇气,对于数学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对于数学知识能够实现系统掌握。

4.结语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数学教育中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并培养其数学能力,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式的更新和理念的转变。因此,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做到熟练运用,就必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齐贺赏.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软件:教学.2015,(02):135.

第4篇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 体验性学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09-001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重视绘画技巧的讲授,而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这样十分不利于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因此,在中专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1.体验学习法概述

体验学习法主要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1]。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

2.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意义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讲授技巧,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然后再根据教师传授的绘画技巧作画。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创作的绘画就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缺乏新意和情感的表达。中专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的体悟不深,导致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缺乏创作灵感,创造不出立意深远的作品[2]。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绘画时缺乏绘画思维,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灵活而开放的方式,将课堂的基本内容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新视角,也能实现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

2.2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乐府古题要解》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学了三年,只掌握了技巧。成连就对伯牙说:“你的琴艺虽已纯熟,但还不能具有感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两人带着粮食等行装一起到蓬莱山。成连说:“我这就迎接我的老师去!”便划船走了,十天都不回来。伯牙孤独又伤感,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只见“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猛然醒悟过来仰天长叹说:“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便对着大海席地抚琴,日夜操练。果然琴艺大进,演奏时终于获得了较强的感染力。这是古代一个关于情感体验的教育故事,现在看来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一味的灌输,无休止的练习只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无创新能力。成连老师就是要让伯牙在体验中学习,让他自己去听、去看、去想,用自然去感悟心灵,以便从中激感的真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雕塑工艺品”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摸、眼看,体验到不同材料制作出的不同效果;开展课外写生,学生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地描绘出来,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实施体验学习的途径

3.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本末倒置,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做活动的策划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加强,而且学生更愿意主动、自发地学习。

3.2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

教师在课堂内外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体验。在课堂上,通过影视、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事物和实际环境,提高学生对绘画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系列美术活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美术创作和艺术探求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居住城市的建筑,学生在亲近建筑过程中,了解建筑内涵和故事,在创作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课堂的要求。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羽.职业中专美术教学鼓励性评价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5):12―14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学生兴趣 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风起云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变化,面对各种思潮观念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学校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思想政治是培养学生智育和德育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知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从而求善、知善、行善,生成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和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事物时,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如此重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当然思想政治课虽然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但教材内容却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觉得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关。如何培养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见其趣”。教师在开始一个班级的政治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此门课程的学习重要性。针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抽象,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佐证。如思想政治课中上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如果一个做生意的商人不懂得经济的基本知识及法律中的合同规范,将十分不利于以后的事业发展,还可能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如思想政治课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都是螺旋上升式的,遇到的困难只是一时的,以此正确看待一切事物,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正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而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的课程改革则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鼓励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海洋,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悟”,在提问和设疑上体现思维的密度和深度,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2]实践调查证实,教师等待回答的时间稍多1-5秒,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度均有所提高,相应的不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有所减少。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有的学生一节课听下来,什么都没听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3]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此找到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确保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二是主动开发课程资源。”[4]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运用课堂、教材等多种课内外教学资源,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

高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当遇到的问题悬念越大,大脑就会越兴奋地积极思考。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如讲到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将价格与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用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此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较传统教学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目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中高度抽象的内容,仅语言难以阐述,将之利用多媒体设计成动态的课件展现于学生面前,在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场所,而且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课堂教学实效是每位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应从教材、教师和学生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蔚剑.谈新课程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J].素质教育论坛,2007,(1):79-80.

[2]贡和法,许剑文.简析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实施策略[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45-47.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工作;文献

一、中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势必会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学图书馆已不是过去的“藏书室”,而是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实践平台,为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学科教师和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现在正在启动和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为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变单一的学校模式为教学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一体化,变封闭式的重教不重导的窄进窄出为适教重导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新格局。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型学习”,而“研究型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图书馆。它要求学生们像学者一样通过一个个的“课题”,在图书馆里查阅和获得立体、全面的知识,然后再去同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借书还书式的图书管理方式显然已经大大滞后于现代教育模式。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学校进行真正素质教育的重心,也正因为此,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学图书馆在现在的中学教育中提供的服务。

二、中学图书馆队伍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中学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相比,由于受了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它在学校的位置就显得无足轻重,如学校对图书馆人员的配备不如教师队伍那么重视,对图书馆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相对于教师而言,图书管理员的经济待遇也较低。图书馆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从整体上与教师队伍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被定为二线人员,进入课堂少,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少。还由于中学图书管理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图书馆老师本身有自卑感,管理学生显得办法不多。学校图书馆实现现代化技术管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都需要掌握能力。目前,图书馆将向学校信息中心转型,图书馆老师将承担学校信息中心的工作,面对如此巨大的改革,如此艰巨的重任,图书馆老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地位低落以及形成的思维惯势,使图书馆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缓慢。中学图书馆工作都是以购书、编书、借书、还书、看摊、守书等最基本的服务性工作为主。有些学校认为图书馆工作简单、岗位轻松,把图书馆看成是“清闲”之处,将老弱病人员安排进去,把它当作了照顾老弱病残的场所。所以,图书馆员队伍的结构和知识结构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思想握现代化信息技术,需要有现代化管理保守、观念陈旧始终是改革图书馆管理机制的最大障碍。同时,图书管理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

三、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应具有主动性

1.在素质教育中,图书馆虽然被学校定为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或后勤人员,但是,作为图书馆本身,完全可以超越二线,把自己作为既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二线人员,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人员。目前,在二期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图书馆也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掀起浪花。本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能给自己以正确定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

2.要正确认识图书馆在中学的地位和作用,不管在思想认识上、工作方法上还是素质能力上都必须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还要有超前行动,超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平常的采编工作中,能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师生对图书馆资料信息的迫切要求,按“需”定“产”,及时进行采编和提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知识渴求。

3.当代社会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给图书馆传统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图书馆参考咨询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技术、参考咨询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数据交换和网络互连形成资源共享,极大地扩充了馆藏文献资源的范围,为咨询服务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源。网络化、计算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参考咨询人员要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网上各种信息传递技术和工具。

4.图书馆可结合教育形势,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特色,合理调整和设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服务模式。通过搜索、挖掘、分类标引,组织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建立索引动态连接等,主动为师生提供超前服务,及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提高参考咨询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传递速度,从而提升自己参考咨询的素质和能力。

5.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组织好课外阅读小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地阅读目的。课外阅读小组是基础,对全校的读书气氛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而学生一旦有了正确的课外阅读目的,就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保持读书的浓厚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下转第157页)

6.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中小学生由于自身所限,不可能有较强的独立的鉴别能力,图书馆应该根据学生们年级、接受能力等特点,分层次向他们推荐优秀图书。把好第一关,既能节省学生们的选择时间,又能保证他们读到好书。

7.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很多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而获取最佳阅读效果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

8.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和资料卡。阅读笔记和资料卡是学者们做学问最常见的一种读书习惯,中小学生们进行“研究型学习”,自然也离不开这样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也将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9.组织专题讲座辅导和读书研讨会。通过读书讲座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展示他们的读书才华,让他们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又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四、抓好队伍建设,改革管理机制

要使图书馆有效地发挥信息主阵地的作用,必须建设一支总体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目前,要抓好图书馆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进人关,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在职教育,推行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结构,以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业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只有真正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克服“重藏轻用”的思想,才能大胆改革陈旧的管理制度,实行开架管理和资源共享,使图书馆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早日形成。因此,要想激活中学图书馆,当务之急是图书管理员转变角色定位、加强责任意识。

中学图书馆信息化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的模式。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都带有探索性,这就要求有创新和超前意识。所有这些,只有在平常的工作和业余时间里,自觉加强学习,不断钻研,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技术综合素质,并不断地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去,如图书馆的采分编、流通、网页制作、网络维护等,力求使我校图书馆跟上时代的脉搏,使我校师生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在图书馆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赵应.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中学图书馆发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4).

第8篇

论文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本文简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明确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探索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来完成。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不会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的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的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期望值很高。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透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一,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要提炼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接受性的语言并非易事。但培养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明荣知耻、坚持原则、遵纪守法、诚信为先、高效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勤奋钻研、言行有责、与时俱进。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敬业精神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人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四)市场观念培养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大手的拨拉,我们就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

(五)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方案的优化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来进行,都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我们就是要在教育活动和培训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人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三)通过技i}iOl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人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五)通过就业和创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一、高校体育舞蹈概况

上世纪80年代,集体育和舞蹈于一身的新兴运动——体育舞蹈流入我国,由于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陶冶情操带来美的享受,体育舞蹈获得快速发展,深受热捧。1987年,原国家教委把体育舞蹈列为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高校普及和推广开来,这门课程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成为校园群体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新形势。体育舞蹈在高校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体育舞蹈不像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能充分被人们理解与认识,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受到多方面制约。教学由教与学两个过程组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根据调查,目前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多为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简单的跟老师学。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更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改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论议

1.相似思维教学法

相似思维是为人类进行创造的基本途径,主要通过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揭示事物某一规律,并通过事物相似性的优化,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新事物。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形象思维多运用到教学初级阶段,例如对基本的技巧、技术的模仿上;而其中的幻想思维则多运用于教学高级阶段,即舞者表演之时所要求的呼吸与发力的意念,例如幻象舞蹈者用腰腹的呼吸运动发出力量,用背肌运动将人体重力向地板压,进而用地板反作用的力来完成舞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介绍理论常识,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自身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影片、书籍等资料中探索相似感觉,从而学会思维形式的运用。例如,在跳“斗牛舞”时,教师引导男生幻想斗牛场之上的斗牛士手拿红斗篷的场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阳刚的斗牛士;女生则引导其想象自己像一头野牛一样,野性十足。那些美好感觉,都是相似思维之产物,即情象、意象、境象以及舞蹈语言象的多元融合。

2.电化教学法

电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媒体和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信息传递,实现教学上的优化。这一方法可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任一阶段,有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动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并让教学与时俱进,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新技术、新知识。例如,教授男女共舞的课程时,通过电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男女舞步间的区别、男士的手势引导、动作方向的变化、舞伴间感情的交流等。具体的做法可如下:课前,学生通过电话教学的资料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看和讲解,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舞蹈动作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逐一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后,教师可将录制下来的课程情况,播放给学生观看,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反馈,便于学生互相观摩、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分层次教学法

传统的授课制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成绩存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法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分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教育目标,并量身定制教学方法。由此,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让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

既能让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吃的饱”,又能够解决基础一般的学生“消化不良”的问题。例如,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状况与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为学生制定学习近期、远期目标,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尽可能发挥内在潜力,从而实现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各得其所;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评价,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定期更改层次划分。

4.动作组合教学法

体育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多种动作,并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将花步和套路教学作为重点与难点,但也因此容易忽略基本舞步与基本动作的教学。每个组成动作间的衔接都十分流畅,音乐节奏是其十分密切之伴侣,加上舞者淋漓尽致的舞台表现,才能称得上一个完整且完美的套路。动作组合教学法要求教师要依据对于整套动作的领悟和理解、整套动作的组成结构、学生学习的速度,将套路分成多个动作组合,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教授。在动作组合学习且巩固好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动作串联。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于动作掌握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表现和发挥。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正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正从知识性教育向素质性教育转变。根据高校体育舞蹈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更,实现素质教育,合乎时代的步伐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晓东.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创新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2008.

[2]张磊.对培养和提高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理念的简述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应有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呢?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小学生体育课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并没有太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学能力还不是特别强。由于体育课的学生参与性比较强,但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惧怕在同学面前表现,害怕自己做的动作不规范,这时候就需要体育老师充分发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比如,广播体操是小学体育课中少不了的练习项目。体育课上,老师进行标准动作的示范后,对全班进行分组,每组十人共分成五组。之后给学生20分钟的自由练习时间,结束练习后,检查练习成果,每组站成一横排,每排派一个代表在前排面对大家,带领大家做广播体操,由老师和大家共同对每组学生进行优良的评判。由于老师要在练习结束后对其进行检查,学生会更加重视练习,不会的就会主动请教周围同学或者老师,这样的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小学生体育课上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体育课主要培养的是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趣味活动是激发他们锻炼兴趣最好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内,老师可以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绑腿跑的趣味小游戏。首先让两名学生进行绑腿折返跑,然后一个来回以后再加入一名学生,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全班学生都加入最后一轮的绑腿折返跑中。在此过程中,最能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才是成功的力量的就是学生,他们喊着整齐一致的口号,任何一个人的状态都会影响整个集体活动的效果。因此,要多在体育课上增加这些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合作学习能力。

3.培养小学生体育课上的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在文化课堂上培养,体育课同样也能培养。其实说白了探究就是用创新,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创新出新的思考。比如,体育课上另外一个有趣的游戏,不用手触碰乒乓球将其传给下一个学生的游戏。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游戏,但乒乓球就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有的学生会像打排球一样将球放在胳膊中间夹着,有的学生会用嘴夹着传下去,还有的学生会用下巴夹着往下传。这些不同种类的玩法,就是不同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因此,新课程要求体育课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体育课的组织比较宽松,体育课上的活动比较轻松,小学生们往往对于课堂上的活动充满激情,总是有耗不完的精力。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一条小学生易于接受的途径。因此,抓住体育课堂这个“训练场”,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志林.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第11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第12篇

一、数学教育的现状简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又取决于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数学必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前,虽然人们对数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深刻思考,但就我国目前的数学教育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数学教学改革力度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未得到改变,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接触新事物,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详细,课堂效率低下;过度重视学生分数,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对我们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根本途径之一。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觉、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快乐地去学习,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老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二是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是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这使学生不仅消除了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的不良思想,还能够让他们贴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结合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很多是从丰富的实际背景中抽象概括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提高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不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数学中的数量与图形的一系列问题,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大胆猜想、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并在不断探究和思考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学习数学要充分重视概念、公式和定理,并且要通过解题等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习题和每章节后的数学活动,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索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同时,学好数学离不开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地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由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培养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让他们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应用价值。此外,学好数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出发,有效结合课本中的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察与猜想等选学素材,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