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时间:2023-08-02 17:1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渗透; 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语文学科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互相结合,互相统一。

首先,这种关系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既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又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特点;其次,这种关系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育人的目的;第三,这种关系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领会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要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孤立地讲解字词句篇,也不要脱离语言文字空发议论,而是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思想教育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以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比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喊声》一文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几幅刚发生的战争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然后谈话导入新课:战争使无数人失去家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使无数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亲人,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缔造和平、构建和谐、远离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同学们下面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通过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与课文中中国小男孩一样的思想共鸣。

二、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常言道:字为其人,在写字指导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可把写字规则和为人处世结合起来。比如我在教学生写“十”字时,故意把“│”写的歪歪斜斜,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字写的怎么样?学生都说不好看。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我及时小结:这个“│”多调皮呀!我们可不能像它那样,字要写的工工整整,做人必须堂堂正正。在指导学生写合体字时,让学生明白各部分占位必须恰当,字才会好看,教育同学之间也必须相互谦让,才能和睦共处。通过写字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写字的技能,同时在思想上也得到了熏陶。

三、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在理解语文内容时,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同时要从教材丰富的思想素材中汲取一定的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旗”为教学核心,展开了一条“链”,整合每个教学环节,(找出最感人的句子――了解当时我的处境――找其他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五星红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我”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做法,体会“我”拒绝用五星红旗换救命的面包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最后让学生比较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对比,懂得只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再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换位,让每位同学都扮演小姑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自己会怎么做,结果又会怎样?通过各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用爱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自己也会有好的回报。

四、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作业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思想教育,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成自觉行为。例如我在教完《看电视》一文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平时你家里是怎样看电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怎么做?过一段时间后,再和家长进行反馈,看学生是否说到做到。学完《鲁本的秘密》一文后,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让学生懂得爱母亲,回报母亲。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教材,在把握德育素材的同时,鼓励学生实践,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生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有很多都是选自名著,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课外延伸阅读是必要的。例如我在教完《小抄写员》一文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爱的教育》一书,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亚米契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原则;在教完《再见了,亲人》一文后,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风尚。通过延伸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思想上得到一定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做到“紧扣教材,有机渗透,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双重功能。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存在不足 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 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7(9).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焦苇,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2010(18).

[4]李兴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8).

第3篇

摘 要:班主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他们人生的引导者。新课标的改革,对小学生教育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小学生的人文涵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在此前提下,让小学生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工作;结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对小学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班主任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习好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人文素质和知识涵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许多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只有把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到一起,才能使班主任的工作有效进行。下面,是我根据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作出的探究。

一、充分利用教材,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适当发散,引申出课文的真正含义。当下的教W模式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好坏程度,用考试的方法来测试。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学习书本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涵养的引导。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涵养。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为了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展开一场关于“家”的演讲,如何才能营造“家”的氛围。其实,一个班级就相当于一个家庭,班主任是大家的家长,而在座的每位学生都是家里的一份子,是兄弟姐妹。“家”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经过一系列的演讲,学生们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为自己的班集体努力奋斗的斗志,而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厚。这样的氛围下,就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同学们也会互帮互助,自觉遵守班级准则。

二、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分组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模式来帮助他们学习。分组教学模式可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教师要根据每位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每位同学学习方式和性格,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讲到《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再分组表演朗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会产生责任感和互相合作的精神。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材上的教学,教师应当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仅是学习背诵课文,书写文字,还要适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涵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要协作好,这样才能帮助班主任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开展管理班级的工作。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开展思想教育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写作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应该好好利用学生写作的机会,为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例如,在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学生写日记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写批注和评语的方式来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帮助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管理。所谓日记,就是一天一记,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写他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日记的内容中,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展开思想教育。教师应该把每一次给他们的评语当做一次思想上的交流,而不是简单地写一个“阅”字和日期,教师应该认真看完学生的日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学生看到了教师的评语会感觉到老师的重视,受到老师的鼓励和鼓舞,会更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意见,方便班级工作的展开。

四、将语文课和班会课结合起来开,进行品德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班会的目的是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班主任可以把语文课和班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材中提及的思想品质,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渗透,而在班会课的时候,则加以拓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的品质,并形成一种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只有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涵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重大责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把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相互渗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鹏

让阅读教学展示出高中语文的独特魅力 王春雪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刘海华

"五点疗法"让学困生走出心理的低谷 张亦林

谈谈高中英语写作 肖立

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 刘江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武玮萍

浅谈《祝福》的讽刺艺术 夏国福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 罗启洪

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 施玉明

探究性学习在我校的开展 罗秀云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马才

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秦海民

寓思想教育于日记教学之中 宋飞

让思品课堂编织成四季风景 宋爱花

"感悟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童辉

议论文写作中怎样选择事例论据 王春霞

如何上好地理课 夏亚新

加强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 蒋金娟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曹福才

中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陈元东

关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探析 丁文玲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范晓霞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探讨 黄建成

散文应注重审美教学 江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李永威

如何为"学困生"解"困"——浅谈农村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吕敏

培养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 陈娟

新时期小学管理模式问题探析 潘丽蓉

让数学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 林艺华

丰富词汇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刘晓玲

巧妙"乞巧"让古诗教学散发春的绿意 许军红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徐艳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杨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申冬梅

新课标下对实施学习方式的反思 石清飒

生活事例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张婷婷

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杨启秀

浅析德育教育下的计算机教学 虞璐

陈钢小提琴作品解析 张蒙

英语复习课教学浅探 张敏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常娜

学生惧厌作文的应对策略探析 赵雪莲

集思广益上好美术课 刘小波

新形式下的政治教学管理 卫毅

让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入语文教学 吴锋

早期训练与体育游戏 徐会军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使用 甄娟

美术课改要落于实处 朱珠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 张礼荣

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魏玉芬

试谈新课改中的"导"和"学" 徐叶琳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韩玉华

感受物理美,愉快学物理 葛雪娣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美术课堂更生精彩 殷林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吴粉珍

"巧"用网络资源优化小学几何教学 张跃根

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效 陈红

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应用例谈 陈燕

浅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开展小学识字教学 王萍

运用电化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吴统进

我们在教改的路上且行且思——浅谈我校新课堂教学模式 顾玉兰

2010年《文理导航》约稿启事

作品展示

春天

阅读理解3篇

完形填空3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词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句子解析

情态动词should,ought to,had better的用法 郭义庆

区别must与have to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

少年比尔·盖茨

信息动态

有趣的标识

风的色彩——《风中奇缘》主题曲

谈谈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高一(下)Unit 13单元测试

高一(下)Unit 14单元测试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作者:李茜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高职学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0-02[ZW(N]

[作者简介]齐慧爽(1981―),女,河南濮阳人,硕士,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

“高职语文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人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科学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课堂认知,无法承担起高职学生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以培养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旨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悄然进入高职课堂,掀开了高职语文教学新的一页。

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新奇课堂。它通过多媒体的声、光、电多角度体验,可展现出网络教育的独特魅力,从而能极大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其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点。

其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能够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数量较多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教学电影等音像素材,能够实现学生课堂认知的人性化、科学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效率,在促进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同时实现学生的高效发展。

最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给予学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和震撼,从而使思想教育更到位、更高效。

因此,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电化教学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就业竞争力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一)渲染艺术氛围,放飞想象力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工具。例如,在讲授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先欣赏音乐,进入意境后再进行诗歌欣赏。将古筝音乐的想象美、艺术美与经典诗歌的意境美融合起来,无限释放学生的想象力,用悠扬、深邃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展开一段思想与情感的浪漫之旅,去体验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接受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和心灵净化,以此促进文学学习与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熟悉课文内容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组织开展朗诵比赛活动,而多媒体提供的音乐伴奏无疑会把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升到一个更具情感性、表现力和艺术性的境界,从而增强学生对朗读的热爱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借助教学课件,提升课堂效率

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和抽象性,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活动难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而作为网络资源之一的教学课件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因此,“适量地运用具有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虽然《琵琶行》文字简单易懂,画面感较强,但文章篇幅较长,增加了现代人对文章叙事与画面感的认知难度,无法形成较为直观的整体印象。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课件展现《琵琶行》的画面感,有效降低课文的认知难度:在带着些许忧伤的轻音乐中,“枫叶荻花”图片飘然而至,展现出令人伤感的“秋瑟瑟”,在“主人下马客在船”后却遭遇“举酒欲饮无管弦”的窘境以及“惨将别、江浸月”,难道真的要“醉不成欢”吗?忽然,“琵琶声”破空而出,令人震撼。琴声之美让“主人忘归客不发”,痴迷中一心只想知道“弹者谁”,于是就“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怎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难睹红颜美女的芳容……教学课件通过幻灯片展示出《琵琶行》画面感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语文学习的高效开展。

(三)提供网络支持,丰富背景资料

大学语文教学是开发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综合途径,而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像矿产一样具有一定的埋藏深度,需要教师借助特殊的挖掘工具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比作挖掘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机”,那么,网络以其独有的教育资源就自然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动力系统,成为开发文学宝库的组合工具。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素以时代性、思想性、教育性而著称于世,《药》就是其代表之一。作品中对围观革命者夏瑜砍头却麻木不仁的群众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对“人血馒头”抱有无比渴望和笃信的华老栓为我们展现出封建农民落后无知的思想意识。而鲁迅刻意让革命者夏瑜在围观群众的冷漠麻木与愚昧无知中“为了大众的幸福”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革命英雄的凄凉遭遇反映出封建农民已经成为“像闰土一样的木头人”了,无知与愚昧的封建农民正是封建势力对生命进行摧残、对灵魂进行扭曲、对人性进行毁灭的活生生的证据。然而,受时代背景差异较大的影响,高职学生无法用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协助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封建社会农民受到的精神摧残、经济敲诈以及思想迫害的相关信息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用丰富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当年那个“黑漆漆的”和“人吃人”的社会,学生就不会再把《药》中的荒唐行为当作闹剧来欣赏了。

(四)播放教学影片,实现开放认知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对高职学生最有诱惑力的教育资源当然就是教学影片了。高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重任,直接的说教活动无法完成这艰巨的历史使命,而网络中的教学影片能够凭借自身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课堂效果,帮助教师“不辱使命”。以的话剧《雷雨》为例,虽然它并不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但如果让学生熟记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通过观看影片《雷雨》来熟悉故事情节,笔者相信学生只需看一遍就能够熟记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影片作为教学资源中的“另类”在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出始料不及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作用,从而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开放认知、快乐成长。

总之,教师积极探究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教育价值,为高职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科学发展构建出高效化、人性化、科学化的认知环境,从而加速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桦.关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商,2014(2):322.

[2]许爱甫.对高职语文进行改革创新的分析[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1):125.

[3]刘金花,眭新珍.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运用[J].开心:素质教育,2013(6):10.

[4]段梅青.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4):99.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贯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1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那么,笔者该如何对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进行讨论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转变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儿童发展过程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明确教师只是知识上的引导者,而知识的转化过程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中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保持一颗“童稚”的心,与学生拉近距离,可以通过游戏、歌曲、歌谣、故事和对话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升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例如:对于教材中问候、打电话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创设语文情境。部分课文如果有故事情节,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参与,除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可以从雪花飘飘的场景描述导入课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为课文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询问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由于小学生通常对于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会对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存在疑问,采用设问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可安排学生分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考虑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选手进行鼓励,影响其他同学受到他们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质。

三、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要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跃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意义,感受生活,内化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去除功利性的思想,而注重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不注重阅读量的多少,而注重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3)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将阅读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上,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更关注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培养。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心智,对阅读有所感悟,培养学生领悟式的阅读。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总结: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维,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应通过挖掘课文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新方法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又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探讨新课标下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 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字、词、句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坚持从学生的内在诉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也把教师放在了主要地位,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另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没有理解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策略的创新,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创建了一个更加向上的氛围。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组成学习小分队,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增强团结凝聚力;其次,互换角色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教师交换角色,让小学生担当小教师,体味教学的困难,从而保证认真听讲;再次,有感情朗读。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意愿进行学习,就一定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采取角色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并有感情的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角色表演法。小学语文课本相对简单,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既浅显又具有内涵的课文,例如教师在讲解《守株待兔》这一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

二、 教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想要保证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要逐步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准确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互动教学;第二,要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不断吸引有能力的教师到学校中进行授课,并派遣有潜力的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学习,加强沟通,实现共赢;第三,教师要从自身着手,明确新课标的内涵,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保证有效教学。在业余时间能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良好互动。

三、 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实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也只有一个黑板,一个讲台,教室里只有老师夸夸其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起先进设备,完善教学手段,增加资金投入,实现计算机、互联网、大屏幕、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先进设施进行知识的传授,放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故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男女互动,小组竞赛、语文知识小问答等丰富多彩的趣味项目,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实现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

新课标规定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保证知识的有效传送,还要坚持教学的艺术性,实现陶冶教学。

第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实现陶冶性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善于利用课堂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环境,在细节处下功夫。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墙壁、黑板等区域。其次,教师要注重加强文字的创新性,避免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语句。可以在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故事图画,提高学生语文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环境的反应,不漏掉一个细节,并且能够结合教学进度,及时进行更新,从而营造良好常新的学习氛围。

第二,感受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性教学的培养,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解读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意境的能力。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可以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加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引出了大自然的景色,此时,老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找出描写自然景色的语句,然后通过联想使学生们在心中勾勒出桂林山水的景象。

第三,开发教材知识。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学”。开发教学知识,就是要小学教师通过提炼语文课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字美,做到“教”与“学”并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红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8):57-13

[2]虎文军.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民风(科学教育),2012,(7):114-28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问题 实践

一、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下述三个特征:

1.能动性。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阅读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阅读活动。

2.独立性。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阅读活动。

3.反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自主评价、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使评价对象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反馈与改进,也有利于消除评价人员与评价对象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更有利于学生自主评价体系的逐步形成。

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四个要求:

1.突出情感因素。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需要。这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4.讲究口语艺术。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有些教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比如说“小组讨论”本来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

3.教学中不能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现在的教学只求了解大意,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淡化了词汇的归纳积累,忽视了词法、句法的梳理习得;偏重分析讲解,轻视诵读、精读,但是诵读、积累是形成语感,积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教师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整体感知,深入挖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材料很多但多而不乱,就是因为有一条情感的主线贯穿始终。

2.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阅读。

3.感同身受,有我阅读。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

五、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看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如能积极研究语文学科、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就能真正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掌握、运用语文这门基础工具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际光,艾明.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2] 苏健园.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3] 陈爱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寓情于教;教材;备课;上课;课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45

情感,是个体接触外界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表现,是一种美妙细微的心理活动。伟大导师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人对事物认识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当外来的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所需时,才能使所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地易于接受的状态,受教育者此时亦会自然地真情流露。因此,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浓厚的教学气氛,恰如其分地创设激感的重要条件,把积极的感情带进课堂,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情于教,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质量亦会得到明显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巧妙地把情感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备课――切中情感之綮

课文教学的动情点在哪里?毫无疑问来自于教材。所谓教本,是我们教者所握之根也!

课堂教学情感迸发是否具有感染力,关键在于教者是否真正把握了诱发点,诚然这个诱发点就是点燃情感的导火索。如何把握这个点呢?就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到“家”,亦即是备课时要准确地把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细节抓住,以便在课堂上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诱因。如在《孔乙己》一文,笔者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举制度弊大及对读书人毒害之深,备课时把描绘孔乙己外貌“高大身材”、“青白脸色”、“又旧又破的长衫”作为切入点,“高大身材”说明其身体条件好,“青白脸色”是因长期营养不良所致,“又旧又破的长衫”是形同乞丐的衣着,按常理:一个高大身材的人,单凭自身的条件是足可以养活自己的,但孔乙己这个“读书人”却连普通人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为什么?这不是封建科举制度惹的祸吗?透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封建科举制下千千万万个孔乙己式的可悲可叹的人物。通过把握这一诱发点,引导学生体味,引起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鸣,从人物的形象特征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题旨,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爱与恨。

二、上课――拨动情感之弦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作品深层的内涵,并使之产生共鸣?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时机,适时拨动情感之弦,使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这就像一个大厨炒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如笔者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先让学生欣赏挽乳母的对联。饭尚铭恩,况怀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亦当泣血三年。接着听名家的朗诵录音,初步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然后进行章节朗读,感受那情感抒发所依附的载体,章节朗读后,作简要提点,如:1-2节(怀念之情);3-8节(感激之情);12-13节(赞美之情);最后品读,加深对诗中情感的领悟。如:诗中的第九节“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乳儿的名字”,这样写,其旨在加重悲剧气氛,突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遗憾之情,展示大堰河可敬可畏可歌可泣的高大形象。这样通过“名句导入听读朗读品读”来拨动情感之弦,诗中那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作者那份不是生母却胜似亲娘的挚爱情感莫不令人感动!学生由此便会产生强烈的感触:做人要学会感恩,并要懂得感恩。

三、课后――疏通情感之泉

积极的情感,除了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引发共鸣而自然流露外,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沟通才能产生信任感。人是万物之灵,其真实的情感,在取得对方的信赖后才会自然释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平时就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至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这样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情感,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有利于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准确地切中要点,做到有的放矢。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己,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他们平等交往,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其次是关心爱护他们。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浮躁时期,往往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容易恐慌,甚至极不理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能及早发现,并作悉心疏导,真心实意地为他们释疑解惑,让他们的情感之泉,源流畅顺。此外,还要熟悉学生平时的喜好,如读什么样书,看什么电视剧,唱什么歌等,透过这些现象,就能更确切地了解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事实证明: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及早与学生沟通,感情之泉才会清流不断,教育的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字词句篇章的语基方面,还应充分调动一切外部因素,特别是重视利用教材本身的情感材料,在教学活动中注入情感,切实抓好情感导向,提高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和熏陶力。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论性格及其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1992(3).

[2] 周大山.语文应怎样进行情感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思政教育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尤其在语文学科领域,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契合度低、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所以,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让中职语文教学既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目的,是中职学校及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主导者,应当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善于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加深对政治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精心选取的教材内容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渗透能力,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E]。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其一,要善用资源,通力合作,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比武、专题培训、向前辈取经等学习活动;其二,要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为提升教学能力蓄力。以笔者所在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搭建、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语文思政教育的小组定期研讨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课内外结合的"思政大课堂”

(一)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素材

教材是所有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与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以课文为蓝本,找准思政育人的着眼点,利用文本育人[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思政教育材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片沃土[4]。在教材中选择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进行思政教学,如《岳阳楼记》?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长沙》等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激扬爱国情怀的诗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弓I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如从孔子的身上感知其一生追求的“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藏在那份“悠然自得”背后的高洁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拓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我的母亲》—文时,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得出老舍母亲勤俭诚实、热情好客的性格特质。这一内容与当代社会弘扬“好家风好风气”相契合,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家风”主题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并尝试续写后续故事。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融人、体会并有所收获。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心中播下思政教育的种子,那么,适当的课外活动就是额外的养料,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德育工作本身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月一主题”班会、每学期的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社团活动以及文明风采大赛等,都能成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契机。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社会调研、企业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校内外各类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以学校茶艺专业的学生为例,茶艺、礼仪和舞蹈是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特别注意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以《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为切人点,让学生承担校内的部分礼仪接待和茶艺会演等活动,真正体会社会生活中“礼”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加强学校思政教育机制建设与制度完善

实行思政教育,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从学生规范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宣传引领、教育激励、监督评价等多方面完善保障制度。同时,不断深人研究思政教育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出多维培养路径,加强机制建设,真正做到思政政治教育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举止。针对教师,要修订考核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激发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合理确定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评价的占比率,明确地把育人要求纳人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语文课的考核要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教学成效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合情况综合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终结考核,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教学讨论以及平日观察纳人期末考核,还可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堂、试卷和测评,全方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窦冰.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2]张捷树.中职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6(11):10-11.

[3]高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31-32.

[4]周小波.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刍议[J].科技风,2019(30):33.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为人师表,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也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举措。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文学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负载者,这种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审美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二、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在阅读性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章中的情感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句都是比较精炼,情感表达强烈,具有很强的美感。语感的培养不只是简单的课文朗读就能达到的,它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的点滴感受语言运用的方式和情境。让学生热爱生活,将语文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当学生发现文字中所描述的情感能够与现实相照应,此时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被激发,在发现文字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美,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应该服务于高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一切想象力是创造美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在一些阅读课文中,作者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也为了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常会采用悬念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预留空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一旦学生和阅读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联系,就等于给学生开启了审美想象的渠道,实现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转换和补充。学生跟随着文章中的语言描绘,在脑海中形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画面式展示,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完善文章的细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容的弦外之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阅读中的情感美,召唤学生的心灵美

文章中的景色美以及人物美一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发现和理解的能力,但是更深层次的对美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能力欠缺。教师要通过课外文章的扩展,为学生深人的剖析文中美的内涵,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悟美的同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染甚至产生共鸣。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从事物表面窥视其内在美好情感的能力,教师要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它能够让自身幸福感提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笔者在让学生阅读有关社会现实的文章时,通常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上募捐现场的视频,和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艰难。在这之后我发现,不少以前吃饭挑食浪费的学生渐渐地改变了这些坏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开始积攒零花钱捐赠给慈善组织。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五、鼓励口语表达,以说求美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通过阅读文本,学生领略到美,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美的感悟和诉求,表达出来时顺理成章的是事情,这也是对美的追求的表现。学生在进行审美感知表达的时候,从语言的组织、情感的诉求等方面,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又会有进一步的认知。孔子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对于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也是独特的,将这种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其他的伙伴共享,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可以在讨论与表达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认知。

六、注重思维开发,促进相互交流

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演讲和其他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准备完整的陈辞,开展激烈的辩论。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好词好句,展开评论活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学,一举两得。

总之,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素养情操的重要体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地发现阅读材料的美,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此,我们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更能提高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审美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