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生活新概念

低碳生活新概念

时间:2023-08-02 17:1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生活新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生活新概念

第1篇

2010年世界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由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共185天,其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正如历届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会也创建了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打破国籍、种族、宗教与文化的界限,充分交融,弘扬着世博会的理念――“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当前,关于世博会的各种报道充斥着全国上下,展品的恢弘与特色、场馆的创意与形式、参展各国的文化与风光等等。作为建筑师,我一直跟随本次盛会的主题进行着关注与思考,原本想谈一点关于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内容,然而临近截稿时,却突然由160多年的历届世博会联想到了前不久的北京车展、巴塞尔钟表展,以及巴黎的时装展等国际专业展会,联想到世博会与我们现实生活。工作之间的关联。人们应如何看待世博会?特别是建筑界,在观看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表演后,从中真正要得到什么收获?

世博会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种展览会的形式,只不过展览的内容更广泛、规模更宏大、参展方是各个国家、展出持续时间更长而已。它具备了展会或博览会与生俱来的所有特点,如:明显的广告宣传与营销推广意图、强调展出的创意、营造夸张的视觉效果、前卫及超前的新概念、场景或场馆的临时性等等,这些都无一不对观展者产生强烈的引导。对于专业观展者,一定不会仅仅是兴趣盎然的游览一番而已,而是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收获。在前面所提及的汽车、钟表等国际专业展会上,各个参展者都会在新概念与成品中营造平衡,专业观展者在与各种新概念发生碰撞,展望与预见未来变革的同时,会将较大的精力与时间分配给观赏成品的展览上,以达到专业上的观展收效。站在专业的建筑或建筑学角度来看世博会,我认为同样应该如此。

中国人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会热血沸腾地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感受迥异的各国文化、多姿的各地风情、尖端的各领域科技之后,要冷静地思考世博会的建筑。

世博会建筑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商业展览建筑,我们的确应从中学量的创意与新概念,这将会拓展我们的设计思维,冲击我们固有的设计定式,但是切不可将其等同于建筑模板,或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某国家的建筑形式;更不可仅将某个场馆建筑的形式视为当今所有建筑应遵循的设计与建造方向,甚至当做与之毫不相干的建筑类型的学习范例。这一点对于当今形式泛滥的中国建筑界尤为重要,应提高专业的甄别能力。

在本次世博会中,一个明确的主题是“低碳”,可以说各个展馆都将其视为必备的内容,但有的展馆真正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有的却仅仅在某种意识形态层面给予表达,还有的是创造了一些高科技的所谓“低碳”的噱头来吸引观众。

在我看来,本次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应该是建筑师们重点参观、认真思考与借鉴的展区。该区是由老旧的废弃电厂改造而成,分为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科技创新四个主题,总建筑面积约为10.5万平方米。在这里,不仅展示了全球具有“公认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80个城市或社区的实践案例,向世人展示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尖端科技产品的实际应用,还云集了不同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是既符合世博精神,且集中体现本次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又会聚了大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造施工、建材与构造等先进实践范例的区域,能给我们提供在当今城市建设最新理念指导下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实践性指导。

第2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低碳设计; 困惑; 建议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064-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概念的出现, 一时间“低碳”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关键词。据IPCC的报告确认, 全球气候变暖90%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迅速发展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低碳时代, “低碳”的概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并得到普遍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 设计的任务也不只是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而是更好地把绿色的生活态度传达给人们,引导大众走向正确的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进而塑造出新的审美观与审美趋势,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低碳的设计美学。那么, 如何界定环境艺术低碳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应该怎么做?困难又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室内设计等, 是城市建设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控制行业能耗的重要源头。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 设计师们应以符合低碳设计的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设计产品来应对能源危机。[1]

当今威胁人类可持续性生存的情况很多: 严重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异常现象,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和第一大碳排放国, 低碳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报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不难看出, 环境艺术低碳设计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带来的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时代来到, 低碳设计的概念和核心则成为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价值体现方式。21世纪是崇尚和谐与创新发展的新世纪, 只有具备生态素养的设计师, 以追求低碳的设计理念, 才是符合时代特色的需要。

环境艺术低碳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低碳”虽然是个新概念, 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不构成损害的发展, 包含的意思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包含: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灵活长效等几个方面的含义。“低碳”主要是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专业性、领域性非常强的具体概念, 是“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涉及到了其中的: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两个方面。都是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节能减排只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去解决, 例如基本的使用问题。室内的物理环境品质、美学要求、其他的精神追求。其实低碳除了减排二氧化碳, 还包括应该减排其他有害气体, 例如甲烷、臭氧、氧化亚氮等。因此, 可持续是一种平衡, 绿色低碳并不是不允许人们追求舒适和先进, 而是在检讨我们追求舒适的时候, 是否影响了子孙后代对于舒适的追求?严格来说, 零排放是不存在的, 只要人活着就要消耗能源, 因此, 实事求是的低碳观, 就是尽可能地少消耗资源、更反对过度消耗资源, 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上, 就是少用材、少废能。

环境艺术低碳设计, 就是基于土地与环境, 基于可持续理论和生态学的美学, 旨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其所采用的设计与营造方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组成、细部元素以及日常使用直至最终消亡等方面, 对环境的影响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明智处理。降低能耗、杜绝铺张浪费, 从而达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 人们在能够维持生态基本环境的条件下尽快发展, 尽量还原地球原生态。

能不能正确阐释低碳设计, 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而且还与行业能否严格执行、设计者能否遵守符合道德的设计、公众能不能正确地认识联系在一起。这就对环境艺术低碳设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促进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职责。

二、环境艺术低碳设计面临的困惑

我们不无担忧地看见: 大手笔的城市美化运动、奢华高尔夫风、欧陆风广场、景观大道、原生大树连根拔起, 取而代之的非本土的异域树种和庞大的草坪, 为了维持这种高昂的景观, 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西北一些严重缺水的干旱城市, 建造了大尺度的水景, 有计划地使商品用毕即弃、过度包装等。这些形式主义的设计就是非低碳设计的结果, 不仅排放了大量的碳, 而且也加剧了环境的退化。作为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环境艺术设计, 必须多向公众展示低碳设计的作品, 不仅能够引导公众了解低碳设计的专业知识, 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 又能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 使物质主义消费模式向生态型转变。[2]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推行低碳设计仍然面临诸多困惑和难以实施的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 宣扬低碳设计尚有一定难度, 其发展前景和作用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3篇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变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考量下,深入分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异同,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并非人们感观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绿色经济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境保护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经济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能源与资源的弊端,代之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和人类健康的平衡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使用了绿色经济一词,并指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之后所产生的诸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等概念,也均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作用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使高科技绿色的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另一方面,又要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按照属于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公开出版,在世界较大范围内环保运动开始兴起,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革命。“循环经济”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以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再利用”(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从而节约各种资源的投入)。“再循环”(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化害为利,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实践的发展摒弃了传统经济

转贴于

“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缓解了日益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和压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由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其概念一般界定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生产生活中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其产生背景是由于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碳、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然料,使大气中co2含是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缘于人类在经历了传统工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三者又有一些区别,各有侧重点。

绿色经济主要是侧重于对环境损害最小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充分做到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减少资源系统进入物质流。其核心目标是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第4篇

低碳,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一定意义上通过减少碳排放为途径的环保。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规模、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相应的兴起,为解决全球危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由此,“低碳”作为极富社会价值的观念,成为了全球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2.低碳理念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自我修复系统,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而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为了跟随潮流,许多城市砍掉原有枝繁茂密的大树,用大面积的草坪取而代之。在西北一些严重干旱的城市,设计师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景观效果,不惜建大面积的水景设施。这些形式作品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碳的排放和自然修复功能的退化。

2.2人性化的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其本质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是使用的艺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我国的山水画论中言“心无水则不活”,可见在整个自然景观要素中,水景设计的重要。在低碳语境下,水景设计除了考虑效果上的营造,还应该因地制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应该依据地势特色、水源环境来设计水景,创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优雅的景观环境。

2.3生态型的设计

西蒙兹说“人类需要从城市中获得灵感、激励、身心放松、优美及愉快的源泉。”城市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掘现有的绿地资源生态效应,利用生态维护和再生的设计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生态型服务,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3.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的营造要则

3.1自然优先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创建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条件等,使设计适合原有基地环境,达到城市景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达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园林水闸的选择时,就应顺应自然水流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自然原理,将闸口正对水流地处,这样既能使水流顺畅的通过水闸,又能防止水流不均匀的对水闸基地的冲刷。结合土地本身的自有净化修复功能,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以降低景观后期的维护成本,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尽量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水景植物的配置上模仿自然生物群落,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等。

3.2适度设计

城市绿化系统是实现低碳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加大城市绿化,提高植物覆盖率。通过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科学的布局绿地的分布结构来提高城市景观的公共绿地效果。例如,在现代化城市中,多采用标准化的市政雨水管道来处理雨水。一方面雨水失去了与地表接触的机会,割断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另一方面在暴雨天气管线排水不顺时容易导致路面局部积水现象。基于国际一些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一个雨水园恢复雨水与地表的接触,既简单快捷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率又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社区 房地产 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别无选择,只能实施低碳革命,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城市。打造低碳社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低碳社区的概念

关于社区的概念,定义多如牛毛。但无论何种社区,都是根植于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然而线性的发展方式,不断消耗着社区的自然资源(如纯净的水、空气、能源),累积了大量无法再用的废弃物。这不仅损害了社区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也使自然机能逐渐分化衰竭至瓦解,使人类的居家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低碳社区(Low Carbon Commun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 c arbon[conom y)。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社区是指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社区的碳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通过社区的绿化中和达到碳的零排放量。

二、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气候变暧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各国都在千方百计的谋求在降低碳排放下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最早在政府文件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而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房地产业,为了取得新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地产之路。

据资料统计,房地产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一个行业,占4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到3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作为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地产低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所以低碳社区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理念,其建设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建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中国有少数已建成的低碳社区,很多也已经在规划和建设中,如长辛店“低碳生态城”、湖南长沙“太阳星城”、上海崇明岛“低碳示范社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低碳社区是北京长辛店低碳生态规划区及湖南长沙太阳城。

三、低碳社区建设的途径

1 低碳社区要求社区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保持碳源小于碳汇(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建造节能建筑

当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更具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推出,使得现有的住宅建筑效率利用率更高,极大地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低能耗、低环境冲击的设计,显示了未来的城市设计方式。为了减少建筑能耗,贝丁顿社区的设计者探索了一种零采暖的住宅模式,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采用了三层窗户,而且所有的房子都坐北朝南,以最大限度地储存热量;采用了自然通风系统来最小化通风能耗;经特殊设计的“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以利用风压给建筑内部提供新鲜空气和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而“风帽”中的热交换模块则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根据实验,最多有70%的通风热损失可以在此热交换过程中挽回。

(2)利用新能源

中国现在的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城市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1/9,城市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是美国的40%,欧洲的60%。目前中国的各项指标和发达国家都处于较低水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生物质能的积极利用,使得能源供应更多地脱离了传统化石燃料。同时,小型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装置具有分散式能源的特点,综合供暖、供电,更具能源效率,且无污染性。

(3)采用环保材料

社区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制定了“当地获取”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并选用环保建筑材料,甚至使用了大量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木材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建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造钢筋、水泥等建材需耗费大量能源,而培育森林能耗则基本为零。此外,树木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混凝土则做不到这一点。

(4)实行低碳物业

低碳社区不仅采用先进的住宅节能技术,其所采用的健康物管模式也填补了健康住宅设计要点和技术规范的相关空白。低碳物业从环境治理、噪音控制、环境美化、环保意识引导等方面继续延续健康绿色概念。如垃圾分类,除了清洁工定期上门分类收取垃圾之外,小区内的垃圾筒均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让业主自觉分类分放。

2 低碳社区要求社区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1)倡导绿色交通

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如开展“无车社区”活动:让社区的居民都步行出进。贝丁顿社区汽车俱乐部则让居民们共享轿车;建立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改善交通能耗。

(2)倡导居民低碳消费

在社区中定期举办居民低碳消费评比活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资源并节约资源。倡导居民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等等一措列的事情。

(3)倡导居民共同参与低碳社区的建设

低碳社区的建设与房地产商分不开,更离不开在此居住的居民,“居民参与”的落实,可以让大家得以凭借沟通协调的设计过程感受到社区发展中一直为人们所寻求的“归属感”与“亲切感”,让社区的每一分子都有可以打破藩篱、彼此教育、相互约束及相互鼓励的机会:全面自主性的决策过程,也让人为的决策风险彻底分摊,这样做让居民们真正学会了承担责任――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要对社区负责。

3 低碳社区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目标,将低碳社区政策化、制度化,为低碳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发展;平面设计;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视觉环境物质。为了迎合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价值,现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也开始进行风格的转变,并逐步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地位。平面设计将进入新的视觉传达时代。然而,在全球各国都在倡导低碳环保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顺应时展潮流,设计师开始引入时代设计新理念――低碳设计与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新时期下,只有把低碳环保理念作为设计的最基本文化理念,开拓一条全新的设计路线,才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质量,顺应环保时代的发展要求,谋取平面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低碳发展理念的内涵概述

低碳理念,是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现代设计理念,其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涉及,以低碳理念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新概念已经被社会大众逐步接受。事实上,低碳的关键在于环保科技、节能科技的加强和推广,以达到促进环境恢复、森林增长,以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也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上班的时候,如果不使用汽车,而用自行车或者跑步替代,这样的生活也可以称之为低碳。而基于低碳发展视角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在开展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三低”(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还要达到环保与开发、理念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2 现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产业发展形势

现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极具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设计行业,其不仅在文化艺术、艺术设计产品中凸显了人类的设计天赋,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视觉艺术追求的精神价值。就我国来说,各大城市,尤其是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现代平面设计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国的平面设计产业在社会经济的催化作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迅速在经济市场占据了优势,其所衍生出来的各种设计形态正在经济的支持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作用下,平面视觉传达产业为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并迅速在社会发展、设计产业的关系格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人口规模不断剧增以及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大量的能源开发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暖、土地干旱、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降低污染、低碳发展已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环保发展态势,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纷纷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推出有关鼓励低碳设计的理念,以进一步推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产业绿色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产业正逐步从设计层面入手,实现绿色设计、低碳发展,以进一步实现平面设计的低碳、节能、环保转型发展。

3 低碳发展视角下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战略构想

3.1 融入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以特有发展主题的理念为基础,将其融入产品之中,对于设计一个创新产品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产品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比该产品带来的使用功效显得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深深地吸引着消费者。为此,设计师要完全打破传统,打破传统设计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平面创意设计思想的良性视觉理念,并将其融入作品设计中,进一步升华作品的情感表达,让作品贴近低碳环保发展的主题,在消费者群体里引发共鸣,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从而在设计产业市场占据一定的发展优势,提升自身所营造的经济效益。在低碳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只有从时展视角出发,不断地把低碳、环保、绿色元素融入其中,并将其通过合理的构造使之独具特色,开拓产品创新设计,才能够取得成功,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才能在开辟新的市场激发连环引爆点,从而积极推动平面设计产业的发展。

3.2 选取低碳环保设计材料

图形视觉作为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最基本元素,其能够有效体现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眼光。视觉作为一种图形语言,其无法脱离感官的辅助作用。只有在设计中把作品的设计理念与内容融合起来,才能把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才能准确定位作品的表达效果与艺术气质。然而,部分设计师都缺乏时代认识,他们过于追求作品的档次,认为档次上去了,就能带给别人气派的冲击和感受。为此,他们在设计时,都会选用一些昂贵的、高档次的材料,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虽然在外观上看起来十分的奢华,但是也会导致设计成本的提高,这与低碳环保理念是相悖的。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重视外在内容的择取,即设计材料的选取。选择一些可以凸显低碳环保主题、纯自然的材料,并把这些设计材料和图形、文字完美搭配起来,让整个作品画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带给人们更强的视觉冲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还可以使设计更加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环保意识也在此过程中的得到进一步强化。

3.3 采用低碳环保视觉风格战术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项以视觉环境为体现的设计活动,设计师在设计时往往会过于重视表面,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趋向于表面的表达方式,喜欢追随潮流的设计方式,而忽略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真实意义。这种过于表面的设计方式不仅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进一步导致作品生命周期过短。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加大对视觉风格的关注力度,进行更多的低碳环保风格创新与完善,通过对图形视觉的艺术特征进行改变,让整个作品风格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更加地贴近低碳发展理念。同时,设计师在进行风格设计时,还可以把地区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在明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让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出其所代表的意义和艺术张力。

4 结语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在此背景下,低碳设计也将会成为平面设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只有实现设计与理念的融合,开创一条以“低碳发展”为主题的设计路线,才能紧握时展脉搏,满足环保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亚萍.计算机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05).

第7篇

跨界设计(Crossover),原意是指跨界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亦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三星Giorgio Armani(B7620U)手机正是三星与阿玛尼跨界合作的最新产物。在这款金色闪耀的手机背后,凝聚了“三高”理念的精髓。

高端时尚的展现

与和Giorglo Armani合作的高调相对比,三星B7620U手机则表现出一种高端却不失奢华的低调。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款手机并不是想以“奢侈”著称,而是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充分体现三星“做适合每一个人手机”的品牌文化。Giorglo Armanl先生在充分理解且尊重这一理念后,决定亲自操刀设计,将自己的美学理念倾注其中――以简洁、永恒的方式将美观与功能性完美融合。

三星B7620U机身设计优雅流畅,细腻的质感和简洁的线条透现出简约的美感与力度;金铜色调金属漆外壳时尚沉稳,低调中盛放着独特的高贵气质;内置的专属墙纸和用户界面亦由专业Armanl团队设计,尽显高贵血统。三星B7620U还采用了令人惊艳的3.5英寸炫彩AMOLED显示屏,它支持WVGA(480×800)超高分辨率,以更鲜艳的色彩、更宽阔的可视角度、更高的显示对比度、更突出的发光度和更快的反应速度带给用户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此外,三星B7620U采用了独特的侧滑盖外形设计,为手机增添了更多商务气息。侧滑盖打开后屏幕可被抬起30度,不仅便于用户观看或输入,也流露出时尚商务人士的卓然风范。在GiOrgio Armani的妙手之下,灵性与理性、美观与功能性在三星B7620U身上已经浑然融合,高端时尚的气质尽显其中。

高端商务的体验

Giorgio Armani(B7620U)三星智能手机的诞生,不仅促成了世界最著名电子品牌与时尚奢华品牌的跨界合作,更是促成了时尚王国的掌门人Giorgio Armani和软件帝国的首席执行宫Steven Ballmer的“联姻”。

的确,光鲜的外面虽能博得一时之彩,但想立足市场不败之地,赢得用户的青睐,强大的商务功能必不可少。三星不遗余力地为B7620U注入了全面、高端的功能应用,帮助商务精英从容游刃于时尚与商务之间,营造一切尽在掌握的潇洒意境。Giorgio Armani先生也表示说:“我的目标很简单,让我设计的智能手机不仅拥有优雅、精美的外观,还要具备强大、易用的功能,完美满足商务人士的各种需求。”

全面解析这款手机,微软全新的Microsoft Windows MobiIe 6.5操作系统,成为B7620U最强劲的核心动力。强大的无线连接功能让商务人群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获取无限资讯,联动世界。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亦不遑多让。它内置500万像素数码相机和3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配备LED闪光灯,并支持笑脸模式、自动变焦、人脸识别等多种专业数码相机功能,用户可将所有美丽瞬间一一定格,为时尚留下永恒印记。在影音功能上,三星B7620U支持多达近十种的音乐及视频格式,而更让用户随时拥有赏心悦目的好心情的,则是其800M Hz的高速处理器,确保手机运转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搭配8G B机身内存(最大支持32GB Micro SD外置存储卡),让用户能够尽情享受无限的多媒体应用乐趣。

三星B7620U选择与中国联通合作,支持WCDMA网络,保障了高速的数据交互与网上冲浪。同时,它还支持Wi-Fi/WAPI无线宽带。接入,内置了Opera 9.5浏览器,支持多页浏览、页面切换、书签、历史记录、网页收藏等的功能。用户还可用单手轻松实现浏览内容的缩放操作,并借助自动横竖屏幕功能,轻松浏览更丰富互联网资讯。丰富、强大的功能应用,为商务人士提供更多机遇,增添更多底气。

高端生活的享受

手机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三星在业界尚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客观地讲,三星B7620U则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奢华。

高品质生活其实并不是用金钱堆积而成的,而是一种植入在人们脑中的生活理念,在“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今天,“低碳”、“环保”无疑是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世博会开幕不久,三星电子便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绿色宣传周”,将一系列全新概念级绿色产品加以展示,全方位体现三星“时尚与科技相结合”的理念。

第8篇

生态设计最早提出见于1969年,伊恩•伦若克斯•麦克哈格(LanLennox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设计尊重自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让现代景观设计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这种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尊重自然环境的原貌,即物种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维持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质量。而生态设计的概念是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于1996年定义的: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意识到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生态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并重视。如果说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设计,那么生态设计原理应该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但是目前的景观设计都是以人类本身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很多时候“生态”都要为“人”让步。这种做法只会让人类越来越背离自然和生态,背离人与自然和谐的初衷,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近年来困扰我国各地的雾霾天气就可窥见一斑。生态设计的提出和被重视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渴望,景观设计不再是人类单方面的工作,还让自然环境、生态参与设计。有些学者对生态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最少干扰原则、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4R原则[4]。又如自然优先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5]。以及地方性原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原则、让自然做功原则、暴露自然原则[1]。这些原则都集中体现了生态设计在作用于环境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避让,说明只有在对场地现状进行足够的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是适宜的,才是对人类有益的。设计手法包括保留原有场地元素和尊重场地原有生态发展过程;生态优先,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自然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6];等等。

二、生态语境下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一)低碳景观设计

低碳景观设计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观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宗旨的绿色景观设计[8]。低碳景观作为景观学领域的新概念,其内涵也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概念相对应的基本层面的低碳含义,那就是减少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倡导节约其过程中所需的能源和减少碳的排放量,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人与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符合生态语境下当今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宏观上,景观工作者本着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场地,让设计符合环境,充分让自然做工。微观上,低碳景观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减少碳的排放,促进形成和谐发展的景观体系,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就是生态设计,它与生态设计有相类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处。生态设计主要针对于环境而言,主体是环境,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而低碳设计可以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主体是人和人类活动。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不只是注重设计对环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动本身。它是研究人类和人类活动在作用于景观时所产生的碳的排放量的问题,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对坏境的影响上而言,低碳设计与生态设计有共同之处,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生态设计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设计更加注重过程的低碳。生态设计更宽泛,而低碳设计注重结构的优化和细节的处理,因而更容易见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生态设计理论的影响下,低碳景观设计体现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场地,设计结合自然。在生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尽量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协调和解决场地的不利条件甚至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场地已有条件和物质基础必定会减少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场地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而不是“归零设计”,那种仅凭技术而无视场地现状的肆意妄为的做法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景观生态系统包括景观与外部系统、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都是动态平衡的关系[11]。生态系统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观设计力求平衡这些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而景观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之后也会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态设计指导下设计生态。生态可以被设计,低碳景观设计在生态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设计生态。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涵了很丰富的内容并自成体系,因此生态系统不能被设计也很难被设计,但是设计可以发挥作用,人工设计的生态应该被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观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设计生态,是模仿自然设计生态的过程。只有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设计,在项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第四,减法设计,节约人力物力。低碳景观设计主张做减法设计,不浪费精力。不但在景观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期,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秉承能少则少,节约人力物力的原则。要减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低碳景观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节约人力物力,以达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低碳景观设计以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为原则。很多低碳设计打着低碳的旗号,事实上并不低碳。说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为了一两种植物跑几个省份。以及不珍惜资源,随意浪费能源,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视了过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观设计的正确做法。这也是生态设计和低碳设计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基于生态设计理论的低碳景观设计目前的应用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与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国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国外的景观设计项目一般而言要通过社区居民讨论,规划师、建筑师也要加入到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而在我国则是政府行为,先立项,政府通过了之后到达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之后才进入到景观设计师手中。但是很多景观项目实际上负责人都不是景观行业从业人员,这给景观设计的具体开展带来了难度,甚至出现一个设计方案改十几次或几十次的情况。由于低碳景观设计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体现经济效益,在讲究效率和效益的现实条件下,低碳景观设计开展起来也困难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重视民众的声音,尊重设计师,给设计师更大的权限和空间,景观项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这样才有可能给低碳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局面。

(二)千层饼模式

这是一种叠加模式。设计师麦克哈格在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提出了强调“土地适宜性”的“千层饼模式”。千层饼模式是将影响景观设计的自然因子都列举出来,进行叠加,然后可以从叠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态过程,并可据此判断出该设计与环境适不适合。到了设计阶段,将要做的设计分层进行,叠加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而该模式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态过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态过程,因为设计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势必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低碳景观设计成为形而上学的一种模式而达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场地拼嵌模式

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观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12]。这是一种场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景观场地分为斑块—廊道—基质的形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方式。这个模式也有缺点,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而且并不是每个景观场地一定包含这三个内容。就这几种模式而言,有景观设计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是单一的或机械的使用这些模式。低碳景观设计应该以生态整体性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模式进行设计,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也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结合其他的模式进行研究或设计。

四、景观设计要素的低碳应用方法及实例解析

第9篇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伴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帷幕,“低碳”依旧是被讨论最多的环保话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低碳生活”也深入人心。在环保、低碳意识如此高涨的时代,抢跑“低碳经济”,迎接“绿色未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皮革行业所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作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皮革一直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中的宠儿。皮革服装作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载体,几千年来大放异彩,不仅体现着自然环境之美,也体现着社会环境之美。现在,“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中国皮革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型行业,如何把“低碳环保”和皮革服装的“时尚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源头做起,传递出“低碳环保”的穿衣观,把口号变成一种责任,真正唤起大家的“低碳生活”意识,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服装设计师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2低碳思潮下皮革服装的设计原则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环保概念,通常指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耗完结的整个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二氧化碳的设计。低碳皮革服装,也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服装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服装。而针对皮革服装中的低碳设计,主要是指服装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选用,原材料加工,面料的处理加工,款式设计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环保设计:

2.1色彩设计原则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对色彩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形的敏感度,色彩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流行色彩在服装中的应用体现人们对时尚的向往。因此,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皮革服装的色彩来源于原材料的本身特有的图案色彩、面料染色后的色彩或者对材料二次设计搭配组合所产生的色彩。

2.1.1特殊皮料的直接运用

对皮革服装选用材料本身就带有特殊的物理属性,如生态养殖生产或者人造蛇纹皮、鳄鱼皮、豹纹皮,其自身已拥有别具一格的特殊视觉和触觉肌理,呈现出丰富的纹样和花色图案,性感且奢华,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就该舍弃多余的元素,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本身的光泽感、色彩的浓淡感、华丽感与质朴感,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皮革服装;

2.1.2单色皮料的搭配组合

对于皮革材料本身色彩单一、暗淡,在色彩设计时,首先应采用的是对皮革面料配色设计,既可以充实表现内容和形态,还可以丰富皮革面料的组织结构和层次感。比如对皮料进行同色系、渐变或对比色的组合搭配,或者与其他皮草和纺织服装材料进行色彩搭配,再将其运用到服装相应部位,打破原有色彩的单调感,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以上这两种色彩设计的宗旨是让产品本身传达出自然时尚之美,这样既可以保持皮革服装本身淳朴绿色环保的特点,散出时尚健康的穿衣理念,还可以减少印染造成的二次污染,达到减碳的目的。

2.1.3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

色彩创造流行,既美又环保的色彩运用将成为未来真正的流行色。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的皮革产品必将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皮革材料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不仅响应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也给设计师带来了灵活多变的设计选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时尚之路。比如海宁市非凡时尚制衣有限公司,建立低碳环保路线,通过成衣染色及成衣水洗方面技术领先,推出佰朗帝品牌的“绿色环保”时装,深受消费者喜爱;其次其低碳环保的染色风格也得符合消费者的现代审美观。

2.2面料设计原则

2.2.1皮料肌理的二次创造

在款式设计的拼合过程中,不同花色和质感的材质的拼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效果作为皮革服装的特征之一,是皮革服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普通服装设计的关键。精心拼合设计的皮革面料,能展现出新颖独特的外观效果,而且通过各种材料的穿插与拼接,还能节省昂贵的原材料,降低服装的成本,从而实现低碳设计。比如在确定好流行趋势及所设计的款式风格等要素,对皮革及穿插拼接的材料进行图案设计,小块或大块面积拼接的设计等等,让其产生特殊的光感或图案效果。总之,皮革服装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计原理仍离不开服装设计的共性—款式设计、色彩设计及材料设计三大原则。

2.2.2整合皮料与纺织面料

随着消费者审美观不断提高,传统皮革服装美观性差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严格限制了皮革服装穿着的季节和消费的人群,束缚了其设计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年来,在消费潮流的引领下,皮革服装越来越时装化,皮革服装消费呈现出了平民化、个性化、理性化的趋势,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能够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的服装。为此,扩大皮革材料料的使用范围,整合皮革面料与服装纺织面料的设计资源,让皮草、纺织面料成为增加皮革服装附加值的点睛之笔,实现皮革面料化的全新理念。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还可以突破季节对皮革服装的束缚,赋予皮革服装独特的个性,比如毛衫上的装饰、与夏装丝绸面料的配合、与蕾丝面料的搭配等。

2.2.3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皮革

生态皮革满足了生产制造过程中无污染、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使用后可以被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品和无污染工艺的开发、工艺内的再用与循环,既有利于人的健康,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生态的平衡,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大力倡导使用天然、再生和环保材料,利用新型能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能和效率,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皮革材料。如美国杜邦公司与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莱卡皮革,与普通皮革相比,既保持了皮革原有的柔软、透气,且可与人体部位紧密贴合优点,又彻底解决了皮革易皱折、回弹性差的缺点,可广泛用于时装、内衣、裙装、泳装及鞋类的制造。

2.3结构设计原则

要做到皮革服装的低碳设计,其内部结构设计是关键。皮革服装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结构线、分割线的设计。

2.3.1结构线与分割线的合理组合

由于皮革服装材料的获得有别于纺织面料,其大小受到张幅面积的限制,要想获得足够制作一件衣服大小的材料,就必须进行拼合,拼合使得分割线成为皮革服装最主要的结构线。而对于皮革设计,尽量充分利用每一片皮料,是环保设计的一个重点。所以,在进行拼合设计时,巧妙处理好分割线与结构线和关系,兼顾色彩和图案设计,做到款式新颖别致,自然美观。合理利用皮革材料拼接方式来引导款式设计,既考虑了材料的利用率问题,减少浪费,也通过独特而巧妙的拼接,创造出新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把握好设计的度,因为经过再造的面料已经具有丰富的视觉外观,结构分割不宜过分复杂,应以简洁大气的设计为主,以免破坏面料的肌理效果,

2.3.2一装多能

从多功能的角度考虑皮革服装的款式设计,是皮革服装款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着巨大转变,皮革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象征财富、地位、身份的形象,融入了时尚、情趣、休闲的内容。款式设计上打破正统、矜持的传统模式,一衣多穿,能适应不同场合,同时给穿着者提供较大的二次设计空间。如组合式皮革服装,可多部位拆卸,组合部位通过多样化的连接方式来达到外表美观且穿着舒适,不仅充分发挥了皮革服装的价值,也可以大大加强其服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3低碳理念的传播

低碳,绝不只是炒概念,不是现在流行做环保,皮革设计也跟着做环保,以后改做复古,设计方向也跟着变;低碳文化是贯穿始终,是不改变的,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传达的永远是以人为本,社会持续、经济持续、资源持续的思维理念。可以肯定的说,低碳设计将是未来皮革服装的主流设计理念,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当然,如果仅把碳排放的注意力放在设计环节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占领永久的市场,就要加强低碳理念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及回收机制的树立,从整体出发,将低碳进行到底,即使成本上升也值的。

服装生产不是单一行业的成果,原材料生产、运输印染服装设计材料裁剪成衣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企业链,低碳理念的传播并非只是某一个环节能单独完成的,做到整个企业链的低碳才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已经走上了低碳的轨道,比如:河北东明制革集团投下巨额成本实现了清洁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无灰膨胀羊皮生产工艺”的使用,获得了首届“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申报了低碳经济的项目,着重研发功能化、清洁化、环保型的皮革化学品和生产工艺,并已取得大量成果,如无氨脱灰软化工艺,低铬高吸收技术,高效的复鞣、染色、加脂技术……相信只要勇于开拓创新,今后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会有我们更开阔的舞台。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问题 对策

1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明确了未来经济新的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对旧的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低碳经济创造了更高的生活目标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以往的工业革命相比,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煤炭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较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的重要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度了巴厘岛路线图,其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提高各国的环保意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2011年,欧盟提出了“20-20-20”口号,即等到2020年,新能源的使用量将占总能源的20%,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20%。这一口号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讨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我国也为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6年,我国先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理念。2008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2010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治理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方面的压力。从现实来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

2.1 能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石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2010年我国煤炭生产总量约占能源上产总量的74%,石油约占17%,天然气约占3%,水能、核能、风能约占6%。我国的油气资源相对于煤炭较少,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难发生变化。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无疑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2.2 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密切相关的。具体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技术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较差,许多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对于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主要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购买,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在技术研发和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方面资金有很大缺口,国外先进技术很难流出国内,关键技术很难控制,这一原因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3 城市化进程加快,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归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城市化发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由于人口基数大,工业,建筑,交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成为了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聚集地。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涨,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城市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耗量攀升。如图1所示,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生活能源消耗量大幅度上升,电力的消耗量由481亿千瓦小时上涨到4872亿千瓦小时,增长了10倍。煤炭消耗量虽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消耗量远远高于其他能源的使用量,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消耗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上升,工业中使用能源量增多,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2.4 人们节能减排意识不强

提到低碳经济,很多人会把目光聚集到耗能大污染大的工业企业上。其实,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仅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和政府身上,而忽视低碳生活模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生活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无疑会抵消政府和企业所做的努力,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一个人的碳排放量都会影响到总体碳排放量的多少。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而对于每个公民,政府很难进行监督和管理。

2.5 污染产业的国际转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矛盾的。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污染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高污染产品的进口却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高污染产业比重逐年升高,由此可见,高污染产业由发达国家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未幸免。一方面,由于政策宽松,环境标准较低,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政府环保意识不够,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进行招商引资,致使许多国外产业顺利进入中国市场,生产高污染产品,再重新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我国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只是对简单技术的复制,劳动力成本低,只赚取很少的加工生产费用,国外企业能够获取高利润,因此吸引了更多国外企业把企业转向中国。另一方面,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导致污染废物留在国内市场。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其实质是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由于我国煤炭能源比重大,清洁能源比重低,所以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国应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放在节能减排和开发清洁能源上。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风能、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价值较高,我国应加快西部大开发,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能、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优势,转化成可以利用的能源,进而改变能源紧张,污染大的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上述清洁能源外,还有潮汐能,地热能,核能,也将是未来的重要能源。

3.2 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

技术创新是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开发低碳产品。例如,现在很多大型地板生产企业研发的低碳地板已经成为地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二,研发新技术。在能源方面,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清洁技术,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和处理技术。第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家政府应该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研制开发新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3 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国应该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政策,激励企业长期坚持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等,可以学习英国的政策,开征气候变化税,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对煤炭、石油等征收税费,对其他能源减免税费。或是采用日本的财政政策,实施税费改革和补助金制度,使用指定节能设备,可选择设备标准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上。实施差别化宏观调控政策,对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企业实施宽松政策,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企业实施严格监管,以激励企业长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3.4 倡导低碳的消费理念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低碳环保深入人心。低碳生活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我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减少碳排放量。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应该以步行,自行车代替私家车,购买低价格、低能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使用清洁能源。在居住方面,我们要摒弃攀比的观念,购买经济实用住房,使用低碳环保的家具和建筑材料。在饮食方面,选择天然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支持低碳产品的使用,节约用电,保护环境,节约身边的各种能源,为发展低碳经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5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应该与其他国家多协商,就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统一的、各国都能遵循的环境标准和技术准则,努力促进各国在低碳领域达成共识。其次,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比较早,经验丰富,低碳技术先进,因此,我国应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培养科技人才,创造出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为我国工业化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明确的政策规则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邵锦华.挑战・机遇・出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1(4).

[2]黄友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J].经济导刊2011(4).

[3]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4).

第11篇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对策

(一)国家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二)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中围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

(三)个人应选择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62公斤,由此就可算出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 消费者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自我建构程度 路径分析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环境责任的理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共鸣(Nisbet and Myers, 2007),并且世界各国的消费人群对于绿色营销以及其他社会营销都有着不同的理念。自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节能减排”和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的消费理念逐步的深入人心,虽然低碳问题存在着巨大争议(例如《以碳之名》),但低碳经济仍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根据圆锥通信在2007年的调查显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前四大问题之一,但只有47%的受访者报告购买过绿色环保产品。这表明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环保主义者,庆幸的是有一部分消费人群考虑过其行为带来的环境后果,并考虑转换他们的消费方式 。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环境知识与环境意识的构建与其教育程度,年龄及性别所影响(Michael Jay Polonsky等,2011)。然而,根据Fishbein 和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可能会处于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评估环境属性以改变自身的消费行为,因此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还有“主观范式”及“感知行为控制”这些因素。本文基于TPB理论对低碳消费意识的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而“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低碳消费行为(Low 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是指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包括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处理废弃全过程)中自觉实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消费行为模式。总之,低碳消费方式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消费方式。

2.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TRA是Fishbein 和Ajzen (1975)提出的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普遍观念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个人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产生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最终决定了某种行为最终是否被一个人所采纳。然而, Ajzen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该理论模型提出,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人们在综合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估计了别人可能会产生的看法和综合考虑了社会规范后,经过理性思考最终作出的决定。TPB包括五个要素,即态度,主观范式,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如图1所示)。

图1 计划行为理论(TPB)

迈克尔・R・所罗门在《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中将态度定义为“对人(包括我们自己)、客体、广告或出版物的一种持久的概括性评价”。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主观范式的价值取决于两个要素:

(1)标准信念(normative belief,NB),即别人认为一种行为不该发生的强度;

(2)遵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MC),即消费者在评价行为过程或者购买过程时,在多大程度上会采纳别人的预期反映。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刘宇伟(2008)将知觉行为控制分为了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Markus 和Kitayama (1991) 提出了自我建构( self - construal) 这一重要概念,其本质是个体理解和认识自我的方式,是个体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念,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身与他人相关或是分离。因此,自我建构程度可以很好地描述自我效能的高低。

三、低碳消费行为形成路径

1.消费者低碳指数与低碳消费行为

理理论认为,执行某项行为的意向与实际执行某项行为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换言之,人们在采取行动之前常常会事先认真考虑一番。Kalafatis,和Pollard(1999)指出,认知程度高的消费者能更好地根据环境等其他因素作出理性决策。Michael Jay Polonsky等(2011)等针对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消费人群提出了对环境知识掌握较多得人群对更容易产生绿色消费行为。本文将环境知识和低碳知识的了解程度总结为“消费者低碳指数”这一指标,根据以往研究表明这一指标与低碳消费行为有关。

2.人际影响与个体低碳消费行为

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过实验,证明了当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时,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个现象被称为从众效应。由此可证明他人态度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形成具有相关关系。雷志柱,丁长青(2010)提出人际信任是认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人际信任程度与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根据TPB中的主观范式的定义可知,个体的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其有关联的人群的消费观念有关,人际影响会间接导致低碳消费行为。

3.自我效能感与低碳消费行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某种目标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自我感知程度。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对实行一种新的消费模式的信心或者是对这种新的消费模式的感知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反映出来,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群有信心采取新的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感不仅与意识有直接的关联,并且也能直接作用于行为。因此,低碳消费行为与自我效能感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4.自我建构与低碳消费行为

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包括便利条件与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指的是资源的可获得性,是客观存在的较稳稳定的因素,而自我效能则是由个体性格特征所决定的。自我建构指的是个体认为与群体相关或者分离的程度,这个程度的高低将人们区分为两个群体即关联型自我建构人群(interdependent self - construal) 和独立型自我建构人群(independent self - construal) (Markus ,Kitayama ,1991)。Torelli (2006) 发现独立自我建构者与关联自我建构者在风险评估时存在差异,独立者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信念做决策如家庭成员提倡节约、采取低碳消费行为时,关联型自我建构人群更愿意同家人保持一致的行为,而独立型自我建构人群可能会保持以往的消费模式。再以主观范式(即与他人行为的一致程度)相比较,在低碳认知程度相同前提下,关联型自我建构人群更容易采取低碳消费行为,而独立型自我建构人群更容易采取低碳消费行为,自我建构程度在整个消费行为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描绘低碳消费行为形成路径如图2所示。

四、结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各个要素分析,低碳消费行为受到个体的环境知识、低碳知识,人际影响(如家庭成员及朋友的低碳意识)、社会环境(政府,社区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以及个体的自我建构程度的影响,由此整合出低碳消费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本文是阶段性研究成果,即研究了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路径,该路径的可靠性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之后笔者根据具体低碳消费行为(如低碳节能产品的购买)设计低碳态度行为问卷,先以在校大学生做简单抽样调查,初步分析路径的信效度,最后扩大样本,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根据所得数据评估路径拟合度和显著性,最终证明所提假设,针对各项假设作出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Polonsky, M., R. Garma, and S.L. Grau, Western Consumers’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Offset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ehavior.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11. 23(5): p. 3-3

[2]Ajzen, I. and M. Fishbei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 84(5): p. 888

[3]陈晓春, 谭娟. and 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新华文摘, 2009(013): p. 25-26

[4]王建明 and 贺爱忠, 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 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11(4): p. 80-89

[5]迈克尔, R・ 所罗门, 卢泰宏. 消费者行为学 (中国版), 2006

[6]刘宇伟, 计划行为理论和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 中国流通经济, 2008(8): p. 66-69

[7]Markus, H.R. and S. Kitayama,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p. 224

[8] Kalafatis, S.P., et al., Green marketing and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 cross-market examin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999. 16(5): p. 441-460

[9]雷志柱,丁长青. 基于理理论的知识共享行为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 2010(15): p.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