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厌学严重
学校教育枯燥呆板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表现时间紧张,从早到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迎考书”,各种试卷、练习册太多;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回家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把学生搞得很疲倦。二是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用“一好”代替“多好”,造成“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学校教育仍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有的教师没有更新观念,教育方法陈旧、过时,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只重视学生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上。如果考试不好,轻者,受到家长的批评;重者,受到家长的体罚,造成学生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认为只有好学生能考入重点学校,才有出息,才是人才,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压力。
从社会教育来看,首先,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出现所谓的“重点校”,继而,学生纷纷择校,若学生没有到所谓重点校学习,这无疑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让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和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
从学生自身来看,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话体会到对学习生活的厌恶――“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这些话道出了学生厌学的心声,集中反映了学生厌学的程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无聊,没有感受到学校是一个“乐园”。
二、适应性差
从小学升到中学,课程多、书多、老师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使有的学生难以应付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法上,小学主要死记硬背,中学主要靠理解记忆,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靠能够科学而合理安排智力活动,这一转变,学生深感不适应。在班级管理方法上,小学主要靠老师包办代替,中学主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中学生希望民主、公正、合理的参与班级管理。
三、意志薄弱
从小学到中学,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学校、老师、班级和学生中,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对主客观条件科学的分析,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上进的热情就会逐渐冷却。
四、理想渺茫
目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目标。学习目的不明,动机不清,不知道将来干点什么,不知道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有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安排,自身不求上进,失去了奋斗精神,对前途理想也就自然淡化了。
五、承受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任性。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评价和对工作、学习等抱有许多希望和幻想,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引起的悲观、失望、紧张等心理,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指教和好友的劝说,就会导致承受力明显下降。
面对上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教育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0,学习的成功显然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好,要想成才,从心理学角度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此,不但要注重一个人的智商,而且更要注重一个人的情商。
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研规划。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他们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老师提出的种种外部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东西,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重在实效上下功夫。
第三,建议开设中学生心理教育课,使广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塑造良好行为的自觉性。
第四,利用广播、板报、画廊大力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适应力。
第五,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科和班团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MIAO Dianqing
(Inner Mongolia Hulunbuir Arong Qi Huoerqi Middle School,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1627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wed prominent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
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
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 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
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 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
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
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 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 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 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 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 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 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 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 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关键词: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学校在慢慢转变教学观念,渐渐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个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思想品德课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主题。每个板块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但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先弄明白需要注意的问题,知道问题后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课堂。下面就对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升学生素质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应试教育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教师平时以课本为主,只是教会学生怎么做题,以帮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不能内化为行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就可能因此变得无关紧要。当然,升学考试对于选拨更好的人才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也存在其合理性,但我们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人才,而不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机械人才。同时,思想品德教学偏于标准化,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去记,虽然也经过课堂讨论,但往往提前设定了答案,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向自己所需的答案引导。时间一长,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意图,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因此,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教师将自己的观点隐形强加于学生,学生并没有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完成了教学,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应该是只注重升学,而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当做重点。思想品德课要善于围绕学生生活与成长主题组织教学,教师应该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积极引发讨论和思考,创设条件帮助学生积累正向的情感体验、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拥有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水平,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式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才是春。
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影响学生最大的无非是家长和老师,单就校园环境来说,应该让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让教师队伍贴上高素质的标签,这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必是美德的典范,但必须用行动证明他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替代。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心智尚未成熟,就越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在心中建立一杆秤。教师必须专业知识过硬,熟悉学科内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担负起传授马列主义等理论知识,更要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思想品德老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在教学中树立榜样,要有良好的教师品德,成为一位素质型、立体型的教师。
三、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本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相对于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课本内容确实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注重把时事新闻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与教育。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关心时政的,对国内外比较热门的问题还是很感兴趣,时政热点反映出社会百态,教师可以对此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
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应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看时政内容,让学生发现政治学科的价值,教师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长此以往,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独立地对某一事件进行判断、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这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就需要明确转变教育观念,必须由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袁莹.浅谈初中政治素质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3):196-198.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质;素质教育
一、中学化学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第一,与高校化学教学的内容不同,中学化学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异常紧密,如硫酸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当硫酸对某物产生腐蚀效果后,可采用哪些方法中和硫酸的腐蚀性,使之产生无害的物质等,掌握这些化学知识应该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同时也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无论是中学化学教师,亦或是中学学生,都应对中学化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端正态度,充分发挥中学化学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验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教学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学化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所谓科学观就是指人们对自然及科学的基本看法,当一个人形成了一定的科学观后,就可以此为基点,构建科学认知的框架,并确定自己的行为取向与态度。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与科学自然观,树立科学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努力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此外,中学化学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科学品德的形成。中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等,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性学习,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矢志以求,不畏失败、不怕困难,热情自信、果断顽强的崇高科学品德。
二、发挥中学化学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作用的途径探寻
第一,优化教学计划,明确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对化学教学的计划十分简单,即为了单纯的提高升学率而大搞特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在“题海”的包围下疲惫不堪,甚至丧失对化学学习的乐趣。针对这样一种情形,笔者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观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分清主次、粗细、快慢,节奏分明地将教学内容融为和谐的整体,并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力争每一堂课都上得充实饱满,以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第二,重视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正确与否,在中学化学的学习阶段,这种理论的检验更多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此外,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然而,从我国目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教师尚未对实验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与我国部分中学因为教育经费紧张而无力置办化学实验室有关。因此,笔者认为,中学在改善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于化学教师而言,应转变他们轻视化学实验的态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力度,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在指导学生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类实验的对比分析,使他们总结出这类实验的共同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可以忽视的,必须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科学中的问题。
第三,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联系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找到化学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情况设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各小组之间的互动、合作、竞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而推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探求该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供师生、学生之间交往机会,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创设让学生宣泄情感的情景,教育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会自律,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 。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精彩!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证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
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负担过重
一、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
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争多,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负担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二、学生负担过重的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读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直至出国留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不惜金钱、不顾成效地为子女请家教、购复习资料、联系辅导班等,他们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层层加码。
学校因素:从表面看,“学生负担过重”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必然结果。其一是由于政府及行政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社会、家庭对一所学校的认可,总是把升学率及竞赛的获奖率作为重要依据。其二是受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及知识结构的影响,重复繁琐的“题海战”,频繁的考试,以分数排名次等。其三是课程门类多,教材内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教辅书籍过多过滥。
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之形成,有以下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和人性因素在起作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规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就业上的困难;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业竞争必然导致升学竞争;而学历因素在我国就业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又加剧了升学竞争。
学生负担过重,既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心理压力加重,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忧郁、恐惧、不好动等症状,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损害了政府和教育的形象,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了教育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三、“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对策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减负”工作,我们必须对当前教育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号召,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使“减负”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1、理性地看待考试。
虽然学生要应对考试,面临竞争,但学生、家长都应该理性地对待,不能为追求分数盲目地增加作业量,只知道熬夜加班,不懂得顾惜身体。心理学家认为,盲目的增加作业量的做法很不可取。对于还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提高他们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
家长们希望儿女成材,应该懂得科学的教育规律,应该让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学校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化教与学的方式,不唯分数,不把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落实“减负”工作的条件下,势必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应努力将德育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如:文学社、体育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书法、科技制作、航模、生物标本制作、登山等,把这些活动当做减负增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创设求知、怡情、严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教师素质,,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
在考试改革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时,老师应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追求时效,做到精讲精练。而过去那种以增多练习量来应对的“题海战术”应该彻底抛弃。
4、重视学生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功能就是交流。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使用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1. 英语交流是英语教学的实质。教学过程即是交流活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交流过程中相互依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悟,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2. 英语交流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初步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培养英语交流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培养交流是国情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英语是国际的通用官方语言,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阅读书刊资料,更重要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英语学科作为通向世界的桥梁,对每位学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培养英语交流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学生正是在这种欲望驱动下不断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而茁壮成长。不少学生在未接触英语之前,已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们希望能学会说“外国话”。利用学生潜在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是实施英语学科中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如何培养英语交流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点点经验,愿和大家一起分享并进一步探讨。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很重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兴趣是学不好一门语言的。
我建议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舞台。课堂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场所,我们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课堂内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困难并享受解决困难之后成功的喜悦。实践中,我比较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默契地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流的情趣,从而树立应用英语交流的信心。我利用初中学生天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游戏活动中用英语交流,把原本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另外,我努力给学生创设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包括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开办“英语角”;在课内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等。当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后,在任何场合,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学习英语、并应用英语交流。
2.加强口语训练。对于英语交流而言,“开口”是第一要素。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愿说,因为许多同学怕说错了被别人笑。为了让学生开口,我第一步进行练听力。教学上采用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听学生对话、朗读、看表演等手段努力把听力内容活化。
第二步我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协作关系,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觉得我是他们的朋友,从而消除学生英语表达过程中紧张心理。第三步在以上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开口说英语。英语口语属于语言实践课,我个人认为教学生口语不是单纯地练,应该让学生从练中学,使语言操练具有交流的特征。如在上现在进行时What is... doing? 这一语言结构时,我采用实景对话形式。本句法较为简单,我先让学生听本句法的录音,再选学生到前台做动作(辅助使用道具),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强烈刺激下,产生极强的表达欲望,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第四步让学生尝试“自己说”。我建立了班级播报制度,每天学生轮流报告,内容不作限制,仅要求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谈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再由同学们针对报告内容提问,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又培养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对全班同学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听力、口语训练。
3.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成功的英语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讲完内容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为了提高学生交流能力,我在优化教学内容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尽量避免准备一读二背的简单教学内容,每一课时内容都遵循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的原则。我在教学中坚持“尽量使用书本内容,适当使用课外内容”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的知识偏移。
我还设计使用手势、形体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应用的习惯。
4.改进教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常常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大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课堂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常常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有时精心选择影视作品片段在课堂播放,要求学生学后模仿、讨论。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畅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吸收新知识,积极开口说英语,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英语交流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创新
社会向前每一步迈进,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社会向前迈进的基石,教育回馈于社会;回馈于科技。而科技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怎样奠定这个基石,决定着整个中国前行的步伐,也影响着世界前行的脚步。
一、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我国提出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推进利国、利民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从应试教育步入以人为本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界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要求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哲学的更高层次上把握人的本质,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伦理人”。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承认每一个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先天条件、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从另一方面来看造就了各人不同潜能。培养和发现这些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你得注意他的变化性,个体的差异性。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我的管理能力差,独立精神差。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这种差异性。物理教学也应注意学生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拿物理实验课来讲,如讲到磁场这一章时,给学生布置自己动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结果有学生用缝衣的钢针制作了指南针,制作精美。把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有的教学讨论课,把问题给学生,而且是给一个组,让他们一起来完成同一个课题,培养80后、90后学生互助神,完成社会人的转化。
总之,不论哪个时代教育的核心首先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人,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之后才是知识的构建。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物理是以研究物为对象,演释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实验中寻找其规律。物理教学不是讲空理的课,但实际上多数是抽象的理论物理课。课堂上没有实验演示,使物理失去了它原有的特色。物理来自于生活,也是去之于生活,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我们应还原其实验性的特点。物理教学从实验入手,把尽量多的实验带进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原有的实验模式,把实验框架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再把这些结论放在一起讨论,最终得到科学性物理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性思维能力,从中发现个性和创造潜能。但实际情况是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对物理实验课、不够重视,对实验的形式和方法没有新的改进。有些学校物理没有实验课,或数量很少。物理失去了应有的味道。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从何谈起?
在物理教学中,把人的精神看成是教育的灵魂,在教育中以平等、宽容、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自主意识指导物理教学,在教学上适当进行换位教学,诱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讲到摩擦力时,从课堂演示入手,让学生自己推课桌,从中感受桌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从中感受静摩擦与动摩擦之间区别,同时我们也以科学的态度,把摩擦力到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的事实,告知学生(两个非常光滑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可能无限大,这两个物体接处面可能互相吸附)。我们对科学的认识还没有完成,问题还很多。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从中让学生学到诚信二字。不论做人还是学习、做事都要讲诚信。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育精神。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如讲到变速直线运动时,有些学生对匀加速运动理解得很好,但对匀减速运动理解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特别的方式引入此课,生动活泼。从卓别林电影中最早用到蒙太奇手法讲起,一个人从地面上跃上高墙的过程,实际上是此人从高墙跳下来的逆过程。而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为从地面上墙和从墙上跳下互为逆运动的过程。一个看似平淡的课讲得很出彩。匀变速运动理解透彻了,电影技法也知道了。
物理学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可探讨的问题比比皆是,根据这一特点,把前沿物理介绍给学生,如天体物理中反物质、黑洞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同和爱好。
三、素质教育的推进
创新潜能是素质教育推进的核心,这种潜能不只是少数尖子生特有,人人具有。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核心,也是物理教育、其他学科教育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结出丰硕成果。”我们要看到每一个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先天遗传基因、情感等方面的差异,然而正是这种个性差异造就了人的个性潜能。发现和培养这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为此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独特潜能的机会。
素质教育要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统一的教育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已成为教育综合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国创新性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种学科的结合和渗透是科技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所有认知世界的重大发现和加速世界发展的重大发明,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和交融的结果。克隆技术不单单是科技的产物,它也是人文产物。为什么这样讲?例如克隆技术有关道德问题,首先得解决它的人文问题,才能谈它的应用。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他不单单是旷世的物理学家,他还是艺术家,他小提琴水平也是一流的。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也是诗人,他在解剖学方面、数学方面、物理学方面都有高深的研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这种全才。
我们的时代是全球文化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更换的步伐加速,行业与行业的竞争烈加快,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从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我们必须培养出适应这种国际竞争力,有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师德 兴趣 实践 学法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
一、强化高尚师德,展现人格风采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受益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 教师人格的力量首先应当表现出坚定明确的方向性。每个教师都要始终如一地把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本质的体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永远以一种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师人格的力量应当表现出言行的一致性。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此外,教师人格的力量还应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作风、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
二、狠练基本功,积极参与实践
一般来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
2.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个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着知识传授点的前提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应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
3.感情控制能力。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这种情感丰富性是一种长期自觉修养的结果,能够和情感的积极性、稳定性、深刻性、自制性等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难免有自己的苦恼和忧愁,但教师必须学会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决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奋斗者的形象。
三、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
激发兴趣是素质教学的前提。
1.课前激发疑问。上课开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2.课中坚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3.延长兴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四、渗透学习方法,学生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为此,我们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我们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特别注意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学会学习。
【关键词】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制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4-01
素质教育是我国对于青少年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做法。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均得到长远的促进,并且有效地对学生智慧潜能进行开发,最终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体育教学是判别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高低不能跨越的标准之一。
一、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增长中学生的体育知识,促使学生更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体育教学,可以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正在发育期的中学生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适时适当的体育活动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体育活动对于检验学生的思想是否积极、正确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体育项目的特征就是对抗性与超越性,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可以逐渐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这个过程,就是中学生培养正确的成功观念的过程。
其次,体育项目大多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训练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个体在集体中的交流程度,集体中对于个体的帮助与关心、支持与鼓励可以促使个体的集体观念的培养。这对于中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可以磨练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就是参与活动。而大多的体育活动都是对中学生体能上、技巧上的一种磨练。通过长时间的体育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品质。
二、制约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
中学体育教学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遇到很大的阻力,这些阻力的来源于产生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最终是“一纸试卷定未来”,应试教育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略了体育方面的学习与锻炼。有很大一部分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其次,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不高,有很多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非体育专业教师兼任,作为体育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师水平的缺失导致了中学生体育教学的不成功,最终也影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第三,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学校领导由于升学率等相关因素,对于学生的成绩要求特别严格,恨不得学校只安排考试科目的课程,对于一些非考试课程教学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第四,对于中学生本身来说,从小就被强烈的灌输应试教育观念,导致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于体育活动的忽视,甚至一些中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本身都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水平。第五,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家长们只要考试成绩提高,体美劳方面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阻碍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中学体育教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没有很好的开展土壤。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导致了体育教学无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三、解决制约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的措施
国家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教育部已经出台了规定,要求中学生的体育素质列入到考试成绩中来,这对于体育教学在中学生中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保证。
首先,要制定新的体育教学大纲,改变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强身意识。中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体育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不利于激发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导致中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压卷,不利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要重新制定体育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活动的安排上尽量符合中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满足了中学生的爱好要求。
其次,加强对体育教师选配工作的管理。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是否过硬,对于中学生的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好的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能够保证中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安全,并且在活动中教授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要改变体育教师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局面,切实做好体育教师的选配工作。
第三,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家长们改变体育无用的观念。应定期举行运动会,专门设立家长参与的体育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对家长的宣传与教育,促进家长的观念转变,老师家长共同督促,使体育教学实现校内校外一起抓。
第四,对于学生本身来讲,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能只埋头于书本上的知识与内容,还应该多参与实践活动,多参与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参与体育活动,可以舒缓身心,减轻压力,为更好的进行学习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结:
目前教育各界都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抱有乐观的心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格外的重视,体育成绩已经实现了与总成绩的挂钩,这对于下一代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实施被列入到了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学生既能在文化知识上汲取充分的养料,又能以一个健康的体魄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入,逐步改善中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让教学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进而到达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该如何引如素质教育观念呢?
一、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观念
(一)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
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成一组,对某一组的某一特长进行单独的讲解,这样教学既轻松,又有效率。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有针对的学习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相比,每节课大家都学的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煎熬。
(二)人性化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是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困惑得不到答案,在心里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对于这种“叛逆”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在教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对技术动作做错或做的不规范,这时,就得要求老师人性化的教学,多多鼓励引导,如果用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罚学生,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体育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做主,而且也在于老师的鼓励很引导。
(三)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除了外在体魄的强壮,还应包括内在心理的健康。青春期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心理的变化。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讲述青春期的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学生安全健康的渡过青春期的困惑。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知道,一份汗水才有一分收获,只有拼搏进取才会有赢的希望。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影响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了很多年,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农村中学,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随意玩玩就可以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态度,对体育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愿改变教学方法,是某些老师脑子没有素质教育教学的概念。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安排过少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体育课程过少,一周保证不了了一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散步,就是到处跑着玩,完全无纪律无组织。过少的体育课程安排,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别提对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对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提议
(一)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要想素质教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引进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首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体育教师,更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知道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引进有大学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让整个教师队伍得到提升,而且对待教育工作更有激情、更有效率。素质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在老师的身上体现,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现。素质教育本就“以学生为本”,体育不仅让学生如何喜欢上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坚韧、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
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心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另一方面就是挫折心理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很多学生还是不敢面对挫折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中形成自卑极端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视对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和挫折心理教育,让学生健康的走过中学时代。
三、问题讨论
(一)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构建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二)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在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积极和稳定的动机,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方法论的启迪,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使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要从素质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