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2 17:1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 不良反应 护理与观察

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破伤风病人体液中由破伤风杆菌使机体产生被动免疫,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或起到预防疾病的功能,它是一种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作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但超过1周者,如需再用,重新作过敏试验。

1 临床资料

1.1观察对象 2010年1月—8月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923人次,注射前病人无发热等不适,有伤口,有污染,无禁忌症的人群为对象,住院人数600人次,流动人员323人次,均在伤后6小时内注射。

1.2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结果的判定及处理

1.2.1皮试配制 将原装的破伤风抗毒素1500IU/支加生理盐水1ml摇匀,再取其中0.1ml加生理盐水到1ml摇匀即可皮试,皮试前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作皮试20分钟观察试验结果,期间嘱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或观察室。

1.2.2阴性者 局部皮丘无变化,全身无不良反应,此病人可一次性把所需的药量注射完毕。

1.2.3阳性者 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瘙痒,有伪足,发热,以血清病型反应常见,偶见过敏型休克,抢救不及时可死亡。此病人可用小剂量多次注射脱敏疗法,脱敏机制:小剂量抗原进入人体后,同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LgE结合,释放出少量的组胺等活性物质,不致对集体产生严重损害,因此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经多次小量的反复注射后,可使细胞表面的LgE抗体大部分甚至全部被结合而消耗掉,最后可以全部注入所需药量而不发生过敏反应,阳性者也可注射TIG,价格昂贵需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2 结果反应

本组病例共发生过敏10例,1例皮试后15分钟发生,5例脱敏注射后10分钟发生,4例在脱敏过程中发生,8例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呼吸急促、憋气感、血压下降等症状,2例出现全身药疹,瘙痒,经及时抗过敏休克,吸氧后生命体征稳定,自觉症状消失,随访正常。

3 讨论

3.1适应症 新生儿、大面积烧伤、创伤后伤口深而小,污染重,即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局部组织缺氧,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的伤口。

3.2注射TAT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 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者由于能及时抗过敏、抗休克、吸氧等救治才很快脱离生命危险,平安出院。

3.3对于皮试阳性者 护士要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注射TAT的目的,脱敏注射原理及发生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使病人明确注射TAT的目的,在发生过敏反应时有心理准备,减少护患纠纷,另外,在作皮试时一定要等消毒皮肤的酒精干后再作皮试,否则阳性率还会提高,对酒精过敏者可用生理盐水消毒皮肤。

预防性肌肉注射TAT是一项很普通的护理技术,要做到用药安全,护士不能掉以轻心,用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

第2篇

1.1本组病例中,男8例,女4例,最小年龄7天,最大年龄64岁,农村11例,城镇1例,

1.2临床分型按轻、中、重分型;轻型2例,中型4例,重型6例。

1.3临床表现发热10例、占83.3%,张口困难12例、占100%,苦笑面容12例,占100%,吞咽困难11例,占91.6%,窒息3例,占25%。

1.4并发症并发肺部感染4例,占33.3%,并发尿路感染1例,占8.3%.

1.5治疗结果治愈11例,治愈率占91.6%,窒息死亡1例,占8.3%。

2.护理体会在抢救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预后,所以本组患者除一般常规护理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2.1病室环境设置专门病房,实行床边隔离。破伤风杆菌是一种芽胞厌氧菌,存活能力较强,因此,要防止其播散,医务人员出入须更衣、洗手,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等须作特殊处理(消一洗一消的原则)或尽量应用一次性器具。废弃物须作焚烧处理。破伤风病人受轻微刺缴而发生抽搐,故须安排住单间,病室需避光、安静、清洁、温度与湿度适宜。合理集中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并轻柔准确。

2.2按轻、中、重三型进行护理,中重型患者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抽搐发作时,必须专人守护,防止发生意外。轻型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顾虑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抽搐及人工冬眠的护理

2.3.1痉挛和抽搐是破伤风患者的主要症状。控制抽搐发作和缓解肌肉僵硬是治疗破伤风的中心环节,迅速有效地制止全身性痉挛对于防止喉痉挛引起的窒息,脑缺氧、脑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均属重要,为此为控制和解除痉挛,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的轻重使用镇静药物和冬眠药物,如:安定、苯巴比妥钠、冬非合剂、冬眠Ⅰ号等。这类药物有抑制呼吸作用,所以我们严格遵医嘱,准确应用镇静止痉药物,每次用药后要观察记录实际效果,以便调整用药间隔时间或更换药物种类,并且加强患者的各项监护,注意观察呼吸、脉搏、瞳孔、神志、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症患者应详细记录抽搐持续时间、抽搐程度、间歇时间,并及时调整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浅睡状态。

2.3.2病人抽搐发作时,应用合适的牙垫防止舌咬伤,舌后坠时,立即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以防窒息。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固定病人,防止痉挛发作时坠床或自我伤害。

2.4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破伤风患者抽搐频繁发作时,可发生喉肌、呼吸肌痉挛,痰液堵塞气道,而致窒息死亡,应尽早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预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重症破伤风成功关键之一。本组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2例,我们的护理措施是:

2.4.1一般护理要求环境安静、清洁、温度适宜15-20℃,相对温度60—70%,故每日用消毒灵液拖布擦地板4次,用1:1000消毒灵液擦病床,桌、椅及墙壁等,病室每日定时通风2次。

2.4.2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若有发热适当给予物理降温,注意翻身防止压疮。

2.4.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口腔和套管的吸痰管应绝对分开,用于套管的吸痰管必须一用一换。

2.4.4患者术后1—3日呼吸道分泌物多,要随时吸引,避免结成干痂堵塞套管,吸痰时注意导管插入感觉稍有阻力即可,最深可插入15厘米,不可太深,而且吸痰动作迅速,每次时间不应超过15秒,避免在一处抽吸不动,以免损伤气管粘膜。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每2小时从套管内滴入药液(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毫升),最好用5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32单位,用输液器排好气,把头皮针针头剪掉,末端插入气管内管约2—3cm,每分钟3—5滴。这样即湿润了气管又降低了感染率。[1]

2.4.5内套管的护理,保持内套管通畅,清洗消毒内套管4小时一次,分泌物多时2小时一次,小儿一小时一次,注意内套管不能离外套管时间过长,以免外管阻塞,取内套管时,必须将外套管固定好,以防将套管全部拨出。

2.4.6切口的护理,每次清洁消毒内套管时,更换切口敷料,切口周围及外套管周围用75%酒精或爱尔碘消毒,再盖无菌纱布。发现切口分秘物多有感染时,在纱布上滴敏感抗生素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7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注意套管内有无血性分泌物,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等,如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5加强营养重症破伤风患者由于反复抽搐、出汗,能量消耗大,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和吞咽困难,易导致营养不良和体液不足,在抽搐间歇时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少量多餐,以免发生呛咳、误吸,对症状严重不能进食者,可在镇静药物控制痉挛下或气管切开术后,置胃管进行鼻饲,或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2.6发热的护理破伤风患者易引起伤口混合感染和肺部感染,从而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头戴冰帽,颈部、大血管处冰敷或使用降温毯,尽量避免酒精浴、温水浴,以免引起或加重抽搐。

2.7局部伤口的处理对于伤口尚未愈合者,在使用镇静剂控制痉挛、抽搐下,常规消毒,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3%双氧水彻底冲洗伤口,必要时TAT局部封闭。

2.8排尿和导尿管的护理对有尿潴留的病人及时导尿并留置尿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同时做尿道口和会的护理,防止感染。

2.9尽早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抗毒血清以减少毒素与神经组织的结合。

2.10终末消毒

病人解除隔离,出院时沐浴更衣,进行消毒处理。病人死亡后病时用40%甲醛(12ml/m3)加热熏蒸,密闭24小时后通风,室内各种用物1%过氧乙酸擦抹,被服暴晒4~6小时,死亡病人尸体应用0.1~0.2%过氧乙酸喷洒或擦拭全身,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处理。

3健康教育

3.1宣传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知识,指导公众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创伤,普及科学接生,按期接受破伤风主动免疫的预防注射。

3.2伤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及时就诊。

第3篇

[关键词] 血清病;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44-02

临床应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时,在皮试及脱敏注射过程中虽未发生不良反应,但脱敏注射后2~14 d仍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护士须要叮嘱患者离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我院曾接诊过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因开放性损伤在本院门诊经彻底清创消毒处理或缝合术后,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TAT后2~14 d出现血清病型反应的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47岁,平均26岁。7岁以下2例,7~16岁3例,16岁以上2例。5例接受过破伤风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例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均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1.2 注射方法

TAT皮试液的配制、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技术》制订的标准进行操作[1]。7例患者TAT皮试均呈阳性反应,全身无不适。余液按常规分4次脱敏注射,每次间隔20 min,末次注射后留观30 min无不适反应,同意患者离院。

1.3 临床诊断

本组7例中,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临床症状,均首先在皮试与肌注部位出现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然后蔓延全身呈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难忍。2例严重全身密集融合红色风团,双下肢袜套状明显红肿,1例伴有发热(体温38.5℃)及双膝关节肿痛,1例伴有腹痛,1例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压、呼吸、脉搏均正常。均除外其他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各型变态反应,诊断为破伤风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型反应。

1.4心理护理

患者就诊时除要忍受身体痛苦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特别是患儿家长,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医护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病的原因、治疗计划及预后推断,使患者得到温馨的、人性化的关怀[2],消除恐惧心理,放松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5 治疗护理

遵医嘱患者均选择性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加维生素C口服和(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2~3 d后视病情而逐步减量。同时每日应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 ml静脉注射。发热或关节痛者给予水杨酸制剂。腹痛者给予解痉镇痛剂。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护理操作轻柔、准确,帮助患者摆好,放松肌肉。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时,防止药液渗漏皮下引起组织坏死,掌握好推注速度。治疗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随时与医生沟通。嘱患者对皮疹不要抓挠,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用抗过敏(抗组胺类)药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嘱多休息,少运动,避免参加高危作业[3]。

2 结果

经对症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7例患者均在1~2周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治愈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14 d,平均7 d。

3 讨论

3.1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病因探讨

TAT是马血清制剂,它既是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同时又是外源性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通常在初次接受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血清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可以保持3周,如这一时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则可迅速发生血清病(因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且只要很少量的抗原就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本组2例出现严重症状者均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

3.2治疗与护理体会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抗组胺药物,酌情给予相应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经对症治疗均可康复。除做好基础护理和治疗护理外,不可忽视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及情感支持,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3.3 临床使用TAT的注意事项

3.3.1正确掌握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原则并非所有外伤患者都要注射TAT,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伤口大小深浅、污染情况、免疫接种情况等,来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注射破伤风主动疫苗可产生10年以上稳定的破伤风保护抗体[4]。若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破伤风疫苗未超过10年者,原则上可以不再注射TAT,只需追加一次白、破二联疫苗即可。本组5例16岁以下患者即属此种情况。

3.3.2 注射室备品及人员配备注射室应备有急救药品、氧气及抢救器械并保持良好性能,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抢救知识和操作技术,以便在患者发生意外时及时抢救。

3.3.3皮试前后注意事项在做TAT皮试前,详细询问家族史、过敏史和预防接种史,对以前曾注射过TAT的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或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使用TAT时要慎重。要规范配制皮试液,严格皮试操作,做完皮试后嘱患者不要离开观察室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3.4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注射方法和观察时间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一次全量注射,观察30 min后若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方可让患者离开注射室;若皮试结果为一般阳性,可行脱敏注射疗法,脱敏注射期间及注射后应严密观察,适当延长注射后观察时间,特殊患者需观察40 min以上或更长时间,待皮丘消失或渐退,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才能离院;如皮试结果强阳性应放弃注射TAT,可改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3.5护理记录及离院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应在病历上详细记录用药时间、批号、注射全过程的反应及离院后注意事项[5]。

总之,脱敏注射TAT后2~14 d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预防是关键。临床使用TAT应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离院时,护士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尽快就近就诊,有书面形式的观察和注意要点最好。

[参考文献]

[1]马如娅,鲍曼玲.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2]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3]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88.

[4]何庆,丛鲁红.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临床应用的认识误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59-560.

第4篇

【关键字】蛇咬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2-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年龄10-62岁,咬伤部位四肢较多,多发与夏秋季,蛇的种类为蝮蛇、竹叶青、也有少数不明蛇种类咬伤者,就诊时间为伤后30分钟至6小时之间。

1.2局部表现:伤口出血及渗血 。疼痛,患者自诉感觉烧灼样痛最明显,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灼痛和胀痛加重,部分患者需用镇痛剂。肿胀,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蔓延,少数患者出现皮肤大片瘀斑、血泡。全身症状:也有少数患者有胸闷、心慌等症状。

2 急救措施

2.1 伤口排毒 就地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挤出毒液;入院后用3%过氧化氢冲洗伤口,清除残留的毒牙和污物,用2%碘酊和75%酒精常规消毒,用手术刀做十字扩张伤口,使毒液外流。若伤口流血不止,则忌切开。

2.2 局部环封阻止毒素吸收 可用20ml生理盐水+糜蛋白酶+普鲁卡因伤口近侧或外周环封,阻止毒素上传,其中糜蛋白酶有直接解蛇毒作用

2.3 局部降温 可以减轻疼痛,减少毒素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和局部代谢。方法:将伤肢浸于冷水中3-4小时,然后改用冰袋,一般维持24-36小时,注意防止降温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2.4 抗蛇毒血清和破伤风注射 抗蛇毒血清可中和毒素,是蛇咬伤的等效解毒药,根据不同的蛇毒选用不同的抗毒血清。使用前需做过敏试验,方法:0.1ml抗毒血清+1.9ml生理盐水在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0.1ml,皮丘大于2cm,局部发红有伪足为皮试阳性,予脱敏治疗。

2.5 抗感染治疗 由于蛇咬伤后精神紧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蛇毒的破坏使肿胀的患肢特别容易感染,导致患肤溃烂坏死,我们一般采用500ml生理盐水加克林霉素1-2克静滴1-3天,取得较好的疗效。

2.6 中西医结合疗法 用季德胜蛇药顿服外敷。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末再调成糊状敷于整个患肢肿胀处,并将入血点,以利于排毒渗血,一天三次,用至肿胀消退。

2.7 防止并发症 积极改善出血倾向,抗休克和治疗心、肺、肾功能障碍 。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接诊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冷静,稳定患者情绪,此时患者因出血、疼痛、烦躁而恐惧、紧张,应耐心疏导解释,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减轻其思想压力,使患者能与医护配合,促进健康。

3.2 严密监护

绝对卧床休息,作好心电监护,对于危重患者首先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吸氧、吸痰,开放静脉通路,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全身出血情况,随时作好抢救的准备。

3.3 基础护理

为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整洁与空气净化,做好口腔护理2次/d,不能自行排尿者及危重病人留置导尿管,每天用络合碘棉球清洗尿道口,加强皮肤护理,协助病人翻身每2h-次,预防压疮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以利毒素的排出,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鼓励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3.4 伤肢的护理

血循毒毒蛇咬伤后,患者伤肢往往肿胀、疼痛,出现水疤、血庖,一般不做切开引流,以免出血不止,若血水泡发展扩大,可酌情用络合碘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内积血积液,并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的南通蛇药涂敷在伤口周围,防止肿胀的扩散和促进消退,每日2~3次,患肢下垂或平放、制动,以免加速毒液的循环。

3.5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蛇毒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常见原因,蛇毒中的血液毒素具有强烈的溶血作用,产生大量的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小管阻塞,同时蛇毒可引起患者类组织胺的释放和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管收缩,肾小球过滤率下降,肾小管坏死;加之蛇毒对中下肾单位内皮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从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因此,严格控制入量及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及有无血红蛋白尿,作好各种标本的送检,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DIC情况的出现。

3.6 呼吸衰竭的护理

3.6.1 呼吸机护理注意事项

使用呼吸机期间,床旁应备性能良好的简易呼吸器、吸引器、吸痰装置,以备急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气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加强机器管理,给患者翻身时,应调节呼吸机的支架,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因管道牵拉造成气管插管或套管脱出,导致患者窒息。

3.7 健康教育

蛇咬伤患者以山区居住多见,患者知识缺乏,文化程度低,认为无大碍,不会致命,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很多患者只在家或民间草率用药,中毒症状轻者尚可,中毒重者错过治疗时机。因此应积极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毒蛇咬伤的初步自我救治方法,普及毒蛇咬伤的防治知识是提高治愈率,杜绝伤亡致残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05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大量数据已表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占医院感染的比例达到10%及以上,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

内源性因素:①年龄:年龄对切口感染有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年龄越高,免疫功能越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高,组织代偿、修复能力减低;②病人自身体质:如糖尿病人易致切口感染,延迟愈合;③恶性肿瘤:改变了免疫状态的同时,恶液质状态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④远部位感染;⑤其他:如营养不良、肥胖等是引起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外源性因素:①吸烟:由于吸烟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引起切口血液循环减少,不利于切口修复;②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短与发生切口感染危险性是成正比的;③手套破损:手术时手套破损易造成切口感染;④急症手术:经2万例手术病人调查分析,急症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与择期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比例为6∶1;⑤腹部手术;⑥伤口的污染:伤口的污染与切口感染有关;⑦术前备皮:可预防切口感染;⑧抗生素的应用;⑨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易造成切口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要求:①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手臂皮肤破损有化脓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②患者的术前准备:通过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术前须知、术前注意事项、进出手术室的过程、要求等,使患者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③手术间的合理安排:手术室应设有感染手术间,无感染手术间的应将感染手术安排在非感染手术之后进行。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④手术物品的准备:术前30分钟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及术后工作人员泡手和擦拭物品及消毒液,备物应尽量齐全,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过程中与外室的接触,仅在病人治疗物品需立即使用时才进行闪蒸灭菌(术中无意跌落的需要再灭菌的器械)交流或手术结束后未经消毒处理就人员外出,以免造成周围环境污染。

术中护理:①一般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②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感染手术一般不安排人员参观。③防止交叉感染: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能任意外出,如必须外出时须按术后处置方法经特殊处置后方可外出。手术过程中临时借用其他手术间的物品器械时,应由室外专人向室内人员传递,进入室内的器械物品必须经相应处置后方可拿出。④加强自我防护措施:特殊感染手术(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和艾滋病等)室内工作人员要戴手套,穿隔离衣,术中使用过的敷料、引流液、冲洗液、切除组织和脏器等应集中放置于无渗漏的袋或容器中,污染液体的抽取和放出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对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⑤做好术中护理记录:严格物品清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术前、术中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前,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第二助手严格清点各物品数字,核对无误方可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缝合至皮下时再清点1次,并做好登记工作。手术完毕再清点复核,保证与手术前的物品数目相符,严防异物遗留在体腔或组织腔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生命体征、术殊用药及用量、术中置入物等均应准确记录。

术后处置:①工作人员的处置: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人员于手术结束后脱除手术衣、手套后即可外出,传染性强的特殊感染手术,手术结束后,手术间人员脱除手术衣、手套或隔离衣后,必须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鞋后方能外出,并经沐浴、更换口罩和帽子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②术后伤口护理: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24~48小时,这样切口可以达到初步愈合;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后均须洗手;当更换切口敷料时,须注意无菌操作。③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物品均应先经有效消毒后再清洗,无菌物品实行双消毒制,即先消毒后清洗,再送灭菌。不能浸泡灭菌的物品,如手术床、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等可使用同样浓度的消毒液擦拭其表面,或对物体表面进行喷洒,作用30~60分钟,也同样能起到消毒效果。④污染布类的处理: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于手术结束后拆下单独包裹送洗衣房处理,其他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包括厌氧菌、绿脓杆菌、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必须经有效浸泡消毒后,或用清洁单严密包裹后送高压蒸汽处理后送洗衣房洗涤。⑤污染环境的处理:地面、墙壁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一般细菌感染的消毒时间为1小时,病毒感染或需杀灭细菌芽孢时,照射时间可达2小时。⑥污物的处理:引流物冲洗液等污染液体按1∶5加入含氯消毒剂干粉搅拌均匀,静止后2~6小时后弃去;敷料、清除的病残组织及少量液体可用不渗漏袋严密包裹后焚烧;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时使用的拖把、抹布经有效消毒后方能再次使用。

术后患者的护理:术后3天回访患者。①继续服务保障,促进患者康复:对手术历时长、特殊或身体瘦弱者,重点观察局部皮肤是否受损、有否受压等,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②解释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重点是术后镇痛对肠蠕动的影响,留置管道对局部的刺激,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卧床的具体要求等。③征求反馈意见:征询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评估术中护理效果,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措施,做好手术室全程护理。

讨论

外科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监控人群,这类人群获得侵入性操作机会多,身体创伤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人群。预防术后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对患者术前进行宣教,术中严格的无菌技术、手术操作精细,缩短手术时间,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降低感染发生率。留置导管患者,能定期进行定植细菌监测,尽早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缩短病程。因此,提高对手术后感染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颌面部;爆炸伤;护理措施

“颌面部爆炸伤,由于其伤情复杂,损伤面积较大,伤口内常有异物存留,污染严重,给临床救治带来一定困难。”[1]因此,颌面部受伤后,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口腔治疗护理操作,防止口腔并发症。本文总结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30例口腔颌面部烟花爆竹爆炸伤病人的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颌面部爆炸伤均为男性,年龄22-58岁,平均36.5岁。9例为工程用8号纸壳雷管在矿洞中爆矿石致伤,22例为烟花爆竹爆炸致伤。收住院经过清创处理,术后给予专科护理指导,并加以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半年,效果良好。

2护理措施

2.1病情评估仔细评估病人情况,制定详细的口腔护理措施。评估口腔呼吸道和病人对口腔护理的承受力,评估内容:①生命体征;②口腔粘膜及组织有无异味、出血、坏死等;③术后留置物如:牙周夹板、结扎钢丝等,是否移位及脱落;④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口腔护理。

2.2口腔护理患者多张口受限,口腔自洁功能差,口内分泌物血块异物易堆积压在伤口上,引起伤口感染、口腔溃疡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引起骨坏死导致手术失败,故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可予生理盐水、0.1%洗必泰、3%过氧化氢溶液用20ml注射器接弯针头加压冲洗口腔后含漱,对夹板及结扎丝之间的食物残渣,可用棉签或探针去除,擦洗时动作宜轻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及局部伤口。”[2]口镜观察口腔粘膜有无溃疡、炎症,牙弓夹板、结扎丝有无脱落、断开、移位。有无刺伤牙龈、粘膜.根据情况涂擦药物,如有异常情况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心理护理颌面部爆炸伤,由于损伤广泛、污染严重,伤后面部出血、疼痛、肿胀,颌骨骨折多塌陷、畸形、容貌改变和张口受限,咬合紊乱,功能受损,患者恐惧、紧张、情绪低落。对手术有恐惧感,担心术后伤口疼痛和手术失败等,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特点和治愈效果,使他们解除心理顾虑,积极地接受、配合手术治疗。

2.4营养支持由于颌面爆炸伤,张口、咀嚼、吞咽受限,进食困难。为满足能量需要,首先鼓励患者少量多餐。进食高营养、高热能、丰富的维生素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鱼汤.鸡汤等,必要时静脉补充能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进食可用空针注入法、吸管吸入法,可将一段软管自缺牙间隙或磨牙后区植入。吸入或注入流质,避免呛咳。必要时可鼻饲。

2.5预防感染颌面部受伤后,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术后病人常因伤口疼痛,口内有钢丝、夹板等固定物,使患者张口困难,口腔机械性自洁作用受限,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应用漱口液,给予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地塞米松,减少水肿发生。给予大量液体以维持血容量,增强抵抗力

3结果

3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护理,无并发症发生。30例中随访25例,平均随访15个月,其中5例因颌面部骨折严重面部畸形愈合,需二次手术,其余25例全部愈合,颌面外形及面部表情基本恢复到受伤前水平。

4讨论

颌面部爆炸伤,由于力度和角度不同,外伤类型及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影响到患者颌面外观、语言功能、咀嚼吞咽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动度等。对伤口较大较深且有污染者,应协助做好早期清创缝合处理。由于颌面伤口多暴露,易受细菌污染,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术后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出血较多者,应行无菌加压包扎伤口,注意伤口敷料渗液渗血情况。为防止失血性休克,应及时补液,维持足够的循环血容量。患者因张口受限而不能进食,不能自洁,利于病原菌滋生,易引起口内伤口感染,因此口腔护理是术后一项重要措施。若口腔清洁度很差,为更好保证口腔护理效果,提供清洁的口腔环境,应给予口腔冲洗,该方法是通过用一定冲击力的冲洗液水流冲洗口腔内各面及牙齿各面,以进一步清楚口内污垢,继而增强口腔护理效果。除此之外营养支持跟心理护理度对患者的康复也有影响。

5小结

颌面爆炸伤术后护理需要根据病情特点,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及术后患者行被动张口训练需要医护人员的全程监督和积极的宣教等,都是术后伤口愈合的关键。术前、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促进病人伤口愈合和迅速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对于严重复合伤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娴熟的救护技术,能为病人赢得时间,获得救治保证;复合伤病人的急救原则是给予气道管理,呼吸循环功能支持和局部伤口的处理;做好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系统的急救护理理论,而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急救中做到动作敏捷、准确、有效、忙而不乱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严重复合伤病人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59-01

复合伤在现代创伤中发病率高、病情重、变化快,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若处理不当,死亡率高。复合伤的急救与一般战伤基本相同,包括止血、止痛、包扎、骨折固定、防治窒息、治疗气胸、抗休克等。由于复合伤时休克分生率高,感染常是复合伤的重要致死原因,故应强调尽早采取抗休克和抗感染措施。如复合急性放射损伤有呕吐者,进行止吐处理。烧伤或其它外伤创面较大时,为预防感染可给长效磺胺或其它抗菌药物,而后迅速后送。在伤情允许的情况下,皆应先洗消后再做其它处理。笔者依据对年的急诊救护经验,谈谈对于严重复合伤病人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1护理要素

评估病情,包括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温度、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快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同时通知值班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复合伤病人多伴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及鼻咽部的血液、分泌物、沙子及泥土等,将病人的头偏向一边,以防止误吸。对舌后坠者用拉舌钳拉出并固定。必要时可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用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3条,以保证大量的输液及输血通畅。必要时可加压输液或输血,但必须有专人负责,防止加压空气输入;控制活动性出血,对闭合性损伤的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经过一系列处理,病人血压仍呈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应考虑有内脏的活动性出血,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即可确诊。此时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病人上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对开放性损伤及皮肤撕裂伤有明显外出血的病人,应压迫止血,及时用加厚的敷料包扎伤口,并将伤口抬高以减轻出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等,帮助了病人病情进展,协助诊断及进一步治疗。

2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密切配合

意外创伤,伤势严重,又急需手术,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使病人难以接受,又因一些检查带来痛苦,使患者产生恐惧甚至绝望,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鼓励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因势利导的心理护理,使之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获得家属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干扰,有利于患者救治。总之,通过对严重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使笔者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紧急而迅速的抢救、严密细致的观察、周到细心的护理,才能使病人脱离险境,顺利康复。

3急救措施

对急性放射病有效的抗放药对放射复合伤也基本有效的,伤后应尽早给予。疑有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者,应尽早服用碘化钾100mg,必要时还可采用加速排出措施;早期、适量和交替使用抗菌药物,积极防治感染。中度以上复合伤,初期可选用长效磺胺,发烧或白细胞明显降低时,可换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极期改用广谱抗菌素。除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外,应加强对创面局部感染的控制,以防止和减少细菌入血。当存在严重感染时,可少量多次输注新鲜全血,以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应注意对厌氧菌感染的防治,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配合使用抗生素、早期扩创等;防治出血、促进造血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辐射剂量超过6Gy的极重度放射复合伤,有条件时应尽早进行骨髓移植。输血输液时要注意总量及速度,防止发生或加重肺水肿;争取创伤在极期前愈合,尽量使沾染的创伤转为清洁的创伤,多处伤转为少处伤、开放伤转为闭合伤,重伤转为轻伤。一切必要的手术应及早在初期和假愈期内进行,争取极期前创面、伤口愈合;极期时,除紧急情况外,原则上禁止施行手术;凡能延缓的手术,应推迟到恢复期进行;对于烧伤患者,急救中要积极抗休克,同时注意保护心肺功能,肺部损伤的伤员要适当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对于丢失大量液体,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和少尿伤员。要及早补液,给氧。重度以上烧伤中复合伤感染并发症多,开始亦早,因此抗感染要及早实施。同时加强创面处理,改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心肺和肾等脏器功能:及早补液、避免长时间低血压和缺氧。对少尿者酌情给予扩张肾脏血管的药物,以增加肾血流量。同时应严密保护心肺和胃脏等脏器功能。

第8篇

急危重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常伴有急性呼吸功能障碍,为改善通气功能预防和控制感染,挽救患者的生命,应积极及时地进行气管切开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近年来引进推广的新的气管切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它是借鉴seldinger的血管穿刺技术原理,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及耗时短、并发症少、并且可在床旁操作等优点[1]。我科自20 0 8年1 0月到2011年6月对25例急危重症患者施行PDT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经皮气管切开的患者共25例,年龄20~85岁,平均53岁,其中男18例,女7例,重型颅脑损伤10例,多发伤7例,肺部感染5例,重型破伤风1例,其他病症2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消毒,铺巾,用2%的利多卡因2~4ml皮下注射进行局麻,然后取第2~3气管环之间为穿刺点,作一约1.5cm左右的横切口,切开皮肤,将气管穿刺套管针经皮肤穿刺入气管,有突破感并抽吸出大量气体,则证明进入气管内,拔出针芯并将外套管向下倾斜45o,经外套管导入导丝后退出外套管,沿导丝依次用扩张器、扩张钳扩张气管前组织及气管前壁,将气管套管沿导丝送入气管后拔除套管管芯和导丝。如病人有气管插管时在穿刺前应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后退至喉入口处。

1.3 结果:25例患者气管导管置入均获得成功,创伤小、出血量少,操作简单、时间短,手术时间不超过10min,并发症少,未发生皮下气肿及大出血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术前备好各种急救器材及物品,保持环境的清洁、宽敞,光线充足,对患者家属及清醒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对于烦躁、咳嗽反应强烈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安定镇静。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情况,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2 术中护理:协助医生摆好,给于患者高浓度吸氧,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正确传递用物,及时抽吸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放入导管后应迅速充足气囊并妥善固定导管,松紧适宜。

2.3 术后护理:

2.3.1 切口的护理:严密观察切管切口局部有无渗血、有无皮下气肿,本组有两例套管周围有少量渗血,经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后24h内停止,每天定时用酒精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并更换无菌敷料,每8小时更换并消毒气管内套管。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意外拔管,对于烦躁的病人给于适当的约束,严密观察呼吸参数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当患者出现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及时予以吸痰,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大小应根据气管内套管的直径来选择,一般为套管直径的1/3~1/2为宜,管壁光滑、挺直有弹性,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应超过15秒,吸痰管必须插入足够的深度。

,吸痰时应先吸气管切口,再吸口鼻腔。加强翻身拍背.

2.3.3 加强气道湿化 我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湿化气道:1)气管套管囗用罩杯覆盖防止水份蒸发和异物落入2)用0 . 4 5% 盐水经微量注射泵以3-5ml/h的速度经气管切开处持续泵入气道内,以保持气道湿化。也可在湿化液内加入敏感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呼吸道感染。3)超声雾化吸入 用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单位经超声波将水滴击成雾滴,将雾化面罩置于气管切口,随病人自主呼吸进行雾化。

2.3.4 严格无菌操作 在接触患者前后或接触不同的病人或从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都应进行手的消毒,严格进行手的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定时更换吸痰用物,一根吸痰管只能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

2.3.5 严格执行感控制度: 1)病人尽可能住单间,减少探视人员2)病房每日通风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半小??3)每日用5 0 0 m 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床.护栏床头柜床旁桌椅病房门把手等用物

2.3.6 鼻饲管插管及固定 成人一般选择1 4号带导丝鼻胃管,置管前先将气管套管气囊放气,然后按昏迷病人置管方法置管并妥善固定

气管切开的护理还有很多,包括心理护理、口腔护理、头颈部护理、睡眠护理、皮肤护理、输液护理、护理、康复护理。

第9篇

【关键词】 牙再植术;护理配合;体会

外伤性牙脱位在口腔科急诊中较为常见,且多数发生于前牙。针对外伤性脱位牙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牙再植术。牙齿再植术是将已经脱落的自体牙经过处理后再植入原来的牙槽窝内,使牙齿稳固,恢复生理功能,咀嚼功能。牙再植,可分为:即刻再植、延期再植。临床上多采用即刻再植,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原位牙再植,是恢复咀嚼功能、语音功能和面容的有效方法。而如何做好护理的配合工作,让再植术的顺利完成是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接治因外伤造成前牙脱位病人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36岁。下前牙脱位4例,上颌中切牙脱位29例,上颌侧切牙脱位9例,上颌中切牙合并侧切牙脱位8例,部分伴有牙龈撕裂或唇、颊黏膜损伤。脱位时间最短5min,最长5h。

1.2 治疗方法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给予局部麻醉后彻底清除牙槽窝内血凝块,对伴有牙龈撕裂和轻度牙槽骨骨折的病人,应缝好撕裂牙龈,去除牙槽骨骨折片。待新鲜血液充满后,将消毒处理后的脱位牙植入牙槽窝内,在对好咬颌关系的前提下,用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术后嘱咐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 果

术后进行跟踪随访1年,50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病人咀嚼功能、发音和美容均恢复良好。

3 护 理

3.1 术前准备

3.1.1 心理护理 首先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安慰患者,缓解患者因为外伤导致的疼痛以及担心前牙脱落影响咀嚼、发音及其美观,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给他们耐心讲解再植术的重要性,让他们初步了解手术基本过程、手术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患者的恐怖心理,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来配合治理及护理。对于哭闹、拒绝治疗的学龄前儿童,护士应耐心帮助患儿,态度要和蔼,让患儿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切忌粗暴。

3.1.2 脱位牙的准备 离体牙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离体牙表面的污染物反复冲洗干净,在清楚异物时应注意保护残存于牙根面的牙周膜。然后将脱落牙置入抗生素溶液中浸泡备用。一般有2.5%氯霉素液,庆大霉素液和每毫升含10万单位的青霉素液等抗生素溶液。若选择使用青霉素溶液浸泡应先做好药敏试验,切忌干燥保存。如果脱位时间在2个小时以后再就诊者,牙髓和牙周膜内细胞已经坏死,不可能期望牙周膜重建,因而只能在体外完成根管治疗术,并经根面和牙槽窝刮治后,将患牙植入固定。

3.1.3 器械、药物准备 消毒的口腔科常用手术器械(口镜、镊子、探针、大刮匙、缝线等)。消毒好的高速涡轮手机、车针、X片、牙弓夹板、0.4mm结扎钢丝、钢丝剪、咬牙合纸、正畸钳、30ml冲洗注射器等。在准备药物时,应该在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后选择局麻药。常规准备1:5000 氯已定液、生理盐水、3%双氧水、安尔碘液(Ⅲ型)等。

3.1.4 病人的准备 病人的准备: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要求在手术过程配合医生操作,并告知术中可能出现情况,嘱咐患者在手术中不要因为疼痛或者恐惧而出现突然动头、闭口等危险动作,主动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主动合作。

3.2 术中护理 安排患者就诊于牙椅上,根据脱位牙的位置和医生的要求,调节好椅位和光源,常规消毒铺巾。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医生和护士四手操作共同完成手术。护士协助医生牵拉患者口角,充分暴露暴露牙槽窝,及时吸除唾液、血液以及冲洗液,一定要保证术野清晰。注意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勿将吸唾管碰到患者腭部或咽喉部,以免引起患者恶心。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该及时、准确的向医生传递器械、脱位牙,使操作过程衔接有序,缩短再植时间,增加再植牙的存活率。当医生用钢丝完成牙弓夹板的结扎后,护士应该配合剪断钢丝。配合医生调低再植牙咬合,有利于牙齿愈合。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该注意患者的反应,并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处理。

3.3 术后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告诉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口腔卫生,可0.02%洗必泰含漱剂、呋喃西林液漱口,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给患者。术后1周应食用流质(牛奶、肉汤、鱼汤等),以后逐渐进软食,忌用患牙咀嚼,应该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告之患者术后常规服用抗生素5 d,以预防感染,外伤严重者还应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嘱咐患者按医嘱定期复查,再植牙固定4周-6周后需拆除牙弓夹板,拆除牙弓夹板结扎丝后应做牙齿松动度、牙髓活力测试及X摄片观察分析移植牙愈合特点和牙根吸收情况,如果牙髓坏死应立即行根管治疗。嘱咐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来医院复查。

4 结 论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做好充分的术前、术中护理,细致的心理护理,与医生密切配合以及术后指导是外伤性再植牙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殷宝兰.自体牙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5-46.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052-01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可导致受伤者局部出血。同时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而由此引发的职业伤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防护尤为迫切。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梭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导致针刺伤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错误的行为习惯、过多接触针头、不良的环境因素、安全产品使用的滞后、注射后用具处理不当等。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等。

一些科室如普通外科、心内科等的护士平均针刺伤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理操作过程中以抽吸药液、配药、用手直接取针头时较其他操作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3 防护措施

3.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使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清针刺伤引起的危害性,掌握锐器和废器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小心处理锐器物品,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投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输液时,应该有别人帮助;认真执行消毒和灭菌方法;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正确应用手套;着装要求有保护性;掌握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通过上述措施纠正护士的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要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粗心、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型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负压试管等。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执行安全的锐器处理措施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医用垃圾应该和普通垃圾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识。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锐器盒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高危环节。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用安全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该收集盒,减少锐器暴露,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必要时将锐器盒携带至病人床旁,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处理针头。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如:戴手套等,脱手套后认真洗手。

3.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时分析并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如: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针刺伤防范处理制度、针刺伤处理流程等。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后的职工进行登记、报告管理,如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具体部位、损伤程序、处理方法及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进行血原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护士健康档案,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免疫接种等。追踪伤者健康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发生针刺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之后,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应尽早报告医院专门组织(如医院感染科),在其指导下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预防用药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5 总结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传染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工作风险大,危险性高,往往使护士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疲劳、精神紧张,从而出现头痛、失眠、情绪低落、激惹、注意力分散及人际交往紧张等表现,这些将直接影响传染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全社会的重视。让护士们“工作并快乐着”,进而使护士们用快乐的情绪促进病人的康复,达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增加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真正达到医患双赢。

1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1.1经血液传播疾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1]。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1],而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经皮肤损伤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1.2经呼吸道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如SARS、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37种甲、乙、丙类传染病中就有13种为呼吸系统传染病。

1.3其他感染性疾病:经其他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经肠道传播的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对医务人员也具有一定威胁性。

1.4消毒灭菌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等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死。

1.5心理性危害:职业性危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悲伤、害怕、恐惧、消极无奈等极度悲观情绪,给受伤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影响受伤者的工作、生活与家庭,因此对受伤者的心理损害不容忽视。

2传染科护士实施人文关怀可行性方案的探讨

2.1改换医疗用具,完善防护设施: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传染病的管理及扶持力度,认识到传染科护士锐器伤的严重性,输液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投入资金购置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标准的锐器收集箱等,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2.2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必须要增强传染科医务人员的全面防护意识,注意操作的规范和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并呼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传染科医务人员,为她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稳定传染科护理队伍,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在传染科病区环境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督查与考核,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及时处理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2.3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对发生意外暴露的医务人员科室要给予关心、帮助,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预防用药,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上报医院保健科,进行医学追踪观察,从而解除了该护生的悲伤、恐惧心理。

2.4科学排班,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集中安排治疗护理工作,减少护士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往返次数,防止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护士要保持乐观情绪,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锻炼,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必要时考虑每年给予几天公休假,以保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5护理管理实施人文化管理:护理管理者应认识到护士既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其感情和情绪因素对其行为常起支配作用,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注意倾听护士的意见,关心她们的工作、学习、婚恋、家庭,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帮助和支持护士实现个人理想,对个别护士操作处理时偶尔出现的失误和差错,应真诚、耐心细致地与其共同寻找原因,但应避免使失误的同志有太大压力而导致其它失误的继续发生。在关键时刻为她们排忧解难,为她们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让护士处处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并将良好的情绪带到护理工作中,让人性化关爱得到延伸和升华。

第12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28例急产妇呼救。平均年龄28岁(22~40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87例。急救车到现场,胎儿娩出、胎盘未娩出47例,胎儿未完全娩出81例;发生脐带脱出8例;医护协助娩出胎儿、断脐、娩出胎盘,产妇输液、止血、新生儿窒息复苏、保暖,转运途中加强母婴监护。

1.2急救药械的准备药械配置按照四川省院前急救标准统一配置外,另备VitK、缩宫素、硫酸镁、一次性产包、会阴切开包、缝合包、新生儿心肺复苏包、胎心监护仪、转运暖箱及妇婴专用品等;为方便院前、院内衔接,车内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

1.3出诊人员准备我们接出诊任务多为内外科,一线均以内外科为主,为应对专科急诊病种,均安排5年以上富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24小时二线待命,以保证在接到调派3分钟之内出车。

2现场急救与护理

2.1产妇的急救立即协助医生行接生、断脐、娩出胎盘等处理,将胎盘初步检查后置于洁净塑料袋中带回医院做详细检查。若产妇出血较多,宫缩乏力,脉搏细弱,BP<100/60mmHg,快速准确执行医嘱,予缩宫素20U肌注或宫底注射;3L/分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升压、止血、抗休克治疗;按摩子宫促进宫缩减少出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等病情变化。

2.2临产孕妇护理宫缩强烈、剧痛者,心理安慰,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宫缩强度、频率,监测胎心及产程进展,必要时用宫缩抑制剂延缓产程;胎膜早破者,严禁起床活动,左侧卧位,臀下垫枕,防脐带脱出;脐带脱出者,立即还纳脐带;宫口开全者,做好接生准备,尽快结束分娩。

2.3新生儿处理迅速清理呼吸道、断脐、擦干身体表面羊水和血迹;检查全身情况、保暖、询问胎龄、目测身长、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2]。心率0次/分钟、呼吸0次/分钟、肌张力松弛、喉反射无反应、全身苍白各0分;心率<100次/分钟、呼吸浅慢不规则、四肢略屈曲、喉反射差、躯干红四肢青紫各1分;心率>100次/分钟、呼吸佳、四肢屈曲活动好、喉反射咳嗽恶心、全身粉红各2分。评分在7-10分为正常,经常规处理后抱于产妇面前,进行皮肤接触,指导早吸吮;4~7分缺氧较严重,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药;<4分缺氧严重,需紧急抢救,喉镜直视下插管给氧,按新生儿ABCDE复苏步骤抢救至复苏成功[4];缺氧较严重和严重的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10分钟再次评分,直到>8分。对早于救护车到达娩出的新生儿,除上述处理外,检查有无产伤,尽早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及维生素K1。

3转运护理措施

有下列情形者进行转运:产妇出血较多,经止血、扩容、升压处理血压仍较低;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经抢救窒息虽解除,但随时可出现生命危险。转运前应将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向家属阐明,并让家属在危重病员转运同意单上签字后再行转送医院;通知院内做好接诊抢救准备。

3.1快速转运及护理将产妇平卧担架上,低血压休克者,病人头应与救护车前进方向相反,以免加速作用致病人脑部缺血缺氧加重;保持静脉通路畅通;严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新生儿放置于转运暖箱内。

3.2详细交接到达医院后分别送入产科病房和新生儿病房,将院前急救过程中产妇、新生儿病情变化及抢救情况给病房医护人员详细交代。

3.3出诊结束,立即进行车内清洁、消毒,备齐用物;填写出诊护理记录,将产妇、新生儿出诊病例及危重病员转运同意书一并存档。

4体会

4.1出诊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熟练抢救流程,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解释到位,确保其知情权,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4.2120指挥中心调度员问清出诊地点、简要病情,快速调派网络医院出示现场;急救人员、车辆配置、药械准备充分,呈待命状。

4.3预防急产的发生回顾病例发现,多数产前检查不够,没有临产意识,应做好产前卫生宣教,定期行产前检查,根据孕妇个体差异,如宫颈条件、胎儿大小、羊水情况、胎先露高低、是否衔接、B超等,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有急产史者应在预产期前2周住院以保证安全分娩。

4.4做好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防止多胎多产;初次分娩有软产道损伤者及时修补;注意产褥期保健,促进腹壁、盆底肌肉张力恢复;积极处理隐藏的危险问题以预防急产发生。

参考文献:

[1]华苓,戴淑凤.分娩的准备与应对[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