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2 17: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第1篇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适当且必要的教学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形式被运用得不可谓不频繁。然而,过于放大提问的效用,将课堂教学由“问题”堆砌起来的课堂,则明显过犹不及。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提问的效果,刻意地营造所谓“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而毫不顾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和情况,这种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问题式课堂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与有效性教学背道而驰。除此之外,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提问内容零碎不堪,所提问题可有可无,这些都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常常出现的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拖累教学进度,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丧失提问的意义,其实际收效甚微。

(二)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低效行为不断暴露出来。比如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只学其形、不知其意”,在实际教学中,开始冒着稀释课堂知识灌输密度的风险,过于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并且将形式上的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奉为“至理名言”。这一行为表面上看是顺应了教学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改革,然而实则是“旧瓶装新酒”,换皮不还芯,对教学效果毫无促进作用,只不过学生从过去的不大积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听众而已。当然,除了“换汤不换药”的自主学习形式外,还有一种“听之任之”的自主学习形式。后者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提纲挈领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所谓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就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看学生如何讨论和争辩。处在“放养”状态下的学生,自主性和讨论自由的权利是保障了,在课堂上争辩得面红耳赤,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之下,真正能学到的知识和成果寥寥无几。整节课就为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知识点争辩不休这类现象成为常态,耽误教学实践不说,而且稀释每节课知识的浓度,造成课堂教学“浅入浅出”,自主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三)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

教学设计是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保障。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时动向,设计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目前,低效的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处处可见,比如有的教师设计教学仅仅是通过将高中地理教材简单地进行组合、拼凑、拓展和加深,处理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内容纵深度不够,横向延展度不足,教学设计还是拘泥于教材本身,未能有效跳脱出来。

二、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以上几类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于教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便充当起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占据绝对的主导权,这与新课标理念格格不入。其次,教学实施不够科学,针对高中地理这门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应当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实施教学,不能将教学目标窄化而产生主次不明、层级不清的问题。

三、对策

(一)提高教师创设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应当从教师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问题要合理,且难度适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不能随意抓取,而应当费心思量,所创设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还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等能力。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将目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学生开展对话,为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勇于畅所欲言,勇于自主创新,勇于自我思索。

第2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洋流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mitlg,简称P B L) ,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盛启红. 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41-242.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自发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自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采取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运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认知的教学方法,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驱动”,即学习行为的自然发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自发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理变化、学习内容难度增加、学习目标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学习环境的改变,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发式学习容易服从较沉闷而枯燥的教学原则,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被束缚和局限,导致自发性学习行为失去方向。面对自发性教学与新时期教育二者之间凸显出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摆脱自发式教学的束缚,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笔者认为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下面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一、课前问题设计

问题始终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开始展开探究,无疑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动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备的地理相关知识及课下地理预习时间较有限,很多时候仅凭他们的水平提出的问题很难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同步,更不用说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且有趣的问题。因此,“谁来设计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成为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是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知识重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进行科学设计,让问题带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这是展开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课上双边活动

探究性教学与自发性教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课上双边活动。从表面看教师的作用较隐性,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但从根本上说,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握与调控中。探究性学习课上活动的程序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再由教师对结论或者是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指导学生实践,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关于任何与知识相关的问题与难题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的方法加以解决。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是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思考和讨论的发展过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

三、课下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通过问题探究而引发和延伸出新问题更具有实际教学意义。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通过课外作业,都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一个新的地理高度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无实际价值对学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活跃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确实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下探究,并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作为探究性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以下通过“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展开进行详细介绍。

1.问题情境创建

通过视频对近期刚刚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问题:大家了解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分为哪几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换一种学习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资料思考问题,并可以多多提问,我们共同了解自然灾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一是气象气候自然灾害,包括沙尘暴、台风、旱灾,等等,二是地貌地质灾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震,等等,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上自然灾害中从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近几年我国频发的灾害――地震为例,我们能发现哪些问题?

教师先进行地理知识普及,对地震的概念、成因分类、地震带分布、板块学说等知识进行展示,然后对云南鲁甸的地理地貌情况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谈谈自己对地震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至少提出五个问题,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稍稍动脑就能完成。然后将这些问题记录并公示,通过交流找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应该怎样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动物在地震发生前比人类能够更早感知,为什么?”“怎样快速从地震灾害中逃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反过来让学生探究解决,这种方法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探究性课题的课下延伸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7-0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发源地在美国,后来在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人的发挥,相信一般的学习者都可以做到自己主动学习,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鼓励人们自由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理论对全世界的学习者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脱离情感来进行学习,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统一的。其次,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强与自身内在情感的交流,是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有机融合,可以全面发挥个体的潜能。最后,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习主体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个人有学习和丰富自我的愿望和潜能。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观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促进者这种角色出现的;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要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

1. 重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意义的学习有四个标准: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地理学习资料,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的全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把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方式,及时纠正他们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其出发点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从属地位上,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学习的接收器。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逐渐应用,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而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地理的学习只是一个侧面,反映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现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体现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究式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因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会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展示和发挥。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逐渐普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新的机会,能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解决的地理问题、想获得的地理知识,促进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生活情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讲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学生中,和他们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教师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地理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较高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探究教材内容时,能从图片和地图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进他们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缺乏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识,他们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灵活地调取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时,教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能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地理教学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高效进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和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能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拉近学生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学习死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来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地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常发生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世界各地与我国地震地带相似地质情况的区域。通过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通过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知识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丰富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等。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仅仅靠他们的自主探究很难实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转化成直观的影像,在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教师要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把这些内容集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多媒体具有知识再现的功能,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播放,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些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根据新知识来调取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探究、分析、运用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深入和发散,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这些知识,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第6篇

在高中地理创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总结,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品位。这样既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又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76-01

1 在地理新课程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还带领学生去观察学校附近新开公路的地层结构;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第7篇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各科目的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及过程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全面性,这是传统地理教育所不能满足的[1]。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教学面临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具体如下:(1)高中地理名词、概念、原理、规律都很多,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课堂内容过多,很难完成教学任务。(2)高中地理教学板图、板画很多,复杂多样,教师要完成任务、绘图准确很不容易,如果不准确,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3)以往在课堂上用挂图教学,由于能见度低、信息繁多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4)地理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不仅涉及人文领域,还涉及到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这样,就更需要让学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传统的黑板教学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鉴于此,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2.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地理学科中很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模拟展示这些地理现象和出现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再配上精当的讲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突出以人为本理念,高水平、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课堂教学课件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基础和工具,也是给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手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利用课件按照教学规律,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一定要围绕着“以人为本”中心,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多媒体为文本的动态呈现和运用提供了多种新的可能性,它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信息,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愉,促成学习的最佳心理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注意:(1)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力求美观大方、屏幕内容可读性强。(2)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合理组合呈现方式,确保重点内容得到突出。

2.2按照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双边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适时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教学方式,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信息量小、表现形式单一,一些难以用语言文学、静态图形说明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想象困难的知识点无法表现出来,教学效率低。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立体的、多方位的展现出来。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2、3]。

2.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必须与教学内容适应。课堂教学之中,可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例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动态的演示锋面的运动,让学生感觉它的形成过程。但讲锋面的特点,我用粉笔画。因为它是重点,必需要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印象。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知识理解透切,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但在利用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备课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先导和基础

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注重教学设计,应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避免重形式、轻内容,对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课件运行、测试、提问等,都要事先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做表面文章。

3.2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与学当中来。

3.3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

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防止“电脑+教师”,即现代化的错误思想产生。

4.结论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07-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把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地理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案例式教学并不是全新的理念,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个原理都来源于众多的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探索和研究。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重在说理,而理来源于众多的案例。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此,况且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就案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查阅了他们取得的成果,理论性都很强,实践性相对差一些,尤其对我们现行的高中教材的针对性强的少之又少,急需一线教师研究适应于我们高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法。

地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产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掌握概念和原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反思高中地理学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强“灌”学生强“记”,被动学习。而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普通高中实施地理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通过“案例式教学设计”而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形成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从而改变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两年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现状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

〖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分为自然地理教学模式和人文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论。理论性非常强,比较生涩难懂,也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深入浅出,先把理论讲透彻,再把学生带到案例中进行理解深化,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产生的。它的模式一般为:理论提出——特例分析——讨论交流——作出结论——同例推证。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出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二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问题,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使理论融于案例中,更贴近生活实际。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讲道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听老师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从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第五步:同例推证。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学生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人文地理教学]

第一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特殊案例,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通过案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案例的选取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第二步:推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

第四步:举一反三。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层,应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通过讨论学习后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相关案例。

第五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地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针对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型的设计关键是设计好探究题,题型应多样化。如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填表、填图题和解答题。通过完成上述题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复习题学生做复习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构建知识结构再出示复习题(循环进行)。

〖习题课模式〗

该课型是教师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课型。教师在应用此课型时,首先应确定完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相应的习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好一定梯度和层次的习题。通过练习,师生评议,达到学会解题,寻求思路,归纳总结,概括规律,理解、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习题做练习师生评议再出示习题(循环进行)。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因进行提升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了一点浅显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贯彻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入。由地理的学科特点,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更重要。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我校地理教学的成功经验,及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依托地理案例的讲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升了整体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一、高中地理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验教学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能锻炼和培养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逐渐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的步骤

下面以“海陆热力差异”为例子来说明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程。

1、提出问题。高中地理中讲到气候形成因子、季风形成原因时,经常提到海陆热力差异。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感到迷茫,经常要问:“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呢?”

2、让学生设计实验。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30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 45℃,水的温度37℃,移到室内10分钟后,细砂温度为31℃,而水温为35℃。水温度变化是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14℃。

4、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5、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

三、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类型

1、教师探究性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

(1)教师探究性演示实验。这类实验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或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学习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月相成因、地转偏向力等都可以设计成教师探究性实验。

(2)学生探究性实验。学生探究性实验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的试验,同时,也可以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是地理实验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多元的。如在学习了潜水和承压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流井模型探究自流井、承压井和承压水的关系等。

2、课内探究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性实验

(1)课内探究性实验,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室内就能够完成的实验。如在学习沉积作用时,可以用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自然界的沉积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例3:沉积物分选的实验。将同样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过容量的一半)。将玻璃瓶用水注满,盖上瓶盖,剧烈振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质自然沉淀。让学生观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细粒在上部。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里进行的。

(2)课外探究性实验,一般是实验进行的时间比较长的或必须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实验。如月相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的测定等。前者需要时间比较长,后者必须要在教室外面才能完成的,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放在课外进行,因为课外的时间比较充裕。

四、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探索性。科学规律往往隐在较深层次并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采用不同流程和方法去挖掘和感悟。从中领略科学的方法,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并从中学会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过程式原则。其注重过程。它包括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与处理,评价与交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推理、思维、实验的能力。

3、民主性。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形成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张扬个性。

4、发展性。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重视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多留给学生继续思维,思考探索的时间、空间。拓展、深化已解决的问题,创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

5、自主性、开放性。对学生活动能自主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形成在老师指导下能独立感知和理解实践活动,求异创新;不光指活动空间形式可以从学校延伸到校外,还从内容材料,求知方法和结论,时间上向课堂外延伸。

五、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选材要方便。实验过程中的材料要求学生身边能够采集到的,或者理化实验室本来就有的。如果实验材料很难找到,则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2、实验设计过程要避免老师自己过多地参与设计,而是让学生自己多动脑设计。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学会做实验,因为物理化学的实验已经比较多了。

第10篇

一、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综合学习能力,强调培养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地理教学创新主要源于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着眼。总结教育中的经验教训,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由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今后的教学将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所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注重自主学习,强调改变教师直接、即时管理下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在教师直接、即时管理下学习,学习的场所、时间不再是固定的,学生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实现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造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整个地理课堂焕发生命力。例如在讲《大气环境保护》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防治时,可利用一组漫画导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分析这几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索,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积极开展实践式教学,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拓宽知识面,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重组信息,生成师生的课堂对话,关注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

地理课堂中,学生真正活跃起来时,就会生成大量信息。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始终明确预定目标,重组课堂信息,以便正确把握教学方向。例如在《季风环流》这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讲到季风成因时,学生会提出以下的疑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什么会是重要的形成原因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季风的概念,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分解出几个小问题:风向为何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气压中心为何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海陆的热力性质是什么?如何影响气压中心的变化?并以这几个知识点为切入点,讲解季风环流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停留在表面,更加深入。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老师、同学充分交流,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才会有所收获。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优化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并以此为指导。应创新教学方法,开拓思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新课程改革焕发新的生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地理学科中很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模拟展示这些地理现象和出现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再配上精当的讲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新做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2]李琦,柳玉山.高中地理学习“三部曲”[J].地理教育,2010(03).

[3]江焕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感悟[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1).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地理带给他们的是一种莫名的“痛”,尽管背了不少东西,却仍然无法取得高分。这是因为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有着独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新课程的高考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一堂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里我就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给学生止下地理的痛。

一、备好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但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高考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即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地理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等的不同,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这是传统教学最真实的反映。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我崇尚“慢教育”的理念,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一个个去讲,集众人力量,尽可能完善答案,最后再由一个同学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掘教学亮点,促进学生思维

“一堂课要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整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思维所在。亮点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互动,也可以是个讨论,只有触动了这个亮点,这堂课才算完美。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知识面广,空间概念性强,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学生很难听懂,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通过一个教学亮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及时有效的总结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例如:“你真细心,这个细节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发现的”,“你的生活阅历很丰富,回答的真不错”,“你的回答很专业,也很全面,不愧是好校的学生”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愉快的掌握了知识,更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总之,新课改后的地理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更易形成教师个性化特点,只要我们注重课标、课本、课堂、学生、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师生互动的融洽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本地化等,一切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原则,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翔.论地理思维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3):4

[2]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1

[3]吴志军.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第12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 271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63-01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功能和效用,减少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时间,是每一位地理老师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由昌乐二中首创的“271”课堂模式便是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也极具促进作用。

1. “271”课堂模式简介

1.1 “271”课堂模式在时间上的划分

“2”是教师在课堂上有20%的时间讲解,也就是一堂课45分钟属于教师讲的时间也就10分钟,这10分钟也不是连贯的讲解,而是阐述学习目标、重难点,组织课堂教学,在需要激励和点拨时适当发言。“7”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对抗时间约占70%,“1”是10%的时间用来课堂总结、当堂检测。

1. 2 “271”课堂模式在学生组成上的划分

“2”是指小组内20%的学生是优等生,“7”指70%的学生是中等程度的学生,“1”是指10%的学生是特优生。

1.3“271”课堂模式在学习内容上的划分

“2”是指20%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7”是指70%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小组内合作、组内交流、讨论掌握的,“1”是指10%的内容是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会的。

2. “271”高效课堂基本理念

2.1 “271”高效课堂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台前的讲解者,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参与者,教师起到补充、引领作用。第二个转变是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了自由、自主、开放式学堂。第三个转变是教室的转变,教室成为学生的讲堂,学生亮剑、展示自我风采、知识碰撞出火花、充满智慧较量的地方。

2.2 教师学生齐心协力,构筑高效课堂

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钻研透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高质量的导学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高效课堂上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活跃,会不断冒出很有创新的想法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课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应对,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很好的提升机会。

学生分小组学习,不同小组之间存在竞争,这也是小组团结、凝聚力的一种来源,小组内合作而且分工明确,每位学生都有任务,在课堂上都不会走神、溜号,每位学生都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完成自己在小组内的任务,以使自己的团队更加优秀。高效课堂提供了公平竞争、开放、民主、欣赏的课堂模式,学生没有思想上的束缚,自由发表见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心智走向成熟。

3. “271”高效课堂的两个着力点

3.1精心编制导学案

高中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解决地理学中的实质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刚开始学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精心编制导学案尤为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抓住主干知识进行设计,比如在围绕地理气候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据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如何判断气候类型进行导学案设计,这样学生容易抓住重点,也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展开。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丰富生动的引入也非常必要,对于地理导学案而言,既可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时事新闻引入,也可以用名言诗词、民间谚语等引入。

3.2 创造最佳的课堂环境

3.2.1 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好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快乐学习。针对热力环流规律,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讲这部分内容时是在秋天,让学生讲教室门打开,露出一条小缝,将事先备好的打火机点着,分别放在门的上沿和下沿,这时观察火苗的方向,同学们观察到上沿的火苗向外,下沿的火苗向里,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探讨原因,这节课的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而且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能牢固掌握。

3.2.2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活跃课堂氛围

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应会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解释现象。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分布时,我让学生看事先给他们准备的图片,比较我国南北方房屋的结构差异,学生根据图片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统一意见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对导学案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得出结论南方房屋通风利雨,北方房屋透光保暖,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进一步推测南北方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分布,大家很容易得出我国南方多雨,北方少雨的结论。

3.2.3 切实做到跟踪练习,教师点拨

点评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火龙点睛,点石成金。拨,要拨云见日,拨乱反正。

总之,高效课堂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地理不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 皮连生,刘杰等主编.《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