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

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02 17: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矩阵 培训需求 HSE 管理

所谓HSE培训需求矩阵,就是将HSE培训需求与有关岗位列入同一个表中,用以说明各岗位需要接受的培训内容、掌握程度、培训频率等。基层岗位实施HSE培训矩阵是集团公司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培训体系中引入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员工上岗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一、HSE培训需求现状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石油始终重视HSE管理工作,将对员工的HSE教育培训作为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行“全员教育、全员管理、全员预防”,积极探索和改进培训工作方式和方法。然而,在基层岗位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落实培训责任不严格、培训内容与岗位实际不相符和培训方式单一等一系列现象。

1.培训计划和对象不明确

开展HSE知识培训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导致培训需求识别比较随意,针对岗位风险识别与控制、岗位胜任能力这些主要需求,没有具体识别出来。人事部门关于培训需求计划制定缺少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每年一次的培训需求计划制定,未能系统地考虑自身岗位能力需求。所培训内容并不是岗位员工需要的,“被参加”各种培训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培训对象多数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达到真正培训,学以致用的效果。

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开展HSE培训的内容倾向于宏观内容,与岗位实际操作结合不够,大多都是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等通用内容,没有对公司的HSE标准、程序文件与岗位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等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在一些单位,还存在HSE培训课程设置不固定,培训内容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未经过相关安全部门审核,同一岗位同一知识讲授的内容差距很大,容易误导职工适得其反。

3.培训方式单一

主要以集中的课堂教学为主,与实际岗位操作联系少,培训中互动弱,学员对培训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运用。甚至有些单位没有利用各种会议、审核、交流等机会进行HSE管理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没有认识到HSE培训完全可以无痕地结合到各种安全管理活动中。

4.专职HSE培训师缺乏

在HSE培训教育中,主要依赖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没有培养企业兼职HSE培训师,没有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在HSE培训中的作用。而专职培训教师往往没有掌握一线操作的实际经验,致使学习内容与岗位实际脱节。应该建立培训师培训机制,鼓励各级管理层、各类专业管理人员与资深员工成为某一个或数个HSE专项的兼职培训师。

二、基层岗位HSE培训需求矩阵应用

为了提高员工HSE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中石油在开展HSE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引入了HSE培训矩阵这一管理工具,组织基层岗位HSE培训实践,形成基层岗位“需求型”HSE模式,并推广应用。

1.开展HSE培训需求调查

通过对基层站队负责管理的设备设施、装置、工艺流程、工作区域等进行梳理,调查企业HSE培训需求现状和员工HSE基本能力,划分管理单元,并对操作内容进行分解,建立操作项目清单,查找员工对HSE培训内容的需求和培训形式。

2.确定HSE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通用HSE知识、本岗位基本操作技能、生产受控管理流程、HSE理念和方法以及反违章禁令等要求,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危害因素识别以及风险控制方法,学习岗位所涉及的受控管理内容,熟悉本行业有关HSE理念和新工具、新方法。结合岗位操作特点,规定基层培训课时、培训周期、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和培训师资等,确保培训制度有章可循。

3.实施HSE培训矩阵

基层岗位HSE培训矩阵应根据培训项目和要求编制,经过相应部门组织评审、意见征集和修改后,形成符合基层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培训需求,并有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培训部门结合基层岗位HSE培训实际,合理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师资选配、培训教材(课件)选取,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做好档案记录,并适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确保HSE培训符合基层实际情况。

三、推行HSE矩阵培训的优势

推广HSE矩阵培训模式,有利于转变传统的HSE培训仅仅依赖安全部门来管理的局面。通过建立系统的培训管理机制,形成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为培训服务。能够将培训责任落实到直线领导身上,直接主管对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效果跟踪和岗位胜任能力负责,发挥多数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在培训中的应有作用。

1.HSE矩阵培训计划以岗位实际操作进行编制

培训需求矩阵依据岗位职责与岗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进行编制,全员参与岗位培训需求矩阵建立的全过程,直接主管与员工通过沟通、讨论,征求员工需求,合理安排员工培训时间、培训方式,让员工理解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要求与风险,在培训需求达成共识。

2.HSE矩阵培训基本内容为HSE管理规范、程序及操作规程

培训需求矩阵列出了岗位通用HSE知识、本岗位基本操作技能,本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案例、存在的岗位风险和控制措施等。将理论知识的培训融入岗位实际操作项目当中,而不仅仅是就知识讲知识,使员工很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改变培训方式,以在岗培训、现场辅导为主,充分利用工作现场进行技能指导,利用员工周围的场所作为培训平台,实行“分岗位、小范围、短课时、多形式”培训模式。

第2篇

书记员文秘专业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程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程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程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程,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程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程。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该课程为《法理学》、《商法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学》相关法律学科的后续课程。

第3篇

有些员工片面地认为工会与企业发展关系不大,根本不清楚工会部门的工作内容。更甚者认为工会有没有都一样,在保障维护员工权益等方面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工会组织自身对工会工作的职责内容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工作完成后,员工并不知道是工会的工作。2.2业务水平不全面近两年为了充实工会队伍,部分单位选任了年轻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工会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专业性强等特点,相比老干事对工会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掌握有限,还在熟悉积累经验阶段。部分基层工会人员身兼一职或多职,很难保证开展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保证正确处理好工会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精力有限和角色冲突的矛盾突出。2.3工作内容不合理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易得到员工群众认可。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会干部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班组、深入员工家庭,通过调查了解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有力措施。在维护和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诸如在解决处理劳动矛盾和纠纷等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或力不从心,导致众多员工失去了对工会的信任感。

首先,要以“创争”活动为载体,引导基层工会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履行职责,真正代表广大员工的利益,用良好的形象和工作实效得到员工的拥护和支持。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工会的指导与服务。集中资金、发挥优势,采取开办工会干部培训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把培训重点转移到工会业务骨干的培训上来,把培训内容重点放在工会政治素质、业务知识、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职业技能上来,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理论性强、懂法律、懂业务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

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增强社会和员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认识,提高工会组织的地位。在健全、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的同时,不断探索、拓展职工民主管理的其它有效形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规范基层工会工作,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对工会的组建及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会员发展、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落实等进行规范。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工会要充分发挥开展活动群众性强、参与面广、贴近员工、宜于营造气氛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凝聚员工力量。一是组织员工群众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员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不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稳定和企业的发展。二是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能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又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建家”活动,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建家”基本内容和考核标准,认真总结并及时推广建家过程中的新鲜经验,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员工信赖的员工之家。四是大力实施送温暖和对困难员工的帮扶活动,既对困难员工进行紧急救助,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又加强了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维护了企业稳定。五是积极开展各种评优推先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学习劳模、爱护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赶超劳模的良好风气,用劳模精神推动公司的发展和进步。

基层工会组织要有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宣传途径为工会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工会组织对改进管理、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宣传工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引导广大员工群众对基层工会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公司各方共同关心和支持基层工会工作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王瑞峰工作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三公司

第4篇

关键词:QC小组活动企业基层质量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韶关钢铁有限公司板材厂多年来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不仅每年在公司获奖,而且也获得过国家冶金质量协会QC小组竞赛金奖, 为该厂在改进质量、降低能耗、提高员工素质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取得不俗的成绩。QC小组活动是企业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活动中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小组成员通过恰当、有效的方法和利用统计工具对质量改进中存在的主次问题及问题的主次方面进行充份分析,判断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逐步解决问题。

二、QC小组活动在基层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一)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基层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的重要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参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QC小组活动作为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自主性、强烈的针对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全员参与基层质量管理,不仅企业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益目标,而且成员基本素质得到实际提高。每一个QC成果中有效措施纳入到企业的工艺规程、技术规程、岗位规程等管理文件中,运用到设备技改、生产过程控制实际中,对基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重要的依据,使企业的管理素质达到较高的境界,提升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二)开展QC小组活动在基层质量管理工作中的5个“有利于”。

QC小组活动,成员互助互学,有利于提高成员综合素质,激发巨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塑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质量文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统计方法贯穿QC小组活动,有利于基层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管理工作的改善与加强;QC小组活动,有利于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降低成本,创造经济效益;QC小组活动开展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企业通过持续地满足顾客需求可以获得长期的发展; QC小组活动有利于企业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的开发。

三、QC小组活动在基层质量管理中的开展现状

(一)工作环境上面临客观不利因素。

QC小组的人员是企业的各工种、各岗位上的职工,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服务人员,都可以组建QC小组。小组成员在认真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班组建设、提高效率等方面自愿结合或行政组织等方式组建QC小组。但开展活动时,往往出现成员在时间与精力上不足以互相应付的尴尬状态,或者是成员在QC活动中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后疏忽了本职工作得到上级批评等现象。工作环境上存在客观不利因素。

(二)思想作风上存在畏难情结,缺乏攻克难关的决心毅力。

QC活动开展过程中,个别成员在思想上出现矛盾状态:一方面表面为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别一方面遇到问题瓶颈时,个人能力不足、团队缺乏解决问题能力或是QC小组活动的成绩未能得到重视认可时,产生了放弃或是退缩的消极心态;或者是根本无心参与进去,迫于形势所逼,形势上参与,缺乏真心实意,缺乏攻克难关的决心和毅力。

(三)基层领导层对QC小组活动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热于造势,冷于落实,没有形成浓厚地质量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氛围。

QC小组活动在基层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或“走过场”现象。在完成QC小组活动课题指标压力下,最早推行QC小组活动时,热火朝天,全员涌入,一哄而起,短时间内形成过一定的氛围,取得过一些实际成果,但后来逐渐缺乏重质量的端正态度、缺乏合适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持续改进局面,“雷声大雨点小”逐渐沉寂。

QC小组活动开展在实际质量管理工作中“走过场。”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完成下达任务,一些QC小组活动开展“闭门造车”,仅凭个人经验或网罗的各种理论造写出全套的QC小组活动内容,产生了“假、冒、伪、劣“产品,违背了QC小组活动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宗旨。

(四)QC小组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QC小组活动成果水平。

质量培训对象不分等级。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花了钱培训对象如果限制在领导、技术骨干身上,忽略了企业基层岗位职工,企业质量管理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进。对以工人为主体的现场型、服务型的QC小组成员更多时候感觉到自身质量知识与能力的溃乏,拥有实际的现场解决能力,却苦于理论不足,力不从心,苦于没有能继续提供质量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培训不足,不能熟练掌握应用QC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技巧与工具,久之即丧失了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或者QC小组活动成果水平难以提升。

四、如何正确发挥QC小组活动在基层质量管理中的本质作用?

基层质量管理中如何培养具有热情、具有理论水平、具有实践能力的QC小组活动人员?

(一)必须学会营造较好的轻松的QC工作环境,使自己的工作处在很好的氛围中。

基层成员要多和班组、工段等上级、同级单位沟通和交流,把QC小组工作安排告诉领导,尽可能赢得各级领导对QC小组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自己的工作处在轻松的的氛围中。

(二)必须尽可能保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使自己能够抽出足够时间参与到QC小组活动中。

QC小组成员都是具体岗位上的职工,假若本职工作繁忙,即使有心做好QC小组活动的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也不会有领导会欣赏把做QC活动课题而疏忽了本职工作。因此,提高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水平,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参与到QC小组活动中,这也是个人工作能力的一个体现,否则本职工作没有做好,领导会认为你不务正业,能力不足,不足以重用。

(三)企业领导者重视参与,营造浓厚质量管理氛围,激发岗位职工参与热情。

各级领导者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是提高QC小组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关键。首先,各级领导要做履行质量职责的明白人、带头人。明白自己在整个质量管理中所处地位,所承担的质量职责,如何去实现。带头以身作则,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负责的质量职能及质量活动,并带动下属及相关人员完成质量职责。只动嘴或下达任务式公开演说不适合质量管理,领导者必须参与和质量管理有关的每一个方面工作并持续保持下去。很多成功开展QC小组活动的企业,都是各级领导亲身参与QC小组活动、亲手写成果报告、发表成果,身体力行地对QC小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才推动了企业QC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优秀成果。各级领导参与、支持,许多问题,如:激励政策、考核奖励制度、QC小组活动的时间、活动资金和活动计划等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得到解决,创造重质量降成本增效益的氛围,激发职工参与及创新热情。

(四) 组建和谐、高效、实干、以人为本的QC小组活动团队。

QC小组活动没有独立的英雄,不是靠哪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需要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和认证才能完成。尊重与相信每一位成员,承认每一位成员的贡献;团队成员没有地位等级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尊重每一位成员的提案;QC小组领导多鼓励、多表扬以提高组员工作热情;人人充当好“服务员”角色,当小组成员遇上难题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通过有形的帮助,为他们提供一次展示才能的机会,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这样的QC小组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培养一大批有热情、有理论与实际水平的QC小组活动骨干人员,才能高效完成小组活动目标。

(五) 持续不断地开展有目的的质量教育与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有目的的质量培训:对于企业技术专家或高技能人才应提供地方或国家等级别更高、更具权威的质量培训机构,以拓展视野,掌握了解更多更新的质量管理先进理念与方法等,更好地发挥其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领头羊作用。对于QC小组活动骨干人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自身要不断接受学习更新的质量理念、知识及技能,另一面要传授给QC小组的成员。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与技术业务水平,掌握常用的数理统计工具和其他科学方法。对于全体职工,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技术研究、咨询诊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网络教育培训、职工书屋配发质量书籍等;或者是利用班组学习会、宣传栏等自行举办质量教育培训;还可以建立每年QC成果展示和历史成果汇编资料,编制以其为主要对象的教材等,保证每年均应享受到规定时间与程度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理论与QC活动技能学习的机会。

(六) 创建QC小组活动激励机制,完善基层质量管理制度。

有效的QC小组活动奖罚激励机制是保证QC小组活动正常开展十分有效的措施。公开公平的奖罚激励机制,承认基层员工的努力,及时兑现奖罚,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QC小组活动均能正常、健康开展,取得实效。

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高职教育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着严格而明确的分工。分工是企业构架中的螺丝钉,没有分工,没有管理,也就没有生产活动。为实现有效管理,企业按高层、中层、基层实行逐层分级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士兵,代表的是公司业务体系中的一个端点,负责具体的一项独立业务;中层管理者代表企业的一根线,负责管理监督基层员工的工作。作为监督管理者,他将一些相似的同方向的点汇总成一根线(即业务线);高层管理者负责将不同的线按照不同的目标组合成不同的面,以实施有计划地综合管理。罗伯特.卡茨认为,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且根据不同级别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技能等级。就像大自然中的蚁群一样,蚂蚁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就整体知识架构体系而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就像金字塔结构(上、中、下)一样结构严谨、分工细致。因此在三者之间,既有不少的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不一样。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其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专业技能。

2.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通晓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过三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作为工商管理人才,不管级别高低,都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调整心态和行为,主动配合管理,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自己营造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3.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不像其他工科专业,都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及战略管理等骨干课程。三者的课程设置也依次从高职版到本科版,最后到研究生版本,从下至上,内容逐渐加深。在工商管理教学培养中,宽泛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对专业核心知识深入不够。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后,感觉到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一片茫然。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可解决本专业知识太广不太精的问题。

4.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战略管管理等通识课程,而学生普遍感觉相关课程缺乏整体性、一贯性,对每一门课程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侧重于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高尚的职业素养。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于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5.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不一样。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综合知识水平与本科及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艺与技能,实训教学应模仿工作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得到磨砺。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管理技术开发与探索研究型技术的训练。

6.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加强与社会合作,但是专业要求层次不同。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品开发为基础,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实际的难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对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往往需要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协同创新能力。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兼顾学历与职业技能要求,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建立一套具有实操性、科学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评价模式;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注重严谨的理论逻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创新研发型的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在不久的将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和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82-85.

[2]周雄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2008( 5) .

第6篇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贯彻;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46-01

在我国中石油油田标准化体系的指引下,油田企业的标准化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管理标准以及技术标准等各项标准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完善,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本文便对大力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深入落实标准贯彻的实施和监督、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标准化优秀行为的基层活动以及推动油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1 大力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中石油油田的标准体系由三个部分共同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而这三大标准又被细化分为了15个专业标准体系、173个专业门类,总计约有4200多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约有1450项,石油工业的行业标准约有1650项,而其他相关专业的行业标准有550项,中石油的企业标准共计也有550项左右。因此,中石油油田标准是由这三大部分标准所共同组成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局也曾经做了一项统计,现在被广泛实行的有效的管理标准约有150项,而被广泛实行的有效的技术标准则有1400多项,并且在与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基本上满足油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是没有问题的。在石油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二、三级单位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应逐步的完善,同时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应越来越健全,从高层到基层应形成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培训、教育、监督以及考核的完善的工作网络,确保油田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2 深入落实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

这几年来,在省市级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采油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和合理化。一切的标准和配备都是严格的遵照石油技术管理局所制定的名为《标准配备规范》的企业标准来展开的,而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在对各3级单位标准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后,也已经由管理局来统一购买了。管理局所得到的企业标准是由上级部门制定并下发,随后一级一级的下发到三级单位中去。如果还发现有未下发的企业标准,应采取光盘查询、网络查询以及打印文件等方式积极的下发给相关的基层单位,采油厂各个单位的标准配备情况都是要以满足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大前提的。

而对于标准和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已经充分遵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现阶段,管理局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对于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并且采油厂也以这些要求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主要要求了各单位应继续完善和健全与其日常工作相关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同时所有在岗人员都应了解自己的岗位应是执行哪些标准的,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职工都应有良好的标准化的意识,从而养成标准化操作和标准化管理的良好习惯。在油田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经营中,一切可能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工具以及材料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而管理、维护以及保养工作也都应按照标准来执行。另外,基层作业现场的管理工作也应符合现场管理的标准要求,消除一切风险因素,并且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要想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采油厂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也应经常去基层的作业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工作也是严格的遵照标准进行的,只有具备了及时有效的现场监督,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标准化优秀行为的基层活动

石油企业要想进一步的深化管理,夯实“三基”,从而保证各个单位都是以完善的技术标准作为主体的,形成一个包括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确保各项标准的贯彻实施,还应建议管理局应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创建标准化优秀行为的基层活动。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也应积极的执行实施措施和方法,从而保证基层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在广大职工的普遍要求下,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基层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将其树立为示范团队,从而促进整个单位都能积极的创建基层活动。现阶段,各基层团队也已经设立的专职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必须很了解标准化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熟练的掌握基层团队所使用的标准种类,这样才能动态的管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等技术指标。同时,基层团队的标准配备也应落实到每一个班组和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并设有相应的标准内容的培训制度,确保全体员工都能受到良好的岗位技能和岗位标准的培训。这项活动不但对员工更加熟练的掌握了相应岗位所执行的质量标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同时也加强了基层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帮助基层养成了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行为习惯,真正的提高了标准化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4 推动油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现阶段,即使相应的单位已经配备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并且也设置了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但是相关人员在理论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建议油田的各个单位应进一步的完善培训制度,多多组织一些适合于标准化人员参加的培训课程,加大培训的力度,从而切实的提高标准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对于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在开展标准化优秀行为基层活动的过程中,采油厂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多到基层队伍的作业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只有深入一线的作业现场才能真正的发现基层单位实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的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而同样的,三级单位以及基层队伍要严格的遵照上级单位的具体要求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外,在标准的宣贯和实施的过程中,采油厂的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基层对于也要大力的配合,确保每一方面的工作都落实到位,从而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在提高了采油厂标准化观念里水平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整个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技术水平。

5 结论与认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结果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首先我们应大力的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更新和补充各类必须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不断强化广大员工的标准化管理的意识,确保与标准化相关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标准管理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贯彻实施;措施和建议

第一,大力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现阶段,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我国中石油油田的标准体系,这三个部分分别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而这三大标准又被细化分为了15个专业标准体系、173个专业门类,总计约有4200多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约有1450项,石油工业的行业标准约有1650项,而其他相关专业的行业标准有550项,中石油的企业标准共计也有550项左右。因此,中石油油田标准是由这三大部分标准所共同组成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局也曾经做了一项统计,现在被广泛实行的有效的管理标准约有150项,而被广泛实行的有效的技术标准则有1400多项,并且在与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基本上满足油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是没有问题的。在石油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二、三级单位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应逐步的完善,同时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应越来越健全,从高层到基层应形成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培训、教育、监督以及考核的完善的工作网络,确保油田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第二,深入落实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

这几年来,在省市级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采油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和合理化。一切的标准和配备都是严格的遵照石油技术管理局所制定的名为《标准配备规范》的企业标准来展开的,而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在对各3级单位标准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后,也已经由管理局来统一购买了。管理局所得到的企业标准是由上级部门制定并下发,随后一级一级的下发到三级单位中去。如果还发现有未下发的企业标准,应采取光盘查询、网络查询以及打印文件等方式积极的下发给相关的基层单位,采油厂各个单位的标准配备情况都是要以满足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大前提的。

而对于标准和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已经充分遵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现阶段,管理局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对于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并且采油厂也以这些要求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主要要求了各单位应继续完善和健全与其日常工作相关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同时所有在岗人员都应了解自己的岗位应是执行哪些标准的,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职工都应有良好的标准化的意识,从而养成标准化操作和标准化管理的良好习惯。在油田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经营中,一切可能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工具以及材料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而管理、维护以及保养工作也都应按照标准来执行。另外,基层作业现场的管理工作也应符合现场管理的标准要求,消除一切风险因素,并且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要想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采油厂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也应经常去基层的作业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工作也是严格的遵照标准进行的,只有具备了及时有效的现场监督,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标准化优秀行为的基层活动

石油企业要想进一步的深化管理,夯实“三基”,从而保证各个单位都是以完善的技术标准作为主体的,形成一个包括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确保各项标准的贯彻实施,还应建议管理局应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创建标准化优秀行为的基层活动。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也应积极的执行实施措施和方法,从而保证基层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在广大职工的普遍要求下,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基层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将其树立为示范团队,从而促进整个单位都能积极的创建基层活动。现阶段,各基层团队也已经设立的专职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必须很了解标准化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熟练的掌握基层团队所使用的标准种类,这样才能动态的管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等技术指标。同时,基层团队的标准配备也应落实到每一个班组和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并设有相应的标准内容的培训制度,确保全体员工都能受到良好的岗位技能和岗位标准的培训。这项活动不但对员工更加熟练的掌握了相应岗位所执行的质量标准、工作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同时也加强了基层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帮助基层养成了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行为习惯,真正的提高了标准化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第四,推动油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现阶段,即使相应的单位已经配备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并且也设置了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但是相关人员在理论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建议油田的各个单位应进一步的完善培训制度,多多组织一些适合于标准化人员参加的培训课程,加大培训的力度,从而切实的提高标准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对于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措施

在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形势下,石油企业想要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必须采取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即是各石油企业一项进步的契机,同时又是一项传统企业针对高新技术的巨大挑战。尽管目前我国各石油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但由于缺乏一定经验,其开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没有按照规划化流程持续推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当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1.1战略规划不够清晰

尽管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石油企业积极进行信息化工作的措施,相关的石油企业也积极大力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但由于石油企业作为传统工业的一项,其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也没有储备关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最终导致了尽管企业有心建设信息化工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诸多问题,且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部分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往往会以经验主义与主观意识来判断,做出的战略规范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由于战略存在较多问题且定位模糊,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具体参考,来较好实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也基于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一再下降,相关的运行资本尽管投入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负面作用。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阻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的一大问题是目前石油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由于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往往在石油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人员由石油企业的领导基层直接担任。在工作中无法较好指挥基层工作人进行工作,同时对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无法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不力。其次,部分在职人员通过石油企业的领导基层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滥用自身的职权对设备、投入资金存在贪污现象,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无法较好运用在企业工作中。最后,企业中也缺乏一定的监督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在合理的把关之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人员,没有对企业信息化部门有定期的抽查活动,因此即使企业引进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与工作人员,由于缺乏正确的指标与监管力度,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缺乏积极性,工作消极等现象。

2优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推进的具体措施

2.1确立战略明显的工作规划

石油企业在确立信息化工作建设的目标时,不能以操之过急的心态进行规划,应当充分结合目前的国家政策与社会形势,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由规划、系统性地制定工作战略。部分缺乏一定经验的油田企业,首先应当引入具有专业知识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以外,可通过参考目前信息化建设已成熟的其他企业,吸收其宝贵的工作经验,总结其不足之处,更好在自身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此外,将短期战略规划与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合理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强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努力完善企业战略规划内容,提高管理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2优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

目前导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化建设部门管理流程存在明显缺陷,同时信息化建设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交流缺失严重,企业凝聚力不足,各部门的联动作业几乎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离不开全体石油企业员工的齐心合作,而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因此对信息化建设存在漠视的情况。而信息化部门缺乏对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也难以较好推进工作。因此企业的高层领导应当积极搭建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鼓励员工之间交流工作中的不足与宝贵经验,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顺利开展。

2.3提高监管力度把控工作

石油企业需要针对信息化建设部门设立专项的监督制度,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合理的把控。除了定期开展的规范考察工作以外,还应该组织一定拥有信息化技术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展开不定期的突击考察,以此更好甄别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针对突击考察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相对工作开展较为不利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处罚并提出通报批评,针对情节较为严重者给予开除工作的处罚。

2.4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除了引进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以外,加强原本石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应当组织各企业员工积极进行培训工作,除了专业的理论课程外,企业应当组织更多的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其培训教育工作,如讲座会、其他已有经验的企业参观交流等,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吸收接纳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企业还应当与当地高校或高职院校积极取得联系,定向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并鼓励其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为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秋生,陈燕.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过程风险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207-211.

[2]冯涛.云计算应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2(22):172-172.

第9篇

我身边的朋友都说,公共事业管理很好理解,不就是公共事业加管理嘛,什么文化、医学、教育等都可以归在公共事业管理里面。话虽没错,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公共事业管理被称为公共行政。因为从本质上讲,公共事业的管理就是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执行的。所以说,国家诞生的时候,早期的公共事业管理也出现了,历史可谓相当悠久。

虽然早期公共事业管理在诸多方面显得稚嫩,但依然吸引了不少大学者去关注。作为一门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适合在政府部门及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同时在培养中将有关的人力、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公共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并使之达到最优化,以便能有效提高各项公共事业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行政职能得到进一步细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具体方向也得到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在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目录中,这个专业通常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事实上,可以分出文化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等多个方向。有些晕了吧?别着急,让我们来听听几位过来人对他们的专业有什么要说的。

文化事业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但是跟公共事业管理这样一门横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的交叉新兴学科比起来,这个专业方向更强调深刻的文化熏染。

――Cindy(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大二学生)

我是那种比较文静的女生。报考专业的时候,就想学习文史哲之类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学科。可是家里人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太文了不好找工作,他们非要我学管理不可。后来上网一查,立马相中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

当然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也相当重要,其实这一点不用去刻意培养,身处对外经济贸易这个国际化的校园里,很容易就能潜移默化。

进入这个专业方向的同学要求掌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主要就业领域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报业、出版业、音像制品等)、文化旅游业、广告业、文博展演业、娱乐业、网络文化与动漫游戏和体育产业等。

主要课程:公共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人力资源等。

开设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

刚开始我对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解很肤浅。真正深入之后,我发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很多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毛毛(吉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大二学生)

老实说,起初我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因为当时我一心想当救死扶伤的医生,对这个卫生事业管理,还真是没有多大兴趣。虽然以前也没见过这个专业,顾名思义也该知道这个方向是做什么的了。被调剂进来之后,我想要不就凑合着,好歹也算个卫生战线的天使吧。于是就这样留了下来,慢慢地感受和体会。

我们在学校里不但要学习卫生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管理学,这样我们毕业之后才能更大地为广大基层单位、为一线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现在看来,我们国家的基层卫生事业正处于一个发展起步阶段,像那些大量的基层社区医疗机构都需要管理。这样,就业就有了保障。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医学管理人才。另外要提醒的是,通常来说,这个方向对学生的外语要求较高,最好能读懂国外医学文献。

主要课程: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医院管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卫生政策与法规等。

开设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吉林医药学院等。

法学就法学吧,怎么还和医事扯在一块呢?我们专业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专业,综合法学和医学的培养目标。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将来都是法学和医学的双面手,文武兼备。

――大宇(湖北中医学院医事法学方向大三学生)

我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来的。本来的理想是考取实力雄厚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将来做一名大律师。结果被湖北中医学院录取了,就莫明其妙地来到了医事法学专业。

在这个专业学习了3年,我对它真的越来越有感情了。因为随着我国卫生法制的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社会对我们的需求日益加大。依法从事卫生事业的管理和运作是保障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分别培养医学和法学人才,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比不上我们的。相比之下,我们更能适应卫生法律工作的要求,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卫生领域的法律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既能适应我国卫生服务、卫生行政及卫生监督执法需要,又系统掌握了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方向的学生具备了从事法律实务、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法律问题,以及进行医事诉讼和医事案例的法律裁决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学生能够在公、检、法等机关,司法鉴定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工作,也可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人事管理和法律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

开设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等。

一个国家从政府到群众,都对体育相当关注。在公共管理大方向下的体育管理,主要是针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当然也包括环境。

――少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方向大四学生)

在北京奥组委服务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是我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师兄师姐,所以心里也会多了一份亲切。

我们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很多都去了奥组委的大型活动事业部和市场部。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奥运会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准备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工作。市场部则是去开发市场,包括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营销等。就算没有进入奥组委的,也会去到其他一些相关公共事业部门去工作,比如说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局等,成为一些部门的体育管理者和健康管理者。

有些同学会为我们担心,说奥运会过后我们体育管理的岂不是该失业了?呵呵,这一点就是多虑了。奥运建立起的那些非常重要的场馆,尤其像鸟巢、水立方等,也是需要有人管理的呀。即使在奥运过后,懂得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的人才依然会受欢迎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的未来还是相当光明的。

主要课程:除了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外,更多的是体育技能与实践课,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游泳,甚至还有高尔夫、保龄球等。

开设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大小城市在规模上不断膨胀,在功能上也越加复杂。这样就有了我们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武之地。

――Tom (西南政法大学城市管理方向大三学生)

要我来谈谈城市管理,那我就从家乡――山城重庆谈起吧。你们在1997年直辖之前到过重庆没有?或者可以去网上找些当年的老照片来看看,再跟现在的重庆比较一下。你会非常吃惊,为这个城市在这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

重庆的城市发展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后10年里,我国每年需要3万名以上的专门人才充实到城市管理队伍中来。这其中已经有80%左右来自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每年的专业人才缺口依旧达到20%。而较之大的公共管理专业更为贴近需求的城市管理方向,其毕业生必将逐渐成为城市管理人才的主力。虽然自2001年起,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陆续专门设置了城市管理这一专业方向,与广阔的社会需求相比,依然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要。实在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和现代城市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工程方面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知识及技术和工程方面专门知识扎实,富于创新,实践能力强,素质高,能够从事现代管理实际工作。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建/学、地理学、公共财政学、行政法、城市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工程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等。

第10篇

关键词:县级供电局;绩效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目前县级供电局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很多县级供电局的绩效管理其实是绩效考核,还停留在事后评价阶段,即在部门、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对被考核者的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奖罚。

2.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没有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割裂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关系,各层级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衡关系,战略目标和压力没有得到逐层有效分解和传递。

3.绩效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真正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廖廖无几,造成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在操作上存在技能和知识欠缺,在发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缺乏善于总结和分析的能力。

4.绩效考核缺失反馈沟通。通过绩效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员工工作和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绩效考核不能发现存在问题或及时落实改进,绩效考核就不能产生实际价值。

二、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理念

1.企业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计划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不能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就谈不上绩效管理;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管理将不能落到实处;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

2.企业绩效管理的基本工具

(1)目标管理法(MBO):采用这种方法时,不能仅仅只关注目标实现的结果,更应关注绩效目标达成的过程,否则容易误导员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短期目标的达成上,而忽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2)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关键绩效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

(3)平衡记分卡(BSC):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使公司高层快速而全面的考察企业业绩的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主要从四个重要方面来衡量企业,它包含了财务指标,同时,它通过一些驱动财务业绩的因素,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等运营指标,对财务指标进行了补充。

三、县级供电局绩效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加强指导,分步实施”:是基于管理现状来提出的。由于当前县级供电局的管理水平还相对薄弱,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更多的是停留在绩效考核层面,因此,应发挥各省公司绩效管理机构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不断改进,持续提升”:是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是绩效管理的追求。绩效管理强调绩效考核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绩效管理是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这样一种良性循环过程。

1.建立系统、分级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南网层面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定位、目标和实施路径。省公司层面成立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企业整个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工作;人力资源部下属的绩效管理岗位负责落实绩效管理的具体工作;各部门分别指派专人,作为绩效管理协调员,为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同时由工会成立申诉办公室,负责收集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意见,有助于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县级供电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并在省公司的指导下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2.提升县级供电局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县级供电局的管理层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必须充分调动县级供电局管理层的积极性,确保他们的全心投入,帮助员工提升绩效,真正发挥其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并且营造一个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

3.科学设置岗位且全面分析工作。必须通过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梳理机构和岗位,充分了解各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工作量情况后全面开展岗位工作分析,完善《岗位说明书》,在此基础上,准确提炼关键考核指标,提高绩效考核的操作性,让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4.建立适合县级供电局的绩效评价体系。一套真正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评价工具应该是一个组合,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这样可以规避单一方法带来的片面性。现阶段,县级供电局宜采用“目标管理和关键绩效指标,两种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待县级供电局的绩效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后,即可采用“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三种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的绩效评价体系。

5.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若要保证绩效考核能有效支持公司战略,就要建立战略导向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战略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设计来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必须是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将各项指标由公司到部门、由部门到个人、层层分解下去。其次根据公司的各项指标,结合员工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初步确定该岗位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最后综合考虑个人在工作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来最终确定各个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

6.完善绩效激励体系建设。绩效管理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机制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将使员工个人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极大地推进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留住人才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HSE 企业管理基层

0 引言

正确理解HSE管理工作是推进HSE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HSE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集团公司的HSE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对健康、安全、环境一体化管理。把健康、安全、环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理体系,它们密不可分的联系,是针对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的。

是以Q/SY1002.1-2007标准建立起的管理体系,它是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组织及其相关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规定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旨在使组织能够控制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并持续改进其绩效。HSE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循环和不断改进的结构,即“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的PDCA螺旋结构。主要的关键要素有领导和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风险评估和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测,评审和审核等。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这些要素中,领导和承诺是核心;方针和战略目标是方向;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作为支持;规划、实施、检查、改进是循环链过程,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

1 要想使体系真正运行并获得实效,必须使各部门、全体员工参与其中

1.1 要充分发挥企业HSE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向职工宣传企业有关HSE体系文件要求,横向结合各部门,落实各部门HSE职责,确定联系点交流,提高各部门的HSE协同作用,征求职工对体系运行的意见,使职工真正了解体系,传达体系运行的真实情况,加强企业与员工的交流。

1.2 领导重视是开展HSE管理工作的前提,所以必须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培训,推广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我们需要加强员工的HSE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及HSE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以点带面,最终全面带动开展HSE全面推广活动。

2 建立操作可行的HSE体系

以Q/SY1002.1-2007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基层实际特点,对各要素进行分解落实,实施纵向到底的HSE职责,建立操作可行的HSE体系。

2.1 结合基层生产经营实际,编制实施体系文件。由于基层队作业性质不同、管理方式和机制不一样,决定了在满足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前提下,各基层作业队必须结合实际编制HSE实施程序。按标准要求编制一份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的HSE实施操作程序,并在生产施工中具体实施。实际工作中可采用记录表格与管理文件相结合的方式编写,具体方法就是将基层队概况、领导承诺、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培训、风险评价、运行维修、变更和应急管理、事故处理和预防等通用部分写成管理文件,而将具体施工作业地点的环境调查、人力物力资源、现场风险评价、设施设计和建设、应急计划附图、检查和监督、作业回顾等放在表格中予以体现。这样既能满足标准要求,又便于基层队现场操作。同时,应发挥技术、生产、物资、人事、劳资、经营等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编写的实施程序符合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HSE工作全员、全过程、全天候管理。

2.2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和承诺。企业强有力的领导和明确的承诺是体系建立、实施的保证。企业自上而下,从最高领导者到基层单位管理者,向社会和员工提供公开、明确的承诺。各层次的承诺要做到使员工领会其实质。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体系建立的关键,提出明确的承诺、方针和目标;提供切实可靠的有效资源保证;并任命管理者代表同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最高承诺,是领导的决心和理念的体现。这些做法的基础与传统管理的基础一样,都是按照合法、可行的原则,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源条件制定的。与传统管理比较,HSE管理体系提出的承诺、方针和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科学、更具可行性。

2.3 HSE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管理体系,要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将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落实到实处。最终,形成动态管理体系。还有风险分析,危害和后果评价,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等内容,体系交错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特点,需要建立操作方便可行的HSE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3 结合特点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HSE体系的有效运行重点工作

3.1 企业在建立HSE管理体系时,往往组织部分人员进行体系文件的编写,管理层、部门和基层人员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相应的体系学习和培训也跟不上,从而使岗位人员对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其具体控制措施不清或无法操作,从而使风险和重要安全、环境因素控制缺乏工作人员的支持,很难使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因此基层员工根据现场的设备、环境、条件等编制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可行性操作的关键。

3.2 要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是HSE有效运行的基础,依据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价,结合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评价小组围绕HSE方针、目标以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不间断地组织识别作业活动和设备的危害因素和隐患,按不同的隐患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别建档,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落实整改,做到全面统筹、限期整改、专人落实、定期检查。

3.3 作业人员按照体系管理要求,制定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确保其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如工作危害分析法、事故树、LECD法、矩阵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持续改进,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剖析;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

3.4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目标是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要经常深入班组,与作业人员建立良好的观察与沟通方式,实施行为审核,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员参与是关键,采用多渠道培训方式,让所有员工清楚如何确认危害的根源和实质,自己掌握风险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作业前,让员工亲自参与危害识别的风险评价,一方面可以强化和提高员工的HSE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体系的HSE管理思想;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和应急措施;明确要采取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中潜在的危害、风险和环境影响等;发动全员参与本岗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使员工充分明确本岗位的职责,认真分析本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

4 编制可操作性强的HSE应急程序、作业指导书、作业计划书,对基层实际控制HSE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4.1 由于变更的失效、失控,各领域都曾发生过多起事故,进行作业活动定期检查和运行控制符合性的检查分析,加强作业前HSE准备、作业过程控制和作业检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强化现场作业环节的监督检查,避免造成人员和设备损失,加强作业前HSE准备、作业过程控制和作业检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所以,实施程序一定要写明基层队实施要求,对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大面积泄漏、环境污染的场所、重大危险作业,所有生产装置、要害部位、重大变更项目、重大危险设施、设施或运行系统,都制定应急响应预案,通过加强应急实操演练,不断提高职工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规定演练频次和组织方式,明确各单位、各级领导及相关岗位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

4.2 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进行充实和完善,对与直接作业环节有关的HSE管理制度、作业文件进行管理。基层队在编制应急管理程序时,必须制定有效完善的应急预案,并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职工的自救能力和自我防护技能,包括应急的组织、应急的程序、应急的物资、应急的联系等等,编写作业指导书时,应注重发挥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审核、实施操作,进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5 强化作业现场HSE管理,落实记录表单跟踪,为HSE体系提供有效运行的证据

5.1 抓好HSE职责工作的考核机制,是体系运行的关键。执行体系文件时产生偏差,导致文件程序和实际工作脱节,各层次的HSE职责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某些企业在体系运行初期,忽略了对体系的职责检查考核,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使工作又重新走回了原点。按照HSE职责的履行情况,定期实施考核,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这样可以确保企业的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实行考核项目标准化、指标定量化、检查记录表格化,不定期对各部门、个人的HSE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双方签字确认,对照年度HSE目标进行系统测评,考核结果公布,确定部门、单位、个人的HSE绩效表现,只有通过定期的考核机制,才能及时掌握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公布,与经济责任制联系挂钩,把握工作方向,确保HSE体系的有效运行。

5.2 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记录表格的支持,这些记录大部分被放在基层单位,由作业员工负责填写,一方面提供了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证据,另一方面为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信息,给作业员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作负担,若是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完成,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不能在记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造成虚假记录,达不到记录表单的真实目的。

5.3 强化作业现场的风险预控管理。按规定,拟定的预防纠正措施等,日常生产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工、检维修作业;根据风险度大小,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保障作业活动的可靠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风险,如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控制;评价风险度、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符合程度,辨识活动中存在的危害、环境因素、涉及的法律法规。

6 企业HSE文化的建立是推进基层HSE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

6.1 企业HSE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安全工作,是企业的HSE理念、行为和表现,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企业各阶层HSE理念、意识状态、行为方式的基础,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HSE活动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HSE文化是员工的HSE人生观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企业HSE精神财富之总和。它是促进全员参与HSE体系运行的动力源泉。

6.2 作业队、班组是安全生产的执行层。抓好班组

HSE文化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使事故预防的能力体现在基层,这是企业确立的长效安全生产的工作战略。确立“强三基、反三违、严达标、除隐患”措施。强化“五大禁令”、“反违章禁令”、“禁酒令”在企业HSE文化在班组中的应用,是顺利推进HSE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

6.3 广泛开展HSE基层文化活动,可以激励员工自愿实施运行HSE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我上一堂安全课” 基层“四无”活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安全清洁万里行”、“ 我为安全献计献策”等活动,可以加强基层的HSE宣传教育,鼓励员工将自己加入HSE运行,提高员工对HSE管理的认知水平和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安全环境。

6.4 利用HSE文化凝聚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职工的思想,从而产生对企业HSE目标、观念、规范、标准共识,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这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HSE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产生内在安全文化心理效应,产生自我激励的“我要安全”动因,为实现企业HSE目标而努力工作,从而达到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7 结论

我们要认识到基层建立HSE体系的重要性,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健康、安全、环境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掌握全员参与、基层有效运行是关键,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基础,通过可行的实施HSE管理体系,不断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促进安全、环境与健康绩效同步提高,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Q/SY1002.1-2007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部分: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8月1日出版.

第12篇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