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总结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总结

时间:2023-08-02 17:1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在我国整体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学校将传统教育下倾注于学习成绩上的注意力转移到现阶段对学习过程的注重上。特别是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作为 文理兼容的高度应用型学科,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改革发展,影响着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是现阶段地理教学中极具适用性的教学模式,应予以充分重视。

一、改变教师课堂地位,将课堂主动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是主要的知识传输对象,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单项知识传导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的知识获取,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对学生启发与自主探究的欠缺,很容易造成单纯的书面考试成绩突出而其他能力匮乏的状况。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并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申并进行了明确,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更应注重教学角色的转换[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的课堂教学过程都应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书面考试成绩的进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地理课堂主体地位还原给学生,以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加以教师适时的引导,带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以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原理的讲解中,教师为使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原理之间的关系讲述更加清晰准确,可借助地球仪、手电筒等简单教学道具展示晨昏线的形成。通过这样的过程讲述晨昏线的特性及移动规则,从阳光照射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特点及状态,进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邀请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活跃度,反映教学内容,更能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以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一般都以问题展开,因此在设置问题上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与提升。兴趣程度将直接决定学生对整个课题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效果[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注重探究性问题的科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探究积极性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提问设计,使整提问情境变得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兴趣。研究实践表明,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研究性问题的设计,能真正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究与挖掘之中,激发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注意力与经理的投入带来课堂效率的稳步提升,在探究式问题引导之下感受地理知识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产生对高中地理的浓厚兴趣。

三、自主探究教学的发展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即引导学生对某一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促进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提升,带动学生地理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能真正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式教学活动是整个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探究式教学氛围的构建与完善,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教学研究环境,让学生自发的融入到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挖掘之中,通过自发的对教学内容的发现、分析、总结和运用,将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最终得以运用,达到发展自身分析、研究、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将高中地理课堂转化为探究式的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四、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促进探究式教学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是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不断巩固加深了解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探究式能力、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不仅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更需要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帮助。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这直接影响着探究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整个探究式教学效果的发展。高中地理中,地理规律的讲解往往要借助教学模型进行演示解说,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整体变化。以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间关系的讲解为例,教师通过对昼夜更替产生原因与晨昏线运动特性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在练习本上画出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运动状态,教师通过观察进行指导。

结束语: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不断改革发展,从传统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的必经之路。虽然现阶段的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但只有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敏锐观察和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教学现状,并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带动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魏丽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02):150.

[2]黎琳.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解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9(03):33.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方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知识表面看起来枯燥无味,但事实上却充满无限乐趣。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成为现阶段我国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如今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与能力。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为例,主要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法作了相关总结。

一、引用精彩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注意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如同歌曲的前奏,一段精彩出奇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将学生转化为学习的主体,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一段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无形中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热情,致使教学质量低。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及新课程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课堂导入方式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时事新闻、生活现象、著名诗句等引入知识点,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凤凰台风”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天气系统知识的讲授;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们根据诗句含义来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结合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进行水污染知识的讲授;在讲授水循环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思考李白著名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生活事件中感受地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中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要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内部动力,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其中,高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情境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例如: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运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地理动画或视频。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结合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我在教授“锋面系统”这一课题时,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了小组研究探讨作业:沙尘暴是不是只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没有积极影响?如果有积极影响,请同学举例说明。又如:在讲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课题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析问题:同纬度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有很大差异,哪个地方的太阳辐射量最多?哪个地方的太阳辐射量最少?并说出其原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育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学习知识。

三、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资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再适合当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地理这门学科表面看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上趣味横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需要讲授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地理知识直观化、简易化、形象化、趣味化,更加符合当代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面广,很多理论性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甚至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是讲授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奥妙的宇宙”的相关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走入了奥妙的银河系,感受神秘的宇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我在讲授“火山”相关知识 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惊心动魄的火山喷发视频,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补充和扩充知识点,有利于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涉及范围非常广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根据具体问题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引用精彩的导入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等都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勤于更新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种班级人人爱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7期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年07期

[3]齐建锋.浅谈高中地理创新教学[J].学周刊2014年11期

[4]孙淑琴.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幽默[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3期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应用价值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比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对师生的逻辑思维加以综合利用,将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一)概念比较法的应用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其教材中对部分地理单词的概念注释较少,导致学生错误理解单词概念而混淆知识;学生在对地理概念进行学习时,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出地理专有名词,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对其中的差别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进行比较法教学。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答题时问“地质构造”答“山地、谷地”,而问“地表形态”时却答“背斜、向斜”等。造成这种的答题方向错误实际上是学生的地理概念不清,所以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侧重于概念的比较。如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当教师强调“地形”时学生一下子就将初中时所学的五大地形反应出来;而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而后教师也可强调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可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印象。

(二)同类比较法的应用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同类比较法,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结合现有的知识,从同类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中找出彼此的差异性以及共同点。如教师在对“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对 “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材料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两者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前者以种植水稻为主,而后者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这些地方地少人多,而后者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前者属于自给型农业,而后者属于商品化农业,但两者都属于集约农业等等相同点和不同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那你们能不能根据两者的差异,尤其是水稻种植业分布的亚洲季风区“地少人多”,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的区位特征是“地广人稀”这个差异归纳总结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各自的生产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大致上可以得出:“水稻种植业”具有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等特征,而“商品谷物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征。此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补充,如季风区因水旱灾害频繁所以还具有“水利工程量大”的特征。至此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已经总结得较完整了。当然,“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也可以形成一组对比。因为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新的而且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价值

(一)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

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连接,并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以强调,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在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出比较法的应用效果。

(二)加强知识的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地理表格、地理图标或地图图像等,从而更好地突出和表现某些地理知识的特征,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和感知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法以及地理观察法等,强化知识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促使学生综合把握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地理事物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性,从而使学生全面认知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如果仅仅只借助地理比较法,往往难以全面掌握知识点,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有效纳入先进的逻辑分析方法,如地理演绎法、地理归纳法以及地理综合分析法等,从而提高比较法的效果,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可以充分利用概念比较法和图形比较法,从而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直观性,优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促进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比较法将会进一步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而提高应用效果,实现高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玲.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52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力

在教育家眼中,“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对于教育的诠释。我国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发掘学科特点,对于学科的新知识进行有趣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笔者在教学中,考虑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科特点,结合当下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借助情境教学与相关的教具以事物、实例为载体展示高中地理教材的魅力。

如在进行高中地理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知识的教学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提了一个与教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先想一想马路上的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指示作用有哪些。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红灯行,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笔者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规定红灯是停,绿灯是行,黄灯则意味着即将改变,有一定危险呢?学生此时从不同角度试着分析解释这一现象,有的说是因为颜色对于人情绪的影响,有的说沿袭其传统,等等。这时笔者引入教学内容,对红绿黄色在大气环境中与太阳辐射的削弱规律进行阐释,再引回原题,学生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效激发了其好奇心,还让学生在原本平凡简单的问题中突然领悟其中道理,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对教师所提问题的主动探究性也变强。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思维与动手能力

在地理学的最开始,地图的制成是需要人以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进行丈量的。而现在,地图的重要性对于地理的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决定其地理知识水平,而地图也是把地理时空与地域形象展示出来的重要途径。每年的高考中,地理学科中对于学生识图能力都进行了重点考查。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做好地图教学也就打造了地理教学的半壁江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地图的熟练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手脑结合,先是简单地看图,也就是明白不同地图中不同标识的意义。接下来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未标明的地图中准确地判断出相应图标的意义。当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后,笔者便开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画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地图的临摹,让学生掌握画地图的基础能力,并在画地图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从过去的单纯做识图题,过渡到全面掌握一幅地图的绘制,并在绘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描述,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如在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把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画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接下来,笔者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的作业本,对比自己的图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地球公转录像。打好教学基础后,笔者把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绘图作业收上来,并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要求学生一起点评此图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是否有出错,错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此课的知识用不同的途径重复了几次,并且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记忆了相关知识点。当学生再遇到相关的图,其熟练度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出正确答案,提高解题正确率。

3.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在于对地理规律的总结。而在此情况下,也就意味着高中地理知识点非常零碎,且需要记的规律很多,记忆量大,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城市演变规律、地质演变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等。这些知识点乍看之下记忆量非常大,而实际上,教师如果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涵,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纵横关系,在原理的高度上要求学生提纲掣领地记,那么学生就能高屋建瓴地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能逐步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能力。

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后,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日推算出生那天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并能进行运动轨迹方向描述,结合当时的地理位置,推测与完善自己出生那天的情况。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会对学过的规律与知识进行整体运用,在活跃的气氛中,有效地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4.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科特点,根据学科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兴趣点的激发。并利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图多教具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多种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强调学生自主思维。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教学不应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应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情境教学与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与完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持主动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武晓华.浅谈高中地理自主学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2]刘勇.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学习[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高中作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全面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因此,在新时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一、在新时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应用新的高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将创新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压抑,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第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要想这个时期的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就要采用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需要老师强调学习,而是自主的进入到学习中去。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仍旧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反而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面

第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教师的“传道授惑”,时常忽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在课堂上“闭口不谈”,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将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其中,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第三,教师在教学前,也没有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规划,导致课堂容量忽大忽小,浪费了学生们的课堂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第四,教师缺乏课堂调控能力,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也在全面应用新的教学课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由于教师缺乏对课堂的调控,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时而强烈,时而沉闷,大大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学习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目标太过单一,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大相径庭。第二,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盲目的、被动的,他们在课堂上,不参与任何的教学活动,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三,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使得学生们的课后学习效率不高。第四,现阶段,学生们都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应该时常锻炼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新时期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的地理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三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并深入地将地理知识探索下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向学生作出解释,也可以通过举例子进行分析:就深圳而言,1979年以前,深圳总人口数量只有2万人,经济改革以后,人口不断增长,2000年的时候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700.9万,截止到2012年深圳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00万,老师提出问题: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人口增长对深圳市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将这个案例再次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人口流动的原因和人口迁移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做好课堂调控,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全面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杰.探究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梳理[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5):146-147

[2]龚志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构建[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72-172

[3]张俊阳.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6):14

第6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只对知识、结论进行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师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认真学习获得收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选择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涵盖丰富,教师要严格分析、选择适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内容,从而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效率。比如一些地理名词、地理术语、区域概念等需要学生记忆性的知识就没必要进行探究,而一些原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产生原因等知识都是适合用来探究的。

比如,在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演示来探究昼夜交替、昼长夜短的变化规律。教师提供主要道具,地球仪、手电筒、硬纸版等。学生将硬纸板裁出四个与地球仪经线圈等长的圆圈,每个圆圈等分成两种颜色,把手电筒作为光源,放在地球仪的一侧。在春分日到来时,将一个圆圈套在地球仪上,当作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与照不到的半个地球的分界线;讲解晨昏线时,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晨线和昏线。通过地球仪的自转,观察晨昏线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了解到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其周期由什么决定,对地球有那些影响。夏至、秋分、冬至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记载相关的数据和现象并总结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比如在讲“荒漠化的防治”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一些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片段或者有关报道,提出问题:“楼兰古城怎么消失了?”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得出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然后进行分组探究。由于学生不能到当地进行实质性的考察,只能通过网络或书本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分工搜集信息、资料,然后将资料整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主要观点。最后教师将每组观点进行评价,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化。

通过小组探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还促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并从身边做起。

3.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说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创作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对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潜在能力,调整其学习方法和自身的教学方法,这都有利于促使教师在探究中加强自身的发展,从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2.探究式学习方法有效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缺陷和天赋,如果教师能发现学生的天赋,并为其天赋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我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培养其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品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理资料和图像,利用地理知识总结地理信息,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将学习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重要作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展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天景.浅谈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版),2008,(10).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课堂 路径

高中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地理素质及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协调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改变传统地理课堂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的单纯灌输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明确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是关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具有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的特点。它容括着浩瀚广博的地理知识,多元呈现的地理智能,以图释疑解谜的地理技能和思想道德与审美情趣教育的地理德育功能。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也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教育。但是,有种思想认为,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教要考的内容。地理课堂形成了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单纯灌输的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因此,地理课堂应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应能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如何合理地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初步建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态观;乃至认识宇宙、地球和世界各国,使他们既有世界眼光,又有爱国主义的情怀,从而达到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选择恰当合适的课堂类型

课堂类型的恰当和合适与否是能否实现地理有效课堂构建目标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大力提升了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积极推行地理课程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与“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着力搭建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类型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模式:首先,研究型课堂。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和理论都非常适合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活动。具体研究学习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某些概念、理论或知识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设计研究的课题,并在课堂进行自主研究或合作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获得结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地理课堂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查找资料、动手实验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并试图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和获得相关知识的过程。其次,发现型课堂。地理知识和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是源自于人类对地理知识及其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因此,地理课堂适合进行发现型课堂教学。在发现型课堂上,通过创设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或合作的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技能,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等。第三,合作型课堂。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利地进行课堂地理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课前预设相应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相应准备,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及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目的。

三、优化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

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必须根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作具体设计,但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确立地理课堂的目标及主题。在设计教案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并能结合学生和文本的型类及特点,确立本次地理课的教学主题和具体明确的目标。目标和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和共鸣。而且,目标越具体细致,就越利于实施,地理课堂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设计课堂环节和过程时,不能使目标定得高大空,这样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会增加把握地理课堂的难度和操作的困难,甚至容易使生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失控,从而不利于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育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能因地制宜地使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交互运用。主要的方法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法、角色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和心理暗示法等。

(三)清晰列出地理课堂的主要步骤及其内容。在准备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地将地理课堂的材料准备、内容与活动顺序,注意事项、必要提示等内容清晰地列在生地理课的教案里,以利于地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四)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地理课堂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仅靠地理教材文本素材往往很难较好地达到地理课堂的预期目标。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即查找各种和教材文本素材相关的理论或资料,必要时还要把相关的理论或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地理课堂教学使用。

四、以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也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而要达到多维和多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就离不开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因为注重评价的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其实质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个体各种层次的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有效课堂多维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到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评价目标的设置应该由以往单纯追求知识掌握的目标转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等的基础上,树立起由过去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转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课堂评价观,从而实现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细则》

第9篇

孙琳(1992-),女,汉族,湖北人,学生,教育硕士,单位:湖北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结合中学地理教学,从了解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优势、分析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时代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对学生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MOOC;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国际慕课中心;2014年,上海50多所中小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学科进行试点微视频课程教学;2015 年,成都市计划建成“成都数字学校”,来提供优质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在当今开放教育资源免费获取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MOOC课程资源,通过混合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1]。

一、了解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优势

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是一种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在MOOC平台上有大量优质的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2,3]。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有以下三个优势。

(一)不受时空限制,各学科资源免费共享

MOOC的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在MOOC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随着MOOC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础教育中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也不断被嵌入到MOOC平台中,由此各个学科资源得到了公开的免费的共享。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MOOC平台上的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由优秀的教师制作并经过评选之后而上传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年级的知识点。在MOOC平台上,优秀教师按照学科的体系传递知识,组成一系列的视频资源或专题内容[4,5]。

(三)在线学习和课程资源及时更新

MOOC平台中的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特点和教学视角而不断的更新,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状态。课程资源的更新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混合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混合式教学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有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二是学生能快速接受、识记教学内容。三是学生学习成绩能很快达到教学效果中的一个指标。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是教师易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地学习知识,节约课堂时间并接触大量学科知识。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时代的的今天,地理教师要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三、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策略

MOOC时代下的混合式地理教学,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来提高高中学生的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一)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讲解以论述、阐述和解释为主,主要是说明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和相互联系,阐述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解释和推导天文、水文一些公式和原理等。MOOC时代下的课堂演示以视频、图片和文字解说为主。例如,在讲解知识前,用一段来自生活实践中的视频来导入。然后,教师再讲解教学内容。在说明和解释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理时,可以使用MOOC平台中二维、三维的动画视频,使抽象、深奥的信息和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并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变化、运动及其结束的全过程。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同时运用,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其规律。

(二)依赖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制定、组织和传递学习内容。在MOOC时代下,在将教师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6]。例如,上课前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前在MOOC平台上观看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视频等。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总结地理知识。在布置地理练习题和课外调查等作业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的依赖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相结合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7]。在MOOC时代下,教师可以选择MOOC 平台中的一些视频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地理课堂氛围和教师的讲解中培养地理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三维立体的全球地图的地理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探究人地关系等一系列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地理求知欲,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峻.MOOC学习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4,13(05):200-201.

[2]李士燕.国内外M00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4):5713-5714.

[3]李春霞.MOOC模式带给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师发展,2014,20(25):61-63.

[4]刘颖.浅析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J].中国校外教育,2014,(4):165.

[5]赵玉成,高亚楠,赵慧明.新兴慕课课程特点和优势分析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1-232.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 教学基本功 提升路径

关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已经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但时下对高中地理教师基本功提升路径的研究却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如何实现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自我教学基本功提升的主动性和坚持度明显不足。近几年,江苏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基本功的提升出台了很多举措,每年会以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引导教师强化内修,并借助各种平台锻炼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更提出了高要求。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普通话是否标准、声音是否有激情、语言组织是否流畅、衔接是否自然)、教学板书(板书书写是否工整、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板图布置是否美观、清晰、切题)、教学指导(能否于无形中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否让学生明确课程的重难点、能否通过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发现)、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流程能否体现新课程标省耙陨为本”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详略得当且便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学小结能否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合理总结、课堂反馈训练题是否能与时俱进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等等。我觉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还应包含其能否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否熟练设计多媒体课件、能否娴熟操作电子白板等。此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还应有一定的外延,如能否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能否主动参与各种教学展示活动、是否愿意搭建各种交流平台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路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中地理学科,很多学生的重视度较差,这也是教师一直担忧的问题。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优化,教师就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认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做好阅读后的反思

书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选择哪种书籍、采取何种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能力呢?这依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厚积而薄发的过程需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去做。我常常会与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请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再依照自己的兴趣选读各种读物,这些读物可以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科教学设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教学反思方面的;名家的著作要阅读;一线教师的著作要选读;还可以参考《中国教师报》等刊物中推荐的图书来阅读。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尤其要对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部分做好记录;对有争议的内容可写出小论文。在阅读结束后,可撰写读后感,对文章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剖析;对于能够付诸实践的结论则可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反思;还可以阅读其他人的读后感,深化阅读效果,收获阅读感受。

2.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展示,在打磨中完善自我

很多时候,教师会参与一些课堂观察,并收获很多感慨,其中最多的就是“这一节课非常完美,但恐怕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难以实施。”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若教师能把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闪光点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否会改变自己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依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以了解这种教学策略是否值得推广。

为使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观,我所在地区的教育局和学校教科研部门先后推出了系列课堂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引导教师改编课堂教学思路,尽可能让学生自我发现、小组合作。很多教师担心这会耗费太多的教学时间,不愿意主动尝试,总是找理由搞“老一套”,遇到课堂检查则匆忙改弦易辙。其实,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来完善自我,积极参与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观察。在备课组内,积极思考、认真聆听他人的教学评价,让自己的课堂设计更优化,并在反复验证中摸索出符合当前教学模式的路径。

例如,我在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进行教学时,参考了人教版、鲁教版的教学设计,观看了网络上的一些教学视频,借鉴了本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做了较大调整,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1)回顾必修Ⅱ所学鲁尔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及整治的措施;(2)就我国辽中南与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参考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思考两者之间的异同;(3)借鉴鲁尔区发展措施,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4)阅读导学案中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材料,思考其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主动尝试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做展示,最后再进行课堂小结,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典型训练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多了。

3.主动接近优秀教师和专家,寻找成长的最佳路径

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地告知自己:“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要有机会我就和学校教研组长进行交流,倾听意见、寻找差距、完善自我;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听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课,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引入自己的课堂。县、市和省级的地理培训课都是提升自我教学基本功的良好机会,专家们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是我成长的重要知识源泉,我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与专家们一起探讨,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我曾有幸参与了一次教学基本功比赛,这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参与比赛的其他教师的优秀之处以及他们的问题。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落落大方且思路清晰的演讲、流畅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众多的网络成长共同体中,我对李新运教师所衔的“蓝月亮地理工作室”情有独钟。一群未曾谋面的教师,每周都会以一个主题,邀请优秀教师帮助普通教师完善地理教学。真诚的交流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普通教师的成长。

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必有最适合个体成长的路径。只要教师将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为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断实践和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易巧敏.立足地理准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7).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无论对教或学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当前地理教学正面临着实现多元化教学,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问题。地图是组成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地理教学形象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关键。

一、高中地理教学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读图障碍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读图障碍是绝大多数高中生都存在的问题,同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识别地图中的区域定位图、统计图等。此外,不少学生更表明很少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究其根本学生产生读图障碍的原因是受到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因为在我国分数往往决定着一名学生的命运。所以,在众多教学科目中地理被视作副科,教师与学生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学习。因此,造成地理学科的表象教学,即仅仅限于理论层面开在教学,教师常常以成绩论“英雄”,而不关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二)形象思维培养力度不足

虽然高中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进步发展相对较大,但仍然不可忽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便这只是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思维方式。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惯于直接传授某些成型的抽象概念和结论给学生,结果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反而影响到学习兴趣,从而畏惧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常形象思维是解决重大问题的伊始,为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学生读图能力由思维能力、基本读图方法、感知能力和地理图像知识共同组成。读图能力包括两个层面,获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能力,而两者间的关系是:学生积累表象的数、质量越高越多,其思维能力愈强,就能获取越丰富的深层信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正确认识到学生读图能力的构成、能力层次间的关系和目标,结果更重视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经常是以文字代替图像。

二、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学会认识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种类众多,而各种地图的功能和含义都不同,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首先是教会学生认识地图。高中地图的类型众多,包括原理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剖面图等,这些地图都有着相应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应积极教会学生区分地图的不同类型,了解其用途和类型,了解什么样的地图能够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例如:学生可以在等高线地图中,通过曲线判断哪里山谷、山脊以及鞍部等。学生只有学会认识地图,才能分析解决问题。

(二)重视绘制地图

在重视学生读图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表率,积极绘制地图,帮助学生掌握绘图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是,绘图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工具和现成地图。绘图应从简到繁,先教会学生绘制平面图,然后不断提高难度,只要学生学会制图,便能降低读图难度。不过受限于高中生绘图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绘图时以临摹绘制地图为主。例如:在教学中国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绘制中国轮廓和重要经纬线(北回归线、纬线30°、经线90°、经线100°等),然后让学生进行临摹,并参照这些经纬线进一步绘制中国长江、黄河等分界线以及三级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最后根据需要在地图上落实各地资源、地形区以及工农业区等知识点。当然,除了临摹地图,还可以绘制地理漫画图或简图。绘制地理漫画图或简图相对简单,其主要形式为图像,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具体化抽象知识的体现,能够明确提示地理事物的特征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点。学生通过反复绘制这类型地图,即可深入的认识复杂的地理知识点,进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三)引导学生记图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记忆地图的特征和轮廓,促进学生日后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例如:黄河干流形状类似于几字形,让学生记住黄河形状特征,在日后只要看到类似形状,便能立即辨认出黄河,进而对问题做出正确深入的分析。

(四)把握读图技巧

读图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读图技巧有利于分析地图解决问题。首先,教会学生看图表标题,不同地图下面都标有不同图表标题,学生应阅读并熟悉图表标题和地图类型,从中获取所需信息。例如:在坐标图判断时,要清楚区分纵、横轴,重视关键知识点,以及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其次,要认真查看图表中的内容,然后在图表中准确的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分析,最终总结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图表中的图例信息和注释信息应高度重视,虽然其在图表中信息量极弱,但如果能得到充分灵活的运用,则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挂图能够满足分析问题的需求,但其作用相对来说较为局限。而多媒体技术则能弥补挂图的不足。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展示更多类型的挂图,且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这些地图还能实现缩小、扩大等操作,有利于教学开展,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地图。为此,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保证学生读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结束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教会学生识图、绘图、记图,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读图技巧,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着手,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姚灵.试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第12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