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管理知识点

健康管理知识点

时间:2023-08-02 17: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管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管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教学 问题与现象 手段与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专业教学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专业课程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以后灿烂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的旅游专业课堂上教学单一,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课态度消极。这表明旅游专业课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1]

2.旅游教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旅游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各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承担着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教学是学生重视的,也是学院对旅游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性。

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不能进行正常的实践培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专业教学应该贯彻“能力本位”理念,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学生带入到旅游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旅游管理教学。教师对实践能力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能力方面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旅游管理教学中实践能力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教学进度,使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深入,对旅游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结构

对应于旅游业不同的从业要求和管理层次,旅游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需建立不同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但是有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因互,而且在层次结构上也欠合理。为促进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数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是社交能力较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深,所以在学校中要充分将旅游管理知识与旅游管理实践相结合,锻炼更熟练的人际能力,有利于以后直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进行工作,但是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教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教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旅游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2.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旅游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兴趣与劲头,这是最不妥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初步的旅游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图画,声音等高科技教具的方式对学生的头脑内感官造成记忆的刺激,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完善我国旅游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院校人才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者切实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41号)。

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糖尿病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1-02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1]。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面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文化层次低、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并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干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9-2008.8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2人,符合2008年WHO的诊断标准。102名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 年龄49-77岁之间,认知能力均正常。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我们随机抽取了102名糖尿病患者,并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比较。将健康教育前设为干预前、健康教育后设为干预后两个组,对同组人群干预前、干预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本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发放试卷的护士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填写细则、问卷上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意义。对随机抽取的11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我们仅对这102份有效问卷的被调查者进行健康教育。

1.2.2 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表共分五个模块,其中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并发症等模块为自设问卷。疾病知识模块是根据“糖尿病控制评价表(CSSD70)[2]”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分别制定了两套“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二)”,用于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对其知识的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干预前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而健康教育干预后的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

1.2.3 统计方法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收回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总结。102名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9-77岁之间,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人,中专20人、初中36人、小学26人、文盲8。被调查的102人中有64人吸烟、46人饮酒、90人从不做运动。

2.2 糖尿病疾病知识评价结果

干预前根本不知道470题,干预后根本不知道为87题;干预前十分了解仅有5题,而干预后十分了解则为179题。X2值为780.42,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比较表

2.2.1 健康教育前评价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人群严重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这与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被调查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70人,占被调查人群总数的68.6%。

2.2.2 健康教育后评价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了“疾病知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不良生活习惯及自我检测” 等全方位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教育从患者住院开始,从病房延续到社区。教育形式:从病房的一对一教育开始,延续到患者出院后的病房与社区结合,通过集中授课、实景演示、个别辅导及周期性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系列的健康教育,被调查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配合,经过5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对学习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此次调查结果较前有很大的进步,具体结果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习惯评价结果

对干预前的102份调查表中吸烟、饮酒及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统计。在以后的定期家庭访视中进行实地调查,得出干预后的数据,对干预前后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t=9.43, P<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表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4]。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院功能的扩大,印象中“医院只是照顾病患的地方”的传统观念在逐步发生变化,它除了照顾病患,还肩负着健康教育的重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5]。再者,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纽带[3]。

3.2 糖尿病知识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陈琼芳[6]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不遵从医嘱的原因:糖尿病知识认识不足,对治疗重视不够;意志力薄弱。我们对102名患者进行了糖尿病知识评价,干预前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很低,根本不知道470题。根据现状我们采取了一对一讲解、集中授课与周期性家庭访视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年龄特点采用循环式记忆的方法,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每次家庭访视均对前一次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对于掌握部分进行充分的肯定,对于未能掌握的部分帮助其找出原因,以纠正其学习与认识上的偏差,达到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愿改正不良生活方式的目的。经过系列教育,患者无论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生活方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较干预前的根本不知道470题下降为干预后的87题。通过5个阶段的糖尿病知识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干预后的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吸烟、饮酒的人群在缩小,而主动参加运动的人群在扩大。由此可见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患者的认识提高,依从性也会随之提高。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7],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其治疗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该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采取有效地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对本病引起应有的重视,提高患者健康维护和自我遵医行为[8]。

3.3 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关键

本课题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直至病人掌握为止。经过一年的干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程度、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通过糖尿病教育让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自己糖尿病治疗情况。目前国际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辅导”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最高形式[9]。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面对此病,其生活质量与病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其期望寿命与正常人一样[10]。只有当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相关防治的知识,充分认识其学习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与疾病治疗的之间的关系,并且具备了与糖尿病终身相伴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实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再英 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0

[2]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34-38

[3]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128-130

[4]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5

[5]宋丽萍,宋萍,余梅芳,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8

[6]陈琼芳.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1032-1033

[7]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1

[8]张笑盈.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6,14(5)

第3篇

(一)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思想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出发,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因此,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要从只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既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从教师单一主体评价向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多元主体考核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评价转向对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不要一纸考试定乾坤α。

(二)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1.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考核涉及的物业服务项目包括投诉处理、入伙、验房、装修手续办理、接受电话咨询等。学生分小组参加考核,每组2人(根据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的需要,可增加小组以外的人员进行客串,客串人数限制在2人以内),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定的某一物业服务情景进行角色(物业服务处员工、业主等)分工,现场进行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每组考核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评价内容涉及“情景设置的合理性、物业管理知识运用、物业服务流程熟悉程度、物业服务操作规范性、表达与沟通能力、物业服务礼仪”等方面,教师、企业专家根据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现场打分。

2.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采取书面测试方式,具体题型有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案例分析题。

3.物业管理方案(工作计划)制订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物业管理方案(工作计划)制订考核内容涉及物业管理知识运用、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方案(工作计划)合理性与可行性、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汇报人仪容仪表、创新性等方面,要确保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4.学习过程表现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学习过程表现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评三部分构成,考核内容涉及预习情况、资料搜集情况、遵守纪律情况、注意力、物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能力训练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二、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

通过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考核为主动考核,变单纯的知识考核为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的考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促进了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及自我评价、沟通与交流、与他人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α。

三、对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考核观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只注重考核的鉴定功能和选拔功能,把学生当成客体,抹杀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确保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评定的手段,还是学生再学习、再提高、发挥创造潜能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考核的目的不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贴标签,而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通过课程考核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及激励作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并树立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拓展创新能力。

(二)引导教师转变角色

由于课程教学与考核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考核改革背景下的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师角色应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工作重心从“授”转变为“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在刚开始进行课程考核改革时,学生会显得很不适应,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在个人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时不够客观,这就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指导、辅导和纠正,使其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并为有这样的机会为他人和自己评分感到自豪,有助于加强学生自评分和互评分的客观性、公正性,从而确保课程考核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教学与考核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了。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更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一言堂,消除绝对权威,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完成了这种角色转换,才能适应课程考核改革的挑战。

(三)建立适应课程考核改革的制度保障体系

课程考核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方面面,需要全体教师以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校企合作等相关部门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职业院校应建立与课程考核全过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考核评估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严格考核管理,在校内形成与课程考核改革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确保课程考核改革工作健康、科学、规范地运作。

(四)要确保校企双方合作建立并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已屡见不鲜,但在学生课程考核评价中,企业参与程度还很低,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不一定是一致的,达不到校企合作的预期效果。因此,职业院校在制订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时,应积极寻求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与学校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个合理的、校企“双主体”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课程考核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真正接轨,从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有效对接。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门研究和模拟人类智能的跨领域学科,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由于信息环境巨变与社会新需求的爆发,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随着AI3.0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对于管理类人才来说,加强对人工智能知识的深入学习,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学科,管理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基于其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应用需求空间巨大的学科特点,通过概率统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本文基于社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结合诸多长期从事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意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

1、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技术学科,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及内涵及其丰富,外延极其广泛。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管理类人才,该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并且缺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加深知识理解的教学环节设置,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进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时,随着章节的知识难度不断增加,单向介绍式的枯燥教学方式无法反映人工智能学科的全貌,课堂讲解难以同时给以学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部分学生因乏味的课堂氛围渐渐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2)基础课程掌握不牢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走向更加具体化的管理岗位,具有多学科的素养,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所学知识杂而不精。学生在基础不夯实的情况下去学习更高层面的知识,给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都造成了很大困扰。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较多,涵盖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众多内容,概念抽象,不易学习。一些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未能熟练掌握高等数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先修课程,缺乏一定的关联思考和研究意识,导致课程学习难度增加,产生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难点过多的问题。(3)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当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智能制造等各个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现实中可以触及的内容。例如,在机械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是电气工程、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等方向的重要技术来源;在医疗领域,是医疗器械的创新生产源动力;在能动领域,是高端能源装备与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在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时刻推动着智能科学与技术核心价值的提升。然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教材涵盖许多智能算法及相关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算法,书本中的应用实例大多纸上谈兵,缺乏专门适用于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加上一些教师授课方法单一,不利于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另外,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异很大,教师采用统一的方式教给他们,这使一些学生无法跟上和理解,教师也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学生缺乏动力。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是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要考虑的问题。

2、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进策略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提高大学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应用新技术和新思想进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再是课程资源的简单数字化和信息化,而是充分利用时代信息资源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管理类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内容设置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进。

2.1教学方法改进

教师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其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带动学生改进自身学习方法。(1)启发式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通过安排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思考、分析、讨论和表达等多项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紧密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效理解知识要点及其关联性,适用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具体而言,高校基于其问题启发性、教学互动性以及实践有用性等特点,可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教学案例库,虽然这项建设将极具挑战性与耗时性,但具有很强的积极效果:培养学生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多地保留课程材料,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单一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原理及应用;通过一题多解的案例使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最有效的解题方法;通过综合案例的设计,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2)研讨互动式教学研讨互动式的各个教学环节是逐渐递进、有机结合的。研讨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出评判,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互动则是在研讨的基础上,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学校积极性不强的学生,将人工智能理论内容与学生个人兴趣范畴、社会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联系起来,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心得报告,并在课堂或课外进行师生互动。像这样研讨与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建立起浓厚的学习氛围。(3)有效激励式教学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才需求量极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进行有效激励极为重要。在学生激励方面,可以举办各类人工智能竞赛项目,设置相应项目奖学金,吸引学生参与实践,调动学生做研究、发论文的积极性。例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校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各学院乃至全校开展此类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鼓舞更多学生加入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师激励方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参加学生课程制定、课堂与课外作业、课程项目和论文指导等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4)学科渗透式教学人工智能学科知识融合程度较高,学科交叉性强。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增强管理类人才对学科应用的领悟,可以采取开展学科渗透式教学的方法。从2015年起,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互联网+”、“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社会需求“技术+管理”的高端复合人才。例如,基于工业4.0和强国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的应用极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育质量。为增强少数民族管理类人才对该领域应用的认识,我们请机械工程、能源动力领域的相关专家以授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相关领域知识和发展趋势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更为透彻。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用举办人工智能知识交流会、线上人工智能论坛等形式,促进不同专业间老师、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知识模块的见解,相互交流、渗透和学习,从而推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改进。

2.2教学内容设置

世界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设置根据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设置,肯定会有不同,但颇有共通之处。本文借鉴世界顶尖大学经验,针对管理类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结合中国教育体系设置,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核心内容设置为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点过多而出现杂而不精的问题,势必要精化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使用云计算和其他方式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通过在线收集和整合网络课程相关数据,挖掘和丰富教学资源,并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方法和前沿知识的扩展。在核心内容设置方面,可以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选择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代表性且难易程度适中的知识作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脉络。例如,编写针对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教材,内容涉及绪论、知识表示与推理、常用算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同时,重点增加相应知识点在管理上的应用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根据管理类专业偏向领域,开设关联程度较大、应用较广泛的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修具体方向的课程。(2)注重学生的数理及编程基础良好的数理及编程基础是学习人工智能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搞清楚人工智能模型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优化过程等,才能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并应用于实验。管理学院人才的数理及编程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安排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之前,建议开设面向全体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专业基础数学课程以及C语言、python等编程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数学分析的基础与一定编程基础,为学习人工智能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可以推进MOOC平台建设,在平台上开设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3)实验建设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知识点间的关联性理解,可以基于不同的应用模块,设计具有前后铺垫、上下关联的综合性实验,设计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求,同时基于相同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分组对实验课题进行攻克,并设置多元化的实验评价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进度,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准确评判,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例如,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应用中很广的遗传算法,在某一管理规划的具体应用上设置理解-实现-参数分析-具体应用-尝试改进-深度拓展的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求,在这些项目层次中规定必做项与可选项,让学生基于同一实验课题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个人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打分,对小组整体能力以及个人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2-0046-03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者数逐渐呈上升趋势[1]。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并非单纯的药物可以达到的,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2]。为寻求适合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干预方式,更好地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006年上海市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内建立了糖尿病病友俱乐部,探索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 方法与对象

1.1 对象

2006年1月,由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负责此项研究。首先在各居委会张贴海报,凡是本社区内常住的糖尿病患者,本人自愿,均可以报名参加。所有对象均需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经二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并且排除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恶性肿瘤、卧床不起、接受能力差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最后确定120位患者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俱乐部的成员。其中男59人,女61人,年龄41~85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培训组长

将120名对象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1名副组长。组长的要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对糖尿病俱乐部的组长们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培训的内容有糖尿病的定义、危险因素、饮食治疗与运动疗法、降糖药基础知识、血糖自我监测时间与方法、胰岛素注射技术、认识糖尿病并发症及预防、糖尿病定期就诊及随访等,培训时间为3 d。

1.2.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俱乐部自我管理活动,将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细分成若干知识小点,每次活动讲授1个知识点。在每次活动时先请组员检查自己上次的学习效果,和其他组员分享自我管理的经验,每人发言的时间控制在1~2 min;然后由组长点评,并按照计划讲授新的知识,时间约30 min;活动结束前,讨论确定下一阶段的行动目标,每人订出1份实现该目标的简单行动计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一起商量对策,约15 min。此外,每个活动日都免费为学员测量末梢血糖,约15 min。总的活动时间不超过1.5 h,每月组织1次活动,基本上采用定日定时方法,例如每月20日8:30~10:30为俱乐部活动时间。

每半年举办1次有奖问答活动,回答正确者给予奖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1名全科医生为顾问,建立热线电话,24 h都可接受电话咨询。

糖尿病俱乐部活动时间为6年。

1.2.3 评价指标

自制《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表》,内容包括饮食控制情况(合格为食油30 min),规律药物情况(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换药)。于2006年1月自我管理俱乐部成立前和2011年12月俱乐部活动6年后分别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120份资料经核对无误后,统一输入电脑,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前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莘庄镇糖尿病俱乐部活动6年前、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FBG)比较,俱乐部活动前为(7.7±1.8)mmol/L,活动6年后为(6.6±0.9)mmol/L,空腹血糖自我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自我管理前后行为方式比较

通过6年自我管理活动,患者的行为方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参与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规律用药的人数比率明显增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尿病俱乐部有利于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成立糖尿病俱乐部,给患者提供一个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平台,交流自我管理经验和技能的课堂,使患者可以更科学、直观地管理自己的行为方式,为全面有效地控制病情打下牢固的基础[3]。近6年来,我中心为了使俱乐部工作开展更有成效,在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灵活多样;在讲课内容上做到高质量,让患者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愿意接受,真正受益[4]。因此,通过俱乐部形式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可增加和强化糖尿病患者对疾病治疗的理解,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有效控制血糖[5]。

3.2 糖尿病俱乐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6]。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监测血糖、减轻体重、情绪稳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等。糖尿病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目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糖尿病俱乐部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对血糖稳定性的认识,使血糖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3.3 糖尿病俱乐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患者知识、技能和心理水平是自我健康管理举办的目的。我们将系统培训课程设置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并相互结合,从而充分调动了患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为了使患者达到合理控制饮食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安排了饮食控制方法的专题讲座,教会患者计算总热卡、分配餐次、如何进行食品交换。随后组织了一次烹调比赛的实践课,把饮食控制方法具体化,使患者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比赛过程中学员们感受到了制作美食的乐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觉愉快的遵循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后,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

组建糖尿病俱乐部,是面向社区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丰富的糖尿病相关知识,而且组织者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把知识传播与情感交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教育工作。通过俱乐部组织活动,能使患者获得糖尿病防治的知识与技能,在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使糖尿病防治深入人心,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对控制和预防糖尿病奠定了积极的基础[8]。通过糖尿病患者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掌握了技能,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血糖控制水平,减少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无疑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种有益形式,应该在社区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袁红娣, 徐玉斓, 袁爱琴. 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1): 67-68.

[2] 刘红玲.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8, 14(6): 128-129.

[3] 罗萌, 于开军. 糖尿病俱乐部对就诊病人及医院影响的调查分析[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5(2): 32-32.

[4] 冯俊彩, 李明春. 县级医院成立俱乐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及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11): 147-149.

[5] 王芳, 潘敏, 朱海莲, 等. 糖尿病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评价[J].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3): 14-16.

[6] 薛爱云, 孙启英. 建立社区糖尿病病友俱乐部实施对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 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7): 641-641.

[7] 林娟, 李红, 王小芳, 等. 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4): 368-370.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应用;发展方向

1大数据概要

近年来,当人们还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热词感觉新颖的时候,大数据(BigData)也横空出世并呈燎原之势。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大、数据类别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不能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说传统数据库时代的数据管理方式是“池塘捕鱼”,那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方式则是“大海捕鱼”,大数据管理方式,不仅在数据规模、数据类型、数据模式、数据对象处理工具上和传统数据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它还能让我们以一种从未涉足过的方式,对巨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帮助我们获得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变革之力。

2高校管理中的大数据初步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879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66所、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87所(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院校),每所高校学生人数都破万,每名学生都存在学籍、选课、考试、考勤、学费、学分等各种数据;对于教师有教师基本信息、职称、论文、课件、考题等数据。故高校信息系统是数据生产大户,长期运营积累下来的数据就是高校中的大数据,合理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教学管理,减轻教学工作中的事务性工作,更能提高招生推广活动,改变教学领域的授课和学习模式,不论高校自身,还是社会各界,都能从高校中的大数据应用受获益匪浅。

2.1个性化学习

从孔孟时代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目标,首先要了解受教育对象的长处、短处,各种特点。但目前高校扩招,一个教师教多个教学班,很难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可视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就能够实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功能。学生在自主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料,交流互动信息,每个知识点不同的学习进度等,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个性化信息的分析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更能加快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的挖掘和特长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基于大数据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各地高校带来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尽可能早的将学生的天赋创造力释放出来。

2.2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是全国每个高校定期要做的事务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渠道,包括老师,同学,行政部门等不同角度对教学评估,以期发现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地通过调整教学方案等手段来改正完善,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评估系统中引入大数据技术,不仅从时间成本上节约,更能加强评估的科学性,增强了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实效性。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利用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智能算法,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师教学互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等因素中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就能为教学评估部门提供客观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决策支持信息,为教师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使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3专业培养方向拓展

大数据技术是新兴的,但它却又发展迅速,朝夕之间,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内各大高校根据各个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可准确评估出未来几年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方向,如数据采样量大,完整,还能直接分析出各个专业的需求人数,从而更好地开设专业培养方向,适当调整专业招收人数,以免再现前几年出现的入学时,专业很火爆,到学生毕业时,却又人才过剩。

2.4分析决策

一切要拿事实说话,在做重大决策时候,我们更需要用事实,用数据来参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通过高校业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在不考虑数据结构化问题的前提下,将理念累积的管理知识整理,并转化成数据知识,形成数据中心知识库,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抽取、清洗、转换,提取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以新的组合形式储存到数据仓库中。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立通用的和面向主题的分析平台,实现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实现为不同层次决策者们提供数据支持。

2.5心理咨询

互联网移动应用的普及,学校论坛、微博公共平台上每天都会产生主题,评论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存储分析,可从中分析出师生的思想情况、情感走向和行为动态,再利用这些行为动态,建立师生情感模型,便可以掌握师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师生的心理辅导。目前高校信息系统数据因早期规划,数据平台不一致等问题,普遍存在数据的质和量都不高,许多高校的数据仅停留在记录保存上面,对数据很难分析和利用而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就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数据来源,这就要求高校业务必须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并且需要不断迭代更新,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大数据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修正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第7篇

摘要: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力改造、电力营销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线损管理是电力营销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加强线损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耗损,提升企业营销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线损、线损管理进行相关的介绍,然后分析导致供电线损的主要因素,随后分析目前企业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望采纳。

关键词: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措施

线损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损的存在,加强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给电力营销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电力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对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线损及线损管理措施

所谓的线损,就是电网电能耗损。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指的是电能从供电所到用户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电能损失或损耗。线损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供电质量,同时也会造成电能浪费,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线损管理工作就是主要针对线损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在电力营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技术要求高、消耗时间长等特点。

2. 导致供电线损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设备及技术因素

从大量数据调查中显示,技术与设备因素对线损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线路消耗。在线路设计初期,如果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导致线路过长,可能导致电能在线路中过多的损耗。线路耗损在线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电力线路设计中必须保证其合理性;第二,长时间运行。随着线路投入运行时间的增加,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对线路本身质量造成的影响就越大。若一些电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选择的线路材料质量不过关,所导致的线损也就会越大;第三,变电设备耗损。科技发展中,家庭电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对电能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变电设备更新速度更不上电力需求的要求,则可能造成较大的线损问题;第四,配网损耗。尽管我国经历了几次电网改造,但很多地区还存在变压器容量与实际用电负荷不统一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会导致线路耗损增加;第五,计量工具因素,在现实中,如果用电计量工具不能及时的更新换代,则可能导致电量误判,继而在线损估算中存在偏差。

2.2 管理工作对线损的影响

管理工作不当也是导致线损增加的重要因素。第一,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很多线损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在处理线路问题时往往进行表面处理,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不能从线损管理知识上进行全面分析。这种处理方式,并不能完全的排除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用电过程中出现漏电、断电等问题,也会增加线损发生率。第二,管理方法不当,由于很多电力营销企业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线损管理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线损管理知识点缺失,容易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同时,企业不能积极的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形成恶性循环过程;第三,在电力营销过程中,很多企业对线损管理不够重视,加上缺少资金支持,导致线损管理很难有效的展开,在控制线损率问题上十分困难。

3. 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方式有很多,但目前企业主要采用采集用电信息的模式,在推动电力管理智能化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智能化的采集方式逐渐深入人心,更是在农村低压电网也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是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

第一,抄表时间。尽管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已经开始在电力营销中加以使用,但距离完全自动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抄表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不能保证馈线、台区总表同时进行,导致双方的数据不一致,如果用这一数据结果进行线损率的计算,很难保证其精准性,给线损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配电数据差异性。在电路营配过程中,需要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电荷调试,保证供电的稳定性。但是该工作由于并非由统一的工程队伍实施,在技术上存在差异性,有时候不能保证电荷调试的质量,因此在基础数据上存在误差。

第三,在抄表环节、终端在线率方面,都可能对线损造成影响。

4. 加强电力营销线损管理的有效措施

根据上述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线损管理工作刻不容缓,笔者基于多年工作经验,现提出几点建议:

4.1 做好统筹安排,细化线损管理目标

为了促进电力营销线损管理的成效,企业相关领导必须加强对线损检测、检查巡视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提高对线损管理的重要认识,同时在企业内成立专门的线损管理办公室,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文件的方式下发到各个工作人员手中,并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线损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为了有效的激励有关工作人员,帮助其提升工作热情,企业需要在制定线损管理总体目标的同时,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每一个小目标都具体到个人头上,限定最低的工作额度。这样的小目标设定,能够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压力与动力,督促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管理技术。

4.2 加强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核查与监督

对电力营销线损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在进行线损管理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影响因素出发,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类,将其制成合理的线损控制指标,便于线损管理人员操作。线损管理操作人员,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或者是找不到相关的标准,则需要及时与专业人员沟通,并反映给上机领导,由上级领导讨论出具体的处理措施方案,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

4.3 建立完善的线损评价管理体系

第一,保证线损指标制定的科学性、下达合理性。在线损指标制定前,需要对线损值进行详细的估算,以实际测量检测数据为依据,结合线路的导线性能指标等。同时,为了确保线损值估算精确,一般由专门的估算人员跟踪检测导线,同时将测量的数据与原来估算数值进行调整;第二,完善线损管控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工作体系,对线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考核制度,对有关工作进行记录,尤其是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汇报与分析原因,将原因、事件、解决办法等都记录下来,为后续工作提供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恶意损坏电力线路、偷电窃电的行为,应该加强检查与巡视,发现后给予严惩。同时,加强教育,帮助用户树立节约用电的良好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线损。

5.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还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好线损管理工作刻不容缓,需要从制定相关的制度入手,不断提升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准,对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类,制定健全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降低线损率,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贡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新怡.对电力企业营销线损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5,17(8):68-69.

[2]高峰,刘峰.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28(8):99-102.

[3]王恒,贾春丽.基于电力营销信息化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方法探究[J].经营者.2014,17(11):201-203.

[4]邓丽萍.对农村供电营销线损管理中问题探讨[J].城乡建设.2016,21(8):27-29.

第8篇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防范

前言

“一通三防”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局部通风管理是搞好矿井“一通三防”的基础与关键环节,也是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扎扎实实抓好局部通风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矿井奋斗目标,是摆在各级管理人员面前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因素

1.1 人的因素

过程控制必须从人开始,由人控制,到人结束。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创建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1.1.1 安全意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果领导能真正重视安全,解决好安全工作需要的“钱”和“物”的问题,事故是可以防止的。从领导到职工都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作为对领导者考核和对职工奖惩的否决条件,要在整个通风安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的思想,把维护职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1.1.2 通风安全操作能力。通风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人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抗衡和斗争,积极地适应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具备通风安全的基本技能,掌握通风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通防仪器仪表,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分析各类安全隐患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1.3 员工培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煤矿安全工作现代化的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持,主要包括来源和运用形式两个方面。从来源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二是搞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求企业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使职工熟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做到安全作业。

1.2 物的因素

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矿井中存在过量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和危险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就可能引起事故。因此物的状态是过程控制管理的依据。其核心是通过多种手段弄清物的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保护自己。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条件,构成了过程控制的主要链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火灾和爆炸的隐患、危险的大气状态(瓦斯、煤尘、烟雾、蒸气、风流)、硬环境(不合适的保护装置、有缺陷的设备、工具、材料及拥挤的工作场所)和软环境(不可靠的预警系统等)。

1.3.1 大气监测。危险的大气状态是触发通防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必须强化对危险大气状态的监测。具体来说,要对瓦斯浓度变化、粉尘飞扬和堆积状态、烟雾蒸汽征兆、风流稳定情况等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重点是对测点的密度、监测的强度,各参数的危险值、测试人员的责任、处理及汇报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1.3.2 环境监测。从许多事故看,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硬环境的缺陷,如安全检测设备失效,断电保护装置不起作用,风机能力不足,通风设施不可靠,场所过于拥挤等,因此必须加强对硬环境的监测,确保设备设施的灵敏可靠及工作场所的适宜。尽可能地减少能量和危险物质造成的危害;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构筑避灾硐室,使用不同种类灾害的避灾路线撤离等各种防范措施、装备和手段保护井下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护措施等。

1.4 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管理因素

事故的基本原因是管理疏漏,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控制不得力,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忽视安全隐患等。从世界主要产煤国及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状况来看,自然环境并不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从而也说明了管理在安全过程控制中的意义。管理主要是确定管理政策和决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4.1 管理方式。通风安全管理是一种跨门类、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引发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通风安全管理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可靠的通风安全系统。要求煤矿企业切实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1.4.2 安全目标。合理的安全目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潜在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安全指标、相关方面的具体工程,可承受的最大限度风险等。

1.4.3 责、权、利的划分。通防工作点多面广,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各部门和各工种人员的责、权、利,实行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起责、权相称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和工种岗位安全责任制。同时针对具体工作、具体环境的突发事件建立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程序,对于保证消除隐患、防范事故、避免灾害扩大、防止处理和救护的盲乱有重要意义。

2 通风事故的防范

2.1 环境因素的预防

2.1.1 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1.2 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2.1.3 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2.1.4 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各种仪器仪表必须配备齐全,加强瓦斯、粉尘、温度等危险参数的监测,所有数据必须与上级部门监控系统实现联网通信;同时设立专职瓦斯监测员,随时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全方位在线监测。

2.1.5 做好火灾危险因素控制,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坚决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2.1.6 切实做好煤矿安全评估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2 人为因素的预防

2.2.1 实行每月瓦斯评价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提前预测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评价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善,在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安全验收评价,进一步确定该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2 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本质通风安全系统,突出“一通三防”的安全第一思想,改变通防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通防人员的需求由量化向质化逐步转变。

2.2.3 强化安全培训,搞好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力推进“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制度。变理论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将系统知识分成单个知识点,切实提高他们驾驭现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

2.2.4 推行人本管理,关注职工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推行职工轮休制度,使职工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之中。

2.2.5 注重延伸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第9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医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17-02

风险管理是各行各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临床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同样必不可少。临床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医疗环境、医疗设备等,均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众各种压力剧增,同时健康、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旦发生医疗护理事故,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和不堪承受的后果。如今,医学界的风险性越来越大,临床工作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工作的效果,我们要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积极探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大风险管理的力度。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从字面义来看,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思,这样解释简单明了。从管理学来讲,风险管理的意思是在有风险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某个项目中,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过程性和可控性的工作,专业人士首先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最后制定出消除风险或规避风险的对策。

二、临床工作中风险预测分析

1.医院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不够重视。医生是临床工作中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日常的专业水平代表着医院的医疗质量。临川工作应该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医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制度保障,也是临床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石。然而,有些医生对这些成文的硬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视而不见或者执行力度不够,这样势必会造成一定的风险。这一行为造成的常见风险是交接班不清楚,没有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中人员交接班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导致接班的医师不能很好的掌控患者的最新信息,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医师对于患者病情掌握不及时,很容易让患者产生并发症;对于突发病患者来说,医疗工作的连续性被中断,很可能造成及时严重的后果。有些医生片面的认为治病救人虽然是一个医生的职责,但是只要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至于患者最终是否康复,则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因此造成的医疗事故、医患矛盾大大存在。因此,医疗机构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后,一定要定期对医生及其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检查、考核,让每一位医护工作者不仅知道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存在,还要让他们做到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从而保障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临床工作中相关人员配备及其素质有待提高。临床工作量大,相关人员配备数量少,造成临床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细致,同时年轻的医生比较多,有经验的医生较少,导致临床工作不能顺利开展,让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医疗工作存在质疑和不理解,从而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工作。有些医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年轻的护士,本知道自己没有丰厚的工作经验,还不乐于学习,把医生的工作当成了铁饭碗来混日子。新的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医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够纯熟,不能及时掌握新方法,这样必然不会给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些医生沟通能力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相关信息传达给病人及家属,导致被投诉。

3.患者自身存在的风险。患者自身存在的风险与他们的年龄、心理、疾病严重程度有很大关系,从临床工作实践来看,老年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突发疾病患者的自身存在的风险要更大些,对于这些患者我们要更加注意。同时,我们要注意患者跌倒、自伤等情况的发生。

三、降低临床工作中风险的相关措施

针对以上发现的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笔者认为,应采取下措施来降低临床工作中的风险,具体详述如下。

1.应制定完善的临床工作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管理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因此,要降低临床工作中的风险,应首先完善临床工作风险评估机制与管理机制。首先,我们应建立相关的风险评估机构与管理机构,分配专门人员来保障相关制度的顺利运行。一般情况下,临床工作的风险评估、管理是由科室主任来负责的,相关医护人员协助来完成,最终目的就是把临床工作的风险性降到最低,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应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能够做到责任到人。其次,制定完善的临床工作中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前提是依照我国的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为参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真正降低临床工作中的风险。

2.提高临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临床工作中风险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升医生的综合素质是降低临床工作中风险的基础条件。对此,医院应定期对于临床医师进行培训教育,目的除了提升医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其安全风险意识,让风险意识牢记心中。同时,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参加培训,学习风险管理知识。除了理论培训,医院还应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对于前期出现的医疗事故分析其原因、后果,严防同样的事故重复出现。除此之外,医院还应组织对于临床医师的技能考核。对于每次培训完成后的相关人员进行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对于临床中内科相关的专业,应注重测试与内科相关的知识点的考核,如:如何对患者进行急救操作,如何正确医治内科患者,如何才能更有效的与医师配合,等等。加强临床风险中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和相关的处理流程,切忌考核只是流于形式,考试只是手段,让医师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安全意识得到加强才是考核的最终目的。

3.加强对于药品、医疗器械的相关管理。药品不同于其他东西,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对病人有所帮助,如果出现差错,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药品及其相关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要把责任明确到个人,这样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才能有更强的安全意识。

4.医师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做好沟通。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内科相关专业,经常会出现一些纠纷,为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把相关的信息告知患者。例如,在患者住院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将患者的病情如何告知,包含患者病情的程度、病情危险性及其相关治疗费用等,让患者及其家属有清晰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通过以上椎愕姆缦展芾恚我院临床工作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医生的综合素质、风险意识都得到了加强,医疗风险事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四、风险管理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制定风险管理以来,确实有着诸多益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医疗工作中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年轻医生队伍的建设,让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风险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真正能够做到对于临床风险防患于未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钟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一步在企业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灵活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脉相承”,同属于会计的分支,因此,应找寻两者在企业管理和服务中互相应用和借鉴,争取以最低的人力财务成本,取得财务和管理的双层需求。在我国空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融合应用,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不败

的地位。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意义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为了让企业内各大部门的管理层人员能方便、高效率的了解日常发生的各类经济活动项目,并加以管理、规划、控制,运用多种方式来整理、加工、报告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和其它资料,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帮助上层作出专门独立性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其主要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由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财务会计:主要是反映与控制企业财务情况以及其变化的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成果,属于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会计原则与会计制度的指导下,按会计一定的模式,结合会计报表所呈现的财务信息来进行转换和加工。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也参与了管理决策,从财务角度来参与,给决策者提供信息,从而为企业提高效益,健康发展。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的商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以及现代会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会计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效益特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必然的联系

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二者作为互补,彼此制约,密切联系,在核算内容交叉、工作目的一致、核算资源同源以及发展方向上表现都日趋相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用性和互补原则,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形成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的推广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广泛的运用于企业中去。

在现代企业会计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属于两大分支。管理会计是会计知管理会计更侧重于围绕经济效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它结合了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财务对象以管理部门和企业内部决策为主,对统计、会计等资料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财务会计以公认的会计原则为核算依据,以定期提供的财务报表为手段,以债权人、投资人等这些企业外部关系的主要报务为对象,总括、完整的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报告。

两者之间的信息系统都同源于传统会计的信息系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脱离,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需求,导致管理会计超越了单纯的会计范畴,逐渐脱颖而出,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所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又有着明显的差异。管理会计的分支不断壮大发展,不仅为会计工作打造了更为宽广的道路,同时也很好的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使会计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开展有效的会计工作,就要正确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差异,对更进一步掌握两者各自的实务要领和理论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工作服务对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对象都是特定的,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验决策服务,在遇到特定的问题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比较、衡量后把有关价值、控制的资料信息提供给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让他们能有效的实施预测、决策、考核和控制,所以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财务会计侧重于为债权人、投资人、有关团体以及政府等企业外部对象服务,参照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在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对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其主要报告给跟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所以财务会计又可称为“外部会计”。

工作的主体层次: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既可以是整个企业的主体,又可以把企业内部的个别区域或有的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作为工作的主体。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通常只有一个层次,就是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给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供总括资料,来综合考核评价。能从中配合财务会计所特别强调的完整反应监督整个经济过程的要求。

工作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是根据实际需求来进一步控制、延伸和加工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为了使其职能作用的实效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会计就要不拘泥于描述过去,要重在走向未来。通过把现有的成本资料分成变动和固定两大成本,以此根据来分析成本--产量--利润和盈亏临界点的依存关系,来编制有弹性空间的预算,制定标准成本,研究其中存在的成本差异,来加强计划、控制提供重要的信息、从而正确进行经营决策。财务会计监督、核算的对象一般都是已经存在的财务会计或是实际发生的,对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按历史成本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进行核算和记录,促使基本的财务信息系统形成,财务会计一般不会对尚未发生的、预期的事项进行处理,虽然有些记录关系到了未来的情况,但这些并没有使财务会计描述过去的基本特性发生变化,比如:坏账准备的计算涉及到应收账款的预计、计算折扣影响到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等,所以财务会计职能作用的时期局限于记录过去。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的前提

以提高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为发展的目标,以企业的经济建设为需求,是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的有效基础。因为两者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所以在整个企业活动中企业所展现的结果和目的、财务结合高水平管理政策的实现上,尽量把两者的内容进行统一性的管理,对相协调后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全面进行解析,来实现高效的信息智能化管理。

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会计队伍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性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将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还能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技术基础。企业会计发展有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注入,企业的整体运转水平才会提高,也让专业的技术考试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吸收储存和完整的理论模式系统,来给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不仅为两者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也对其发展过程起到了规范作用。财务管理在专业的数据资料和丰富多样的知识点的空间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运用合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选择。通过结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来让彼此在信息上加大流通、数据上互换和共享。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的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阻碍了会计离乱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领域上并驾齐驱,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两者相结合的形态,拥有同源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要求都是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以不同的角度来控制和呈现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互相配合补充,一起给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会计相关信息。在现代科学、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相协调的基础,是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不论从实践角度还是理论角度上看,两者的相互融合将是会计工作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在本质上,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基本职能在于监督与核算,管理会计主要的目标在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财务会计则是注重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整体记录和总结。虽然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但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的举措

(一)完善体制 建立正确观念

为了使员工正确认识并加深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真正含义,企业管理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加大宣传力度,把新举措灵活多变的运用到平时的实际管理当中。在现阶段的企业会计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还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为了能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协调性,弥补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等问题,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重视企业会计在在企业决策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之间各自的工作内容能更好的相协调,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员工在平常的工作当作能自觉遵守、严于律己,增强责任心,并参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进行会计操作,不仅会让员工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加大企业管理力度,还会对两者能很好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意义。

(二)明确未来企业发展方向

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的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 企业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发展目标,结合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优势,有目标性的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而规范财务工作的流程,从分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良好发展的人才,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分配和管理,并根据企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战略,杜绝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现象,不断更新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尽量保证每个步骤环节的细小工作做到毫无差池,畅通无阻的继续进行下去,制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明确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全面成本预算管理的实现

为确保预期经济目标的实现,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积极开拓市场。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成本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使两者的相互协调有了难度,使管理会计不能直接从财务会计的报表或账薄中获取成本信息。为了实行全面的成本预算管理,对确定全年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限额,对各项经济指标按季分解到月,再分月进行排名考核。召开月度经济工作会进行通报,有奖有罚,把每月编制考核报表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超支的部分,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二者只有相互支撑依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企业员工整体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由于企业会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财务部,所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就要先从财务部门着手,在管理模式上摒除传统旧制,积极创新新的、先进的管理体制。想要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并能使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强,就要对企业内部和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透彻、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开辟出一种最适合、最新的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对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财务管理部门系统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明确会计制度、会计税法和会计准则等要求,使其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还要防患于未然,为了给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协调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就要杜绝财务人员的坏思想,挪移公款或是做假账等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恶劣行为,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思想建设,以树立公正、恪守职业道德为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有序的健康进行。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协调的加强

会计系统作为一个信息生成与利用的系统,作为其两大支柱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现今的企业中,通常被完全的隔离开来,被看成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学科领域。在平时,两套数据都运用自己的核算方法,对内部管理和对外报告进行双重核算,没有达到信息共享,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还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所以只有加强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才能实现两者的相互配合与补充,以至于更大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对企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财务管理的核心源于企业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两者的协调使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必然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更新观念,提高会计人员的认识和提升相应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还能实现准确评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等活动的价值,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经济稳定持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中国商贸,2013(5).

[2]张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会计之友,2009(28).

[3]徐玉德,党英,卜会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12).

[4]冯文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

[5]陈洁红.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6).

[6]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02(8).

[7]胡云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

第11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10-03

近年来,我国药学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样式和运行方式。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等药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改革。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实行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即根据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择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这样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对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多探讨,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逐步确立以研究型和药师型模式来培养药学人才。但是对于医学院校创办的第三类药学院系,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都很少报道。我院属于地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系创办于1999年,目前可招收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但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水平上与综合性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是我院药学系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如何发挥我院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新模式,培养牢基础、高素质、宽口径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满足药物生产、药物销售、医院药学等环节的社会需求进行如下改革探索:

一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专业建设为核心,工学结合为特色,着重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体见图1。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精心组织各类示范教学和观摩教学等活动,大力倡导广大教师运用讨论式、问题式、导学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运用,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上,重新修订各专业实验指导,使实验教学效果稳步提高。通过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学和校外的顶岗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将理论课学到的基础知识逐步应用到实践中,达到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

了解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校内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从1∶1调整至1∶6。同时与企业合作,构建一批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训教程,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施理论与实践课剥离,实践课程单列,实现中药专业实践教学从模拟仿真真实场景教学的走向,通过校内高仿真生产实训,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衔接,使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达到一致的目的。

2.改革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式转变要由原来教师主讲操作转变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即给学生下达实验任务,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写出实验方案设计,包括选择什么实验方法、仪器、试剂等,老师通过讲评实验方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且允许有不同的实验结果,甚至失败的结果。这样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应改革单一的考核形式,合理运用开卷笔试、小组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使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更注重活学活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3.建立三阶段“实验新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基础实验教学阶段。以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掌握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掌握规范、快速、熟练、准确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的实验操作称量、回流、分馏、滴定分析、干燥、过滤、重结晶及常规仪器的使用。

第二,专业实验教学阶段。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并将基础操作技能应用到专业实验操作中,将基础操作技能与专业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如中药化学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既用到了回流、分流、重结晶等基础操作技术,又学到了柱层析、薄层层析、萃取等分离、精制实验技能。

第三,综合应用实验教学阶段。内容包括专业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专业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多、时间长、难度较大。以生产中药制剂为例,实验训练先由教师出题并提出具体要求,用指定的原料制备指定的产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制剂生产的操作、质量控制技能。此实验体现药材的炮制、提取、分离、纯化过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工艺性,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具有成熟性和一定的先进性特点。

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需遵循客观规律,由浅入深,才便于学生掌握,可使学生对实验兴趣更加浓厚,实验操作更加认真细心,操作技能更加熟练,可达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

第四,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参与教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

二 教学管理改革

1.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要使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就必须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改革中要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积极制定保持教学工作“有序、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健全各种教学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如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教学督导制度,青年教师预试讲规范,教学过程规范化操作程序,教学差错或事故的申报与处理程序,教学质量的“双盲”检查与控制规范,教材与参考书的选定、提交与确认规范等。

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是一项适合本专业发展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通过实验室主任,并由后者全权(直接)安排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室的建制与研究实验室的建制保持统一,并体现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高度共享与最优利用。这一制度在运行实践中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精英与大众教育并举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认真研究如何在教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于在校学生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由适时监控与反馈相统一的闭环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信息收集、评估、分析、反馈、调控六个环节,其中核心的环节是评估。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的目的,不在于已经取得的“质量”,而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单纯某一方面的改善就能奏效,而需要全方位的协调行动。

建立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确定“量标”,进行质量评价。以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依据,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比如,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论文质量标准等。

具体组织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实行全方位的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监控,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必修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机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必修课程的主讲教师,并要求本专业的所有教授、副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以保证课堂教学第一线师资队伍的质量。

第二,建立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学院领导听课机制,听课活动是监督、检查课程教学状况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建立各级领导、同行、教学督导听课机制是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客观的了解教学一线情况,便于改进工作、加强管理。学院积极以教学督导听课为重点,开展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听课活动。聘请一些专业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做学院的教学督导,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每月集中一次进行总结、交流、研究、分析,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由于教学督导听课认真、看问题全面、分析透彻,提出的意见非常诚恳,对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它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在学生评教中,将运用教学质量问卷、座谈、指标体系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3.制定灵活的学习成绩考核办法

明确教务管理规定,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考查课考核为例,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占70%,期末考核成绩则占30%;实行等级积分制,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最后成绩。这种成绩考核方式,将使学生从一味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十分艰巨的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培养什么样的药学人才,如何培养药学人才,才能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和复杂的竞争,这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1~13

[3]郭娇、齐平、周泉.医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药学教育,2008(24):1~3

[4]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5] 黄林清、黄婧.对我国药学教育模式的再认识与思考[J].药学论坛,2011(10):10

第12篇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科学界定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培养能力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保障机制

比较成教与普教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别,不难发现:由于成教学生已具有较好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但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较在意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而普教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外,还特别关注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这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思路、机制上与成人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当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基础性职业能力、核心性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运用适当的知识、理念、工具、方法,根据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成因的科学诊断分析,提出更科学的治理方案,以较少的资源成本获得较大的治理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的综合目标追求。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其具备体系健全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辩证的管理职业思维、爱岗敬业的管理职业精神、现代高效的管理职业技术、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等基本性管理职业素质,使其形成管理人才特定的管理职业基础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有效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自觉以管理者视角观察管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改善意见的思维习惯。

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是在管理岗位就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横向竞争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是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核心业务工作能力。具体而言,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是根据实际、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出相应处置决策方案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内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协调,对外加强宣传引导、谈判协作,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来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现代工具应用能力是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从事管理专业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素质与操作应用能力。

拓展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适应环境重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在组织运作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计划执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自我内在潜力的基础性发展能力,是一种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快速适应新情况与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种对未来管理职业工作岗位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变换、拓展、提升、创新的潜在适应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不仅有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条件(时间、场地、资金、师资、考核机制)约束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考核机制上缺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与考核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是基于管理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按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和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培养体系构成的总体教学体系与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机制,确保管理人才充分满足管理人才市场各单位多样性、应用性、复合性需求。树立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规格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必须经常通过常设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调查机构或定期委托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等指标变化的调查,科学系统地了解和预测市场对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充分认识管理人才的市场要求规格定位,明确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以相应的管理人才特定的教学体系与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素质、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在素质层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知识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认识管理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掌握管理类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职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地获取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管理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各种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在此总体目标基础上,按照各高校特定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需求差异来细化。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总体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在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对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贡献度为标准,考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或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课程,并确定学分修读要求)。以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为标准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增减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贡献大小为归依,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和组织行为学等)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强化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知识的综合应用、由知识的传授到综合素质逐步提升;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管理职业教育趋势相适应,适当开设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趋势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拓宽管理人才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以较为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经济、法律、语言和技术等知识)和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养与基本管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深化,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各高校不仅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开设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而且应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实验训练环节以及综合训练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学时,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达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能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管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1]。因此,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成比例,应当按照“理论够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即可)、实践至上(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至上)”的原则,对传统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调整缩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资源上要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具体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性、知识实用性和技能多元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管理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多层次实际要求,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又要专门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课堂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课堂示例性管理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实践情景教学、软件模拟演示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机制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记效果,转而注重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个人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单项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单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是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各类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良好的企事业管理、管理文秘工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管理工作基本技能与上岗资格。学校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技术模拟管理系统与流程,帮助各个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操作过程及其标准体系,体验管理环境中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经验。为此,有必要围绕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设“管理岗位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通过各种情景式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综合项目管理模拟的组织、资源、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相当复杂,用手工得出项目管理综合平衡的最优解比较困难,最好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将管理专业学生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团体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综合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高校要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参加院系班组织的社团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管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高年级开设综合项目管理模拟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或小组共同组织、管理项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综合性管理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综合模拟可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综合性更高、训练更全面的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既可以据此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的培养目的。管理综合模拟课程可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管理来进行演练与评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业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实践活动。四、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制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师资素质与实训条件两个方面。在教师素质方面,不仅应当达到规定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还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课外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利用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其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训环节,鉴于接纳单位难落实、指导老师缺乏、学生不安心等局限,高校应高度重视管理类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配套各类实用的管理实训软件,通过完善校内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也能充分感受到管理现场顶岗实习带来的收获;同时,广泛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平台。根据人才质量评估标准,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提出明确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考核,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绝对比例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使各级教学管理者能够通过检查实验计划、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监控基础。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还要求及时有效收集到教师、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奖惩结合的保障体系。为此,高校必须定期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完善学生与专家的定期评教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让毕业生参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