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主体

旅游管理的主体

时间:2023-08-02 17: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的主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的主体

第1篇

1.旅游产品的公共性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相关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三大部分: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既包含有形的商品,还包含无形的服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形态的产品,带有强烈的社会本质属性;第三,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基于这三方面的公共性表现,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协调。

2.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二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建立起信息系统,披露准确、真实的旅游信息。

二、政府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举措

1.树立政府旅游管理的新理念

政府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树立新理念,可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服务主导。政府创新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实行旅游管理时,政府要坚持服务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公众满意的旅游管理制度。第二,公民本位。所谓公民本位是指政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了解公民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第三,有限政府。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将自身定位于有限政府,承认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不能包办一切事务,进而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第四,透明政府。政府应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将政府相关的旅游政策透明化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依照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政府旅游管理主体的责任感

旅游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公民、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责任主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责任主体责任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感,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4.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要参与其中外,我国的公民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及服务。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地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有效地增强公民的整体素质及政治能力,让公民参与到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进而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人翁,最终实现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

第2篇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Y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第4篇

一、构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三、结论

总而言之,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当前备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模式,其发展和繁荣的重点在于资源与环境。并且,由于该旅游模式同其他旅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参与主体形式众多,所以,本文以其参与主体为立足点,从当前该旅游模式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如何解决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可以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促进该旅游模式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玥凝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对策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也由此加快了旅游行业的发展,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旅游业居于很强的综合性,可以获得经济效益。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到旅游管理的体制,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发展当中存在滞后的情况,管理体制没有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对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因为被动缺位的原因,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要想对于促进旅游管理更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研究被动性缺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混乱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通常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对于利益挂钩产生依赖性,旅游社和导游没有实现互相影响,近些年还出现了对于旅游业公共形象造成影响的事件。管理内容仍旧不够具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管理标准比较保守,影响到管理的深度。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身的侧重点,避免出现体制混乱的情况,不能对于眼前的利益过于关注,对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不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旅游行业不够重视管理,并没有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调动出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和组织出现一定的偏离,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旅游行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依靠各种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涉及到各种资源,因此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使旅游管理具备一定的覆盖性,利用传统的部门管理权被分割,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存在分散性,从而出现条块分割的情况。从而出现管理空白和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的产业,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创收了良好的GDP效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长期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无法有效的监管行业内部。除此以外,主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交叉管理的情况,涉及到的智能部门比较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主体,旅游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系通常利用的就是传统的部门管理模式,各个级别的旅游局设立了各个主管部门,对于旅游行政工作进行管理。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旅游基本法,需要利用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对于旅游市场形成规范。当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旅游管理机制,甚至出现空白的情况。人员配置不够科学,有关于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于旅游业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明确旅游行业的实际地位。

(四)出现大产业、弱行业的特征

当前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在管理行业当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造成影响,从而出现有限性的特点。这在管理行为方面就是被动性缺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某些领域,影响到这些管理部门的威信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各个部门在交涉的过程中,缺乏发言权,政府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管理问题,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就会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二、建立有效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现代旅游业存在“大旅游,大产业”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学概念已经超过了,现代旅游业属于一个产业群,其核心就是旅游活动,形成具体的旅游供给体系。旅游活动具备一定的广泛的广泛性,促进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延伸,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领域当中,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当中,一些可以为旅游供给听服务的在原来就已经存在,有些是为了对于旅游业发展给予适应,不断进行增加,以“旅游供给”为基础,从而实现重新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当中,大部分门类都是其他行和领域当中进行分散,从而形成管理部门的有效势力范围。建立旅游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变迁,适应了旅游业基本特征,建立出来的管理机制需要实现全方位协调,将旅游供给体系进行有效的统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平行的机构,管理行为无法延伸到其他的管理部门当中,职能部门自身具备局限性,旅游行业的管理就会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造成管理上的“被动性缺位”,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探索,通常就是以下两种做法:建立级别更高的管理机构,浓郁更大的权力,例如桂林曾经设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性质旅游行政的管理职能,旅游管理委员会接受了政府的授权,可以审批具体的建设项目,考核旅游企业和负责人的资格认证,在各个方面实现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划、协调。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联合管理,这种联合管理的方式一个方面就是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实现职责协作,在各个平级单位当中实现协调管理。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需要实现合理的分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地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其可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旅游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近些年不断高速的发展,产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例如无法清晰的划分产业界限,很难衡量产业贡献等。以此旅游管理科管理体制需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综合考虑到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素和市场导向的诱致性因素。

三、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导向将会逐渐突出诱导性变迁因素。旅游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属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市场发展和需求。以不同阶段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旅游挂历体制也会发生一定的侧重点。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在实际发展的初级,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发展逐渐变得成熟,日益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发展的必然就是实现市场导向型。协调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协调上层的部门权力。近些年我国设立了旅游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需要协调旅游之间的关系,会这样才会解决旅游局在旅游管理的困境。当前旅游局职权和职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产业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需要将各个平行管理部门的矛盾进行解决,从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将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属于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在管理体制当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行业协会的作用经充分的发挥,虽然我国旅游行协会具备比较强的官方色彩,旅游管理机构属于附属性组织,需要将行业协会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间接管理全行业。

(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将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需要从各个方位入手,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对策,将旅游管理了体制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可以在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从而使管理体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运行效能。旅游社需要对于当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各项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和国家相关的策略保持一致的步调,可以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出来。针对旅游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游的言行举止和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够符合,导游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因此需要针对从业人员实现监理监督。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业需要建立科学统一制度框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修订,并且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方法,打造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使内部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业还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展开全面的调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并且制定出更多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且设定具体的岗位实现有效的维护,从而使体制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创作更多的效益。

(三)明确管理主体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产业。结合当前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将内部结构进行理顺,将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政府需要在各个部门当中派遣专人对于管理团队形成协助,严格遵守《旅游法》的相关条例,促进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旅游产业变得可以调控,将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部门需要以旅游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开况为基础,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确定出科学的管理标准,将旅游产业的管理力度进行提升,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将旅游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还需要利用鼓励监督的方式,将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旅游市场为主导力量,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协同旅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奖管理局面进行补充,使旅游产业可以获得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虚实双轨制

虚:建立决策和协调的机构,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市场导向型的宏观调控。成立综合性的部门,以《旅游法》为基础,决策、组织、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给予决定作用,从而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致力于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将旅游活动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实:将管理模式进行合并,对于资源管理给予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比较密切的部门合并成有一个机构,实现明确的分工,统一管理产业要素和资源,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斗进行明确,正确形成管理合理,合并那些具体的机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需要由主导性旅游资数量和分布为基础。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旅游,将自身的物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行业要想温度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需要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创新传统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提升旅游以管理体制。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当今的旅游时代的特征。

作者:胡双 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12(06)

[2]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第6篇

我国经济逐年发展,旅游行业也伴随着经济发展部分逐年兴起和发展,在发展中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中需要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对建立管理机制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管理机制改革和发展中,形成的完善管理体制,并且提出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介绍解决方法和改革猫,为推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平稳发展出一份力。

关键词: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体制创新

旅游管理体制主要是协调和管理整个旅游经济活动,设立相关机构,将职权严格划分好。旅游企业发展中旅游管理企业是核心和基础,不但要求被渗透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内,更要在各个领域内综合开展,保障旅游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

一、旅游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缺乏有效管理针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状况,需要注意开展合理的调控,能够有效的避免市场中的弊端,帮助人们更客观的认识到市场上的弱点,在保证市场经济发展有序的前提下,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旅游体制正在逐步的改革和发展,所以对旅游企业而言很多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还不够完善。旅游产生隶属于第三产业,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好的产业,要求逐步加入到快速发展行列中,现今,部分部门和单位自己创立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企业,这些旅游企业的产权或者人事权都分属于不同的投资管理部门,分散化的关联模式,让旅游企业做多头建设,在各自为政中产生诸多矛盾,因而这一情况下旅游行业的内部争端和矛盾也会产生,这将破坏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造成市场发展混乱。创办的部分旅游企业,让旅游管理部门不能全面的管理嗯哼监督各个企业,也不能控制各个机构,因而不能从宏观上做好管理以及监督。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不立国,任何企业法律都是企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我国旅游企业的创新机制管理问题的产生主要诱因是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慎健全。首先,相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一方面法律和法规有着建立的暂时性,在缺乏后续法规的过程中,旅游企业不能及时的跟进后续利郎,那么法律的约束力必然减少;另外,我国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旅游法律和法规的完善还有具体的设计范围,不能与旅游产业步调统一;其次,对于旅游消费者而言,在旅游管理的法规内,旅游消费者的人身权利方面涉及面很窄,所以旅游时造成人身消费安全隐患则在所难免。

(三)市场竞争不平等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中出现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现状,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很多方面的竞争不言而喻,因而我国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旅游业不同的规模和形式,以及不同的发展状况下,结合自身的能力差异,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是不能缺少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能够了解到,在我国政府扶植和帮助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体制有一定的提升,形成了规范和全面性的管理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受到较少的法律约束力,反而却得到更多的特权和保护,对于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而言,在自身发展能力不能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政府如果没有给予更多的支持,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时时刻刻都要在法律的约束下发展,不断的循环往复,我国旅游行业出现诸多不公平竞争状况,最终很多大的旅游企业垄断整个市场。这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旅游自身状况来开都是一种损失。

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宏观调控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出现各类问题,主要是分权过多,国家层面的的旅游战略不能完整实施,出现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政体的宏观调控。管理中的适当集权和适当分权十分必要,国家在发作时最好将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都集中在在中央,相关规则制定都国家旅游局统一部署,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分全给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旅游部门更了解当地管理中出现的管理问题,采取的措施针对性更强,中央制定的宏观调控真正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地方策略和方向的正确性,两者的配合管理是完成旅游管理体制的关键。两方面都要做到各司其职,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在把握大方向的过程中,努力抓住实施第一线,在相辅相成中解决旅游也的发展问题。

(二)构建多元化旅游管理体系旅游行业的发展特征主要是边缘性和综合性,因而管理时需要有综合类部门开展管理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主要的管理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局,管理的负责人是国务院的副总理,旅游管理局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政管理部门,每一个市县都是管理的基础,所以在创新管理委员的基础上,制定旅游保障体系,能够保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规避旅游业多头发展现状。

(三)加强政企合作旅游企业制定的各类管理依据主要受益者是他们自己,所以很多条例都背离政府的行政政策,企业是盈利主体,因而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妥善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更要是国家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体制,大方向制定完以后,小的细节也非常重要。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借助于科技,大力的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这样能够达到资源的有效循环和利用,实现我国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统一,这为我国旅游管理改革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旅游也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提升旅游业自身竞争能力的前提下,更要走国际化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1]薛灵霞.浅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J].职业技术,2011,19:3-5.

第7篇

摘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

第8篇

引言

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类型的旅游模式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扩大,这使得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规模随之逐渐的扩大。但是,此种旅游模式在不断的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时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暴露了出来。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在旅游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主体利益者就一定要共同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并且,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为发展目标的旅游活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还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

一、构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3]。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三、结论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学 政府 旅游管理 职能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行使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市场来调节旅游资源分配,放任旅游业在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政府要理性的行使管理职能,干预旅游资源的调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代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够达到完全竞争均衡状态,难以确保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使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行使管理职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且这种信息的不一致会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产生一定的利益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失去作用。相较于其他市场产品和市场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支付价格制定受到现场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事前不会得到具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一些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积极性弱,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性高,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企业往往能够在旅游交易中专区更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畸形化发展,例如当今旅游欺诈、强制购买等问题在旅游业中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来规范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产生

“公地悲剧”指的是公共资源的一种问题,一些公共资源一旦承担的消费者人数较多,则会更多的消耗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又无法遏制这种现象。具体来说,在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这就使得公共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商人逐利自古有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明确,企业为了追求利于不惜对公共资源进行恶性开发,资源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外部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就目前来看,国有资产是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其在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预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就出现恶一种“投资饥渴”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低水平旅游建设重复,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政策来加以引导,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从经济学视角上来看,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但政府如何正确的形式旅游管理职能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明显,中部及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及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坚持区域联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当地特点来研究针对性的旅游管理理论,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应当以各个区域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等为基础,保证管理职能行使的弹性,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方式

我国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劣势原因,而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主观原因。因此,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差异化管理方式,允许各个区域的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政府可以将趋于旅游管理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实现区域旅游的自主管理[2]。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例如,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多方式旅游融资,对西部地区等进行降息贷款等,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程度。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能够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其政策需求,从而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现有的多头管理方式牵扯多方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政府在形式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多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例如政府部门要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盈利机构等进行积极合作,以此来保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再出现“公地悲剧”等类似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规范旅游市场,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美仙.试论政府在旅游投资中的调控作用[J]. 经济问题探索,2009.

第10篇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二)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

(二)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二)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四、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一)深挖特色,突出主题,强化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乡村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特征。乡村意象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体系,包括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成为城镇人口,农村实现集中居住,改变了原有的居住格局,这本身对乡村意象就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再加上道路施工、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风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很多依靠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地区越来越不像乡村,破坏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

(二)完善配套,提升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大部分城市郊区乡村旅游产品仍停留在农家乐阶段,仅仅具备简单的观光、餐饮及娱乐功能。户籍制度改革为乡村旅游产品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提供了可能。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投资乡村旅游的动力和能力更强,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户籍制度改革为城市资金向乡村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乡村旅游投资规模的增加;乡村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为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扎根同村提供了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科学规划,注重创新,关注游客体验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增城;旅游系统;Node.js

未来的增城要打造成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围绕这个目标,增城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的定位,为此,设计和构建一个符合增城特色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成为促进增城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科技手段。不仅能推动增城旅游上一个台阶,还能为增城发展新兴的旅游业带来重要机遇。

基于云计算的增城旅游系统的建成,将提升游客在购、游、行、住、食、娱每个旅游消费环节中的附加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能够轻松地获取资讯、安排食宿、预订票务、规划出行、消费支出等,极大地改善旅游体验。旅游管理部门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旅游管理服务。

一、游客的需求分析

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增城区接待的游客还在逐年增长,且自驾和非旅行社的游客比例也在上升,下面将从这类游客来增城旅游的过程进行增城旅游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游客需求的用例图

(1)多终端浏览的需求: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浏览终端变得多样化,有个人计算机端、移动手机端、平板电脑端等。这使得本系统需要兼顾多种终端设备,满足最大旅客数量的浏览需求。

(2)信息查询的需求:当自助游用户有欲望去增城旅游的时候,将会产生获得更多关于增城旅游的信息的需求,希望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到景点信息、行车路线、食宿信息等。

(3)在线支付的需求:在旅游过程中,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很不安全。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让游客更专注于旅行的乐趣。

(4)电子地图的需求:大多数游客对于旅游目的都不熟悉,特别是对于自驾游和非旅行社的游客而言,地图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可以在通过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提供的开放API(运用程序接口)进行定制开发,为游客提供一个富有增城旅游特色的电子地图,满足他们对地图信息查询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部门的需求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增城旅游系统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管理创新。旅游管理部门的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管理部门需求的用例图

(1)信息的需求: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对景点进行宣传,让感兴趣的旅客更多地了解景点、景区和增城的信息,文字、图像和视频等相关信息,促进消费带动旅游经济。

(2)会员管理的需求:管理员需要通过游客信息系统对来增城旅游的游客进行信息录入和信息采集,为每位游客会员设计并提供一系列会员服务,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等,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旅客需求、改善旅客体验、为旅游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景区管理的需求: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对景区的空间信息随时跟踪,有效地管理景区,监测客流量,并做到及时更新旅游信息。这就产生了景区管理与维护的需求。

(4)旅游资源管理的需求:增城区的旅游资源多而广,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类型划分等,针对不同的景点进行人流、消费等一系列数据的统计,从而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为预测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系统的基本技术架构设计

在技术方面,本系统主要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来做为前端的技术基础;在云服务上搭建Node.js平台。用Node.js作为服务器的后端,并用JavaScript作为后端编程语言,减少了前后端的交互成本;数据库将使用MongoDB(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查询的效率;使用CDN存储静态文件、图片、视频等静态问题。在前端的基础技术之上,还可以使用Bootstrap作为页面主要的CSS框架;用JQuery作为主要的前端JS框架;用Express作为Node.js的主要服务器框架。旅游系统基本技术框架如图3所示。

图3旅游系统基本技术框架

增城旅游的发展需要转型,需要持续,这就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尝试。而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出行和更高效的管理。基于云计算的增城旅游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旅游的舒适度,更有利于增城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发展。

本文只是进行了系统的初步分析和简单构造,该系统的完善和开发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待该系统在真正使用之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能真正地促进增城的旅游产业发展,为旅客提供更方便便捷的出行体验和度假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德森.云计算概念问题探究[J].中国商界,2012,35(33):52-57.

第12篇

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晚,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对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的,从而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因此需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旅游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旅游行业创造经济效益。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及专业设置中较为盲目,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及教学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现阶段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于现代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我国教育体制传统的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特点,课程的设置不符合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与市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落后

教学内容及专业课程体系落后主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总课程的比重较高,教师单纯讲授关于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对旅游服务的相关实际操作技能难以实质性的掌握,对知识的理解片面,且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及经费有限,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并未提供学生到相关景区景点、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实训,使学生对知识型与理论性的知识较为丰富,而缺乏应用型与实践型知识。高校对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管理知识检验不足,难以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中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期望的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的偏差,最终使学生脱离了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浪费,市场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更加紧缺。

(三)旅游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旅游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高校中旅游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托于工商管理、英语、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并没有到旅游企业中接受正规的旅游教育,缺乏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校也并未对该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导致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措施

(一)明_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为重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应对教育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应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适应于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型及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二)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密切关注旅游行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层次变化,针对性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针对培养专业技能型及应用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需要开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等理论课程,并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并建立旅游管理的模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国外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加强巩固学生管理学及经济学相关知识,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可以加强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及模拟实验室等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时,应开设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应对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如景区景点管理、会展旅游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