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师研修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重认知、轻情感的不良倾向,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试从积极运用情感智力,发挥地理教学场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角度,从实践层面对激情地理教学进行一番探索。
关键词 激情教学;高中地理
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提出了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主导思想“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应该充满激情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学。
一、运用情感智力
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是“见物不见人”,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地理教师情感智力是教师从事地理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处理学生、教材以及自身情感的能力。
1.参与各级培训不断自我激励
每一个地理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地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剧对职业的反叛,熄灭地理教学的激情。
笔者有幸在2013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师提高培训。2014年参加“国培计划”——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高中地理)研修培训;在各级培训中笔者聆听多位大学教授、高中地理特级教师的讲座,感悟他们强烈的工作使命感,促使笔者及时做好角色定位,以一颗平凡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用爱心和行动去工作。在培训中,笔者感受到地理教师这份职业对每个学生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知识和认识水平。
2.原始问题教学激发师生情感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把原始问题教学引入地理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地理情感。笔者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活用联合国气候大会在2013年11月召开的新闻素材。在导入中,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立场大幅倒退,最终‘77国集团+中国’代表离开谈判现场,以示抗议》的新闻事实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结束时再以新闻《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并未全部满足》的结果再次引发学生讨论,并组织学生撰写论文《我看华沙气候大会》。
3.师生交往沟通培养情感特征
地理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地尊重和关心学生,时刻以人为本,多点“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小鹿是转到笔者班上的往届女生,由于半年没有学习,在高二摸底考试中,地理成绩很落后。笔者多次和小鹿倾心畅谈,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多年,母亲又不幸病逝;由于很难接受现实和过度悲伤,小鹿高二休学半年多,跟着父亲生活。笔者以科学的、小鹿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小鹿感受到自己的爱心;耐心倾听小鹿各阶段的情感流露,使其当时复杂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同时给予她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指导,还一起分享新家庭里各种大小事。之后小鹿能接受现实的变化,而她的成绩也不断进步,最终考入本二类高校。
二、发挥教学场效应
勒温提出的心理学场论围绕生活空间提出和解答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为教育学理论建设提供了依据。根据他的理论,凡是有心理现象存在的地方就存在心理场,由他的理论引申:凡是有课堂存在的地方就存在教学场。
1.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留给地理教师这样一个启示:基于地理班学生复杂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增加对学生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这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学生的极端行为。当学生获得教师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在学习中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教师的期待,以避免教师的失望,从而维持教师给予支持的连续性。
2.洼地效应
“洼地效应”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金也会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利用“洼地效应”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上,要求地理教师把每个学生看成各具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看到学生外部不良表现下隐藏着的良好品质,不断挖掘学生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在学习上有更高的发展,达到“最近发展区”。
三、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在地里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有效性。
1.开感资源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技能、情感交流和传递的过程,有情绪和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探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运用一则2013年新闻《气候大会“中国角”启动,诠释减排主张》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一包薯片的碳足迹之路》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各个方面来寻找策略。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到在原材料种植、生产、包装、运输和最后处置等各个阶段都有一定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就会明白低碳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学生自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浸润学生珍爱地球的情感,本课的学习学生也真正可以在生活中落到实处。
2.获取反馈信息
反馈能给学生提供有效信息,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从而有效调整和激励自己在地理上的学习。
例如在每次考试或重要作业后,笔者会第一时间把题解情况反馈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成绩上的变化和近阶段课堂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评语,以促进地理学习的有效。在试题评析时,笔者会让学生集体交流试卷中的问题,找到共同之处,认真听取他们对题目的认识再加以引导,有效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
积极健康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良好地理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吴小鸥.教学场轮[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陆汉彬.效应教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卢家眉.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等学校 地理科学 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74-03
当今国际教育界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这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将愈来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所谓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使高校教师的工作符合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标准要求,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作为结果,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全面提高;作为过程,教师专业化就是职前教育、岗位培训、在职训练等终生训练的一体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1]。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地理科学类共划分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4个专业。地理科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地理教师的双专业性,即以相应地理专业的知识背景为基础,通过专门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地理科学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的专业能力结构。
2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1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系统。现代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现代教学观就是要明确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课程资源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学生参与和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实质;现代教师观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和研究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代学生观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拥有无限创造性和潜能并期待点燃的火花。
2.2崇高的师德修养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一是爱国守法,二是敬业爱生,三是教书育人,四是严谨治学,五是服务社会,六是为人师表。该师德规范必将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合理的知识结构
2.3.1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础。高校地理教师要有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积累,体现在宽、深、新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宽,是指在地理科学专业领域有着广阔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视野,能洞悉地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了解学科专业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深,不仅指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还指教师在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要有一定的水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成为地理界的专家学者;新,是指对国内外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非常了解,使自己的研究始终处在学科前沿,能引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2]。
2.3.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就是从事地理教师职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国内外教学改革信息和动态知识,特别是国内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三是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研课题的选择、行动研究的实施、成果的表达等。心理学知识也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普通心理学知识;二是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三是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心理学等。
这些条件性知识对于高等学校地理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教学工作的依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既有利于使本体性知识顺利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又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名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如果掌握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必将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3]。
2.3.3科学文化知识
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高校地理教师还要博采众长,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领域的知识属于广闻博见,文理渗透,体现教师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宽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素质和修养的综合体现。高校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之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4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有关经验的整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特定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知识,也可称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常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探索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所以,重视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作用,解决“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科学文化知识体现教师文化知识的广博性和深刻性,是解决“怎样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实践性知识建立在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基础之上,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高层的知识,是解决“怎样使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创设生命课堂”的问题。
2.4综合的专业能力结构
2.4.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高等学校地理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能力主要由以下三种教学技能构成:
(1)普通教学能力。主要由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讲授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教学媒体运用和课件制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指导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构成。
(2)教学创新能力。即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两方面的能力。高校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承地理学基础知识,还要创造和发展新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地理科学领域有什么知识,还要使学生明白这种知识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被人类利用的,对学生将来发展有什么影响,还可能怎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内容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学校发现性教学模式和方法,具备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能力。
(3)提出学术性问题的能力。学术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特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要具有对教材内容提出学术性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4.2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由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比较缺乏的教师,去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是很难想象的。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更新知识能力的专家型、智慧型、通才型教师;二是科学探究能力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探究型、创新型教师。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高校地理教师在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
2.4.3教育科研能力
当今中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反思、研究和创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选题能力。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在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抓住有发展前途和研究价值,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能力。课题确定之后,如何进行研究,这就涉及到选择研究方法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环节。行动研究是首选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者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组方法。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能力。教育科研论文由于内容、结构和表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理论阐述式论文、研究报告式论文、模式构建式论文、经验总结式论文、案例式论文等。教师应掌握相关论文类型的表述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能力。
四是合作研究能力。教育科研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群体攻关,优势互补。通过群体攻关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整体提高研究队伍的素质,而且还能发挥科研的群体效应。这种合作意识和合作研究能力将增强科研群体的聚合力,使群体成员形成浓厚的团结合作的科研氛围,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很好地完成教育科研任务。高等学校教师不是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可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4]。
2.4.4学法指导能力
学法指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学法指导的内容,一是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方法指导;二是学习动力的培养;三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法指导能力,掌握学法指导的要领及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确定学法指导的目标、措施和方法。
3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需要内外要素联动,形成合力,就教师自身而言,既要有外部条件的督促和保证,更要有教师自身的研修。
3.1自我实现途径
3.1.1转变观念,自我发展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转变教师发展观,与时俱进,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成为“专业化”、“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地理教师。应将教师自身及所从事的地理专业以往的发展历程、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理智地实现自我,科学地规划未来。
3.1.2自我研修,终身学习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坚持自主研修。无论是地理学科专业素养、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还是科学文化素养及各种相关能力素养,都要静心研读。通过自我研修,深刻领会专家们的远见卓识、深邃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以起到拨云见日、提升智慧之效。
高校地理教师不仅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地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进行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持续不间断地终身学习,不仅学习地理学科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生活、实践和经验。
3.1.3勤于反思,总结提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已被广大学者和教师普遍认同。没有反思会使教师满足于狭隘的经验或陷入教学惰性不能自拔;没有反思,就没有对挫折失败的理智反省和对成功创造的欢乐体验。教学反思要借助于行动研究来实现,通过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不断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循环不息,定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1.4勇于实践,学以致用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只有把学得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和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通过实践增长才干。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教师尝试、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这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引起一些非议,这就要求教师不惧困难,激流勇进。地理科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5],在城市产业、运输、能源消耗、废气排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均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学以致用就需要地理教师指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3.1.5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由不同学科专业、具有相同发展特征的教师组成,也可由相同学科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特征的教师组成[6]。河北师大所实行的“大类培养”为“生化地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相互学习的团体中,不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学术水平、能力结构、教学风格的教师,进行合作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将团体的智慧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从而促进教师个人和团体的专业发展。
3.2外在途径
3.2.1制定指标,科学评价
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现状,提炼问题,制定全面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以此评价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度和水平,并作为教师提职、晋升、评优的依据。这样就能客观评价教师,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促使高等学校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系统”的构建和在全校范围内的实施,是在科学评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有效尝试。
3.2.2岗位培训,提升素质
国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要制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激励政策,进行国家、省、校分层分级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得上岗。对高校地理教师来说,培训的内容很多,除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四门教育理论课外,还应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课程论、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以及人文修养课程,培训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研讨、自主研修等方式。
3.2.3院(系)本教研,突破瓶颈
院(系)本教研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依托院(系)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总结,提升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研究机制。开展院(系)本教研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院(系)本教研简便易行,通过教学研讨会、观摩课、学术报告会、教学咨询等各种形式,开展学科专业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参加指导,教师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成就展现出来,直接接受专家指导,通过专家引领突破教学瓶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3.2.4扩大交流,拓展视野
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会议,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委员会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会议。通过学习交流,使地理教师置身于更广阔的学术空间,拓展学术视野,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熟悉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趋势和特点,从而采取行动,取长补短,积极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3.2.5政策引导,机制创新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用于提高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预算,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强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落实,加强师德教育,激发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要不断制定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成立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创造条件[7]。
参考文献:
[1]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25-328.
[2]王坤庆.浅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51-52.
[3]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46.
[4]赵大悌,赵小刚.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268-278.
[5]陆大道.我国地理学发展成就及当前若干值得重视的倾向[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2):1-2.
[6]张景斌,蔡春.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4-27.
关键词:高中地理;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读书是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具有积极特点的个性化阅读能够让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品质以及人格或者思想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获取到知识内容,而且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活品质方面。在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养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喜欢上阅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习爱好者,要养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阅读习惯。第一个方面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第二个方面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第三个方面要最好阅读后的摘录。第四个方面要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渐让读书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1]。
一、高中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1.高中地理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要做到“六个结合”
(1)地理课程标准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间进行结合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教学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和指南针。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集中了智慧与经典的统一体。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赖以发展的基础。通过诵读一部经典著作,可以胜过杂书上万本。所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地理教学,要抓住学生在这一个阶段的记忆时期,将中华民族的智慧流传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经典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2]。
(2)经典性阅读与新时代地理要求的有机结合
作为经典性读物,都是经过了很多人、很长时间的检验后被广泛流传下来的。这种读物被很多人所接受。在对于高中生的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读物,从中汲取到营养,结合地理新课程的需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时空进行对话,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大胆探究的能力。
(3)个性化阅读与升华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机结合
阅读一本好的书,就如同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说话一样。通过阅读可以将人生的精神食粮填补好,这是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个主要路径。在进行开展高中地理的个性化阅读的教学阶段,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在成长的时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环境”“品位”等这样的阅读活动,在这样浓郁的地理阅读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的道德修养,重塑自己的人格魅力[3]。
(4)个性化阅读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机结合
读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也能够传承文明建设,在高中开展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高中学生对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断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自然科学、哲学或者社会等学科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个人素质得以提升,最后提升地理学科的成绩,增强对地理学习的质量。
(5)个性化智慧阅读与积淀课堂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拥有书香气息的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多我国悠久的地理文化知识经过多年的积累,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非常得激励人。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变得鲜活而且有生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会对地理知识有着很高的学习度和参与度。逐步学会如何进行地理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将自己的个性化智慧阅读和课堂文化进行结合,提高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4]。
(6)个性化阅读与生活地理的有机结合
在现阶段,我们要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时展,以及适应社会的优秀的地理方面的人才,为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当地理教师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三国演义》第46回中的“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和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加深对于天气系统的理解。在教学“热力环流”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阅读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原诸葛禳星”这一段的内容。这样学生在阅读之后,就能够结合教材的内容,实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了高中地理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
二、高中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形式
在不断开展高中地理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地理老师,要勤动脑子,想办法,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阅读空间,本着读书做人、耳濡目染的原则进行,让每一位学生的道德修养都真正得到教育,逐步实现高中地理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
(1)展开多种形式的个性化阅读内容
在对于学习地理科学史的时候,可以加设一些相关的阅读,如《禹贡》《管子》《十三经注疏本》《山海经》《水经注》《美国历史地理》《物候学》等。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名人著作,比如说《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东京梦华录》《吴越春秋》《真腊风土记》《》,还有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四论》,等书籍,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展开多样化的地理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
通过在学校中展开多样化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将每一位学生在地理阅读中的个性化动力点亮,例如可以多展开一些以班级为主的校园地理图书展销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地理读书心得交流会,大家相互之间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地理方面的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出,都将会使得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所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阅读,爱上地理这门课程。
(3)有机开展地理个性化阅读书香品评指导活动
作为地理教师,要对于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促进他们不断养成一定的阅读行为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何挑选阅读资料、如何进行阅读等方面的知识技巧。同时地理老师也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拟定教学阅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和阅读。同时还要进行阅读后的反馈思考和交流。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者进行讲他们的读书经验,以加强其他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个性化阅读教学,这是一项很重要且有意义的教育课题,这项活动将会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方面的支持,也将会带领我们将阅读教学办得越来越好,实现高中地理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不断前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地理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 2014年07期
“它意味着,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它们的消失。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让李希贵吃惊不小。“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我们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孩子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今天不行了,我们必须把他们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我们共同的追求,由孩子们来评价我们的工作。”
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态。惯有的教师办公室没有了,学科教室出现了。
学生们编撰的《十一学校词典》这样介绍学科教室:学科教室是每位老师的工作地点,不同学科的教室布置得各具特点。走班的同学根据课表前往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为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补充知识,每间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还放置这一学科的相关书籍。此外,功能教室还配有电脑、打印机和实验器材等设备。
不一样的教室有不同的主题词,不同需求的同学有了不一样的去处―教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
214教室被学生称为“最像语文教室的教室”“最适合阅读的地方”。书画、书架、诗词墙,古雅之风扑面。
而在王春易的生物教室里,学生们和这里的花草鱼蛙一起呼吸、生活。小鱼是怎么产卵的,花怎么忽然开了……有发现,就会有探索。
地理教师汪春燕直呼,课堂动起来了。曾经的课堂,一个“主角”,多个“听众”,一个课件,多人复制。现在的课堂,人人都是“主角”。环境的变化带来教学的变革。“从实验中找知识,知识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知识,知识就成了点缀。”
当学校成为智慧勃发之所,活力焕发了。即便是高三学生,也因此改变了复习方式。复习宝典换成了自主复习的学习规划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答疑解惑。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王春易来到生物教室。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回来读书;一拨又一拨学生来给花草松土、浇水……她心中涌起从未有过的甜蜜。
在十一学校,除了学习知识,还能获得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生活方式。这里很自由,课余时间也很丰富,学生们可以打球、看电影、听讲座,或仅仅是聊天、发呆。
小学段出现,更让人不可想象。所谓的小学段就是在一个学期中间,划出两周的时间,这是学生完全自由的空间,任何学科不得布置任何作业。
有这样大块的时间随心所欲,不担心学生“撒欢儿”吗?回答是:当然会有无所事事,当然会有浪费。但放手,才会成长。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抓好工作落实为总基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内涵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高点定位,开拓创新,扎实作为,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继续做好校车服务工作,加强校车运营管理,保证校车运行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学生免费乘车。继续开展“四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全面实现学校食堂大宗物品集中定点采购,扩大采购范围。完善学生食堂管理体制,公办学校食堂实行自主经营,禁止对外承包,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常规建设,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落实各项安保措施,配齐配足专职安保人员和安保器械,完善并利用好校园安全通讯信息网,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校园安保防控体系。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和复评活动,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学校卫生服务质量。做好校方责任险投保、理赔和风险防范工作。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个性、隐私和情感,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潜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年”活动,出台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和意见。促进家长委员会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深化素质教育的系列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孩子。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重点加强音体美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开发,构建富有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市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为总纲,抓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推动县市区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贯彻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增强中小学生体质。搞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落实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会议精神,开展对学段衔接、学段目标和课程整合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分层次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指导。重视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深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开展跨学科、跨课程“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研究和“班班通”的应用研究,提高教学效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坚决改变单纯按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禁止以分数给学生排队分优劣,探索建立涵盖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等主要方面和若干关键性指标的多元的绿色评价体系。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市级规范化学校,积极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复评,启动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三、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市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扩大公办和公益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所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部开工建设,按照省定幼儿园建设标准,做到建设一所,达标一所,年底完成建设133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总体任务。争取出台政策,推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并交付政府管理使用。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发挥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加强学前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贯彻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及市级示范专业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校分级和专业分级认定,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的专业,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和名牌专业。以职业学院为龙头,以骨干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扩大三二连读招生规模,探索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联盟。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引企入校”。上半年召开全市校企合作现场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搞好职业技能大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下半年召开全市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议。继续搞好和扩大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完善民办教育年检制度,强化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五、积极服务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双赢。充分发挥市高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双向协调职能,帮助高校解决实际问题,支持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围绕搞好校地、校企合作,完善“校地合作信息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通报制度。积极推动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力促进中外合作大学项目。争取全国重点大学在设立研究机构,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鼓励引导企业与驻烟高校合作建设研发基地。做好初中起点本科小学教师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建立鲁东大学和两所师范教学研讨制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大批教育的领军人物。认真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出台我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继续做好教师梯次补充工作,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创新支教模式,扩大支教人数和支教范围。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中小学教师核编、职称制度改革和岗位聘任工作。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落实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壮大公办幼儿教师队伍。出台《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加强职业院校校长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省出台的专业教师聘任意见。通过远程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继续实施骨干教师境外培训工程,重视学前、特教、师范学校教师和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推进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和名班主任建设工程,推广芝罘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经验。切实抓好师德建设,治理教师有偿补习等师德违规行为,完善师德考核结果公示和师德考核档案管理制度,开展优秀教师巡回报告活动。年内,召开全市教师工作会议。
七、着力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和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好国家、省、市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落实好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基础上,与财政部门共同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按照新的中职资助政策突出抓好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工作。加大各学段学生和幼儿资助政策落实力度,加强资助资金监管,提高资助工作水平,确保我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继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提高学校设施装备水平。力促尚未完成的校安工程项目全部开工,消除校舍安全隐患。继续推进“211”工程,争取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基本完成取暖、改厕工作。完成“班班通”工程扫尾工作,加强网络建设、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中学数字化地理教室建设,认真做好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管理使用,推广班级图书角经验,提高图书使用效益。扩大为义务教育段学生提供免费校服覆盖面,争取覆盖面达到学生数的70%以上。在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免费午餐试点范围,每个县市区至少安排一所学校进行试点。加快推进市高级师范学校、二中高中部、一职专、艺校等4所市直学校的新建迁建工作。
八、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督导条例》。推进教育督导改革,适当将督政和督学分离进行。做好督学检查,实现学校督导检查由“督”向“导”转变。抓好省级教育示范县市区复评和创建工作。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和实施方案。进行第五届市级督学换届,逐步建立督学专家库。开展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达标县市区验收,组织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督导评估,做好2013年全省教育督导评估自评和迎检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构建教育、监督和惩处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会议。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加强进校教辅资料的管理。推进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对直属学校开展经常性审计工作。做好教育系统稳定和保密工作,重视和加强网上市民对话和“三条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工作。加强考试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各类招生考试工作,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安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对社会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推广教育先进典型。做好计划生育、老干部和工青妇工作。做好“六五”普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党建工作,打造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开展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活动和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建设。保持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不空谈、不刮风、不起空,脚踏实地干实事。进一步转变会风和文风,开短会,讲短话,精简文件和简报,提高工作效率,以良好的机关作风和昂扬的工作激情推动教育再上新台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05-02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它强调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严谨缜密的推理和归纳,因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同时,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也离不开教材的支撑,更离不开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引,那么,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更有利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与发展。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中指出:物理科学方法即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狭义地理解是把各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名称、内容、作用和用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逐步地掌握和运用;广义地理解是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或者传授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得到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和训练,最终能够做到不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
教育的中心环节是课程,课程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课程标准则指引着课程的实施,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教育部将学生学习的教育目标写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此来指引和支持物理课程的实施。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则需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寻求依据,选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美两国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进行比较与剖析,张扬个性,消解不足呢?本文依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着重对比分析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其真正能担负“标准”的重任,也更好地指导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
一、前言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总思路三个方面总述了关于高中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
课标前言的课程性质中写到“了解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基本理念中写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以下简称“美标准”)的教学标准E中写到“科学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为此,教师要使学生们知道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教师应把这些作为重点加以培养。”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都从教师培养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通过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课标在关于行为动词说明这一项内容中,对部分行为动词进行了界定,在知识技能目标动词中出现的“比较”、“对比”、“区分”和“验证”以及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中出现的“观察”、“实验”等词语,这是物理科学方法的体现,只是它以隐性的方式呈现 。在美标准的“一些观点和用语”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写到“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我们看到它也只是在对“探究”的解释中运用了“观察”、“检验”等科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把物理科学方法作为需要解释或强调的用语提出来。
没有物理科学方法又如何实现物理学习中的“经历”、“探究”以及“体验”等过程,物理科学方法作为物理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应更加着重地被提出,以增强师生的重视。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和经历物理过程,否则,将失去物理学习的意义。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二者都做了很好的强调,这也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标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关于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中写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并在课程具体目标中独立写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其包括如下内容: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美标准“学校科学的目标”写到“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
在目标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中美两国都对科学方法有所提及,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物理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他们将物理科学方法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经历探究、解决问题以及个人决策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课标对于物理科学方法的要求更偏于在理论学习中了解、认识和掌握,而对于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探究、验证以及解决物理问题或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只用了“尝试”一词,这也就意味着并不做严格的要求。而美标准则更多地强调,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并在本职工作中通过运用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它则更加注重对于物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它所产生的更高的生产效率。
三、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课标以及美标准在内容标准这一部分,都首先提出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均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科学方法,或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科学方法,这表明了物理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对具体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所谓具体内容,即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文选用了课标中必修1、2以及选修3系列的内容与美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对二者具体内容的对比,我们发现,美标准“内容标准指南”部分只是罗列了知识内容,并没有提到物理科学方法,而课标在知识内容里指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运动的描述中写到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并举例“认识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有意识地提醒了师生对理想化模型这一科学方法的注意,它实现了物理科学方法的显化,明确表述了物理知识教学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四、实施建议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针对实施建议,课标分别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教学的建议在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中已做了阐述,不再赘述。
在评价建议中,课标在目的和内容上,都提到了关于科学方法的评价,例如,目的中写到: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内容中写到:评价要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美标准中评价探究能力一项,虽没像课标中直接提到对科学方法的评价,但它选择让学生参加一个长期的调查研究,通过课堂科学教学和学习成果分析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评价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评价这一项内容中,二者出现了较大的不同,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对科学方法的评价,而美标准并没有提出。就二者的评价部分,笔者认为,可以试图将二者进行结合,尝试用长期探究的方法进行评价,以物理知识为基准,科学方法的选用为手段,解决物理或者相关生活问题,从而多维度实现物理学习目标。
关于教科书编写和课程资源利用,美标准中没有相关的阐述内容,便不做对比分析,但若能像物理实验专题或物理专题研修内容一样,将物理科学方法作为专题呈现在课标中,定能大力促进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五、启示
本文通过对课标和美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基于中美两国国情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两国的课程或教育标准对物理科学方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对比分析,对我国的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方法教育这一内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物理科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没有方法何谈学习,课标与美标准中都提到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指导,但若能直接提出对科学方法学习的要求或将物理科学方法作为词语进行解释说明,则在物理教学中会更加引起师生的重视,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物理科学方法,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价值是什么。
2.在课程目标中,我们虽针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既规范了学生理论的学习要求,也提出了尝试应用的建议,但笔者认为,若能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中也要求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实践,则能更加有效地实施物理教学中关于科学方法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充分认识和重视物理科学方法对于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3.对于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更提倡显隐结合这样的方式,不是每一种物理科学方法在任何内容中都需要显性出来,让学生以知识点的形式了解或掌握,但笔者认为,在对知识过于重视的教育环境中,将物理科学方法更多的显性化,有利于教师对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4.从评价的角度说,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不仅仅只依赖于教师以知识点的形式讲授或测评,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贯穿知识点,运用科学方法,或者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科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既实现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了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兴趣。
5.在课标中增加关于物理科学方法的专题,通过这样的环节,引起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学习的系统性。
1. 调整了个别知识的终结性要求,明确了新增加的物理知识,为新教材编写注入了新鲜血液。
(1)增加了“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第17页),与主题一的前言“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保持吻合。
(2)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4页)
(3)增加了“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第25页)
(4)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原对热机的要求为例子,现明确为内容标准。第28~29页)
(5)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29页)
(6)增加了“理解电功”。(第29页)
(7)增加了“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 。(第29页)
(8)删除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第25页)
2. 进一步明确了内容标准的要求,为教师课堂物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改为“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性”。(第17页)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改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5页)
(3)将“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改为“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4)删掉了一些不容易做到的“活动建议”。如删掉了“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等内容;并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一些活动建议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将“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改为“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等。
3.简化了终结性要求水平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好把握三级主题的具体要求。
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里的“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改为“认识”和“了解”。例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改为“了解质量的概念”。(第19页)
(2)“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半导体的一些特点”。(第19页)
(3)“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第21页)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改为“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21页)
4. 统一、规范了文字表述,便于教师掌握知识水平的达成。
把原来的“通过实验探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或“通过实验,理解……”或“通过实验,探究……”。例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改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第23页)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第24页)。这里去掉“探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包括有探究的成份;去掉“初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小目标水平层次,便于教师把握。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惯性。”(第23页)
有关名词的修改
(1)“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改为“能的转化和转移”。
(2)将“科学素质”或“素质”统统改为“科学素养”或“素养”。和国家课程纲要提法保持一致。
(3)将“能结合实例”改为“通过实例”等。规范用语,使语言更准确。
5.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目的是让给出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10页):第3条改为第2条,第1条后半句放在第3条后面。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第10页):第1、2条合并,删去第3条。
(3)分析与论证(第10页):删去第1条,第4、5条合并。
(4)评估(第11页):第1条拆成两条(过程、结果各一),删去原第2条,原第4、5条合并。
(5)交流与合作(第11页):第1、2条合并,第3、5条合并。
(6)将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认知目标由“认识”都改为“了解”。如“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改为“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降低对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层次。
(7)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里的某些不准确的语言作了适当的修改。如第四个表格里的“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改为“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可靠性”。使语言更准确。
6.对个别实施建议的段落作了改写,增加可操作性。
据课题组调查,“评价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对“(三)评价的形式”作了改写。
7.删除了“注意” 简化了标准结构。
通过各实验区的实验,对原《标准》中所提出的“注意”已有一定认识,为简化《标准》的结构,删除“注意”中的内容。
8.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以及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1)增加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18页)
(2)增加了“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第20页)
(3)增加了“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24页)
(4)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26页)
(5)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第28页)
9. 重点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内容”的修订,准确把握评价要求。
从以下方面调整了“科学内容”中的(63个)三级主题。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更清晰。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旧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作了适当细化,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还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4)适当增加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条目,也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10.整体把握修订后的“新课标”,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精神实质。
知道修订后的课标(新课标)坚持了什么,变化了什么,此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其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这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旧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同时,还继承了“旧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旧课标”中的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表述,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在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评价性等。
11.落实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明确实验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3)深刻领会探究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4)明确评价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5)加强专题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 由新旧课标目录变化,是全面掌握今后物理教学动态的新举措。
(1)旧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明确规定科学探究属于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就会大胆地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达到怎样的要求都会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应。这样的规定比旧课标更加明了。
(2)旧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把评价列入最后, 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把评价建议提到第二点来对待,表明今后物理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指明了方向。
(3)旧课标附录部分只有“课程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新课标附录部分有3个方面内容,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新课标给出了初中毕业学生必须会做的20个实验,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行为动词如何界定更加准确。给出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教学中参考,让学生学习时借鉴。
13.“新课标” 课程基本理念是在旧课标基础上的调整,为教师科学把握理念、贯彻理念指出了方向。
(1)“新课标”第一部分为前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旧课标”中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且仍然作为第一个理念。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二是把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发展教育的功能。这里所谈的面向全体学生包含三个层面:(1)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的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这个理念是从课程目的方面形成的。
(2)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而不是在科学情境中学习科学。“新课标”要求要求教师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与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现实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二是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者观察。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3)对“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知道这个理念在“旧课标”中排在第四个理念位置,“新课标”把它放在第三个理念位置,这一理念位置的提升标志着今后物理教学要重视挖掘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比如初中物理中有关原子结构、分子动理论与化学的联系;人的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人体骨骼运动中的杠杆原理,骨传导引起的听觉等问题与生物的联系;有那个图像处理数据、用公式表达物理原理等与数学的联系;气压的形成、月相的形成等与地理的联系。物理教学用到的仪器其他学科也可能用到。二是体现时代性,关心科技发展。这个理念也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4)对“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旧课标”中表述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把“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行为,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为前提,所以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要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受教学方式支配的,因此,“新课标”将“旧课标”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修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二是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改编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实施方面形成的。
(5)将“旧课标”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修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样的修改就是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与 甄别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修改后更加突出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更加注重了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问题了。这个理念是从课程评价方面形成的。
14. 新课标在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中,给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便于教学与评估的新规定。
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职业学校通过不断引进青年教师,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青年教师在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如何较好地适应新的环境,顺利实现由大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要求、所授课程与所学专业课程不衔接的矛盾,专业实践经验欠缺等。为此,学校对新教师采取了“师带徒”的培训方式,利用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建立快速成长的培养机制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久,他们大多满腔热情,劲头十足。可他们自身能力水平有限,缺乏经验,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面对一系列问题,往往急躁,焦虑不安,无所适从。在这个时候,他们迫切地希望有人来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使新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通过聘请校内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从课堂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担负起帮扶指导的责任,旨在促进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尽快成熟。
为保障“师带徒”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怀柔区职业学校“师带徒”工作守则》《怀柔区职业学校“师带徒”工作方案》,建立了“师带徒”的新教师培训机制,对新老教师(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明确了指导教师(师傅)和新教师(徒弟)各自的责和任务。学校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亲自挂帅,聘请了区教科研中心职业教育专家、资深教研员王福来老师担任“师带徒”工作领导小组顾问对整个工作的全程进行具体指导,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印制了工作手册,设立专人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学校在工作方案中对徒弟进行了界定:徒弟一般为新入职的教师及教龄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明确了师傅的选配按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进行选取,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的优秀教师优先选取,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可被破格选取。方案还明确了新老教师(师徒)的工作内容,对师傅和徒弟提出了自我发展要求。方案中确定了考核方案和奖励措施,规定每学年学校都将组织一次新入职教师的拜师活动,学校为每对师徒颁发聘书,每学期召开工作动员会和总结表彰交流会。学校对“师带徒”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指导、评估与考核,安排相应的业务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学校将给与表彰和奖励。对于在“师带徒”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师傅(指导教师)将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在学校各项评先评优、外出培训学习及职评中优先预与考虑。
岗前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青年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上,还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校组织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培训前,学校明确提出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并把培训内容选定为师德教育及教学基本功的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让新教师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要求,学校组织新教师学习《怀柔区职业学校规章制度汇编》,让新教师更详细地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以便更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学校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师德风范,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和教育每一名学生,用耐心、细心、真心对待每一名职校学生。
在教学方面,学校从“抓教学基本功”“管理有创新”以及“工作定目标”三个方面给新教师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对新教师进行了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为了使新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围绕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写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教学案例全面进行讲解说明,让新教师对如何做好上课准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听课指导促进快速成长
学校新教师迈进校门后没有过渡期,需要立刻承担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而这些新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事先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如何备课和讲课、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驾驭课堂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疑惑和不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要求老教师(师傅)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新教师(徒弟)一起共同制定帮带计划,让师徒有条不紊地共同走上帮带之路。
虽然学校新老教师教学任务都较繁重,各自教学工作安排重合也较多,但新老教师们(师傅、徒弟)都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两次相互听课,课后及时交换意见,把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相比较,导学相长,较好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指导教师示范,新教师领会提高 新教师在听课时是一个学习者,要以谦虚的心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讲,新教师不仅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老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美。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次听完师傅的示范课后,先做简略评价,以此检验新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领悟程度。然后老教师再针对所授课程,从教案撰写开始,为新教师详细分析备课、授课、课件制作、实训操作要领、作业与批改、课后辅导、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意图与实施要点;强化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来设计课堂各教学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分析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状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倡导课堂开展分层教学或小组合作学习。
听新教师讲课,导师评课指导提高 在“师带徒”活动中,学校要求老教师把如何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如何撰写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如何规范书写板书、及时进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老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听新教师的课,课后对新教师有针对性评课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老教师传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以及轻松教学的技巧等对新教师很有启发作用。课堂教学中,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比一比、赛一赛”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既及时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加强了过程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职教专家听课指导,教学基本功再提高 在开展“师带徒”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校外专家、校长、督导组、教研组的统一听课、说课、评课、研读教案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特别是学校聘请到了区教科研中心职教专家、资深教研员王福来老师作为活动指导专家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听课后,专家和新教师一起分析教案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地指出教案中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定、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使青年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各基本环节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反馈的完整过程。尤其是专家对新教师教案设计的指导,让新教师深刻地理解备课的精髓不仅是要备好授课的内容、授课的方法,更是要备好学生。
新教师汇报课、评优课,展示阶段成果 在新教师经过一个学年紧张而繁重的教学工作成长之后,学校根据新教师的层次,适时组织这些青年教师开展汇报课、评优课等活动,展示阶段成果。在师傅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从教案的撰写到PPT的制作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精心准备,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领导、专家、老教师及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课堂教学虽然还未达到高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大家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组织专题培训,提升“师带徒”培训效果 学校经常组织新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专题交流培训活动。2016年学校利用假期和教师休息时间安排、组织参加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等多批次的“学徒制”项目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学习。通过项目专题研讨学习,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感悟与思考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青年教师要坚持做到“反思伴我行,反思助成长”,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为此,学校也为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合理规划 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合理规划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在教学工作的安排、师徒结对选择上要尽多考虑到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快速成长。学校要利用教学评估、课程改革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善于反思、甘于奉献,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加强交流 青年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博采众长。学校要根据青年教师各自的专业特点,适时安排实践与进修,鼓励新教师多参加教学研训,推进青年教师深入课堂、进修实践、行为跟进。学校还应定期举行“师带徒”教师总结交流会,通过“专家与教师”“师傅与师傅”“师傅与徒弟”“徒弟与徒弟”之间相互交流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感受,实现“师带徒”群体教师的共同提高和成长。
潜心学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青年教师自身,要多读书,读书不仅能使青年教师寻求到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更能够塑造自己人生理想、提升自己人格的力量。喜欢读书的青年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真、善、美,能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能够传授营养又美味的知识给自己的学生,成就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另外,老教师和新教师相互听课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互相学习提高的方法,老教师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新教师应避免对师傅的简单模仿和盲目听从,在虚心听取师傅意见的同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切忌照搬经验;而老教师也应该给新教师自主的空间,向徒弟学习,向新概念、新技术学习,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科学指导 “师带徒”是老教师从听课、到评课、再到备课系统指导新教师,因此,在整个研修培训过程中职教专家的科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建立、健全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强新、老教师的教育与管理,逐步完善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法和规定,明确师、徒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还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避免“师带徒”流于形式。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师带徒”培训活动,使新教师经过一年的工作锻炼,较快地进入了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也适应了职业学校的工作环境、生活节奏,避免了刚参加工作走弯路、效率低下的现象,教育教学工作日臻成熟;青年教师通过三年的师徒结对帮扶,已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渐步入正轨,教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批批的青年教师通过“师带徒”活动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了怀柔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实践性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58-05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探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同时也得以迅速发展,因此该专业便成为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旅游实用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它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教学正处于逐渐摸索的过程。所以不少的高职院校仍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而实践经验却很少;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能均衡发展,这并不适应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且面临着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行业大背景,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过硬的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分析
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人都清楚,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其实施其教学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与其进行的理论教学应该是同等重要而且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它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使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之目的,这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更有必要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应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由于在旅游管理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理论教育,而对于实践性比较轻视,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内部技术型方面的人才缺乏,而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更加匮乏,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高技术含量少,所以造成在国际旅游这个大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介于我国社会对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那么高职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就应该而且必须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拓宽其服务功能,增强其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大力提倡工学交替,加强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性教学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比如,以为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几节实习课程就好象等同于完成了实践教学,可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的,我们所进行的实习解决的是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是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更何况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多只是局限到酒店的,这样一种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本专业的认可度。
有的还会误认为,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技能培训的课程即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课时量有所增加,而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况且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培训师资相对比较匮乏,从而也使得技能培训课程更多地是流于形式。
(二)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操作仍存在一些困惑
旅游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特点一般具有野外性、流动性,因此一来,实习费用高;二来各院校所安排的实践教学费用缺口非常大,外出实习各项目多由学生自费,使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难度也增大。旅游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的要求就高、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对于要带队外出实习的老师来说,无论从体力上还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都比在教室授课的老师要高得多,当然老师也就不太愿意承担。
(三)旅游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据一些权威资料所作的统计,在全国人才市场上缺口比例较大的人才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算是一类,但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实际情况不是旅游单位不需要人才,更多的原因是,毕业生认为有两个不稳定因素,即:旅游业职业相对不稳定和收入相对地不稳定,社会地位也不太高。据我所了解,06级的毕业生有不少通过了导游资格的考试,可最终没有选择到旅行社去从事相关工作。
(四)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在课程和设置方面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大体是:公共课大约占总课时的15%,基础课大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课大约占总课时的40%,实习与技能大约只能占总课时的15%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扎实、深厚,但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笼统;由于在其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的环节安排少,有时还会挤掉教学实践的课时,这样一来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在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应有的操作技能。
(五)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说,不少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诸多非常实际的问题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教材;硬件设施难以支撑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等等。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针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开始尝试对其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及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应包括四大阶段,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了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应该根据各校各地的实际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由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立
这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根据社会实际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会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实训室。培养目标规定的许多能力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反复练习,所以仿真模拟设备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其具体实践性各个项目具体包括:
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
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
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
4.旅游地理实训;
5.综合技能实训。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行业和社会资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依托行业与产业,高职教育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首先,在校外可选择社会美誉度高、经营管理先进的旅行社、酒店、景区,通过考察、评估、协商和签订协议的方式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为学生实习提供广阔的天地。其次,还可以聘请旅行社和酒店管理方面的精英人士不定期地给学校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其目的是让学校内的师生了解当前行业最新的资讯和业界动态;使学生坚定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方向的把握,并充满信心。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形成的是双赢的局面。一方面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可唤起老员工的激情,这股新的力量能快速刺激心态“老化”的老员工,使他们重新被激活。同时也是给企业带去新鲜血液,使企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旅游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和遴选人才。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建立起了几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学生在放假期间也可以自主联系一些旅游单位进行实习。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应开设专业基础课,这一阶段,实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让学生对未来将可能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其培养目标的设定,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仅凭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不可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客观上就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从而认识并充分地了解社会,走出去,就是走向开放的社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观摩知名的旅游企业,通过观摩了解企业的运转情况,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一些。积极地引导学生为社会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设计旅游路线,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请相关人员来校做讲座,一来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当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二来也能够给学生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的,以及在旅游企业中一些青年员工在公司的成长经验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能较好地对社会有相应的了解,并懂得竞争所具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以及创业的种种艰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时,不妨请知名旅游企业总经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学生实施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企业资深从业人员进行授课。或带学生去企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接受其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尽可能地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非常及时地发解行业信息。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落实的对策
(一)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内涵的认识
实践性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作的转化。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是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实践性教学还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事旅游产业的工作,其中具备服务意识最为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都是后天通过各种渠道是可以培训的。而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接受旅游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实践性教学就是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感受。同时熟练的技能必须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间和训练次数,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予以规定。 理论学习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我们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而他们的强项是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如何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去因材施教,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要根据生源特点,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用中掌握理论。在具体实施实践性教学时,原则上应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灵魂深处真正意识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得到社会广泛承认。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努力传授就业技能
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有可能系统地掌握实践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而作为老师更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或不足并采取措施及时地去补救。
(四)尽力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为教师应努力地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比如Internet网、多媒体教室等较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全方位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并强化其技能训练。
(五)较好地解决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
1.对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规划
在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正确选择实践单位,让学生带岗实习,独立操作。
2.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建立起相对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此应尽可能地去选择那些典型性强、内容比较丰富、效果比较明显、交通比较方便和食宿费用相对比较便宜的地点和单位。其次,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详尽。第三,需要领导管理的加强,相关领导应应亲自把把关,从实践教学的准备到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与成绩考核的全过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本人应该是具有较突出的业务技能。另外,由于旅游专业的操作技能与管理的理念更新率是相对较快的行业,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跟上行业发展,及时更新讲授的知识。因此,作为指导教师要努力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可能的话教师本人应经常深入相关企业和部门见习。
(六)提升实践课程教学,建立相应的配套实践基地
1.增加案例模拟教学,积极开展实训课程教学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开展饭店情景模拟、带团过程中的情景模拟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既能增强参与意识,还能让师生的思想得到较好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的硬件是基础,必须要充实。大家都清楚实习基地是需要载体来进行的,而实习基地就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好的载体,它也可以说是学生的“练兵场”、“习武地”。作为学院得依据学院专业需求,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从中大获收益。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应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有效地去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基地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努力去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今后走出学校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本行业和社会发展之需要来开发一批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单位作为其实习基地。
总之,总体要求实习基地既要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水平,还要体现其本基地所具有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不仅能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当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得以大大地提高。
(七)加强实践性教学
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
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是不同的,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努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校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和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为在校学生和当地的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在我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要与发达的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日益加强的今天,旅游行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将会是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更应该真正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同际旅游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复合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张炼.产学研结合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二期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讲课稿[A].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马海燕.论内涵型发展期的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