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2 17: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书院教育;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5)11-0081-02

[作者简介]李瑞瑞,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王科,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德育研究

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包含了很多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所蕴含的特有的素质教育理念,借鉴古代书院教育的智慧,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功效,对于实施当代语文素质教育大有益处。

一、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目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自编了一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76个条目。笔者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河南省39所初中,并随机抽取366名初中语文教师用该自编问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注重利用语文培养初中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11.25%,注重利用语文陶冶初中生思想感情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39.47%,注重利用语文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26.85%,注重利用语文提高初中生社会主义觉悟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17.93%,注重利用语文提高初中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36.18%;

2、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注重利用语文培养初中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听说交际能力的语文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62.39%、57.34%、52.16%、40.25%、44.61%;

3、在个性心理素质方面:注重利用语文培养初中生的自知、自信、自强、热情、善良等良好的个性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35.66%,注重利用语文提升初中生感觉、记忆等智力水平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21.59%,注重利用语文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承受挫折等心理适应能力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30.52%,注重利用语文提升初中生的广泛的兴趣、科学的信念等内在动力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33.49%,注重利用语文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心态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41.31%;4、在民族文化素质方面:注重利用语文帮助初中生培养民族审美情趣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语文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20.1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应试教育还是主流,受应试教育和分数论的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那一部分被弱化,语文的人文性的一面没有得到重视。

2、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3、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方式主要还是被动式接受。

4、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不够。

5、目前语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施对策

1、加强对初中生语文创造力的培养

古代书院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语文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从创造有利于初中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人格、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生活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认识和创新能力四方面着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培养等,语文教学应该突破应试教育和课堂的时空限制的限制,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发散学生思维。

2、加强对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古代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问难,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向“授之以欲”转变;二是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三是加强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五是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叶圣陶曾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3、注重利用语文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

古代书院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就道德人格。书院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关注的是由人的社会转向社会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初中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走进名人世界,树立学习榜样;二是加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三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四是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关怀。初中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要对学生实施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

4、加强对初中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的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无论从书院的环境还是书院的教育方式都得以体现。例如古代书院的选址和建筑非常强调天人合一,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色在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再者书院通过博大精深的教学内容、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的治学态度、各有千秋的教学风格等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加强对初中生审美观念和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课堂上巧妙设置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场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三是有效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言文等各种题材的教材内容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四是发挥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多让学生“接地气”,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感受美,通过日积月累,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加强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

古代书院教育中老师注重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有思想力和创新力的学生。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着力点,瞄准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心世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应从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化;二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性地设计教学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三是重视初中生的个性化阅读;四是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五是实施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分层教学模式;六是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使“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盛敏.论古代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07-110.

[3]邵文霞.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2008(2):310.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听说 阅读 写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教育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学科课程的主科之一,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所决定的。那么,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呢?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听说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读写教学受重视,听说教学却显得很不够。其实,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早有定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也都很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并提出过具体要求。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同样重要。

要提高学生素质中的听说能力,听说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多听,好的课文不仅要读、要看,还要听。听别人读,听出感受来,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如教学《社戏》第一课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接着出示教学挂图,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多说,语文课应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场所。教师不妨少说,学生必须多说,不仅分析课文、回答问题时要说,就是写作文时也要说。实际上说不出来的文章往往写得也并不好,比如语言缺少生活气息,往往都与说得太少有关。

因此,听说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活泼、有序地开展听说训练势在必行。

二、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文课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好文章的阅读会使学生理解能力得以训练,自主意识得以强化,鉴赏能力得以提高,高尚情感得以熏陶,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能自觉地把握学习的对象,而且能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则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与情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从中培养自主意识,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阅读的任务除了读懂作品、理解作品之外,还要评价作品。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从而能识别美丑,懂得好坏,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说,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有人说,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已有明显提高。走进书店,各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各类报章杂志发表的初中生获奖作文、校园文学习作,确实值得一读;中考阅卷中也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但是,我们思考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初中生中的出类拔萃者而忘了大多数。到农村初中走一走,会发现大多数初中生怕上作文课,作文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的是大面积的丰收。如果我们陶醉于少数写作尖子生的丰收成果,而无视上述“大多数”初中生写作水准低下的事实,那是有违素质教育宗旨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因此,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对学生予以怎样的学法指导呢?

1.贴近生活,学会写作。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把学生从课堂里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平时细心地体验生活,体会“生活处处有作文”,并以自己爱好的文字形式真实地记下自己的情感和思索历程,积累作文的原材料,激发灵感,学会写作。学生通过写作,就更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从而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样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抒感,学会创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尽情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爱家爱国之情,达到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设置过多过细的条条框框,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要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3篇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

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

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我国的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时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我国一直都比较注重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培养出很多具有“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特性的初中生。很多学校的学生只是凭借着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来得到高分。

对于我国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很多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从平时的行为习惯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这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初中生德育问题的现状

目前,德育教育已经逐渐被各校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已经将德育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各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但是,实际中的德育工作仍缺乏实效性。

2.1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对于社会、集体的事情不积极参与,缺乏主动型。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班级或者是学校的事物,71.9%的学生只是在私下里讨论过,并没有正式向老师提出过;在面对好友犯错误时,也仅为23.8%的学生会劝好友向学校或老师承认错误;60.9%的中学生在面对歹徒作案正在逃跑时,只会在一旁围观,想去救援却并不敢救。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初中生缺乏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民意识。

2.2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成长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思想存在着务实性。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据调查有60.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丰富自己的人生,但是仍有21.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找一份好工作。虽然追求务实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一个想要继续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理想,那么社会的建设就不能成功。所以必须对初中生加强生活教育、职业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社会理想的教育。

2.3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并且要具有针对性。有一部分初中生在面对吸毒的危害这个问题时,认为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与社会、父母、家庭无关。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初中生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社会、民族、家庭的命运石紧密联系的。

2.4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环境意识。这里谈到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初中生普遍比较关注自然环境,但是对于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不关注。例如:对于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观看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影视节目,而是追求场面、节奏、画面明快、色彩丰富等视觉感官效应上的愉悦。还有一部分初中生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不愿意为学习而吃苦;还有的学生认为我的家庭条件很好,比较富裕,不用在为将来而担忧了。这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绝不容忽视。

2.5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人际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并不让人满意,很多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少数认为应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对于初中生眼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予以矫正。

2.6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审美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在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上,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很多中学生仍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游、漫画、笑话等书很感兴趣。而对于那些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向上、高压的图书并不感兴趣。这些都有待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三、增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要想在初中生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将那些外在的品的规范转化为初中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3.1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树立德育教育新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对初中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更要引每一位教育者高度重视。所以,面对这种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

3.2 在学校树立全员德育的教育思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育中。由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例如:语文、音乐、美术都以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积极健康得审美感和艺术熏陶;历史、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为将来更好地改造世界奠定思想基础。

3.3 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在初中生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实际发展,以及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遭遇、人生体验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利用并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不仅要接受德育教育信息,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真正感悟德育教育的精髓,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反应和道德体验进行观察,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存进初中生健康到的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第5篇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9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74-01

素质教育,应强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改革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性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 创新体育素质教育

初中体育教师使体育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展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体育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体育素质教育将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教育目的。创新的体育素质教育不但要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初中体育教学还应满足初中生对于体育的需要和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初中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创新的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突出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体育技能,塑造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兴趣,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设置教学目标和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教学的乐趣。

2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提倡了新的教育理念,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体育学科的创新意识,展现体育教育的魅力。对于体育课堂上应进行优化,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不断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性。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应重视体育的发展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应是开放性的,这有利用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对体育资源的利用。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的教材、教师、课堂,还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体现师生平等和互助,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初中体育教育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内容,需要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去积极创新和探索。对于初中生不但要对其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而且也应让学生不断增加对体育的认识和体验。

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意识,教师应促进其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初中阶段的体育。初中生应在初中阶段努力增强运动能力,为以后从事体育和健身打下基础,初中的体育是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起点,初中体育教学使学生充分领悟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益处,促进人们不断增强体育知识和技能。

2.2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实践: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以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 而是创新为实践、思考、创造的教学模式。这是给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勇于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更加适应体育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不应歧视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提高体育水平。初中体育教学应是多样性和活泼的,而不是单调的运动。初中体育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以使初中体育的发展能够可持续。

3 创新教学模式

3.1 实施启发式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对于教学活动,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感知、思维、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实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将教材的动作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如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结合讲授,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和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和生理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应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入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初中体育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实施分层选项教学模式:分层选项教学法的优点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和兴趣爱好原则,让学生们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课外训练小组,给学生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划分教学内容、要求,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初中生的成长还是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升学就业等问题为主,而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初中生问题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课程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

在中考的指挥棒之下,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下,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升学,还是把成绩放在首要位置。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在考试时,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学生的嘲笑,老师、家长的责备。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在考试中真的失败时,立刻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在短时期内学生不能恢复,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成长。

(2)初中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在中考的形势之下,父母和老师对学生都有着较高的期望,这就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较多,给予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和鼓励较少。因此,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平时就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家长对他们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对他们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渺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3)初中生比较敏感,脆弱、孤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善。因此,很多初中生不愿意与太多的人交往,导致他们形成了自闭的心态,总有一种孤独感。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4)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逆反心理”时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顶撞老师,忤逆父母的事件屡屡出现,有时候甚至还有失控越轨的事件发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学校、甚至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被专门设置为一项课程。

(2)教师任是没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虽然新课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也开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是有些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对于一些学困生有看法。初中阶段属于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因此此类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挖苦时,就丧失了自尊心,出现了心理障碍。

(3)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现代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对孩子不是过分干预,就是放任自流。家长关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以及衣食住行等等。对于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发展基本上从不在意,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代沟,孩子内心封闭,甚至有些孩子走向坠落的深渊。此外,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交往最密集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各种力量,全面渗透、全方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校领导和各科任教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上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室等;德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各项管理都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及文化氛围,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自身形象。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聘请相关心理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巨大贡献的师德师风。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宣传,只有对初中生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初中生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第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8篇

【关键词】班主任;协调能力;初中生

一、引言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除了与其他科任老师一样需要传播知识之外,还担任着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的重要责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帮手。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需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班级中大大小小的琐事,督促学生按时作息,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繁杂琐碎的工作容易使得班主任身心俱疲,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协调能力,是调整班主任状态最有效的途径。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何为班主任

由学校委任、代表学校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和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中的领头人,一个班级的决策由班主任决定,担当着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工作,是班集体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最高决策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在学校里,和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就是班主任[1]。

2、班主任的作用

一个班级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织起来的,在班集体中,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缺一不可,缺了其中一种角色就不能称之为班级。一个班级的好坏不仅与该班级的学生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也与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故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还是生涩的年纪,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学校的教育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往往会跟科任老师作对,不愿意好好学习,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同时初中阶段还是学会与人相处,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这就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难以胜任。一个良好的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班主任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集体氛围和班级环境。

三、素质教育对班主任的要求

班主任的协调工作不仅要协调自己的工作程序,还需要调节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好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对此,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尤为重要[2]。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兴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教育局规定学校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素质教育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的主要着力点,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之后才是科学文化素质。初中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对于心智等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而言,中学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需要的教育不是以罚为主,而是需要以关爱式的方式去协调,和平解决,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学生处在和谐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能够激发所有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如何提高班主任协调能力的措施

1、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优秀的班级不仅与班主任的管理有直接的关系,与任课老师的上课水平也有直接关系。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能够让老师在上课时更加集中注意力,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水平,班级的氛围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直接影响老师的兴起,也决定着课堂的质量。对于与学生有矛盾的任课老师来说,班主任要从双方的角度考虑,既要和科任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避免科任老师对学生产生不好印象;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再两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避免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使学生与老师达成共识。

2、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信任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尤其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不愿听从家长的教育。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极度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而家长总以自己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直接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一个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与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育有最直接的关系,想要在学校能集中精力学习,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只有协调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在学生和家长中间,班主任同样起着连接的纽带作用。对此,班主任一方面要说服家长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传递父母的苦心。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的同时也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对于与父母家长矛盾比较大的学生,要多做思想上的交流沟通,可以适当家访[3]。

3、增强学生间的友爱关系

初中生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观,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判断是非、结交朋友,往往和与自己有相同观点和想法的同学结交朋友,能因为一个小忙成为朋友,也会因为一点小意见的不和而大打出手。在协调好学生的关系之前,班主任要协调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从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一旦学生愿意把你当成朋友的时候,他们有了问题有了矛盾就会班主任倾诉,寻求班主任在中间协调。一视同仁、公开说明、奖罚分明是解决同学之间矛盾、协调学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一个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一个班级的优秀与否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有最直接的关系,班主任能够高效协调好各种关系,既能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又能创建出一个教风严谨、学风勤奋、班风团结的优秀班级。有利于促进师生良性互动、营造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侯立志.论班主任的协调工作[J].2009.04

第9篇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学观念;美术环境;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中,美术素养是指初中生经过美术学习之后,所掌握的关于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B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在初中学习美术并不是为了培养一批美术专业的人才,而是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美术学科的熏陶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下面,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浅谈老师应该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提高初中生的美术素养。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美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把重心都放在基本的学科方面,现在大多数学校因为中考不考美术,分配给美术学科的课时比较少,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而素质教育强调要让学生接受全面、健康的教育,美术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美术教育,深入挖掘美术学科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初中生的美术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实际上,美术学科中包含丰富的时代、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大量的人文因素。初中生通过学习美术,能够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然而,现在由于很多学校还不重视美术教育,使初中生没有学习美术的环境。因此,老师应该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为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奠定基础。老师可以举办美术比赛,展示一些质量比较好的美术作品,让初中生处于一种比较浓郁的学习环境中。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举办一些美术课外培训班,让初中生能够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学习美术,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剪纸,让他们能够看到劳动人民只利用一把剪刀与一张纸就能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我再为学生发放纸张与剪纸,鼓励学生学习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学生在这堂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剪纸的审美能力。

三、增加实践活动

初中生单纯按照课本来学习美术,是无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发展的。然而,在过去的美术课堂中,老师由于美术课时较少、知识量较大等原因,在课堂上会大量讲述美术理论知识,忽视了初中生亲自动手创作的机会。这就使很多初中生认为美术学习是十分枯燥的,从而失去探究美术的欲望,导致他们无法培养美术素养。因此,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初中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在“用泥做造型”一课中,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小花园,让学生把公园里的土和水混合成泥,并且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讲述泥塑的具体特点,以及泥塑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欣赏泥塑作品。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并且在避免打扰学生创作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在课堂结束之前,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创作。在学习“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一课的时候,我在获得学校的支持后,与当地的博物馆联系,带领学生亲自参观美术馆中关于唐代的馆藏,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唐代的陶

俑、泥塑等作品,切实感悟唐代美术的创作特点。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够了解关于唐代的知识,感受“盛世唐朝”的繁荣昌盛,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学科,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老师要重视培养初中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是提高初中生美术学科素养的基础;老师要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美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影响,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师要为初中生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高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初中;地理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各个学科都融入了德育。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地理课堂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掘出来,让德育之花在地理课堂绽放,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一、初中生德育的重要性

(1)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初中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因此,初中生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推行可谓势在必行。人的良好发展体现为德、智、体、美等全方位发展,在这些方面,德居于首位,道德水平是衡量人发展的关键标准,是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德育能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初中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能够实现初中生自身的发展完善,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2)促进初中生成长成才。所谓初中生的成才,不仅仅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即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全面发展。德育对初中生所进行的就是成才教育,影响着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使初中生在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高尚素养的人。事实上,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他们的品德因此高尚,他们的精神因此丰富,使他们不断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二、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德育

(1)密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德育不能离开地理教材内容本身,而是应该从地理教材内容出发,将德育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良好地结合起来,将它们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形式呈献给学生,充分发掘地理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同时也要发掘其中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

(2)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德育不能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而是应该将德育寓于发生在学生周围的鲜活可感的事例中,给学生以真实可感的感觉。而且,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指导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发展,自由创新,使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当之无愧的主体。

(3)发挥教师德育示范作用。初中生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人格还处于可塑阶段。在初中生的眼中,老师是知识和品德的双重化身,是同学们参照和学习的楷模。因此,初中老师不仅要进行言传,更要进行身教。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规范自身的言行,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品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教师本身的德育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如何切实将德育落实到初中地理课堂

(1)重视德育。无论是相关部门,学校领导,还是各科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将德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对待,把德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的德育的存在。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例如,幻灯片、电影等等,以改变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显著的特点,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发展。

(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将初中地理德育局限于初中地理教材本身,而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精神敏感,热情好动的时期,他们喜欢动手实践,亲身的经历往往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要让初中生多到实践中学习,他们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会体会更真实和更亲切的地理。

总之,德育对初中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积极开展德育,积极探索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方法,并在教学中积极落实。充分发掘初中地理课堂中蕴含的德育价值,通过德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使地理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进而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门建梅.让德育之花开在初中地理课堂[J].学科教学, 2009(18).

[2]黄再龙.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33).

[3]薛淑媛.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基础教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办法

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有着特殊要求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班主任是决定一个班级是否健康积极发展的首要因素。如何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呢?我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有效办法。

一、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一个团队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管理模式。班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建立作用于整个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班级干部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涉及课堂内外的学习与生活,必须是科学的、人性化的、高效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情况做具体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二、实现从管理者到朋友的关系转换

青少年的心智都处于发育时期,如果能消除与学生的隔阂,走到学生中去,将会给班级的管理赋予新的生命力。班主任想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必须对每个学生投入足够的关心,必须对每个学生都深入了解。同时,应该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育心理学,结合初中生接触的文化环境,实现对初中生全面客观的了解,并应用到与学生实际的交流相处中去。

三、从提升自身素质方面辅助班级管理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时期的初中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构建起自己成长的榜样。即使学生并没有刻意地模仿甚至崇拜自己的教师,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的人格、为人处世的方式、性格、专业技能等都能对学生产生最直观的影响,能帮助班主任正确地引导每个学生和整个班级的走向,从而实现优质的管理。

作为班级管理最直接、最权威的领导性人物,班主任应该一丝不苟地投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中,将引领新一代初中生的心理与才能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只要深入实践,积极思考,初中班级管理一定会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果。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课外教学实践 重要意义 课外教学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7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涌来,教师对各门课程都逐渐将重心由灌输式教学转移到素质教学当中来。初中生物课程原本就是兼具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课程,在教学改革浪潮中更是明显的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态,广大教师根据改革宗旨将室内教学积极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将生物多样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高效利用,对教学成效、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生物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首先,初中生物课外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弥补课程中无法涉及的知识点与学习方式,同时起到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多种实验是老师无法带领学生在课上完成的,如果知识说教则过于抽象,达不到实验能达到的具体、直观的良好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打击。这种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只能放到课外去实施,这样一方面生动的有效的展示了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很好的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无法覆盖的知识点,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深刻牢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次,初中生物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课堂教学是由老师占主导地位,大多情况下,都是老师在动手而学生只是旁观者。但在课外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就要转变,由老师来指导,老师是监察者,学生占主导地位,要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比如植物的嫁接,动物的解剖等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再次,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促使生物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与课堂教学相比较,在课外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更多的积极性。在课外探究中,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实践的能力及动手的能力,尤其是在经过自己一番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不仅使自己记忆深刻,还会使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肯定,充满自信和成就感。这自然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学生的生物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最后,初中生物课外教学不仅仅对于学生的培养有利,长远看来,生物课外教学有助于拓展生物学科的教学空间,这是生物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生物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在实践过程中能是学生接触更多在课本中接触不到的知识,了解知晓更多生物现象的由来与规律,实现了让学生突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这样教师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进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拓展了余地。

二、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活动的现实的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生物园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条件也在不断地完善,不少中学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了不同规模生物园地,或者是专用于生物教学的场所,或者是学校的苗圃鱼塘等等,一些便捷实用设置。这些看似简单的设施给师生及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深刻的影响着生物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要使这些设施充分利用,则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实践中,深化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在生物课本中学习“植物相片”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生物园地进行相关的实验,围绕这个实验的目的来进行规划设计,进行实验,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

其次,生物课外探究活动的内容应该创新,实现多样化发展。教师在基于教材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尽可能的为学生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课题,学生在课上遇到的没得到证实的新问题可以作为实践课题,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并从结论中发现问题,进行研讨,最终进行经验的总结。从实验的选题到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课外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将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最后,除了校园内的资源可以利用外,还要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实践活动融于生活。比如:在学校周围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状况的资料搜集,走访调查,分析调研,交流学些,撰写报告等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感,思想得到升华,这才是教育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