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时间:2023-08-02 17: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第1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2篇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语文自然衔接问题,我个人觉得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标

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如下几点差异:

(1)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2)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简单,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较高。

(3)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力较低,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较高。

(4)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这个变化过程,同样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

(5)现代文阅读方面:初中重在速读然后提取信息就可以,高中重在鉴赏,能力要求更高。

(6)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因而需要我们去引导,进而达到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二、努力尝试改变初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做好学生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衔接就不错了,再加上初中的语文教师围绕中考考纲教学,把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放弃掉,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师增加了更多的负担。比如初中中考淡化语法。福建中考考试大纲提到“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知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再比如诗歌教学,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中只要求“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于是,初中的教师在上诗歌的时候通常只讲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去识记。初中的诗歌鉴赏课,只停留在诗的表面意思上。笔者也多次参加初三升高一的保送生语文试卷阅卷工作,发现初中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背诵都没有落实到位。初中的学生一上高一,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讲诗歌的专用术语时,往往听得一头雾水。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诗歌考查什么一点都不了解,所以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诗歌鉴赏题往往得分很低,平均分经常在1至2分。种种问题都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观念。初中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不能那么功利性,只顾中考,要本着教育为人的原则,在初中教学中尽量结合高考语文的考纲,多渗透高一语文教学中所需要知识。高一的语文教师也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一直说高一的学生语文基础差,认为他们在初中必须接受的知识,在高中语文课教学中就不渗透,不讲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高一衔接的时候,能多渗透就多渗透,有总比无好。

三、改变学生、家长观念,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语文自然衔接活动中

笔者生活的地方是福建省里文化积淀比较少的小山城。现代生活的节奏导致我们的很多家长不阅读,在家里没有阅读的氛围,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初中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就只是把语文当作一门中考考试的科目,他们很少会自己主动去接触中考语文试卷外的知识点。初中试卷很多知识点来自于课内,初中的学生就只认为读好语文就是把初中语文教师上课的内容记住就行,但这类学生一上了高一,他们发现在参加高中语文考试时举步维艰,他们高中的语文成绩也是惨不忍赌。初中的语文考试,150分的卷子,考个130分或者120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高中的第一次月考,语文成绩差得让他们不忍直视,因为高中的语文试卷的题目全都出自于课外。这个时候改变学生、家长学习语文的观念就显得犹其重要了。

那么怎么去改变学生、家长学习语文的观念?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多灌输学好语文重在于课外积累、重在于阅读等理念,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不是只依靠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初中的语文教师尽量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出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有空的时候阅读。作为家长应该自己以身作则多阅读,让自己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课外阅读。家长在家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能认为他们是在读闲书,多鼓励他们读书。改变家长和学生阅读的观念,对初高中语文能否自然衔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部门在制定考纲时灵活变通,做到初高中语文衔接自然过渡

初高中语文无法自然地衔接,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初中中考的语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少且固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肯定是围绕着中考在转的,中考就是指挥棒,中考试卷考什么,初中语文教师肯定就教什么,中考试卷不出现的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肯定就一略而过,这最终造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很多语文知识点都不讲解的局面。笔者在上高一的时候,问到学生词性、短语、句子、句子主干、复句等等的时候,他们一无所知。如果句子成分都不了解、不熟悉,那高一我们在上文言句式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是“鸭子”。如果中考试卷的题型和高考试卷的题型能够接轨,那么初中的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就会把知识点都在课堂里渗透,我想初高中语文的自然衔接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初高中语文的自然衔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作为战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3篇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衔接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难度相对较小,学生主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上了高中之后,学生的目标是高考,是考大学,难度自然就会上一个台阶,而且高中时段的课业比初中繁重得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分给语文。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起步,这一步迈不好,会影响整个高中语文的学习成绩,高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需要好好调整状态的关键一年。所以,初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是很重要的。高一这一衔接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奠定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的时段,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时期。学生只有利用好了这一阶段,才能不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偏科,更好地在语文高考中发挥出水平来。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的差异

1教育目标的差异

我们判断学生学习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也是我们教学时的依据。初高中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差异非常明显,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初中语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而高中语文就提升了一个档次,需要考查学生除“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外,还要考查“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再如文言文教学目标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到的要求就更多了,要求从“读懂基本内容”上升到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单从这两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难度明显上升了一大截。从初中的基本理解上升到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这就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

2教学理念的差异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起步阶段。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需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语法教学的差异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要淡化语法,所以很多学生的语法功底不够深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有新的语法要求,比如学生需要读懂简单的文言文,读懂内容,并且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4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

初中语文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的语文试题也大多数是由背诵和基础知识组成的,都是以课本为主,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而升入高中之后,如果学生还是过度地依赖对课本的死记硬背,是不能顺利通过高考的,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不但需要平时的积累,还需要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能力。

三、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衔接策略

1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环境改变了,很多学生不适应,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针对高中新生,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引导学生不断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用一些初中时候的语文知识,连接上高中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不但对旧知识有一个巩固,还能对新知识更快地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以此为铺垫,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来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复习,从这个过程中引出高中的新知识点。这样的衔接过程,不会让学生感到生硬,可以培养学生对新学作品的兴趣。

2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师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环境,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沁园春・雪》的诗歌朗读音频,回忆一下当时描写了什么样的一种情境,了解的诗词风格,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知识。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俗点说,高中学习更多地应该培养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多说的能力。

4合作学习,促进衔接

第4篇

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然而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普遍表现出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感觉力不从心,成绩下滑,于是茫然失措,丧失了新阶段语文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别,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质疑

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教师还要找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更高,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二、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是系统性的,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要求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及作用的方式,而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语文教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来安排教学,教材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常采用讲读、问答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扎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是要立足于课本。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进行高考模拟测试,这些考试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在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而且都是符合情理的。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局限课文,靠老师帮助辅导甚至猜题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四、及时与学生交流,锻炼学生意志力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学习的情况不可能是一样的,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上采用一些衔接的方法,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的培养上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来加以指导,积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条件。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中最鲜明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渐发生和发展的。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增加融洽性和相互的友谊,共同学习。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69―01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在甘肃已实施近三年了,由于初高中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 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能理解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近三年来,我们在高中新教材的施教中,深感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成绩总是不够理想。为此,为了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们学科组以此为研究课题,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几十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方式。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第6篇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一定要先明确自己这堂课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因为这决定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向与路线。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等因素确定好教学目标。

我们常看到,有些课教学目标罗列一大堆,教师唯恐有遗漏,而真正到课堂教学却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的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谈不上了。因此,教学目标宜少不宜多,少则精,多则泛。与其面面俱到又处处不到,不如一节课寻找一两个点重点突破。但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既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训练,又形成知识系统,保证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

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课堂环节的落实,而课堂环节的落实则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教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对诗歌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品析和欣赏。李白的这首诗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诗歌主要由梦由、梦境、梦醒三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赏析,在诵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深刻把握诗歌的主旨。

于是,在教授这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置身诗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入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明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3.探究思考,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引领、掌控着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并成为语文课堂激励和评价的标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与确定。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合理与科学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语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一)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讲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不妨复习一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借此对鲁迅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可先复习《春》,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增加。

(二)及时总结,调整学法。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其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及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也可让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一周介绍一种学法,大家讨论,取长补短,从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要教会学生分析考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从考卷中分析出自己的弱项,弥补不足,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捷径。

三、教师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老师要时刻关心社会,因为我们的认识很容易影响学生,首先我们要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从阅读中提高自我的审美品位,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阅读社会这本书,观察生活的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接触社会,不断地阅读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成为时代的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其知识的挑战,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关注社会外,还要关注生活。因为学生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多数人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关注社会,就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就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在作文考场上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

四、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新的课程结构,语文课程的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应当准确把握文本的文义与内涵,抓住难点,突破难点,再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单元,在教学时,可以精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特点,学习鉴赏新诗的基本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戴望舒的《雨巷》,自行体会新诗的特点,尝试鉴赏新诗。对于这一组诗歌,还可以采用单元教学的方法,先向学生介绍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学生学习重点的诗篇和诗段,再配合学生的自读,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庄丽蓁.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 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 自主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时,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要求教学的重点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了解。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知识进行体验,提高新知识的内化程度,实现高效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创新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学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的要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创新精神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积极探究和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教师急于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取得进步,过于重视形式教学,使教学脱离学生根本,起到阻碍教学发展的步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根本出发,改变教学方式的拿来主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为实现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努力。

二、创设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负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强制性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被动压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叛逆心理,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体验。要求教师从新课改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和学生平等交流,使师生关系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更融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使语文思维获得发展。

三、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课文,加深理解,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知识,增强成就感,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主动探究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探究知识。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还可以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入课堂外,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提高,使他们获得了较大发展。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语文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把教材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认真学习把握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针对学生基础和学习要求,灵活处理,发挥教材的独特作用,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教材中的优秀小说及科普文(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宇宙的奥秘》等),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语文教师要把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实现教材与课外阅读的完美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要求语文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比如,报纸杂志、电子书、网络等),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由教师自主选择一些时粹美文编成页子,每天发给学生阅读,或统一安排课堂阅读。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教学小课堂”与“阅读大课堂”配合好,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阅读,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改进程中,要使高中语文实现高效创新教学,教师需要积极努力地探究,迎接这场教学改革的挑战。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用全新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积极,真正实现高效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静.信息化进程中的高中语文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第9篇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语与偏正短语相对,并列短语与并列短语相对,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相对等等;否则,不能相对,不叫对联。尽管这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然而学生始终一头雾水,难以明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何为名词,何为动词,何为形容词等词类知识,更不知道何为偏正短语,何为并列短语,何为动宾短语等短语知识(更不要说单句知识,复句知识,句群知识等更为“高深”的语法知识)!师生缺少“共同语言”,也就难以交际沟通;而难以交际沟通,也就难以逾越鸿沟,保证质量。我问学生为何连简单的名词动词都不知道,答曰:“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教。”

我所在学校高一招生1300多名,共设20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理科特重班,一个文科特重班,均严格按中考成绩分班。我所教的班级为文科特重班,语法知识竟然如此欠缺,实在不可思议!特重班尚且如此,普通班可想而知!

我有过较长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对新课标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还算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介绍,也有相应的教学评价要求(统考和中考要考);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淡化语法,但语法知识并未完全取消,教材中还有一些语法知识介绍与练习。课改后,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猜想:学生说初中语文老师不教语法知识,或许是为自己不懂语法知识开脱的一面之词吧,因为教材附录中仍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即便不考,老师也不至于不蜻蜓点水地“过个路”啊;再说,初中语文的作文批改与讲评,也不能完全避开“名词、动词,偏正、并列,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法知识的“坎”啊!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一、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到底有无语法知识内容?如有,是怎么安排的?二、初中语文老师到底教不教语法知识?

经翻查课本了解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中仍然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七年级下有《汉语词类实词表》,八年级上有《汉语词类虚词表》,八年级下有《短语类型表》《句子成分表》,九年级上有《复句一览表》。仅此而已!内容安排上蜻蜓点水,每张表也就一巴掌或两巴掌大;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知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提倡“随文学习”,但如此安排且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内容,又怎样“随文学习”呢?须知,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老师们十分忌讳“知识教学”啊!果真如此――通过与初中语文老师交谈得知:他们不教语法。他们说道,之所以不教,一是因为“不必教”(考纲规定不考),二是因为“忌讳教”(课标淡化知识),三是因为“不便教”(练习没有安排),四是因为“不会教”(不教导致淡忘)。通过调查与交流,现在我清楚地知道:自从“淡化知识”成为时髦理念与价值取向,自从《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且其中有“不考语法”的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然――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早已名存实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高中语文教材,当然也没有语法知识的内容介绍,然而,高中语文课有繁难的语法知识教学。因为,每一套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都有仿写句式、辨析语病、改正语病等涉及语法知识的题目。而且,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中要求辨析与修改的语病,十分隐蔽与繁难,很多时候,就是见多识广的语文老师,也未必能轻易地辨析与修改。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权威媒体的答案认定各不相同,解析理由各不相同(参见拙文《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评析》,中华语文网博文),命题中心的答案及理由也不很令人信服(参见《全国大纲卷试题分析》,《语文学习》,2012年高考增刊)。可见,仅为了应对高考,高中要教语法。

以上分析表明:初中因为不考语法,所以不教语法;高中因为要考语法,所以必教语法,而且要教深奥繁难的语法!由初中语法知识的“无”到高中语法知识的“有”且“深”,其间横亘着好大一条“沟”!为了跨过这道“沟”,高中语文要补语法。怎么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没有教材作依托,全凭自己自由“生成”。据我所知:有的在高一将词类、短语、句子等知识尽可能系统地补一补;有的在高三搞语病专项复习时根据复习资料讲点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之类的东西……效果如何?都十分糟糕!高中应试教育疯狂,至少要用高三一年时间处理复习资料和做高考模拟卷,课本教学时间最多两年,时间十分紧张,高一又能“系统”补些什么?高三语病专项复习时涉及的病句十分繁难,教师讲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等,学生犹如听天书,因为他们对最基础的名词动词都不清楚。结果,考试做“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之类的选择题全都听天由命:选对是运气好。当然,到了高三,说学生语法知识为零,也夸张了点,因为他们的英语课要教语法,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课学到的语法知识帮助学习汉语语法。然而,让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帮助学习汉语语法,也太悲哀了吧!而且,语文老师常遭英语老师埋怨:你们语文是怎么搞的?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不知道!而语文老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然而,淡化语法谁之过?淡化知识谁之祸?能怪语文老师否?答案不言而喻。

不同学段的教材要有衔接性,教学内容要有衔接性,这是教材编写最起码的要求。衔接性要求后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要以前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为基础。同一套教材的编者,应清楚前一学段的教材到底安排了些什么内容,可能教学了些什么内容,还应清楚中考高考到底考了些什么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安排后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如此,不同学段的教材才具有衔接性,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才具有衔接性;才不会出现探究对联而不具备词类知识和短语知识的尴尬,才能保障后一学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进行。

要使不同学段的教材有衔接性,除教材编者应有全局意识外,还需教材有知识清单及知识序列。比如:初高中语文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适宜在初中安排,哪些知识适宜在高中安排?教材应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清单,教材编者应对这个知识清单了然于胸。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不能过于淡化知识。

教材不应“去知识化”。教材“去知识化”导致许多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教知识成为难能可贵的“壮举”!这正如周自厚老师在《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所感叹:“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为了避免更多的荒唐事出现,教材不应该“去知识”,而应当“尊重知识”,让知识成为保证教材衔接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教材不应只考虑中小学阶段的衔接,还应适当考虑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因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总不应该让大学生的《现代汉语》课从名词动词的词性“扫盲”阶段开始吧。

第10篇

关键词:技术院校 语文教材编写 遵循原则

时至今日,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可谓林林总总,单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有5版之多,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区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随着义务制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开发的迅猛发展,技术院校的语文教材更显得落伍,以至于成为制约技术院校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在我从事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20余年中,选用过的教材就有十数种,当然也各有利弊。拿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来说,该教材以2010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进实用语文、生活语文的新理念,着力构建了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和以“读写结合”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教学体系,强化选文的规范性、可读性和经典性,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面向全国发行,不能有效地体现区域特色以符合不同省市技术院校学生实际,甚至有的选文篇目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出现重复;而且该教材下册为集中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能有效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因集中的应用文学习难免枯燥而不能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2004年6月,根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式付梓,随后山东省内学校纷纷选用。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早在2002年的时候,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本着与鲁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衔接的目的,开发能够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并且能够充分体现职教特色的技术院校语文教材,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

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教版语文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技术院校培养的是“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同此目标相适应,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色:“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构成其两大内涵。于是,就决定了技术院校语文教学任务的特色,即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在这里,“综合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及后续教育课程的沟通与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专业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实践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要把握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

“发展主体性”,这是技术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注重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只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甚至为之痴迷的活动,使之与实际生活产生密切联系,学习的内容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被接受、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而构成学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因素、思维因素和技能因素。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技能是保证。知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而不断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提高理解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因而,在实现“理解”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技能和素养。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过程还应该遵循有序性原则。同时,理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往往体现为知识和经验能否有效衔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不同,而对课文乃至字、句、段的理解产生差异。有些理解看似出格,实则包含着阅读者独特的见解,体现其个人的价值观。因此,体验性原则也要予以关注。从尊重学生体验出发,允许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同学间合作、探究、讨论,并通过合作、讨论等实践性活动,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更丰富、正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坚持学生主体发展原则,同时把握知识的有序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实践,即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能 力倾向以及专业需求,优化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要体现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的创新性特点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习语文,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为此,第一,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内容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结合点,独具匠心地诱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资源,放飞思绪,用生活(包括阅读与生活)的素材滋润语言,让语言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得到滋养,使语言的运用不断走向得体、自如与洒脱的境界,实现与生活的交融。第二,是回归生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教学中促进“生命”的回归,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懂得热爱和珍惜生命。第三,是回归职业。当前技术院校面向企业办学,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要构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围绕校企联合办学搞好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评价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作为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也要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渠道,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本着以上原则,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应该实现与时俱进,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如下特点:

1.人本化。即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立足技术院校学生实际水平,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重要原则精选教材内容,关注文本的人文因素,注重设计语文体验性活动和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动情动容,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

教材内容的优选,可以参考示意图如下:

如果说,“应当熟 悉的课程内容”建构起学生个人的语文修养的话,那“应当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将构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日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关键。这既是教材编写者应该极力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

2.整合化。即注重同一学科不同内容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出发,在语文学科内部,力求语言与文学渗透、阅读与写作交叉,既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又陶冶情感,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在不同学科之间,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多种领域知识,让语文教材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彩世界,能够使学生透过语文教材增长见识,学会创造。

3.生活化。即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倡导生活化学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语文教材的源头活水,也只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第11篇

论英国教师伙伴学校运行机制

媒介学习理论与校本思维课程开发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构建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论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教育功能

新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新版思想品德课标“课程内容”的修订情况分析

类比物理情境探究理论概念——“电势和电势差”的教学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设计与实施的“三要素”

“预习”转变了数学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应用归纳法教学的探索

通用技术学生作品多元性评价初探

巧设疑问激活物理课堂

中学政治教学的轻负荷、高质量摭谈

文本空白的课堂教学价值

语文阅读的“三知”教学

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由《基于相对论的电磁学》教材引发的思考

写字: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会认字、会写字的统计与分析

韵文识字课型的思考与实践

和而不同——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践呼唤与理论审思

教学改革十年:成效、问题与走向

课程改革与教育价值重建

基层农村新课程改革状况调查——基于湖北省H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

不仅仅是行为目标还需要表现性目标

用“多样眼光”发现美术教学资源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盲点探索——以粤版初中教材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

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

警惕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负效益

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

语文课,何时远离“课件秀”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粒子物理内容比较

关于“传感器的原理”的教材分析

珠海市第一中学

芝兰校园毓才俊上善美德铸新人

用理性的力量筑梦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

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人化回归的现实路向

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反思

有效教学的再审视

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

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思考

基于概念卡通的课堂导入与设计

探究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同课异构探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改进生物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解问题生成品德

关注学生特殊性深化班级德育工作

把握高中政治课程特色引导新生进行有效学习

美国BSCS教材的案例设计对我国教材编制的启示

晚清学堂编译教科书之探析

整合各种版本资源用活粤教版物理教科书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系统 断层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全国开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特别要求在各普通高校和各层次师范类院校内推广普通话。但面临着各高校普通话教师力量薄弱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纷纷在正常的教课之外开展短期的普通话培训。这种培训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对提高普通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各老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被各普通高校和师范院校当作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经验加以推广和继承。因此,全国高校的普通话教育和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高校普通话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普通话运用水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高校各专业学生之间的普通话水平不一,各地区方言语俗仍然影响着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综合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表达技巧不规范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阶段普通话教学连续性比较差,也就是说普通话教学出现了断层,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出现的断层。分析这些断层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改进我国语文教育,完善语文教学系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普通话教学系统断层的表现

(一)汉语拼音教学等同于普通话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反映,但这并不是说汉语拼音教学等同于或者可以代替普通话教学。汉语拼音教学只是普通话教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的第一步,而进一步提高则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况且,当今学生学习的汉语拼音只是汉语拼音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是完整的拼音方案。认为学习拼音只是掌握给汉字注音就可以,不需要准确掌握整个拼音方案。这种思想导致学生从一入学就对整个汉语拼音学习的程度不够,而等到进入普通高校或师范院校,老师会自然地认为学生在以前已经把汉语拼音系统地进行了学习。而汉语拼音等同于普通话,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就掌握了普通话,而本级别的教育重点已经不再是拼音教学,从而主观上认为普通话教学可以放下或者轻装上阵,在客观上造成了整个普通话学习系统的多次断层。著名的现代汉语专家吕叔湘曾批评这种现象:“把拼音当作一张门票,拿上之后可以进门,已经进去了,门票就可以失了――于是一年不太熟,二年自然生。”除此之外,有的老师以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来看待汉语拼音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认为“占的比分少,是点缀,稍微学习一下就行了”,“会拼音就行,普通话说得再好也不能得高分”。这种思维更有害,把拼音教学凌驾于普通话教学之上。学生在这种精神影响下,对普通话的学习一知半解,等到大学真正地接触到普通话教学系统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学习体系出现了数次断层,虽然还可努力弥补,但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教学和运用出现脱节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让人们熟练掌握普通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能。也就说,推广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使用它,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分两个方面:一是口语交流。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师范类院校在推广普通话时,要求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内使用普通话,但是在校外或者在课外,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程度非常低,甚至有部分老师也不能做到在课外和校外使用普通话。这就造成了普通话口语运用得不熟练,一旦被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普通话交流,就会显得不娴熟,给客户一种综合素质低下的印象,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在高校都要求进行社会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面向社会,社会需要学生用普通话去交流,而学校并没有要求学生在校外的社会上用普通话交流,这就造成了学习和使用之间的断层。二是文字表达。普通话教学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不但包括口语表达,还包括文字表达。文字表达要求语法要严格遵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而不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表达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话不是北京方言,也不是其他地方的方言,使用普通话进行文学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定去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老师在教授学生用文学表达的时候通常会用“语句不通顺、表达能力不准确”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现代汉语语法来准确地指出学生表达上出现的错误。而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往往不能同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相结合,造成了学习和使用的脱节,这是普通话教学系统断层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三)教学连续性差

我国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教学格言:“小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入门技巧,初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大学则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能力。”这句话不但形象地说明了我国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重点,但也同时反映了我国教学系统连续性差。具体到普通话教学系统方面。学习普通话口语方面,小学学习拼音、汉字的时候,老师总是领读课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声的朗读,到了初中,老师偶而还会领读课文,但不会再要求学生一块儿朗读课文了,到了高中,老师重点已经是知识点和语法了,领读课文是不会再有的课程,而学生也基本抛弃了朗读,而改为默读。学习文字表达方面,小学要求造句写日记,强调语句通顺,初中要求写日记和作文讲究叙事完整,没有语病,高中的时候要求写作文要有中心和深意,大学时要掌握写作的各种技巧等等。这种教学的非连续性造成了普通话教学事实上的断层,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很大的负担,造成了他们进入新的学习课程时都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高校老师在讲授普通话课时相对于小学和中学在教学目标上有了很大的自由,但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普通话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提供帮助,讲授的内容和技巧还要被社会和学生认可。这实际上逼迫老师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课程安排和内容的设计,而顾不上与学生在小学、中学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成系统的连接,从而造成教学断层。

二、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

国家对普通话教学的连续性认识不足。我国教育部门在进行制定各阶段的教学大纲时,都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现状、教育的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总体上制定一个教学规划。而各个地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由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部署。国家也非常认同这样做,于是就有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和多样性的课程设置,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果是有帮助的。但过于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特点,容易造成各个阶段的衔接不紧,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断层。地方教育部门对普通话教学的连续性认识也不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设置课程时考虑的是自己负责的这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对以前学生的成绩和以后学生的发展都漠然视之,高校普通话老师在教学时考虑更多的是这一阶段成绩的提高,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则无暇顾及了。学生本身对普通话学习的连续性认识同样不足。现实的利益驱逐学生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只顾着用成绩敲开大学的大门或优秀企业的大门,至于自己的长期成长则放在了次要位置。以上对普通话教学的认识不足是形成普通话课断层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水平总体不高

一是我国教育体制限制,人为地造成各个学习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和初中为9年义务教育,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轻,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可以根据学习规律制定相当连续的教学方案。但进入高中,学生和学校同时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都和以前学习有很大的差别,而整个教学的中心目标也都是以升学为核心。学习目的的改变就造成了对以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抛弃,造成了事实上的教育系统的断层。而到了高等学校,其学习目的和内容和高中又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成为了重点和核心,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又和高中时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又会出现一个教学系统方面的断层。二是我国教育水平不高。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教学体系的科学化、社会化、系统化都显得非常落后。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操作方式,还要各级政府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步一步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一条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连续性的教学道路。

三、解决语文教学系统断层的策略

综合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普通话教学系统的断层表现和形成的原因,推而广之,在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这种断层普遍存在,如文言文学习方面,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和方式不同造成断层,到了大学,除了中文系继续系统学习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这就是最大的断层。再如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学习同样面临着相同的断层问题。文教学教学系统出现的断层问题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企业和组织对当今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颇为不满和无奈,但实质上是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低下,无形中给自身综合素质带来损害,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也不能充分和准确地表达出来。

改变这种情况,从长远看,只有大力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系统。从当下看,大学院校要普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要继承高中的语文教学系统,又要按照大学的学习特点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应,在适应中进步。大学语文教学要和大学的普通话教学、美育德育教学、口才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等相关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入社会的理念和经验及评价标准,真正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报务。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普通话教学同以前阶段的拼音教学、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事实上的断层,从中可以分析出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体制。大学语文的科学设置和讲授可以对语文教学的连续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大投入,不断探索和完善,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华,付江明.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

[2]李凉.浅谈普通话教学[J].科技视界,2014(15).

[3]凌斯雅.语文教师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1).

[4]董长河.弥补断层,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对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5).

[5]潘琪.修补“断层”,“无缝”衔接――寻求理想和谐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J].考试周刊,2014(36).

[6]袁和平.高校普通话教学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