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3-08-02 17: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

1)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运用设疑、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利用精讲、重练、辅导、答疑、讲座等来突破其理论原理教学,运用摸型、实物零件、生产零件挂图、参观学习、等来提高感性认识,开展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应用能力。

2)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对所讲内容容量、难度以及时间的控制。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在讲透重点、讲清难点等核心问题和学习方法上。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各科之间的连接性。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多练、精练,考虑制图特点,练习和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6∶4,突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建设,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造就和发展。一个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学习的楷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善于学习,开展科研。勤阅素质教育类期刊,了解外部信息,吸取研究成果,明确素质教育意义,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同时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应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和素质教学论文,参加各地学术交流。

2)单位要鼎立支持和鼓励制图教师业务进修,科技培训。如参加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业务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推进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的开展。

3)推行优质课评比。要求制图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素质教育公开课,拿出一个优秀教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苦练内功,提高教师驾驶制图素质教育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制图教学应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那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法,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途径,借助各种载体和外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开展模型制作兴趣活动;运用塑料泡沫或橡皮泥切制立体;开展零件绘制实验;参观工厂等。在应用上,运用生产用正规图纸,制作挂图,开设讨论课,激励争鸣,提高兴趣。

2)强化徒手画图训练和图板画图训练及识读生产用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制图教师要学会运用熟练的徒手画图能力,开展教学。

3)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制图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周密分析其能力差异,制定一套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内容掌握和练习要求上分别对待,对较差学生,设计减缓知识坡度,但求独立完成,逐步提高。

4)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在制图教学中应用了电脑软件,不仅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图,而且可以模拟大脑思维进行“联、交、差”的运算。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减少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俱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情景逼真优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师独立作战的格局。教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堵塞之处,可停机讨论,及时疏通,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正确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关键

1)制图的评价体系,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理论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各种能力相结合。考核是学科终端监控手段,应尽量使考核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制图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基本技能和平时作业效果,实行分层考核记分,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也可以反映不同能力的知识实行学分制记分法来划分等级等。因为传统考试的59分和61分,很难说明其能力有多大差异。

2)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对待考试问题上漠然视之,既使补考也无所谓,这是高职学校学生基础和素质差所形成。所以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全面反映教育要求。同时,更应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把关,加强推行评价途径的细分化、具体化、综合化。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它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主体性;内涵;教育方式

教育肩负着增强民众素养的重要职责。所以,教育者应提高教学的质量,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素质教育同以往的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基于学生实际发展层面,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育工作来讲,是一次创新也是一次变革。所以,想要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就需要对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寻找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一、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对于素质教育来讲,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发展人们的素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所以,素质教育也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主要包括发展“素”,提高“质”。提高质量是发展素养的保障,开展素质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事情。

随着教育观念的普及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人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由于多年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改革的重点多放在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上。教育只是获得了量的发展,但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质量偏低且留级生及流失生的比例较大,给教育的高标准和高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更加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是发挥教育作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增强素质教育的方法

现今,素质教育是时展的主题,同时也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民众思想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工作人员应与时展相适应,积极进行素质教学工作,深入分析提高素质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另外,对于素质教学来讲,提高其教学质量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1.转变教育思想,了解教学目标

对于素质教学来讲,要提高质量就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与付出,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及品行素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冲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断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开展素质教育期间,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学生真正需要的层面进行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提供有利条件。

2.创新教学课程,优化素质教学

课程是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托,而传统的课程设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重视升学率,限定了教学的内容及范围,仅关注成绩的优劣,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及成长造成影响,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需要对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基于素质教育全面特性的层面上,对课程模式进行设定,深入研究相应教学内容,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课与活动课结合,显性课与隐性课结合,传统课与创新课结合,普通课与特色课结合。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利于发挥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新的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深化了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同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创新教学模式,顺应学生发展要求

想要提高素质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与素质教学的观念及目标结合在一起,开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职人员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包含创建高效的教学观,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等。

首先,要研究优质的教学方法,进而建立优质高效的教学机制。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将素质教学的要求与各个学科的特征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增强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尽可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次,应做到优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局面,学生唯有在步入社会前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唯有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及自学本领,才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教职人员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创新及思考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

4.评价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及形象的视频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善自身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其中自主学习才能及创新才能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本领。所以,在进行素质教学期间,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借助音像、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的目光,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另外,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层面上,教职人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才能,让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可以应用信息处理软件统计数据,甚至能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5.完善评估模式,创建教学评估系统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来讲,质量的评估与检测具备限定、引导、鼓励、监管、确保等多项作用,这对于素质教学来讲十分重要。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创建一套较为完整、合理、科学、高效并且可以定性、定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系统及监控制度,将模糊、笼统的培养目标变成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创建评估模式可以促进素质教学的全面开展,帮助学生为以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评估模式主要包含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对质量评估标准及监控体系的建立等内容。

总而言之,素质教学是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作为教职工人员,就需要深度对其进行研究,不断转变自身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特点为支撑,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及国民素养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罗正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教育期刊,2012,(0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新路向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上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它所体现的是主体对世界的关系,是对人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所谓人文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状态。表现在: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再次,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片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表现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艺术知识及欣赏水平的缺乏;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法律知识淡薄;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三、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及教育过于功利性的影响,教育偏颇,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转变教育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与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开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高职院校工作实际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事实上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在传授给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强高职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系列讲座,搞好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还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建设活跃第二课堂,完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此外,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要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德育

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义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担。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又提出了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即自然也是有道德存在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纳入可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

1 学校德育的概念

本文认为,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对道德价值理解、道德品质素质体系建构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促进德育对象个体素质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

2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德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德育体系涉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丰富,对德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得以重新建构。下面主要论述德育目标、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2.1 德育目标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定德育目标,要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遵循受教育者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来重新确定德育的目标。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总目标,为社会培养包含生态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

而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又是分层次的,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的德育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目的。高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又可以把德育的目标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使德育目标最终、一步步得到实现。

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而且确立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更加全面,也更容易理解接受。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提高,更要确立其正确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之中,高校要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中有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美景、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洗礼。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具有新的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和环境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且能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自身实践行为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人,最终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2.2 德育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我国的国情和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提出的。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结合家庭与社会德育等等。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时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创新。

德育的途径要对应德育的内容,且一个内容可以对应多个途径。对于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各科教学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宣传等途径,并且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已达到内化的结果。而对于生态实践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和社会德育相结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等途径来进行。

德育的途径要有重点,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重点在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摒弃过去的消费观念、有节约意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内化,对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了解。另外要与其他德育途径进行结合,重点有分工,对低年级学生适当地进行理论教育,而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实践,最终实现分工协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作为生态道德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识别“绿色标志”意识的养成教育,它既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教养。【2】

除此之外,对于德育内容,要在大学生原有的生态科学知识基础上,强化他们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支撑生命的基本系统,以及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千丝万缕地联结在一起的,个人的幸福与整个地球的幸福密不可分的。【3】

总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被纳入到高校德育之中,是顺应时展的结果,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路琳,康月磊. 论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学校德育的走向[J].教育探索,2009,(1):106-108.

【2】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4-5月随机抽取该校护理系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人,女生660人,年龄19~23岁。其中2010级和2011级各200人,2012级300人。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尔后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展开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为93.4%。

1.3 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①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③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过核实与纠错后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认为很有必要者占28.9%,有必要者占52.9%;明确表示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者占13.8%,有4.4%的学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清楚。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0.9%)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54.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部分学生(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护理职业素养;极少部分学生(3.4%)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任何作用。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和图书资源,有少部分学生(33.9%)认为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也能获得所需人文知识,有17.1%的学生认为医院见习和社区护理实践等途径也能获得人文知识,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人文课程学习获得所需人文知识,这反映了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不理想。

2.2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提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概念时,21.5%的护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占76.8%)护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有1.7%的护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概念”。对人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护生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知识的掌握分别为69.7%、49.5%和42.3%,可能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中学阶段所学有关;而法律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分别只占23.4%和12.6%,说明学校对护生伦理法规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待加强。

2.3 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不高,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数目太少、设置不合理;另外有47.7%的护生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人文教师和学者”,导致已有的人文课程授课质量差,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②人文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尤其是人文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手段陈旧,人文课程不固定且随意性较强;③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④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对人文教育的监管不够;⑤缺乏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2014级本科护生开始,契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力改革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改革措施概述如下。

3.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重新提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向师生大力宣传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尤其是要让护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护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人文讲座、新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创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管齐下达到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3.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规律,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贯穿于本科护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增加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如《护患沟通与交流》,增加原有的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的学时,强化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精简和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打破原有的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这种老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把学生从繁重的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也为人文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

3.3 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学生普遍反映人文课程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低。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后,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导入法、翻转课堂、反思性教学、幕课和微课教学等,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3.4 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该校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和护理学知识缺乏,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严重不足。因此,根据该校师资及人文课程特点,在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由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后,进行《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知识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后,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由体育教师承担。

3.5 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三位一体”(即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逐渐建立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不再侧重考查知识的记忆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3.6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素质教育 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硕果。我国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这一重大举措,既符合各类学生全面的成长需要,也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技工院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既是技工院校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用工企业的普遍呼声。

1.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它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有技术的、合格的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因此,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操作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和从业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为主要任务;以“实用”为主旨,“够用”为导向和特征,灵活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习教学作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等。

2.技工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技工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是对全国素质教育的盲从。这是片面的观点。技工教育虽然不是终极教育,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走向社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们的思想、知识、技能等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2.1学生素质的现状要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基数的下降、生源年龄结构趋小、农村生源比重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一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较差、自信心较低、理想信念淡薄、合作观念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技工院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了解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习惯,使他们毕业进入社会,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2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备,市场对人才的配置和优化,使技校毕业生的出路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因此,提高技校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不得不为之之事了。

2.3竞争程度的加剧加速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技工院校生存危机日益突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技工院校同其它各类学校的竞争力,其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就是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前那种“理论上不去,动手能力又跟不上”的局面。所以,在技工院校实行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和祖国强大的必然要求。

3.技工院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重点从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广泛开展。

3.1针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任务,调整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结构。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与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造旧专业,增添新专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时时领先于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同时学校还应当主动与各企业进行接触,了解市场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掌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意见,着力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实行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中、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依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完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术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当灵活多样,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技能操作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相互竞争、探讨中提高,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体系中有意识的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充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体现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3.3根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开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的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技工院校的学习压力小、课业任务轻、课余时间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设以弘扬正气、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熏染品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堂美术讲座、一场篮球比赛、一部爱国主义电影、一次社团联谊活动等等。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人际交往、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成就感、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3.4突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

21世纪是资源、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时代,怎样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改革方案,遵循改革发展要求,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素质的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发挥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相比和替代的。同时,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又是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优势,配合高校做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这一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使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文化、生理、心理素质教育等。在大学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人才水平的高低是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这还包括强健的体魄、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品质意志、积极向上的社会观念等。

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教育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缺失;

(2)当代大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但图书馆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极为缺乏,使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

(3)在精神教育方面,重物质轻精神;

(4)在文化素质方面,缺失专业的修养和敬业精神;

(5)学校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够浓郁。

2、造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大学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学科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工科的学生注重了本专业的学科实践却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知识,文科类的学生具备全面的应用常识但缺失的是必要的社会科学常识。这是文化专业之间的差距,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2)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人文素质教育是在大学时代进行大学教育时必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后,对学生在大学时代的学习兴趣起不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3)高校人文环境的缺失。现在的职业院校图书馆中,在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条件下,就约束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条件,在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评估工作开展时,只关注了加强院校的一些硬性指标,对于大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针对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就有一些不妥,这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就产生不利的影响。

(4)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缺失。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学前还需要父母的照顾,进入大学后,在大学这个群体里,就显得极不合群,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大学生要学会自立,所以很多事情都要求自己亲力亲为,因此会出现一些适应能力差,心情、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

三、学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1、丰富的文献资源

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时代到来,职业院校图书馆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一个博大有序的知识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途径。图书馆广博的书籍使大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又饱览各学科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宁静的环境优势

图书馆和谐、宁静的环境不仅能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在图书馆里有充足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

3、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示范影响

图书馆员受过专业训练,熟悉馆藏,在开展服务的同时,也向读者系统有序地提供优秀的文化,有目的地推荐优秀书籍。指导如何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询所需信息。馆员礼貌的举止、良好的仪态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都对大学生的心灵与智慧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文明习惯和高尚行为的养成。

四、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的服务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育人为本,全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的做到“服务育人”;二是必须坚持以“馆员”为本的理念,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靠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图书馆人去培养。

2、优化和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

图书馆的藏书是图书馆开展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职业院校图书馆在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对图书馆的藏书也应进行合理的添补和强化,应该选购一些文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类的书籍文献,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要求。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高校教育中,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良好的外在环境是实现和营造人性化阅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很好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效率,还能成为引导大学生的事物认识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成为美化大学生心理的文明环境。

4、做好文献分类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文献分类导读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分类是有助于更快、更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导读则是有形的互动交流,中间穿插着知识的渗透。为此,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外,还应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应宽广,要涉猎各领域的书籍以及网络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图书馆的配合,例如邀请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在高校去办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求真理、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可用题材来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培养大学生读书团体的发展,并通过这些团队组织联系广大的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热的潮流趋势中,如举办读书周、阅览月,读书讨论节,结合节日特点开展专业图书宣传,使广大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增加更丰富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6、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自身素质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是为图书馆开展工作而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是以管理、传播知识信息及文化与宣传委一体的素质教育机构。更是集文化与宣传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的基地,馆员肩负着服务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重任,要在道德修养、人品学识上成为学生读者的典范,还要在语言、行动、仪表、举止等方面做读者的楷模。只有馆员的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了,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真正作用。

7、利用图书馆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中,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来帮助大学生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板报、橱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正确的认知自己,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聘请社会名家和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咨询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针对毕业班和新生心理辅导,广泛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可贵的精神食粮,保障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离不开图书馆的媒介作用,图书馆以最新的文化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品德塑造学生、以精彩的作品鼓励和激励学生。职业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改革和创新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品庆.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张玲.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第8篇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开展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还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调节心理情绪和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7-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相应的得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比较开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化,注重发挥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基础教育与发展特长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与培养体育兴趣意识运动能力并重。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对小型多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开展的相当活跃,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但实施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也是多渠道的,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它是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现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因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培养,导致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被复习课考试挤占。这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来应付体育比赛,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因此,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对体育课教学过程和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研究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原则的课程体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知识传递,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许多课外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使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时展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体育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应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使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仅靠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体育素质教学观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观念。

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与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超人的教学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精神艺术修养和现代化观念意识。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是一个缺陷,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只有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中去。

要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和安排好教学内容,备好课,抓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学法,并注意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兴趣有乐趣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组织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与方法使之和谐,更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奋勇拼搏、遵守纪律、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想成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关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合理的活动内容,内容应该大众化多样化简单化竞技化,避免安排枯燥乏味大运动量的练习,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战略举措,重视和开展学校体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提供优越的教学条件和配套的管理方法,尽快地使学校体育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要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较为科学化并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9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第10篇

实、新、特是我区工作的指导思想。

“实”――工作从实际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

“新”――工作要有新意,工作方法新,思想观念新;

“特”――工作要有特色。

提高学生心理机能,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我区工作的目标。

以研究学校心理教育为主,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我区的工作任务。

我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始于1992年,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正式成立。为了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取得成效,我区把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丁榕同志从北京四中调出,担任“咨询中心”主任。1996年我区又成立了“西城区心理教研室”。

经过几年的风雨和坎坷,我区的心理教育工作在摸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倾向:研究外化多,内化少,研究共性多,个性少,研究事情多,人员少。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两多两少”问题:家长管教多,民主少;说教多,沟通少,始终把孩子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教育者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情感,要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几年来我们举办了多种心理教育培训班,培训学校心理教师1000余人次,编写了学校心理教育培训丛书――《心育指导》、《心育教案》和《心育个案》。编写了西城区德育丛书――《心育丛谈》(上下册)、《心育探究》及《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1~6年级,共六册)。这些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认识,搞好心理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十分重视吸收全国各地的心理教育经验。我们到上海、厦门、河南、新疆等地考察学习,考察结果为我们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拓宽了思路。

二、注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队伍是关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形成五支队伍:(1)指导我们工作的专家队伍。专家为我们出谋划策、把关定向、技术指导、上课培训。(2)有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是我区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3)经过培训的兼职队伍。(4)热衷于心理教育工作的积极分子队伍。这些积极分子人数多、范围广,有校长、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及职员,他们全部在教学第一线工作。(5)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队伍。

为了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投入心理教育工作,我区先后两次表彰了心理教育先进学校和心理教育先进个人。共17所中小学获我区“心理教育先进学校”称号,9所中小学获“心理教育科研特色学校”称号,18所中小学获“心理教育活动特色学校”称号,10所中小学获“心灵之友”称号。这种表彰和奖励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的心理教育工作。

三、科研先行,积极开展工作

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许多工作需要不断摸索。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心理教育在五育当中的作用,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心理教育的途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陌生。心理教育科研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把“如何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作为科研突破口,开始了探索心理教育的实验。经过五年的研究,这个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专家、学校及老师的认可。为了扩展研究范围,我们召开了两次心理教育年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到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心理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心理教育活动、学校团体咨询等内容。

四、以点带面,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不断深入

为了搞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我区首先在159中、鲁迅中学、13中、商贸职高进行了试点。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出了授课、测试、咨询、反馈、训练活动等系列模式。为了推广试点经验,我区在13中召开了心理素质教育现场会,展示了13中心理教育的经验。1999年在我区外国语学校举办了第二次心理素质教育现场会。该校介绍了心理教育的开展情况,现场展示了26个班的心理教育活动,同时还举办了全区的心理教育展览。之后,全区心理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如,北京八中经常举办青年教师的交流活动,重视校园心理教育环境建设。他们把一层教学楼做了学生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的热点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把心理教育融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161中,学校把重点放在培训一支懂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上,曾先后派出20余名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师大二附中,学校经常请专家为教师讲课,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实验二小,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他们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师生交往与亲子关系”,提出“以爱育爱,以会教会,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成长环境。顺城街一小,在为家长开展心理培训方面做出了榜样,家长受益匪浅。三里河三小,把心理教育当成优化校园环境的一个手段,设计了一套调试心态的方法和技巧,成立了“心语室”,开设了心理素质课,摸索出了“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四种学生体验情境的方法。

目前,我区的心理教育正在逐渐深入。

五、几点体会

1.领导积极性与教师积极性同时调动

区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之所以有今天,主要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校长、教师的支持,这两个积极性缺一不可。北京市教委、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教育局的领导多次指导工作,并拨款10余万元建立了设备较为齐全的心理教育机构,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

2.灵魂工程师与心理医师两担同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医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需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教会学生主动去排除种种焦虑,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3.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两翅同飞

学校德育工作如同一只大鹏鸟,它有两只翅膀,一只为思想教育,一只为心理教育。这两只翅膀必须同时扇动,这只大鹏鸟才会飞得高、飞得远,德育工作才会有生机、见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1.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展,高校体育从业者必须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勤于思索,大胆尝试,争取更好地发挥体育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服综合素质服务,造就时代所需的有用之才。可以说,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变落后现状,提高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契机。

2.素质教育与跨世纪人才规格

2.1社会及人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际教育界认为,以K(Knowledge知识)、A(Ability能力)、Q(Quality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全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综合需要,反映了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高校教育将告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日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反映了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受教育界特别是体育教育界的重视。

2.2对现状的反思。

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越显重要。在一些高校中大约有80%的学生不喜欢运动,身体素质差。事实证明我国大学生在入校、学习及工作阶段的体质状况及对健康的认识均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处于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忽视这样一种落差极大的态势,在全面发展的三育中无一席之地。顺应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贯彻,是体育教学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捷径。

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

3.1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2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4.高校体育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

4.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方向。

首先应当更新观念,使体育教学与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增强体质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它为进一步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4.1.1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在新的技术革命全面发展时期,社会分工精细,节奏加快,压力骤增,体育能力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只有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

4.1.2以促使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

体育教学活动要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审美效益等。整体过程需要学生身心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统一发展。

4.1.3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行为。不断适应社会,着眼未来,健康的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载体,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4.2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4.2.1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用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培训教师,使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接受素质教育观念,认识其重要性,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造就一大批顺应素质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师群体。不断提高对体育教师在晋升职称时的综合素质要求,促使教师全面钻研努力,提高整体水平,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4.2.2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以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着重从学生角度审视体育教学,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角度规范体育教学,使学生一方面按社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努力使自身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最终成为富有主体精神的体育人才。

4.3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4.3.1综合使用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多边互动行为,这既增加了学习中的交流渠道,又增加了学习交流的方法。体育教学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而体育教学方法是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单独出现都难以培养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中,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注意方法综合、配合运用。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组合方案,强化教学效果。

4.3.2教学组织形式应体现多样化特点

素质教育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因此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学组织既强调教学情境的合作性,又强调教学形式的个体性,教学组织形式应体现多样化的特点。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依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即将来临的21世纪培养了有用之才。教学改革形式上由“体育教学”转变为“体育教育”,在教学内容由“体育技能传习”转变为“体育文化传承”,也就是既教给学生体育的人文思想、科学思想和技术原理,又向他们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在体育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水准。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3-35.

第12篇

1.对象与方法

选择临床、护理等专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共抽取20个班,约800人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同度;对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的满意度;对学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认同度,共设置了21个问题,包括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开设的人文选修课选修情况,学生最认可的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图书馆利用情况等。调查方法由辅导员老师现场主持发放,由研究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保证问卷发放和填写的数量和质量。全部调查问卷经严格核对、检查,全部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面向学生共发放800份,排除不合格问卷33份,有效问卷767份,有效回收率95.9%。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情况:女生人数多于男生。年级构成情况:大一、大二学生多余其他两个年级。政治面貌构成情况:党团员占绝大多数。专业构成情况:根据大样本量的专业构成比例,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多于其他四个专业。

2.2调查对象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调查对象对学校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是课程结构、授课时间安排和课堂组织不够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最主要途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等)和隐性课程与文化(如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等)是适合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讲授,学生更乐于接受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及隐性教育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期望值较高,但实际现状并不理想,反差较大。调查对象对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的看法:对于以上目前学校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大部分的选修学生人数在20%左右,一半的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喜爱程度和人文课程满足未来职业需要程度认为一般,可见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与礼仪、人际关系与沟通是学生认为最有必要开设的人文课程。调查对象对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配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人数、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文精神整体情况一般。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是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由此可见,人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调查对象对学校人文教育实际效果的认同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的机会、提供的条件、人文氛围和讲座数量情况一般,其中仅有9.1%的学生经常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修养对专业学习和工作有重要影响,对本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体评价一般。由此可见,学生对人文教育期望值很高,但现实教育实施效果不明显。

3.讨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不理想;人文课程开设效果不理想,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人文素质和授课质量有待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具体对策如下:学校应当通过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来提高选修课质量,广泛开设学生喜爱的人文课程。此外,还应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当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彻底改变医学院校普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优化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应多开设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课程;学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观念态度、言谈举止对医科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培养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的教师;学校应当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建立健全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赵佳 田园 郝晶 唐启群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