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时间:2023-08-02 17:1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第1篇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与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与自我价值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能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素养 

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涵盖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很好地锻炼了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类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可以很好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抗压的能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以适应未知的将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接受的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发展,因此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接触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社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纲领。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总是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如何设置课程顺序和课程学时、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面,而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考虑严重不足。实践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总课程数中占比极低,即使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质量低 

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满堂灌式的传授性教学,严重忽视将科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利影响。 

3.素质能力平台建设不足,缺乏规范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保质保量的平台,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素质能力发展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往往是学生亟须加强的素质。各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体系,往往只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度量,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没有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文件纲领,无法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缺乏支持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此外,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理解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积极性、参与性、配合度不高,导致社会实践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组织制度 

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枯燥、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展情况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这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缺乏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高校、学生层面都不受重视,导致实践活动主体的针对性、适当性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同时,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性指导,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规范情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实践,这类社会实践难以得到各方支持,无法达到培养的效果。 

4.社会实践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属于系统的教学环节,仅依赖于经费、人员、场所等客觀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地开展,没有形成稳定、有效且能够被社会、高校、学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学习生态。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和高校指导教师数量有巨大差距,社会实践不能在人员、制度、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对策

       1.提高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区共建、教学实习等各类活动日益常态化。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并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行全员重视、支持、参与,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规范素质能力发展体系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体现,从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订社会实践的整体教学方案时,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对接,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进行学时和学分认定,从而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激励管理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总结、表彰,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 

3.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素质能力的場地保障 

社会实践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其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高校要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协调各方,保障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场地。同时,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要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同时,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将自身成长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4.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全面发展素质能力 

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教学功能,必须加强设计,使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多样,促进实践成果的多样化。除了设计和大学生理论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应当设计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学习后成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务者和建设者,也使社会得到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者,从而有效促进和推进专业领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素质能力指导专业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钻研、敢创造的教师队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入、扎实、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仔细规划、全面评估、经验总结,不断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断结合社会实际、企事业单位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满足各方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实践体制研究生,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对其活动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贞琪.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性激励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3-214. 

[2]刘兼唐,沈伯秀.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4]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6-228. 

[5]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2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 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经过十余年的素质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当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院90 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研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0-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为着力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德育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勤奋、诚恳、有责任心等等。智育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与不足

90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享用者,经过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这一代的学生究竟具备了哪些优良素质?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又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本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分别抽取了拥有2800 名学生、五个专业的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经济管理系的一、二、三年级1000 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23 份。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3,0.92,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1 德育素质

调研表明,大学生普遍表现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目的趋于务实又缺乏目标的价值观。在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35.7%的大学生认为是事业有成,仅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仅6%的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学生关心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个人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多少”这一观点,82.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献爱心;仅有7.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调研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代90 后大学生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讲信用等;但对与身边的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43.2%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很有诚信。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60.7%的学生承认身边学生中经常有一些不文明或违纪的现象出现。然而,当问及您对待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时,只有43.7%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不满,20.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2.2 智育素质

大多数老师表示90 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许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调研对象中,仅有33.2%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45.5%。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人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0.1%。对我国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仅有36.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您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的可以,英语、计算机技能掌握的一般。一项有关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差,缺乏进取心,充满挫败感;10.9%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发展潜力不大;66.5%的学生虽然综合素质欠缺,但较有发展潜力;只有18.9%的学生自认为综合素质良好,且具有进取心。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多年来重理、轻文,教育教学以业务知识教育为中,但是往往会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尤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3 身心素质

一项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高校在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调研中,近4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尤其是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时,只有30.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偶尔参加锻炼”的占45.1%,“几乎不参加运动”的占10.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59.9%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偏激易冲动;大学生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时,近半数以上选择逃避、放弃。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莫名空虚、时常有紧张感、逃避现实、喜怒无常。这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2.4 可持续发展性素质

在大学生调查中,问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近五成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16.7%的学生表示有创新的意识,但不善于付诸行动,5.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创新能力,15.2%的学生“具有一点创新意识”,毫无创新意识的占10.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看待问题时缺乏主见,且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调查中,如何评价自我的学习能力,25.9%的学生自认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22.4%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学习一般,感觉自己很失败,完全没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占3.1%。在问到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时,近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只有2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学生不清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3 提高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建议

3.1 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在思想政质上,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信仰和专业化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教师是否掌握了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一般能力结构上,教师是否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身心素质结构上,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品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研方式都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经过调查,有些院校教职工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继续学习能力不足,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待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行业、企业联系,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急需加强。以上种种都可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情操,做好学生表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知识、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等措施,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最根本因素。

3.2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学生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学程教学过程,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必须性和实用性。

3.3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它以文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敦促其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或者定期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寓于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也可以以校内板报、广播站以及校内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宣传协会等为载体,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敦促全校师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共建文明校园。

2013 年该院制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时,成立了成立经管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着力更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的五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在修订过程中突出学生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两个培养。加强提升教师素质,每年在全系教职工中开展了“强师能、立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二课活动,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二课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经管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该系近500 名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83.2%的学生表示目前学院的学生素质比之前提升了很多,近半数同学也表示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第3篇

1、综合评估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无论是新时代新形势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都给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及时调整,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吻合,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才能建立起系统的反馈通路,把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与教育目标比较,检查教育目标贯彻实施的情况,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教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目前的指标体系存在着指标体系过于陈旧,不能体现时展所要求大学生以及评估方法单一、主观性以及随意性较强等缺陷。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步入社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以把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及时编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发展的导向,将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2、综合评估体系概述

综合评估是对被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是素质教育效果的一种体现,它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用人单位能否获得高质量的人才。

本文首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观法与客观法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合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值,最后引入TOPSIS方法来计算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数,进行排序。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既要全面科学,又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由于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复杂,所以不能采用单一的并列指标,而采用递阶层次指标体系,这里一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3个。

权重是综合评估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目前在评估中,指标赋权方法过于单一,主观性、片面性太强,不能客观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为了避免过去评估系统赋权方法的不足,这里各选取一个主观法和一个客观法进行组合赋权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吸取主观法和客观法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这两类方法的缺点,得到的权重更合理地反映各指标在综合评估中的重要性。

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是评估中最关键的一步。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因为学生评估体系中所有的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同时在进行评估前已经确定好了权重信息,所以在对相关评估方法进行了解和比较后,这里选择了TOPSIS方法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计算。

3、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1)确定工作流程

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被评估的对象,因为评估对象的不同直接决定指标体系的建立,然后根据评估的群体特性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选定评估原则及建立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评估,最后输出评估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

2)制定指标体系

遵循导向性、科学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递阶层次结构。共设置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劳动素质的一级指标5个,根据以及指标再下设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3个。

3)采用组合方式对指标体系赋权

采用德尔菲方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指标体系赋权。

德尔菲方法:主要是根据指标体系制定问卷30份,专家选择上包括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教授和辅导员以及在企业担任人事管理和专业岗位的人员。

熵值法:主要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有m个指标,有n个对象,这样构成评价指标决策矩阵R= (rij )n×m,即R=,通

过计算得到客观的权重信息。

由于系统中每个指标的客观、主观权重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在这里采取了一种通过设定系数的方式来计算最后的权重,设定主观权重系数为,则客观权重系数为1-,最终的组合权重为:

4)选取TOPSIS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

TOPSIS法(又称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对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确定出理想中的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然后通过求出各被评方案与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

5)开发基于B\S模式的综合评估系统

选择.net技术开发基于B\S模式的评估系统,将之上研究的理论转换为数学模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设定系统角色为:教师、管理员、学生,专家,每个角色的权限不同,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4、小结

本文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然后引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指标体系赋权重值,最后引入适合的评价方案进行计算,完善的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方法都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必然会使学生从单一的重视成绩转变到全方位的充实自己。

2)有利于社会选拔合格人才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的,所以就很大程度的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有利于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信息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就可以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第4篇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9-01

一、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美术类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创意训练、课题训练、项目训练掌握多元化的环境创业艺术创业运用,充分发挥特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创作及作品创业氛围,努力发挥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作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业能力。

二、美术类创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的着力点

(一)创业教育应着力于密切联系实际的实施方案

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本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选取了有利于地方经济贸易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域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促进人才与社会无缝对接,为地方发展崛起作出贡献。

1.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应将专业理论讲授与艺术实践结合

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创业的问题基础。课堂上不仅有基本技术方法的学习,还有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个单元基础理论知识与创业过程的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通过先进行参观、示范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实际创业中的各个环节,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

2.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市场调研课程开设必要性

市场调研课程是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整理收集和考察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是学生准确了解市场定位,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的习惯。同时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确立课题开展创业

在创业课程实施方案中采用虚拟和实际课题来进行练习。对项目创业的过程必须全面有效的了解。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与解决创业中的各种问题。在创业方案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实施方案中实践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人才培养征订、校企合作互动、校企文化对接、顶岗实习轮训、共同研发产品、实训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三)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创业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在提高创业实践教学能力,能否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师同时担当着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的责任,要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参与实际工程的创业、施工和管理,这对提高自身的创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办法。在毕业实践指导中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学生会把老师的实践示范来作为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三、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方向

(一)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的方向选择

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长期停留在“量”的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质”的层面。要从深层次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唯成绩论成败的人才质量标准。创业教育提倡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从一元质量观到多元质量观这将会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核心地位的巩固。所以说,多元的目标就是结果本身,多方向性也就是多元社会的需求。

(二)美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与专业社会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内外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情况显示,培养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就业,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创业人才,要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统筹各方合力,才能培养更多知识型高素质创业人才。

四、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的意义

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和实践经验,并从试点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逐步推广,培养能够创办企业、创造社会财富、拉动社会就业的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3-0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扩招后就业难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建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2.1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突出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结合每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经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

2.2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将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品牌理论讲座和人文类竞赛、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包括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并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中。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3.1 建立大学创新创业运行管理机制

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学院和各系分别设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团队负责学院和各系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的具体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使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负责总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系负责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特定的活动和时间,部门,从而形成了学院、系、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运行管理机制。

3.2 举办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充分利用校园舆论,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事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创业激情,建立良好的商业氛围,紧密依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奖学金、评选大学生创业之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型的校园。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树立创业志向,培养创业精神,熟知创业过程,熟悉创业技能,了解企业管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要有创业风险的意识,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等,确定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与老师一起讨论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不断完善创业方案,模拟运作企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涯提供了不竭动力。

3.3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企业之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平台,与此同时,也可以用作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此外,高校选派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方法等,为大学生在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4 结语

高等院校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结果成为学生毕业学分的一部分, 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联动,建立由学院、各系、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第6篇

关键词:专项化;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

篮球体能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一种较为综合的体能训练课程。文中以专项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课程,其中详细阐述了专项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的可行性路径。

一、专项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高校方面也不断在学校内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尤其是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指导后,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此背景下,经由何种渠道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各高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有关部门提出高校体育专项化改革,并明确指出,高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需要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专项化是落实教育部门所提出的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可借助于专项化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促使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已经逐渐成熟,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也能够深入了解,多数高校学生基于健身或未来发展等心理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形成一种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却不爱体育课的状况。另外,由于学业压力以及各种网络电子设备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一种就坐少动的生活状况。针对此,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改革当前体育教学形式,而专项化便是一个有效路径。首先,高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需要关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兴趣。其次,专项化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三)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需求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制定符合大学生主体性需求的教学模式以及具体教学办法。教育部门所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主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而专项化恰好符合了这一思想的落实,借助于专项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将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深化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专项化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的路径

(一)大学生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在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合理的力量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是在激烈身体对抗运动中获取良好比赛适应能力的基础。在篮球运动比赛过程中,大学生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整体力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激烈对抗的需要。力量是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肢体协调配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以专项化为指导思想,在日常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力量素质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整体力量。

(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方法

速度对篮球这项运动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篮球运动锻炼的核心项目。当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锻炼过程中,教师在锻炼学生速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速度与反应能力、速度与力量的统一性,仅单纯的为提升速度而锻炼,影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针对此,需要教师制定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速度锻炼方案,能够实现专项化的教学,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速度与反应能力。

(三)大学生篮球运动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耐力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尤其是篮球这种高强度的运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运动,大学生运动员专项能力如何与耐力素质具有密切关系。在大学生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能训练脑力水平主要受到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以及机能素质的影响。针对此,需要教师制定的一个专项培养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教学方案,经由有效的基础锻炼,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各项机能素质,由此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专项化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路径,将其合理的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就高校篮球体能训练而言,基于专项化视角分析,可针对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等各种专项素质的提升,制定专项化的训练方案,从而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综合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蔡国安. 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施路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5,(06):56-57.

[2]孙一帆.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评价模型研究[J]. 运动,2013,(24):26-27+47.

[3]劲松. 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对策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2):106-107.

[4]张磊.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8):25+27.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02-03

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这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其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多规格、多层面的、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结合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偏离了我们的教育方向,错误地选择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但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断得到修正,三十余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也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我国的教育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却明显滞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其教育教学目标忽视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工作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的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学得很好、掌握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创新,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检验和洗礼,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1]。

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其中高校毕业生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更多关注,使高校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离不开行动的落实,行动的落实需要有创业的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于1991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当时被诠释为:培养最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开创性价格品质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介入主题可谓内涵丰富,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个体发展、创业投资以及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企业技术改革创新等不同角度都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创新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为目的的教育[3];而创业教育是一种使学生从单纯的就业和单位谋职者变成个体发展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培养学生开展和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从事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具备开创实践能力的人,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4]。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开发,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如何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5,6]。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总数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每年毕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更是数以百万计,但我国仍处于一个世界加工厂的尴尬地位,这说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7]。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8,9]。

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教育部在教办[2010]3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才是学生能够得以受益终身的法宝。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制度上的变革

正确认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时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和观念。从教育体制上、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必要的实践实验设备和设施,建设适当规模的实践场所和实训基地,积极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保证常规的基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投入,努力建设开放实验室,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实行全天候预约开放,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出率;加大对实习、实训工厂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比例,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也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或科研导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方式,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效果[10]。

(三)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以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机械学院为例,我院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与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加入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案例、大学生KBA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创业与人生设计、创业经济学、创业案例学等新课程、新思路,培养复合型与实用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形“教、学”团队,提供多个教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较好的创新条件,拉近大学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各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为导师“服务”好,即完成导师制订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尽可能地协助老师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学生的“被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等措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六)紧密结合科技下乡、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注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星火科技”活动和“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等。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注重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修订了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推出创新工程,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可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可进行推广试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5]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7]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8]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9]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日益开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渐以市场为导向。职业素养是职业所需要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未来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是即将入职的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和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群体技能和自我领导力。专业能力囊括了市场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群体技能是处理事务、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化能力的综合;自我领导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1]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意义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国家人才选择机制发现,虽然各国对人才的具体定义有所出入,但整体上来看,都能表现出对职业素养的注重。通过对IBM、微软、华为等国内外不同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概括和比较,发现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都会有独特的一面,并各自有所侧重,但从职业素养的自我领导力、群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三项核心内容出发,均可将它们归为一体,即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离不开这三项核心内容。就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比较容易就业,而部分学生专业水平高能够顺利通过专业测试,却往往在面试等后续环节中因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职业素养欠缺等因素却很难抓住就业机会。对其个人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职业生涯屡遇困惑;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选择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依靠优秀毕业生源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达到与企业的长期用人合作,形成校企对接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而言,公民职业素养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职业素养内涵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通道,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构建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入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职业素养这一基本核心,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等素养提升过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课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目标测评等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以课堂为导向,通过思修和道德等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立,通过学生工作和团学活动为实施途径,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注重实际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不断探寻反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能力培养方案和方式,从而形成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闭环反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大学生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其能力,是国内高校近年来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措施实际执行度不高、学生目标不明确、与市场对接不够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工作。

(一)高校教材建设应符合时代要求

教材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高低[2]。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内部建设和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教材内部建设是指在一类特定的教材中,如何确定内容及形式结构等问题;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是指教材的大模块分类及每个类目中的体系建设。外部建设方面,高校教材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培养教材模块,从自我领导力、专业技能和群体技能三个方面入手,让教材全面覆盖职业素养的各项能力;内部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说教和实践互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教材要鼓励创新,吸纳一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教材建设变成动态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

(二)培养方案应遵循学生发展目标

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获得条件、毕业合格要求等,很少有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3]。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知识结构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而在能力结构上则缺乏具体要求,所以,应该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制定各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纲,方便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列入重要的位置,并相应地增加培养此类能力的科目到必修课课群中去,调整毕业学分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三)以团学工作为平台,熏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中起着关键作用,团学工作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引导团学骨干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就业打下基础[4];同时团学活动要贴合实际,真正以提高锻炼学生能力为根本,而非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提高就业能力,团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体活动方面,还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如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大赛等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活动,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团学活动实质上对学生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在宏观上大范围倡导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和谐上进的竞争氛围,在微观小范围内更应该提倡并努力建设和谐、进取、团结的小集体文化。班级作为方便教学管理的基层集体,其内部文化及成员认同均对集体内个体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需要形成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协调合作、目标共赢的班级内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推动力,并有锻炼自我领导力、群体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寝室文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但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却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寝室内要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互助互动合作氛围、自我能力互补氛围,这样才能让整个寝室成员都有激情去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寻找机会。

(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对职场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领导力等主要根源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些品质都一样看重。群体技能和专家知识领域,涉及到多元文化智商和全球总体经济、区域金融战略等全球化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现有外国教育资源,开拓更多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领会多元文化带来的刺激,助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障,团学活动是高校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没有定则的工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渠道,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

[2]汪涛,等.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综合素质 平台 搭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针对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学院提出了“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工程”为引领,以素质拓展雄鹰计划为载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05年学院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广泛考察兄弟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题调研、新生素质专题调研等方式,开始就学生素质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对策》、《高职学院学生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等专题调研成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平台搭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素质培养平台的搭建

通过7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 “四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即通过四大素质培养平台(课程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科技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四种素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一)搭建课程育人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等四大课程模块,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1.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用,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全部政治理论课程建成了网络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2.健康为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健康》、《公关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新生进行UPI心理测评,筛选并建立档案,对高危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开展专题展板、现场咨询、心理健康专场晚会等多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发展为要,加强人文艺术教育

学院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实际需要开发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法律常识》、《民俗文化》、《实用美学》、《文学欣赏》、《公文写作》、《商务礼仪》、《音乐欣赏》等近50门课程,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就业为根,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

(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组织建设等,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系列实践平台。

1.订单培养,校企育人

目前,联想集团、长虹电子、神州数码、中兴通讯、富士康科技等近20家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近两年共组建“订单专班”20多个,每年组建的“订单式”培养专班学生人数已占当届毕业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分专业、分批次地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在院内教学环境中融入行业文化、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互融互通共育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2.共建基地,校地育人

学院根据办学特色,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与红星公园管理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武警消防支队、市监狱、街道办、养老院、市光荣院、市移动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2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其中有3个基地已被团中央命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能更多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学院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仪队、网络评议员队伍、爱心社等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多次被授予“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先进单位”、“四川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为基本原则,以“科技・人文・和谐”为主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浓郁学院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1.行业文化育人

学院是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通过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凸显信息文化育人优势。

学院通过启动“百门课程上网工程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已建成187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本土文化育人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浓厚的广元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高职办学特色和学院的文化传承。开设“川信文化大讲堂”、“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组建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普及剑门蜀道文化、女皇文化、文化、民俗文化相关知识。

3.社团文化育人

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重点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注册学生社团有26个,涉及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体育竞技等类型,社团会员人数达3000人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动力。

4.企业文化育人

通过专班建设、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渗透等方式,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各系及各专业教研室在学院总体规划下,开办展览馆或展览栏,展现相应的企业文化特色及本院师生的成果。同时各专业教研室在教学环境、寝室环境和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相应企业管理文化,从而在校园中形成百花齐放的企业行业文化。

(四)搭建科技育人平台

学院通过建立健全机制,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畅通科技育人渠道,搭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1.建立机制

专门制定了《专业技能竞赛训练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奖励办法》等,为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大赛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开放科技创新实验室,开设面向全校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2.畅通渠道

学院以国家、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立足行业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新竞赛。如 “广元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川信杯”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

二、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具有的特点

(一)素质训练项目化

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其流程分为项目选择、制定计划、公开竞标、项目运作、项目评价和成果交流等六个步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素质薄弱点自主设计、策划素质训练项目,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

(二)素质教育学分化

管理中引用学分制,根据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团活动等内容,把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各项内容的表现以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转换为学分,按项目制定出详细的量化标准,将素质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量化管理,并与学生毕业条件挂钩。实现素质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形成了课程教学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的“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育人模式一体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构成的“四种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四大课程模块。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实现校园、企业、地方的有机对接,形成共融机制,深化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理解,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途径,形成了“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

在学生素质评价机制上,引入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搭建了三方评价机制。社会评价即通过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期间顶岗实习,由顶岗实习单位给予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评价即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素质训练项目的层级、成绩状况和日常表现状况给予学生素质评价。学生评价即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三、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实践应用效果

(一)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1.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3名学生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名同学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申请入党入团学生比例高达98.6%。每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学生人数达10000人次,累计服务小时超过3万小时。近3年,学生无偿献血达2100人次,献血量超46万cc,在校生平均献血率是我国人口献血率(0.87%)的40倍,远远高于全国高校在校生献血率的平均水平。

2.人文艺术素质显著提高

学院学生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教育厅、省经信委、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奖。

学生获得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银奖;健美操队荣获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荣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舞蹈类比赛三等奖;荣获省经信委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代表市参加四川省庆祝建国61周年感恩奋进歌会,参加市 “感恩奋进”灾区百万群众歌咏活动,纪念5.12地震三周年诗歌朗诵会等重大演出活动,深受参会领导好评。

3.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

在四川省历届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曾打破全省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男子5000米和男子100米纪录。

4.科学技能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院学生累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奖项140余项,获奖人员460余人次,涌现出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优秀毕业生。

(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2年,学院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是近10年唯一一所被团中央表彰的省内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红十字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抗震救灾优秀团组织 ,省五四红旗团委,汶川地震优秀红十字团体等荣誉称号。

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28%,就业平均对口率达到81.5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0%。毕业生就业、创业业绩优良,受到社会普遍赞誉,许多毕业生就业单位成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汪国隆,陈蘅瑾.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职教论坛,2005(3):44-46.

[2]乔春霞.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J].职教论坛,2009(11):48-49.

[3]胡天然.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9(23):43-44.

[4]方燕妹.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建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0-141.

第10篇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

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根据实践开展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双休日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寒假社会实践等。双休日社会实践立足于本市,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分小组开展活动,实践时间分散而灵活。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以小队作为实践单位,活动时间比较集中,实践地点可以面向全国各地。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热点调查、专业发展调研、公益宣传、文明劝导、校友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社会热点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专业发展调研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公益宣传、文明劝导发挥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精神等。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

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同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立项活动,为优秀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活动。此外,实验制作通过学生学术类社团、基层班级来组织开展,具有门槛低、参与面广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创业实践主要分为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入园等形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创业讲座、创业者集训营、成功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以及创业指导课程等。创业竞赛纷纷开展,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等,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学生创业园作为未来校友企业的孵化器,为入园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和场地支持,帮助入园项目提高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四)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不论大小,从生活小事到大型活动,可以分为公益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社会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公益宣传活动包括环保宣传、废旧电池回收、旧书籍回收等,向社会民众宣传爱护坏境、节约用水、废物利用等理念。关爱弱势群体主要面向老人、特殊儿童,包括敬老院感恩活动、特儿院探访活动、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等。社会服务通过电脑义修、社区服务、山区支教等形式来开展,传达助人为乐的义工精神。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主要面向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高交会等盛事,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展现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

二、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离不开创新,民族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创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针对创新的重要性,众多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项目,通过自发学习和自主思考,设计创新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来完成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处在某种关系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体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某一个目标,在团队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主动性,优化团队的力量,并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社会实践大多数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参与,例如双休日社会实践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学术竞赛以小组作为参赛单位、电脑义修以小队作为服务单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交往而彼此熟悉了解,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通过互助互爱而克服各种困难,学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通过分工协作和相互支持配合,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充满着关怀与包容。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无论是遇到学业、经济还是其他困难,都能获得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往往需要凭借个人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考验,面对困难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方案、组建团队,并到社会上加以实践,为大学生创造了磨练自我的机会。首先,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组建团队,都是一个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大学生在实践中常常碰到各种情况,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需要急中生智、冷静分析,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应对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和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体和个人利益,对他人缺少关爱,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 社会实践的改进与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费、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保障。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为社会实践的持久开展创造充分的条件。首先,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社会实践必修学分,明确社会实践开展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划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人力配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确保招募、培训、实施、考评、总结等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邀请专业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宝贵的经验,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此外,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源优化和共享,保障实践所需要的场地、软硬件设备以及其他物品,例如课外科技活动以实验室为营地、创业实践依托学生创业园等。

(二)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是社会实践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对于达到社会实践学分要求的活动,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活动。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可以细化学分认定的标准,保证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优。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开展考核评优工作,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和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在推优入党、学生精英培养等方面,肯定表现突出的个人。再者,加强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保存和积累。挑选优秀的实践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举办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分享实践的收获与体会,并总结经验与不足。展示大量的实践图片、视频,营造人人参与实践的氛围。

(三)开拓更多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的特色和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只有努力增加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需求。第一,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结合社会上存在的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例如利用双休日开展书城爱心服务、利用寒假组织本地学生和留校学生参加春运义工服务等。第二,善于运用教学、科研等资源,成立不同难度的实验室兴趣小组、组建卓越创新班、招募大学生参加专项课题调查等。第三,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例如招募大学生担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第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企业参观、职场访谈、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等活动。与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锻炼,同时有助于企业选拔人才、培养未来的合适员工,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社会实践、就业等共赢。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220 kV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监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64-02

电力系统变电站的功能是电压和电流,在电力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出现了变电站故障,变电站负责区域内所有用户都可能出现供电中断,影响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非常大,为了保证变电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有必要开展变电站土建工程的质量监理工作,为后续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1 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监理

1.1 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特点

1.1.1 复杂的地质条件

变电站为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服务,因此选址需要服从整个供电系统变电运行需求,在某一供电区域内的合适位置建设,很容易面对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导致变电站土建施工难度增大。

1.1.2 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

和普通的土建施工相比,变电站土建工程规模更大,精密程度更高,结构更加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涉及到的设备以及综合自动化程度更高,土建施工和其他专业施工之间相互交叉,对施工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比较严格。

1.1.3 结构复杂

变电站往往有着较大的占地面积,区域内需要设置多种结构复杂的构筑物,不同的土建工程构筑物之间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的电压等级、出线规模和设备布置方案,配套的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方案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1.2 强化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1.2.1 完善土建施工监管体系

220 kV变电站土建施工工程质量监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科学的施工监理体系,科学评估专业监理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编制符合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实际的监管方法和计划方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宣传,深化对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将质量监理视作土建施工质量基础保障。

1.2.2 原料和预制品质量监管

变电站土建工程涉及到大规模的施工原材料和大量的预制品,加强原材料以及预制半成品的质量监管是220 kV变电站质量监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要求质量监理人员需要在投入使用之前对所有原材料、构配件、预制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都能够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同时对原材料以及与构件的采购环节进行严格审查验证,避免质量或性能不合格的产品流入施工现场。

1.2.3 建立高素质、规范化的施工队伍

人员素质质量是220 kV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隐患,施工企业应该有意识的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重视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在现场施工之前首先组织全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所有现场施工人员都能够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或者质量监理工作人员发现工艺问题,不能擅自处理,需要将问题及时上报,联系设计方给出处理方案再进行处理,不能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私自处理,需要严格遵循施工设计图纸和标准规范组织现场施工,避免返工。对于质量监理控制人员来说,还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创新,探索理念、技能以及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突破,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意识,形成自身经济合理、易操作的工作方法。

2 220 kV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控制要点

2.1 基础测量定位

2.1.1 坐标点布置

坐标点的合理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变电站施工区域内的形状、地势,以及施工区域内构筑物对整个施工区域视野的影响,合理确定坐标点数量,建立测量控制网络。有些220 kV变电站主变、设备支架是多边形截面钢管结构,由梁柱交接而形成的空间网架,这种结构形式要求所有基础均需要埋设多条高强螺栓,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组建架构,要求所有螺栓的位置偏差不能超过1 mm,也因此对土建基础施工的坐标点布置精度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给基础坐标点定位精度的要求,需要在施工区域内设置多个坐标点,建立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络,确保施工区域内的所有位置都能够和坐标点相联系,施工过程中,再根据施工要求延伸出若干轴线,确保每一条螺栓的控制精度都在标准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顺利完成架构吊装。

2.1.2 测量精度控制

施工过程中,监理方需要结合测量精度和工作量的要求,对测量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进行检查,要求施工方在首次使用之前,检测校正所有使用仪器的各项精度指标,交由专业计量单位进行鉴定,检验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测量设备在连续使用3~6个月之后,需要重新进行精度检验,控制测量精度误差不超过标准规范最大允许值,施工过程中,测量设备遭到意外碰撞损伤,也需要重新校正。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控制

2.2.1 施工控制

抗压强度是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主要和水泥强度有关,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方案给出的水泥标号配制混凝土,严格控制水灰比。骨料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有施工材料的进场之前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骨料的质量检验重点在于粒径和碎石比。现场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原材料的含水量实际情况对水灰比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和设计方案相一致。现场施工结束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混凝土养护,冬期施工注意保温,如果工程不能停工,施工过程中可以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区域设置暖棚挡风,并安装碘钨灯加热,控制暖棚温度在18 ℃左右,夏季施工需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如冷却骨料、骨料搀冰、遮阳。

②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较大。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大而高职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普遍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工资,是坐办公室。校企合作在学技能的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培养了吃苦精神和深造能力,通过与师傅的学习交流,很直观的掌握了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和工薪待遇,对自身定位有了正确的把控,克制了头脑中过强的精英意识,因为现在大学已经是大众教育,很好地缓和了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

5 校企合作有益于学生发展

5.1 对大学生的德育影响

校企合作,学中做,做中学,使得校园跟贴近职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创新平台,更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直接的参与者,跟企业联合共同创造价值,同时吸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优良品德,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全面发展。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队伍、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勤劳的一线生产人员都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模范。作为企业的建设者、设计者和生产者,其高尚的情怀、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拓展创新能力,永远值得大学生崇敬膜拜。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实现增添更多的动力。

5.2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使得在实践培训学习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的一种综合体现,大学生要首先学会适应能力,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文化程度、实践经验、社会大环境、工作历练以及自身情况影响和制约了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也是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后非常看重的修养,它会决定职场上是成功还是失败,会影响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的角色扮演。取得成就越高的人,职业素质越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三年里,扎实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必须的,同时职业素质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5.3 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深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知识的讲授是以就业为导向,够用为度,实用为本。而入学时每位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不一样,性格迥异的他们作为一个大集体的成员,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学习生活中,更要严于律己,加强对自身制止力的提高,这些方面企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直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遵守校规校纪,找准自身位置,清楚专业方向,不盲目、不高估、不自卑,不随从,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自信大胆地追求自身价值,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6 结 语

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办学质量、科研能力,师资结构与水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学校师资水平直接挂钩,因此高度职业院校需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提高,积极探索与企业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思路,同时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实操能力教学体系,引进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学,避免照本宣科,教学中尽量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大学生方面,不仅要提升其职业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往往是我们高度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性格缺陷,准确定位自身的就业方向,强身健体,注重兴趣爱好培养,注重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觉悟的提高,不断完善道德情感、认识意识行为修养。

参考文献:

[1] 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

(12).

[2] 杨丽颖,冯华.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J].北京农业职业 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