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时间:2023-08-02 17:1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第1篇

余贵玲(1974-),女,重庆人,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咨询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摘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科学合理设计产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低碳经济下国内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成果,就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路径内涵、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和配套支撑体系要求等关键路径进行述评,进而提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路径;国内外述评;展望

自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出现以来,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迅速兴起,低碳经济也逐步从发展理念进化为国家战略和基本政策。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加快向低碳转型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此也已有大量研究;尤其是国外学术界在理论、实证、方法等各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处理经济健康发展与走低碳发展路径的关系,为更好地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经济转型服务。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路径内涵

(一)低碳经济内涵

近年来,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低碳经济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国外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是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虽然至今为止学界关于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但在强调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等理念方面存在较大的研究共识,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也已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同。

(二)产业发展路径内涵

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是一个地区在自己特有的发展背景下,对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行为举措等方面的策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兴衰。产业路径依赖论、资源禀赋论和产业周期论等构成其理论基础。已有相关实证研究,多是从上述理论入手,并试图探索某个或者若干个产业活动层面的策略选择,如T.C.Chang(1999),Marco Mazzarino(2000),刘再起和陈春(2010)。其中,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转型、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和产业配套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四大关键要素,本文也主要以此展开。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对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反之,产业低碳发展也必然会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进程。学界对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模式对产业发展战略和方向的影响分析、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以及不同产业行业的碳排放差异和对低碳经济的影响等领域,包括Cheng F. Lee,Sue J. Lin(2007)、KojiShi(2007)、任力(2009)、杨金贵(2010)等。

二、低碳背景下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主导产业选择

一个地区能否顺应低碳经济要求,关键在于其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立。目前,学界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十分成熟,主要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前者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后者则强调具体的定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国外以赫希曼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罗斯托提出的“罗斯托基准”以及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筱原两基准”等为代表。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蔡艺(2001)、郭克莎(2003)、何永芳(2006)、郑小青和龚新蜀(2010)、闫星宇和张月友(2010)等。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能耗和污染排放等低碳经济因素,如张征华 (2013)、唐建荣(2010)、高葳(2010)。

(二)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

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和形成低碳产业。结合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性,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看法。吴垠(2009)指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转型,首先在于缩短能源、钢铁、建材等高碳产业链条。徐大丰(2010)、康玉泉(2011)认为必须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碳交易机制。唐建荣(2010)、金自乾(2011)、伍华佳(2011)等指出要大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并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能效的提高。

(三)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关于如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低碳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主要集中于对低碳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其发展模式探讨方面。冯奎(2009)认为,产业集群作为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可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提出要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刘丹丹(2012)指出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突出四种模式。秦艳(2012)、王梁雨生(2012)、王欢华(2012)分别对广西、河北、长株潭等区域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四)产业配套支撑体系要求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低碳化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为其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支撑体系。美国进步中心报告指出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力量将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Clarke B(2010),王文军(2009)、彭新万(2010),张爱军和李晓丹(2010)等分别从人才支撑、法律法规、政策推进、绿色保障和组织引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目前,西方学界在低碳经济内涵、碳排放的驱动机制、低碳政策工具的利用及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更加偏重于借鉴国外成果,在理论的发展上尚不成熟,实证研究也还停留在浅层层面。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尚未构建起一套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传统理论与低碳理论相结合的框架体系。缺乏将低碳理论与传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深度融合;仅有的少量实证研究,也只是将部分低碳指标纳入传统主导产业选择框架中。二是对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对于产业低碳转型的机理、评价、重点举措等问题研究较少,情景分析工具也相对单一。三是对中国自身状况的研究不够。大多倾向于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所处的特殊阶段,特别是广大后发地区如何有效协调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低碳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等问题研究不深。四是相关政策建议较为表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如何既避免现有很多研究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又克服只针对单一视角进行探讨的孤立思维,力求从更深层面破解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瓶颈制约,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重庆市产业战略选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QNJJ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

[2]Harry Clarke, Some Basic Economics of Carbon Taxes [J].La Trobe University,2010,(10).

[3]伍华佳.中国产业低碳化转型与战略思路[J].社会科学.2011,(8).

[4]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4).

第2篇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结构;转型

一、低碳经济研究

低碳经济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和低碳能源的发展;核心是能源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世界各国采取的行动

英国政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问题上始终十分积极,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利用税收这一手段促使重工业能源用户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

挪威政府在气候信息方面进行长期投资,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给予明确、固定和长期的补贴,通过设立试点和示范项目来进一步开发技术创新,再根据环境激励措施、政府采购和政府法规来全方位的保证低碳行为。 在日本坚持的三项低碳社会原则: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高消耗,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与能源相关的立法需继续采取或修改,以适应日本的“低碳社会”的发展。 --!>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科院于2009年3月3日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从报告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虽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我国还是通过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投资研究新技术、新型机器,利用金融行业的导向作用,坚决担起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的重任。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一)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第一是在需求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是依赖于进口和出口,消费者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效果不明显。第二是产业结构的失衡,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是生产要素的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依赖于高强度的生产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第四是城乡结构性失衡,城市发展和建设速度较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第五是区域结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和西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较弱。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1、重视我国的客观国情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层次低是客观的情况。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现状,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只强调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会背离中国资源与要素禀赋的产业政策,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会丧失。

2、支持教育与社会研发

教育与社会研发带有公共性,私人部门很难在此方面进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特有职能。同时,社会研发与知识产权意识也是促使社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科研项目上,应加大审核力度,合理利用科研经费,项目审批上应更注重科研的实用性。

3、区域产业间合理的梯度升级

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看,实现生产规模最优,在两个市场上都能保持竞争力。出口产业应有效利用东部大城市和大港口这类工业必然条件,合理规划,采取合适的发展密度,避免盲目的不科学的向中西部迁移,均衡经济发展。

4、合理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充分意识到私募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巨大作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推动发展转型,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和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5、外贸结构的合理调整

如果要提高外贸的增长,甚至要改变外贸结构,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及一般贸易的出口比重。政府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强调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斯·斯特恩.斯特恩报告[R].2006-10-30.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京都议定书[R].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1997-12.

[3]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R].1992-5-22.

[5] 欧洲气候交易所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研究[Z].http:///new/21602a21676aa2010/2010924majian11568.shtml

[6] 英国政府.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文书局.[R].2003.

[7] 付文军.在应对危机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人民日报,2009-11-02.

[8] 柯健.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2010(3).

[9]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理论参考,2009(12).

[10] 华民.中国经济结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J].观察与思考,2007(4).

[11]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6).

[12] 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33-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效应等灾难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因此,低碳经济的研究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也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义重大。目前,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拓展到碳足迹、低碳能源、低碳产业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中,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措施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就目前来看,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总体素质不高、高能耗及高排放严重等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将低碳能源融合到能源工业结构中。图1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图(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图中可知,煤炭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在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类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的排碳量最少;我国对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扩大空间。因此,我们应以利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为中心,加大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的力度。

图11978-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图2第一产业结构图

2.将碳汇理念融入到第一次产业中,大力发展碳汇产业。美国学者Willey等人的研究成果表示,种植业与林业是重要的碳汇产业。农业和林业共同占据了我国第一产业中的57%的比例(如图2),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就是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高碳转化率和平衡生态系统。

3.淘汰落后技术,效仿规模经济的产出原理,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国内外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小钢厂、小火电等行业的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指明显高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十一大政府报告指出,由于在2006和2007年两年间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力,关停了小火电、小煤矿等,使得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实践效果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可以达到一个最优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因此,我们可以模拟以下规模碳排放模型(图3)。

图3规模碳排放模型

4.将低碳技术融合到传统工业体系之中。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等。政府应该对低碳创新技术进行鼓励,对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在其更新落后生产设备时给予适当补贴。

5.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静脉产业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

6.将低碳管制思想融合到产业规制之中,促使企业减碳。

[1]崔奕,郝寿义,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0(6):91-94.

[2]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节能减排,2010(2).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8).

第5篇

摘 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通过对商丘经济发展的概况及

>>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濮阳市经济转型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 基于邯郸纳入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背景下的支柱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中原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邯郸市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探析 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问题探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路径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犯罪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巧媳妇”惠民工程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构想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农资企业的发展前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商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商丘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11-03-02)[2012-02-18]. .

[3] 鲁明中、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31.

[4] 商丘市政府.2011年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11-07-06)[2012-02-18].http:///zwgk/system/2011/07/06/010256714.shtml.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约束;潜在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做支持,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当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充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由于近年来不断升高的碳排放量,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而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基本总之就是可持续发展,通过研发、转型、创新等方式,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碳排放量,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实现,促使经济良性的发展。而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低碳化。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争取做到零排放。二是要注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能源消耗的生态化。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确保低碳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指的是经济的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不会对后代人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正是对其最好的体现。要想维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投入,对资源存量进行维持和扩充。同时,在大力发展GDP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发展也正处在急速扩张期。因此,大量的工业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不断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的石化、钢材等资源作为建设基础。而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能源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为了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的消耗,就需要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我国落实低碳经济发展,减少碳排放量,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3.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通过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导致了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此,我国要想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交流,共同研究技术、发展经济,就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节约有限的资源,这样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追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促进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措施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发展减排

出口贸易方面的问题,不单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对于碳排放的问题,应当利用发展的机会,充分的进行解决,实行发展减排。对此,我国应当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维持出口贸易科学化、持续化的发展,进一步改善自然资源环境。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发展减排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国应当坚定不移的发展低碳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对资源消耗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最终实现潜在的经济增长。

2.转变贸易增长模式,实行绿色贸易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贸易增长模式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这就导致了对于出口产品缺乏应用的控制,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同时,由于贸易顺差的影响,使得我国初级产品和廉价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却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留在了国内。因此,我国急需进行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积极实行绿色贸易。对此,可以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同时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潜在经济的增长。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碳排放量增加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耗能多、污染大、效率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实现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刚.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4,33:280-281.

第7篇

一、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实施了一大批节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以及技术转让障碍是江苏低碳技术的发展瓶颈。

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拥有10家上市企业,6家海外上市,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苏州阿特斯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产业大发展中,我们依然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核心技术的倾向。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我国产量世界第一,江苏占全国产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生产技术落后,与美、日、欧盟存在较大差距。江苏自产的高纯度多晶硅,仅能满足需求量的一半,关键技术与设备多数依赖国外引进,系统集成技术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急需优化系统设计与配置技术、跟踪系统技术(单轴系统、双轴系统)、发电系统平衡技术、伺服系统技术及光伏电站并网安装技术等。由于不注重内涵式发展而过于粗放式扩张,加之对市场预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来严重的光伏行业危机,产能过剩、价格滑坡和债台高筑等问题集中凸显。

在风力发电领域,风力设备整机制造业是风电产业的核心,目前江苏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风电机组整机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依旧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尚未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节能LED(发光二极管)领域,发光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和芯片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关键,占行业利润的70%。外延片方面,国际上只有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行业内最领先的日本企业对技术严格封锁;芯片方面,核心技术同样也只掌握在美国、德国的几个大企业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术,企业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国产芯片大多只能应用在中低端的产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

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11年江苏的研发支出占GDP达到2.2%,与发达国家3%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在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面对产业发展对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迫切需求,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创新还是以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数量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国内,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的2.2倍、2.9倍和3.1倍。虽然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压缩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空间,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低碳经济的软肋。

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江苏太阳能电池生产全国领先、全球知名,太阳能电池的出厂转化率一般仅在14%~15%,实际运用只有11%左右,生产过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据1996~2004年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导致在某些领域中即便出现了高端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统技术,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最后,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核心技术或相关配套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他国,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削弱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

低碳技术成本和信息障碍,国际转让受制约。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需要高额的投资;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即便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根据IEA预测,要实现蓝图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我国在风电技术上的投资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2008年,欧洲陆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投资费用(包括风机、并网、基座、基础设施等)在145万~260万美元/兆瓦之间。在北美,投资费用的范围在140万~190万美元/兆瓦之间;中国在100万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风能理事会,2009)。风电、太阳能、CCS和LED技术的商业推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碍。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以CCS技术为例,目前国内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电厂即使能够通过强化采油(EOR)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获得净利润,常规煤粉电厂(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问题上,技术转让方和技术接收方均存在阻碍技术转让的障碍。技术转让方即发达国家方面,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掌握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缺乏转让技术的经济动力。技术接受方,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二、推进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路径

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低碳化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生产技术对加快江苏转型升级步伐,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提升低碳环境下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综合考虑全国及江苏目前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保障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才能有效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个人在低碳行业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大对已设立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稳定的低碳技术研发资金供应体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及实践后备队伍;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引进的优惠政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建立省级发展低碳经济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为江苏省实施低碳产业路径计划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在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协作,切实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组建专门性机构,加快开展相关的跨学科交叉与集成研究,开展低碳发展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扎实的人才基础推动江苏省低碳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快的发展。

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政府应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技术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突破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化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提效控制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通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低碳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基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尽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减排。在具体实施中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围绕低碳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快速通道、低碳技术专利发展基金制度、低碳技术专利信息分享机制、低碳技术专利的保护期及低碳技术专利质量监控制度等制度的创新,更好地激励和保障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温室效应;能源

近些年来,全球变暖、能源枯竭、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情况日益严重,世界各地方政府和人民都高度重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1低碳经济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因素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巨大,同时生产等活动产出的温室气体影响自然环境,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未来必然会面临能源枯竭以及自然环境愈演愈烈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被提出。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很大区别的经济发展模式,本着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理念进行生产活动,创新新技术、开发新兴能源,通过节能减排来遏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恶性影响。具体是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积极运用新兴能源,从而避免能源枯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好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

1.2低碳经济的意义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传统手工生产模式转变为机械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加大了人类对地球能源的消耗。工业生产、人们生活都离不开能源,如石油、煤炭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用多少就少多少,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词汇出现的逐渐频繁[2],温室气体带来的是天气恶劣变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淡水资源大量消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那么未来人类避免会走向灭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是对国内资源的不断索取,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在新时期下,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低碳经济,才能改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1.3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

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指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样也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在低碳经济中,离不开那些清洁能源和新兴可再生资源,这方面资源多,那么低碳经济发展就比较快速且稳定,这方面资源少,那么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同时,资源禀赋还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碳汇能力,像一些森林、绿化面积十分大的国家,就能够自己处理、过滤、消除大量温室气体[3]。

(二)低碳技术。低碳技术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速度。一方面体现在对现有能源技术的优化,降低现有能源消耗过程中产出的温室气体,或通过技术来降低消耗量,再或者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另一方面是对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如目前较为主流的风力、太阳能等。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持,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引领全人类走向低碳时代。

(三)低碳产业。过去我国主要产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种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低碳产业和我国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能产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太阳能热水器。

(四)低碳管理。低碳管理具体指的是国家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的管理工作,如为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出台的扶持政策,如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应法律法规等。只有通过低碳管理,才能保证低碳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全民养成低碳意识[4]。

2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构建,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沿着国家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满足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1做好宣传工作,培养全民低碳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还是不够理解,没有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低碳经济和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就需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使低碳经济深入人心,从而养成全面低碳经济意识,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思想环境。做好宣传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的了解,还需要让企业及个人找到自身的定位,明确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于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5]。具体如下:企业方面,一些高耗、高排企业要加速生产模式的转型,加快绿色经营模式的转变。把环保、低碳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定好相应规章制度来约束下属部门、员工的行为。个人方面,要学习低碳经济理念,把低碳经济贯彻到自身生活中,如绿色出门等。还需要养成节俭意识,不浪费水、电等资源,不破坏环境、不乱砍滥伐,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美德并在生活中积极落实。

2.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目前,煤炭、石油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在这种能源结构下,很难快速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研发新能源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从而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现代化能源建设,如核电、水电等。(2)政府方面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投资我国各类新型能源研发建设,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3)推进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推动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4)做好传统化石能源开采规划,有节制、有条理的开采化石能源。

2.3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速技术创新可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利用效率低会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造成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数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企业要强加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引进,这些现代化生产设备有着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6]。

(二)要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强扶持力度。如煤炭、石油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技术,要从提高使用效率以及降低排放这两个方面出发。

(三)提高循环利用技术,如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余热或工业废气、废水,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就可以避免排放到自然界中,提高了经济效益及能源利用率。

2.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对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在过去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过于依赖。而农药、化肥会对土地造成较大的污染,甚至导致土地退化,长久下来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当前形势下,应该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的推广,如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技术等。

(二)加强农业生产中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水资源方面,可以采用现代自动化、数字化的灌溉技术,大大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

(三)减少不正当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活动,如燃烧秸秆,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要改善这一现象,除了颁布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控制以外,还需要推广各类新型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等[7]。

(四)做好农业生产机械的升级,提高单位生产机械的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单位农田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和时间,降低机械对各类能源的使用,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3总结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要旋律,我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优化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意义,降低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想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意识、能源结构、低碳技术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快创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参考文献:

[1]杨颖.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52-56.

[2]金涌,周禹成,胡山鹰等.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63(1):3-8.

[3]朱思斯.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优化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2):100-106.

[4]王韶华,于维洋,张伟等.我国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关系及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9-124.

[5]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

[6]张沈青.低碳经济下物流运行模式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7):92-96.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舆论宣传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有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集团公司打造低碳经济现状

近年来,金川集团公司立足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配套工艺不断通过开展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和“科学指出,杜绝浪费”等一系列科学发展观实际活动举措,不断提升优化产业链,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初步建立了三厂区循环经济圈,一批羰基镍、羰基铁粉、海绵钛、精密铜板带材项目、金川太阳能公司等先进产业群诞生。与此同时,公司还在循环水利用上大做文章:“十一五”以来,全公司累计斥资5.7亿元用于节约综合技术改造,建成了5万吨/日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800吨/日含镍废水处理站,实施了污水综合利用工程、排水系统改造含金属高盐类废水处理改造、酸性废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系统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运用,仅2010年就处理中水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近9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金属产品总量由过去的不足5万吨增加到了去年的50万吨,产量增长了10倍,而用水只有6300多万方米。第一硫酸车间挖潜技术改造、70万吨/年硫酸工程、15万吨/年亚硫酸钠扩建、第三硫酸车间系统扩建、铜冶炼烟气综合治理以及回转窑烟气配气制酸等项目的相继投产,为实现“蓝天碧水工程”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二氧化硫烟气年度生产硫酸220万吨/年;镍都实业公司的白烟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了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一等奖。作为中国镍钴生产基地和钯族金属提炼中心,这只是低碳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的一瞥。纵观金川集团公司立企业于民,造福于客户、员工和人民的“三个四”发展战略布局,从当前公司在全球行业内的发展形势来看,低碳经济还在员工意识里没有彻底牢固扎根,管理思路上正待进一步强化、细化,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不足。

2实现低碳经济下金川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成立节能减排委员会,制定公司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公司应根据厂情成立节能减排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应有公司副总兼任,下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研究所和节能降耗办公室,负责节能减排计划、批准节能减排项目和落实节能减排费用,从规划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科学指出,杜绝浪费”主题管理活动以及根据工作内容开展的活动有人组织、有人监督考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各二级单位有任务、有目标、有计划地合理制定成量化指标,予以督导并落实活动的进行情况。

2.2培养低碳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

集团公司可联合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或者低碳研究机构培育低碳管理模式下所需人才,为公司量身打造适合时宜的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带动各单位卓有成效地开展“低碳工作”,消除国企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观念,减少高排放、大浪费现象,使管理正规化、有成效。

2.3建立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

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部分厂矿的“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需要公司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且尽可能改变原有生产模式。但是,有可能无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产品在经济转型中获得优势后才能带来竞争力,这期间,经营者要有坚决为环保付出的思想,义无反顾地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2.4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过程监管

建立健全监督人制度,受政府机构委托,该监督人是受过专业教育及专门培训的人士,同时对全公司进行临时性和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情况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并提出改善措施,情况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事故的,交由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5强化舆论宣贯,营造低碳氛围

集团公司要极力加强做一名低碳员工的宣传。借助媒介和网页解读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以及最新低碳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举办一些参与面广的低碳知识宣讲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图片展等。着力向生产操作岗位员工灌输低碳经济,并在工作区域内悬挂醒目的宣传标识,引导员工投身于低碳建设、热衷于低碳建设,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3结语

2009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在兰州金川科技园视察时说:“金川要把矿产资源吃干榨净。”这是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结局。但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循环经济这个过程把控好,最大限度地聚金川矿产资源之金、资本之金,汇纳人才之川、技术之川、文化之川,广聚八方之力,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实现持续发展,打造长青基业。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落到现实的行动。除文中论述之举措外,实践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探索新对策,为金川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艳,严金强.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1(1).

[2]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10).

第10篇

• 怎么让老人也能融入现代生活?他身上反映出的节约精神,在感动普通人之外,怎么才能感动那些污染大户?

重庆一名村官在走访村民时无意发现,一户老人家的电表5年来总共只走了6.1度,家电仅两个5W灯泡。村官将老人的事情发到网上,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这位74岁的“最节约老人”,一时被奉为榜样。这种节约,不仅被解读为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倡导,还被一些人视为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而这又刚好契合国家实施阶梯电价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很好地证明了阶梯电价的可行性和“人人受益”的改革目的。

“节约老人”值得关注,但关注的角度该是什么,见仁见智。我想,不该是他5年只用6.1度电的榜样作用,因为这对其他人来说,并不具备可借鉴性。老人是农村五保户,家用电器就两个5w的灯泡,天一黑就睡觉,几乎不需要用电。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家里都不会仅有两个灯泡,用这种极端个例试图论证阶梯电价的可行性,或者来论证节约的必要性,实在太脱离实际。人类社会的总体趋势是向前进的,而科技的发明和使用,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包括电器在内的科技,发明出来是供人使用的,而不是作为墙上的装饰。在这些科技装备下的现代生活,早已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和规律,也让人患上了“高科技依赖症”。可现在,越来越多的政策调节,正着眼于让人们少用或不用这些高科技设备,要么直接禁止,要么就让你付出高额的使用成本,而这些调节还都是以环保和低碳等时髦的字眼进行。我绝不是说环保和低碳不对,但是,政府要实现环保和低碳,面向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他们的污染比起人类生活污染,要大得多。但现实是,政府在这些大型企业面前束手无策,比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至今没得到妥善处理;大连输油管爆炸,海面污染的危害几年内都难以消除,在赔偿无进展的情况下,又发生新的爆炸;河南6城市堆放52万吨剧毒致癌铬渣数十年。

现在,一个个“低碳爷”、“低碳哥”被热炒,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低碳,而是“被低碳”。就像这位老人,他也希望有电视机,晚上有个画面看看,有个声音听听。问题是,他没有。环保是件大功德的事,也是人类共同的大事。好的环境和空气,几乎成了穷人们唯一能公平享有的东西,他们因此比有钱人更愿意去倡导。因此,国家在政策层面,强制推行某些环保政策首先要针对污染大户,就像紫金矿业,当地政界多位退休领导干部,都被它委以闲职,年薪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样的污染大户,谁还愿意动它?权力货币化的结果,就是环保、低碳效果难以实现。所以,5年只用6.1度电的老人值得同情,并不值得学习。相关部门不如想想,怎么让老人也能融入他所希望的现代生活,而老人身上反映出的节约精神,在感动普通人之外,怎么才能感动那些污染大户。

时评人物:魏加宁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负责的重大研究课题项目及学术成果:承担国家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关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研究”,率先提出“华元构想”。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外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

第11篇

随着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视,一场低碳经济的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它被誉为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五波革命浪潮。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演变成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加快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抢占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其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而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则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低碳经济为方向,调整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则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动力,只有更优化的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地促使低碳经济发展。所以,低碳经济革命下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我国必须把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从政策上引导各级政府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整体上仍处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不足,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要落后许多。这对于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非常不利。

而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情况更加危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煤炭,所以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起其他国家要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倡导,鼓励各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有些省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统计显示,仅在安徽,现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78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9.7亿元。其实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非常具有前景。2010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们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一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报告特别指出:“我们要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表明了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重要性。“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预计将达3.1万亿元,2020年环保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倡绿色GDP的时代,环保行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三废”处理,“新节能环保”逐渐形成一个更为宽泛的新兴产业。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省的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高耗能产业的打击力度,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浙江省决定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长期以来,社会对第一产业低投入与第二产业高投入的矛盾,既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全面升级,又助长了第二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低碳经济革命浪潮下产业结构调节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低碳技术落后,高碳产业难以调节。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工业为主,在中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不能改善的,事实上我国的产业结构有着很大的节能空间。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2010~2020年中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可以达到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据测算,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之所以我国的高碳产业无法实现低碳化发展,正是由于低碳技术的制约。所谓低碳技术就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部门,低碳技术对于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节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技术相对还是处于落后阶段。如,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低碳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的高碳产业难以低碳化,制约着整体产业结构的调节。

(二)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机构对于产业结构的调节应该是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调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日本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完成产业结构的转换,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金融先导战略,政府通过金融资本的杠杆大力推动汽车、家电等行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对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一些努力,如随着《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各个银行机构积极行动,减少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但我国金融机构其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支持仍然是不足。例如,金融机构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就目前来说有绝大部分在国家行政强制下进行的。我国大多数银行发放的绿色信贷仅仅是被迫履行其社会责任。这实际上是缺乏内在动力,难以持久的。其他金融机构类似于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支持低碳经济上所做更少。

还有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并未缺乏足够的衍生产品和服务。例如,银行不能根据不同低碳产品生产的需求不同,创造出足够的金融产品。而且我国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企业低碳化生产的金融服务不足,金融服务单一,仅仅在信贷方面有点发展。

(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结构低层次。低层次的对外贸易结构一直制约着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由于在国际分工的低等地位,我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带来的却仅仅是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利润,收入与付出远远不能相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为了吸引外资,接受了许多在其他国家已经被禁止或严格限制生产的高污染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近年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认识到了构建低碳绿色贸易结构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着手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1,346.4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6,67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82.4亿美元,增长36.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2和0.5个百分点。2010年7月15日取消出口退税的406种“两高”产品,8月份出口同比仅增长1.5%,9月份同比下降12.9%,与6月份相比分别下降61.3%和60.4%。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63.3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34.9亿美元,增长19.0%;鞋类出口264.4亿美元,增长26.6%;家具及其零件出口237.4亿美元,增长33.9%;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125.1亿美元,增长36.8%。虽然可以看出对外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但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以及制成品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这些给我国实现2020年的减排承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近几年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阻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手段,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

四、产业结构低碳化调节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生产。发展低碳技术,推进高碳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创新低碳技术,实现高碳产业转型,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要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依托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创建低碳经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关。如,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等。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

2、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我国低碳技术。一些发达国家,一早就开始研究低碳技术,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学习其先进的方面。例如,中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能源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发挥煤炭能源的作用,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充分支持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总之,我国需要根据本国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努力建立低碳经济研究发展体系,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

(二)加强金融机构对低碳产业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中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探讨建立节能环保金融长效机制,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关和惩罚关;第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产业的资金流控制等方面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此时,银行业必须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有助于低耗能、低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而绿色信贷正是银行业支持低碳产业,促进结构低碳化,规避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经济手段。

金融机构可以加大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完善碳金融的服务。例如,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低碳企业开展CDM项目的中介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担保、信托,租赁服务,帮助企业发展低碳技术。

(三)加强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低碳型贸易结构。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对我国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很大,所以建立低碳型的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出口贸易产品的碳含量已经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出口贸易所隐含的碳排放量的降低,将有助于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减排承诺;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产品碳含量的降低,可以规避或减少我国出口贸易产品所可能面临的边界碳税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壁垒。

诚然,对外出口收入对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十分必要,但现在的关键是已不再是仅仅追求出口额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降低碳排放量。这点我们可以通过税收的激励约束作用来实现。我们要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和产品实行重税政策,对于低能耗、无污染的行业和产品实行零税率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真正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新宇.论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4.

第12篇

本次研究调查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1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本次调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

1.2进行预调研

在保定周边地区,团队成员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农户进行调查。调研结束后,记录和修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1.3正式调研

考虑到河北省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各异等因素,团队成员在保定、石家庄、邢台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若干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水平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行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农村地区18岁以上的居民;调查内容主要为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63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比例为95.4%。

2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面临很大挑战。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于低碳城市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存在。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资源日渐枯竭,农村环境日趋恶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为低碳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是评价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标准。在低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理念标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北省农村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轮作耕种、秸秆还田等多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专业集群的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也在河北农村地区得到积极建设和发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设较晚、低碳进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费、生产生活碳排放量较高等问题。

3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缓慢;农业经营模式多为粗放式经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力较落后。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而华北地区又是虫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因此,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6]。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另外,河北省农产品的供给层次较为单调,主要为粮食作物,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新农村建设。

3.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区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的严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种多样化的大幅减少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远见,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过度开发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就地排放污染水源。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使农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重视,缺少专业的环境治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经验,多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两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碍。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消耗大,收益的回报期长、见效慢,农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农村地区执法整治力度较弱,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机构进行严厉治理。

3.3农户受传统生活观念束缚,低碳意识薄弱

农户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很难被改变。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低碳意识薄弱。例如,当前河北省农村有国家实行的低碳家电下乡政策,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低碳消费需求不足[7]。在低碳经济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河北省农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单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还存在一些直接燃烧薪柴的方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河北省农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边的粪堆以及垃圾堆随处可见,这“三堆”便反映出农户薄弱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

3.4低碳新理念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现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实和执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农村,政府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小、宣传面窄,这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不够了解,低碳意识较薄弱[8]。实际上,河北省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到农村中去,很多优惠机制没有被农民了解,低碳农村的建设进程受到阻碍。在宣传方式上,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民对低碳新农村知识的需求。

4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4.1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作者:菅浩翔 徐田 安晨林 赵丽敏 许雨飞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40-5642.

[2]高成全,赵玉凤.基于农民意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5(2):61-62.

[3]于瑞卿,刘倩.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5(14):5-6.

[4]刘倩,马宇博,于瑞卿,等.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75-80.

[5]王祥峰,杨萍,李明辉,等.低碳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38-140.

[6]武玉安.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