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时间:2023-08-02 17: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农业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精准农业;大数据;农药喷洒;定量分析;研究过程

1发展概况

从1993要1994年美国首先提出精准农业思想以来,精准农业在应用中逐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如今精准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农业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因而我国在多个会议上就此问题进了探讨,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政策支持。2017年野两会冶关于农业热点问题有很多讨论院发展高效农业促精准扶贫、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大数据捍卫舌尖上的安全等,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农业态度的转变,更加注重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以及食品安全健康。我国在精准农业方面的发展目前主要关注于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关注质量提升问题。果树农药喷洒是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无人机进行数据捕捉采集,再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并依靠后台数据库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更精确、更全面的数据,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喷洒方式,从而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同时,更精准的农药喷洒量可以减少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实现绿色农业、绿色中国[1-3]。

2研究方法

2.1数据挖掘

利用统计软件R在济南超算中心平台下,对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挖掘。主要基于关于果树疾病研究的权威书籍、文献,挖掘患病果树树叶图像,治疗各种果树疾病的农药种类及用量等的相关记载。

2.2数据库构建

利用已经拥有的果树疾病研究的权威书籍、文献以及其他合作院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等有效研究资料建立数据库,包括各种患病果树的树叶图像,各种果树疾病治疗所需的农药种类及用量。根据这些参数,利用统计软件R在济南超算中心平台下,根据已经挖掘出地准确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得到最佳结果,实现农业的经济、绿色发展。当获得一张患病树叶图像时,可以根据图像数据分析,搜索到该树的患病种类、患病程度、所需喷洒的农药种类、所需农药喷洒量以及所需农药喷洒浓度等。数据库的建立工作是长期的,需要及时更新最新的农药种类,最大程度上地保证搜索得到的农药最适宜、对环境污染最小、对水果的质量影响最小,保证水果是绿色健康的。因此,要及时将最新数据导入数据库,详细搜集患病果树的树叶图像,各种果树疾病治疗所需的农药种类及用量,不断完善数据库,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2.3数据捕捉

采集利用无人机对目标果树或目标范围内的果树进行图像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至系统后台。

2.4数字图像处理

将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提取有用信息,利用数据库已有数据分析该树的患病种类、患病程度。

2.5结果

得出将数字图像处理得出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该树的患病种类、患病程度、需喷洒的各种农药种类选择、所需农药喷洒量以及最适宜喷洒浓度。

3研究过程精准

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新潮流。本项目是基于大数据与数字图像处理的精准农药的定量分析研究,致力于建造一个野因树而异冶精确农药喷洒量的绿色经济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利用无人机对图像进行捕捉传递;对传递回的信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以济南超算为后端对完成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最适宜的农药喷洒浓度和喷洒量渊图1冤。

4成效

4.1经济

因树而异,根据1株果树或1片区域内果树的患病程度不同,确定最适宜的农药种类排名,相应给出最适宜的农药喷洒量和喷洒浓度。这样更有利于果树的生长,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民的投入成本,降低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益[4]。

4.2绿色

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仅有技术层面和从农人员的原因,也有农药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通过提高农药质量、控制农药喷洒量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农药过度使用问题。农药的过度使用,会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同时还会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适宜喷洒农药会减少环境污染,营造更绿色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化。利用大数据及信息科学技术改造和装备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科技化,进而实现经济与绿色健康的相互促进[5]。

4.3健康

在食品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精准喷洒农药可减少因过度喷洒造成的农产品质量下降,严格控制农药喷洒量及喷洒浓度更有益于人类健康。过度使用农药不仅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等。因此,适宜的农药喷洒量与喷洒浓度会大大减小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

4.4高效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缓解我国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粮食生产压力,同时无人机的使用节约了人力资源,进一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在我国农田集中处,研究、应用并推广适合的精准农业,实施恰当的农药喷洒技术,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5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种子行业;运用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其前景不可估量。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必须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应用,逐步整合有效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为广大企业及农户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信息服务。

1物联网技术概述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联,需要传感器、二维码以及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传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信源信息的采集、识别和处理,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部分。而RFID是对通信嵌入技术的突破,能够自动识别人和存储物件信息的电子标签。目前,物联网以极大的技术优势,改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其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感知世界、服务人类”,它创新了经济增长点,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户及相关企业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2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运用

作者基于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主要从生产与营销两个方面,探究了其在种子行业的运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生产

种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阶段的应用,体现为信息监测、智能灌水、苗情控制以及智能驱虫等系统的构建,这样既可以保障种子培植的效率,还大大提升了种子培植的质量。该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3个构架,其中,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搜集农田土壤、生态、气象、灌溉及作物生长等信息,之后由网络进行传输,最终到达处理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种子生产过程的控制。基于种子物联网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识,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具体而言,该服务平台可远程监测种子农田的生态环境,如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等,可以直观地演示其数据动态变化,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置,能够使种子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此外,智能灌水系统可以根据种子的生长规律和信息反馈,自动调节灌水量及灌水时间,同时满足了种子生长及节水示范的双重功能。因此,种子物联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2营销

种子营销是整个种子行业关注的焦点,影响其他环节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不同类型种子的需求量很大,为种子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事实上,种子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根本因素在于营销模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更倾向于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而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营销阶段的应用,扩大了营销信息的传播范围,有助于整个资源平台的配置优化。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种子营销链条,既可以向农户及采购企业直接展示种子生产全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品牌信心,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供应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此过程中,营销中心与物流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整合种子供应链条相关信息,并结合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而在运输阶段,仓储中心要根据物联网数据库的备案,合理地安排仓储、出货及运输等时间,并与车载传感器和GPS进行连接,以充分了解种子运输途中的存放环境或地理位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送达农户手中,以免错过种植良机。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吉林农业;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财产损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4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XX年、XX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XX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项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现状 问题 策略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具体是指信息、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发展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主要是借助于先辈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生产活动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体来说效益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防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同时拓宽农民生产的技术来源,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2.促进农业经营市场化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有利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上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效益。然而这些必须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贯穿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不再只是简单局限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它是在良好生态环境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农业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检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在农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精细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建设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信息化建设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几乎较少关注农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十分有限,进而导致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广播、电话基本上全部普及,但是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量远远赶不上现代信息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因此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还十分艰巨。据相关数字资料统计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没有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2.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网站的数量不断在增加,但是现在的农业信息网站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信息分散的网站,难以积极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不规范,信息处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内部的信息整合,整体利用率较低。

3.农民信息资源消费能力低。首先当前的农业信息获得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支付硬件基础设备的费用,而且信息运用仅仅出于基础阶段,难以切实指导农业成本收益,进而导致农民消费意愿不高;其次,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后就是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对外来新技术的信任度不高。

4.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了解农业基础知识又懂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人才吸引度不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制约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重点引导通信企业的参与,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彻底改变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问题,彻底改变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为了丰富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开发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努力提升信息采集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建设,避免农业信息网站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信心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不断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过低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着手,有效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技兴农的普及工作,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激发农民信息消费的积极与热情,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要向农民提供信息便捷化手段,积极拓宽农业信息化渠道,逐步降低信息消费价格,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4.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和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合作培养,培养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现代化农业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6)

第6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两级三层;三品认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6-2

西安市作为农业和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要求、基础条件和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

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标准的适用性上,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一些规程并不能适应西安市的实际情况,焦点问题就是西安市地方标准的建设滞后尤其是能够体现都是农业特色的地方标准;另一方面体现在标准的涵盖面上,现在的标准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的操作规程上,产品质量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2.技术指标落后,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农业标准的标龄相对较高,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西安市都市农业采标基本上都是原有国家、地方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

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在都市农业标准有关服务性的标准空缺,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生产者对都市农业认识不清

在没有深入剖析市场和科学调研的前提下,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农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盲目上马,造成产品滞销,价贱伤农。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发展都市农业,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传统农业生产荒废,以环秦岭北坡观光农业为例,大大小小“农家乐”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以家庭为单位近2000家,虽然总量不小,但在发展上缺乏规划,大多都是以葫芦画瓢,人家怎么弄我就怎么弄,在生产方式上,大多都是单兵作战,一盘散沙,档次低,效益差,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低于市场风险能力差。

1.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制约产业档次提升。一方面是从业人员不足,生产指导的形式往往就是办办培训班,搞搞讲座,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长期驻村、驻基地、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往往造成技术指导走马观花,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有缺陷,现在各区县的普遍情况是技术人员只掌握传统生产技术,不能适应新型都市农业发展需要。

2.监管缺位,盲目追求产业扩张。在产业扩张时,监管指导工作略显滞后,生产存在跟风问题,在没有调查市场的情况下,产业规模急速扩大,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西安市农业生产还主要是以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和经营为主,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 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4.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近几年来步子很大,提出了“两级三层”检验监测体系规划,(市有中心、区县有站,基地有点)但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区县一级检测手段总体相对落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范围相对有限,不少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工作中、压力大。

5.产品认证、品牌化建设仍需加强。近几年来虽然西安市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例仍然偏小,以“三品认证”为例西安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0余个,无公害基地认定148个,绿色食品认证73个,有机食品认证8个,数字较前几年虽然大幅度提高,但占全国比重均不足1%,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建议与对策

根据西安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五大体系设想:

第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适合西安市农业发展现状,突出特色农业、提升产业档次的标准系统,逐步完善生产标准、加快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做好贮藏、服务等配套标准的建立,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各环节均有标可依。

第二、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以推广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支撑,技术服务队伍的构成,应以参与都市农业发展进程,长期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业,了解当地生产情况,责任心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组成,从而保证技术服务工作长期连续开展,改变以往讲了就走,形式大于内涵的技术服务形式。

第三,建立推广体系,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期的宝贵经验,需要一个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建立一个推广服务平台,各地不同模式的发展经验在平台上可以充分交流,使从业者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四、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保证质量安全是根本,在现行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监管,将监管工作日常化,各项措施要简便易行,有良好的操作性,既要严把质量安全关,又要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第7篇

镇江现代农业发展和规模经营发展较快,大量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但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农业示范园对如何更好利用物联网技术去经营企业没有思考太多,还存在很多问题。(1)农业示范园区对物联网认识不足。目前,镇江市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比较习惯于传统经验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感性、理性认识较差,不能适应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这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也与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2)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需要有较好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配备技术含量较高的控制设备,而镇江市农业示范园区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装备较差。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不仅需要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还需要投入资金,设施改造不仅对农业生产计划有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镇江市农业示范园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3)物联网技术本身不够完善。现阶段农业物联网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应用的问题,一是农业物联网中智能感知系统的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的功耗较高;三是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存在局限性,需要提高节点数据高效传输与管理能力,以解决其协作感知、高效采集、处理等问题。(4)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结点间信息不通畅。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起步比较晚,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如农业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发展产巨大阻碍。(5)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农产品相对于工业产品来说经营效益要低得多,镇江市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镇江市农业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使农业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现代高科技的工业相比,效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相对投入较高的现代数字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二、物联网技术在优化镇江农业示范园经营中应用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促使这些农业示范园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使其更动态地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利用物联网敏捷控制农业示范园供应链为了给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提供有关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实时、全面及详实的电子化信息,可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如图1所示)。物联网将改进企业网络营销的供应链,即对产品的制造、仓储、配送等流通环节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现,让园区和消费者随时随地了解商品的情况,加强产品监管,消除客户疑虑。

2、利用物联网创新农业示范园营销工作、探索智能农业经营新业态结合虚拟数字技术、远程视频实景传播技术等,构建基于电子商务技术、淘宝商业模式的农产品网络超市。以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实现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采购、物流式配送,形成以技术流、产品流、信息流为主要调控手段,以高效益、高产出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业态。

3、利用物联网提升农业示范园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很多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农产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而信誉对于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物联网的无缝接入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且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和传播量的成倍增长,口碑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提高,从而帮助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

4、利用物联网挖掘高价值客户、开发新产品RFID阅读器或者手持机能够严格监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保证了操作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得进入总数据库的数据清洁有效,企业对这些干净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类处理,可以清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购买习惯,从而挖掘高价值客户,建立优势客户资源库。同时,企业能够利用物联网进行范围更广的在线调查,提高在线调查的交互性,根据所调查的客户需求信息不断对产品更新换代,开发出满足客户的完美体验的新产品。

5、利用物联网发展特色智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可应用物联网技术,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科普等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市民到园区与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农业生产,订制农产品,体验生产劳动,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民与市民互动、生产与消费联结,推动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业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规划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农业参与式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认养订购、农耕文化等为特色服务产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观光客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

三、政策建议

结合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物联网技术应用较少的现状看,农业示范园要想实现以上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镇江市从政策层面,在不同的领域、地域、区域等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体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为了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中推广应用,促进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物联网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农业物联网技术特点、优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利用农民素质培训平台等多种途经开办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讲座、技术培训,让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掌握好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管理的基本技能,达到使他们懂技术、善应用、会管理的目的,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2、加强扶持,促进发展根据镇江市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差、效益不高等现状,为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政府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推动全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真正达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农业园区为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而增加的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政策补助。二提供招商引资优惠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工商资本向农业投资,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是人才培养,要造就新一代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广大有技术的知识青年投身农业,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实际推广应用。

3、加强示范,拓展领域政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时,要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层次的协作,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使用一些先进适用、功能配套的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充分展示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功能,让广大的农民开阔眼界,发挥好园区的新技术辐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其技术推广应用,并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真正促进镇江市农业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镇江市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实际,结合现有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和农业布局,科学规划出全市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合理布局,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等,建设好一批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并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适当建立一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示范示范园区,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5、加强研发,强化保障为了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必要采取技术手段研发低成本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根据镇江市农业特点,积极组建镇江数字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与江苏大学、江苏农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它们的技术优势,进行重点突破,开发一些适合镇江农业生产实际的低成本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从而达到减少运行成本,降低农业物联网示范和推广应用的门槛,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第9篇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部门职能两大转变,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改善手段,切实将综合联系点办成反映农情民意的固定点;总结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点;科学决策的咨询点;跟踪调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检验点。为全面增强支持决策、引导生产、服务人民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基点建设,调整优化样本农户

固定观察对象是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调查联系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局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要根据调研重点,及时调整优化固定观察对象,力求使样本农户成为我县广大农户的代表、突出其典型性。努力搞好试点调查调研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热点、难题及时向上反映,全年计划上报各类农情信息100篇,正直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联。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采编水平

对全县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员进行一次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将他们作为我县农情信息采编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乡镇干部积极撰写文章,将本乡本土的有关情况、典型经验、对策措施及时上报县农业局。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情信息渠道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推进面向“新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依托“___农网”、“农民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从“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问题出发,确定2个以上课题开展调研。明确领导,落实专人,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认真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提高信息质量,做好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改进方式方法,改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信箱覆盖到所有样本农户,加强同样本农户的直接联系,在注重信息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的质量,以打造精品信息的意识来做好我县的农情信息工作。同时加强报表统计工作,做到数据祥实、上报及时。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强化信息报送的时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农情信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常年性、高频度的基础工作,任务多、责任大,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将调查联系点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二)抓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明确今年调研的重点,按照每个课题所涉及的行业分别落实到相关责任科站。在调研过程中,要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走访、座谈,并撰写调查报告,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为领导决策参谋。

第11篇

关键词:乡镇农机体系;建设问题;意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44-1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乡镇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区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与农民的科技需求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些长期以来没有有效解决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形成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新技术示范咨询、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最大限度地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更有利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乡镇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推广机构建设不完善

目前区级推广站比较规范,专业人才结构合理。但是乡级推广力量薄弱,村级推广涣散,农机推广组织头重脚轻,最基层的农机推广组织人散、力薄。推广机构人员少,而且都是一身多职,绝大多数又无办公的硬件条件,只能完成统计数字等项工作。推广新技术只能依靠召开部分有关人员参加的现场还进行宣传,宣传面窄,大部分想运用新技术的农户根本看不到。由于基本建设不完善,宣传效果差,影响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1.2 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虽然我区的推广技术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新机具、新技术不断涌现,农机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农机与农艺结合越来越突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日趋老化。

1.3 编制不合理 工作经费不足

农机推广工作,涉及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使用操作和维护管理等,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由于受编织的编约,服务缺乏力度,没有专业推广人员的乡镇根本开展不了工作,乡镇农机推广人员除了人员工资外,无任何推广经费,严重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2 乡镇农机推广站的建设思路

为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机推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人员编制基本到位、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服务水平较高”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坚实基础、强化管理、保障到位。

2.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尊重现状、填平补齐”要求,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科学制定建站标准,有效解决站房建设及配套设施的配置等问题。改善农机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配置开展推广、培训、服务工作必要的配套设施、交通工具及办公设备等,增强服务“三农”的手段和能力。

2.2 提升农技推广经费保障能力

从建立长效财政保障机制着手,将农机技术推广纳入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争取经费支持。积极争取上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专项,并在区财政安排的农机科技投入中建立农机推广人员培训专项基金,抓好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再教育,为农机推广人员提供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农机推广人员服务本领和业务技能。

2.3 提升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将试验示范基地、农机信息服务列入乡镇农机推广站建设内容,每个站建立50亩以上的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夯实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基础。加快构建区、乡(镇)、村三级更加完备的信息系统网络,为快捷有效的开展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支撑。在健全机构、理顺管理和提供足额保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机推广机制创新,推进技术推广服务重点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部分农机合作组织提升农机推广效能。

2.4 提升农机推广正常运转活力

创新农机推广运行机制,保障农机推广人员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机推广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农机体系工作中心转移的问题。统一岗位管理。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按设定专业岗位实行以岗选人、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建立全员聘用、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统一绩效考评。建立“以岗定责,以责考核,按绩排位”的激励及优胜劣汰评聘机制,实行农机推广人员年度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推行绩效工资制,切实提高农机推广活力。

3 对乡镇农机推广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岗位目标管理机制

根据行业特点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设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考核由业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进行。要充分听取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的意见,考评结果作为乡镇农机推广人员调配、聘用、晋职和晋级的重要依据。

3.2 加大对乡镇农机推广的投入

区财政对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证,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乡镇也要大力支持农机推广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3 强化对农机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要建立一只充满活力、高素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是搞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形势、新业务,必须加大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3.4 实行竞聘上岗

采取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把那些专业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选拔到农机推广队伍中来,优化农机队伍机构,促进乡镇农机队伍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全面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

3.5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的主体作用

乡镇农机推广部门要在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切实覆行公益性职能,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机械化和技术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维修、信息等社会化服务。

3.6 改善农机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换

第12篇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