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M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关键词]辽宁 创意产业 产业集群
一、辽宁省创意产业版图
近些年,辽宁省陆陆续续有城市开始注重大力发展创意产业。2004年,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同年,沈阳的软件及动漫产业起步,目前已成为沈阳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末,阜新启动 “万名动漫机台工”培训计划;2007年,鞍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辽宁创意产业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萌芽走向发展,其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
目前,辽宁省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宁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和基地见表1:
二、辽宁省创意产业集群化的特点
辽宁省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1.在创建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自2004年以来,辽宁省建设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都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辽宁省创意产业培育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
2.在城市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辽宁省创意产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旧城改造和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优势将创意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创意产业。2004年,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沈阳市动漫基地起步时已经拥有很好地产业基础,软件开发企业400 家,软件开发人员2 万余人,软件学院5所,培训学校100 余所。
3.在错位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辽宁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作用,创意产业集聚区定位较准确、错位发展,避免了同质竞争倾向。沈阳形成“北部现代传媒产业基地、南部动漫产业基地、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东部影视旅游基地”;大连有“迅速崛起的软件业、独具特色的会展业、持续繁荣的旅游业”;盘锦发展“书画、雕塑、图书、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经销展览”;阜新培育“玛瑙产业和动漫产业”。
三、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不大
从城市角度看,辽宁14个城市中,大连、沈阳的创意产业有一定规模,但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排名上,大连仅列第15位,沈阳则没有上榜。从行业角度看,旅游业、软件业初具规模,动漫产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演艺等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
2.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呈现出梯度推移发展态势,目前看有三个梯度,沈阳、大连处于一级梯度,呈现出了集聚态势;鞍山、本溪、阜新、盘锦处于二级梯度,集聚态势还不十分明显;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铁岭、朝阳处于三级梯度,还没有显现集聚态势。
3.产业园运作层次低
一些园区由于前期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和论证,对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等方面还处在初级认知和实践阶段,大多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只是简单的物业配套服务,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产业只是简单的招商,园区仅仅成为产品、生产的集聚,靠收取租金盈利,没有考虑建立文化产业的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配套。
4.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目前看,园区除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体系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依靠的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模仿、、代工阶段。这是辽宁创意经济最大的不足,对其今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5.区域品牌意识不强
辽宁创意产业集聚区域,在总产量上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很难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四、构建辽宁创意产业集群优势的五点建议
1.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与规划
加强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辽宁省创意产业全局发展的布局,尤其重点关注二级、三级梯度地区的规划,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
2.大力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其主体的成长壮大。因此,培育优秀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成为实施创意产业集群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培育优秀创意人才方面: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鼓励“产学研联合体”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院所;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构建文化创意人才梯队。在培育创意企业方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创意产业集群大多由中小企业聚集而成,所以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积极营造多元、开放、宽容的创意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多元的文化、和谐的治安、完善的设施、宽容的氛围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和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为此,辽宁省在实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不仅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积极营造尊重创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增强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首先,政府在指导集群发展时,应有意加强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构建完整协调的产业链,提高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其次,以大中型创意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以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和信息共享。最后,通过组织新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方式,为企业进行产品技术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推动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系。
5.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
区域品牌的建立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政府应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推广。对外,区域政府要积极宣传区域品牌。单个企业没有能力组织代表区域形象的大型宣传活动,区域政府要发现自己区域内该产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准确定位,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组织参加各种博览会、建立商品批发零售中心、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形式,塑造区域该产业集群的良好整体形象,宣传推广区域品牌。在内部,区域政府应促进区域企业品牌化经营,并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运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基于国际经验的大连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9-31
[2]张春梅,薛丽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于辽宁省情况的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10:62-63
[3]韩晓时.辽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辽宁经济信息网.2010.11.
ln.cei.省略/qxgblj/jyxc/ljzk/cyjj/624191.shtml
[4]田克,王秀华.辽宁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45-47
[5]丁立义,王 剑. 金融变局下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以辽宁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3
[6]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2007
[7]张妤.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人民论坛.2011.23
[8]曾光,张小青. 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9.6:447-448
[9]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10]王砚羽,邹仁余.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09.4:22-24
【关键词】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SWOT
一、引言
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包括武汉、南京、成都、沈阳、哈尔滨、杭州、西安、苏州、佛山、东莞。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共同研究完成的《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显示,两岸36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中,特大城市占三名,分别是:杭州、成都、西安。尤其是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排名第三,超越深圳、广州、天津,仅次于北京、上海。
运用SWOT分析法对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揭示特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等问题。
二、S――优势分析
(一)产业基础优势
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2015年杭州市文创3产业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同比增长20.4%,占GDP比重达22.2%,共有规模以上文创企业232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47.89亿元。武汉市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占GDP比重超过6%。苏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15.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2010年的4.1%增加到7%。文化创意产业在特大城市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推进文创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条件。
(二)集聚发展优势
特大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杭州形成了包含创意良渚基地、西湖创意谷在内的十大文创园区,沈阳市“沈阳华强”为基础的数字动漫产业园是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展示、经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特大城市由于自身具有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可以更高效的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化发展。
(三)发展环境优势
特大城市各政府认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创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政府不断完善组织保障,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都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织和协调推进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品牌打造等,为文创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W――劣势分析
相比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目前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偏低,企业间合作、社会参与程度偏低,文创产业链缺乏延伸性。同时与超大城市相比,特大城市缺乏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许多高端人才更倾向于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还没有形成汇聚高端人才及领军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同时这些问题也势必引起特大城市的投融资环境紧张,造成投资信心不足,文创产业资金短缺等问题。
四、O――机会分析
(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及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及“互联网+”成为多数城市的战略选择,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因此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也成就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大城市中的西安、成都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色,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型城市,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对外合作的关键支点。对于杭州、南京、沈阳等特大城市,一方面要继续挖掘自身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新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网络的融合,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改革活力,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机。
(二)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支持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正进入转型与融合发展新阶段,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应积极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T――威胁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上的一些文创品牌不断入驻我国特大城市市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构成威胁特大城市发展的外部力量。同时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会继续吸引特大城市的各种资源,一些大城市也在改革进程中寻找机会赶超特大城市,这些会形成威胁特大城市发展国内力量。
六、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特大城市既具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同时面临国际国内城市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因此特大城市要不断推进文化、科技及金融等融合,不断为文创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在推进文创产业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里保持领先地位。
注释
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②孙艳艳,女,1989-,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③文创产业本文为文化创意产业简称。
参考文献
2011年10月,《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配套政策正式出台。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对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个特大利好,而且对全国其他省市的发展无疑也有借鉴意义。
借鉴意义之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府之手扶持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直接倡导者,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必定有其全盘考量与鲜明导向,通过政策的推动,使社会形成共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从发展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其战略导向十分明确: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5年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其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同年底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颁布《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获得通过,同年底《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从这一连串的战略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市政府这支有形之手所起的作用。自2003年起,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增长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6%,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目前已培育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建立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下一步,深圳市政府将建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集全球创意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优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这些政府扶持措施,必将增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借鉴意义之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在谈到“创意”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时说,“创意强调的是体验,突出个人的感受,张扬个性;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艺设计带来的消费感受,在此情况下,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全新视听需要,就显得尤其迫切”。创意不能脱离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脱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即便一个创意很新颖,但如果不能够被高新技术所实现,不能被产业化,那么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许多优秀的创意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多是依托于新技术、新载体、新生产工具而产生的。比如美术设计与制图,除了传统的手绘,现在依托计算机技术有了新的方法,通过绘图制图软件、绘制输入端就能很轻松地取代传统的纸和笔。比如手机的智能化,最开始的手机只有简单的无线通话功能,然后出现TXT文本阅读与MP3播放功能,再之后出现彩屏与MP4功能,现在则具备了微型电脑的功能。这些事物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意与科技巧妙结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支撑的“创意”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好比人类的飞天梦,若没有空气动力技术与精密机械技术的支持是难以想像的。有梦想,就有创意,就有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深圳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每万人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这些高新技术的成果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与壮大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与丰富的科技“养分”。
借鉴意义之三: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做大做优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需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是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是做优的必要手段。按照《规划》的表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还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业、工艺美术、印刷复制等行业,也包括比较新兴的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等行业。从文化与创意的角度而言,这些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文化与创意的因素在里面,是与文化与创意最密切相关的行业。实际上,文化与创意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内容产业还是技术产业,都是先有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新颖的思想内容;对技术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设计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行业众多,发展不能“一窝蜂”地硬上。通过错位竞争,发挥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共赢发展,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在《规划》中,深圳下一步将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
借鉴意义之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化保障机制
创意无处不在,创意无限可能。在相对饱和的市场中,惟有“创意”才能出奇制胜。创意属于精神产品的一种,它是有所有权的。尊重创意,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产权。在《规划》中,深圳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作为核心价值,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英国人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美国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版权产业。澳大利亚人认为,文化创意产品必须具有知识产权内容。中国香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中亦强调知识产权的必要性。由此可知,如果想要发展好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尊重知识产权,让每个人的创意都能得到尊重,任何抄袭与盗窃创意的行为都必须予以禁止。深圳市一直就很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早在1989年在全国就率先成立了文化稽查队,专门打击盗版制品;2006年建立了全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深圳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并编印了《深圳法院知识产权指南》;2007年专门制定了《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明确规定了保护文化创新成果的相关内容。另外,为了激发全社会创意活力,深圳从2007年起,设立了文化产业年度创意大奖、出口大奖和突出贡献奖。深圳还实施政府采购,专项基金每年拿出数千万,资助、奖励、购买深圳的文化原创作品。这些措施,有力地激发了社会创意、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作者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 长沙市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影响长沙市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长沙市肥胖小学生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长沙市社区适老性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职居分离现象特征分析 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2007年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科技支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长沙市科技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长沙市0~3岁婴幼儿骨密度测定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禁摩”政策分析 长沙市本土超市节能环保现状\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 长沙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探讨 长沙市102名智障青年口腔医疗需要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大学本科生余暇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10~16岁青少年极量负荷后心率变化特征分析 长沙市住宅商品房价格趋高的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长沙市统计信息网.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EB/OL]. (20110829)[20121120]. .
[8]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工业生产突飞猛进[EB/OL].(20110714)[20121120]..
[9]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0]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关于印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的通知[EB/OL]. (20120322)[20121120]. .
[11]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 (20100825)[20121120]. .
[12]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EB/OL].(20090628)[20121120]. .
[13] 刘展展.深圳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及区位因素研究[J].特区经济, 2009,12(3):394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EB/OL]. (20110908)[20121120]. http:///tjfx/dfxx/t20110901_402752877.htm.
[15]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北京;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的互动融合
大力拓展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的互动融合,是北京市打造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一个有力抓手。今年北京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协调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互动融合。
今年北京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有不少新举措。北京市将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并扶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骨干文化企业。此外,要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
上海:海内外文化人才近悦远来
今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企业。在转制文化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将着重于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在吸引海内外文化人才近悦远来,服务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的基础上,上海将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在具体操作上,上海提出要用好文化人才发展资金、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文教结合工程、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等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造就一批名家大师。
浙江: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今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十大计划”,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
浙江省将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产业“122”工程,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122”工程指的是浙江将着力培训100家重点文化企业、2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助推20家文化企业上市。湖北: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新年伊始,长江传媒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第一股”,这也标志着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今年湖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印刷复制、会展博览、动漫游戏、杂技、广告等文化产业,重点支持省广电网络、知音传媒等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化企业达2.5万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50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文化企业达到6~8家,培育1000家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甘肃:发展有民俗特色的文化产业
今年甘肃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谋划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并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支持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砖雕、葫芦雕刻、唐卡制作、花儿会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打造一批体现甘肃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实力;发展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42.204
自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名词引入我国以来,文化创意产业遍地开花,浙江省也借机走在了前列,省内各大城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有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千亿元,而有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还没过100亿元。如此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1经济基础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潜力。从浙江省2013年各城市人均GDP比较来看,杭州最高,为9479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其次是宁波,为93322.03元,舟山81653.51元,绍兴80260.77元,而温州、衢州、丽水都较低。第二,经济开放度。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放主要是对国内消费者的开放,因此,以国内旅游总收入来衡量浙江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开放度。2013年杭州国内旅游总收入为1469.9亿元,居全省榜首,如果考虑境外游客旅游收入,杭州更是遥遥领先。其次是宁波,国内旅游收入为953.5亿元,温州为686亿元,绍兴569.25亿元,而衢州、丽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最低。
从中可以看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放度最高,其次是宁波,而衢州、丽水的开放度最低。
1.2文化基础
第一,文化品牌。浙江省各城市普遍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受吴越文化影响深远,相邻城市文化品牌比较相近,如杭州、嘉兴的运河文化;杭州、宁波、舟山、台州、衢州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杭州、嘉兴、湖州的丝绸文化;绍兴、温州、台州的戏曲文化,各城市的民营文化。还有尽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杭州的茶文化、中医药文化,嘉兴的红色文化,台州的刺绣文化,金华的书院文化,丽水的石雕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城市还创造了一些现代文化,如动漫文化、电子商务文化、皮革文化、影视文化。
第二,名人文化。浙江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在文学、诗词、书画和科学等方面不乏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专家学者。如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古代诗人苏轼、白居易、龚自珍、陆游,开国总理,物理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作家名人鲁迅、、高阳、梁秋实等,还有各行大师。浙江名人数不胜数,名人最多的城市是绍兴,其次是杭州,其他城市也有很多名人。这些名人文化资源给城市发展注入了创意元素,能激发旅游创新。
第三,文化设施。浙江文化积淀深厚,名人文化殷实,各类博物馆、名人馆和文化馆非常多。专业表演艺术团体杭州和舟山最多,其次是嘉兴。公共图书馆杭州最多,有15个,其次是温州和宁波,分别是13个和12个。文化馆和文化站杭州共有204个,宁波有159个,温州有142个,绍兴有125个。浙江各城市充分利用文化节,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杭州有西博会、动漫节、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等;宁波有浙洽会、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徐霞客开游节等;绍兴有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绍兴黄酒节、越剧节、水乡风情旅游节和鲁迅文化艺术节等;嘉兴有百家宴、蚕花会、香市节、潮文化等;舟山有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南海普陀山观音文化节;丽水有国际摄影节、青瓷宝剑节、石雕文化节、木制玩具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台州有网络音乐节、农民文化节等。
1.3创意实力
第一,高校数、在校学生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数和在校学生人数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所在城市的创意实力。杭州作为省会城市,高校数和在校学生数最多,2013年杭州全日制高校有38所,在校生数为471820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省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孵化高校都坐落在此,这使得杭州在创意实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宁波,宁波有14所高校,148954人在校生,最少的是衢州,只有两所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2937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区创意人才的供应情况。2013年杭州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为4.62万人,是宁波的1.51倍,是金华的2.94倍,是衢州的10.22倍。
第二,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创意氛围、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从各城市2013年统计数据来看,专利授权量差别很大。专利授权量最大的是宁波,有58406个,其次是杭州,专利授权量为41518个,最少的是嘉兴,仅为407个。
1.4信息技术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城市的信息技术能力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就足。各城市的广播传媒、报纸杂志等都能反映出该城市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邮电业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城市的技术交流能力。2013年,温州邮电业务量最大,达到128.84亿元;其次是嘉兴,87.07亿元,舟山邮电业务量最少,17.27亿元。
1.5政策力度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是绝不可少的。浙江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反映出政府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功不可没。省内杭州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最早的城市,1999年杭州市委出台了《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之后,杭州市政府出台了11个文件来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次宁波、嘉兴、绍兴、台州、衢州、金华市也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口号,而温州、湖州、丽水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晚一些。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适合不同的发展模式。第一,资源导向型。文化休闲旅游业适合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旅游景点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提炼较多的城市,可以把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如杭州、绍兴、舟山、嘉兴、湖州、丽水、衢州。第二,政策导向型。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为这些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制订规范性文件。如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台州、丽水。第三,市场导向型。教育培训业、动漫游戏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会展业适合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消费者对精神文化需求比较强烈,其适合发展市场导向型文化创意产业。如杭州、宁波、义乌、温州。
3浙江省内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架构
比较浙江省内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结合这几年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杭州是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战场,主导地位不能动摇。省内一些城市经济合文化基础都较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要有所取舍,主次要分明,优中取更优。还有一些城市虽然各方面基础都不是很突出,但也必须尽力发展,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劣中取次劣。现提出以下发展框架。
杭州是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主打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和教育培训业,利用自身优势,继续保持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宁波经济基础比较扎实,港口优势明显,但政策起步较晚,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实力,今后要主打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积极发展文化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起步很晚,但有灵活的制造业氛围,信息邮电物流等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今后要主打信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绍兴是浙江省名人文化最丰富的城市,所以今后主打文化休闲旅游业,积极发展文化会展业。舟山经济基础较好,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闻名于全国和世界,今后主打海洋旅游业,积极发展动漫游戏业。嘉兴农业文化根基深厚,信息物流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今后要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台州石雕文化、刺绣艺术、学院文化在省内比较突出,今后主要发展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金华有学院文化历史,义乌工业品市场经济比较活跃,今后主要发展艺术品业和教育培训业。丽水有摄影文化基础,今后主要发展现代传媒业和文化会展业。湖州农耕文化保存的比较好,今后主要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考虑到衢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然风光,今后主要发展自然旅游业和休闲旅游业。
4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内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晚不一,各城市文化发展基础不同,地理优势也不同,因此要全盘考虑,优中取更优,劣中取次劣,抓主要,兼次要,平衡发展。第一,杭州的主战场地位不能动摇。2013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359.51亿元,在全省各城市中遥遥领先,在旅游业、动漫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第二,政策引导和激励。政府行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初的作用是巨大的。分析城市资源,认清城市优劣势,采取针对性措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三,地区合作,促进省内文化行业发展。动漫产业――杭州与宁波合作。荷花节――绍兴与杭州合作。教育培训业――金华、杭州、台州等地区合作。第四,行业平台建设。政府应该为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搭建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或者鼓励相关行会和商会的建立,由这些机构搭建行业平台,方便行业内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交易。第五,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应出台相关奖惩措施,保护专利、商标等创意元素不受侵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意革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秀艳,邵晨曦.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1).
[2]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翁旭青.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3(10).
[4]管怡舒.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到功能的转变[J].中国市场,2015(17).
[5]包博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4(33).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扶持 政策建议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特有的产业优势,展示着朝阳产业的旺盛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逐渐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今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杭州等众多城市都相继出台文化发展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对于南京而言,大力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同样是不二选择。
一、政府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从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来看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选择正确的战略产业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几年来,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扶持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被作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尽管属于一个新型产业,但它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明显优势,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效产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符合战略支柱产业确立的要求。很显然,各地政府都希望通过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并加以大力扶持,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一个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往往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的支持。特别是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环境下,面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严重的压力,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
2.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是和高科技产业紧密联系的,其进入门槛和发展成本都比较高。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类似,存在可能高收益的同时,经过较长时间的研发和推广阶段,创意能否转化为创意产品和创新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创意孵化的不确定导致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私人投资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冒险介入。为了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在政策上给与扶持,实行多种优惠手段降低创意开发的市场准入门槛,从而解决创意开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企业在起步期,多数具有规模小、市场推广能力弱等特性,而一旦度过“生存期”,则会展现出很强的扩张力和带动力。目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实际上是广大中小企业,如果仅仅依靠其自我造血功能,要实现产业的规模发展则远远不够,只有在资本的强力支持才能高端起步,跨过原始的自我积累阶段,走向规范、规模经营。而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投入需求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价值评估难于确定的问题,这正是导致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制约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激励,以此作为发展创意产业的有力保障,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活率”与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呼吁强有力的立法保护。在我国,由于缺乏创意保护立法,常常使创意开发处于一个“二难境地”:公开创意会导致剽窃创意现象的发生,而不公开创意就会导致创意资源的浪费。
3.从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效益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而兴起的“朝阳产业”,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巨大潜力,这既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又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对物质、资金等前期准备投入要求较低,需要的只是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创新开发能力,有助于增加知识型人才的就业,在创意产品化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市场,充分挖掘各类人才潜力,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而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政府可以吸引资金,开拓税源,企业可以获得利润,市民则能够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由文化产业发展而进一步提升的城市功能和营造的良好环境等。可以说,今天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无疑是因为它的效益十分丰厚,不仅有经济作用也有文化作用,不仅有商业价值也有社会价值。不仅如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发达的创意产业体现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能力之一,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地位。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氛围,使城市更具魅力。
4.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并能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作用举足轻重。这是为世界各地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了的。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英国从一个世界制造工厂成功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而这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英国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为了使政府切实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英国政府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门小组, 负责跟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规划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条款,致力于营造一个适宜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在国内,以北京为例,文化创意产业从概念的提出,到实施发展战略,北京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2005年8月提出的《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将北京市定位在“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提高北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成为能与纽约、伦敦等创意城市相提并论的、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城市”。同年年底,北京市财政工作会议决定从2006年开始设立的每年5亿元的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扶持资金(三年累计投入15亿元,带动社会资金146亿元,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202个项目)。2006年1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2006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亲自担任,成员由各相关委办局组成,通过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同时,市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资金规模5亿元,分三年投入,重点支持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运行;2008年北京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并设立了16个专项资金支持贷款贴息项目。这样一种从政策、资金、学界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的政府支持,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如今已成为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南京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市文化资源特色,南京近年来逐步明确了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产业布局和主要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从环境配套、服务平台、贷款贴息、纳税奖励、重大项目扶持等5个方面加大了对创意产业的倾斜,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集聚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起步培养阶段,发展过程中还难以避免地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整体规划、指导和服务不力
由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还相当薄弱,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界定,致使产业统计缺乏指标体系,产业发展缺乏指导目录,工商登记难以准确界定产业范畴。也正是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够,迄今为止,我市还没有一个高级别的、能统一协调各方力量的专门领导小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尚未出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条块分割、管理政出多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系统引导,不少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无序状态,具有明显的盲目跟风倾向,产业布局重叠、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主打的品牌文化符号,这对于优质特色产业资源的集聚十分不利。
如今,虽然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前期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论证,对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尚处于初级实践阶段,很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只是停留在做房地产和物业配套服务上,不仅缺乏明确的规划,而且内部的协调和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未能很好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配套的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不善于策划和举办各种展示、推广、交流、交易等活动,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驻企业较少,资源利用率不高。与北京、上海等先锋城市相比,南京集聚效应呈现明显差距。
2.政策扶持体系尚不健全,政策的执行力和综合效益尚未整体显现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中指出,经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南京市先后施行33部设计推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政策支撑体系可以说初步形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政策和规定都是由宣传、文化、经委、广电、科技、新闻出版、旅游、体育等各职能部门依据职权分别制定,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和规划制定的部门化、部门利益制度化的倾向。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一些更为重要的政策和规划,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业布局时,在主城区如何保留产业用地,如何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建设适合的创意产业园区等,至今仍是空白。另一方面,综观我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制定的一些政策,总体来说,一来政策的配套性、统筹性不够强,力度不够大,政策导向尚不明显,二是总体上比较宏观,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措施,迫切需要出台土地、工商、科技、财政、税收等领域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市场培育和带动不足,产业发展基础有待提升
尽管南京处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第一方阵,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位列第一,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南京的民营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除少数拥有自主创新体系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依靠的仍然是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在低水平、同质竞争的状态下勉强生存。在创意人才瓶颈方面,南京的情况仍未取得明显突破。早在《2007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中,这一问题就得以提出,但时至今日,南京创意人才培养、发掘和引进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瓶颈问题仍未有所缓解。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在依靠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同时,部分政府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社会文化资源常常处于闲置状态,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文化产品的消费环节,尽管随着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南京市民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而且与同等城市相比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不低,但南京市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文化消费只占可支配收入的3%,而周边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则达到12%以上。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市场自身发育的阶段性表现,但也与政府培育和带动不够积极有效有着很大关系,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尚有很大的加强和改进空间。
4.未能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产业发展环境不尽如意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其中,知识产权为其核心资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文化产品的易复制性使创意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风险更大、成本更高,只有实施比传统产业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承认和保护产品的原创性,才能为创意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就会损害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再创新的积极性,创意产业的发展就不能健康有序。现在许多文化产品如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电子出版物等盗版严重,就严重影响着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当务之急。然而目前,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知识产权中介体系和交易平台尚未建立。而且由于知识产权涉及专利局、版权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难以有效协调、统一步调,再加上有关部门对假冒产品打击乏力,未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营造一个公平交易、多方共赢的市场环境,因而极大地打击了创意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积极性。
三、构建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议
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政府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是有限度的,否则就会削弱社会资本的力量。所以,最佳的方式就是政府营造各种平台,在知识产权、市场竞争、融资方式、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针对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政策扶持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就是要在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切实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建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对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二是大力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规划本身的研究。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要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的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城市定位,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适时出台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通过全面和系统梳理目前所有政策和规划,对政策和规划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综合效益的发挥。可以召集国内外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三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尽快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门服务机构。要引导创意产业协会及其各个分行业协会的成立与功能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以强化导向、构筑平台,调动各创意产业企业与创意人才的积极性。要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大力发展经纪机构、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的文化中介体制,充分发挥其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渠道畅通。要采取建立公共(指基础的或共有技术的)开发平台、提供必要的设备、组织专业学术研讨、提供风险资金支持等有效措施,支持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意产业的规模。
2. 积极创新思维,努力拓宽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
创意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针对目前创意产业投资主体仍相对单一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一是深化财税改革,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扶持。要利用财政支出方式创新、税收制度优化等手段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形成的财政税收政策,并通过优惠投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向成长性好、有发展优势、有市场潜力、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优势整合中的促进作用;二是努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要通过制定和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促进企业、民间、外商对我国创意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评估中心等机构,对拟进行融资的企业进行动态权威监测与评估,以打通投融资瓶颈,鼓励社会资本向评估等级高的企业注资;三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积极设立和筹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尤其是对具有公益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应当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在设立基金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建立对股本进行投资的创意卓越基金,以及对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融资的地区创业资本基金。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政府信用担保、产权质押等方式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建立更为灵活的民间信贷机构,并大胆尝试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壮大创业板市场,为中小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3. 加快引进和培育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因素。目前南京的文化创意人才还比较缺乏,使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不足,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不多,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一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利用南京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一批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困人才。在人才引进时,要引进具有较高原创水平的人才,更要引进那些既懂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性人才;二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开发机制,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容易形成各种创意工作室乃至创意群落,政府可以顺势推动,依托南京相当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大学城或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系统规范的社会培训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竞赛、行业评比、资格认证、公开招聘等方式,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发现和集聚人才,选拔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到国外进修、观摩、学习深造,拓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开发途径,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是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吸引各类创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培养和引进文化经纪人及中介机构,为创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的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要吸引创意人才,就必须营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特别是通过完善包括教育研究机构、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系统,构建文化产业人才良好的工作设施和优质的生活圈。
4.真正落实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保证文化创意创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对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人们对其认知的程度,以及国家的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一是要制定健全的知识产权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目前的法律尚存在一些不明晰的地带,需要尽快制定、完善和补充相关法律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刺激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齐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尤其要突出对出版、网游、动漫、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影视制作等重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可考虑建立版权中心,集知识产权的登记、展示、、保护、策划、交易、服务于一起,重视企业和个人的专利申报和保护,积极发展知识产权的、推介和交易等全方位的服务,以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英国政府的做法,设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三是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教育,组织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参与管理反盗版活动,不断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文化氛围,创造出保障文化创意产业有序发展的软环境。
5. 培育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积极刺激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交易市场,重点扶持瞻园路、夫子庙工艺品市场,积极发展动漫、音像、广告等文化产品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在交易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一方面可以学习新加坡。政府要带头使用优秀的创意作品,在公众场合和公众节日积极采用艺术和文化作品来装扮和设计;可以实施“创意社区”计划,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整合进社区的发展计划;可以设立媒体城、建设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实践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可以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和手段。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在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同时,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随着南京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相当的产业集群,政府还要积极帮助产业拓展国外市场,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国际化的博览会、论坛等咨询交流与推广机制,健全政府采购、后期赎买等一站式后期扶持政策,设立相应的国外创投陪同基金与出口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优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赵瑾璐 潘志恒:浅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2]黄 瑶 林东东: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
[3]徐机玲 蔡玉高:“文化南京”催生文化产业.望,2008年第5期
【关键词】动画;创意;文化;产业
水墨画以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特有技法和独特的表现材质,以意象呈现内心世界的独有方式,体现出了东方文化独有的心境与感觉,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水墨画的独特意境、气韵、技法、材质与工具等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以其形、色、神、意延续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折射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意蕴,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水墨元素”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园林设计、动画设计及艺术设计等,“水墨精神”反映出浓郁的东方文化情结。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阐释龙飞凤舞的图腾符号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水墨元素”符号将其浓郁的中国历史文化特色沉积于感性和理性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之中,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崛起的一门新兴产业。学术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如何快速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如何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术界看法不同,众说纷纭。
1、欧美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从一般产业发展的视角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比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声、视、听等电子出版物以及相关的服务。
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还不统一。美国主要是从知识产权角度来对文化产业进行界定的。日本是从产业的关联度和产业的内容来界定文化产业,称之为 “内容产业”。 1912年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1997年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随后了《创意产业专题报告》,《报告》首次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理查德·凯夫斯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霍金斯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产业的总和,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以上各国专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行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认识、看法和界定有相同和相近之处,也有差异。进一步说明了文化产业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产业。
2、国内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产业门类,但从学科分类来说,目前还没有文化产业学这门学科,文化产业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
2003年,中国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文化产业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一是从产业的属性来界定。把“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界定为文化产业;二是从是否盈利的角度来界定。提出“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三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界定。指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强调“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12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金元浦教授认为创意产业的基础是“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创意产业的支撑手段是“高科技术”,创意产业的传播途径是“网络等新媒体”,创意产业属于“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创意产业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
3、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学界和政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和概括,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文化产业还没成为一门学科,本文作者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后认为,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的定义应界定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传播为手段,以产品为载体,以产业为途径,以提高广大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产业。”本定义有四层含义:一是充分肯定了文化作为一门新兴产业的基础地位;二是确定了创新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和价值;三是强调了传播、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载体;四是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新、没有创意的文化很难形成产业,因此创新、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水墨动画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水墨动画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1、水墨动画的迅猛发展
近几年,水墨动画迅速发展,成为创意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水墨动画越来越多的在电视片头、栏目包装、商品广告中被应用。由于水墨动画本身时而清新淡雅,时而浓烈厚重,时而意趣高洁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以及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和审美情趣,水墨动画彰显艺术的魅力,使得水墨动画自然的成为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极大的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央电视台于 2009 年播出的“CCTV 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广告,使用生动连贯,气韵和谐一致的水墨动画,将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机的、完美的结合,该片用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在配以震撼、雄浑的交响乐,带给观者以激昂的力量,使观者耳目一新。该片以墨在水中逐渐晕开,形态变换的灵动过程为开头,进而变换为水墨画中的大山,在变换为一副水墨的海景,从仙鹤至于游龙,进而出现了长城、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变为列车、飞机、鸟巢国家馆、央视大楼等现代中国的文明标志,最后墨定笔离画面凝结为“CCTV 相信品牌的力量”几个大字。2010年上海世博会,水墨动画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的表现形式大放异彩,既有三维水墨动画的演绎,也有传统水墨动画的创新形式,水墨动画成为世博会上宣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如安徽馆,巧妙运用水墨元素,以“粉墙黛瓦马头墙,配以一方朱砂印”这样的展馆外观,体现出浓浓的江南风情,雅致的徽派建筑,厚重的山水风光,让观众置身于秀丽的江南风光之中,这清新雅致的水墨动画如梦如幻,让观众在无形中对安徽省的历史人文风貌产生了认同,成功地将安徽人、安徽馆风雅的形象表现给了观众。而在中国国家馆播放的主题电影《和谐中国》中水墨动画又在八分钟的时长中占有了三分钟的长度。影片以大写意的水墨,变幻的城市实景,再配以彩墨的收尾,用这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城市30年来的发展例程。这一影片运用传统水墨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手法,将实拍生活场景与水墨动画虚幻场景进行了贴切的融合,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突破性的尝试。120 米的巨幅长卷让每一位观众都真切地领略到了水墨画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互碰撞的魅力,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与和谐之美。
2、水墨动画的在推动创意产业中的贡献
水墨动画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水墨动画与目前美日韩等国动画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用水墨在表现动画中有三大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动画的表现手法,将中国画的绘画元素代入动画这种动态表现之中,使得画面语言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二是水墨动画从感观上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观,从思维上更加符合国人的哲学思考,使得动画不再是有所谓的“中国元素”而是真正成为“中国动画”。三是水墨动画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动画片形式,更多的是以视觉元素出现在电视广告、音乐录影带、电脑游戏和新媒体装置中。新媒体装置艺术方面,出了许多优秀的互动展示作品。人们正积极将水墨动画与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将水墨动画古朴悠远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风格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3、水墨动画目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水墨动画近年来虽然在媒体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就水墨动画本身来说,发展还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一是表现语言局限性太大,难以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使得其应用领域受到局限;二是制作过程复杂,周期过长,投资效益收回较慢,使其难以适应高效率、高速度的现代动画制作要求;三是同时具有优秀水墨画功底与动画制作功底的人才稀缺,使得水墨动画本身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推动水墨动画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组建结构完整、实力强大的制作团队。目前有不少工作室和个人在从事水墨动画制作,但由于水墨动画制作过程复杂,单个的小工作室和个人要制作出大型的有影响的水墨动画作品还难以完成,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将这些工作室和个人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团队,形成合力。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水墨动画属于新兴的创意产业,能够充分反映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其制作周期过长,投资效益回收较慢,所以仅靠个人的投资是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在融资方面给予帮助。三是加大对水墨动画的推广和宣传。为了充分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的软实力,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扶持,对其成果进行推广和宣传。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水墨画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把优秀的水墨动画文化与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推动水墨动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墨动画的发展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自主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2005.
[2]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正面临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入手,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为“创造性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创意,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品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创意市场化、产业化;数字高科技创意,与新兴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内容产业市场;工业技术设计创意,与制造业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二、三产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1、从产业的定位来看。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中,通过交融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2、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创造性取代了劳动力的简单累积,成了左右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
3、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侧重基本的物质性,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种不确性使得创意产业成为风险产业。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2002年。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创意事业目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和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等。
2、存在的主要误区。⑴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强调个性化,如果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只能导致事与愿违。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是规模经济。即只有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细化产业分工,才能提高效益;二是交叉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创意的产生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但仅形成规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意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交叉化,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多元产品、多次实现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可见,只有将“规模经济”与“定制经济”相结合,才能从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中获取个性化价值。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健全法律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互接产业链条和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而不仅仅是“创意集聚化”。
⑵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技术的竞争最重要,而技术竞争的重点是产品的创造与设计。由于缺乏产品设计理念,中国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畅销产品是“MadeinChina”,却不是“CreatedinChina”,因为中国缺乏赖以成名的创造性设计。就其内涵来说,创意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今天,已有一些中国企业以创新为经营理念,但大多数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原创性设计更是缺乏。只有革新全社会的理念,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思维跨越,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中国创造”。
⑶创意经济=创酷经济。就在中国大批创意公司高呼创意立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创酷经济将“眼球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酷”俨然成了时尚发展的代名词,强烈地昭示着中国设计的觉醒。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消费人群日益个体化、行为“酷”化,创酷经济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加入这场世界“酷”战中,首先必须具备实力,包括: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推广费用、独具特色的创意性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从创新、创意到创酷,是创意经济的潜在发展脉络。而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多元要素有机结合和支撑的结果,创酷并非简单地使创意成为时尚,创意也并非简单地进行“酷”战。创意经济作为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其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因而要真正使中国变成“创意集中营”,就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正确的创意意识,而不是只刮“创酷旋风”。
创意产业需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完全整合为产业结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和渠道。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刚起步,但已出现渠道过剩、内容短缺等问题。创意产业有几个核心的链条,第一个链条就是要拥有创意资源;第二个环节就是要有创作;第三个环节是创意制作;第四个环节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文化场馆,这些是创意产品实现价值的场所。在这四个产业链条中,内容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不仅是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应该赋予创意产品真正的创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包装上市。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
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所处区位、能级、产业基础及发展环境等,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要有独特定位。对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现分析如下。
1、政府应积极推动。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责任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我国应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实际发展中,政府既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是创意产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应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
2、积极培养创意人才。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制约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发。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相对于全球创意产业大国,我国的创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必须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此外,创意阶层、创团队的崛起,也给新的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大批量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意人才以外,如何组织成熟的创意团队,最大功效地发挥团队实力和凝聚团队精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充分认识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产业的发展,有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科技产业园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是,2001-2010年的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设方针一般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苏州以刺绣闻名、景德镇以瓷器知名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发展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地方政府应该对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对外宣传。地方政府在对资源与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发展等全方面做出规划。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亚文化产业;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优化、完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环境和政策
(一)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作环境
(1)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市场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传统文化市场格局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体制已被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实现了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投资呈多元化。针对文化市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文化市场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务渠道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文化主体公平竞争,实现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必须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科学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重于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适应按市场规律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已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法治环境我们必须做到:①牢牢树立依法管理文化产业的法治意识。纵观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产业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转化是世界各国文化法治化的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宽松,法律保障越严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通过法律扶持、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文化产业,依法促文化产业发展,依法保护文化产业。②开拓创新,转变立法观念,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制环境。一是转变立法观念。从政府侧重保护、管理、规范市场职能向通过法律法规培育市场职能、协调监督职能、服务职能、维护职能转变。二是改变文化市场准入,放宽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允许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文化产业市场,允许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文化产业,从事独立的经营活动,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投入启动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发展基金、精品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基金、电影专项基金、文物保护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权保护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设立专门专业,专职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专门培训;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场建设,创造有序人才流动环境等措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③用法制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在规范文化市场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化产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法治观念,自觉抵制违法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化稽查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能力;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提供财政补助,落实执法人员物质配备到位,确保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治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改变线式多头管理体制,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明确执法机构职责,有效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支撑。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处理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主流引领的前提下,正确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绝政府的过度管理。要重点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专业人才。②分行业、分地区指导,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策略。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分行业制定符合各门类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打造动漫、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和人民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借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制定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借力国际货币、国际资本等市场融资,是缓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渠道。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韩流、日本独特动漫”那样引领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主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培养规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场主体,譬如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环境。把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国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文化市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拓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支撑、信息、人才培养、交易合作、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涵盖产业创意研发、孵化和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内潜在消费资源和国外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
(2)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意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丽丽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项政策凸显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扶持问题。主要表现为: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催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
二、努力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一下原则:①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②实施人才吸引战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强文化产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信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导致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空缺比较严重,日韩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承包日韩的软件和动漫外包产业,三国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②注重特殊文化产业人才的打造。在影视业、高端创意产业中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影视明星、创意高端人才、导演和制片人等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二)加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和创意只有与文化产业这个载体相结合,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明显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1)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高科技的竞争。只有将科技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决定权。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讲,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创意文化产业,才会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凸显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制高点,掌握东北亚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2)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原动力是创意文化创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创意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高端环节的创意离不开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是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密切结合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三)构筑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成都创意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随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有关创意产业的新观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创意产业的真正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少争论。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带头城市上海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并创造财富的产业,具体指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
成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创意产业的概念,但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提出目前重点发展四大行业:传媒业、文博旅游业、演艺与艺术业、创意设计业。以此看出,成都目前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未作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创意产业是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呈现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的新的产业形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品中的创造性得以独立出来并创造财富,形成了以创意理念、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因此,创意产业不应该局限于文化产业领域,而应将制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也划归于创意产业。即创意产业应包括文化艺术创意、数字高科技创意、工业技术设计创意,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创意经济创始人约翰·霍金斯曾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价值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凸显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英国。作为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至2000年,英国大约有12.2万个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公司,约占企业总数的7.6%,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位居各产业之首。目前,英国的创意工业政策是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2.美国。创意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美国是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其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美国的影视业和软件业也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中优势明显。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2540美元,约占到全国GDP的11.97%。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也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
3.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亚洲是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目前有60%以上的日本动漫作品中在全球播放,在欧洲播放的日本动漫甚至达到80%以上。日本以动漫、游戏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201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举措,把文化产业定为重要突破口,促进产业出口。
4.韩国。韩国是亚洲各国家中较早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有巨大经济收益的国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将创意产业纳入政府主持发展计划。1998-2002年间,由韩国政府推动的工业设计振兴计划不仅提高了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使韩国设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在此期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5%。
(三)我国发达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香港于21世纪初开始研究创意产业,香港贸发局于2002年9月公布了首份《香港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3.7%,创意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2005年创意产业思潮开始影响我国各大城市。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创意产业”写入其中,开始真正重视和认同这一新生事物。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一些大城市迅速崛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纷纷建立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发展引擎,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1.北京。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至2007年,北京市创意产业资产总计7260.8亿元,全年实现收入4601.6亿元,比2004年增长86.5%。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北京创意产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初步核算,2009年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为12.6%,现价增速达11.2%,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目前,北京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新时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产业。
2.上海。上海是我国内地最早发展创意产业并且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2006年,上海了国内首个城市创意指数———上海创意指数,为研究和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工具,形成了创意产业的上海研究范式。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总体实力最大、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至2006年年底,上海已打造出75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各类创意类企业集聚。
截至2008年年底,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达1048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66%,创意产业正成为上海经济增长中引人瞩目的亮点。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将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
3.杭州。据测算,2008年杭州的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2009年杭州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3亿元,增长15.0%,高于全市GDP增速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6%,居十大门类现代服务业之首。
2008年,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创意产业新兴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已达到130万平方米。
4.深圳。2004年,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提出构建“设计之都”的目标。2008年11月19日,深圳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短短几年,深圳市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约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2.5%,到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目前深圳正致力于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概述。
2006年,成都市政府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数字娱乐业作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在《2007年成都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紧建设国家级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传媒集团快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007年成为了成都的“创意文化年”,成都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至2008年,成都市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95.6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4%,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已超过全市经济增速。
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O9—2012)》将近期目标定为将成都在3年内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
从2006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成都市各级政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在《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推出加强统筹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培养引进人才、完善统计体系、编制专项规划等7大保障措施,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为成都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创造了条件。
二、成都创意产业的困境与问题。
虽然当前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创意产业园区也呈现一片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阻碍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何理性看待这些问题并及时解决,将决定着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前途。
(一)缺乏创意氛围,市场需求不成熟。
创意经济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创新和研发领域中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同其他所有创新性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创意氛围。
成都家具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新都、崇州等为主产区的家具产业集群,年产值近300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家具生产基地。成都拥有2000多个本地家具品牌,但大多数成都人在购买家具时不会关注“成都造”的品牌,因为与沿海地区相比,成都家具在技术创新、艺术设计、产品研发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成都的家具业设计互相抄袭,产品多拷贝香港和欧美,或左抄右改,重制造轻设计的风气经久不散。2009年掌上明珠“质量门”事件让企业终于认识到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重要,2009年末掌上明珠以数十万年薪聘请设计总监并吸引了数千名专业人才求职。目前,成都的家具行业已经意识到了家具行业未来应该重视创新、研发,应用创意、用文化去增加家具行业的附加值。
据统计,目前成都几万家工业企业中,只有三家工业设计公司,十几个设计人员,还年年亏损。许多工业企业创新意识淡薄、设计能力较弱,以模仿改良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亦不重视创意设计,忽略了创意设计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
创意源于需求,当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不成熟,制造业、消费者没有足够的创意需求,这就抑制了创意的源泉。因此需要政府、媒体加以引导,引导制造产业的创意需求,鼓励制造产业与创意设计对接,让创意设计真正的成果化、产业化,而不再是“曲高和寡”,让创意产业在优良的创意氛围尽快地茁壮成长。
(二)缺乏个性、特色,创意产业严重同质化。
当前成都的动漫游戏发展迅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目前成都有游戏动漫开发、营运和专业人才培养等企业21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约3万人。2009年成都数字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占国内产业总量超过10%,同比增长120%,为成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优势。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成都的动漫企业虽然数量多,从业人员也多,但由于缺乏原创,大量模仿日本,照搬、抄袭现象严重,产量急剧提高,但创造不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多是在为别人加工,作为世界动漫“加工厂”,与欧美日韩的动漫游戏设计相比,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如何在创意产业中凸显成都的个性,结合成都的城市特色,形成品牌,以个性的原创,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和规模效益,是当前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一个障碍。
(三)创意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行业间协调配合的平台。
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成都也对创意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购买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按基准价出让,整层购买优惠5%,整栋购买优惠10%,租用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享受房租补贴。”“入驻天府软件园的软件企业,免费使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免费获得基础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此外,软件企业出口除享受国家的外贸出口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高新区的出口补贴政策。并且对相关申报项目有无偿资助或者贷款贴息,对高级人才的引进也有专门的奖励办法。
这些优惠政策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为载体的数字游戏动漫产业集中发展区。但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较弱,没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等。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创意一经公开后就可能成为人们轻易地复制、抄袭的对象,原创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保护,创意产业也就丧失其蓬勃的生命力。
同时,创意产业种类繁多,与众多的行业之间联系错综复杂,产业的新模式层出不穷,对各行各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如果不同行业的主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就不利于创意产业的资源整合,无法形成完善的创意产业链,无法带动周边产品开发。而当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虽然对创意产业不同行业及不同类型的创意作品或产品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上不够完善,不够合理,未能够根据创意产业链分别制定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缺乏知识产权研发、转让的政策体系,缺乏知识产权交易的商务平台,导致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瓶颈。
(四)创意领军人才稀缺,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不够成熟。
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其主要构成元素是创意个体的智慧、才华和创新精神,因此,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创意人才不足就业人口的千分之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目前,高端创意人才的稀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成都创意产业人才的总量虽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但创意高端人才稀缺,人才结构失衡,缺乏将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制约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与北京、上海、深圳的创意人才吸引政策相比,成都在工作环境、发展机遇和待遇方面的吸引力均存在差距,成都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够成熟使北京上海集中了中国优秀的创意人才,而成都的创意产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体实力不强。
其次,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渠道单一等问题。目前,虽然成都已有几所大专院校在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但在中规中矩、因循守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是无法培育出来创意人才所需要的头脑灵活、异想天开和特立独行的。
此外,由于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的急增,当前从业者以设计、策划编辑等单一人才为多,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复合型人才则严重缺失。因此,仅仅依靠大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可能满足创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创意人才的职业培训,由相关企业以及培训机构联手开展职业培训,将学位和证书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种类培养创意人才。
三、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融入成都城市个性特色,发展成都特色的创业产业。
城市个性主要是强调不同的城市之间应像不同的人一样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能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个别特性。城市个性是和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的。具有灿烂悠久的天府文明的成都,浓缩了千年的人文历史,同时,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汲取、浓缩了几千年的道家养生之精华,形成了具有多元的文化气质,各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和谐共存、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个性。因此,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注重城市个性的发掘,发展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意产业。
1.立足传统历史,发展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及数字媒体、动漫游戏、影视演艺等产业成都拥有金沙遗址、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墓葬等古蜀文明遗址,可以从传统华夏文明中汲取灵感,开发具有浓郁成都特色的古蜀文化旅游。目前,成都对金沙遗址、宽窄巷子、锦里的旅游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应以古蜀文明为特色进一步开发与之相关的影视演艺。而且可以依托成都动漫制作技术优势,开发带有古蜀文明特色的动漫原创作品以及衍生产品体系,同时与媒体机构合作,打造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成都动漫品牌和企业品牌。
2.发扬“道”家休闲文化,发展休闲特色的旅游、数字娱乐、演艺艺术、创意设计等创意产业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经济将成为全球的下一次经济浪潮,休闲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曾说,艺术家是典型的工作与休闲合一。成都是目前中国发育比较成熟的休闲城市,其最大的优点是不仅把传统的“道”家休闲文化继承下来,而且结合现代化的脚步,给休闲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道家思想不仅注重身体、物质的生活质量,同时注重人性的自由,心灵、情感不受束缚。这种“道”家休闲文化环境最适合艺术家、创作者静心思考,以提出有创意的新设计和有创意的新想法。
因此,今后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贯彻“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的理念,将“道”家休闲文化与创意产业巧妙结合在一起,发展休闲创意旅游、数字娱乐、演艺艺术及创意设计等具有休闲特色的创意产业,为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使成都成为“休闲创意之都”。
3.融合各地的创意智慧,凸显包容的城市个性,使成都的创意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活力成都文化是移民文化,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融合”的氛围,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据统计,四川历史上约有9次较大的移民迁入活动。这些移民把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地的文化“移植”到了成都平原,并且互相兼容,乐于探索、创新,形成了成都开放兼容的移民文化。
因此,成都应大力发扬“包容”这一城市精神,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而且融合各地的创意智慧,用开放的心态吸收来自先进地区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使成都的创意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二)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打造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从世界各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均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当前成都市创意产业链很不完善,研发设计与生产、销售之间联系不紧密,这就要求有相关组织机构来担当中介,为产业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隔阂。
1.由政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专职负责创意产业政策的落实首先,可以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创意产业政策的咨询、管理服务,涵盖所有的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管理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专业服务网络,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展示推广、销售交易、融资担保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使成都的创意产业规模化,经济化。
其次,政府可以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促进创意交流,并且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及时反馈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企业与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再次,政府可以建立创意产业商务交易平台,为创意设计找到出口,为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的互动与对接,搭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环节与生产制造环节的桥梁。以前,中小企业为避风险不愿花费过多的资金自行研发设计,通过搭建创意商务交易平台,不仅激发企业的创意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引导和鼓励创意作品和创意个体在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回报,及时转化为商业资本,带来经济效益,使创意设计不再“曲高和寡”,激发个体的创意激情。
在这个方面,宁波市做得很有特色。宁波市鄞州区企业百事灵政策咨询中心网站中开设的“工业设计市场”,专门针对创意产业的设计与生产制造的对接搭建桥梁,对研发出来的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另外,政府应建立创意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渠道和担保,降低融资成本费用,为创意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2.采用多渠道模式,鼓励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创意产业链环节第一,可以由政府出台鼓励优惠政策,依托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吸引社会的资本设立各种创意创新基金,为创意产业链的畅通提供配套服务的平台。当前,成都市可以依托创意产业园区,由政府部门集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展示推广、销售交易、融资担保提供综合服务。
第二,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应该依托国际化的金融环境拓展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探索新形式的贷款业务,为创意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第三,还可以发挥传媒的作用,创办创意杂志,组织策划“创意设计”大赛,设立创意奖项,不仅鼓励原创,还可以发现、培养、选拔、评价创意人才,吸引创意高端人才的入驻,更可以引导创意消费,推动创意需求,打造成熟的创意消费市场。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保护法律体系及组织管理体系。
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知识产权性,创意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覆盖了设计、文艺、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诸多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的领域。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首先建立起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
1.加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针对新形势下创意产业的特点,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展开系统研究,并根据成都市创意产业的特点考虑制定比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或指导意见,尽快弥补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真空地带”,如广告、电子游戏、动漫设计等,为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应围绕创意产业链的各环节,系统制定研发、保护、利用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尤其是创意研发阶段,参与者的参与及组织较分散,知识产权的侵权发生频繁,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较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规和措施,将会极大地打击创作者个人的积极性。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创意产业链研发阶段鼓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促进创作者的创新观念,强化创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专业化的组织和监管。
应针对当前知识产权多头管理的现状,尽快实施统一的管理,将创意产业相关的专利、商标、版权等合为一体,提高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效率。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切实保护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3.树立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加大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和争端。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共享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意进行鼓励和保护,保障创意企业获得充分的利润,提升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意产业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
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于兼具优质智慧资源,其核心部分则是人才资源。成都已经有了人才培训和引进政策,例如对新引进的知名软件教育机构,在场地方面提供便利;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对软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给予奖励等,但无论是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的鼓励政策均不够完善。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和开发创意开发人才、创意经营人才以及创意产业管理人才。
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创意人才。
首先,应该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全面的调查研究,从创意产业链的角度分别确定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人才规格,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力度,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和待遇,为创意人才搭建起多样性、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当前,创意人才的稀缺导致了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创造型人才的抢夺非常激烈,甚至陷入了互挖墙脚的恶性循环。成都可以依托休闲的文化环境,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引进方式,集聚各类创意人才。
2.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
首先,政府提供平台,加强和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培训组织之间的联系、协同和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高等院校自身资源,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利用企业的实验场所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衔接培训,不仅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意产业人才,而且使各种领域的人才有机会接受高效的相关培训,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从创意产业链的角度分别制定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战略,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创意产业最缺两类人才:一是创作人才;二是将创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即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我国目前对创意经济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传媒等学科体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理解为技能操作型人才培养,形成大量的毕业生求职受挫,创意人才严重缺失。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创意产业相关的经营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创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总之,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势头,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难免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难,能够及早地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必将使成都创意产业早日突破瓶颈,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带动周边产品开发,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2]胥悦红,段晓斌。创意产业链的构建探析[J].商业时代,2010(4)。
[3]程正中。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企业活力,2008(1)。
[4]叶取源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6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5]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谢耘耕。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J].西部论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