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关键词:都市农业;东营;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已经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市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现就东营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不足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1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产业及政策等优势。
1.1自然资源优势
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点的气候最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市内30.15万hm2土地尚待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农业产业基地。
1.2经济发展优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服务业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人均GDP为163426.71元,折合26604.60美元,位列山东省第1位。
1.3产业发展优势
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内农业龙头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3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余家;市内已建和在建休闲观光农业园(点)186个,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处。
1.4生态环境优势
东营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市内生态林场11处,林区风貌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市内湿地遍布,面积达0.14万hm2,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1.5政策支持优势
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2大国家战略的城市,政策效应叠加,使东营具备了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在看到都市农业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东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脆弱问题突出;现代农业起步晚,传统农业仍占有较大成分,培植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难度较大;对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系统、全面、专业设计规划等,专业型人才欠缺;城市化进程还需加快,城市规划布局与都市农业发展不相协调问题存在。
2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关键是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做进一步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提升。
2.1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从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出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东营市土地资源优势,围绕粮棉、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2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重视农业科技应用与服务能力建设,以“百家院所进东营”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整体素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2.3建立组织创新体系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尽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管理模式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相结合,盘活农村土地要素,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
2.4建立政策支撑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都市农业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从土地、金融、法律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5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一批技术型、创业型、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农技推广型实用人才队伍,为都市农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2.6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当前对新形势下都市农业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不够充分,应采用多种形式,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进行普及推广,增强各阶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阙金华,张洪程,万靓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3(4).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拥有的业余时间持续增多,加大了对娱乐休闲、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至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不仅开拓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为休闲农业兼具环保、娱乐、经济、社会、教育、餐饮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分析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辽宁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面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对休闲农业缺乏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未能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特有属性,不仅失去原有效益,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偏重的数据值,从业者急于增加收入,缺乏对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的认真分析,导致发展盲目。既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三)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居民,但当前大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缺乏对临近地区的充分了解,盲目跟风。
(四)产业规模狭小及产品项目单一
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了解。现有项目多是从满足游客物质需求角度出发,缺乏精神需求层次的满足,不适应现代旅游市场。应该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使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五)管理缺乏科学性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紧缺。在管理上没有协调性和组织性,行业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水平不足,导致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市场环境相悖,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六)科技含量低且效益低下
当前处于信息化社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了解最近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技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由于农产品品种少,极易出现季节性发展瓶颈的风险,导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因此,农业产业需向多元化发展。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扶持政策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对农民生活具有扶持作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各地大都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作用
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状态,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把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一是对辽宁省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水库周边地区修建相应的养老设施、相关培训中心以及会议中心等作出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全面整改。二是在水源地、山区河道等地区严禁建设休闲农业项目,不论何种形式,以防对当地的水质产生影响。三是对于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的安全、环保等方面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科学评定和审核,待合格后方可实施。
(二)强化相关休闲农业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辽宁省政府和各市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应该积极促进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基础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主体,减轻财政困难,发展特色项目。税收减免。国家在进行征税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在重要阶段,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贷款政策的完善。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至此,贷款政策的完善对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后期建设资金的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观赏区道路、停车场、移动卫生间、观赏长廊、指示标志等。如本溪市东营坊乡完善了基础设建设,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三省,富含满、汉、辽等多种文化特色的属性,拥有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另外,农村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空间、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理特色,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四)注意环境以保证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再塑造的过程。但是,回归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切忌过多的建造人文景观。
(五)培养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经营内容,涵盖了休闲、农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该产业需具备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创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六)加强宣传力度并扩大知名度
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寻求休闲农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所处区位、休闲内容、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内容进行介绍。二是应注重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对市场进一步开发。三是要与相应媒体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增加知名度。四是通过建立辽宁省休闲农业网络平台,来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交流,并产品信息,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关键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一、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至1996年为内部审计逐步建立阶段,1997年至2004年是内部审计逐步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为内部审计深层改革和进一步发展阶段。
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成立后至1996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省分行两级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手段同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一样,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个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内部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1997年至2004年,各级行逐渐建立起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逐渐受到重视,农业发展银行开始注重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作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初见端倪。这一时期内部审计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审查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事后监督,审计成果转化率较低。
2005年至今农业发展银行建立起了“垂直为主、分级为辅”的内部审计体制,实施内审特派办垂直管理制度,由特派办代表总行在片区内履行审计监督职能。2006年初农业发展银行着手引进和开发审计软件,初步建成了符合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特点和审计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系统),标志着内部审计方式开始进入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新阶段。
商业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更大的信贷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这对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要使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统一,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控屏障,不断提高全行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对进一步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改变原有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如内审机构独立性差、审计职能过于分散、上下信息沟通不畅、内审力量薄弱等问题,打造理念先进、体制健全、运作规范、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二、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功能过于分散,审计范围狭窄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内部审计只注重发挥其监督检查功能和鉴证评价功能,没有体现出内部审计对组织的增值作用。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打造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查问题,更主要的是针对查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内部审计要突破现有的“查错”模式,置于经营管理的更高层次,从过去以真实性审计为主逐渐转移到为农业发展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缺乏对经营效益情况以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审计,也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如管理制度、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审计服务。
(二)审计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实施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现场审计为主,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来实现,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难于得到最佳整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的职能作用,而且实施现场审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导致了审计期限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从而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与现代政策银行要求不适应
内审人员缺乏较高的金融理论水平和多年内审工作经验,部分内审人员,虽长期从事内审工作,但对新开办的业务了解不多,对新业务审计时,标准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整体力量不足,面对农业发展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未能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可能,使农业发展银行内审工作面临较大风险。
三、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延伸内部审计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应扩展内部审计范围,不能仅仅把审计范围锁定在经营行为,应加强对管理层决策行为、决策结果的审计,围绕主要风险环节开展审计。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延伸内部审计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监督检查职能和鉴证评价职能上,而应该起到服务和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各项管理技能的审查,帮助业务执行部门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从监督检查职能,逐步拓展到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咨询和服务上来,树立内部审计就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鉴证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
(二)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
以前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使用原始的审计手段,造成审计人员负担重、审计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等问题,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在经营中实现了电子化,为实施计算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CAA系统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对系统构架和运用其开展审计的特性作进一步改进。
首先,建立科学的审计信息搜集系统,并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操作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对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数据,内部审计系统及时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使各项业务数据直接为内部审计所用;通过影像微缩技术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扫描、压缩,实现审计资料的远程传输和按权限调阅查看,并将电子影像压缩转存为审计证据,实现高效率的无纸化审计与自动化稽核。
其次,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研究,针对每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环节,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转化为数学模型植入计算机系统中,作为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尤其是针对业务风险高发环节积极开发业务数据分析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实现内部审计控制的完整高效。
最后,建立审计结果反馈系统和后续审计系统。内部审计系统根据每一笔业务资料和审计评价标准,自动、定期对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审计反馈系统及时传输给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由管理层责成被审单位限期整改并上传整改结果。后续审计系统则对整改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并与审计标准进行比对,实现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部门应开展“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工作,坚持审计人员进入标准,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在金融行业信息化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应从以下方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一,建立内部审计培训方案,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其他专业知识如财务、金融甚至工程等专业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既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具备综合调查、研究、判断、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三,扩充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熟练的人才,尤其是引入相关专业如经济、法律、机械、建筑等行业专家,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
第四,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查询、筛选、排序、统计计算等功能进行搜集,使用回归分析法、统计抽样法等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数量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
此外,还要训练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性。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银行由传统政策性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应树立重视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创建以“啄木鸟”精神为核心理念,即“忠诚、勤奋、敏锐、坚韧、正直、无私”的内审文化,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功能;通过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内部审计职能、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等手段,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建新.农业发展银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1).
[2] 白雪海.关于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
[3] 刘雪霞.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6(12).
[4] 苏月珍.农业发展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海金融,2000(5).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设施农业是在可控环境农业的基础上优化而来,设施农业更加适合东亚地区的生长环境,设施农业是利用非自然条件,营造自然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农作物与禽畜等,不间断的吸收养分,进一步达到提升农业产值与产量的目标。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1.1我国设施农业的基本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在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基本上可以做到设施农业的全面普及,并且相关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农作物的基本质量,关系到农户的基本收入,而在设施农业普及前,农作物不仅面临着病虫灾害的威胁,也随时可能受到工业化肥安全的影响,使农户的基本收入,长期存在较大波动的状态。设施农业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并加强了我国农业设施的基本建设速度,为农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2我国设施农业存在主要问题
1.2.1科技水平受限问题
我国在设施农业技术上的研究,大多数是由各省级与市级单位组织,相关的技术水平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其余方面也存在不足,其中科技水平受限是主要问题,针对特殊植物的研究,不够全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考虑也不够充分,是导致科学技术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1.2.2硬件设施不完善问题
我国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有些只具备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土地利用率较低,保温、采光性能差,由于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
1.2.3机械化程度较低问题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1.2.4管理与维护问题
设施农业的日常维护,是保障设施农业正常使用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的维护与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基本上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维护与管理措施,设施农业的基础设备的坏损情况严重,长期得不到维护,导致大部分地区的设施农业的基础设备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使设施农业的作用与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
2改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设施农业发展意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设施农业,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所具备的潜力和影响,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2国家给予奖励补贴政策,技术单位给予技术支持
我国为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普及进度,在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在经济方面,对设施农业实施减税与免税政策,并大幅降低农户的贷款利息,同时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实行资金补贴制度,在技术上,相关的技术单位对于设施农业建设方面也作出较大努力,免费帮助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免除农户的相关技术费用,是有关技术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加强农业发展基础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进程
机械设备,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极为重要,设施农业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效结合,使农业产值与农业总产量提高4倍以上,因此,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至关重要,我国国土辽阔,可用于农耕的农业用地较多,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建设与普及速度,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相关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4提高监督与管理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差距甚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3结语
农业发展关系重大,必须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并提高现有设施农业的基础技术水平,在技术推广方面,需要各级省市县政府,切实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作者:韩顺琼 单位: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综合服务中心
关键词:现代农业;朝阳产业;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管理。现代农业是当前极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和土地产出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使农业产业转变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可以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竞争力型产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较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水利、灌溉等有关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每年现代农业技术的项目数量庞大,但得到推广的项目不足总量的二分之一,能够实现普及的项目就更为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多数技术都处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民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农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承担购买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费用,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的调整遇到新的机遇与突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内需的增加,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蕴藏着新的挑战。虽然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的的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一是我国土地等生产资源有限,即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也无法很好的平衡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其他非粮食生产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我国历史政策、耕地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现代农业整体仍待完善,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3、农民生产收入无保障,“谷贱伤农”现象严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农产品产量增加,其价格会相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农产品大幅增产后,农民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提高其生产农产品的销售量。在经济学研究中,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于价格来说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农民只有通过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只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鼓励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应当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的项目。由国家牵头,对农村科研机构进行扶持,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研投资,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鼓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
2.重视发展与农业配套的物流业,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模式,农业与物流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必须要鼓励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创建维护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营销组织;此外,还应重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规模齐全的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式的普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 强农惠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农惠农,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或奖励等措施,推动我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更好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国家应当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和发展,通过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最后,还应在农民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政府可以成为农户担保人,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提高农民的贷款信誉;在贷款抵押方面,则需要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有关政策,使更多的农民凭借贷款务农走上富裕的道路。
此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十分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素质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聘请专业人员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终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以优带劣,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鼓励一部分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返乡,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 (8): 19-21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这对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支持是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动机,而金融支持是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剂和助推器。新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同时居民收人水平亟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对新疆来说,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是有限的,因此在发挥财政支持保障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助推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新疆农村地区正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两个“战场”奋力突围,但效果均不理想。所以,如何才能将通过财政支农政策进行调整,激活新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为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强大的金融活力问题正好摆在新疆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概况
国家财政部将新疆确定为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定点观察单位之后,2010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具体办理事项。《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奖励范围为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辖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奖励资金来源中,70%由中央财政承担,30%由自治区财政承担。
为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力度,提高财政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将喀什疏附县,吉木萨尔县和鄯善县等县市确定为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定点观察县。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以来,提高了新疆县域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激励了县域金融机构对涉农信贷产品及服务的创新,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序发展,中央从2007年开始在新疆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新疆农业保险业务迅速扩大。以吉木萨尔县为例,2007年全县农业保险保额为1308万元,到2010年农业保险保额增长至13938万元,增长了10倍多,有利的促进了农业生产,降低了农民风险,减轻了政府的救灾压力。二是涉农贷款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做出积极贡献。根据“涉农贷款余额/农业GDP”和“农民人均涉农贷款余额/人均纯收入”来计算涉农贷款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从观察县的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涉农贷款对于农业的贡献由0.44增加到0.51,涉农贷款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由0.34增长到了0.49,涉农贷款的增加对观察县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自治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持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区农村金融服务考评奖励暂行办法》,专门对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管理先进单位、政策性涉农贷款投放先进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并抄送获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考评对象包括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疆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奖项设定为:1.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奖,根据考评总得分进行排名,得分前三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为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2. 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人员奖,共设30人。全部由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推荐所属单位或部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第一名可推荐15人、第二名可推荐10人、第三名可推荐5人。3.农村金融服务先进个人奖,共设140人。由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推荐所属单位或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115人,第一名可推荐50人、第二名可推荐40人、第三名可推荐25人。奖励额度规定为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人员奖10000元,农村金融服务先进个人奖5000元。
三、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实行财政支持的要义是:通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逐步解决新疆农村金融抑制的问题,促进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难发现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未将农业发展银行纳入奖励机构范围,影响了其支农的积极性。当前,对县域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发行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与财政、农业等部门密切联系,加大了对涉农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全疆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10月末,全疆农发行贷款余额705.4亿元,同比增长67%,较年初新增205.4亿元,占全疆新增的17.2%。但作为涉农贷款发放主力军的农发行,却被排除在涉农贷款奖励范围之外。
(二)贷款奖励条件设置比较单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中所规定的财政对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15%以上的部分给予2%的奖励政策,虽然可以调动各家县域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但对于上年涉农贷款基数大,本身面向农村,立足农村,以服务农村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
(三)涉农贷款增量办法中没有向成本较高的农户贷款倾斜。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由于受单笔金额小、发生笔数多、管理成本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产生不良的概率高等原因,历来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但在奖励办法中农户贷款与其他涉农贷款实行同一奖励标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追求涉农贷款增量、降低贷款资金风险,更多的偏向于管理成本低,资信状况好的涉农企业,影响到对农户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四)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新疆农村地区引起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村居民无法享受正常金融服务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农村地区严重缺失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机构。财政部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定点观察工作2011年第三季度会议,2011年9月7日-9日,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在会上自治区财政厅介绍的新疆定点观察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看,一是观察县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人保财险公司为主体,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行在观察县的乡镇基本没有设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在观察县仍为空白。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低,观察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部分观察县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于乡镇数量,表明仍有部分乡镇没有1个网点为农民进行金融服务。
(五)新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支持的广度和力度不够,金融产品单一,在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再者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和健全的农村信用体制。这严重制约了新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完善财政支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建议将对支持三农做出贡献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纳入奖励范围内。二是由于涉农贷款连续三年15%持续增长,作为新疆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基数已经很大,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建议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改为予以存量奖励。三是进一步增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普惠性,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议对奖励比例进行细致的划分,对取得贷款相对较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的增量提高奖励比例,给予农牧民基本生产贷款实行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的新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以1%的补贴,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四是建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并纳入中央财政定向费用补贴范围,积极支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农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
财政支持应支持新疆农村金融的发展,使新疆农村金融市场“活”起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财政支持应引导新疆农村金融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构建适应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加大“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产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即应当利用农发行本身是政策性银行,其深入农村的优势,赋予农发行新的职能,引导其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承担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项目,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对经济支持的不足。二是要明确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在支持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责任,即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应利用开发性金融的机会为新疆县域的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农村安居房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等民生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三是扩大新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四是由政府出资创办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向农户贷款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四)扩大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的范围
一是要充分考虑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由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都要纳入费用补贴的范围。二是凡在县及县以下的所有金融机构网点要纳入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赵永胜.新疆“十一五”时期财政、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1(6).
[2]杨军胜.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金融与财政协调问题研究,金融发展评论,2011(8).
[3]薛国喜.民族地区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现代商业,2010(15).
[4]jrb.xinjiang.省略/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48-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ow-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HEN Sheng-tao1,ZHANG Kai-hua2
(1.City College,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3,China;
2.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the function and challenge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as surveyed. Accoring to the comparative data analysi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v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development;survey;countermeasures
随着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低碳农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碳的排放,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意义
为了了解和分析低碳农业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笔者在2012年5~8月对武汉和上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支持机制方面,对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低碳农业目前还处于开发初期,对其支持机制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中,学历高的人数较多。按学历划分,大学以上123人,初、高中51人,初中以下26人;按性别划分,男性148人,女性52人。
1.1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调查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化学物质残留关注度越高。同时,对低碳农业了解程度方面,随着学历的增加,了解程度增加。大学以上学历对低碳农业“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达86%,初、高中学历的为76%,初中以下的为62%。对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中,大学以上学历认为“有必要”的为70%,初、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认为“没有必要”或“不清楚”的明显增多。对于低碳农业是否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高学历的调查对象认同率达到80%,低学历的调查对象则更多倾向于否认和不清楚。
1.2低碳农业发展的意义调查
对表2分析可知,在低碳农业的扶贫作用选项调查中,对增加农民收入项的调查,认为低碳农业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格的调查对象占85.0%,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占66.0%,而对增加碳汇收入不了解的占44.0%;在低碳农业为农村注入资金的选项中,82.0%相信财政补贴,60.0%相信民间组织和碳基金,而碳交易活动为55.0%。这反映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汇交易和碳基金的参与作用需要加强。
在低碳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选项调查中,对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认同度较高,三个子项认同度都超过60.0%,其中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85.0%,说明了我国农村希望对牲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潜在要求。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选项中,减少农村土壤、耕地污染和减少农村水体污染的认同度都超过80.0%。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选项中,发展休闲农业为90.0%,保护农业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木覆盖率超过80.0%,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对这几项的关注度,希望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对这些项目进行更大的改善。
在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选项调查中,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节地、节肥、节能作用的认同度各占50.0%左右。保护生物多样性选项中,降低化肥和农药对其他物种的危害和增加植被,认同度将近90.0%。在新技术和新观念选项中,对于低碳农业生产创新技术的认同度较高,达80.0%,而对观念改变和国内外经验交流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2.1低碳农业发展的主体调查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选项上(图1),有129名调查对象选择“政府”,占总人数的64.5%;有45名调查对象选择“民间组织”,占总人数的22.5%;有26名选择“农民”,占总人数的13.0%。可见,在对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意见上,人们更倾向于政府推动,这是由我国政府部门所具有的较强的支配力决定的。选择民间组织的没能超过半数,说明我国民间组织能力的不成熟,农民的推动力占比最低,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处于被动地位,无力进行主动的碳减排活动。
2.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在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困难选项上(图2),有45.0%的被调查者选择“政府扶持力度不够”,20.5%的调查对象选择“缺乏资金”,10.0%的认为“低碳农业技术不成熟”,15.5%的调查对象选择“农民没有主动性”,9.0%的调查对象选择“低碳农产品价格较贵,市场需求不足”。选择政府扶持不够和缺乏资金的占比相对较高,这说明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部推动力量不够。
2.3低碳农业推广存在的困难
在推广低碳农业存在困难的选项中(图3),有3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健全”,25.0%选择了“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技术、模式”,选择“个体农户难以组织管理”的占21.5%,18.5%选择了“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缺乏政府支持与应用技术是低碳农业推广的最大困难。
2.4低碳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主要缺少支持的选项上(图4),“缺少政策”选项占调查对象的40.5%,“缺乏资金”占30.5%,“缺少技术”占20.5%,“缺少市场”占8.5%。这说明调查对象认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非常好,缺少的只是外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
3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3个方面对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如表3所示。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政策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的赞同率为81.0%,“对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补贴”的赞同率为82.5%;认为有必要“建立低碳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比例达70.5%;认为“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参加低碳农业技术培训”的赞同率为90.0%。上述4项反映了政府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中国低碳农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方式还不太明确,没能制定出相应的配套发展政策。因此,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的低碳化,还需要政府积极思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引导和支持。
2)在技术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以“推广农村新能源”最为受关注,赞同率为70.0%;而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存在的困难方面,认为“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难学”的占88.5%,“已经习惯传统农业技术,不愿改变”的占85.0%,“土地面积小,无法运用技术”的占70.5%。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阻力主要来自于农民主观认识的不足。因此,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耕作,实行间作可提升土地的固氮能力;施用粪肥和秸秆等有机肥料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但会增加农民的劳动力投入,许多农民对此有抵触。另一方面,间作套种可以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碳排放,但这种做法无法与机械化耕种的效率相比,农民同样需要加大劳动力的投入。现今,劳动力不再廉价,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从事非农业生产也可以获取不低于农业生产的收益。因此,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发展低碳农业实现了整体社会效益,却没能带来经济效益,难以获得农民的普遍认同。
3)在资金支持选项的调查中,人们对政府补贴寄予了厚望,赞同率达到95.0%,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占比为80.0%,政府农业基金占比为60.0%,个人自筹则没有赞同票,这说明农村自发组织低碳活动的意识十分薄弱。对于减少低碳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希望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占比为75.0%。综合分析,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效益显著,发展过程中需要来自外部资金的支持。现阶段,中国不论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都没有对低碳农业的开发建立有效的信贷支持机制,保险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也没有发展起来。
4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低碳农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要求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不一致,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4.1培养低碳农业观念是根本
要想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观念转变是根本。没有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配合与自觉行动,发展低碳农业会变成一句空话。要帮助农民不断学习低碳农业知识,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1]。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生活低碳展示村等,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4.2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方向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2]。通过设立低碳农业科研专项基金的方式,依据本地实际,开展低碳农业的企业和个人制订补贴政策,划拨专门资金对低碳农业示范区以及低碳农业基础科研单位提供专项资金扶持[3]。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和经验共享中心,探索建立低碳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设立低碳农业科技指导人员,对农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3金融支持是关键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加强低碳农业金融支持机制研究,特别是开展农业碳汇开发与交易的机制建设。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建立多元融资方式。这个融资体系要由政府与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贴息,担保公司设立担保基金,为低碳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提供资金支持[4]。除此之外,建立农村民间借贷与低碳农业企业的项目合作也是解决融资的可行办法。
4.4技术创新是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专用设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最大化的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碳排放,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低碳排放[5]。
4.5宣传推广是平台
发展低碳农业,建立农业新科技和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建立平台可以吸引和展示低碳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和传播农业低碳科技知识,促进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6]。同时,不同地域可以依据地方的技术和农业基础,建立低碳农业展示与应用中心,整合农业技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推动农业产、供、销和农村居住的低碳化。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培训中心,对农民、农业管理者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促进低碳农业在农村的普及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72-73.
[2]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3.
[3] 孙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8):26.
[4] 高歌,田彬.实施蓝海战略助推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11):22.
[关键词]平度市 品牌农业 农业标准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188-01
平度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更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之一。农业基础环境和土壤质量较好,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为平度市品牌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度市通过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培育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农业,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过程中也创造出了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平度市大泽山镇,明村镇,以及马家沟村这几个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基地,分发问卷调查、了解平度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并且考虑到可实施的范围,采集了土壤样品,因为排除各种人为因素外,土壤化学成分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另外还走访了当地农业部门,获取了关于品牌农业培育与发展的大量资料。对于平度市加快构筑现代标准农业产业体系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品牌农产品的培育提供借鉴。
一、平度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平度市地理位置优越,近几年,平度市充分发挥其资源、技术和产业优势,推进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严格依据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的有关规定,包括管理主体、基地规模、生态环境、技术认证、规程制定、品牌管理、农残检测和统一管理八个方面,使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为整个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模范。到目前为止,完成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有65项,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有100多个,全市农业标准生产基地面积达130万亩。但农业标准化运行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当前农业生产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平度市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进入市场仍缺乏标准。一是标准涵盖的品牌少,一些农产品至今无标准。二是有些农产品虽已有某个环节的标准,但还缺乏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整个过程的标准。三是一些标准的制定不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不适应现实发展需与国际接轨。四是标准的结构不够合理,生产过程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少,缺乏安全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标准。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及品牌农业的建设对策及建议
1、提高市民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以及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在实施“工农对接”中的战略作用。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现代品牌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阶段推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认真制定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特色品牌农业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平度市农业及品牌产业发展现状,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的地方标准体系。
3、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大泽山葡萄”和“马家沟芹菜”为例,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和培育具有平度市地域特色、品质特色和传统工艺特色的产品,通过开展“大泽山葡萄节”和“马家沟芹菜节”等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此提升品牌档次。另外建立的葡萄产业基地和芹菜产业示范园都对品牌农业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更要着手建立农产品检验体系,为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应完善品牌农产品自检手段;应整合资源,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两级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平度市对市内的某些品牌农产品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质量安全QR(Quick Response,即快速反应)二维码查询系统,消费者可以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农产品来自哪里、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和采摘时间等。
在品牌农业的打造过程中,平度市要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立,使农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吕婷婷.平度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制约因素的对策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12
[2] 邓贝贝.平度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问题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12
[3] 杨振辉.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活动调研报告.2011.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26-06
一、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直接作用体现在支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大量投入的资金等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连接和资金导向作用、提供多种筹措资金等方面。但是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真实效果进行衡量。也就是说,金融对于农业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究竟可以发挥多大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却缺乏足够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绩效进行比较以及深入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类分析。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可比性。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时,常常需要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为了使分析结果能够相互比较。在选取指标时应该选择普遍采用的指标,使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区间划分等尽量做到一致。选取既有利于进行横向比较,又有利于进行纵向分析的指标。
2.可得性。在选取指标进行分析时要本着易于从外部信息中收集、获取的原则。要尽量以日常统计数据、相关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其计算的方法也不应过于复杂。
3.全面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在选取指标时要根据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现状,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全面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加以分析。除了要考察相关财务指标之外,还要考虑如相关法律、财政支持等外部因素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影响。运用各种指标从多角度、多侧面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4.系统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指标选取要涉及到各方面的情况。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需要将评价目的与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然后再将各个子系统加以综合系统的整体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
(二)构建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v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方法是依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对各衡量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适用于运用经验、直觉和洞察力等合乎逻辑的方式。本文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分析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5.0版本来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又被称为群分析,是指对样本或指标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组的过程,所以同一组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组内的对象却有着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研究对象多为大量的样本,按各自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借鉴。即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三)指标选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来说也不例外,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尽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衡量,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和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量化分析,通过金融支持的四维分析来客观展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成果及发展现状。
第一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广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维度来分析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范围及数量等情况:第二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宽度,即就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如何体现进行分析,分析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第三维度是金融支持的深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层次分析。对农村经济增长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实施效果来检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到底如何;第四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力度,即对保险、法律等外部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进行分析,这一维度是常常被很多学者所忽略的关键环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除了内在动力之外,外在推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二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在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时不可忽略金融支持外部推动力的作用,即金融支持的力度。
因此,本文以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指标解释见表1。
(四)权重确定
本文中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进行层次化处理,并将其分解为金融支持广度、金融支持宽度、金融支持深度、金融支持力度四个中间层次,再对每一个中间层划分为若干个指标层,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目标层到中间层再到指标层的一个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方案层为13个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理解以及征询专家的意见来进行指标间的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通过这些判断将数值进行量化处理,得到各指标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如下表2。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并得到相关权重结果之后。本文选取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再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分类。
(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整体效果分析
通过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辽宁,排名倒数五位的省市分别是青海、北京、、天津、上海。排名首位的四川省的综合得分为0.535952,排名最后一名的上海市的综合得分仅为0.042946,排名首末两位的综合得分相差12倍。表明各地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成效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广度分析
通过对表4金融支持广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湖北、浙江、山东、江苏;后五位的依次是上海、重庆、海南、新疆、。以排名首末两位的四川和为例进行分析,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数量分别为10684个和515个,二者相差20多倍,说明两者在支持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四川和这种西部地区来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银行贷款,因此带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的数量的差别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支持广度上的差别。两个省市农业贷款的总和分别为5502.19万元和40.8万元,农业贷款的增速分别为165.26%和-25.93%,尽管四川省的农业贷款总和与增速在所有样本中并不是最大的,但却可以反映出四川利用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在不断提高。反观地区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都处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后一位,而造成地区排名最后的原因又是多方面,有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本就不高。同时,由于本文是选择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评价。而地区在四个方面均排名最后。故标准化后数据均为0,出现最后得分为0的情况。因此,对于地区来说,正视在整体经济实力和农业发展水平上的不足,有策略有计划的逐步提高经济水平、金融水平和农业水平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宽度分析
通过对表5金融支持宽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河南、山东、四川、吉林、江西;后五位的依次是贵州、甘肃、青海、海南、。以排名首位的河南为例,无论是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对农业贷款的金额,均处于所有样本中的前列,说明河南省各类金融机构对本省农业发展的支持面广,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较高。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助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排名后五位的是海南和四个西部地区省市,这五个地区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不高。其中,海南省虽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农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5%。农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和优势地位。但随着近些年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资源的配置与筹措力度不如以往,加之海南省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出现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仍是空白的情况。因此对于海南省来说,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气候及地理位置环境,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深度分析
通过对表6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辽宁、浙江、河南、云南:后五位的依次是宁夏、青海、天津、北京、上海。排名靠前的省市在整体排名中也处于前列,说明对于金融支持深度的分析可以间接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当现实条件不允许作整体分析时,可以用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来做替代评价。反之,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天津、北京、上海这三大直辖市,这三个地区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均相对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这些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重心早已从农业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上,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之,三地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打工,导致仍在农村留守的农民数量锐减,从而使得获得农业贷款的企业数和农户数都相对较少,无法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发展的贡献作用,因此其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深度不够也就可以解释了。
(五)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分析
通过对表7金融支持力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黑龙家、新疆、吉林、内蒙古、宁夏;后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北京、广东、天津、上海。以新疆、内蒙古为例。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成就了新疆果品远销海外,因此,对于新疆来说,尽快扶持果品业进而带动农业,最终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新疆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而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帮助实现新疆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新疆地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蒙古是羊毛、稀土、煤炭资源的主产地之一,农林牧渔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故对于农业发展,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及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腾飞。排名后五位的地区均为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未放在农业上。故其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浙江是我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制造业、服务业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非农业;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广东省自古以来也不以农业作为主产业;北京、天津、上海三地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再是三地金融支持经济的主要关注点。
从表8中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4个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这四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最为明显,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层次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辽宁、黑龙江、江苏、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吉林、河北、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江西、甘肃、贵州,这16个省市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弱一些,其支持效果也不如第一层次的4个省市那样明显,但好于处于第三层次的剩余11个省市自治区:第三层次其余的11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海南、福建、广东、山西、宁夏、重庆、青海、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最弱。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省市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如四川、河南、山东。地区支柱产业也多为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对于这些省市来说,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农业问题被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十分显著。另一类是农业强省,例如号称“大粮仓”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4.32%、9.65%、5.88%。说明在这些地区金融的确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反,排名靠后的省市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金融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一类是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不甚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城市中,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多为科技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高附加值、高辐射效应的行业,农业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导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忽略了对农村、农业这一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的关注,致使金融等手段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造成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不甚理想。
从总体来看。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果。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反而不如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好。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以排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深入分析排名背后的内容。对于有些省市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战略角度考虑这些省市在评价排名中就理应排名靠后。相反。一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这些省市和其他省市竞争的有利武器,农业发展理应受到重视,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也应好于其他省市。
总之,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可以说本文构建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今后可以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测度的。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实证分析部分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了农业经济增长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发生,各地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达到完善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目的。
(一)合理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合理构建以现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基本框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当地将中国农业银行现阶段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划归到政策性银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强化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农业项目的先期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和分散风险,激发商业银行介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和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二者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业务监管。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使之成为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完善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尽管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到农村信用环境的评价。但信用环境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要不断强化农户、企业的信用意识,明确声誉等无形资产对农户、企业的重要性;第二,完善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记录企业失信等违约行为,实现全国联网,共同约束农户、企业的行为。
(三)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创新农业担保新方式
针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创新农业的新担保方式,尽快建立由国家财政出资,农村企业、农民共同参股的担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