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原有课程结构相对单调,各学科之间整合紧密性不够,构成此类课程的各个学科层次要么缺少能级差别,造成教学和训练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么能级差别较大而缺乏衔接和联系,致使承担不同结构功能的学科在理论研究探讨与实践总结创新方面的分工不鲜明,影响了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上的互动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何制定出整体培养方案,规划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语文教育知识素养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自身教育和训练功能的主攻课题。凸显实践教学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特色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技能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科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传授来完成。作为对某项活动或事业的深厚感情和执著追求的思想情感,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验和深化。语文教育能力、技能作为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实践性心理品质和操作方法,更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教育实践才能发展和培养起来。著名行为心理学家葛漱里说,某种活动能力不是由单一行动训练便能够形成的,复杂能力的形成需要复杂的尝试与练习。
总的来说,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
语文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各种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剖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出发,再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和重要性几个方面,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 小学语文 隐性知识 应用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9-01
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手段已经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知识可视化通过将艰涩难懂、不容易理解的语文知识利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表现,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数学计算可视化、数据研究可视化与信息网络可视化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即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图像、影音等图解手段使一些较为复杂深刻、晦涩难懂的知识能够得以更加简洁、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对思维、经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概述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智力与认知水平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一些内容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与掌握,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大,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这种现状,人们逐渐将知识可视化方法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可视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很好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而且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一些小学生很难进行理解与掌握的隐性知识,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大纲、思维导图等方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容易被小学生理解的显性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2]。
三、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实现
由于知识可视化对隐性知识具有化难为易的功效,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与特点,因此,知识可视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始被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1创设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们的学习与思考
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将新型的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与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影像与表格大纲等可视性元素,二者正为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构建起语文知识系统,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领悟[3]。小学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时,可以适当的利用可视化教学中的可视元素,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并培养学生们观察问题、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新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关键词语图形结合的方式将整篇文章的知识框架勾勒出来。促进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3.2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将语文知识归纳成知识网络,形成“集体大脑”图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只是可视化教学手段进行运用时,运用的手法比较灵活。教师利用分组教学方式将学生们分成了一个个语文学习小组,同学们通过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绘制出自己的语文知识可视化图表,并且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小组内其它成员进行交流与分享,形成一个汇集所有学生优点的“集体大脑”图,调动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4]。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指导与纠正,再将班级学习小组的语文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整个班级组的语文知识“集体大脑”图,使学生们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期,并且其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再加上语文知识的复杂性强、较为晦涩、知识多为隐性的,小学生不易于理解与掌握,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可视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还明显的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4):13-16.
[2]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27.
[3] 袁国明,周宁.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93-9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魅力,在吸收并借鉴多元化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生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围绕新课标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使其充分展现自身魅力,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此,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1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大石块”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中,特别重视字的教学,集中识字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儿童入学以后,需要花费大概一年的时间来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逐渐成“三、百、千”那套,即《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刚好有两千多个经常使用的字。再加上“三、百、千”有着整齐的音节、押韵,有利于儿童记诵。为此,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三、百、千”是重要的教材,并对学生进行集体识字。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学境地呢成为第一“大石块”。主要是因为儒释道三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精髓,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主流。就经典而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典范性。国学经典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弟子规》、《孟子》、《论语》。就“经典”而言,它折射出民族的智慧与灵魂,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可见,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以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蒙童阶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纯正无邪品质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气质,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自“”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新课标背景下,对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找回那些丢失的重要东西,重新构建全新的社会文明秩序。
2诗歌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二“大石块”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中,诗歌经典便是其中的第二“大石块”。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诗性文化,而诗教便是中国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民间,五言绝句是孩子咿呀学语时候背诵的重要内容。《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作品,其中提到对诗歌的认识,对于文学来说,诗词远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和散文相比,诗词所含的无言之美更加丰富。就散文而言,注重情感的流露,就诗词来说,更加注重含蓄、暗示,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来吸引读者,有着朦胧之美、意境之美。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想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欣赏素养是首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诗词的重要性,为培养鉴赏无言之美素养提供利用的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诗歌教学放在关键性位置。但在筛选小学诗歌的时候,需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中心,以现代诗歌为辅。结合小学生已有的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小学一、二年级以历代经典绝句为主,大概有80首;三、四年级重心放在唐诗上,大概有80首,五、六年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古诗十九首》、《诗经》,也有80首。就现代诗歌来说,要把重心放在名家短篇上,要结合小学生已有水平,选取中、外名家的作品,比如,泰戈尔、冰心,大概有60篇。借助这些诗歌经典,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气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儿童文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三“大石块”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面向的是历史,而儿童文学经典则面向的是现代、儿童。就儿童文学经典来说,主要写给儿童的,充分了童趣、童心以及想象力,符合儿童各方面的特点。《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说道:文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精神与思想教育,更是一种美学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地提升,比如,创造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就儿童而言,是他们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哲学家等,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小学文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儿童文学特点,合理划分,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绘本阅读,在中、高年级学生中,以童话、儿童小说为主。此外,教师要全方位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各方面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名家名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多鼓励他们自由、共享、亲子阅读,使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体系,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围绕这“三块大石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换师生角色,增加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事业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作者:张海燕 段书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第八小学 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石集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38-42.
[2]蔡佐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74-76.
摘 要:小学语文是我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由无束的个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生往往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反而会专注于其他使他们更感兴趣的事情上,造成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低、效果差,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转变课堂教育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迎合小学生兴趣去做出改变,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真正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对世界处于探索阶段,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而在课堂上他们很难做到一本正经地听教师授课,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极低的,学生真正吸收的授课知识也是很少的,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是极有害的。然而小学生的天性如此,尚缺乏学习的动力与毅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劣势变为优势,增加课堂趣味,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优化教育方法,开设趣味问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一、小学语文传统课堂的弊病
1.课堂氛围差,学生积极性低
小学语文的传统课堂上,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枯燥无趣,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在其他事物上,不能完全跟随教师思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自然不能积极主动回答,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吸收效果差。
2.学生心智、能力开发不完全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启蒙的重要步骤,而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若学生不能获取有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心智、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开发,长远来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是贻害一生的开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基础工具学科不能掌握,贻误高阶段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为以后接受更高的教育打基础的,若基础不能打牢打实,则势必会影响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到那时追悔,为时已晚。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学好语文,打牢基础,顺利走向更高学府的殿堂。
正是基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种种弊病,其害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打造新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它是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目的的重要举措。
二、创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措施
1.利用小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之好奇心对于语文学习是坏事,亦是好事。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设竞猜等小互动,多提问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学习变得生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趣味化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导致课堂效率极为低下。从趣味入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课前预习提问开始,到课后复习巩固,赋予知识活力,让学生爱学、爱听、爱看,热爱学习。
3.潜移默化,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去找寻语文的乐趣。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融入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小组争光,建立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状态。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5.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语文课堂
现代多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本,为学生播放音频、动画、电影等,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更深的印象,使知识更易于接受。
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不喜欢规矩束缚,在课堂上常常做出小动作,此时,教师应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如何将这一缺点转为优势。经常在课堂上开设小活动,既满足小学生好动心理,又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优化课堂教学,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趣味化教学,迎合小学生口味去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恼火地去强行改变学生的天性。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将有效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况,真正使小学生受益,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增加学生汉字词语的积累,培养智商、情商,增长各方面能力,收获正确的价值取向及人生态度,为一生的轨迹画下最重要的开端,这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1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1.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2.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2.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德育;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相较于其他的科目,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优越条件,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条件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特点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和渗透性。首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如讲爱国题材的课文,低年级的只需告诉他们主人公的不屈精神,而对于中年级的就要告诉他们爱国的思想,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其次,就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体会到语言和文字中所表达的美好和情感,让学生们对文章中的“美”和“情”有所体悟,同时能对其产生共鸣。最后,是要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课堂上的阅读和讲解,还是课后的作业或作文的题材形式,都是对德育进行渗透的必要环节。
二、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方法
1.在课堂的教学中渗入德育
要在对课文的讲解中加入德育,从对字、词和句的理解上,让学生在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了解到其中的思想。要在进行课文的介绍时加入真实情感,以一些方法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现出
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实地体会到课文中的美好。
2.将德育渗透到课外阅读和其他活动中去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应该根据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多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杰出人物故事讲座类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对其中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在课外阅读时,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向他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在故事情节中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地有所收获。
3.教师要以身作则
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师在一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拥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此要重视起来,时刻注意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学提出:实现教学现代化主要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则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开发与应用教学软件,将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基础,引发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语文这个学科和生活时刻都在密切联系着。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很重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花束灿烂地开放,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动脑。
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一、当前环境教育的基本情况
环境,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有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环境是提供各种精神和物质条件来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帮助的全体集合,据此,可以将人们的生存环境分为两种类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活的乡村或者城镇,自然环境指的是包括水、空气、阳光和动植物在内的全体集合。环境对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环境有时会阻碍人类的正常发展,这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自从人类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到了近代,人们开始肆意地破坏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土壤沙化、酸雨、动植物种群灭绝和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现象的发生,这是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修正,让环境和人类更加和谐,所以,进行环境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环境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澄清概念和认识价值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让人们正确了解物理和生物环境同人类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此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具体来说,环境教育涉及两种不同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说来也就是人类的整个环境与环保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关系。通过环境教育,人们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对环境教育高度重视,已经将环境教育运用到了学校教育中,而且,国家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一项规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必须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应当承担重任。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是国家的希望,万事都要从孩子做起,因此,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成为必然。但是,当前环境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单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环境教育的运用还有以下几个现象和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不能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运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其中与环境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其次,部分老师没有将环境教育充实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是否实行,以及量的多少,大多是根据喜好和心情来决定的,学生接收到的内容也多是零碎的,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再次,教材的内容和思想意识缺乏与时俱进的战略性眼光。在教材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之类的语言,很少体现出污染、缺水和土壤沙化等真实存在的环境现象。最后,部分老师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意识。总观上述四个现象和问题,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已经刻不容缓。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环境教育的原因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教授的就是汉语的语言,因此,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将环境教育运用到社会和自然学科中,而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内容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环境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此,将环境教育运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所有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社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对人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因此,要实现人格教育,首先就要抓好语文学科教育,为此,必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环境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学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化,最终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文笔都是优美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进来,可让学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生在内心会自动产生一种要保护它的意识。最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是多样化的,其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如社会、自然和人文等,其中也有部分科普类的文章是与环境相关的,这些文章所介绍的相关知识也有益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三、在环境教育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有着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要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个教育活动都是经过老师的计划和组织完成的,所以说,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放弃传统教育观念,充分运用环境教育。
当前,还有很多学校不能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运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教育就要教语文,环境教育就要教环保,没有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当教材中出现有关环境的内容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只是将其作为单纯的语文知识。因此,现在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小学语文老师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将环境教育运用到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注重自身环境意识的培养,身教重于言传。
伴随着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提高每个人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环境教育是由老师主导的,为此,老师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这对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则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要让每一位老师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还是要靠老师自己。为了增长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老师可以订阅各种与环境相关的主题杂志和报纸,也可以通过网络到网络上查询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并且具有了较高的环境素养,才有可能注重环境的保护,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自觉地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
四、如何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
1.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帮助下完成的,其中,有很多文章是与环境相关的,这都是一些对环境教育有利的材料,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起来,并以之为基础实现环境教育。首先,要注重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因为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和文章是与环境有直接关联的,能够体现出环境中的事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和谐。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果自己能够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的美好,如果有哪些没有达到,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环境恶化,自己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的不幸。其次,要注重对大自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与环境相关的文章,大多都是一些寓言类或者科普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与环境相关知识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往往能体现出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或者人类是如何治理环境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实现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再次,教材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比如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和古体诗等。这些内容,并不是单纯为了描写环境而描写环境,而是作为一种情感传播的媒介,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文章时,先要让学生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去体验文章中描写的环境,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同这样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感受某种意境,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周围的环境当中,逐渐让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最后,教材中有些文章描写了部分人类的活动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自然灾害的产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体会到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进而努力学习,用更有效的方法去保护环境。
2.将环境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中。
作文的写作是作者在对现实生活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之后,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训练中,要启发学生时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人与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另外,由于小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心里都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可以让他们用寓言的体裁进行作文写作的训练,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动物甚至植物的心理,以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3.将环境教育运用到语文课外活动中。
在语文教育中,课外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古迹,也可以让学生去参加各种环保的宣传活动,等等,让学生对环境产生情感共鸣,愿意主动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环境教育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岚.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0.
[2]周军海.环境教育中注重层次性教育[J].环境教育,1999.
关键词:儿童文学 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教材编写
伴随着儿童文学发展的日趋完善,儿童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帮助。在儿童文学的研究成果中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一.“儿童本位论”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指导思想
为解决儿童文学的概念问题,五・四时期,有关的研究学者引用杜威的观点提出了“儿童本位论”的观点,强调了儿童的独特性、自觉性以及独立性,这一观点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指导思想。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多彩。”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课文内容的编选应本着挖掘孩子的天性而进行,能够以儿童为主体,启发儿童,引导儿童,真正做到“发现儿童”而避免儿童的集体“失语”现象的发生。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成长等方面的内容选择倾向。以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编写中,整本语文教材共32课,分成了8组(见表一),每一组所关注内容都不同,但都拥有相同的指向――儿童。
周益民老师认为,是否做到儿童本位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张扬孩子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儿童真正成为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儿童的成长成为教材所关注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在教材编写中以儿童为本位关注儿童的成长,要求我们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特征体现,首先是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文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相应的文学接受能力划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幼儿文学常常是通过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来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道理;而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从思想和情感上都有了提升,要求儿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幼儿文学被运用于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编写中,而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则被运用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以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的教材内容在逐步提升,要求也在提高。
儿童文学的不同形态在小学语文教材不同年级的编选,即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教材编写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体现。这样,教材既能使儿童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激发儿童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学习激情。
二.儿童文学作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体现:资源保障
“儿童本位论”的运用使得儿童文学作品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倾向也愈发的明显。所谓儿童文学化,就是用科学的知识做材料,拿儿童的兴趣做编制标准,从实质方面看,是各科知识的读本,但是从形式方面看,却是文学。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首先表现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占了很大的比例。以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见表三),随着儿童的学段的提高,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也在提高;而且,在不同的学段会有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占主要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出随着儿童学段的提高,语文的要求和难度也在提高。这是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儿童的学习规律的相互统一的结果。儿童文学作为重要的语文教材资源已经进入到了语文课堂,正在当代语文教育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文学的功能发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目标要求
小学语文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的课程,强调在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完成从字到词到句子到段落到文章的外在认识性学习外还必须要进行运用、思考、审美、创造等内在活动的培养。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能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儿童文学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还是儿童文学的符合儿童天性的丰富的内涵都是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接受能力的,能帮助儿童把文字与生活很形象的联系在一起而完成文学化的审美。以儿童文学为重要的教材资源的语文课程便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完成了人文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使语文教育的培养人的本质要求的实现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儿童教育包括语文教育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天性,避免以成人的视角和价值观来拘束儿童。丰子恺先生提出“时间世间教育儿童的人,父母、先生,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盼望儿童像大人,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宁可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成人以后。――这痴呆就是童心。”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就应该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儿童观”,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的成长,而且教材内容应该能够与儿童产生共鸣,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语文。而儿童文学的成熟发展从各个方面都逐渐吻合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要求,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更加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利用》(项目编号:0605150)和贵州省基础教育省级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利用》(项目编号:2006B0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