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有利影响
1.有利于区域特征尺度差异的理解
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分析区域地理事象,分析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把一个区域放置于多大尺度的背景来分析,其复杂程度是有差别的。仅从视觉感受来说,观察到的地物特征就不相同:视野越开阔、越远,观察尺度越大,观察到的地物细节越粗略,其特征越抽象和概括。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区域特征表述因区域尺度大小而不同,呈现给学生的是较为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教材对大洲、大区、国家、国家各级分区、局地等尺度渐小的区域的表述,表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由概括到详尽等特点,符合空间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区域特征尺度差异的理解。
2.有利于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区域的划分具有层次性,存在从属和嵌套的关系,大尺度区域是小尺度区域研究的背景和依据,小尺度区域所呈现的特征是大尺度区域特征的具体化和细化。利用教材表述的这种特点,结合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尺度“大小”分析概括区域的整体性,总结地理空间的有序性规律,并灵活转换分析的尺度以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提高地理空间思维的灵活性。若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在球观、域观和局地观之间灵活转换,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会使他一生受益。空间素养良好的人,会自觉变换尺度认识世界,因地制宜分析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在看待现代诸如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时,就懂得既要在区域、局地尺度上分析原因,又要在全球尺度上寻求解决方案。
二、不利影响
1.不利于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以典型案例的形式组织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弱化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减少了区域案例的数量,教材容量十分有限,对能力的要求却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大多采用归纳、比较、综合等方法探究教材中的区域案例,归纳区域特征、认识地理差异、了解地理成因,从而“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自主建构认知体系,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如何获取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和阐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而后面这个过程更为重要,所需要的正是演绎与迁移能力。教材对同一尺度不同区域特征表述的差异使学生在综合分析并构建认知体系时会产生混乱,理不清思路,很难构建适合迁移的知识体系,自主构建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样一来,认知方法无论在同一尺度不同区域间迁移,还是在不同尺度同一地点间迁移,都很难进行。
2.不利于区域特征认知结构的构建
荷兰学者认为,足够的地理知识是学生成功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基础,要提供给学生清楚明确的地理事实和概念上的框架。到了高三总复习,由于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必须以典型区域为例,并与系统地理相整合,在高考的维度下整合提升。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区域是典型的,但区域特征知识是零散的,分析尺度、表述维度、概括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具体零散的区域知识,在实际应用时,思维方式也会被记忆中的某个知识点左右,而如果这个知识点是片面的、不具有普遍性的,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就被限制在某一个方向上,甚至出现错误的结论,这就是迁移能力僵化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这种负迁移作用就会越小;自主建构合理的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可以系统整合、内化所学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3.不利于区域特征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教学评价是我国地理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地理表现标准,评价方法始终以笔纸测验这种终结性评价为主。新课程理念又认为,学习评价的重点不在于识记知识的准确性,而在于使用技能的熟练度,更在于探索问题的多角度性和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这对以笔纸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提出挑战,组编怎样的试题能体现过程和思维评价?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在微观尺度上的区域特征分析案例很少,表述也是残缺不完整的,这对整合构建特征知识体系造成干扰,使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维度和准度方面存在缺陷,很难形成“标准化”的答案。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不同尺度区域特征表述的差异和不同尺度区域特征表述的重构与转换,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思维能力。
[摘要] 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现代教材改革趋向,地理学科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充分使用教材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地理教材 培养 学生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现代教材改革趋向。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一)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一、把握教材
专家认为,考生复习地理最主要的事情应当是要回归教材。地理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材料。(二)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体现。(三)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传输过程。为了保证这种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达到“全”(是围绕特定目标相对地“全”)“精”(有针对性)、“准”(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要求。教材就是目前能达到“全”、精”、“准”要求的最好的传递信息的媒介。因而,在地理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紧扣地理教材,真正做到“以教材为本”。要通读教材,深钻课文。我经常对学生说:复习地理的前,你们应该把地理书当小说一样看,从头至尾、连图带文一起看,要轻轻松松的看。看完了之后,再根据考纲的要求,明确重点、难点,深入研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题目类型再多,再复杂,它也是以教材为纲变化出来的。
二、学会读图、用图
地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它能够十分形象地反映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复习地理的最基本方法是要心中有图”,一幅地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往往比几页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文字形式、数据形式的复习信息还多。而地理考查往往也与地图紧密结合着,读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引导学生把文字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引入各类地图中理解。
在日常学习及复习地理时,应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地图认知要求:
(一)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一般的地图都有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提醒学生先注意找到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指导学生根据图表的特点,判断地图类型,再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例如读美国图,就要指导学生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去读: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农业区,工业、城市等等。之后应该让学生集思广益,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从图中得出,阅读时这一类区域地图应该怎样读。那么今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总之读图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事物。
(二)培养优秀的读图能力,快速获取地理信息。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1.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这个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是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2.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例如利用长江流域的地形、地势及气候特点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利用亚洲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等分析其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三)学会建立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中国政区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学习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经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其次,强调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的清晰、准确的形成。初中阶段的学生至少要构建以下几幅心灵地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地图在复习地理的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老师来说,真正的“授人以渔”,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地图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形成能力,用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提高应试能力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理生物的会考是他们第一次比较正规的考试,缺乏考试经验,应试能力也就相应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成了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是多数中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理环境。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将自身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亲身感受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生动的实例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这些地理素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乡土地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把书本的理性认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析家乡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形成正确的“人口一资源一环境观”,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促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土地理以一种新的思路整合课程,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音乐、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本地区的特色,展示本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对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
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课堂教学面向班级全体学生,集中讲授乡土地理知识体系,传授乡土地理研究方法,布置野外调查考查访问的要求及步骤方法,因此,乡土地理课堂集中教学是必要的。同时,乡土地理课外教学形式不可缺少。通过课外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大量丰富的地理知识;二是锻炼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三是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加强对家乡的情感。课堂内外的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主要考虑一定课时内让学生对乡土地理有较完整和系统了解,而课外教学侧重某项重点内容进行。当然课堂内外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统筹安排,相互之间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为课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为开展课外活动作好准备,也可把课外教学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深化和系统化。
2、集中授课与分散授课。集中授课时间里,可以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的特点,认识人地关系在家乡的特殊表现形式。分散授课是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性地把乡土地理知识与其相关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讲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乡土经济特点。就教学形式而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课外教学应根据活动要求以分散授课为主;就教学年级而言,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知识体系,高中年级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初中年级应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授课为辅。
3集体与个别相结合。乡土地理教学除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各种教学活动外,还应注意对一部分有地理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开展比较深入的乡土地理研究活动,引导这一部分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有关乡土地理的研究技能和一些易学的生产劳动知识,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开展个别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活动范围要立足于本区域开展。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选材原则
1、切忌牵强附会。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对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将乡土地理教材牵强附会加以应用。一是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乡土地理教材不选用;二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尽量不选用;三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可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一般不选用。
2、避免喧宾夺主。中学地理教材各章节知识点,一般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应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注意避免喧宾夺主,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材料经常更新。乡土地理详细数据和材料收集一般要到地方政府各个主管部门进行逐一收集,难度较大,而且有些材料中的数据、所表述的现象等更新较慢,特别是人文地理相关材料时效性不强,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容易造成误差。因此,在乡土地理教学的选材中应注意材料的实效性,要经常更新,从而减少教学误差,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一、地理课四步骤演绎导读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的四步骤演绎式导读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吸收了整体、有序、反馈等现代教学原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构和初中地理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特点:一是以一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位,按课时进行整体设计,便于教学实施。二是通过某个单元地理教材内容(课文)的教读带动其它教材内容的自读(仿读、试读)。三是以阅读为重点,读练、读讲相结合,从整体到段落演绎渐进。因此,我们在导读中注意到三个方面:
1.可操作性我们发现,让学生随心所欲,零散杂乱地阅读,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往往要在逐字逐句读完课文后才懂得意思。但如果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方式、次序进行自学,则能迅速抓住课文的关键意思,事半功倍。可见,可操作性对提高自学的速度和质量至关重要,能保证信息输入的质量和效率,使输入的地理信息更富于目的性,从而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2.实践性教学经验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将一般的学习原理自觉地、顺序地运用到学习中去。教师仅教会方法还不够,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模仿和练习,使学生将已获得的方法、技能系统化、个性化,内化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并达到能熟练地迁移的水平,这才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结构性教师在导读中要注意挖掘或揭示出各章节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对教材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考虑采取最优的方法、步骤进行导读,帮助学生对自学内容进一步理解。
二、地理课四步骤演绎式导读的方法
按照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结构性的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中采取教读、自读、测读、讲读四个步骤进行导读。
1.教读指导学生按照整体阅读、段落理解、回归整理、练习自检四个环节进行自学,教会学生学习同类地理教材内容的方法,指导怎样去学习这一类课文。即让学生学到新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获得阅读同类课文的方法,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
(1)整体阅读教会学生从自学内容的整体出发,在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对学习内容的宏观认识。因此,整体阅读要求做到概括性和关联性。①概括性即对阅读课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进行阅读,快速了解学习内容概要,通观大意。②关联性一个课时讲述某个国家或地区,其内容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呈内关联性。本节课内容与已经讲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相邻,或在自然、社会条件方面相联系,呈外关联性。地理教材的关联性体现了学习内容的递进、并列、交叉等联系特点。对内关联性,在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理顺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形成、发展过程;对外关联性,要指导学生从已学内容的性质、方法、推导与它相似的新课内容的性质和方法,从已知事物的特征看未知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迁移,使一些与前面相关的内容只要学生稍加分析和对比就无太大困难地加以理解的掌握。
转贴于 (2)段落理解教会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本课时的内容逐段进行深入的学习。一个课时的教材内容通常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并以相应的地理图、表、画(地理照片、漫画)。一个段落又是由一些句子组成,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语序组织在一起。指导和提高学生段落理解的质量、效率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找出中心句,一般多为地理概念特征、规律等概括性表述。找到了中心句,就抓住了理解段落的关键。二是善于将课本中的地理图、表、画交互阅读,注意发掘教材中地理图、表、画所提供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以课本的结论为地理图、表、画内容,以地理图、表、画信息作为课文的表述,加深对段落表述的理解,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
(3)回归整理在段落理解中,提倡学生对阅读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圈点标画和评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思路,整理出读书笔记,把分段阅读所得到的认识联系起来,回到整体上进行思考,使对教材的理解更趋深刻、全面。
(4)练习自检教读既要使学生能独立地阅读,整理笔记,还要能对自学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自检。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自检时可利用每节教材中附有的复习题,不必另搞一套。要使自学活动始终围绕教材环环相扣,即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使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得到全面的落实。
2.自读包括仿读和试读,前者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按照教师教读的方法模仿阅读新课文,后者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进行阅读,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教读的方法。
3.测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巡回察看,抽查笔记,个别提问和少量诊断性小测等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检测学生自读的质量,收集反馈,用以确定讲读的内容。测读的教学要求以地理教学大纲对本节的教学目标为准。
4.讲读在学生自读、测读的基础上,教师用适当的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联讲解,并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加以矫正补救。讲读要突出重点,着眼于释疑解难。要防止面面俱到地重讲一遍,久而久之,学生每次以为老师还会重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做好四步骤演绎式导读的要求
1.导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体现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在导读中时间安排要恰当,通常学生自读的时间不少于二十分钟,讲读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要逐步减少讲读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
2.导读要重视启发式,提倡师生共同活动。
教师在导读中要循循善诱,允许学生在小范围内低声讨论,使学生的自学情绪饱满、愉悦。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时,重在启发引导,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的作用,切忌越俎代疱。
【关键词】注重 ;培养 ;教学 ;表达 ; 学生 ; 教师 ;语言
在高考地理试卷中,主观题往往失分率较高。原因主要在于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用较多的文字去表述,而这恰恰是很多考生的不足之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地理学的概念、原理来解释、说明一些地理学问题时却显得词不达意。因此,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应注重以科学、精炼的教学语言表达影响学生
地理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教学用语要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时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糊笼统。例如,讲“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区域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在北回归线上就不是最大值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
首先,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上。例如,如果说水循环中的“陆地内循环”指的是“发生在内陆地区的水循环。”,显然把话说绝对了,不科学,而应该理解为“发生在大陆上的水循环”。但如果说“陆地上所有地区都既有海陆间水循环,也有陆地内循环”,却又把话说得太模糊,也是不够科学的。地理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地理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因此,对一些平时习惯的说法要慎重,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着意纠正,教学语言一定要有依据,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其次,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任务是在地理学教学中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阐述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炼。在讲授地理概念时,语言应准确、生动。切记拖泥带水,简单重复,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情。例如,在讲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这三个概念时,虽然这三个概念意义相近,但内涵却不同。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区域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数量最少。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尽可能不讲土语或方言,要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同时,也要规范自己语言,减少口头禅,不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说。另外,还要十分注意常用字的标准读音,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葳”中的“兖”字和“葳”字读错。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教学,切记不能把地方方言或土语随便搬进课堂,否则易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失去课堂的严肃性。地理学教师应对易读错的字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教学中读错字是极不应该的,他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
2 注重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
地理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地理学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
教材中的语言一般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但能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纠正头脑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除了要明确目的要求以外,还应强调如下两点:①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因、过程等知识,该记忆的就必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地理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⑵要求学生边阅读,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的复述其中的某些内容:例如,在讲完“背斜和向斜的‘顶部’和‘槽部’在外力作用下分别形成山谷或山顶”知识点后,指导学生阅读并复述。这样,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训练,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新教材中对有些知识点的介绍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省去了某些推理过程,或略去了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推理、分析。比如学生在学习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气团、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因果联系如: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控制地区――这一地区就气温下降――空气下沉――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在这种推导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而且理清了思维脉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顺着事物发生发展规律考虑问题,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以后的答题中就不会出现“天气好转,气压上升,气温上升”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了。
4 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摘 要: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基本理念,怎样在高考中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是地理教学者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学 教学启示
我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了,通过不断学习,我收获很多,下面简单谈谈,相信对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一、要知道新课程标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新课程在理念上、方式上、学科价值上都表现出与老教材的不同,让学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地球的运动、大气、水、地壳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地理学习的评价上,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重心,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材上,将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的整体性。同时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教材。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教材,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往往直接给出而无需考生记忆。这在多种版本教材并行的情况下,体现公平性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多以地图、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教学和教材注重创设情境,地理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和时代感,将教学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时代感和情境化既能体现教材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用和生活,又能增强地理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际舒缓情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多分析案例和课例,激发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要重视自主合作学习,组织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习能力方面,更要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
二、要蹲下身子扎扎实实反复研究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特点。
2013年是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由于是第一次,师生对这次考试的考题特点较关注。我们要反复研读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符合《考试大纲(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版)》的要求,贯彻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平稳,内涵丰富,主旨鲜明,显现信息表述明了,有效性强;试题选材蕴意深刻,导向性强;试题设问巧妙灵活,逻辑性强;考核目标全面,综合性强等,合理地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很好地遵循高考试题科学性服从公平性,公平性服从稳定性的原则,使我省高考实现从大纲版向新课标的平稳过渡。从试题特点看,本套试题覆盖度广,但没有偏题怪题,考查内容均以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为主。因此,高考复习应该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不是一味攻坚克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题目形式上都是图(表)文相结合,有人口迁移坐标图、等值线图、区位图、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前后对比示意图等,采用文字、数字、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很好地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及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考生入题容易,准确表述不易,在应答过程中地理思维得到良好的区分和展示,充分体现“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命题与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命题者通过具体的地理情景对试题的难度进行合理把握,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使问题与所提供的情景保持一致,突出结合区域性问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综合性技能的运用,强调地理理性思维的延展。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体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探究性与开放性的问题,考查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小区域的现实性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要求更高,这种问题给出正反两种观点,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主观性很强,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思维阐释问题。教师只有不断钻研新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下的高考,指导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量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愉悦的心情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在教学中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注意创设合作情境,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看法或修正意见,学习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课堂教学高效有用,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实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在地理上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
一、两版教材简介
1.美国教材简介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由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中文版(译为《科学发现者》)由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全书以“单元—章—节”的结构展开,包含“地球科学”、“地球构成”、“地表演化”、“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和环境”和“地球以外”8个单元,共30章、97节。“天气系统”位于第四单元“大气和海洋”第十二章“气象”中第二节。
2.中国教材简介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章—节”结构展开,分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章,共16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位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第三节。
二、两版教材比较
1.美国教材栏目设置更多样
人教版教材设置的栏目有活动和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两个活动和一个案例。两个活动分别编排在锋面与天气、高压低压与天气两大主体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理念。案例被安排在最后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与我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栏目设置更多样,包括学习目标、概念术语、真实世界阅读链接、阅读检查、评估等。
(1)学习目标。其设置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地球科学》教材直接将学习目标呈现在每一节内容中,“天气系统”目标如下:比较和对比三大风力系统;识别四种类型的锋面;区分高低压系统。这样以条目形式把重要知识点一一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依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概念术语。《地球科学》教材通过“概念回顾”和“新概念”把每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加以罗列,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概念回顾”是将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地理概念进行复习巩固,如“天气系统”中的“对流”。“新概念”是把本节课将要学到的地理概念提取,如“天气系统”的新概念有“科里奥利效应”、“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信风”、“急流”和“锋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即在学习者已有经验基础上,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过程。新旧概念的罗列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帮助其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真实世界阅读链接。其内容相当于每节课的引入,“天气系统”一节的阅读链接:夏季的某一天,你可能享受凉爽的微风。然而,在冬季的某一天,你可能会避免寒风。风向是维持世界各地热量平衡的全球空气流通系统一部分。这部分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设置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获得体验,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出主题,激发学习求知欲。
(4)阅读检查。美国教材的阅读检查类似于人教版教材的案例,“天气系统”一节的阅读检查:预测美国大多数龙卷风的运动方向。
人教版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案例有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案例以长篇大段的方式呈现,却没有提出要求或问题,缺乏启发性。阅读检查与人教版的案例不同在于,阅读检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并明确提出问题,为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指明方向。
(5)评估。其作为每节课最后一个栏目,有总结、评价的功能,包括小结、理解大意、批判性思维、地球科学写作四部分内容。小结是对本节课知识性内容进行归纳,主要解决“学生要知道的知识”;理解大意是对原理性知识的总结,主要解决“学生要理解的知识”,两者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批判性思维和地球科学写作可以作为课堂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2.两版教材内容选择有较大差别
《地球科学》“天气系统”和人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有明显差别。
■
(1)美国教材将风力系统和急流归属到天气系统。由于美国常年受风暴侵袭,风力系统、急流与风暴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所以《地球科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美国本土实际,结合学生生活,风力系统和急流选择体现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的地理”的宗旨。
(2)美国教材用图详解科里奥利效应。我国教材把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在美国教材中称为科里奥利效应。人教版教材在第一章讲地球的运动时就以文字形式从理论上阐述地转偏向力的定义,概念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地球科学》教材用一整页图幅配合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通过具体数字和实例对科里奥利效应进行详细解释,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地球科学》“天气系统”一节的科里奥利效应指出:导致流体和移动物体在一个明显的弯曲路径,而不是一条直线上运动。
回想一下,距离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地球的周长即赤道的长度约40 000千米,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大约每24小时一次。这意味着,在赤道上的物体,包括它上面的空气,以每小时1 670千米的速度向东移动。然而,并不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位置都以这样的速度向东移动。北部和南部的纬线圈比赤道周长短,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在赤道上的对象移动距离越短。因此,它们向东移动的速度慢于赤道上的对象。
马提尼克岛约位于北纬15°。假设上升的赤道空气与马提尼克在同一经度。当空气到达北纬15°一天后,因为空气向东部移动的速度比岛屿移动的速度快,空气将在马提尼克岛以东。
……
(3)美国教材呈现锋面类型更齐全。关于锋面类型,从表2能够明显看出,美国教材中的锋面类型比中国教材多一种——锢囚锋。在我国大学地理教材中才出现锢囚锋的概念。就地理学科知识系统性而言,美国教材内容更完整。《地球科学》教材对四种锋面类型的形成过程、天气现象、表示符号进行全面讲解,并有示意图相配合。人教版教材仅对冷锋和暖锋进行详细分析并配以示意图,就准静止锋的定义、分布只做简单介绍且无示意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中国教材概念表述科学严谨,美国教材则生动具体
人教版教材中冷锋的定义: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地球科学》这样描述冷锋: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取代密度较小的暖空气,它迫使暖空气沿着陡峭的斜坡爬升,这种类型的碰撞被称为冷锋。对比可见,美国教材表述概念时用形象的语言对地理过程进行细致的表达,提供丰富信息,采用先描述现象后总结定义的方式,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概念的表象。中国教材在表述时凸显概念的关键要素,如冷锋的概念中气团的主次地位,剔除无关要素,如对气团和锋面进行描述的修饰词,提炼最精简的语言描述地理概念,采取先提出概念后展开表述的方式,显现出中国教材概念表述的科学性。
4.两版教材图像数量和类型相当
两版教材在天气系统一节用图多以示意图为主,人教版教材共包含12幅图,《地球科学》有11幅图,从用图数量和类型来看两版教材不相上下。图像编排及其与对应内容的协调性而言,美国教材做得更好。人教版教材的大部分图像在页面中处于左右居中的位置,且居于两段文字之间,起到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但没有把图像与对应内容的关联性显现出来。《地球科学》教材把文字和图像以左右结构的方式进行编排,成表格式排列,图像与文字左右一一对应,使学生对与图像相关的文字内容一目了然。
关键词: 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 作用
一、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地图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补充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文字、图例、实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都附有地图册和地图填充图册,由此可见,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教材的科学。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所占比例是25%,文字所占比例是75%左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地理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因此,地图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仅要清楚这一点,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告知学生地图的重要作用。
2.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地理课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强,但枯燥乏味。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主动、积极地学习,就不能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然而,地理课教学中地图的巧妙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容易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是运用地理空间知识的分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教会并督促学生经常阅读地图和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洁的知识,不仅具有突出的表现力,还有极高的概括力。因此,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将知识“表面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记住重点和难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它,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中地图教学法探讨
1.教学生识地图
在教学生识地图的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识图方法教给学生。首先,教会学生给地图分类,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通过总结可以得出: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其次,在拓展延伸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挖掘地图中潜在的地理知识。
2.教学生填地图
地理教材配有相应的地图填充图册,所以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填图能力的培养。首先,学一课、练一课。地理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每一节课都涉及地图的使用及练习,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在讲授完一节地理课的时候,要让学生当堂填地图册,以巩固学生对地图的熟悉程度。其次,多次测评。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以填地图为依托实现,测试中要出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地图,太过容易或过难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填图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填图测试可以考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进而增加一些针对性训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地图的能力。比如,讲到《埃及》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埃及的地形图和河流分布图,然后让学生拿出地图册填写。待学生填写完之后,教师一一批阅,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掌握了以后,再进行相应的地图测评。
3.教学生画地图
与其说是教学生画地图,不如说是让学生动手画图识图。在让学生画地图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先画一些简单的地图,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学习世界地理这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几大洲的轮廓图画出来,随着学习逐渐深入,让学生画一画某几个重要国家的轮廓图。当学生把这些都完成了之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某一个国家的地形图、河流分布图、工业区分布等图。其次,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让学生根据文字性描述进行画图训练,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训练,也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做练习、测试。
4.教学生用地图
学以致用是最终教学目标,讲地理课的时候教师要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教学生学会巧用地图。比如,讲零度等温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册,让学生分析零度等温线可能穿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看图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能分析出零度等温线即秦岭―淮河一线,那就说明学生已经会用地图分析问题了。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要想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地图说话是教地理的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总之,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从教学生识地图、填地图、画地图、用地图这四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使用地图的学习技能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改变,最终达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福才.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
[2]孙勤.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2).
【关键词】地理 插图 教学
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从形式上看可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史料图和漫画等几类地理图像,它们是地理教学中重要、必要和实用的媒体,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中的处理及素质培养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
一、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插图,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被誉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无论是传统地理教学还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地图不仅反映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形态,即“什么样”。例如河流长度、水文特征、冰川的外部形态、石灰岩是什么样的?地图教学,首先要区别地图的种类,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迅速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同时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使用图例等;其次是定位,根据需求,明确地图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地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量——找关系——肋记忆”。
二、地理统计图表教学
地理统计图表可以使地理数据更清晰、更有规律性的显示,例如气温和降水量的曲线图和柱状图,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的比较表等。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统计图表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表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分布或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意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和精神。统计图表可依照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该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坐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坐标是统计图表的基础。读数据一是要读全,二是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
三、示意图教学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例如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等。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表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于阐述它们的形成。如进行“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太阳高度角大、辐射量大,气温升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逐步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在进行成因示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投影和动态漫画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示意图还有一小部分为地理关系图,也称为地理联系图,它是用一些简单的规则图形、与线条相互连接起来表示地理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示意图。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图、地球表面水储量百分比图等。这类图更直接明了地让学生发现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知,也增强了学生发现事物规律、揭示现象本质的能力。
四、景观图教学
景观图从形式上有两大类:一是地理照片,它是地理事物和景观的真实反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某些地理表象,引起学生兴趣。二是地理绘画,它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概括性,有利于学生抓住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观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甚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心理学的理论看,适当的情境渲染,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五、史料图教学
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同一地点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概况(如北京市场区的历史演变地图),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史实,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新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躺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了“大陆飘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追求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新,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六、漫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