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时间:2023-08-02 17: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第1篇

摘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养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模式陈旧僵化、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等,大学生自身也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第2篇

[关键词]《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 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为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地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等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了。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作曲家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美好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作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一)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宏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 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浆》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的情感自觉的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为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二)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3-01

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从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演化,这一趋势使高等教育必定要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办学,大学人数的剧增,上大学不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更多承担着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多面临着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些现实情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校园恶性事件频出,社会、学校、家庭太多注重学业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能使非专业学生更多的了解人类艺术的遗产,扩展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它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操作能力的锻炼、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益补充,也是培育良好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赞扬了美,乐意把美的东西吸收到灵魂深处作为营养,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学习民俗文化和国外优秀艺术,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爱国精神,艺术作品自身的强大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了人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行为的一种教导,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情世界的一门艺术,学习、欣赏及解读艺术作品,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和补充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精神内涵,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人际交往关系等能力产生了有利的导向作用,起到了净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审美,受教育者对艺术的形式,艺术言的学习和领悟,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感受、领悟、情感心灵接受洗礼、净化,培养起一种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了开明的性格,完善了人格,树立了责任感,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情感,学生以这种情感去认识、理解、感悟并最终创作艺术,这样的特殊性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课程的结构设置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当今高校衡量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人才必备的条件。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心灵在接受美的洗礼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起到健康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各高校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现实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高等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水平、层次、内容、管理、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到现在全国全面实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而是以一种教辅的形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解决,以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32-02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要把每个大学生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品质。

一、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创造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马列主义的基本素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应具有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几个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身心健康素质是保证,创造创新素质是关键。

所谓“个性”可将其理解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是指教育)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1]。个性化发展是指学生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它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激发潜能。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前提

应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造创新素质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学生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保证个性发展有正确的方向。其次,大学期间的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自主性与选择性,不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是为了兴趣而学习,是为了未来而学习,为了成长而学习。只有这样,其个性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再次,个性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而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终表现是获得创新能力。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个性获得发展。

2.个性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

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创新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掘,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活时,其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也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2]。个性的充分发展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

二、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

1.环境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的素质基础外,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3]。笔者认为,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从环境入手。

(1)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虽短,却道出了一个道理,即人的存在离不开环境,同样环境也须人的改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校纪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具有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对师生来说是无声的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2)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

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是应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问题,不断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高校应为学生创设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不管是宿舍管理、早操管理,还是卫生管理,都应放手让大学生去做,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大环境,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6篇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概述

(一)ERP沙盘模拟定义

ERP 沙盘模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现, 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职能部门及运营流程,把课上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中。ERP沙盘实训课程的展开首先是学员分组, 每组一般为5―6 人,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 进行每个角色的职能定位, 一般分为CEO、营销总监、运营总监、采购总监、财务总监等主要角色, 也可以适当增加商业间谍、财务助理等辅助角色。开始经营之前,各团队将会通过市场预测资料, 对每个市场每个产品的总体需求量、单价、发展趋势做有效预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战略和目标市场, 在CE0的领导下按模拟企业运营的程序开展经营,做出决策,决策的有效性会从企业经营结果中得到体现。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与企业经营风险面前, 是轻言放弃还是坚持到底,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在人生旅途中需要不断抉择的问题。

(二)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特点

1.仿真模拟企业经营,重建学生知识体系

ERP沙盘实训旨在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重建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真正的融入到实践中去。ERP 沙盘模拟实训是通过搭建一个仿真企业平台,把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别抽象为市场规则和市场需求,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不同的业务部门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参加实训的学生将模拟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的处理,这要求他们明晰不同业务的处理流程的同时,也要明确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责任,以便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更好的沟通合作。这种情景能够使学生不自觉的调整自身的状态, 促使他们去主动去思考、主动学习, 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

2.对抗教学,以赛促学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沙盘被各大高校和企业普遍使用。目前,国内普遍使用且较为成熟的ERP电子沙盘软件主要有用友软件公司研发的电子沙盘,金蝶软件公司研发的《创业之星》 、《经营之道》 、《理财之道》 、《用人之道》 ,上海派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REMKING(商道)》 ,杭州贝腾电子沙盘等一系列电子沙盘软件,几乎都在全国范围内举了颇具规模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ERP 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由于模拟企业之间业绩竞争的存在,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产品的研发、不同市场的进入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需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统筹规划,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运营的全过程,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在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认识到自身不足,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养成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学会如何使每一位成员既各负其责又相互协调,学到了管理知识,了解掌握管理的技巧,深刻理解了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了对抗教学的目的;以赛促学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这种训练方式不但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还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把管理思维融入生活。

二、ERP实训反馈信息的研究调查-以吉林省高校为例

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众多高校中进行,其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为了高校检验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效果,了解学生对ERP 沙盘模拟的认识、看法和建议,在组织参加 “2016吉林省高校沙盘巡回赛”的过程中,面向各院校的参赛选手设计了此次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65份,回收率91.2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ERP 沙盘模拟实训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得出,85%左右同的学对院校开展ERP 沙盘模拟实训的课程表现出极大兴趣, 认为院校开设ERP沙盘实训课程是有必要的,并对该课程给予重视;67%左右的同学对教学内容表示满意;41%左右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的难度正合适,但是57%左右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有难度;55%左右的同学认为实训时间基本合理,45%左右的学生认为实训时间与自己的时间不符合;75%左右的同学认为实训场地设施基本满足需求;66%左右的学生认为通过ERP 沙盘模拟实训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理论知识综合运用;65%左右的学生认为开展ERP实训课程对就业有所帮助,34%左右的学生认为可能有帮助。总体上来看,高校开展的ERP 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基本达到了目的,学生满意度较高,表现出很大兴趣。

三、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 有保守型的, 有激进型的, 还有冒险型的,这些个性差异在沙盘模拟经营的过程会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大家为某一个决策会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却能达成一致,他们会学着从不同角色出发思考问题,为了整体的目标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各组会派商业间谍打探情报,猜测对手的产能、广告,去争个头破血流,他们会意识到竞争对手之间是可以合作的,做市场不是独赢而是共赢。现实的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在模拟企业中,要想保持不败之地, 也要避开竞争研发新产品,而不是墨守成规, 决策者应学会权变,预期市场的发展变化迅速的做出反应,走在别人的前面,抢得先机。这种思维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融入他们的骨血里,形成一种思维惯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技能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主线的,模拟企业又是一个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系统,团队各成员负责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当团队成员持有不同观点时, 就需要沟通。沟通是一门学问。在团队意见从分歧到统一的过程中,大家会意识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每一个角色既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协调, 要以企业总体最优为出发点,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通过这样的实训,可以有效地改变团队成员缺乏全局观念、强调自身重要性的现状, 学会如何以团队的方式工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技能与合作意识。

(三)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延伸和自主学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ERP沙盘模拟是通过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流程来重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仅要把所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运用到实践中,从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制定有效决策, 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进行动态策略调整。通过ERP沙盘模拟经营, 既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不断审视自己,在探索中主动学习,深刻的理解ERP管理思想中营销的策略思维,理论融入实践。这种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ERP沙盘模拟是一门体验式的互动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涉及到战略、营销、生产、财务、物流、团队建设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 需要学生将原来学习的理论内容进行融合, 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完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取新知。ERP沙盘模拟实训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不仅提升了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统观全局、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让全面思考形成思维惯性,成为思想的一部分,从本质上提高竞争力。

四、提升实训效果对策

(一)避免学习误区, 加强引导,明确实战与实训区别

沙盘模拟虽然具有很强的仿真性, 但教学当中应当明确模拟实训毕竟不是真实的商业运作。商场如战场, 真实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现实中更有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 沙盘模拟不可能完全代表真实的企业情况,所以学习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让大家在成功中总结经验, 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对问题本身给予更多的思考。

(二)利用协会组织竞赛,广泛开展沙盘实训

成立ERP 沙盘协会,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ERP沙盘实训活动中。由协会组织开展ERP 沙盘自主竞赛活动, 一方面可利用竞赛这种紧张、又具有挑战性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放开手脚,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以协会为单位,加强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

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组织线下联赛,对组织者而言是一种挑战和锻炼,对于学生,可以开阔视野, 拓展传递知识的容量, 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深入领会所学知识,培养锻炼各方面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搭建有效平台。

(四)提高学校支持力度,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看,提高学校的支持力度是提升实训效果的有效途径。比如实验室资源、培训时间的灵活程度、开展活动的经费支持等是需要学校支持的。再者,电子沙盘种类众多,大多学生却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组织比赛时候不仅要培训专业技能,还要教办公软件的操作、内网如何设置等等,更有甚者还得会重装系统。如果学校可以开设excel的应用等相关课程,实训会大大增强。

五、结语

当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集理论和技能于一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人才, 是经管类专业学子的目标。ERP沙盘协会为喜欢沙盘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弥补沙盘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借助沙盘教学的资源发展ERP沙盘协会,所以在沙盘教学中应该加强与ERP沙盘协会活动的有效合作,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共同推动沙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刘焕成.ERP: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情报科学,2001(10).

[2]张巨俭,甘仞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

[3]兰亦青.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2007(18).

[4]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5]杨春季.经济管理专业ERP 沙盘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谷再秋,乔梅.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上).

[7]叶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ERP 沙盘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人才,2010(22).

[8]张旭.ERP沙盘模拟教学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第7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素质 模糊矩阵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7-03

一、引言

应用型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突出实践和强化应用,“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

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识;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前者强调完整、系统,后者强调够用、实用;前者强调“动脑”、“智力型”;后者强调“动手”、“体力型”;前者强调“创造性”,后者强调“规范性”。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有制度框架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引导学生按照学院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参与并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对其有力引导,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对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定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由高校的定位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对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调整,可以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强化某些素质和能力,从而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全面地、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可以为大学事业的建设改革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来。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完善,将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参考,或许能够为大学教育的改革指引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全新要求,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的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持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地制定一套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该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

本文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进行剖析,建立了客观全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归类,并运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必须包括一些基本素质,本文具体设计为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每个一级指标分别包含几个二级指标,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集体观念;文化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社会实践成绩、证书考试成绩;能力素质包括以下5个二级指标:语言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人文素质包括以下3个二级指标:人文社科知识、文艺修养水平、组织表达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包括以下3个二级指标:身体健康状况、体育综合成绩、心理健康状况。本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在评价模型中,有待于引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科学处理指标数据。随着高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能够体现大学生的能力、技术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德尔菲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法等。本文所选用的评价方法是模糊层次分析法。

为方便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给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见图1),显示为四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评价对象层。对于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两层的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模糊矩阵结构赋予不同的权重。

三、指标的权重计算

(一)主因素层的权重计算

本层有5个一级指标,设X1、X2、X3、X4、X5分别表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5个指标,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1-9标度法可建立相应指标间的对比矩阵A。其中aij是A的元素,表示两个指标Xi和Xj重要性程度的比值。

求解矩阵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

A=1 1/2 1/3 2 22 1 1/2 3 33 2 1 4 41/2 1/3 1/4 1 11/2 1/3 1/4 1 1

最大特征值为5.0364,其他特征值均小于0,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906,0.4890,0.7881,0.1664,0.1664),对其进行标准化为(0.153,0.257,0.415,0.0875,0.0875),根据矩阵理论及特征值情况,故X1、X2、X3、X4、X5的权重依次为0.153,0.257,0.415,0.0875,0.0875。

综上,主因素层5个一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指标权重如表1。

(二)子因素层的权重计算

本层有5组二级指标。以思想政治素质这组指标进行权重求解,其他4组方法类似。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以下4个二级指标: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集体观念,依次用X11、X12、X13、X14表示。

思想政治素质下属4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2。

同理,文化素质下属4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3。

能力素质下属5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4。

人文素质下属3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5。

身心健康素质下属3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和权重如表6。

综上,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同类指标间对比矩阵,并通过对矩阵结构的分析,给出了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7。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及应用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把握科学、简单、公正的原则下,可建立以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评价模型。

其中,F代表某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Fi代表主因素层第i个指标的得分,Wi代表主因素层中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F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W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某高校一个二级学院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专家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专家组成员有:院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院团委书记、学工秘书、教学秘书、辅导员、任课教师代表2人、学生会主席、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学生代表2人,共14人,对学生的19项指标给予成绩评定。

对于客观指标(专业课、公共课成绩),取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该指标值;对于主观指标,专家组通过问卷、案例分析、平时了解等予以成绩评定,取平均分作为该指标值。

该院某班有48名学生,随机选出10名学生的各项指标成绩作为样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各项指标成绩见表8。

由表8,依据本文建立的数学评价模型,用各项成绩乘以对应权重并求和,得到10名大学生4个一级指标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及排名,见表9。

由表9不仅可以得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及排名,还可以对单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分析和提升指导,如:学生5的综合素质排名第一,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均在90分以上,排名都在前三,望继续保持优势,但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排名第九,有待重点提高;学生1的综合排名第4,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得分位于前列,但在文化素质方面需注重提高。

对上述10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通过调查取证和简单分析,学生各项得分排名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五、结束语

本文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进行剖析,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相结合,建立了简单合理的数学评价模型,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研究,并且通过实例验证,能够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2] 王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1

[3] 廖桂芳,徐园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 耿云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J].科教纵横,2011(5)

[5] 唐幼纯,范君晖.基于模糊综合的大学生素质评价方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7

[6] 代中逸.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2(14)

[7] 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 石昊苏,韩丽娜.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3)

第8篇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1-02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实行学分制理应成为高校的一种选择。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的地方,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及其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提升途径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亦称学时制,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规定,统一标准与管理,以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对应的教学时数来安排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学年制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人才规格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业后缺乏适应性、创造性与竞争力[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学分制作为一种反叛、代替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通过克服学年制的缺陷、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先在西方高校出现并得以完善的。[2]其雏形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而后19世纪末在美国大部分高校推广过程中吸收了英国特色的导师制,可以说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3]

学分制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在弹性学年内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的学分总数,进而指导和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学分制包括三个核心组成模块: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培养模式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变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特点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4]由此可见,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学年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理解为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与学年制培养模式相比,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延性

学年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比较单一,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延伸到其他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质表现层面上,不再只是某一方面特征表现或品质要求的简单表述,而是多重素质的集合总称。这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较以往体现出较大的延伸。

2.层次上的二元性

基于学年制培养模式体现出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注重发展学生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成为了该教学培养模式下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在学分制语境下不仅有基本素质构成,例如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作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较低层次标准,也有事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殊素质构成,例如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考量,层次明显,在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素质的培养。

3.功能上的协同性

学分制背景下,综合素质构成中的各单项表现指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功能上的协同性。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为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践创新素质的养成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发展。各项素质指标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能够优化和整合这些力量,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发展上的动态性

在学年制单一、固定和呆板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变动是极其有限的,发展上表现出相对的静止性,知识技能素质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很难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考察体系之中去的,而学分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构成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更高、更宽和更综合的要求,新的素质指标将不断被纳入到构成中来,具有发展上的动态性。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若干问题

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新形势下,尤其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也越来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思想错位

教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5]学分制背景下,一些高校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远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思想错位,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是口号多、行动少。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状况却不令人乐观,其在心理和道德认知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其实践创新素质亦是相当缺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了幻影。

2.教学课程设置越位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是核心,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教学课程设置越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学校通过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编来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往往设置权重较大的理论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一些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相比,很多不考研、不考公务员、不考编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诉求就无情地被忽视了,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也被强行剥夺了。在这种越位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素质未能引起高校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空有理论,实际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素质和能力太差,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和机会。

3.教学评价标准缺位

此处的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内容将直接引起大学生对于相关素质模块的关注,因而健全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学业标准几乎被视为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素质,例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的评价标准或缺或无,未能建立起科学、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尽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有很多,但实际的运用却着实有限。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注重提升知识技能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成绩貌似提高了,但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4.教学指导失位

教学指导的主体主要是指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中国情境中由于高等教育传统的缺失与中断,本科生导师制遭遇更呈形式化,甚至远离了牛津传统导师制的本质。[6]在经济效率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上升,教育更加批量化,而本科生导师的数量增长有限,导师制师生比过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是几十个学生,因而其指导只能流于形式了。另一方面,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了对科研的考核,导师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应有的教学指导。两种情形的双向作用下导师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指导极其有限,因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较以往而言改变甚微,综合素质有质的提升也就不现实了。

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

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理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中出现的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纠正,可以完善学分制的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可归结为四点:

1.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在现行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只有教学思想回轨到正确的位置,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种子才能真正有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学分制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回轨,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发展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的培育和提升,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2.教学课程优化,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

学分制中现存的课程结构亟待优化,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亟待构建。教学课程优化,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7]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教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名存实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分制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远远是不够的,更要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设定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比例,着实扩大大学生实际自主选择空间,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而且还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标准缺位使得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学分制背景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是必要的,构建综合、全面、立体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客观、有效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包括体、智、德、绩和能等在内的学生评价内容,科学评判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全面化、实质化方向升级,大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向综合化迈进。

4.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教学指导的失位,这一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在增加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缩小导师制师生比例,使导师的教学指导加强,指导发挥到实处;另外,要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纳入到考核之中,合理考核导师的科研情况,让导师更加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端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动机,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甫,杨艳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00.

[2]姚利明.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

[3]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6):8.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

[5]潘玉驹.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99.

第9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内涵 意义 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测评;素质教育;系统化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市场,企业在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对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用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合理性的、科学的评价,这是企业在用人评定中颇为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现状

目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各个阶段均为人为操作,包括原始数据的人为收集,活动登记卡的人为记录和数据的手工汇总,存在着可操纵性和不可避免的工作失误,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呈现也仅限于分数的大小显现,缺乏直观性的图表对比,使得学生及家长不能很便捷清晰地得出关于该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结论。

我们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针对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系统化研究,建立一个健全的综合测评网站,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二、建立体系作用

当前,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对构建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院,必须综合分析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措施,结合学院实际,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从而实现校院两级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进,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减轻学生干部的工作压力,克服获得数据不全面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本院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

三、建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

本体系将从江西财经大学的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修改,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会克服获得数据不全面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为了避免以往信息录入有误的现象,本体系也将设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通^此种方式,在确保信息正确的同时,也可使学生互相监督,更可培养其诚信的优良品质。

四、可行性分析

在支持政策上: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在经验方面上:结合江西某高校实际,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自2014年8月21日起,会计学院已初步制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的建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价体系框架且拥有一定的经验;在技术支持上:我们有往事易公司的技术支持;

五、特色与创新点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制网站体系的设计与建设能够给学生更为直观且贴心的数据反馈。课题所设计的综合测评体系系统将会在最大程度上把握好“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好大数据分析。力求区别于传统测评方式,改变仅仅给出学生具体分数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在此建议中,秉着“客观、简便、价值”的原则,学生将会看到更为直观的相关图表,阶段性总结,自身成长,系统建议等内容。此外,借助这一测评系统,将达成学生、老师,社会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化其学习外的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帮助学校更好得推进教育方面的改革,实现培养人才多元化培养的目标,更快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与过渡。

六、项目意义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在实践价值方面,本项目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通过一小方面的研究可以触发更多方面的想法,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及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苏,史会丽,张可,张朋飞. 基于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2007(11).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现状; 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63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108- 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发展。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健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智力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实现伟大理想的知识、能力、健康、心理、意志力等综合素质;角色素质则是指大学生要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去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使自己的角色规范贴近于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自身的实践。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大众化教育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与培养目标极不协调的现象。

2.1 思想道德水平较低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乱扔垃圾,大到盗窃、杀人,这些都曾引起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敢恭维,只要到大学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记得有位教育界人士曾经提出应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教授一些幼儿园里应教的文明礼貌行为,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讽刺。

2.2 智力有余,用之不当

一位大学教师曾幽默的说过:“凡是能考上大学的同学智力都是不错的”。的确,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是佼佼者,智商是毋容置疑的。但这也引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校至少有一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五分之一,为什么每年有上百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正常毕业?究其原因,不是当今教学条件不好,不是师资水平下降,而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将大好时光用于上网、游戏上。

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存在考试挂科现象,但有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脱节,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出,大学生普遍不懂得知识的应用,招收他们后还要进行培训才能投入工作。所以,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青睐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2.3 个性十足,角色定位不准确,情商较低,社会适应性差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每个人在这一系统中扮演自己独特的角色。社会分工需要人们都有一定的特长,只要术业有专攻,就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生既然当初做出了专业选择,就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培养专业能力,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而当今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够:个性十足,不能正确定位,脚踏实地,而是好高骛远。大学生情商较低,社会适应性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需要的卓越人才是情商高的人才,而不是智商高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是情商低的表现。当今社会是合作型社会,不懂得合作的人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4 健康意识淡薄,身心素质较差

当今大学生,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低,热衷于室内电脑、网络游戏,室外活动较少,身体素质下滑。

心理素质脆弱,欠缺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生自幼娇生惯养,被称为“草莓一族”,自立、自理能力甚差。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和教师的管理,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我校调查统计表明,2011年入校的近7000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超过500名,每年因心理问题无法坚持学习而退学、休学的学生达50余名。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从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

3.1 学校加强教育与引导,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大学生个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加,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在传道方面意识淡薄,学生辅导员明显不足,致使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失控。这是造成大学生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学校层面,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目前大学生管理方法,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其次,应当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环境条件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硬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条件、休闲娱乐条件等,同时学校应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学生自觉加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力。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

大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够,是当今大学生管理困难,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

3.3 增强学生道德素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有才无德之人是社会上最可怕的人。学校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都引导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义工活动、敬老院帮扶老人、无偿献血、参观人文历史景点等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进行公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但无视公德的人还是不少。校方应教育、管理相结合,在普及公德教育的同时对违反公德的学生适度惩罚,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4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群体所受压力重重,包括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部分心理脆弱的大学生难以承受,休学、退学现象习以为常,这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然告急。

学校加大心理咨询干预力度。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应形同虚设,应该聘请专家对同学进行疏导;同时建立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等设施来帮助同学远离心理困扰。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开展社会交往,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

4 结 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未来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与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本人和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保驾护航。身为大学生,也应自觉加强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培养,努力学习知识、做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正直.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段鑫星,赵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思考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与大学学习内化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多方面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起到评价、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令人担忧,其不合理的引导已使教育回归传统教育或趋向应试教育。本文将从目前医学院校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解决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 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为“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得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1.评价标准不够清晰

在每个新学年开始,各个专业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便陆续开始对过去一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不清晰,常常令辅导员陷入尴尬局面。例如,有一项对思想品德的评价项目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举止文雅,仪表端正,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者等加0.2学分。我们会发现此评价项目很难界定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高与低。如果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学生间功利性的钩心斗角,同时会对评价者的公平性进行质疑。

2.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目前大多数综合素质评价者都将学习成绩的权重设为70%以上。仅仅从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非常不客观的。众所周知,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过多的提高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往往被忽略。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变化速率日益加快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理解能力、处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当今社会更需要会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的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

3.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

评价者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专业课学习过程的兴趣,创新能力不予评价,更何况医学院校的考试信度和效度有待于斟酌。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成绩的高低并不与临床专业素质成正比。平时实习、技能实践的考核尤为重要,而在执行过程中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却低于20%。

4.重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

医学本科大多数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在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5.缺乏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又找不到科学的评价模型。所以在现实操作当中,评价者强调全面考核学生,但是评价体系对学生具体表现范围的界定缺乏标准,从而令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老师头痛。因为现阶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有所加大,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关注度增高,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6.教育观念改变滞后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12年,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经常发生冲突。大学本应该是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然而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已使老师、家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一位同学是否优秀主要看他学习成绩。故而在综合测评中,专业课成绩给予很高的权重。学生的思维被考试束缚,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条件。

学生整天为考试而焦虑,经常忙于各种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7.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考评的难度

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这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学生,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学生期末考试成为唯一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8.缺乏配套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每学期的期末校园变成学生演习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朗朗。大学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察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却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二 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

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具有导向作用;综合测评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道德意志和智力智慧的发展潜质。为此,本文提出对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修改的几点思考:

1.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育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前提,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大学教学育仍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必将造就一批没有活力、创造力的高分低能大学生。教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更需要注重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式的教学。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仍用传统否认教育模式,即使使用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评价,也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同等重要,教育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为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因为多次考核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2.实行动态考核与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

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动态的过程,应该把平时的考核作为重点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对学生平时的科研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进行测评。如果学生参与科研,那么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获奖情况、参加研讨交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可考察学生的读书笔记,撰写的读后感及以此的情况,参加的音体美比赛结果,大学生宿舍文化交流情况,大学生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的表现。平时的考核需要保密管理,要规范大学生考评资料的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必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考核。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一种锻炼。

3.要将学校测评和社会测评密切联系起来

学生素质的考核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快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现代医疗对新一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那些“叛逆”的学生误认为是差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欢迎而在社会迅速立足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灌输的场所。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 结语

完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测评出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优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如果不会做人总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开拓能力、有志有为的德才兼备的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应该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应更注重思想道德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测评体系,逐步修正现行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使学生综合素质在评价体系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桂兰.浅谈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J].魅力中国,2010(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