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临床护士和本市社区护士50名为研究对象,护士年龄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5.5± 2.6)岁,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将临床护士分为观察组,将社区护士分为对照组,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等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护士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问卷的内容为护士基本信息以及优质护理属性两部分。对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待护士完成后再进行回收,调查时当场对问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调查者填写不规范之处,帮助调查者进行修改,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3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中有6个相关优质护理属性主题,对这6个属性采用Likert五分法[2]进行评分,5分为非常同意、4分为同意、3为不清楚、2分为不同意,1分为非常不同意。分值越高表明护士对优质护理属性的认知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临床护士和社区护士对本研究6个优质护理属性相关主题的整体认同度均较高,观察组护士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期医学上对于优质护理的研究只关注于患者,而护士对优质护理的关注度并不 高[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也逐渐开始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护理当中,但护士对优质护理的认知度仍有所欠缺。为提高护理的质量,确保优质护理的落实,首先应提高护士对优质护理的认知度。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人们对社会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完善的社会公共设施,还要具有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目前,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要想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积极加强社区体育服务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也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全面保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
体育服务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健身的基本需求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彰显了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目前,政府各个部门也都在积极的行动,进而最大程度上为社区群众提供充足的健身资源,以实现更好为人们服务的目的。然而,在社区体育服务完善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困难,高职院校还没有对社区体育服务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将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活动去,课程设置上和教学计划中都有社区体育服务等内容,但没有实现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常规化和日常化。从近几届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经验;二是高职院校没有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的全面培训;三是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体育服务需求,造成了社区体育服务的成效不大。
三、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对策
1.树立社区服务理念,强化社区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水平
首先,强化学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意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主要提供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服务、信息服务和资源服务。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体,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积极的将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要树立为社区服务的理念,深化社区服务意识,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全面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有意识的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向学生传输社区服务思想。其次,提升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社区体育服务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个人服务素养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服务能力。能力的提升是服务质量的保障,学生体育服务能力的锻炼能够有效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具体的来说,高职院校要研究开设与社区体育服务相关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社区体育服务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战斗力,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最后,对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定期开展岗前培训和流动管理。虽然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体育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服务能力,但是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能直接承担社区体育服务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岗前培训常态化,经常性的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服务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确保学生熟悉社区体育服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保障社区体育服务的高效化。
2.建构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调控
首先,建构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职院校的体育资源的共享是解决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关键,是提升体育服务质量的保障。创设开放的体育资源,建构共享的高职院校资源,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开放是否到位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否积极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开放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社区服务。此外,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开放化能够有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所造成的浪费。其次,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调控。除了高职院校体育资源要实现开放以外,社区体育资源也要全面的面向社会,但是资源的开放只是前提,要想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就要实现资源的整合与调控,进而实现资源利益的最大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具有资源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资源的深化管理,保障高等院校与社区资源的完美结合,进而最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体育服务。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参与
政府是社会进步的引导者,同时也使社会的服务者。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政府要发挥最大的潜能,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努力做到为百姓的实际利益谋出路。政府除了鼓励社会和高等院校资源的共享外,还要极大财政投资力度,扩大体育部门对社区体育服务的财政支持比例,设法将社区服务体育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进而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化,还可以将社区体育服务当做一种产业来发展,积极探寻社区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最大晨读上将体育资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除了资金的支持,社区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信息服务,因此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项目,帮助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营造社区体育服务氛围,并经常性的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宣传和体育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思维平台,锻炼学生服务能力的同时,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 社区养老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5-0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老龄化人群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在逐步展开并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体现在城市的社区养老工作领域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如服务专业性不足,专业性人才缺少,服务理念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开展的情况,浅析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一、 我国社区养老含义
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二、 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组织形式上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的社区养老照顾主要由政府提倡并出台鼓励政策,具体实施由民政部门负责,不同区的街道办事处、地区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其操作的特有的系统和管理方法,虽然便于管理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就存在程序化明显的缺点,行政色彩浓厚。
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上看,社区养老资金不足。政府投资是我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的主力,大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均靠政府出资筹建,只有少部分来自于民间团体。从总体上讲,我国老年社区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需要政府投资的部分多,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这就决定了政府只能“抓大放小”重视基础建设,对于细分的领域无法满足,如社区养老环境、社区医疗护理设施、社区文娱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从社区养老具体服务上看,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由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多开展的服务都处在最基本的服务阶段,内容单一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现社工专业能力的服务应该开展,如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
三、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社区养老工作中,基层工作者按照国家政策例行公事,偏重于从行政角度出发,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并解决服务案主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从社工角度预测服务案主的感受,平等对待、感同身受、尊重案主等方面在服务中往往难以体现,进而易使被服务的案主产生负面情绪,排斥或不愿意接受社区基层工作者提供的照顾和帮助等。但是,社会工作者由于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助。根据实践反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是提供家政服务、困难救济以及临时照顾。专业化服务,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无法展开。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能够深入社区,以更加亲民的形象获得老人群体的支持,运用老年社会工作原理和社工方法开展专业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养老的优势落到实处,切实地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取得老人信任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定期组织培训,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服务人员
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扮演教育培训的角色,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案主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提高服务质量。
(三)促进相关社会政策完善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主需求,努力发现社会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相关政策完善,使社区养老能够有法可循,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1研究对象
以厦门市6家区级精防机构和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共44家,其中6家区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为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由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3家乡镇卫生院负责。各社区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主要从事的精神卫生工作包括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管理与随访、病情分类干预、健康体检;患者家庭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居民心理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应急医疗处置等。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收集区级精防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主要从事社区精神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称、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年限、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等。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资料进行描述。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一般情况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厦门市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8328人,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为5763人。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有1名兼职人员,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名兼职人员。平均每个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约要服务7.51万人口,服务约122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厦门市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2.2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兼职数情况
在47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专职数为2人(4.26%),兼职数为2项的有37人(78.72%),3项的6人(12.76%),4项的2人(4.26%)。
2.3社区精神卫生人员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情况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每年对从事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2~4次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治疗、愈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规范、随访和沟通技巧培训;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提供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以及向精神卫生机构转介患者等知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的参与率为97.9%(46/47)。
3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市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兼职比例达到95.7%,同时负责其他工作;此外,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学历总体较高,但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进一步提示需要给予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更多的时间,以及优化专业机构。这与李丽红等对深圳市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他地区经验表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应该由社区全科医生承担较好,但本研究结果中47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临床医学专业仅占68.07%。此外,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都普遍缺乏。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35.09±9.3)岁,队伍虽然年青化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工作思路,但年龄大的工作人员则有较为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在多部门协调及工作组织开展方面更有经验,进一步建议各社区或乡镇卫生院在精神卫生工作中新老工作人员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将更有利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中从业精神卫生工作平均年限仅为2.77年,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精神卫生工作的顺利交接,许多工作被迫停滞不前。由于精神卫生工作涉及到患者的个人信息,需保护个人秘密,患者及家属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将有利于社区精防工作顺利推进。由于基层人员的技术力量薄弱,精神科专业知识缺乏又无法接受系统培训,虽然每年他们都会接受相关的培训,但是由于人员流行性太大,导致无法顺利完成精神卫生工作,进一步提示稳定专业人才队伍,减少人才损失是重中之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将在医患关系和业务能力方面给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人员参差不齐,学历水平低、专业培养不尽规则等问题,精神疾病的康复现状等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配备及稳定性,促使高素质人才愿意到基层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对社区人员积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知晓率,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社区居民能正确识别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及康复的疾病,这将有利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大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对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开发,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总结
【关键词】
社区;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社区护理管理主要是指社区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的有组织性和治理性的活动,对社区卫生机构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进行有组织性的协调工作,充分应用,使其能够发挥到最大效用,对其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控制等[1]。伴随医疗卫生服务不断的深入开展,社区护理管理在护理专业当中已经发展为较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探讨社区服务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其进行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区内56家社区服务站的56例护理人员,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22~34岁。
1.2 方法
应用现场咨询问卷调查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是否继续教育、综合文化素质、不良事件,调查表现场完成后均需收回,通过专业人员予以统计处理。
2 结果
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明显偏低,综合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中,管理方面由于制度未健全,未给予较为有效的业务培训,监督不到位等致使护理出现缺陷;护理技术方面主要有护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经验欠缺;人员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或是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医源性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不合理或是出现过失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
3 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所选取的社区护理人员中有本科学历者2例(3.57%)、大专有20例(35.71%)、中专有34例(6071%),主要护理人员学历是中专;参加继续再教育培训人员主要有大专和中专学历护理者构成,分别为35.71%、4107%。由于社区护理人员存有学历较低、参加继续学习培训少而且时间很短的不足,致使其专业技术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专业知识较为老化,特别是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意识及技能。大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只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性护理工作和较为单一的护理操作,无法实施较复杂的操作,而且不具备较为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良事件由于护理技术方面导致的情况为35.29%、医源性方面为5.88%,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社区服务中很难以完成“六位一体”(护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标准化,而且对护理水平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作用,致使整个护理水平难以提高。
伴随医学技术逐步发展变化,医学模式也逐渐趋向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方式转变,所以护理工作指导思想也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人的健康为中心”,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予其较为全面的护理,而且这些要求也不止是患者所需要的,也是护理工作逐步发展的趋势;而且社区护理也具有一定特殊性。要完成整体护理工作不止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般护理基础能力,还需要其了解并能够应用的护理特殊知识,例如人文、心理、营养等知识[2]。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社区护理人员并不具有较为全面的心理、伦理、社会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由于目前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不足,所以需要提高社区护理管理,对社区护士人员进行有益的培训工作。开展合理的护理在职培训,促使由医院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培训的及时实施,而且需要加强护理教育,中专水平已无法满足现今所应用的新护理方法,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大专、本科层次。对护理人员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有力改革,扩展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项目,将心理学、伦理学、社区护理、营养等学科都应用到护理专业课程当中,使护理课程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及护理观念,以便能够适应现今的社区护理工作需求,使护理人员具有全科社区护理能力。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调查发现,社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医生人数要多出很多。社区服务是根据社区服务对象决定的,社区服务多以慢性病变患者、老年患者及健康居民居多,此类人无需较多临床诊断治疗,但是要求给予充分的家庭访问及有效护理工作,而且需要给予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所以社区护理人员,需要明确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态度,知道其重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以积极心态赋予主观能动性,增加医学知识学习能力,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尽快适应医疗环境,提高工作质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需要。
护理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保存生命获得健康,所以需要提供高护理管理水平,确保患者满意度,这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在进行社区护理时,需要明确质量管理属于重点难点问题,由于社区护理工作拥有较为特别的独立性及复杂性,要求将自然、社会及人文等多种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且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自身护理经验,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完成护理任务[3]。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需要及时了解患者满意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采取合理措施,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开展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应用合理护理工作措施,确保护理管理的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陈继红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2(5):9091.
2011年3月1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了药事管理模式要从“以药物为中心”转到“以病人为中心”,就社区医院而言,要做好药学服务,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政策支持不到位,缺乏临床药学服务Ⅲ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药师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药品调配和经济管理上。专业的临床药师稀缺,基础知识不全面,对走出药房、参与临床,给医护技患人员提供药学服务缺乏足够的信心。针对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加强药学人员的自身业务培训
药学人员是实施药学服务的主体,是药学服务实施成败的关键。所以社区医院药师应掌握一定的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专业知识,熟知药品的通用名、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储存条件等,提高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更新服务模式
目前,药品零售行业还处于成长期,行业仍然没有摆脱“等客上门”的格局。因此,医院药事部门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思路,首先采取人性化的措施,如开放式药房、用药启示单、药师一医师联系单、药师一收费员联系单、不断学习沟通技巧。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与其他社区医院联合,既拓宽了医院的服务区域,增加了潜在的服务群体,又方便了周围居民就医。
3扩充服务内容
医院药房应建立以人为本、以病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比如设立合理用药咨询台、开辟专栏、编写药讯、发放药师名片、提供新型的服务模式。为病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用药的意识,提高用药依从性。很多企业做过所谓“家庭药箱大检查”活动,发现有的家庭存在大量过期药,这往往是由于没遵守医嘱服药或吃了一段时间,觉得症状变好就停药了,造成药品浪费,究其原因,也是药师对患者用药指导缺失的表现。
3.1参与会诊,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及药学查房工作,协助医生为患者选择适当药品,参与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同时密切观察药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2建立回访制度,特别是使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患者,及时电话联系,提供与用药有关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4拓展服务范围
药学服务的核心服务是“四对法”,对病、对因、对人、对品,开展日常工作。应根据病患者的医疗需求特点,主动拓展服务范围,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如婴幼儿、老年人和孕妇,要给予有效的用药指导。定期为附近社区居民开展药学知识讲座,普及基本的药学知识。社区医院的药学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师工作重视不足,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临床药师只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采取合适的工作模式,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并体现其价值,最终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在国际上通常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他们被认为是"社会工程师"。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字眼:
一、"利他主义"
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服务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高尚思想和品格。也就是要胸怀社会,一种"大我"的境界。
二、"各种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工师,仅有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而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展眼界与知识面。这也是在社工师考试中测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以及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正确地处理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为民众分忧解难。
三、"各种专业技能、方法"
这是在基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对社工师的特殊职业要求。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性质,它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际操作的学科,助人技巧训练和实习教育应该是成为一名社工师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
社工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鲜鲜的人和事,仅是刻板地掌握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而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专业的方法、科学的技能服务于工作。目前,我国在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家庭综合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等新的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如此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综合应用"
这是对社工师服务水平的全面评价,只有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地在工作中"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体现是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我国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彰显我国社工师的素质和风采。
【关键词】社区管理;人才需求
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初步形成了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的空港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林河工业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以燕京、汇源为代表的都市型饮料食品产业群落,以空港物流基地、潮白河体育休闲产业带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以顺鑫农业、三高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随着顺义区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顺义新城的建设,顺义区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原来的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社区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顺义区将需要大量的学习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市高校开设社区管理的专业较少,而针对顺义区的经济现状开设的社区管理专业更是只有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高职院校。因此,我们组织、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并分析了调查问卷,以期对现有社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指导,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求,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为顺义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有效率为97.2%。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问题的选项分为五个等级,都为单项选择。此次问卷的发放集中在北京市顺义区内,采用了匿名重点调查的方式,重点对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工作者开展了调查,分别包括民政局、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比例为1:1.5:10,不仅得到了各个层次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的意见,并且坚持立足基层的原则,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所偏重,当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培养学生的岗位目标所决定的,更加贴近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实际。由于是社区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对于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有发言权,同时匿名调查也增加了调查的效度和信度,从而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被设计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第二部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部分为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最后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本文将在下面做一一介绍。
(一)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为优势,一为劣势。优势设计了14个备选项,劣势设计了8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2.7%)、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98.4%)、信息意识强(98.4%)、良好的团队精神(86.2%)和优秀的服务意识(96.7%);而超过77%的被调查者认为劣势在于知识结构不合理(88.5%)、缺乏爱岗敬业精神(78.6%)、实践操作能力差(78.6%)、创新能力不足(86.8%)和自信心不足(7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扩充知识层次和结构,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创新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有所加强。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
本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与居委会沟通、基层党建、心理咨询能力、信息宣传、开展文体活动、编制预算是需求的重点。
第二是社区管理人才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9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8%的人认为信息系统使用(90.3%)、社区资源规划(97.1%)、公共关系(88.7%)、人力资源管理(88.2%)和社会调查方法(90.1%)是所需求的能力。
第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具有创新与创造力、营造信任环境、具有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需求的个人能力。值得一提的是,100%的人都认为有效沟通技巧和保持积极态度是所需求的个人能力。
既然有了这些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在社区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改革中就要加大相关课程的比重,并且要相应的增加实践学时从而让学生能够有真正动手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为城镇化的进程添砖加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
这部分是学院社区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社区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课程,总共有24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学、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社区法律与法规、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福利与社会保障、领导科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家政服务与管理和家庭社会学被认为是十分需要开设的课程。
第二是社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课程,共有9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认为十分需要的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课程,比例均超过80%。
第三是社区专业的其他课程,共有10门。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3.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重要,认为城市物业管理和城市社区服务是重要课程的比例分别为87.4%和90.1%。
从以上数据中的重要课程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和社区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社区专业的核心课程,里面涉及到了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基层工作,并且可以弥补前面第一大部分所突出的劣势,同时和前面第二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需求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
(四)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
这部分一共两个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另一是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是社区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比例不高,而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不低,研究生比例为零,这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他们不是社区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当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实践的能力是应该值得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学习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不断地加入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队伍中来,为社区管理这个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先进的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总结
从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院社区专业今后的努力方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调整课程的层次和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大核心课程所占的比例,重视核心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对于第三大部分所提出的应重视的课程需要有所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天博.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王红,马天芳.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朱国云.社区管理与服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摘 要】 集体合作是公共协作治理的重要保证,是其必经之途。集体合作能够在公共协商获取了充分信息、问题磋商、议题商订和方案抉择之后予以展开。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集体合作包括专业化合作、民主化合作、社区化合作几种方式。
【关键词】 集体合作 社区 协作治理
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基层社区如何实行优化治理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传统的居民委员会模式碰到了各种困难和难题,尤其是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贡献成为重点。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实现所有社区居民共同治理的最大化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集体合作方式。集体合作是完成协作治理的关键环节。无论什么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想实现一种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目标,就必须在与治理密切相关的主体客体关系上达到一种和谐共赢的状态。只有主客体对象的融合与合力才能确保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以及各种要素的力量的最大化发挥。集体合作正是这样的关系。
集体合作是通往协作治理的必经之途。集体合作能够在公共协商获取了充分信息、问题磋商、议题商订和方案抉择之后予以展开。集体合作是决策执行环节的重要条件。即使经过多重反复商议的决策如果没有公众的集体合作仍然不能够保证它按照公共的利益要求来执行下去。集体合作包含了社区中的公民、责任委托的代议者和专业服务人员,必须是多重力量的互相支持和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成功。集体合作不是抽象的概念争论,而是具体项目的执行,所以集体合作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的政策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相关团体提供各种条件支持,帮助政策项目的顺利执行。集体合作常常是在微观层次的社区中展开,它切近每个公民,成为公民认知政治民主性与合法性,体验政治价值的直观经验。集体合作也是对公民认识能力和参与政治能力水平的检验,不具备良好参与能力的人也不具有合作能力,反过来,没有较好合作能力的人也不具有较好的政治参与能力。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地方和社区的民主水平显然需要大力提高。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集体合作包括专业化合作、民主化合作、社区化合作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要求集体中的成员根据不同标准来合作执行政策项目。所谓专业化合作是指根据社区项目的特殊要求,大力吸收专业人才提供专业。这些专业人才扮演着提供帮助者角色。专业化合作试图改变专业知识人员和社区公众之间隔离的关系,改变专业知识精英高高在上的垄断者角色,向广大公众提供在地的、平等的、专业的服务。专业人才在协作治理中不再成为知识技术的专制者,而是将知识技术努力普及,帮助普通公民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共同进行社区的专业性治理工作。专业化合作要求专业人员走出狭窄的专业性机构,将自己的技术特长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和社区公民一起致力于良好的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专业技术的开放直接带动了社区公民治理能力的提高,社区公民不再完全依赖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逐渐学会在有限的领域内自我治理、自我服务。专业化合作包括社区医疗、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经济等方面,专业化合作的全方位展开还能够带动社区的文化整合,有效地专业服务直接推进社区间的互相支持、互相了解,从而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地区亚文化。专业化合作也能够创造出一种自我治理、自力更生的独立的亚文化,促进社区公民之间的认同和融合。
民主化合作是指社区所有公民都和公共管理机构一样享有民主参与、发表意见、提出政策参考的权利,社区的每一件重大事情都通过最大范围的、有效的参与来决定,并基本上置于公众的知情、监督之下,保证社区公共决策为公共利益谋取福利而不偏向于任何个体和小团体的利益。民主化合作和专业合作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指的是专业人员和社区公民之间横向的合作,而前者指的是社区治理机构和公民之间纵向的合作。民主化合作重在社区治理机构授权给公民,融入社区之中,带动社区公民一起商量、研究和执行政策项目,最大化的激励公民参与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项中来。社区治理机构必须改变以往与环境隔绝、关闭门户制定决策的模式,将决策的轴心从总体制度的需要转移到地区公民需要上来,逐渐成为社区环境的知情人、帮助者和协调人。社区治理机构摆脱了等级制下的权威模式,有机地融入到社区环境中,和社区公民建立起平等、切近、和谐共进的良性关系。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加实在和及时的服务,还能够提高公民的社区责任意识,增强公民和谐共同体的思想。
另外一种是社区化合作。社区化合作指的是如何在社区中激发所有的公民积极参加社区治理事务,为自我和他人提供各种服务,从而实现整合社区、构建和谐社区亚文化的目的。社区化合作的主体除了前文所讲的专业服务者、社区治理机构以外,主要指的是社区的常住居民。任何地方和社区真正的服务主体和客体都是社区公民,他们既是服务的享受者也是服务的供应者。如果不能够让社区公民成为积极服务的主要供应者,单靠专业服务人员和公共机构仍然不能帮助社区治理摆脱单一治理的模式。只有越广泛的自我参与、自我服务,社区协作治理才真正能够建立起来。社区公民要有一种自我组织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带动和组织各种专业和非专业。例如成立公民协调委员会和公民理事会就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公民协调委员会是将民选管理当局从中心决策者角色转变为公民协调者角色。公民理事会可以协助地方政府在警务、消防、公共设施、公园、娱乐设施等社会服务工作。将社区服务推动到更加细致、周到的水平。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
[2]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10,12.
1加强全科医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是一种深入群众生活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比较全面化、规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患者,关心病人,在我国的传统医疗发展中,就已经形成了善于专研、博学探究的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的医疗道德,这些医学思想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提炼升华,最终融汇于医疗行业的职业规范中。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服务人员,全科医师是与病人最先接触的基层医生,患者由于受到伤痛的刺激,特别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感、无助感,这就需要全科医生在进行患者身体伤痛的救治时,还要关注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关怀和疏导,是患者减轻对身体伤痛的焦虑感。通过全科医生的全面诊治和治疗,患者在受到医疗保健的同时,还将对医生产生感激之情,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全科医疗的服务质量,达到社区居民的满意,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2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2.1注重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由于当前实行的社区医疗和医院就诊的双向医疗模式,在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护理念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全科医生的基本知识,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治疗提供医疗保障。
2.2掌握系统的内科知识
在医疗系统中,由于健康医疗的分科比较细,内科又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医疗部门,一般来说,内科的基本功包括对病人病史的查询、分析病人的心电图和相关化疗结果以及给出合理的额诊断判断等,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很多年轻的医师并不注重医疗诊断的基本环节,在患者还没描述完整病情的时候,医生就已经给出了自己推测的诊断结果。所以在改进医疗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医生的职业诊断,在具有扎实的医疗基本功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重视医疗诊断中的视、触、叩、听,通过科学的检查以后在给出明确的诊断方案。如果全科医师的内功基本功不过关,就十分容易造成对病患诊断的误诊或者漏诊,甚至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3掌握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断
社区的居民人流量较大,并且从幼儿、年轻人到老年人,所以全科医师就必须要系统掌握多学科的疾病诊断,并熟悉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以便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全面的医疗诊断。据调查,当前的社区医疗主要以心血管疾病、软组织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常见病居多,并且老年人中的多发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为主,但是病情程度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当前,大多数社区的全科医师在眼科、妇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医疗技术的学习,最重要的基本诊治技能仍有待提高。
3具备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师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医患纠纷的问题,为了及时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注重医疗中的以人为本,除了增加对疾病诊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照料,这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医师的工作,形成医患关系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另外,由于现代社区医疗模式的开启,也为医患关系的缓和提供了机会,在诊疗过程中,全科医师可以更加接近社区居民的生活,是重塑医师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需要全科医师把握当前的职业发展需要,以最真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4强调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不断促进自我发展
由于社区医疗主要面对的是广大社区居民,所以全科医师的工作相对于医院来说就显得比较独立,缺乏与其他科室部门之间的医疗交流,容易导致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陈旧,无法及时与当前最新的医疗技术接轨。所以当前的全科医师大多都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全科医师不断拓展医疗知识范围,主动吸取新的医疗理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以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现自我专业的突破,并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参加医疗培训或者争取进修金辉来实现自我职业的长期发展。
5结束语
【关键词】五年制本科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关系;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医学服务及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必将促使医疗卫生工作由以往单纯的寻医治病向全民健康教育,人文关怀,主动预防,心理慰籍与精神治疗等方向转变。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是将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力量,医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努力探索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塑造基础过硬,胸襟开阔,识趣渊博,治学活泼真挚且服务社会,献身医学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与关系
医学通才教育又称“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其重点在于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效的思考,良好的沟通技能,恰当的判断及能够分辨各种价值的医学人才,也就是培养医学生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学会造就自己。通才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会受影响。
医学专才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医学专门知识,进行一定的医学能力培训,适度进行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等,培养掌握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医疗技能的人才。医学专才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具有专业性,实用性,技能性。但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会造成医学生知识面狭窄。
医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二者既有其各自存在的道理,也有其相互联系。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将阻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容易导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同样,过于强调通才教育,将阻碍医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不能形成较好的本学科知识架构体系,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很难攀登科学的顶峰。故新的医学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增加医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及医学专业知识的深度,由单纯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
二、“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
(一)“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
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关乎新时期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与发展,同时也是医学科学进步与发展医学生的要求。苏轼有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思维方式与视角之间的辩证关系。医学学科不仅仅牵涉人体结构,疾病原理与防治等专业知识,同时也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通才――专才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即为知识的组合,所以拥有最大限度的信息,才有创造的可能,掌握的知识越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的自由度就越大。“通才――专才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信心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健全的人格是形成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医学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生的创新与进步。所以,创造性思维必将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将增强医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增强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医患关系;将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及时、有效的了解观察病情,合理应用治疗方案;总之,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医学生本身,而且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三)“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利于改善医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医学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不同程度倾斜,形成“以获取社会地位或金钱作为学医的最终目的”的错误思想。总理曾对大学生提出希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远大、坚定的理想,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学生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医学生走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三、医学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优化教师资源的力度,增加各通识课程优秀导师的授课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有句名言:“大学的声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他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也印证了这句话,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成功的很大关键是因为担任通识课程的教师,为各个学科领域卓有名望的教授。这说明教师学术造诣,教学方法,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追本溯源”,应首先加大优化教师资源,针对“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标准培养、选拔教师,特别针对医学院校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管理,同时要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从而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师资源。其次加大通识课程优秀教授及导师对医学生的授课率,提高医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医学生自愿学习通识知识,达到“藏富于民”之效果。
(二)改革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临床课程,医学实习的同时引入综合性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和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等教学板块,在拥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达到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与实际情况的有效融合,同时,使同学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利用度。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针对医学院校的基本情况,可适当简化某些课程。一方面,可以适当合并某些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诸如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不仅缩短课时并且可以使生理与病理生理更好的联系,便于学习与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某些专业选修课程,比如医学寄生虫学等可以加入内科学等专业必修课课程中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印象,并且优化课时,起到“见缝插针”的效果。另外,在保证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还可以创新其他多种方法来调整课程结构与体系,达到新型教育理念的目标。
通过加大选修课的开课力度,创新选修课的授课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原有的课程基础外,增开社会发展中崛起的新兴学科,前沿学科,特别是与医学具有相关性的学科,同时创新授课形式,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采取“互动型”、“讨论型”、“实验型”等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心理学等显性课程外,针对医学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的统一与融合,加强医学生的运用能力,如开展换位思考,知情同意等以医学核心理念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达到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培养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医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创新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活与学习结合
宿舍楼是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住宿学院塑造了更小的学术和社会团体,采取“住宿学院制”,有助于增强学生交往,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其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生而言,住宿学员制可以增强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意识,拓宽医学生知识面,达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这是实现“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
引入综合性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PBL),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等教学板块,分小组、分批次进行实习,利用小组有利因素,组织组员进行资料整理、问题讨论、已学知识温习、临床操作练习,调动学生临床实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期间安排社区服务,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医疗调查,协助检查,随访及疾病预防或保健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四)创新教育理念,“刚性管理”与“柔性引导”并用,督促与引导并用
合理利用“刚性管理”,督促医学生进行通识学习。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医学生于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活动、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的次数;利用班级的有利条件,培训良好的班级骨干,以思想汇报、团会等模式,每位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活动感悟,临床实习经验等;从制度与基层下手,督促学生“通专”并进,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刚性管理”,注重个别性与整体性的有效统一。
合理利用“柔性引导”,加强引导。开展读书交流会、书籍交换会、跳蚤市场等贴近同学生活的活动,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医学生进行通识阅读;开展人文知识讲座诗歌朗诵大赛,情景剧大赛,体育比赛,郊游,班级联谊等活动积极营造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医学生情操;开展社会实践,社会义工,大学生农村支教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奖学金、助学金等正性激励模式,在兼顾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有目的的增加通识教育在激励模式评选中所占比重,达到专业与通识的共赢;通过政策鼓励及条件支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供创新平台。
世界在缩小,社会在扩大,掌握单纯的专业知识对于时刻“人”打交道的医学生已经远远不够。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优良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教育与引导,更需要每个医学生自我的承担,自我的觉悟。唯有双方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的最佳效果,才能培养出“好医生”与“社会人”的最佳结合体。
参考文献
[1]王立英.试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2):158~160
[2]孙平,冉隆平.论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本质和途径.社科纵横.2009,24(3):132:13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