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概念

语文教学的概念

时间:2023-08-02 17:1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Gagne's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o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 Wenjie

(Literature Depart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The teaching object is "conductor's bat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n guide the alig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rais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w course standard suggested 3D teaching object system which gave the object design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direction. Bu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still exist a lot of questions in the fulfillment. And this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e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ext aim is in analyzing to apply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And qu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heory,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指导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介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作为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加涅所谈的能力和倾向包括五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有且仅有这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

(1)言语信息是指能够对某种关键或某组概念进行陈述的才能,即通常说的“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借助适当的线索即可提取出来。

(2)心智技能是指学习者借助符号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习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应如何”或称“程序性知识”。

(3)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进行管理的习得才能。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着执行监控的功能,控制行为主体对环境的应付行为。

(4)运动技能,这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运动执行活动的习得才能。运动技能是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动作程序所组成,它很少用言语影响或线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动本身的练习。

(5)态度是指影响学习者选择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态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后果。态度指向获得,个人对某类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种行为均受态度的影响。

2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2.1 知识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知识”被剔除在课标之外,其“基础”地位似乎不复存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依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三种外部条件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刺激, “认知结构”在刺激的影响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较大的意义结构。其次是诉诸学生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复习,复习对促进学习的促进作用已经通过无数的实践得以证明。

2.2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记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用信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这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概念学习”,具体到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5页)文教学实践中,“概念”包括听说读写知识的概念,还应包括交际技能知识的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概念。其次,“规则运用”,规则是概念的组合,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能使我们对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预测、解释及控制。规则知识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通过“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达。学生能运用特定规则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类型。学生只有理解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才能恰当运用规则。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停留在简单地复述或写出定义并非运用规则,这能称作为知识。只有学生实际去应用并且得出某个结果才能称为规则运用。最后,“问题解决”。这是最高层次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概念和规则(原理)的运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的基础上,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问题。学生能选择与运用正确的规则解决特定问题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

2.3 动作技能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一组肌肉协调动作来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动作技能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学得成千上万种动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几乎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骑自行车等。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语文学习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文字材料,准确表达思想,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等等。

第2篇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荣生博士在其《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框架》一文,提出清晰的概念内涵、框架的中艺性以及框架解释力三个维度来衡量语文教学目标能否有效生成,也正式拉开了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序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累积的经验,加上对近几年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的一些文献成果,总结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的要点。语文教学的目标,总体来讲,要研究的焦点应该放在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界定、语文教学目标有哪些性质,在设计这些目标时要运用什么策略,以及研究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成有什么价值作用等一些方面。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

要清楚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知道,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根据今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成预期成果,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归宿。既然知道了教学目标,那么界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也就不难了。在界定语文教学目标概念时,还要清楚,首先,教学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也不等于每节课的课堂目标的相加的总和,要知道,这里,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功能是要大于每节课课堂教学目标功能相加之和的。第三,还有区分出体系的和非体系的教学目标,要清楚的知道,语文课不等于其他门课程,不是由若干单元教学目标相加得出课堂教学目标,再由课堂教学目标加在一起得出总体的教学目标,它是网络性的,经由积累积淀形成的。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性质

目前,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性质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属于认知性的还是属于体验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分清语文教学目标是预设性的还是生成性的。但是不管持哪种观点,教学目标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的逻辑没有不同。当然,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只从课堂角度出发,并没有涉及宏观层面的展开。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探讨有效教学目标的性质,应该从六个维度来全面的解读:认知性的还是体验性的,预设性的还是生成性的,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具体的还是模糊的。也就是说,这六个维度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对学生的基本的要求出发,对语文教学目标性质的一个比较充分的说明,也就是要把语文教学框架从同一个级别的平摊分割模式转换为两个级别的层叠蕴涵模式。

三、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在厘清了教学目标的概念、性质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好语文教学目标,这样就保证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效果。有些研究者认为,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把教学目标的类型确定清楚,其次分析教学目标,最后将具体目标进行行为描述。而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要求课堂目标与教学生成性目标相一致,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预设性的目标和非预设的目标如何更好的融合,考虑到预设性要通常运用行为模式,所以将两者融合时在行为目标的基础上加入情境问题、教学活动或者是教学事件即可。在考虑到预设性与非预设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共同性与个性的结合,短时目标和长时目标相结合,等等。不过以上均是基于语文课堂角度来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的,从语文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的角度而言,应当注意一下三个维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落实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养成。四、研究语文教学目标的意义对于研究语文教学目标的意义或者说作用、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解释上面,具体来讲,研究语文教学目标的意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将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第二,实现了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将评价方式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具有实质的转变;第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第四,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五,可以实现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当然,在现阶段,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研究也只是处于探究的一个阶段,我们要避免出现一些表面热闹而实际空乏的目标,不能讲教学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的三个维度流于形式。总之,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学生最终的教育结果,更是我们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使着语文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合,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提高学生们整体的语文素养。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 正面影响 实践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文化以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及网络文化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不仅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是适应时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对高中语文正面影响及其实践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网络文化概念及其对高中语文产生的正面影响分析

(一)概念。

目前,对于网络文化概念还没有明确概念,不同领域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别。社会普遍认为网络文化是指将计算机作为活动、娱乐和商务出现的一种文化形式。传播学领域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二)影响分析。

1.网络词汇的创造

针对网络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消极与积极作用并存,如果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正面作用,则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网络词汇的产生是网络文化的开端,这些词汇在当今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学生将使用网络词语视为潮流的表现。在对网络词汇研究中,能够发现网络词汇的创造具有趣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思维。当前,网络词汇很多,如:提意见――拍砖;倒霉――衰;有本事――有料,等等,各类新兴词汇数不胜数。

2.网络阅读优势

网络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阅读方面,其能够扩大学生阅读范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学生对于网络操作十分熟悉,直接解决了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网络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网络文学普遍来源于民间,无论是创作还是收藏,都具有亲民性,能够拉近文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网络文化当中蕴含人文价值,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备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1]。由于传统文化作品美学欣赏具有单向性特点,缺乏互动性,网络文学具有交互性,作者能够在网络公共平台上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等,提供作品文化背景,且读者也可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学生适度接触网络文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阅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由此可见,将网络文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

二、网络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不仅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真实化。

(二)丰富教学方法,适当引入网络文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侧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校外及生活中,加强对学生阅读、体验及表达等方面的实践训练。适当引入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将自身感受表达出来[2]。不同于传统教学时代,素质教育时代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在网络平台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实践指导。如在进行写作教学中,围绕一个主题在网络上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线互动,对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构建良好语文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存在单一化、部分化等缺陷,学生缺少思维能力,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此,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学习模式,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如自主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将“满堂灌”教学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开展自主学习,获取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有效性;或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命题相互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可以将写作材料、对文章的分析发送至电脑上,进行个性化点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3]。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网络词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网络词汇及网络文学,拓展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莉.论互联网的新发展对写作教学的影响与对策[J].写作,2012(21):19-22.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资源 开发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融入语文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不同种类的支撑资源。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行条件是课堂教学资源要丰富多彩,这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1]。在新课改实行的十几年中,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对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利用课堂教学现有资源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并不高。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挖掘及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大多都是老师的偶然发现或者是不经意间总结出来的,只是扮演补充的角色,语文老师并没有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完全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将这一教学方式变成课堂的一部分。

新课标提出了几种语文教学的实施基础形式,其中包括教学资源的利用,这既展现社会对中学义务教学环节的价值追求,又是义务教育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和第一出发点[2]。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不但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为实现“双全”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新课标在开篇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使其形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首次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学生,全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这一教学理念,要面对所有学生,并利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配合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我国所谓“班级教学”和英国教学制中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同一种概念,它与“个体教学”相对,是指把年龄和文化水平相近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班集体,按照各学科的相关规定的教学内容选用最佳的授课方式,并且依据一定的时间表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课的组织形式。

例如:教学经典诗歌《诗经》的创作手法时,《诗经》中提到的“赋”和“兴”的手法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不但会让学生无法理解,还会使学生对此感到枯燥和厌烦,老师要引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图片文字等促进学生突破难点。

(二)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的首要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语文的基本素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地位,视野更广阔。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针对全体学生,使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法理解国语文学,通过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培养对语文阅读的语感,开拓思维,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运用过程中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及各方面的阅读能力[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观念,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使其达到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挖掘、运用的基本准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资源概念的划定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语文课堂中,需要挖掘和开发。在资源没有被利用的时候,只能算是一则有待处理的材料,只有在真正进入教学时,才能将其转化成实质的课堂教学资源。通常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语文性

为了区别语文课程在层面上所提出的“语文课堂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提出了语文性原则这一理念。语文性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发和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具体教学时,首先必须掌握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性,展现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充分运用语文的内容和特性选取教学内容。

(二)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包括:第一,在选取语文课堂资源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各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语文教学资源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教学的辅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将是重要的语文学习资源。

(三)开放性

课堂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单一教学方式,没有了传统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性是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开发和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应用人们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真正融入语文课堂,针对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性,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不同种类的支撑来源。只有在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意义,才能在开发和探究课堂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8)152:112.

第5篇

关键词:语文;短文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35-01

为了配合课文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有语文知识短文,学好语文知识短文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语文知识短文是分散在整个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综述和概括,是集中进行双基教学的凭借。它是以短文的形式比较有系统的讲述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等。

一、语文知识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知识短文教学,是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短文分别编入各册课本的有关单元中,以便和这个单元的课本知识配合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变为读写技能。由于考虑到作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涉及到语法=逻辑、修辞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进行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复习、整理、归纳,把原来从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学习到的分散的语文知识,变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给阅读和作文实践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并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使之变成技能、技巧。因此,对于语文短文知识的教学,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应轻视它,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把短文的知识内容任意膨胀,讲得过多,占去大量的教学时间。语文短文知识教学,要适合中学生的学习实际,要尽量做到精要、好懂、有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语文知识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进行语文知识短文教学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力求学懂、会用、熟记。语文知识短文教学,要求抓住重点,要言不烦,把各项只是种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东西教给学生,使学生懂得语文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例如讲《形声字》,要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做形声字,懂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又如讲《立论和驳论》,要使学生懂得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由于写作目的和论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懂得立论和驳论的概念,以及写立论和驳论文章的一般方法。

要使学生性董得语文知识短文,就要讲究教学方式方法。一般应从具体语言材料人手,先举例子,后讲理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使学生懂得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总之,进行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使学生易理解、好掌握、切记在理论上兜圈子,从概念到概念。讲授语文知识,目的在使学生学了会用。学是为了用,会用才是真理。因此,学习各项语文知识,在弄懂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要着重练习,学会运用。或者先练后讲,或者先讲后练,或者边讲边练。这些都是为使知识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使所学知识在用的过程中懂得更透。

在学懂的基础上,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熟记一些必要的定义、原则或方法要点。例如讲《形容和限制》,应该让学生记住,凡是名词前面加的词语叫做定语,定语后边有的加助词“的”;动词形容词前面加的词语叫做状语,状语后边有的加助词“地”;动词,形容词后边可以有形容或限制的成分,叫做补语,说明程度或情况的补语常用助词“得”来连接。这样,把主要的和常用的知识记住,就便于运用;而学懂了的,用的多了,也容易记住。学懂、会用、熟记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二)同课文教学、作文教学相结合。语文知识是从具体的语文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要学习掌握它,最好的办法是同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把知识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去学;另一方面,把学的语文知识用来指导课文学习和作文、这样才能掌握得牢固,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语文一般是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而且适合于教学的。语文里有许多生动、具体的材料,可供语文知识短文教学引用。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对两者起了沟通的作用。这样安排为语文知识短文教学和课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语文知识短文教学还应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短文中的各种知识,结合课文的范例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的语言实践得到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在语文知识短文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作文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从理论和方法上予以分析,这样,对语文知识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都有好处。另外,在在作文时,还可以要求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样,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一些。

(三)要注意各项知识互相结合。根据汉语的特点,把语法、逻辑、修辞的有关知识尽可能结合起来教学,使三者互相补充和发挥,这既符合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又可以避免头绪繁多,难以掌握的毛病,收到简便易懂的效果。事实上,一些知识短文也是按这一要求来编写的。例如《形容和限制》,便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从具体的例句讲起,说明什么是形容和限制,指出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把语法中的复句和逻辑上的判断、推理结合起来讲,对学生学会运用复句来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是有帮助的。如果只要求学生背复句的分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读写中的具体问题的。

第6篇

语文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博、内容伸缩性最大而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是情感世界都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这种影响日益明显。如果说社会因素是一个大气候,那么,语文教学只是这个大气候下的一个小环境。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社会因素一直都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本位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深入扩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回顾一个世纪,我们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本位在不断变化,语文教育随着那条重要的线索在延伸和发展,即“义理本位教育”到“语言本位教学”,由“语言本位教学”到“语言功能本位教学”。“义理本位”的语文教学继承了古代语文教育的“载道”传统,而“道”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成为必然。叶圣陶先生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语言本位的语文教育观。60年代“字、词、句、语、修、逻、文”的提出,更确立了“语言本位”。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洪镇涛先生这样指出“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实际意义,“语言功能教学”取代“语言本位教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 社会发展的快速与语文教学的滞后存在矛盾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这个社会的快速与多变。社会如同一辆加速行进的列车,永不停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犹如一艘不堪重负的小船,在风雨中飘摇。与社会发展相比,语言教学滞后,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的某些内容以及材料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给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解释带来困难;传统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已不适应新时期知识信息的浪潮化,学校的封闭半封闭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单纯化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促使我们应加速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三、 新时代大语文概念的承认与确立

现代教育,不能只囿于学校,也不能只靠老师,它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作为语文教学表现得更为迫切。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阵地——学校,现代影视、服饰、广告、流行歌曲、名人星族等都对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道德情感有着直接的改变,教育的说理似乎显得很乏力。在今天,科教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信息化、网络化的辐射,个人价值的凸现等都让我们直觉感到语文知识在伸展和扩大,一味“坐大厦之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行不通了。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关注生活已不再是说说而已,“家事国事天下事”,真的事事要关心。大语文概念随之确立,引导学生体察社会,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是时势所迫。

四、 社会因素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具体影响

社会是个大舞台,行业的个性特点,学科的发展与兼容,边缘学科的研究,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等都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归纳起来说,其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其中正面的影响是:对传统观念、传统伦理的改组;引导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方位的思考,发表评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对教育的主客体提出更高更科学的能力要求,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吸纳新的词汇新的文化,丰富了现代语文的内容等等。负面的影响有:淡化了传统理念,影响了判断是非的标准;知识的广博性与交叉性使语文教学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流行文化在市场中的充斥,使民族精神文化宣扬面临困境;现实生活的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直接影响了语言使用的习惯与规范。

总之,语文教学如同一簇待放的花儿,它需要养分的供给。社会因素这个大气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文教学这个小环境,愿社会的发展能给语文教学营造出一方晴朗的天空。

第7篇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发挥新媒体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正面作用,特别是要合理运用好新媒体,全面提升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新追求。

关键词:

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

随着新时期初中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应用的层面,应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找出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因此,在进行《日出》和《钦差大臣》的教学中,我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电影看话剧。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通过欣赏,也让学生走进了相对陌生遥远的年代,感知俄国官僚的丑恶。

二、多媒体让艺术形象真实感人

领悟了剧本的精髓,杰出细腻的表演,使演员们艺术的再现了文学作品。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塑造出话剧中的经典艺术形象。而这些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让生活阅历相对单纯的学生较容易的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主题,较好的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

如《雷雨》的电影片断生动地展示出三十年前的情人相遇相认的过程,以及人物那令人意外而又在意料之中的反应。善良单纯还心存幻想的侍萍与阴险狠毒家庭至上的周朴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周朴园的“冷笑”与质问无不表现出他的冷酷与阴险,侍萍的“苦笑”又包含了多少周朴园对她的误解的辛酸、苦涩与委屈。这些细微处很直观很形象地展示了人物性格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逐渐发展、变化的。

三、使用时不要将所有的东西都搬上多媒体,要质朴实用

很多时候,老师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黑板上老师没有写一个字。这不仅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还导致了整节课的机动性大大减弱。因为多媒体上的内容是老师预先设置好的,包括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答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导向自己的思路上来,时时担心会发生意外。果真如此,则对学生的创造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多媒体的制作应尽量质朴,注重实用。很多教师在初使用多媒体时,总是觉得多媒体课件制作得越漂亮越好,越热闹越好,于是,语文课堂上,优美的音乐、动感的画面,丰富的视频资料、漂亮的背景让学生好不惬意,而课文的核心内容、课堂的核心任务,反而被淹没了。这样的课堂,“活”是“活”了,可学生在这节课上到底收获了什么,恐怕连教师心里都一片茫然吧。

四、多媒体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会陷入想写不知怎么写,不知写什么的困境中。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关键让学生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语文,功夫在课外。作文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更是一种锻炼。如我设计的一次游记,因我前不久带领同学们去了纪念馆和革命圣地――山瞻仰革命先烈。学生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难免有所侧重和遗漏,我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又将学生的合影和景点制成了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的影像在投影屏中出现显得格外兴奋,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同学们在完成这次作文时效果很好,连平时作文很吃力的同学在完成作文时都意犹未尽。又如我设计的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写成话剧时,同学们都不知该如何入手,我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视频播放给同学看了之后,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

五、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

作为课堂使用多媒体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合于用多媒体表现。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具体地说,要让学生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最适合作为多媒体表现的选题。

例如《神奇的极光》,介绍了极光及其相关知识,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文章涉及许多概念:极光、极光卵、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等等。虽然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但由于极光远离我们,学生对这些概念极为陌生,教学中要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已非易事,还要让他们了解各自特点,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就更难了。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和思维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所在,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它,服务于它,切不可为了作秀,为了投学生之所好而盲目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使用是一个慎重的问题,是针对执教者和学生而定,不要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哪些环节使用,怎样使用才能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应有选择。合理利用,有效发挥,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郭绍青著,《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2]林玲,《运用多媒体手段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6) .

第9篇

探索语文教育发展史,是否将语境教学引入语文教学,恰恰是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分水岭。皮特·科德指出:“传统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很少关心‘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反映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教学就语言学语言,很少结合语境来指导语言学习。结果,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静态的语言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引入语境理论,语境教学应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语境教学:科学性质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宗旨的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课堂语境因素随着教学内容变化而演进的交际过程,伴生于这一交际过程的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课堂交际语境中的某种语境因素,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语境因素,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创设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一致的虚拟语境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语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提供、创造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相应的语境因素。

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无一不是语境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李海林早就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境教学。[3]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阅读的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而恰当的语篇理解需要合理地借助语境,联系语篇的具体语境。语篇所在的语境制约着阅读理解的水平,并对文本内在含义起到解释作用。任何语篇都存在于特定的具体语境,如语篇的出处以及语篇的上下文语境;在此之前或之后所产生的其他文本也可以成为该语篇的语境,如作者的其他文本,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相同主题的作品等。不顾语境,将课文当成孤立的对象,脱离上下文而断章取义,或者把概念化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宏观地牵连,都将导致文本误读。

阅读主要是在篇章格局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语篇理解存在三大表征:表层编码,记住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知道表层信息;篇章格局,积句义成段义,联系段义归结为语篇意义;情景模型,能结合文本的上下文,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在语篇的命题表征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论而形成对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这三种表征,相互关联,逐层提升。阅读水平较好的读者,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在理解语篇命题网络的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阅读水平较差的读者,或者停留在表层编码,或者跳过篇章格局,把所读的东西强行拉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径直以情景模型解读表层编码。[4]因此,阅读本身就是语境理解,阅读教学就是借助语境因素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作者书面文本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二、语境教学: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要遵循汉语规律和特点,根据汉语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汉语规律和特点表明语文学习离不开语境的运用,语文教学要根据汉语语境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有缺漏性特点。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而人们所要表达的主客观世界却是无限的,语言并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只根据话语来理解说写者所传递的信息和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话语在交际活动中会随着语言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只有把语言放到言语交际环境中,把语言与构成言语交际环境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它的功能、意义及正确与否。对言语片段的理解必须考虑构成这一片段的各个要素即存在的语境,准确分析环绕这一片段的各个语境要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靠自身的言语来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地联系语境因素如情景语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等,利用它们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克服那种脱离语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言语片段的倾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汉语具有意合性特点,汉语表达很少受语法形式方面的限制,词类和句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没有时、态、体、数等形式变化,句法灵活多样。而且在语义表达上,只要意义有关联,就可以组合到一起。其基本组合规律就是徐通锵先生指出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5]。这表明在汉语表达中,前面的话题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控制着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语义表达走向。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语境教学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符合汉语规律和特点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三、语境教学: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6]。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文教学范式。李冲锋认为,我国语文教学范式存在着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7]其中,对话范式则是新时代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范式。接受范式的语文教学“一是缺乏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二是缺乏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缺少提供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交际实践的机会”[8],因而传统的语文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去,无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话范式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真实语境密切关联,语文教学要在带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进行,要给学生提供数量足、质量高、成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语境,为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创造条件。可见,语境教学是达成对话教学的助推器,是实现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

无独有偶,荣维东对作文教学范式进行研究,他认为作文教学存在三种范式,即结果(文本)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其中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就是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9]这一研究成果也与李冲锋归纳的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相对应,即接受范式时期写作教学盛行结果(文本)中心范式,导学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出现过程(作者)中心范式,对话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应走进交际语境写作范式。这在一定意义上将语境教学推向台前。

四、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纠偏的重要手段

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都可以归结为严重缺乏语境意识。第一,缺乏上下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不善于根据语体要求选用相应的文体,存在语体单一化(重文艺语体)、文体单一化(重文艺散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出现层层肢解的现象,存在脱离文本整体片面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第二,缺乏情景语境意识。阅读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情景,一味地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声光电现象时有出现;作文教学缺少真实的写作任务、特定的写作处境和真切的读者对象;口语交际教学不提供真实的生活语境。第三,缺乏社会文化语境适应意识。既不注意根据汉语文化语境规律教语文,也不注意顺应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一些教师仍然墨守成规,采用一元主导的灌输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时展潮流,不可能在思想教育上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取得成功。

开展语境教学,则有利于我们改进语文教学现状,变假语文为真语文,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坚持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就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避免游离文本的现象出现;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和虚拟语境教学法,可以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特定语境中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便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语境教学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2]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3:12.

[3]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

[4]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4.

[5]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7.

[6][7]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27,30.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地域文化;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49-04

地域文化是从地域角度考察文学所生成的文化及其语言风格。早在3000多年前,《诗经・国风》就是按15个地区来汇编诗歌,显示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探讨、优化地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地域、地域文化

什么是“地域”?首先,“地域”应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它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区的范围”。其次,“地域”还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意义,即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文化形态。再次,“地域”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为它所反映的事物或者关系往往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另外,“地域”还应是一个比较性、对照性的概念,任何地域都应有一个可资比较、对照的参照物,然后此一地域之特点才能彰显。对地域可以有多种划分,空间的、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但从历史实际和学术研究的实际来看,最值得重视的还是行政(政治的、社会的)的和文化的划分。以行政区域(比如数量众多的以省、市为单位的文化史和文学史),以文化区域(比如晋、徽、闽、巴蜀、齐鲁、东北之类的文化史和文学史)对地域进行归类。[1]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道德观念、地方风俗、思想行为习惯、活动方式、、文学艺术、法律规范、学术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地方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即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文化,是某一地区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这一意义来说,“地方文化”就是“地域文化”。但两者之间又不能画等号,“地域”是根据一定标准与相邻或不相邻的地区区别开来,有着较明确的概念,而“地方”则比“地域”更是一个伸缩性强、方便使用的模糊概念。[2]“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首先,从划分依据看,地域文化有着严格的标准,是依据各个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划分的,如吴文化、楚文化等。而乡土文化的划分则没有严格的标准,在实际使用中,多依据行政区划划分,如上海文化、海州文化等。其次从空间范围看,地域文化的空间范围有着较为明确而稳定的界限,不能任意而定。而乡土文化的空间范围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根据实际需要作灵活处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

在笔者索引文献中,侯兰花在其硕士研究论文《中学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这一名词,这应该是我们目前索引到的最早提出这一名词的人,但其并没有对此做出十分详尽的解释。[3]后来,杨春菊[4]、马建[5]等研究者都开始对此进行论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地域文化是渗透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的,它不一定是以自己独立的形式出现,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这样,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为渗透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等一切形式的语文教学中的关于地域文化的因子。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等,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三峡》《济南的冬天》等,七下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登岳阳楼》《巍巍中山陵》《木兰诗》《黄河颂》等,八上杜牧的《泊秦淮》中渗透的“秦淮河文化”,八下林嗣环的《口技》所渗透的清代京中地方特色文化,九上鲁迅《故乡》和九下的《藤野先生》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

二、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意义探究

在笔者索引的文献中,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2004年,刘伟铿的《地域文化研究》一书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专门研究地域文化的书籍之一。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地域文化研究大有可为”的观点[6],给予地域文化研究以极大的肯定。随后,各位相关专家和学者都就地域文化研究意义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关于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专业人士多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地域文化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各地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都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文化的作用在于它对人们的思想熏染,一个地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本地域的子民。因为有了特定文化的熏染,才有了北方人的粗犷,南方人的细腻。地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作用,是因为它的发展适应了这个地区的发展,而且是以这个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视听模式的改变,这些原来人们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似乎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时代,有不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险境。地域文化已经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她们带着满腹经纶,在这个全新的时代边缘感受寂寞,慢慢地睡去,这一睡,可能就成永别。文化传承最基础的群体应该是孩子,只有让孩子了解一种文化,喜欢一种文化,它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所以说,进行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对语文教材编写的意义

语文教材编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现代语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编写什么样的教材。语文教材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学生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而地域文化的特征正好适应了这个要求。

1.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丰富了语文教材

中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亦称华夏文明或中华文化。它最早源于5000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差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特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冯天瑜教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总序中就对中国文化的地域归属作过很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游牧文明。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文化副区,向南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7]地域文化的丰富和迥异在很大程度上为语文教材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素材,它的这个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材。

2.时代久远、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拓展了语文教材

从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氏族宗法制的彻底解体,我国地域文化的格局就已在宗族藩篱的废墟上显现出早期的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则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则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这种超长的延展性就有效地拓展了语文教材。

3.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开放了语文教材。

中华文化既是一统的,又是多元的。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各种文化和谐发展而又各自保存自己的特色。钱穆先生形象地说:“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她能具备好几个摇篮,同时抚养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其性情习惯与小家庭中的独养子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同的文化因子,这就是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语文教材也开始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其集中体现为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因此,地域文化的这一特征也为语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语文课程开发。

(三)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意义

一切和教育相关联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应该归结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上,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要义,地域文化研究也不例外。任伟在《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以新郑文化为例》一文中,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索:

1.地域文化影响学生的精神气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把语文教学也看做一种文化活动,地域文化对它的影响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外显(地域文化因素)―内化(人的精神气质)―外化(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过程。对教学起决定性影响的一定是内化的精神气质。

2.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

地域文化是一个源于空间上对文化进行区分的概念,但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在时间上就有了延展性。在今天我们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品格,地域文化是一个最好的资源。

三、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诚如上面所述,我国对地域文化研究的起步并不快,但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就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成功地对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进行了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目前大致倾向是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教材运用类研究。此类研究是将地域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现行教材之中,努力寻找了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此类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第二,拓展性研究。此类研究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次拓展,他们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教材之外的诸多领域,如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此类文献很多,约有40篇,如王庆友的《寻找地域文化与语文实践的和谐共生之路》[8]、马建的《传承地域文化精髓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9]等。

2.探寻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路径

关于地域文化的渗透,笔者索引的文献意见几乎一致,都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具有代表性的路径有:

第一,依据初中教材“课后探究内容”,引入地域文化。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倡开发教材,课后探究内容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扩展他们有关背景的知识面。教师应尽可能寻找与当地文化相联系的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以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依托,引入地域文化。如果说“课外探究内容”受课文内容限制比较大的话,那么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了。

第三,以“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依托,引进地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只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归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范围。

第四,以写作训练为依托,引进地域文化。相对于我们的教材而言,写作训练是比较宽泛的,这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引进。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从作用方面看

很多文献都只停留在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有的甚至只针对某一种地域文化,有的则带有非常明显的商业色彩,这给后来研究者的索引借鉴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2.从研究视角看

一般的研究视角都局限于语文教学与当地地域文化的结合,未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初中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研究地域文化的也基本没有,在笔者索引的文献中,能注意从教材中地域文化分类的角度研究的也特别少。这样,就造成了研究视角的单一性。

四、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设想

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而且还肯定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同样,也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未来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研究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

一是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变。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研究,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何从紧紧抓住教材的思维转移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来,需要我们研究者理性的思考。

二是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域文化的逐渐重视和地域文化传承理论的不断成熟,地域文化可能会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成为学校的重要教育手段。这也需要专家学者做出引导,以期建立合理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金吉,汤兆成.康熙海州志(标点本)[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4-65.

[2]吴功华.桐城地域文化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8-80.

[3]侯兰花.中学语文中的地域文化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4.

[4]杨春菊.浅谈中考语文试题的地域文化性倾向与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08(7).

[5][9]马建.传承地域文化精髓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3(10).

[6]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97-120.

第11篇

1教师的困扰

首先,“语文教师太难当”,难在哪里,难在无“抓手”。语文知识海阔天空,博大精深,处处是知识,处处是文化。只能以教材为载体,教学实施时,需要拓展、延伸,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其次,从整体上来说,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非常难。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单摆浮搁,不能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去教学。

再次,语文教学的规律性难以把握。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学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教学。就现状来看,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完全继承,而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在尝试和探索。

2学生的困扰

学生普遍反映, 把语文学好太难,很难有大的进展。语文课上感觉收获很大,课后感觉收获甚微。与好的老师交往,既增加知识,又提高能力和素养。与教学水平平庸的教师交往,则几乎是浪费时间。少上两节、一个星期乃至一两个月的课,也不见得就能拉下多远的距离。

3考试的困扰

一是考卷越来越难出,二是考题越来越难答。语文向来强调整体阅读理解,不能离开语境。而现在的考试,却往往出现一些生冷的题目。作文本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但作文的比重有些小。不讲究义理、考据和辞章,言之无物、题材贫乏的作文几乎触目皆是。最让我困扰的是:有些学生说话不得要领,辞不达意,诸如:然而,说一句用一个,说一句话用一个然而。思考之后,我明白,教师没有教好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会用关联词。

4理论的盲区

首先,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被大家所忽视,那就是语文教育价值论。

对于语文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在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它占据怎样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及社会为前提,挖掘学生的潜质及能力,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的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探索,不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价值为核心,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拓展和延伸,实现师生共同提高和升华。这就体现了语文教育价值。

其次,概念方法的缺失。 语文教育研究固然需要直接的经验总结,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它也需要逻辑的理论建构。也就是说,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是任何成熟的理论研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在语文教育研究中,这两句话几乎成了理论脱离实践的代名词。

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它的含义有二:一是实践在理论体系的起点位置。任何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都是从实践中科学提炼出来的,它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最原初的概念。二是实践在理论体系中的终点位置。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在任何研究工作中都处于目的本位。作为语文教师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

第12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优化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解决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些局限性,以更为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化技术的基本优势和特点, 不仅实现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整合,并且大大的方便了教学操作,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为明显。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辅导作用,利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将电脑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投射到白板下,形成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交互式白板大大的方便了教师的操作,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相关程序的加持下,界面更加美观、功能更加完善,操作也更为灵活,教师使用也更为方便。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声形结合,集图片、视频、声音等各方面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更加客观、立体,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学生学习更为简单,更容易掌握和理解。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相关特点和优势,应用在教学中,集合了黑白与多媒体设备的长处。教师不仅能借助白板进行教学内容的指导和书写,并且还能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随意查阅资料,使教学不在局限于黑板,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为灵活和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备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既方便又省时,还能进一步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其它的功能,如:视频插入、视频编辑、放大镜功能等等,能更加灵活的应对教学需求,为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环节的优化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即使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并且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自由板书,同样还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也能对资源实行保存,重新展示,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更为人性化和多元化,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固有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表现上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课堂更为立体、饱满,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

量更明显、更突出。 如:1.在解读文章时。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和直白的资料。不同于以往的灌溉式教育,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避免了以往教育模式下的刻板性和单一性,教师只需要将阅读要求出示在白板下,引导学生去解读文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更具有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更高。2.在写作教学时。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是由于写作教学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关乎到学生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到方向,教师教学也无从入手,基本都是根据一个中心和主旨,进行抽象的指导,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和思维性。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白板的遮盖作用,让学生去深入探究文章的思路,学生写作更为规划,思路更为清晰,教师在教学时也能更快的找出学生写作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在阅批作文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一个相互的平台上阅读文章,去分析文章中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使阅批作文不在是教师的活动,而是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师生之间针对作文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不仅提高了批改效果,也提升了学生写作水平。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难

点。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辅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与传统的黑板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功能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野,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难点的知识点和概念,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将抽象概念进行剖析,以更为具体、形象的形式表示出来,给予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表现,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供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模式,让学生敢于表现和表达。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更为自然、快速、动态的呈现出情境交融、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上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才感官上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更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将被动的教学转为主动的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为生动、形象、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具有表现力,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有效的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