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时间:2023-08-02 17:1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第1篇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技术是影响证券行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重用、创新、和共享,以及建立员工终身学习的机制和理念,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等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建设。知识管理的优势来自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结构以及员工创造、分享并应用知识的意愿和行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奠基与支持以及合理的组织结构也是企业设施知识管理的要素。当然,技术能够促进知识的快速传输和交换,从广义上讲,知识的管理工具就是技术,技术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允许人们有效的利用资源,因而技术也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1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有利影响因素

由于证券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企业文化建设多鼓励知识的学习和共享,比如一些券商在公司内部成立网络学院提升员工岗位专业能力和个人职业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方便员工交流学习经验。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券商基本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的技术,尤其以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为中心,整合咨询产品系统、数据中心系统、规避风险系统等实现对大量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再使用的目的。在组织结构上,券商的业务一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营业部经营,其主营业务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这就决定了各营业部形成投资顾问团队和理财经理团队的组织结构。这种团队型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一种形式,不仅减少了中层管理人员,扩大了员工业务知识范围和知识权限,还提高了员工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尽管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在企业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有利的影响因素,但其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缺陷和问题。

2.1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不足

对知识管理的全面认知是做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求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且要求广大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形成对知识管理的意识。但笔者对一些证券营业部的调查发现,其中80%的员工表示知道知识管理,但不明确其具体的应用;不少员工表示知识管理就是要学会利用OA系统或者参加网络学院,甚至有一些员工怀疑道:“所谓的知识管理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不一定实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证券公司的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2.2人才流动性大

证券行业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大以及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工作吸引等原因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以华西证券为例,其绵阳营业部成立十年有余,现有在职员工83名,但工龄在两年以下的员工足有67人,占80.7%,可见其人才流动的速度之大。而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当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伴随着人员调动或人员离退,企业就失去了这部分宝贵的知识财富。另外,人才流动性大的企业不易形成员工间相互信任及紧密而团结的同事合作关系,员工也就不愿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等。因此,人才流动性大这一问题给企业知识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3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知识管理的收益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公司利润额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收益是很抽象的,不易衡量的,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难度也因此而加大,导致不少公司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工作。

2.4缺乏专门人才

在证券企业,通常都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证券、金融、法律、财务和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而在知识管理这一块却相对缺乏。当公司要求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由其他证券专业人员来从事知识管理工作,而放弃其原来建立的良好的顾客关系,可能会损失由顾客交易提取的佣金,这会导致转而从事知识管理的员工不愿意一心一意的做知识管理,从而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1提高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接受程度

全面的认识知识管理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及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两个措施。依据现有证券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内部网站,内部刊物、会议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管理进行宣传引导,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型证券企业观念,知悉知识管理就在身边。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可以使知识管理的收益能以数据、图表等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员工的眼前,使员工切身体会到知识管理是能给自己乃至整个公司都带来利益。在这方面,一些企业的方法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把知识管理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测试知识管理的回报率,如安永公司计算的回报率是6%,麦肯锡公司的回报率是10%;或者是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又或者是计算知识管理的间接收益,如产品生产周期、顾客满意度指标来衡量。

2健全激励机制及留才机制

有效地激励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热情,还能冲破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同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潜能。例如对于在工作上表现良好、团队学习中善于表现、自主学习中完成率100%的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公司定期选出一批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员工享受公司提供的短期度假;设立“知识服务奖”、“创新奖”等多种方式来对促进知识共享。另外,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从上文可知,巨大的人才流动性是影响券商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健全留才机制对证券行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健全的激励机制,健全留才机制还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员工的知识培训,如果员工能够以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工作成果,产生收益,也有益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成就感,从而来留住优秀的人才。

3创建知识地图

证券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证券行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揭示各知识资源目录间关系的综合体。通过识别与组织知识,证券知识地图建立知识目录数据库,将证券、金融产品各种资源集成起来,并运用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以统一的方式介绍给员工,智能化地引导员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4内化其他成功的知识管理实施经验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一、引言

知识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知识管理如何应用于企业实践,却一直未有定论,很多企业尝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收效甚微。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应该是指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利用以及创新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着手,探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对策。

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并产生效益,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但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对组织现有的业务产生影响,那如何实现这种融合昵?本文认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重视知识创新的主体,即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促进员工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基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环境因素。

1.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一般而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使其转化或融八企业,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人员的素质主要受到受教育的程度、学习能力以及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也可以通过后期组织的培训加以改善。

2.知识创新的基础

这主要是从组织层面而言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它是创新主体进行知识创新的催化剂,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与知识创新相匹配的IT设施。软件方面主要是指组织的建设,包括企业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以促进高层参与和重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创新的热情、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架构以方便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换、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从而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知识创新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

3.创新成果的转化

主要是对知识创新的成果的保护和运用。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建立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转化、利用、传递以及创新提供知识沟通管理。专利技术主要反映企业以往知识管理的成果,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其知识,以防止其外溢为竞争对手模仿。

4.外部环境

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获得与顾客有关的知识、保持与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实现融资的便利与政策的扶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周期、最后法律的影响主要来至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对创新的成果的立法保护。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因素,本文认为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1.提升员工的素质

企业要转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就要企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的选拔,这是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的源泉。只有获得高素质人才,企业才能具备实施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

2.完善创新基础

完善硬件技术,即信息技术。企业只有建立了与知识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平台,才能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其次。知识管理需要组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以方便员工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检索和使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首先要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相应的资源,更能引起高层的重视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变以往的以竞争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以合作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宽松自由的组织文化,从观念上引领员工,参与知识分享;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反映知识创新的结果,并最终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此外,知识的专用性、员工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企业内部协调、交流的重要性,其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来保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3.保护、利用创新成果

企业需要对创新的成果加以梳理,以便其他员工在授权的情形下方便地获得。这主要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知识仓库是对一些可以编码显性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分类,方便员工检索,而知识地图是对那些存在于组织内,但难以编码的知识,比如专家技能,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标出这些知识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以方便其他员工在需要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此外要促进自己的专利向产品或服务转化,构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组织知识的保护,以防其为竞争对手窃取模仿,使组织丧失竞争优势。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加速核心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4.注重环境影响

企业要注重收集与顾客相关的知识,比如市场知识、顾客的特征及购买习惯等,因为组织的核心知识是否能够转化成竞争优势,关键是看其能否创造客户价值,而了解客户正是为了服务客户;搜集竞争对手(包括现时的和潜在的)信息,一是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知识为我所用,减少企业知识生产周期,二来可以清楚地知道行业的发展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搞好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关系,政府的扶持或关照,能够明显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金融机构给予的融资便利,无疑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为企业的项目提供雄厚的资本保障;借力高校,可以减少企业知识创新的成本投入,缩短企业创新周期,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所以企业应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企业还应该关注国家乃至地方的相关法规,可以借助法律保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如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法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四、结语

第3篇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知识管理效率,结论显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都有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最低,主要因为其规模无效所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这两行业规模效率无效;医药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是因为其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低效导致。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DEA

在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兴衰。高技术产业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可见,相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方面[1-3],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年最新相关统计数据和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选择DEA(DataEnvelope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EA是根据已知数据,使用模型对多个变量的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之一,目前较多用在有关效率的分析研究中。在DEA中,相对效率的分布区间为(0,1),最高效率为1。DEA方法延续至今,很典型的有CCR、BCC、FG和ST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会涉及一个以上的产出,所以所采用的模型为多产出的CCR模型。TE指相对于投入来说,产出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决策单元已经位于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上;PTE指DMU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达到了效率的最大化状态。总之,投入和产出在t+和t-之间变动时,当D越大,效率越好。

1.2指标体系构建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而DEA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衡量效率的基本标准,用此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合理而正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投入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其中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R&D人员全时当量、机构人员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内部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专利方面的经费支出说明了对创新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对于知识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的支持,这些都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分为价值和技术的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产出的一个整体状况,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货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价值产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了在技术方面的产出。最后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借鉴盖丽莎等[4]的研究指标,构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及分析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3》中,采用2012年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说明它的知识管理效率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投入和产出或者这样的比例继续投入的话,该产业的产出将会处于高效的范围之内,知识管理的效率也就一直会维持在高效的水平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如此的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专业性强,智力资源的含量较高,属于较高的具备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一般劳动力和低端行业的资源介入,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可观的产出,致使其知识管理效率高。但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导致了多的投入不会有多的产出,所以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方面不可盲目投入,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

医药制造业无论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较低,其中规模报酬的递增也为医药制造业留下了大量的投入空间。由表3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知识管理的投入和产出极为不平衡。从产出来看,目前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9286008万元,还没有达到就目前的投入而应得的产出为56235860.371万元,但是在技术产出方面,有效发明的专利数达到了预期的要求。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广告的投入力度也比较低,在消费者心里的知名度比较低。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企业数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9、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10的投入都过量。当产出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时,R&D人员全时当量应该减少26003.143人年,减少高技术产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也应该减少751034.454万元,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是产业的重点工作对象,而如此多的投入却没有赢得应得的产出,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产业的资金负担;企业数也比较多,应该减少4369个。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这些指标表示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中知识投入方面技术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这些方面的效率体现最能突出知识管理效率。表3显示,医药制造业关于技术的购买、改造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都明显较高,目前比预期的支出要多达979948.762万元,这样的经费配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医药制造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和政策控制严重的原因,导致了这一行业很难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的知识投入明显超出了目标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如此多的投入都没有获得较高的产出,可见医药制造业的知识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投入过剩而产出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压力。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在这五大产业中是最低的,只有60.6%,低于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表2显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与其规模效率都比较低,表明其知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就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特殊性。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高端性,国家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人才要求也比较严格,这一行业的各方面门槛都比较高、政策限制较多,行业的性质导致了通常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几年或是几十年来完成一个目标,使知识的循环转移不自由,表现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不稳定,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一行业的产出会以比投入更高的比例增长,也就表明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大,知识管理的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差别都不大,都处于无效状态,主要源于两个产业规模无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减,其基本原因是缺少独特的高端技术,一直都使用低端劳动力和普通技术,依靠劳动力来提升产出。这种加大产出的做法短时间内还行,但是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不断地增加普通劳动力就不会再提升产出,反而会使产出降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与这一行业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劳动的专业分工上看,属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为普通的行业,但是纯技术效率较好。

3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12、0.951和0.859,与陈士慧等[5]测度的2008年的结果相比,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下降。这与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有关。根据张杰等[6]的研究,中国渐进性的市场场化改革引致了要素市场扭曲,即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和管控人为压低了要素价格,延缓了市场化进程,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会倾向于使用廉价的有形要素获得利润,甚至从事寻租活动获取超额利润,而对于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度高、投入高、效益高和风险高的四高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促进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1)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人才的引用和培养,推进知识创新和扩散,保持行业和技术的开放性,尽可能推进该产业高技术化,提高整体竞争力。(2)注重高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体现了知识的研究、转化和消化吸收的效率,人是运用知识的主体,人才是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长期加强人才的培养,鼓励人才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从人才的角度推进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3)强化对优势产业的支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其知识管理效率也最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学研平台,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4)实行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常态化。尽可能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并保持连续性,定期测度。这样,有利于掌握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及其变动态势,及时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42-48

[2]惠树鹏,张玉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5

[3]吴旭晓,许正中.基于超效率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22):110-112

[4]盖丽莎,董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2-75

[5]陈士慧,田王君,董芙蓉.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18-120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省略,并在该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所所长、企业战略咨询专家王德禄在1999年出版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一书,该书对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竞争力作了概念性的讨论。在其2003年新出版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一书中,他提出知识管理即是对日常工作中知识的管理,是对人和组织最常用知识的管理,即朴素的知识管理的概念。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的IT实现。

3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内部因素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企业需要综合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满足日趋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正是需要知识管理来收集、传播和共享知识来完成的。

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要求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转变。它逐渐从一个开发商向物业运营商转变,比如在房地产产业基金中,它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往横向和纵向进行延伸,组建产业联盟。这些都要求企业有更多的市场知识和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3.2外部因素

产业分工体系的知识化。如设计企业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材料供应企业、施工组织企业他们的工艺复杂程度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各种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推动着房地产开发企业把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对各类知识都有收集、储存和把握。

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房地产金融市场环境,比如汇率和利率的发展趋势等,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正确把握和预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本行业的经营。

4知识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建立与运作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知识管理的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其具体的解决办法应根据房地产企业的自身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

4.1建立鼓励协作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经营管理者所倡导和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在房地产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各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这需要建立一种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在一开始难免有抵触情绪,因为传统的企业文化中,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彼此协作,知识往往被当成与同事们比较的个人资本,为此,在实施新的知识管理措施时,不要一下子全盘否定原来的企业文化,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员工知识共享。要设立“知识管理部”,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并任命知识主管,每当一项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专家引导、指导、督促施工者提交总结报告,专家要与施工者及时交流情况,共同寻找和整理对今后施工有用的经验教训。专家还要确保添加的内容具有高质量,要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对新内容编制摘要和索引。

4.2建立知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网络的出现改变着我们面前的世界,影响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的投资速度远远快于有形资产的投资,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更高的产出,知识投入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产效率快速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生产过程节奏加快;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消耗越来越少,知识含量越来越多,信息网络对人的才能和性格的培养,使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了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4.3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大型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并非仅仅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写到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力和大型建筑企业的学习力,才能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创造开发人才、培育人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挑战,提高大型建筑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赢得大型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企业的每次产品的制造成本、质量随时间、天气、地点改变而改变,因而造成其成本控制难以准确确定,生产质量也随时、随地而产生差别。建筑工程设计单位从事脑力劳动,每幢建筑设计都是一种新的创作,不是重复劳动,其工效决定于人的主动性和智慧。其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可编码知识和不可编码知识,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树立大型建筑企业与个人相协调的愿景,提升团队精神,不断增强大型建筑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无疑成了一个大型建筑企业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市场挑战,保持强劲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的迫切需要。

4.4清除内部知识共享障碍

探求知识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正因为知识探求上的不断进步,历史才能发展到今天。知识的共享作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基石,一直为人们所提倡,但知识共享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各种障碍。如,有些隐性知识不易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知识共享出现障碍;还有的是由于知识拥有者出于个人声望和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对其拥有的知识采取保密措施,特别是目前随着劳资关系的变化,劳资双方的诚信度都在下降,导致拥有知识的员工为了增加就业安全而对自身拥有的特殊技能知识设置保密。这样导致知识共享出现障碍。解决的方法是,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时要考虑他对知识共享方面的贡献,并将其对知识共享贡献大小作为其业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来考核,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激励以此调动知识拥有者的积极性。

总之,知识管理理论从创立到发展时间不长,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还有不足,特别是将其应用到我国房地产企业创新发展上来,更是全新的实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管理作用将会更大的体现。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很重,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如知识管理会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希望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能将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提高效益,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同良,李启明.知识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分

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8).

[2] 刘俊熙.后信息管理时代:走出信息烟雾的知识管理[J].情

报杂志,2003,(1).

第5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第6篇

(广州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广州 510000)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Guangzhou 510000,China)

摘要: 知识库系统是客服中心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一个内容清晰,结构合理的知识库,既能让话务代表快速上手,也能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本文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广州电力95598客户服务中心知识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去优化其知识库,建立适合广州电力95598使用的多渠道知识库。

Abstract: The knowledge base system is one of the core application systems of th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A knowledge base with clear content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can make the agents quickly adapt to i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customers´ satisfaction. Aimed at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95598 Call Center of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 to optimize the knowledge base and establish a suitable multi-channel knowledge base for 95598 of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关键词 : 多渠道;优化方向;满意度

Key words: multi-channel;optimized direction;satisfaction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55-02

作者简介:(1968-),女,广东潮州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客服服务管理。

0 引言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4.67亿,预计2014年该数字将突破7亿,占一半中国人口数。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快速发展的渠道扩展客户服务和客户营销渠道是电力、电信、金融、保险以及传统企业都在考虑的重点。

呼叫中心作为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随着各行各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分散型呼叫中心的集中工作也在各地开展中,原有的基于各个本地网部署的平台、人员、数据以及各支撑系统等都需要重新部署。

知识库系统是客服中心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一个内容清晰,结构合理的知识库,一方面可以帮助客服代表快速定位与客户交互中所需的知识内容,准确回答客户疑问,并为其提供接话引导思路,缩短通话时长,提升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电力业务更新频繁的背景下,缓解客服代表的知识压力,降低员工对新旧知识的学习成本,简化培训过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1 现状分析

近10年来,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社会化媒体及通信手段层出不穷。客户也从单一知识获取渠道,变成了多渠道来获取服务。为了适应需要,呼叫中心也从以前的电话接入中心,跨越式发展到多媒体客服中心以适应需求。而作为客服中心的知识库,也需要转变为多媒体知识库。

就目前整个广州供电局95598知识库系统来说,并没有有效承担起作为广州供电局95598知识中心和知识平台的作用,知识展现形式单一、知识查找难、知识运营效率低,作为知识加工环节与知识输出的业务端和知识应用的员工端缺乏有效交互,这造成了一个封闭的静态知识库而非开放的动态知识库;知识应用功能也不足以支持一线使用者对于知识的应用需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员工对于知识库的使用较少,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去查知识库而是去问同事。

2 电力多渠道客户化知识库的作用

从知识库现状分析与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做好电力多渠道知识库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

①对客服代表而言,可以最短时间内定位到所需的知识点,提升工作效率,缩短通话时长,适应外委以后频繁流动的员工。

②对知识库各级管理者而言,可以围绕知识优化工作,设计知识管理团队的配置和核心KPI,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统一的知识管理流程。

③对高级决策者而言,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检索热点及反馈来的改进方向。

④对客户而言,可以从掌上、网上、电话等全部渠道得到统一的服务承诺,有效节省相应的时间。

3 电力多渠道客户化知识库主要工作步骤

多渠道客户化知识库的优化应循序渐进,主要步骤为统一系统、统一视图、统一渠道、统一流程。

3.1 统一系统 统一各部门使用的知识库管理系统,按照不同的权限和流程进行部署。实现多渠道共建、共享同一个信息源,实现一点采编多渠道。既能节约建设的人力成本,也能保证各渠道知识展现的统一性。

3.2 统一视图 统一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的视图,形成无歧义、可理解的客户化语言。即内部客户及外部客户可查询到描述语句一致的知识点,减少语言歧义带来的不便和争议,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服代表的服务效率,提升一次性问题解决率;整合知识管理体系,通过统一全业务全渠道客户版知识体系运营管理规范,打造各渠道高度协同的漏斗式服务模式。

3.3 统一渠道 通过进一步完善全渠道共享功能,提高全渠道共享知识库的层次。知识库由静态页面存储升级为结构化动态存储,全自动同步一个信息源,最终实现全渠道共享的客户版知识库。即当信息源产生信息更新,95598、网掌厅及营业厅,享受同步更新,实现服务信息共享,切实做到业务信息渠道畅通。

3.4 统一流程 95598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流程的统一,规范知识管理各个流程节点的活动,保证活动信息流的流转,明确个部门职责之间的接口关系,确保知识管理活动的效率。使各业务部门下发的文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知识采编流程,能成为供各服务渠道有效应用的知识点,并存储在知识库中,知识点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各类反馈信息,进而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更新维护,形成一个管理闭环,保证了知识库的动态演化性。

4 总结

通过建设功能完备的全业务全渠道客户版知识管理体系,多渠道共享同一个信息源,降低了相同知识的重复采编劳动,避免了各渠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了广州供电局95598户服务整体水平。

可以明显改善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对95598知识库的升级,根据在其他行业知识库项目的成果,可减少6秒的AHT。

②能够有效提高客户咨询的准确率,人员的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会提高,会带动客户满意度。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服务,客户满意就会带来渠道营销量,效益不言而喻。

③网掌厅及营业厅使用知识库的硬件设备、维护成本的节约及知识库采编人员重复工作的成本节约。由于在实现全渠道知识库建设完成后,网掌厅及营业厅都可以共享一个知识库信息,减少了系统的重复建设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李岩.电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库建设[J].电力信息化,2004(6):20.

[2]王军民.电力施工企业知识库构建与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 企业 知识管理的目的出发,分析用户参与程度和知识内容质量时于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意义。得出知识管理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综合评价体系中尚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结合实际应用,借鉴。

一、引言

    随着知识 经济 的到来,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 金融 资本作为战略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发展 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的实施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 网络 等方面。为使企业知识管理有效运作,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活动相互适应。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人;(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4)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5)开发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6)建立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知识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是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集,结合在知识库系统中,能够准确评价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便于企业了解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知识管理的评价模型

    从知识管理实施的目的出发,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效果最好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企业用户经常使用知识库系统进行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2)企业用户经常贡献知识,知识库内容是持续增长的;

    (3)知识内容是有价值的。

    从这个角度分析,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评价可以分为对以下两方面内容的评价。

1.用户的参与程度评价

    是否有人参与知识库的维护和使用,参与者在企业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这直接关系着知识库的发展。如果有人参与但仅仅是几个人参与,这样的知识管理是不成功的,因为并未挖掘出”群体”的知识。知识库的维护和使用是集体行为,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因此需要提高参与者的比率。另外,评价用户的参与程度除了要统计用户参与的广度之外,还要评估用户参与的深度。假定目标用户都参与了知识库的维护,而知识内容却增长缓慢,这只能说明用户参与的深度不够,贡献的知识条目数量太少。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有这样一种常见的情况:初期用户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后期用户参与的广度不断下降,而深度不断提高。这说明到了后期,仅少量的人还在参与知识库的维护,他们贡献了大部分的知识内容,而其他人不是摒弃了知识库就是没有积极参与知识库的维护。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基本指标来衡量:(1)参与者百分比;(2)贡献知识条目的平均数量。

    参与者百分比用来评价用户参与的广度。在知识库系统中,用户参与的百分比可以通过知识库系统用户登录率、共享率等指标来体现。登录率为一段时间内登人知识库系统用户的数量与目标用户数量的比值,目标用户为知识库系统在册的所有用户,该指标反映了目标用户中参与知识库维护和使用的用户的比例。共享率为一段时间内贡献过知识条目的用户数量与目标用户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目标用户中维护过知识库的用户的比例。

    贡献知识条目的平均数量用来评价用户参与知识库建设的深度。在知识库系统中,用户参与的百分比可以通过平均在线时间、平均贡献率等指标来体现。平均在线时间为一段时间内所有用户在线时间与登人系统用户数的比值,反映了用户维护和利用知识库的平均时间。平均贡献率为新增的知识条目数与贡献过知识条目的用户数的比值,反映了参与维护知识库的用户贡献知识条目的平均数量。

    2.知识内容的质量评价

    知识库和垃圾信息库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大部分内容是有价值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将其他系统中的信息拿来存放在本 企业 知识库中,这样的知识库的价值不大。知识库里的知识内容应该具备可读性、可扩展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要保证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就需要对知识内容的质量进行评测。我们用知识普及度的概念来对知识的质量进行度量。无疑,位于技术领域前沿的知识都是最不普及的知识,也即质量最高的知识;反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就是质量最低的知识一常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质量高低不等于质量优劣,它反映的是知识的层次高低和浓度高低,越是位于金字塔上方的知识质量越高,因为,它的建立所需占有的基础性知识越雄厚,或者说它所包含的基础性知识越丰富。知识本身并不存在质量优劣的问题。

  由于知识的无形性和作用效果的间接性,我们对知识质量直接进行评测是很困难的,但可以通过一种间接方式一用户评价的方式来反映知识的质量。其主要指标包括知识条目的平均阅读数、评价分数、引用次数等。平均阅读数是指每个知识条目平均被阅读的数量。评价分数是指每个知识条目被用户评分的平均值,表明用户对知识条目质量的综合评价。单纯追求知识条目的平均阅读数的提高,会深陷于人们都乐于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的状况,所以需要结合评价分数、引用次数来进行综合性的衡量,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各自的权重,从而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计分系统。

    两组指标,一个关注的是使用知识的人,一个关注的是被使用的知识内容,两者结合基本上可以评价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通过逐月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持续推动知识管理实施的方法。知识管理实施常用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际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管理在国内的盛行,很多大型企业都构建了企业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软件企业也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创新、实施、评价、风险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知识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很少有企业把知识管理真正做得很成功。

   2007年,中软公司迈开了企业知识管理的脚步。在建设 中国 工商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过程中,中软公司将知识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集成到了知识库系统中,经过半年多的运行,产生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数据,为中软公司实施知识管理进一步决策提供了基础。

    在知识库系统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综合评价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质量综合评分指标统计还缺乏完善的统计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8篇

1.金融会计的概念

金融会计是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针对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由于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账务处理复杂、会计科目特殊,为了便于其对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描述、便于后期的管理,金融会计应运而生[1]。将“金融”与“会计”合并,实现了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衡量,对经营各环节进行控制与调节,从而强化经营质量、抵御风险。

2.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会计迎来新机遇

随着现代经济的繁荣,金融行业已不可或缺,由此,金融会计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金融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1借助大数据技术,金融机构财务管理能力提升

金融会计是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所特有的。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面临着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特别是除了财务数据之外还有非结构化信息,这给传统背景下的财务分析与管理带来了难度,亦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互联网时代下催生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提高了对海量数据处理的速度与准确性,能够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准确参考。特别是能够将非财务数据、非结构数据纳入其中,便于金融机构对未来经营发展进行预测,防范风险[2]。

2.2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往往跨区域经营,尤其是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等,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了不同部门数据信息的整合,强化了自身内部控制,并推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化。通过构建财务信息共享系统,优化财务资源配置,高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为金融机构规模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互联网实现各网点、各机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2.3提升了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机构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实现内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统一化处理,标准化操作,有效地提升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特别是会计核算工作通过计算机实现,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统计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推进其专业性的不断提升。

3.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会计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会计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例如信息安全可能受到威胁、信息数据处理技术有限、缺乏复合型的财会人员等。互联网技术颠覆了传统产业,亦势必推动着金融会计的不断前行:

3.1金融会计的风险防控工作更趋智能化

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呈现数据化、规模化,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风险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将是必然趋势。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逐步构建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相互制衡的权责体系,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特别是金融会计新体系的构建,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相结合,采取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进而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利用金融会计的财务分析功能,对关键性指标设置风险阀值,实现自动预警功能,进而形成风险防范的有效屏障,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工作将更趋智能化。例如,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集中度、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偏差率等重要指标设立阀值,以便实现动态的风险预警。

3.2金融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更趋可靠

金融会计的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会计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数据分析能力更强,能够持续地为业务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例如,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时提出了推进“大零售”业务,运用金融会计的数据筛选、分析等功能,能够实现精准地确立营销目标,进而提高获客水平。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意识,充分挖掘金融会计功能,将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向经营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为业务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第9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管理;成本管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125-03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因素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慢。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从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3个方面讨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先进的内部管理理念。

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

1.1 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更高。因此,能否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应具备如下3个特点:创新性、学习性和稳定性。但是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陈旧以及对人才管理的忽视,目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的漏洞:

1.1.1 缺乏人才选择机制。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克服运作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其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雇佣薪酬要求较高的员工。由于缺乏人才选择机制,如何用较低的薪酬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难题。

1.1.2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将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1.1.3 缺乏人才保留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工作机会较多。由于人才保留机制的不健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1.2 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成本往往较高。资金少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特点之一,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全面分析内部管理和运作成本之间的关系对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2.1 资金分配和运作成本。正确的资金分配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降低运作成本。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和缺少资金分配策略,普遍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过低。

1.2.2 资源利用率与运作成本。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25%。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为明显,严重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1.2.3 经营规模与运作成本。经营规模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反之,运作成本则较高。国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行业内部竞争过于激烈,限制了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由经营规模有限导致的运作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3 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引进,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它包括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只有把这6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知识整合和知识激励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3.1 知识联盟的缺乏。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缺少知识联盟。这增加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工作,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成本。这一现象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多,却严重威胁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

1.3.2 知识整合的缺乏。知识整合是指企业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融合。知识整合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内部合作的提升。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放在知识创新等方面,缺少对知识整合的管理。

1.3.3 知识激励的缺乏。作为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知识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受到重视。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对员工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知识激励的重视程度更低。

2 内部管理中先进理念及运用

2.1 人才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型应从4个方面来构建,即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承诺和保留。其中,人才的保留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知识激励体制,通过知识激励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2 成本管理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改革。

2.2.1 社会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资源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这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减小行业内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外部合作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等。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渠道,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匮乏、合作不足的现状,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2.2.2 企业层面。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设备闲置现象,进而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资源配置也是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 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构建知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使知识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知识共享,通过8种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即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重视知识激励,通过知识激励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管理水平。

3 结语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匮乏、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流动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即:在增强传统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在企业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强化内部协作,降低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构建知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和重视知识激励建立和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第11篇

创新是主旋律

中科泰岳公司拥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并通过软件产品与行业应用的结合、技术与服务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云计算、企业门户、工作流、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国内IT应用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重点跟进各行业领军企业的IT需求,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

回顾2010年~2013年,公司主攻技术方向为.NET和JAVA、云计算等方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创新,公司已经形成雄厚的技术实力,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同时借助国际主流厂商的资源和软件平台,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SOA、电子商务等大型应用和复杂业务的高端行业应用上做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获得客户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2010年,中科泰岳公司成立电信事业部。研发项目“祥云报表”获得广东移动创新一等奖,公司获得移动优秀合作伙伴称号;2011年,研发新一代企业桌面门户,获得移动集团创新一等奖,公司获得移动优秀合作伙伴称号;同年,获得祥云报表助手软件、泰岳促销办理工具软件、泰岳酬金系统软件等软件著作权。2012年,公司成立军工行业支撑部。公司获得“海淀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公司产品列入移动网服案例,获得移动优秀合作伙伴称号。同年,获得泰岳桌面软件、泰岳中小企业门户软件、泰岳战略目标分解体系软件等软件著作权。2013年,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公司自主研发基础开发安全架构获得广泛市场。

目前,公司软件的产品技术广泛应用于电信、交通行业企业管理领域,并不断向能源、地产、金融等领域扩展。正是凭借着对客户不断深入的了解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中科泰岳公司已成为包括中国移动、中国国际航空、中科软、中国石化、中国兵器、CCTV、NEC、NTT、日立等行业领导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高新技术突破及服务

中科泰岳公司把知识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国内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先驱者,中科泰岳公司员工在软件技术实现的同时,还不断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高新技术突破

新一代企业桌面门户。基于WebOS技术,通过用户统一、入口统一,业务功能整合、数据整合、能力整合、服务总线等方式,最终以全新用户体验的桌面门户为展现形式的全方位整合企业IT资源整合方案,具有操作系统级企业门户桌面、广泛的系统兼容性、丰富的系统整合、完善的开放平台、大幅节约IT建设成本等特点。该项目获得中国移动集团创新一等奖。

数据收集助手。通过数据收集助手,满足企业员工自动化处理任何数据收集和汇总统计的工作,使员工减少繁琐的收集、统计工作,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处理;支持公文日常审批流转,在临时性数据搜集、投票、数据汇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获得广东移动创新一等奖。

数据图形化组件。通过灵活的基础图表服务来帮助企业完成由数据阶段、报表阶段到报告阶段的飞跃,不仅帮助企业通过图形化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完成由传统的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到智能系统(BI)的构建,还为第三方应用提供调用接口,节省第三方应用图形开发成本。

高新技术服务

顾问咨询。中科泰岳公司致力于提供一体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客户实现战略目标。基于在关键行业和业务领域的洞察力和技术专长,中科泰岳公司能够提出可行性建议和高绩效解决方案。项目自始至终的每一个环节,中科泰岳公司都持续关注、全力实现客户期望的效果,以客户成功和满意为最终目标。中科泰岳公司以踏实的作风,优秀的项目质量、良好的客户关系多次获得“优秀合作伙伴”称号。

软件与基础架构。中科泰岳公司为各行业客户有效地评估、设计并实施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IT基础架构带来的各种复杂挑战。中科泰岳公司软件与基础架构服务是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技术与合作伙伴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及解决方案。

所涉及的主要业务包括:一是利用前沿技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总包服务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服务;二是在合作伙伴平台基础上创新和研发,再协助企业用户进行IT规划和实施、应用与流程整合、软件产品专业服务与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基础架构服务管理外包。

应用开发与运维。中科泰岳公司提供客户化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服务,并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按质交付项目。能够帮助客户确定对应用系统或产品的具体需求,并管理和维护其整个生命周期。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开发团队和技术专家,能够为客户开发定制化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从而满足其业务需求并强化在行业中的优势。

第12篇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涵

从事并涵盖企业会计、财务预算、计划、分析、报告等工作范围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中可能被设置为财务室(部、处)或计财处等机构科室,在本文中企业会计核算中心指对上述机构的统称。对企业客观经济活动的反应与监督,对企业筹投资活动的规划、分析与评价,都属于该中心职责。因其涉及企业财务机密信息,所以形成独立部门,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履行财务会计分析核算监督职能。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加工处理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知识资源,需要在一定时期相关范围内有效运用。

20世纪50年代,波拉尼首次提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组织性资产。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组织中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设置必要的系统来促使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的过程,会使知识不断的螺旋式向前延伸。理论界将知识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

会计核算加工产生的信息属于显性知识,长期以来都是企业负责人具有知情权。而根据企业自身掌握的数据信息分析预测出的信息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源首先存在于员工头脑中,能够依靠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与非中心人员转化为显性知识。对于组织而言,显性知识很显然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不断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既包括显性知识编码,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还包括从企业整体出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知识交流技术同时改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扩大企业核心利润源。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要与企业其他部门及企业外同行交流合作,从企业管理的战略角度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计核算职能从会计准则、规范制度层面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会计核算中心所掌握的信息其保密是有针对性和时间限定的,不是永久的,该部门在依据会计准则及解释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了解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及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所以,该部门的显性知识在部门内外是双向流动的,知识共享成为企业发展业务促进经营所必须的。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会进一步提高该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衔接,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同时提高该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现代企业财务型资产的竞争实力。

二、知识管理对会计核算工作影响

(一)知识共享的辩证法 以往,财会部门因掌握财务信息资源而独立形成特有的知识资产,除了企业领导或是相关人员,客观上不与其他部门交流,外部门知识资源也很难介入其中。财会部门与外企业同行单位交流也仅是为做会计业务探讨、避税探讨。财会信息成为企业不对外公开的第一机密。前述会计信息知识资产最终要服务于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类会计信息使用对象:企业负责人享有第一时间知情权;相关部门享有工作业绩考核依据知情权;企业外部相关经济利益主体享有知情权。会计核算中心在保密与公开间寻找辩证统一。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可以平衡各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不同要求,使会计信息可以编码输出,发挥信息知识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

(二)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履行 会计行为规范的形成,经过“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财会人员工作行为有专业技术要求和职业操守规范,会计主体行使会计职能履行会计行为,需要经历“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后的融合协调。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这一外部力量,不仅使专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有机融合,而且在促使会计行为按照专业技术工作规范要求行使外,还要兼顾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的需求;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交流,提高会计信息资产质量的需要,为此,会计行为规范不单纯是执行会计制度准则的需要,更是企业对信息知识资产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知识管理从理念、方法和体系构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和制约。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会计知识资产的信息管理是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网络技术、现代化办公软件、现代信息管理软件,能更高效快捷传递、分析不同需求方所需会计信息,方便信息需求者使用和反馈。与此同时,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及时收集信息、科学分析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是企业掌握经营主动权、争取最佳效益的重要方法。作为会计信息生成者的现代企业会计主体在知识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中,会促使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信息来源于中心内外两个途径如图1:中心内部直接获取的信息属于会计工作规范的内容;从中心外部获得的信息有专业必须的业务培训所需信息。但两部分信息来源都要与行业经营活动信息结合,经过核算、加工和整理,为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服务;也被总结提炼出相关知识资产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这里所有中心获得的信息知识都要建立知识库进行编码:需要编制核算中心财务制度手册、财务流程图、与外部门沟通规范信息传递示意图等文件;将不同需求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分类整理,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 图2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图。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采用有效手段对中心掌握信息知识进行系统识别和收集,然后对所识别收集到的隐性知识信息根据需求者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和测度,进行有效整合,将分散、无序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此处,员工不是全部,而是与会计核算中心有业务往来的,包括会计知识管理咨询专家等。这样隐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增加其价值,也便于交流共享。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制度规章及企业文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对会计核算中心隐性知识的转化产生影响,也成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知识创新 图3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创新过程图。在会计核算中心知识转化之前,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营积累,在头脑中都有对知识、对业务问题的初步看法,通常称为隐性知识或默会知识。在隐性知识有限共享的过程中,成员头脑当中的认知和看法正形成知识创新的雏形,可称为社会化过程。当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并讨论问题,成员间不同的认识及看法在讨论过程中相互碰撞(添加中心外部人员建议),会计业务处理是否得当,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工作是否衔接,来完成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过程(外化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讨论和碰撞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促进高效率学习的过程。成员头脑中的新知识在不断碰撞交织,很容易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经过交流,又会形成更新的知识。成员间达成的共识,即形成了显性知识,完成了对问题的系统认识过程(融合过程),此时达成的知识价值已超越交流共享前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完成了创新的过程。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隐性知识),使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本轮知识创新的结束,也是下一轮知识创新的开始。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框架 通过图1-3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的内容、组织及创新的综合分析,得出图4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知识管理的框架。核算中心仅是企业一个部门,该部门的知识管理属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的一部分。由于该部门的特殊性,需要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共同完成企业整体目标。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战略将知识管理目标与知识管理手段共同作用,最终帮助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组织将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其有效管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并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流程 流程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要素之一。会计核算中心将各类数据信息经过专业核算方法加工生成专有信息知识后,营造使用信息知识的必要氛围环境,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区分向企业负责人汇报的信息知识,向税务、银行等外部单位送交的信息知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汇报的信息知识,根据需求方的不同应该对信息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这就需要描绘信息知识历程来显示在核算中心内外什么地方使用了哪些信息知识。在描绘信息知识历程中,明确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力最大、重要性最强、使用最频繁的信息知识,将其描绘出人员、部门、作业及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一,根据信息知识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发挥作用大小等因素分类。掌握某类信息知识是如何促使企业经济业务价值最大化。第二,找到信息知识的核心点,将与此核心点有关的业务列出。第三,找出有关人员,即找出每个使用核心信息知识的业务执行者。第四,确认信息知识范围,找出每个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包括核心点在内的信息知识。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组织 核算中心如果对知识管理价值、导入流程等看法不一致,将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阻碍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因此,在核算中心确认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后, 必须针对组织整体进行系统的实施规划。

第一,绘制信息知识网络图,标明企业内何处产生信息知识以及何人需要信息知识。其目的在于可视化核算中心现有的信息知识,并将责任赋予负责收集加工信息知识的人员。它能够帮助核算中心确定究竟需要哪些技术,人力等各项资源应该集中在何处才能确保信息知识内容的收集和传递,核算中心信息知识管理在各项工作任务中该如何分配。首先,确认信息知识内容中心。这是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比如登记账簿、成本核算、报表填制的各环节中的注意点。目的是要明确收集与传递知识的组织构架。其次,细化信息知识内容,隶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的次级中心。再次,选择配备人员与职责。各环节中心是形式上分离但实质上又围绕整个会计核算中心任务来行使职权的。

第二,确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支持真正的信息知识组织构架,只有信息知识网络图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新的职位和作业方式,来改变组织内文化,从而使原有的递进式组织调整为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当然,不同规模大小的核算中心,建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决定核算中心的规模和具体处理业务的流程,较大规模核算组织需要有专人从事信息知识管理的工作,而较小的核算组织则可将此工作纳入到现有的核算环节职责中。但是,从长远来看,设置信息知识管理的专门职位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可能核算中心单设该岗位,也可能与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衔接。总之,为塑造核算中心的知识组织构架,需要设置或创立一些组织环节和职位,如知识分析主管,信息知识维护师等。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技术 信息知识管理技术是指能够协助人们分享、使用及创新知识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囊括了信息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核算组织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实现编码化,推进了信息知识的生成、使用和转化效率。M.T.Hansen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不同的软硬件设施和支持水平。

支持信息知识获取的技术设备及工具比较多,除了常见的搜索引擎、文件挖掘、高级检索技术外,还有智能及各个组织的门户网站。其中智能技术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并强化员工知识概念,它有助于高效率地保存重要信息知识同时减少重复信息知识加工工作。因此,核算中心在实施知识获取战略时,应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保证获取的效果和效率,保证这一过程所产生信息知识的质量。

不同的信息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共享技术。核算中心应与企业整体布局,建立健全内部网,增强交流能力,使员工及各部门人员本身成为信息的发表者和交流的促进者;可以使核算中心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核算中心内日常信息知识的共享。这样,促使核算组织中知识可以高速低成本地发挥效用,为核算组织内部实现创新提供条件。

五、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在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组织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怎样作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工作,发挥知识管理战略作用的问题,解决的目的是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知识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知识的创新能力。

(一)组织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会计职能是反映与监督,通过会计的七个核算方法来实现:设置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填制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报告,即是会计反映监督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实施载体,各类核算方法的使用不再是本环节本部门的工作,而是与外部门有联系的一体化工作。

第一,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应从制度上建立团队,打破各个核算环节的障碍,融合核算中心一体化的工作内容。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作为核算的第一种方法与环节,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以会计主体的适用性要求考虑并制定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监督的适用性项目。企业会计科目与账户制定好后一般不轻易变动更改,但根据组织中工作的需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可以有规划的变动。

第二,要理顺会计核算中心的作业流程。设置科目及账户、填制凭证与填制账簿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完成,而是实时动态响应,在完成核算职能的同时,不断满足组织外部人员的使用需求。此时需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及它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标准。多人完成同一个环节工作也要明确职责;也可能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在较短时期,一人完成多个环节工作,但需注意事后履行审查监督程序。

第三,建立核算中心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标准,制定团队各协调人的职责分工。各个环节建立平行工作关系的同时,也要突出团队领导者的作用,发挥监督领导示范的职责,即平行与梯度的结合。一般这样的协调人可具体操作一个环节的核算工作,或是开头或是结尾或是中间,能带动整个核算环节的有序快速开展,提升会计信息知识的有效性。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本部门特有的知识库,作为核算中心知识创新管理技术上的保证。首先,聘请高级会计顾问组成专家地图。当核算中心处理各类非日常业务时,为了保证顺应经济形势的需要,随时制定处理方案,既要应对核算工作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要保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其次,理顺各方信息知识需求者的访问权限,以共享为原则,分清信息知识传递的先后次序,既要保证信息知识使用的有效性,也要防止信息知识提前泄露;还有,要保证各方信息输入输出的顺畅,减少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效率。

第五,促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学习常态化。建立核算中心特有的学习机制,包括会计理论与核算业务的演变、会计行为规范与职业操守、新型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如何使信息知识在中心内外交流等内容的学习规划,使每项学习内容通过核算中心一人或少数几人掌握,迅速传递给中心所有成员,使核算中心每位成员的业务水平能随组织的发展而增长。

(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知识的分散性,使知识只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广泛地被独立的个人所分别持有;知识的互补性则反映了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知识的分散性和互补性表明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在促进知识创新方面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互动来实现,而多样化的知识互动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同时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樊冶平(2003)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中实施的较多;另一类被称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在会计核算中心七个核算环节中不可或缺。个人化战略的重要特征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也许是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这对于会计核算中心这样一个与企业各部门都有往来而且与上下级之间都有联系的部门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它也是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实施的具体表现。

会计核算中心人员既是执行本职工作的普通员工,也是向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的“领导”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财产清查环节中,企业生产经营使用的各类资产的账面数据与其实际使用状况需要进行账实核对,核算中心人员要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例如材料保管员、设备使用人员、生产技术人员、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协作取得必要的信息,与他们沟通财产的使用状况,包括各类单据的传递,还要询问设备财产使用的来龙去脉,这些一对一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是核算中心人员了解真实状况所必须的。当然除了实地盘点的需要,其他核算环节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也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等方式来完成,不一定局限于面对面,应培育多种途径的人员沟通网络。

六、结论

作为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知识管理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具体到企业中一个部门的管理还有待深入探讨。一般而言,信息和知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会计核算部门取得并生成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截然分开管理,也是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的。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是将会计工作视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承担企业管理的职责,行使国家赋予企业的权利,在法律和会计法规的范围内管理企业,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5期。

[2]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0期。

[3]于琛琛:《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软科学》2004年第18期。

[4]王卫华、杨晓雁:《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年第11期。

[5]樊冶平:《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