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学科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笔者发现在高中教学别是在高一阶段,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普遍觉得非常生疏,这大大地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后来经走访、谈话等了解到,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受到很大冲击,致使升入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其影响程度在不同的生源地存在着一些差异,高一新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十分突出。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等,从而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部分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课题界定
本调查所说的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对这种现状的了解十分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三、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育统计学认为,在教育领域内,无论是教育科学或心理科学研究、教育行政管理,还是日常教务工作,都会接触到数量的问题,收集到许多数据,对这些数据,只有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和推断,才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帮助我们发现有关的教育现象的规律。本课题,用教育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对象
从我校普高高2014级16个班和初2013级8个班中随机抽出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初2013级3、5、8班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8.2%。
五、调查方法
谈话、走访法:与个别同学谈话聊天了解学习状况;走访个别同行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和选项,包括其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其采用无记名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获得的数据认真统计、计算、分析。
文献研究法:搜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吸取他人的有效经验,丰富完善自己的问卷调查表。
六、调查内容
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详见下面调查问卷样表。
七、调查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25日)
有意识准备和同学、同行聊天内容;精心设计完善调查问卷表。
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5日至27日)
问卷调查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和初2013级3、5、8班。
总结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30日)
统计分析学生问卷调查表,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八、调查结果及分析
1、高中情况:
发放问卷表362分,收回359份,有效问卷354份。其统计结果如下:
问题: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地理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而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
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非常不足的,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十分不利于地理素养的持续提高。从表1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大多数同学认为地理是副科(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和悲哀!科目也会被分成三六九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差,升入高中后对初中地理主要内容遗忘十分严重。
从某种角度讲,目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能够一定程度直接反映同学们初高中地理学习衔接效果。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所以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则成为了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习方法就应该转向理解、探究为主了。学习方法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从表3中我们看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欠妥,仍然停留在初中时的记忆为主,还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地理,这些学生地理成绩也很差。只有少数同学发现了初高中地理方法上的差异,并主动适应。而这部分学生地理成绩也相应较好。
此项调查是对前面第三项调查的必要补充和深入。一方面体现出在衔接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的自觉、主动性(第10、11问)的调查,一方面体现出对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困惑的解决诉求的调查(第12问)。
从表4可以看出主动留意初高中知识的同学只占了极少数。能够举例说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同学更是少见。建议加强初高中衔接的占到了多数,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居然没有什么教学建议,可见对地理学科的漠视程度还是很高的。
2、对初中的调查分析:
发放问卷表163分,收回158份,有效问卷154份。
受调查学生系初中二年级学生,处于向初三过渡的特殊学段,本身学习压力很大,尽管面临地理结业会考,然而受升学教育影响,对地理这门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仍然很不重视。对更长远的高中地理学习思想准备极不充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极少数能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对地理图表的使用也限于少数同学,大多数同学谈不上有地理素养。
从表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地理成绩较差,有近半数的人不知如何学习地理学习。
9.你对地理教学的建议:
此项调查只有32为学生填写,其中请教师加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26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6.9%。另外还有4人要求不要再布置地理作业了。
3、几点结论
第一、无论初、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的不在少数,很多同学不了解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不了解地理素养在现代公民素质构成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诸方面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二、很多同学的地理素养现状堪忧。大多初中同学缺乏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和迎接,大多高中同学缺乏地理学习的必要储备。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现象相当严重,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落实状况很差。
九、应对措施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曾从世界科学的高度,确认地理学科综合性科学性的特点,并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要求全体国民都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社会和自然能够和谐地发展。全体国民都能够真正地从自己做起,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并希望了解他人,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要掌握,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拓展地理教育价值,构建大地理教育观,把资源环境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应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即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江苏省新沂市高塘中学)
一、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三大变化
1.课程理念更鲜明、简洁,凸显地理课程价值功能
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涉及的学科课程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共六条”,而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六条理念重新梳理整合为三条,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可以说,这三条学科课程理念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教师时刻牢记本学科的三大理念并在地理教学中加以体现。
2.尊重差异性、不均衡性,重新调整“标高”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国家制定的本学科标准就只有一个。因此,如何考虑标准的通适性问题,是课标组修改地理课程标准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新版地理课标在尊重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方面,重新调整了“标高”,在部分较难内容上,降低了要求,如删除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取而代之的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使国家课程标准更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标准更具操作性、指导性,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的实验稿地理课标的一些条目,在行为动词的搭配,要求的具体化、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指向性不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等问题。而新版地理课标针对这些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所存在的问题均做了修改,如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等。其许多变化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二、落实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高度重视课标,摈弃轻课标重教材的错误认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因为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上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以学科内最重要的内容且长久不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有利于公民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工作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发展性等。可以说,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然而,在实验稿课标使用中,许多一线教师片面认为,课标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并实施教学即可。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致使部分地理教师教学盲目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甚至增加课改前老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仅注重知识传授等,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学生负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重新学习和领会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把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专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重心。
2.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地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技术和途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地理学也不例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二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形成结论、成果展示。这其中就涉及地理学科的探究发现法、野外考察法、观察观测法、社会调查法、脑中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而作为地理学科的地理技能,则是思考地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和技术,它是地理学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现象和过程的特有方法。具体来讲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等。
反思目前的地理教学,许多教师仍停留在就地理知识而讲知识的层面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仍显得非常薄弱。其原因之一即是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因为单凭教材难以逐一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若干学科方法和技能的条目内容。
因此,只有掌握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养成依据课标备课,逐一完成课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体现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课标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了解课标,发现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这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3.改革教学评价,发挥课程标准重要作用
尽管新课程已经推进了十一个年头,但是许多地方涉及的考试内容仍未完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来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这致使许多一线地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教材,死记硬背教材中那些所谓的重要知识,就能让学生获得好成绩,课标也因此变成可有可无的指南。具体表现为:过分依赖纸笔考试,仅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对平时地理学习的评价权重还非常小等。还有一些地方将义务阶段地理考试纳入了中考,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升本学科的地位及提高本地区将来文科生的高考成绩,但另一方面又拔高了教学要求,将水平考试变成了选拔考试,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地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关键词: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和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1]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地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决定了地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学生素养的养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它需要从初高中阶段不断地地理学习中逐步塑造养成。所以,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不可少。
一、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这种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深入挖掘教材,重知识背后隐藏的地理素养,避免单纯片面地教授知识,让学生为掌握知识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及素养的养成都十分有利。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式内容中设置有学生动手制作(或学生实验)的学习活动,这类探究活动的学习形式背后隐藏着对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模块下设置了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学生活动。为提升学生对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可在教学中尝试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与经纬线的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试图突破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思维的教学难点(如图1)。学生制作地球仪的活动实际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地轴的倾斜,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探究、合作,找寻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也可达成对地球仪表面经纬线的学习认知。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还需要发挥创意和想象力,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培养学生学习最有用的知识及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则可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图1制作地球仪模型
二、利用电影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地理的区域性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从不同视角认识区域,并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然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区域远离学生生活的地区,对于这些区域的认知学习,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较深入地认知所学区域。因此,这些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学生学习认知会较困难,更难以做到综合分析。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印度的社会问题、中东的战争问题等。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应用于此类区域的课堂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影情景或场景的代入感,让学生近距离感触原本遥远、陌生的区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南极大冒险”这部以南极科学考察为背景的电影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利用电影场景的代入感,使学生设想自己处于南极地区并抓住一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冰雪南极的自然景观及狂风暴雪肆虐的恶劣环境;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南极地区酷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地区所形成的本区域独特生态系统,及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考验与人类如何开发、保护南极地区。总之,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再现所需要学习的区域,使学生在教室里身临其境地了解认识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进而建立正确开发保护极地地区的观念。
三、利用乡土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环境素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元素源于本乡本土,是当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代表。乡土元素在自然演变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种类丰富、变化万千[2]。所以,乡土元素较能感染学生,会引起探索好奇心,成为开启学习之旅的起点。将乡土元素融入初中课堂教学,通过开发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用不同视角认识不同区域,能够提高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力。如地理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在地理教学课外拓展中,从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实践能力角度出发,利用身边乡土元素,开发一些实践活动。诸如南京瓜阜山的火山地质考察、南京秦淮河的水质调查、盱眙天文台的星座观测、南京民国文化的社会调查等(图2~图5)。这些实践活动从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出发,通过观察取证、调研分析、搜索资料、梳理归纳,研究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等地理问题,对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及南京特有的民国文化可建立直观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综合认知南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对南京自然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策
一、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是增加负担的“副科”,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笔者曾对所在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687名学生作了不计名问卷调查。样卷内容包括:你喜欢上地理课吗?你抱着一种什么心态上地理课?你会认真完成地理作业吗?上学期地理考试成绩如何(总分100分)?对于地理考试成绩有什么想法?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658份中可看出,喜欢地理学科并会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考试成绩都较好,但这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大。而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他们对待上课、做作业和考试,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类学生所占比重最大,为69.4%,说明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还有12.7%学生不喜欢地理学科,这些学生大部分为学困生,可能对每一科学习都不重视。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看,由于受“不中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学习。
2.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笔者也曾对任教地理学科的教师作了调查,大多数地理教师的专业不是地理,有的是其它“主科”教师因课时不够兼任地理教师,有的是年龄较大临近退休,有的是教“主科”时教学成绩不太好。因此,很多教师没有把精力放在地理教学上,也不愿意下功夫。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现在部分农村中学几乎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即使有教研活动也敷衍了事,许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在外派教师学科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等方面,很多学校也只注重派出“主科”教师,地理学科教师很难有学习机会。地理教师学不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善于向科研要质量和效益,必然观念陈旧、教法落后,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3.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
地理教学很多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有效教具来完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但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薄弱,地理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在某些学校连最基本的挂图、资料模型、地球仪和经纬网仪都没有,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大多农村初中只有教材,缺少配套的辅助材料,有的连教师的参考书都没有。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缺乏对家乡的了解,“乡土”教材的编写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初步了解,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对家乡的改造建设都十分有利,“大纲”中专门提到“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但很多学校根本没有真正实施,以至于“标准”和“大纲”对“乡土”地理的要求,形同虚设。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策探析
要想尽可能改变地理教学目前状况,使地理学科发挥更大作用,也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更容易,地理教师自己先要重视起来,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加强学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在地理教学对策上多下功夫,吸引学生,让学生把一堂“反正不中考,可学可不学”的地理课变成“虽然不中考,但地理课太有意思了,我喜欢学”的地理课。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1)“读、议、讲、练”相结合。为改变教师上课一讲到底或只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读、议、讲、练”相结合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时,首先,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给每位学生一张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再把他们分成四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我国主要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相应的位置上;最后,小组内互相评改,评出优胜者,给予表扬。这就用到“读、议、练”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训练既落实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又通过分组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实证明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2)“故事法”引人入胜。故事喜闻乐见,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开篇就说:“有位母亲在远洋轮船上生下一对双胞胎,人们记录下来的生日是姐姐出生的日期比妹妹晚,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奇异的故事带学生进入浓厚的探究状态,教师适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一但被激发,就会很认真去听老师后面所讲的内容,被老师所讲内容深深吸引。
(3)“诗歌谚语”创设课堂情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描述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描述夏季风对我国哪些地区影响最大;用“马前桃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地势对气温的影响等。这些诗歌谚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学科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地理知识也会对其它学科学习有帮助,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的生活环境、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它们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它们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用居民主食“南米北面”、传统民居 “南尖北平”等,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来让学生明白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受多种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同时,还可以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来进行房屋建筑、桥梁设计、环境监测和整治、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类生产、生活。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合理选择与利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3.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 教学有效性
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发展。其中初中地理改革的成绩主要有: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地理地方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理课程考试评价制度得以完善。一定程度上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的养成、树立。但是在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深入。下面,我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对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一、准确把握课标精髓,明晰新型教学特点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新课标明确,初中地理教与学的内容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学习对生活的意义。指导学生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切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视角”,从而从长远的角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操。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一崭新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要求我们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形态具有开放性,而在具体实施中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可见,我们的教学模式要翻陈出新,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重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研究,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从课堂狭隘的地理知识灌输,走向地理人文思想的熏陶、养成。
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兴趣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是学生内部动机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兴奋剂和调节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只有充分培养、调动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地理教学才能实现有效、高效。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结果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在新课标下,我们要了解学生关注点,男生比较关注时政,可以用当下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时政引导入,如南海事件,让学生读地图,这既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也提高了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由从身边的污染现象找原因,由身边的现象,引导他们体验地理情感,培养地理必备的能力和兴趣。初中生一般好奇心强,有活力,记忆力强,情感单纯而强烈,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可以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通过实物、多媒体运用等展现现象可感的地理现象,视屏、音频或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营造地理学习情境等。如此,学生课堂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采用形式多样教学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接受、喜欢自己的引导。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老师的教学可以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体悟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产生可以亲近、依赖的情感。教师要有丰富知识和学科素养,以应对不同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只有老师知识渊博了,课堂教学上有高度、有深度,具有幽默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如此,学生才能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个老师;师生关系才和谐,课堂教与学才能愉悦,教学效果才能增强。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模式不能陈旧单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讲的明白、学的轻松、考的理想的教学形式都是可以采用的。这也是在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下,我们只有坚持走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确实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素琼.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2]王茹.提高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9).
一、现状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有多年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在地理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效显著。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程式化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迫于教育信息化的压力,在地理课堂“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的使用形同虚设,白底黑字的课件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板书的数字化版本,虽然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2)随意性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我们将教师形式化使用信息技术视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中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处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点,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限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及地理学科信息资源的匮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二、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不用”还是“滥用”,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创新地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创新地理教学条件。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仅想出好的教学方式是不足的,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持环境。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作者:吉淑娟钟永江吉喆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理应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该科目能够使学生初步接触宇宙、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保护、地域特点等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但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于新学科具有新鲜感,随着教学的深入,新鲜感渐渐消失,不再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理学科知识凌乱复杂,知识点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创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以下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创建提出的几点方法与建议。
一、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是指进行探索创新活动的欲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进行探索创造;创新情感的培养是指创新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为文科与理科兼具的学科,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识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初中地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地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很吸引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海陆变迁、世界气候时,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深刻,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学习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七大洋、五大洲、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究地球仪对知识有一定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不懂的知识认真学习,不放过一个知识漏洞,同时也要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目前世界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同样也要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学成果一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识抢答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知识抢答的环节,进行知识的再复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还有很多,但学生学到知识是关键,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利用一些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时间目标,进行明确分工,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迁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初步认识社会现状,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进行分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与同学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帮助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践中,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共同将任务完成。开展地理实践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优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4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是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一、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自身的小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兴趣不仅是形成爱好、特长的起点,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力量。
一是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应在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中发展深化。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培养其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发现身边的地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我们身边有趣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以身边的地理现象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贵州省地图、铜仁市区地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其次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再次是科学记忆。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四、建立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我们应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修养;方法;兴趣
有效的地理课堂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知识准确,其次课堂气氛应该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个课堂结构有序且有美感。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教学效果差距明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师的内功不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知,所以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应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地理知识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教学的准确性,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则是我们地理教师游刃有余于课堂、轻松把握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
一、修炼内功,提升教学技能
虽然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影响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依托于教材和教参来“教教材”,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科处于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把握地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确保自己课堂所教知识与时代同步。
教学技能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教学案例的新颖度和巧妙性上,前者反应了我们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储备的更新和丰富,后者则表现了我们教师掌握和应用新课程理念的灵活程度,均是教师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手段在于平时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言动态,注意学生身边和学生熟悉的具有地理价值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仅仅具有知识和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那么有等于没有,因此内功的修炼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是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样的课堂呈现跟不上时代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信息量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要注意挂图与文字的结合,注重板书和语言设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呈现顺序,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互动将知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准确而深刻的印象。
二、激趣导学,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和没学差不多,到了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满不在乎”的心态才能得以纠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驱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性逐步地清晰化、完整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适当的支点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多维度进行激发。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并进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正向的情感,实现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可以完成并获得较大成功体验的情境,实现发展区的跨越并建立新的发展区,将学习带入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应从文、理学生的特点出发,其实地理学科兼有文理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的起点和偏向性,尽可能地减少顿挫感,循序渐进式地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学目标,意识到“跳一跳,够得着”,并生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2.展现地理学科魅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地理内容尤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尽显了学科魅力,涉及到天象、气象、地形、植被一切与地球有关的地理事物,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教学时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素材更为丰富,丰富的具有逻辑性的素材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而且学习就有持久性,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道路,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应该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首先要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切都不应该是空谈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升教学技能,在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6.
关键词:关联性教学;初中;地理学;运用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蕴涵量比较大,尤其对于学生思维主题发挥,数学、语文理解等一些知识都具有相关性,与日常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不但教会学生读图、指图、填图、风云观测、雨雪计量、地形模型制作、野外土壤采集等,还让学生在关联性思考中提高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素养,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简述关联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课题背景的全面把握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地理教学在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资源共享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加强思维训练、开启智慧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学活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呈现出活泼氛围,尤其是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彰显出不同的策略,具有更深远的探索意义。
2.思维训练的实际意义
呆板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尤其是思维拓展训练、实践训练更是促进中学生智力发展的良好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智力挖掘、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思维培养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好地开拓地理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把握教学侧重点和支撑点,把握思维训练方向。
二、探讨关联性教学对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拓展
1.认识兴趣的启智训练
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激发内心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事物奥秘。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学,展现地理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譬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运用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1]。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设疑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开启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可以说,疑是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疑,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2]。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3.实践思维的具体运用
动手操作能力是地理学习的思维发动机,许多思维的开启都是从劳动与实际操作中发展而来的。在地理学习中,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做到教、学、做合一。譬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让学生围绕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火山、地震,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等多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网上、生活中找到“证据”。同时还可以通过活动实践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包括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扩大视野、启迪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