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相关知识

质量管理相关知识

时间:2023-08-02 17:1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

一、概述

1。测试对象。西安中航飞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产业公司”)的机关部门领导、下属三个子公司的班子成员、机关部门的领导;下属公司所属的厂、所(中心)、公司班子成员。共计79人,实测72人,参加测试人员比例达到91%。

2。测试内容。包括十四个方面:企业管理知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市场体系(包括客户管理等)、营销知识、财务知识 、管理工具、院及公司相关知识(理念、战略、文化、党群等)、质量管理、安全生产、保密、6s管理、法律、办公软件应用、商务礼仪、综合基础能力(包括语言理解、数量关系、推理判断、资料分析、常识判断)。

3。测试试题。本次干部测试题全部为选择题,共150道题,每题1分,满分为150分。

二、测试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本次测试总分平均分为108分,高于平均成绩的47人,低于平均成绩的22人,其中最高分133,最低分71分。在各类知识测试中,按平均得分高低依次排序为:保密知识96%—4。81/5、安全生产知识91%—4。57/5、院及公司相关知识85%—17。1/20、6S管理81%—4。03/5、商务礼仪78%—3。92/5、办公软件应用76%—3。79/5、财务知识72%—7。24/10、质量管理70%—3。49/5、综合基础能力69%—13。88/20、企业管理知识68%—20。47/30、营销知识66%—6。58/10、管理工具65%—3。25/5、市场体系60%—12。1/20、法律56%—2。82/5。各项测试得分情况统计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未达到及格水平的只有法律知识的得分,而保密知识与安全生产方面得分较高,说明干部在这两个方面已经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

本次的测试题目主要是测试大家对各类相关知识的掌握,一方面的分数并不能说明全部,但至少说明大家在知识层次、能力水平上存在的差距。要想干好工作,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作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至少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2。三个子公司的得分结果分析。从表2三公司的平均得分来看,不同单位由于人员的构成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不同,工作经验、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分数上显示出了微小的差异。中飞通航的平均得分高于另外两家公司,这可能是因为参加此次测试中中飞通航的干部人数偏少,且均担任重要岗位,能力素质较好所致。

但也反映出三公司在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存在差距,缺乏非常过硬的人员。大部分人员属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

三、总体评价和分析

本次领导干部测试通过前期认真筹划和准备,在测试试卷的知识构架上要求比较严格,涉及专业面广,涵盖的知识全面,试卷题量比较充足、题目具有一定难度。在测试过程中,各位被测人员能够认真对待,现场纪律保持较好,测试结果比较真实。

就本次测试的结果而言,反映出干部在知识体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经营管理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非常突出的人员;(2)对市场体系和管理工具的认识使用上不够深入;(3)质量管理意识薄弱;(4)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此外,本次测试中保密知识总体得分最高,是因为在保密认证中,全体人员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参加了考试,同时保密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因为保密会影响工作和个人生活,大家比较重视。由此,只要学习,只要重视,就有效果。

通过此次测试,也反映出产业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后劲不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经营目标和KPI的完成情况的关注势必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要保持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前沿的专业知识。

四、对策与措施

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表现出产业公司目前缺乏能够让大家公认的知识带头人,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水平还不够理想,对所在行业的相关知识挖得不深、吃得不透,专业相关知识欠缺的特点,主要的措施有:

1。各级干部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广大干部要明确各自知识的缺项、弱项,在个人提升方面要有具体的措施。

2。利用好外界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利用攻读EMBA研修班,一方面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外人员的沟通、交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3。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培训要求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课程,也可通过弥补空缺知识来有效地提升自己。

4。组织好各类干部内训。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平台,为各级干部打造知识再造的集中营,通过邀请院内外资深专家授课促进各级干部对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很好地提升个人的理论功底。

第2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210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发展, 临床各专业新品种药物不断涌现。护士作为药物的直接使用者和观察者, 因护士新药物相关知识缺乏, 给患者的用药安全带来威胁。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对新药物的使用能力,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是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的问题。2013年9月, 本院针对病区新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病区新物的护理管理,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21个临床科室的检查资料, 发现与药物有关的缺陷31起, 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16起, 占51.61%;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 与给药护理有关的142起, 与新药物有关的49起, 占34.51%。具体表现为:查对不清6起, 占12.24%;给药速度不正确9起, 占18.37%;药物常用剂量不清4起, 占8.16%;违反药物配伍禁忌9起, 占18.37%;未告知药物副作用18起, 占36.73%;过敏反应处理不及时起2起, 占4.08%。

2013年6月随机抽查21个病区护理人员对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 提问护士84名, 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32名, 占38.10% , 能回答用法41名, 占48.81%;能准确回答常用量47名, 占55.95%; 配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24名, 占28.57%;不良反应19名, 22.62%;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12名, 占14.29%;较准确回答观察要点17名, 占20.24%;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22名, 占22.19%。

1. 2 管理方法

1. 2. 1 建立病区新药品管理组织

1. 2. 1. 1 成立病区新药品管理小组 护理部将新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 建立新药品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 药学科副主任任副组长, 各科护士长和1名临床药师为成员。负责制订病区新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 各科室的新药品管理培训、检查、评价。

1. 2. 1. 2 各病区设立1名新药质控员 由责任心强, 大专以上学历, 主管护师担任, 负责制定、更新本病区新药品目录, 收集药物说明书, 科内护士新药品的培训与考核, 评估科室护士安全用药能力, 实施科内自查, 及时整改。

1. 2. 2 制定新药使用管理制度

1. 2. 2. 1 制订新药品目录手册 临床药学部、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 共同界定本院新药品:①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第2版《护用药理学》未收录的药物;②医院电脑信息系统基本目录形成后近3年增加的药物;③各病区经护士讨论认为不熟悉的药物。根据新药定义制定全院总目录, 每季度更新1次。各病区根据全院新药品目录摘录专科目录并制定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主要药理作用、药效动力学、适应证、规格、常用剂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

1. 2. 2. 2 收集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 科室新药质控员负责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 放入专门文件夹, 及时补充更新, 用于日常查看及培训。

1. 2. 2. 3 张贴“药物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购置最新版本的“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统一张贴在各病区治疗室, 便于护士查询检索。

1. 2. 2. 4 加强医护合作 各科由科主任牵头, 护士长或新药质控员制定本科室新药应用流程。科室使用新药前召开推介会, 介绍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同类药相比的优缺点、适应证、用量用法、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医师启用新药, 须与当日主班护士口头沟通, 提醒护士注意查对、配置及给药过程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护士当日用药过程中, 应做好观察记录, 书写交班报告, 连交3班, 夜班护士晨会总交班汇报。

1. 2. 2. 5 制定药物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立即停药, 报告医师, 遵医嘱给予处理, 登记药物不良反应报表, 上报临床药学科, 次日科晨会通报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结果。

1. 2. 3 组织培训与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是安全用药的前提[1], 缺乏药物相关知识居给药错误原因的第3位, 低年资护士是发生给药错误的主要人群 [2]。护理部对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药学知识;到科区后, 进行科室新药培训, 内容涵盖本科新药手册内容。临床带教中, 逐渐掌握新药物给药护理。带教结束测试本科室新药物相关知识, 90分合格。轮转护士及休假超过3个月的护士, 应参加新药讲座。临床药学科每月针对新药质控员培训。医院引进新药, 新药质控员参加临床药学科培训后,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培训, 晨会提问, 人人掌握。

1. 2. 4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对新药品专项检查督导, 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 科室在月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填写反馈单交回护理部, 次月护理部对存在问题追踪检查, 直至问题解决。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统计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护理部月护理质量检查资料, 与药物管理有关的缺陷12起, 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2起, 占16.67%;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 与给药护理有关的92起, 与新药物有关的有14起, 占15.22%。

2014年10月抽查护理人员对本病区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 21个临床科室提问护士114名, 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101名, 占88.60%;能准确回答用法用量108名, 占94.74%;配药中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96名, 占84.21%;不良反应知晓者89名, 78.07%;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82名, 占71.93%;较准确回答使用中观察要点92名, 80.70%;用药中护理人员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109名, 占95. 61%;具有用药过程评估能力的72名, 占63.16%。比较采取管理前后两组各项数据,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 P

3 讨论

3. 1 实施系统的新药管理措施可提高给药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 可实现质量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适应新时期医学发展的需求[3]。本研究中将新药物的给药护理建立管理组织, 健全制度, 明确责任, 培训覆盖面大、细致深入, 可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药物相关知识。通过督导检查, 分析改进, 反馈追踪, 达到持续质量改进, 保证了新药物应用的安全和给药质量。

第3篇

1.相关管理人员质量意识落后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缺乏,为了提升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必须要从基层出发,提升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改善。然而,我国现今较多的工程中,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进度及经济效益,缺乏相应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未能得到普及,往往在质量与效益产生矛盾时,更加倾向于效益问题,这些将严重影响到了工程的质量。

2.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许多水利施工单位缺乏质量管理人员,为了节省开支,不仅撤销了管理部门,而且用一些技术水平没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施工。在整个工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就是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然而,未能按照要求施工不仅造成了工程质量的降低、满足不了质量要求,最终还造成了人员、机械、工时等各个方面的浪费,增加了不必要开支的产生。

3.施工方案犹豫难定

水利工程中最常出现的则是施工方案的不断变更,施工方案的更改不仅有优势,也同样有劣势出现。更改施工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使设计方案得到优化,但是也避免不了影响到设计理念,使正确的方案逐渐错误化,也会导致施工顺序打乱,使施工进程受到影响。方案定制人员应结合自身经验,加以新技术新体系的发展,制定出符合工程发展的施工方案,尽可能的减少方案的更改几率,避免不必要的问题产生。

4.工程施工开支紧张及工作条件落后

由于施工费用紧张会造成工程设备不达标、施工材料不过关,不仅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而且也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工作条件的落后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些施工方为了减少开支,减少了相关设施的配备,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且容易造成相关工程质量的下降。

二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解决的措施:使责任制落到实处,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对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落实,监理工作得到提升,使质量及工程进度相互配合,合理增加水利工程的投资费用,促进施工设备及材料达到要求。

1.落实责任制

想要使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提升,需要相关部门及个人提升对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是责任义务层层落实,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强监督力度。发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提出,进行责任落实。只有施工质量问题得到重视,才会使质量问题得到铲除。因此,在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加强责任制度得到落实。

2.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

要想使相关人员的质量素质得到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施工单位应定期的对施工及干礼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模式。施工人员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技术知识,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来不断改进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2)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应达到要求。必须达到有证作业的要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施工者都应达到相关要求后,才予以施工。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提升工程的质量。(3)单位与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不断分享经验及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工程的施工水平。通过相互的够沟通交流,使自身的眼界得到开阔,也会减少了不必要的问题产生,从患处直接遏制。

3.做好监理工作的落实

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施工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并针对其方案制定出实施方法等。监理部门做好监理工作,对整个施工程序都应进行掌握,并针对相关规定进行验收。

4.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质量

对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各个工序及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不能仅仅把质量控制放在验收时期,严把机械-人员-材料-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工程质量问题往往都是从细小部位产生的,问题虽小,积少成多。认真做好细微环节的质量控制,减少返工现象的发生。

5.工程质量及进度应相互配合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关系就是质量与进度。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使质量得到提升就达不到指定的进度竣工。提升工程的进度,却又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的同时,合理科学的施工,使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相互配合。

6.合理提升水利工程的投资

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运用各类新技术,并保证施工设备完好无损,就容易导致施工费用的超支。因此,在一些独特的水利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质量,合理的追加投资是有必要的。

7.施工材料达到合格标准

施工中的施工材料能否和各直接影响到施工工的质量,所以,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应严把质量关,对于所有已购买的施工材料都应做好入库前检查,并产生严格的检验报告,待抽检结果合格后方可入库。在整个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则是质量问题,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则是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监督与管理,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抓紧解决,合理依据相关规定作业,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从工程的根本达到最初的预期目标。

三结语

第4篇

1.1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产前检查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孕20~24周,单胎,初产妇;②孕20周前在我院建立档案,发放围产期保健手册,接受孕期保健服务;③能坚持定时产检,自愿接受孕期体质量管理,直至分娩;④有顺产意愿;⑤能正常沟通与交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围生期胎儿死亡或流产;②试管婴儿;③到外院分娩。共纳入孕妇40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根据计算机产生的400个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的大小顺序,前200个小的随机数列为对照组,后200个较大的随机数列为干预组。孕30~34周时因孕妇流产、死胎或选择外院分娩,干预组脱落22例,包括5例死胎,7例流产,10例选择外院分娩;对照组脱落28例,包括6例死胎,8例流产,14例选择外院分娩。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干预组178例,对照组172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孕妇均定期在产科门诊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对照组孕妇在产前检查期间,由门诊产科医生对其进行孕期健康指导,包括孕期保健、饮食及运动相关知识,门诊产科医生视孕妇及胎儿发育情况,判断是否将体质量过轻或肥胖的孕妇转诊至营养专科门诊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治疗。对照组中接受转诊建议的孕妇不退出本次研究。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于孕20~24周时由医务人员发放助产士专科门诊宣传单,告知助产士门诊接诊时间、介绍接诊专家,宣传参加助产士专科门诊的重要性,让孕妇及其家属在孕期积极参加助产士门诊健康教育,全面了解妊娠过程及围产期保健知识;并分别在孕24周、30周及34周接受助产士专科门诊体质量管理,助产士根据孕妇建档时BMI,制订BMI管理目标,给予孕期膳食营养、运动方式及BMI自我监测的指导。咨询方式为个体咨询、观看录像和PPT、发放《体质量管理健康教育手册》及监测表。两组孕妇入产房(宫口≥2cm)之后,助产士给予非药物性镇痛指导,本院暂未开设家属陪产。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确定参照标准BMI管理参照WHO的BMI分类标准;孕期营养摄入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规定,指导孕妇均衡摄入粮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肉类等9类食物。每日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参考《孕中期、孕晚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评价每日食物摄入状况。

1.2.2制订教育工具参照上述3项标准制订《体质量管理健康教育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包括孕期体质量增长范围、孕期体质量增长的误区、BMI与孕期增重的关系、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的风险、孕中期营养膳食、孕晚期营养膳食、孕期适合的运动、运动注意事项、孕妇体操9方面的内容,共15页,图文并茂,有利于孕妇理解和实施。向孕妇发放我院自制的BMI自我监测表,指导其每周自行绘制BMI变化曲线图,在家中进行BMI自我监测和记录。

1.2.3开设助产士专科门诊为鼓励自然分娩、降低无指征剖宫产率及提高顺产率,我院于2013年1月在分娩室旁边开设了助产士专科门诊,为孕期妇女提供孕期保健及分娩相关知识的咨询及指导,月接诊量约80人。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08︰00~11︰30、14︰00~16︰30接诊,由1名产科主任护师总负责,与2名高年资助产士轮流接诊。这2名高年资助产士均具备≥10年助产士工作经验,年顺产接生婴儿数≥200人,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1.2.4指导孕妇控制BMI由2名经过培训的高年资助产士告知孕妇体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现有BMI制订每周体质量增长范围。具体方法:孕24周初次参加助产士门诊咨询时,助产士指导其如何在家中自行测量体质量并记录,包括嘱其晨起排空大小便、空腹、穿同样厚薄的衣裤、在同一体重称上进行体质量测量,计算BMI并绘制在监测表上。孕30周和34周再次参加助产士门诊咨询时,助产士查看监测表上的BMI值,根据数值的变化给予孕妇个体化指导,具体指导包括:BMI在正常范围内(BMI=18.5~24.9)的孕妇,在孕中晚期指导其每周测量体质量1次,保持每周体质量增长不超过0.5kg,整个孕期体质量增加11.5~16.0kg,按照助产士给予的饮食运动指导将BMI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超重(BMI=25.0~29.9)的孕妇,指导其每周测量体质量2次,每周体质量增长控制在0.23~0.33g,整个孕期体质量增加7.0~11.5kg,助产士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帮助其将BMI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体质量过轻(BMI<18.5)、肥胖(BMI>30)、孕期伴有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孕妇,助产士不能独立对其进行指导,建议孕妇转至产科门诊和营养专科门诊接受指导和治疗。同时,孕妇在干预期间接受助产士2~3次电话随访和连续性跟踪指导,强化其体质量控制行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助产士带领干预组孕妇参观病房及产房。指导无孕期运动禁忌症的孕妇,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每天进行≥30min的低强度身体活动,最好是1~2h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等。

1.2.5效果评价评价指标包括:①分娩方式:统计两组孕妇顺产和剖宫产人数。②产妇产程延长或停滞及产后大出血(顺产出血量≥500ml,剖宫产出血量≥1000ml)发生情况。③新生儿情况:分娩后测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体质量≥4kg者为巨大儿;观察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7分)发生情况。④妊娠BMI及并发症情况:每周测量孕妇体质量,每次产检时计算BMI;测量分娩前体质量。观察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发生情况。

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后大出血、巨大儿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对照组孕妇产程延长或停滞39例,其中21例经产程干预无效转剖宫产,另外18例分别通过静脉滴注催产素(13例)、难产助产(2例)及产科医生徒手纠正胎方位(3例)的方式成功顺产;干预组孕妇产程延长或停滞16例,8例经产程干预无效转剖宫产,另外8例分别通过静脉滴注催产素(6例)及产科医生徒手纠正胎方位(2例)成功顺产。

3讨论

3.1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妊娠结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中孕期体质量管理干预方法包括定期由助产士组织孕妇参加“一对一”饮食活动指导、发放孕期体质量管理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孕妇控制BMI、定期电话随访等,在控制孕期BMI和妊娠不良结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干预组分娩前BMI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助产士门诊与孕妇建立长期良好的沟通,对孕妇有关孕期体质量管理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持续性干预并动态观察其效果。医护人员对孕妇孕期饮食、行为等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按孕期BMI对孕妇进行分层管理,采取个性化的营养及运动干预,干预形式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科门诊孕妇数量多,产科医生门诊咨询无法满足孕妇的需求,而助产士门诊恰好弥补这一不足。孕期良好的体质量管理能降低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P<0.01或P<0.05),对妊娠结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腹壁脂肪增厚,常导致腹壁肌肉和膈肌收缩乏力,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使产程延长;另外肥胖妇女脂肪堆积过多,增加产道阻力,导致分娩困难,从而使产程阻滞、产后大出血、新生儿宫内窘迫及剖宫产率增加。对孕妇孕期的饮食及活动进行行为干预是降低诸多不良风险及孕期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对照组无指征剖宫产52例(30.23%),超出WHO在2004~2008年全球范围的调查数据(11.6%)。孕妇主动要求剖宫产、医患关系紧张、医院和产科医生为规避风险放松剖宫产指征等原因是导致无指征剖宫产率偏高、造成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而干预组无指征剖宫产15例(8.43%),表明助产士产前门诊教育可以帮助孕妇及家属作出知情选择,以正确的态度选择分娩方式,从而降低无指征剖宫产率。

3.2孕期体质量管理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生率

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质量管理;建筑工程

在城镇化、社会各项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仅影响其建筑工程的性能,同时还影响建筑企业的信誉[1]。近年来,知识管理被广泛用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知识管理与质量管理概述

(一)知识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尚未统一。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引用英国学者Rowley在1999年提出的定义:以促进组织目标观念为指导,深度挖掘、开发组织知识资产的行为[2]。知识管理的过程较多,包括知识的识别、共享、创造等。在具体的知识管理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要求创建、共享知识体系,从而有效促进组织学习。此外,美国著名学者Davenport在1998年提出没知识管理的需求和应用分为四类,即知识库、知识通道、知识环境、知识资产[3]。简单来讲,知识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下,协助组织内所有的人、单位,对组织中的知识资本进行获取、应用、创新等的活动。

(二)工程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行业的中,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产品满足人们要求、符合规定用途所具备的属性、特性[4]。在早期阶段,工程质量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中会用到数理统计方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目前的工程质量管理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已延伸至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序质量等多方面的管理,且将涵盖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职能。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生产、管理中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且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产生极大影响。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管理,越来越被用于工程质量管理中。将知识管理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质量管理的内涵,有利于质量与其他管理(成本、进度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知识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即从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到竣工验收。在整个质量管理系统中,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开展知识管理。

1、方案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阶段,应用知识管理,其主要职责在于规划和设计,其中包括教育训练凝聚共识,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实施知识社群分类,并收集组织中具备的知识,建立知识库,对知识进行储存、筛选等。

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知识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5]。在此阶段应用知识管理,主要是建立质量实施管理系统,结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对系统中的知识进行获取、传统、运用等;全面搜集、整理施工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整理搜集到的知识时,要求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且将其传送至质量知识管理中心,然后由专家组对知识进行挖掘,从中找寻有效的信息,提出意见;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估、试点;在知识管理的应用发展中,当其发展至创新、成熟阶段时,结结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情况,提出修改标准知识库的要求。

3、竣工验收阶段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竣工验收阶段是最后一道关卡,更需认真对待。在将知识管理用于此阶段的质量管理中,需要质量知识管理中心综合考虑施工工艺、类型等因素,评估质量管理方法,并对其中较好的方法进行推广,对应修改标准知识库,充分利用知识社群(比如聊天室、社区、留言板等)来进行知识创新、扩散,将成功的实践案例、知识推荐给同行,实现知识共享,进一步改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向知识型质量的方向转变。

(二)在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非常之多,比如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工艺等。不管是哪个因素出现问题,均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知识管理用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通过有效营运这些影响因素,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建学习机构

结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结构,在整个组织中培养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人文化思想,建立一个有机的、人性化的组织,然后以此为平台,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开展知识管理。

2、建立学习型小团队

为了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整个团队人员素质、知识地提升。在知识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采取自愿原则,建立多个学习型小组。让各个小团队之间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凝聚大家的知识力量,进一步拓宽知识的获取面。与此同时,鼓励各个小团体学习、推崇创新的管理文化范围,形成尊重知识、保护知识、共享知识的良好氛围。

3、加强材料、施工方案的管理

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知识库,用于指导施工材料采购、施工方法的应用以及施工机械的管理,确保施工材料的符合相关的施工标准,施工方法先进、施工机械得以良好维护,具备良好的工作性能等。充分利用知识管理,对施工材料、施工方案进行有效控制,促使整个施工质量符合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三)在管理主体、方法的应用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讲,参与方基本上包括业主、项目管理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必须要满足各个参与方的相关要求,利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参与方预防、处理因专业知识有限导致的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繁杂、专业的工程,其中用到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工具,其中有些方法和工具会难以使用。但是,应用知识管理后,可以帮助参与方有效利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将其与知识管理融合起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将知识管理用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时,需要有多方面的支撑,比如技术、人力、组织结构等。因此,在后期的知识管理应用中,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知识管理技术,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并且加强学习新组织结构的建立,从而有效促进知识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的融合,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俊,陈骏.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25):66.

[2]周晓玉,张晓松,高飞.试论知识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新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04):33+35.

[3]刘伟俊,陈骏.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25):66.

第6篇

[关键词]PDCA循环;现代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78-02

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社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对现代质量管理中的理论、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备将这些理论与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PDCA循环的内涵[1,2]

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好的做法形成标准。这样一种质量活动要遵循PDCA循环规则,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PDCA循环把这种思想进行了细化,制订出了具体的步骤。

计划阶段,根据相关方的需求,对过程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集中精力针对这些主要原因,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称为P阶段。

实施阶段,根据制订的计划,去开展各项活动。称为D阶段。

检查阶段,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必要时对计划进行调整。称为C阶段。

处理阶段,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以后工作就可以按照此标准实施。同时,还要找出没有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称为A阶段。

PDCA循环,最初用于解决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后来延伸到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过程也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所以PDCA循环也可以用来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二、实施PDCA循环的过程

目前,教师上课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每一个阶段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不多。针对这一种现象,将现代质量管理的教学改革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去做,最后的效果应该怎么来评价和处理。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我们就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P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所以教师的教学改革要围绕学生来进行。针对本校现状,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来,从而掌握该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对过去上课过程的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讲课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完全吻合。针对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制订相应的教学改革计划。

第一,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教师要制订更适应学生的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对于案例分析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要有所准备。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能够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教师在讲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不能只介绍概念,而是要准备某个实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供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对学生可能有疑问的知识点也要有所准备。如在讲解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时,如果只是把概念读一遍,读完之后,学生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把每一个原则与企业的实际做法相结合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企业的具体做法是如何与这八项原则相符合的。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教师不但要熟悉课本知识,还要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的。第二,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帮助。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者企业的具体措施,这对于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D阶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和交流,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例如,在讲述质量管理第一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思考企业是如何从顾客的角度来经营和管理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当的点评。因为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指导者和评价者的地位,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次参与和学习结果进行恰当地总结评价,这对学生的下一次参与非常重要。[4]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个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讲课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尽可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现代质量管理是管理类课程,在介绍“全面质量在不同组织中的实现”方面的案例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有互动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全面质量管理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有哪些应用,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了解。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该教学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分组讨论,主要通过分组的形式,每个小组3-5人,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每人都有任务分工,最后的结果形成需要大家通力协作。[5]

(三)C阶段

在按照制订的计划执行之后,教师需要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教师要对照教学环节的设计,逐一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环节、实施有困难的环节或者教学效果欠佳的环节等。通过上述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我们可以明显改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另外,我们还需要去发现问题,例如在讲授制造型企业的案例时,由于部分学生在服务型企业里面实习,而没有在工厂里面实习,他们不太容易理解生产过程、质量检验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地介绍服务型企业的案例,介绍学生身边的案例,如高校、餐饮业等。学生对这些案例较熟悉而且比较有兴趣,在讨论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现代质量管理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四)A阶段

最后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处理。一个循环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每一次循环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因此,对于做得好的方面,要形成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按照此方法实施。比如在教学方法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做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6]对于做得不够好的方面或者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继续研究和分析,转入下一个循环解决。例如,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案例类型的偏好不同,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就需要教师继续进行探索。

教师可以专门准备一个小册子,分别记载经过PDCA循环形成的标准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这样通过形成文件的方式,能让教师的目标更明确,知道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本文运用PDCA循环对现代质量管理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改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发现PDCA循环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运用,每一次循环都能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在下一次循环的时候解决,同时在自己的小册子上做相应的记录。实践证明,每一次PDCA循环过后,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能上升一个台阶,学校、教师、学生也都可以从中受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次教学改革的探索,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也有指导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韩之俊,许前,钟晓芳.质量管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

[4] 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大学教育,2012(11):112-114.

第7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21个临床科室的检查资料,发现与药物有关的缺陷31起,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16起,占51.61%;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与给药护理有关的142起,与新药物有关的49起,占34.51%。具体表现为:查对不清6起,占12.24%;给药速度不正确9起,占18.37%;药物常用剂量不清4起,占8.16%;违反药物配伍禁忌9起,占18.37%;未告知药物副作用18起,占36.73%;过敏反应处理不及时起2起,占4.08%。2013年6月随机抽查21个病区护理人员对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提问护士84名,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32名,占38.10%,能回答用法41名,占48.81%;能准确回答常用量47名,占55.95%;配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24名,占28.57%;不良反应19名,22.62%;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12名,占14.29%;较准确回答观察要点17名,占20.24%;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22名,占22.19%。

1.2管理方法

1.2.1建立病区新药品管理组织

1.2.1.1成立病区新药品管理小组

护理部将新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建立新药品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药学科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护士长和1名临床药师为成员。负责制订病区新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各科室的新药品管理培训、检查、评价。

1.2.1.2各病区设立1名新药质控员

由责任心强,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担任,负责制定、更新本病区新药品目录,收集药物说明书,科内护士新药品的培训与考核,评估科室护士安全用药能力,实施科内自查,及时整改。

1.2.2制定新药使用管理制度

1.2.2.1制订新药品目录手册

临床药学部、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共同界定本院新药品:①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第2版《护用药理学》未收录的药物;②医院电脑信息系统基本目录形成后近3年增加的药物;③各病区经护士讨论认为不熟悉的药物。根据新药定义制定全院总目录,每季度更新1次。各病区根据全院新药品目录摘录专科目录并制定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主要药理作用、药效动力学、适应证、规格、常用剂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

1.2.2.2收集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

科室新药质控员负责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放入专门文件夹,及时补充更新,用于日常查看及培训。

1.2.2.3张贴“药物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

规程表”购置最新版本的“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统一张贴在各病区治疗室,便于护士查询检索。

1.2.2.4加强医护合作

各科由科主任牵头,护士长或新药质控员制定本科室新药应用流程。科室使用新药前召开推介会,介绍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同类药相比的优缺点、适应证、用量用法、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医师启用新药,须与当日主班护士口头沟通,提醒护士注意查对、配置及给药过程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护士当日用药过程中,应做好观察记录,书写交班报告,连交3班,夜班护士晨会总交班汇报。

1.2.2.5制定药物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处理,登记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上报临床药学科,次日科晨会通报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结果。

1.2.3组织培训与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是安全用药的前提,缺乏药物相关知识居给药错误原因的第3位,低年资护士是发生给药错误的主要人群。护理部对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药学知识;到科区后,进行科室新药培训,内容涵盖本科新药手册内容。临床带教中,逐渐掌握新药物给药护理。带教结束测试本科室新药物相关知识,90分合格。轮转护士及休假超过3个月的护士,应参加新药讲座。临床药学科每月针对新药质控员培训。医院引进新药,新药质控员参加临床药学科培训后,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培训,晨会提问,人人掌握。

1.2.4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对新药品专项检查督导,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科室在月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填写反馈单交回护理部,次月护理部对存在问题追踪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护理部月护理质量检查资料,与药物管理有关的缺陷12起,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2起,占16.67%;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与给药护理有关的92起,与新药物有关的有14起,占15.22%。2014年10月抽查护理人员对本病区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21个临床科室提问护士114名,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101名,占88.60%;能准确回答用法用量108名,占94.74%;配药中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96名,占84.21%;不良反应知晓者89名,78.07%;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82名,占71.93%;较准确回答使用中观察要点92名,80.70%;用药中护理人员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109名,占95.61%;具有用药过程评估能力的72名,占63.16%。比较采取管理前后两组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提示加强新药品的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和新药物的给药护理质量。

3讨论

3.1实施系统的新药管理措施可提高给药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可实现质量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适应新时期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中将新药物的给药护理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培训覆盖面大、细致深入,可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药物相关知识。通过督导检查,分析改进,反馈追踪,达到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了新药物应用的安全和给药质量。

3.2加强多学科合作有利于提高护士对新药的认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第8篇

关键词:统计技术企业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

统计几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如今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然会更多地从市场经济法则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需要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其制定计划,实施决策,统计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统计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统计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指宏观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上游市场、行业动态、下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通过对以上几部分开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对于宏观经济,着重在于参考经济权威的看法,观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上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综合各方的观点,预测下一步的价格走势。对行业动态开展分析时,着重在于进行数据比较,对同行业经营管理开展评价,以求计算出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指标。对下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搜索各地区的同行业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人、财、物方面投入的统计分析。对于人而言,必须建立起劳动工资统计的子系统,重点是提供劳动力数量、素质、构成等主要指标,并开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分析。要建立起物质技术设备统计的子系统,以便于反映相关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产品生产能力等。对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进行计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统计,以便获得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径。当然,还有技术统计子系统,涵盖了技术人员、技术成果及技术投入费用等指标。因此,统计技术完全可利用自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要素,进而提高系统效益与企业管理综合质量。

二、统计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之中,最难管理的是人,而拥有激情与创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潜力的的对象也是人。因此,怎样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来收集民意,并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激励对策。比如,某企业在开展员工意向统计调查时发现,资方最大的担忧是员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实际统计的结果却是有提薪意愿的员工人数并不多。反而,有相当多的的员工提出了增加培训教育的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板与员工缺乏沟通,导致多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对此,企业分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党团、工会等组织举办了干流、员工交流活动,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激发出全体员工奋发有为的工作与改革热情。

三、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类人员都能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编制出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统计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实施,不能到了审核时再去补资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将质量管理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执行。

2.加强统计技术应用培训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统计技术人员不但要妥善应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还应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有所了解。统计人员还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系统培训,较为详尽地掌握解统计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是要将统计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牵头部门要注重对各单位质量体系骨干及内审员开展统计应用有关知识的培训,宣传统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各单位的骨干及内审员一定要承担起本单位运用统计技术的培训及指导任务,要对本单位应用统计技术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技术。

3.挑选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较大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运行,更加无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要运用好统计技术,让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统计技术。如何应用好统计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挑选统计技术时,要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优先运用。同时,挑选适宜的统计技术还要针对特定的环节与具体人员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统计方法更加适合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适合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产品特点等,比如,图标法中的直方图、散布图和排列图等,就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为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准备。在实际过程控制之中,企业可以将控制图运用于监视与控制所有类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对生产实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技术应用的质量,因此,要让全体统计技术人员都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数据作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鉴于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这就要求对员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技术是一种十分实用的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不断加大学习的力度,致力于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统计技术,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开展分析研究,以便于充分发挥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等多方面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借鉴《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最终达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3-02

进入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每个实验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使生物安全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的重点。下面根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进行研讨供同行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保证国家标准实施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更好的、更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实际上,质量体系包含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而言,硬件部分是指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软件条件是指通过与硬件资源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程序及检验依据方法,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的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实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适应性。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是质检和机构达到用户要求的意图和策略,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要求,方针是目标的框架,目标是方针的细化。

2.2 质量要素分析:

质量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检验报告形成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要分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要素分为管理要求11个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技术要求8个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1]。考励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对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每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要素和相关要求,明确哪些要求在哪个环节控制。一些涉及较少的要素即可简化。

2.3 建立质量体系结构:

明确质量体系结构单元、设几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几个岗位。一般来说,疾控机构至少设立10科1室,业务科(职能科7个)、检验科、技管科、后勤科、中心办公室。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把质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绘制职能分配图。

2.4 撰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检机构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必备的规章和规定,也是实验室各种工作的适时质量监控的记录和保证。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个层次。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中,较低层次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较为实用。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一般对质量体系各要素做原则性描述,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规定对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明确各种活动的行动准则及具体程序。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疾控中心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一般不涉及纯技术性的细节,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操作者,每一件仪器设备运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以文件化形式加以确认,以保证每一次操作设备的运行规范有效,目的是保证质量,并适时记录加以保证。实验室可以制定两方面的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两大类。记录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能完整地反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记录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此外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形式。原始记录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再现检验过程。注重记录的实施和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涉及较多的是技术记录。

3 质量体系的运行

一个已经建立的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就是“无米之炊”。二是领导重视;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促进质量体系不断改进[2]。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是:凡是影响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予以纠正,以防止问题再发生。

4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的合作落实[3]。

4.1 实验室人员配备和职业技术能力培训: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各类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有明确界定,包括任职条件和上岗条件。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能上岗。

对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验室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对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每年年初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出培训计划,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组织技术交流会,外出学习回来传授相关知识。对新分配、新公招、新调入、转岗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在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等过程中发现严重不合格的人员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应组织其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到了规定要求方可继续从事检验工作。

实验室应切实保证检验人员的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制定完善的各类人员培训计划,记录执行情况,评价培训效果。

4.2 样品处置:

样品处置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最新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及生产规范》等样品必须根据要求,按照适用、有效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方案,保证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抽样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抽样依据、抽样时间、地点及人员、质量等级水平。抽样必须由至少2人进行,其中包括检测人员。抽样人员应保证抽取样品的客观性、代表性。抽样必须按规定相应的样品确认手续,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抽样工作的有关记录是检测原始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完整、正确的全部有效信息,归档保存。

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样品进行验收,确认样品记录是否完整和检测的适宜性。对所有样品张贴唯一性标识。不同样品通过编号予以区分识别。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用“未检”、“在检”、“已检”标签加以标识。对受理的样品妥善保管。样品管理诸环节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并归档保存。定期对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加以记录,保证样品的安全储存。

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特殊样品的保存期和处置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4.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维护、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大型精密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都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所有的仪器设备要得到正常的维护。主要仪器设备需专人维护,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岗位。容量器、水分仪、天平等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检定期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正常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4 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执行现行有效的检验方法标准对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人员按有关检验细则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并认真、全面、真实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检验过程中发现停电、停水或其他异常现象,使检验工作中断的、检验员应对有关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作分析和判断,判断能否在恢复供电,供水后继续检测。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停电、停水或其它异常现象的记录,并分析其不构成影响的依据。

4.5 现场检验质量检测:

技管科要承担验收样品的责任,必须到现场进行检测。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质量,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人员、设备、样品等实施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条件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作需要对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提前做好准备,确定相关的检验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前,对检测所处的环境条件要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所需环境条件后,方可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记录应作到整洁、清晰、完整。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仪器设备、材料等送回放置好。

4.6 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使报出的检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全部数据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拟定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执行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的具体体现,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客观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检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原始记录的记录、校核、更改及移交,应符合有关规定。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物,必须保证其数据准确、可靠;结论正确、严密。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均应合理。检验报告应采取法定计量单位,信息全面。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报告的有效性发生疑问时,应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负责跟踪验证。

5 结论和建议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素的内容都很重要,其他诸如还有积极参加能力验证与对比试验、注意保密、实验室安全、文件控制、量值溯源、申诉和投诉、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4]。本文仅涉及到实验室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规定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行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尚属少数。因此,各级各疾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视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使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只有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了,检验人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检验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检验水平就得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保证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2(5).

[2] 唐孝富。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56-58.

第10篇

摘 要 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统计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统计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具体环节之中。

关键词 统计技术 企业管理 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统计几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如今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然会更多地从市场经济法则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需要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其制定计划,实施决策,统计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统计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统计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指宏观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上游市场、行业动态、下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通过对以上几部分开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对于宏观经济,着重在于参考经济权威的看法,观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上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综合各方的观点,预测下一步的价格走势。对行业动态开展分析时,着重在于进行数据比较,对同行业经营管理开展评价,以求计算出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指标。对下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搜索各地区的同行业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人、财、物方面投入的统计分析。对于人而言,必须建立起劳动工资统计的子系统,重点是提供劳动力数量、素质、构成等主要指标,并开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分析。要建立起物质技术设备统计的子系统,以便于反映相关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产品生产能力等。对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进行计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统计,以便获得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径。当然,还有技术统计子系统,涵盖了技术人员、技术成果及技术投入费用等指标。因此,统计技术完全可利用自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要素,进而提高系统效益与企业管理综合质量。

二、统计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之中,最难管理的是人,而拥有激情与创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潜力的的对象也是人。因此,怎样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来收集民意,并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激励对策。比如,某企业在开展员工意向统计调查时发现,资方最大的担忧是员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实际统计的结果却是有提薪意愿的员工人数并不多。反而,有相当多的的员工提出了增加培训教育的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板与员工缺乏沟通,导致多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对此,企业分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党团、工会等组织举办了干流、员工交流活动,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激发出全体员工奋发有为的工作与改革热情。

三、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类人员都能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编制出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统计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实施,不能到了审核时再去补资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将质量管理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执行。

2.加强统计技术应用培训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统计技术人员不但要妥善应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还应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有所了解。统计人员还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系统培训,较为详尽地掌握解统计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是要将统计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牵头部门要注重对各单位质量体系骨干及内审员开展统计应用有关知识的培训,宣传统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各单位的骨干及内审员一定要承担起本单位运用统计技术的培训及指导任务,要对本单位应用统计技术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技术。

3.挑选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较大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运行,更加无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要运用好统计技术,让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统计技术。如何应用好统计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挑选统计技术时,要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优先运用。同时,挑选适宜的统计技术还要针对特定的环节与具体人员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统计方法更加适合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适合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产品特点等,比如,图标法中的直方图、散布图和排列图等,就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为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准备。在实际过程控制之中,企业可以将控制图运用于监视与控制所有类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对生产实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技术应用的质量,因此,要让全体统计技术人员都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数据作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鉴于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这就要求对员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

第11篇

包括患者的准备和标本采集。现在已经有许多相关文献证明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很多是因为检验前的患者准备不正确和标本采集不规范而引起。如的不同,检查血糖血脂的患者采血前进餐,采集标本前有剧烈运动等等可致一些项目的结果也不同。这要求从医生到护士到检验科工作人员都要有相关知识,耐心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详细交待采血前的注意事项。而标本采集也有不少的学问。如标本采集时间,采血管的种类等。这就要求护理部和检验科要密切配合。因为是中医院,护理部和护士对中医护理等方面抓得很紧,但是对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没有相应的重视,对采血管的种类及其应用有时混淆不清,认为只要采了血,随便什么管子都能用,如将EDTA-K3抗凝的血液标本倒入普通生化管中送来做电解质,因其中含钾离子,又是钙离子的螯合剂,结果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检验科和护理部要一起制定标本采集手册,经常性地对护士尤其是新护士进行培训。

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要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室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可以设置生化室组长对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全面工作进行管理。同时组长也是该室质量管理责任人。建立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标准操作程序。

2.1人员

中医院的辅助科室人员很多是临床医护人员转行过来的,没有接受系统的临床检验专业学科的培训,缺乏临床检验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一定要取得相应资格持证上岗,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对质量控制的程序、质控的规则、失控时应采取的措施都必须掌握;掌握生物化学室所有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参考值、注意事项并能操作;能熟练掌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正确操作,还要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中去。

2.2仪器

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结果。如仪器冰箱温度不稳定,导致试剂失效或结冰,可以使检验出现错误的结果;离心机出现故障导致标本不能及时分离血清或溶血导致结果不准确;纯水系统所制纯水质量不好可直接影响某些项目如镁离子测定的结果。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仪器状态更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因为生化分析仪状态不佳导致结果不稳或错误的的几个方面是:1)吸样针:因标本分离不好或未凝固的标本(如肾病科病人应用小分子肝素使血长时间不凝固,但不仔细就容易将未凝固的血清上机进行测定)导致吸样针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可出现结果一大批都低得离谱。2)光源(卤素灯泡):现在很多实验室都是用日立的仪器,日立仪器所用的光源就是卤素灯泡,它的使用寿命只有750个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光源的衰减会影响读数;3)比色杯:全自动生化仪的比色杯是自动清洗的,如果清洗不干净,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重复性差。4)管道:吸样针、灯泡、比色杯大家可能经常会换,但是管道就不一定了。其实,随着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管道会被污染,尤其是用了几年的仪器,又用了苦味酸等染色性强的试剂,污染的管道会造成结果的稳定性极差。还有就是仪器的维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有对仪器很熟悉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的专人对仪器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保养,并记录在册,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3试剂

当前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上都是选用各厂家提供的试剂盒,我们在选择试剂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准确度和灵敏度,试剂的稳定性、线性和方法学的问题,要选择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宽,在本实验室当前条件下能开展的试剂。选定试剂后,还要注意试剂的保存。因为生化试剂进货,一次可能要进几个月工作量的试剂,一般试剂保存,温度要求在4~8℃,放冰箱保存要避免放得太挤,要留出空隙,避免冰箱内空气不流通致箱内温度不均匀,而致试剂结冰而失效。全自动生化仪仪器上都带了冰箱,要注意试剂的开瓶稳定期,如在稳定期中未用完,应更换试剂,且新旧试剂不得混装。

2.4室内质量控制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一定要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大型的全自动生化分析必须备至少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并且最少要备一年的用量。实验室首先要做出这两个质控品的最佳室内质控的X和SD、CV值作为暂定的X和SD、CV值,然后再每天跟常规标本一起做质控,求出其常规室内质量控制的X和SD、CV值,每月的X和SD、CV值相加求均值作为下个月的X和SD、CV值进行室内质量控制[2]。其次,要选好质控规则。现在实验室一般都选用Lev-ey_Jennings质控图,并和Westgard多规则一起来进行室内质控。一般选12S为警告规则,提示偶然误差的13S、22S,提示系统误差的41S、5X、10X[1],提示趋势性误差的7T等规则为一般实验室所选用。现在一台状态良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重复性是相当好,在每天的质控结果未超过1SD时5X规则可酌情采用或不用。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每天坚持做好室内质控。如中途更换试剂或更换灯泡、比色杯等,应重新做质控,结果在控才能进行患者标本的检测。如出现警告、失控,应立即执行失控的处理措施,首先回顾一下整个操作过程,是否存在失误,并立即重新复查原质控物,如在控提示为偶然误差,如不在控则换一支质控物复查,在控说明原质控物失效,不在控再换一瓶新的质控物[1],如不在控,是否失控项目定了标,或换了试剂,一个个步骤直到找到失控原因并解决,做好记录。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前提下参加室间质量评价。

2.5操作进程中要注意的事情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建立组内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重要的是,控制体系应为工作人员提供清楚易懂的信息,使工作人员能根据此信息做出技术和医疗决定。2)实施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并应考虑到重要的不确定度分量。3)实验室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真实性验证的计划,确保检验结果可溯源到SI单位,或可参比到其它规定的参考值。4)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监控评审结果。实验室应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应监控外部质量评审结果,如果不能达到控制标准,则应实施纠正措施。同样检验用不同的程序或设备,或在不同地点进行,或以上各项均不同时,应有明确的机制来判断在整个临床适用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并记录这些比对活动的结果并形成文件。在做好上述工作以后,就是我们工作中要注意的事情了。现在很多医院都已经有LIS系统了,但中医院在这方面相对落后,所以编号、加样、选工作表、病人信息的录入都存在出错的可能。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不得接打电话、不得聊天,对标本进行仔细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6危急值的管理

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告知临床医生病人危急情况,为临床医生抢救病人生命争取时间。危急值的确立应检验科与临床医生一起讨论商定,与历史比较未达到或超过危急界限,其变化的差异已表示出病情的危重,也属危急值。凡属于危急值的实验,一律按照急诊标本的规定处理。危急值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与临床联系,共同修正危急值的项目和界值。如以前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为7.0mmol/L,经与肾内科医生讨论后,肾内科病人的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修改为6.5mmol/L。

3检验后质量控制

第12篇

关键词:ISO9000 护理本科 培养质量 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Based on ISO9000 Principle

Zhang Linlin1, He Lingling2, Mou Xiaoqi 3, Hui Bao 1(1.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aqing Branch;2.Daqing City People ’s Hospital;3.Daqing Oil Field General Hospital,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Quality standards” include quality requirements, core knowledge, core competencies,nurses and the role of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related capacity of five dimensions of 72 standards. Based on TQM,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SO9000 standard, constructs the standard by the theory research,the expert meeting and the Delphi method.R esearch and build our school nursing undergraduate talent quality standards,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y a directional, guiding and normative role.

Key words:ISO9000 Nursing undergraduate Culture quality Standard

人才质量标准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标尺度,也是确保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扩招和国际的开放合作对高等教育具有较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国内外教育界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因此,本研究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路,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试图探讨建立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的我校护理本科人才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基于ISO9000标准原则,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本科人才质量标准,构建我校“标准”指标及条目草案;实施调查,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对“专家咨询问卷”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对条目删除和修订,构建“标准”最终量表。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于ISO9000标准原则修订现有“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下简称“目标”)

依据ISO9000标准原则,制定“目标”草案并形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修订,形成“目标”。

(二)基于“目标”构建“标准”的初试问卷

依据ISO9000标准原则,参考蒋安丽[1]《护理学本科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与《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2]等相关条目,确立“标准”评价指标及条目池的“专家咨询问卷”(初试问卷)。专家纳入标准:(1)有一定的护理本科毕业生培养与管理的实践经验;(2)熟悉护理本科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或长期从事本科护理教育研究;(3)愿意参与本研究。

(三)构建最终“标准”

对“标准”初试问卷进行整理后,形成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对问卷的表面效度进行检测,对条目进行修订。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语义不清、不易理解和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条目进行了修订,最终形成“标准”。

三、研究结果

(一)初步形成“专家讨论”提纲

通过文献检索,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我国发展现状,依据布鲁姆[3]教育目标理论以及ISO9000标准制定原则,得出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的提纲:(1)“目标”体系应该包括的项目及每项应涵盖的内容;(2)“标准”应包含维度、项目及每项具体应包括的内容;(3)在“标准”的研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专家小组会议

运用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的方法,选择来自本省区域的9所院校的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专家10名,于2015年4月组织专家小组会议。专家的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为49.07岁;本科4名,硕士4名,博士2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研究领域包括护理教育、医学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社区管理。纳入标准:(1)具有护理教育或临床护理的研究领域(2)有丰富的护理教育管理及评价经验;(3)熟悉护理人才培养和院校管理工作性质及特点。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向专家说明ISO9000原则标准,避免任何提示性语言,并引导专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标准构建原则、框架和要素内容。在此基础上,制订结构框架,根据“目标”及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到相关维度及要素中,得出条目的完整内容,形成“标准”初试问卷。

(三)Delphi专家咨询

2015年12至2016年3月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名教育专家和临床专家成员共10名,其中,临床护理专家7名(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初职称2名),教育专家3名(均高级职称)。专家咨询问卷包括填表说明、专家基本信息和针对标准内容的咨询。专家组成员个人权威系数分别为 0.97、0.93、0.95、0.96、0.96、0.97、0.97、0.96、0.95、0.94,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95.6。标准的内容包括素质要求、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护士角色能力及角色发展、护理相关能力五个部分。修订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与“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合并为“为护理事业的奋斗的理想和信念”;(2)将“培养学生维护民众健康利益思想”与“培养学生为全人类健康职业服务的思想”合并为“培养学生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3)将“掌握从事临床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掌握从事临床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合并为一项“掌握从事临床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4)将“具有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与“具有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合并为“具有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5) 将“与其他专业人员建立保持有效工作关系”改成“与其他专业人员建立保持良好工作关系”;(6)将“懂得自己实践范围界限”改为“明晰自己执业范围界限”。

(四)确定最终“标准”

根据专家意见修订标准草案,确立了“标准”。 其中,学生应达到的素质要求(8项)、核心知识(11项)、核心能力(19项)、护士角色能力及角色发展(14项)、护理相关能力(20项),共计5个维度72项标准。“标准”规定了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人文精神、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对应急救护、社区护理、中医护理、循证护理等相关领域的素质做出了要求,同时符合ISO9000的通用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和相容性等标准原则。

四、结论

(一)“标准”的创新及特色

“标准”体现了ISO9000标准原则及TQL的管理理念,立足当前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趋势,并能与国内本科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协调发展,同时融入了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特色,对我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发展起到定向、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二)“标准”多采用定性指标评价

江小明[4]在《对本科评估有关问题的探讨和意义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专业的办学水平,要用一定比例的定性指标来衡量,需要看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实际工作状态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以及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与培养目标相符合。在美国护理专业认证中,标准体系仅对专业发展作框架性的、定性的规定,这就给各州、各学校的护理专业办学以很大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空间[5],另外,研究者通过对英国知山大学护理专业的实地考察,及对英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国家认证系统的了解,其评价标准定性指标占大部分。同时也符合ISO9000的标准理念。因此,在制订“标准”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定性指标,以更好地评价专业办学水平,同时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发展,避免专业建设趋同化。

“标准”对我校护理学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资质和条件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更突出了我校护理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我校护理专业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或参照。我校护理专业将根据“标准”制订和建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系统、课程内容以及监测课程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标准”的最终确立与推行仍需在我校2017级毕业生范围内进行认证,并根据认证的结果对标准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 护理学本科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J].中华护理教育,2014(5):326- 329.

[2] 曹梅娟,姜安丽.美国护理教育标准在中国护理教育中的文化适应性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9(7):599-601.

[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罗黎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