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理念

时间:2023-08-02 17:16:03

健康教育理念

第1篇

进入21世纪,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新世纪的典型特征,发展人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人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人的主体性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作自然的主人,将自然的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二是作社会的主人,将社会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三是作自己的主人,将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的理智控制之下。[1]学校的主体性教育更强调学生作自己的主人,只有做到这一点,将来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学校中,主体性教育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在主体性教育的思想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主体性德育、以学生发展为指导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而开发的导学案等等,在全国中学中广泛应用,成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那么,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应遵循主体性指导思想,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求

教育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在以“爆炸”般的速度更新与淘汰。很多中学教师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依然用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拼体力”、“拼时间”,做学习的机器,忽略了现代学生的发展性特征,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焦虑、厌学、自卑、人际交往敏感、敌对、情绪失调,甚至出现的人格等等,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校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适应时展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何种思想,如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里涵含的一个理念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现代教育功能是: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生存则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传统教育往往通过“改造”学生服从社会规范来实现学会生存的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矫治”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惑,这种理念与实践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学校从个体出发,通过发展个体,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以保证社会生存,即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适应学习、适应社会为主要功能,将人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作为主要任务,因此主体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纯粹的“人”的教育,关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其工作的开展应遵循人性的基本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契合的。

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认为: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具有选择性,在学习上具有独立性、主动性。

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难易高低、教学内容多少与深浅、教学方法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因此教学应该促进人的发展。

3. 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教育应当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核心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同样确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自我,并为这种理想自我的实现而奋斗。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观、阿德勒的个性心理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也是现代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源头,这些都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能打下了基础。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关键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体,学校设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单方思考产物,活动不具备系统性,也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些学校的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活动变成外请专家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发言权,专家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基于理论的思考和主观的臆断,因此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要真正追求实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需的。那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一种理念,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而应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很多学校将它仅作为一种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是以“堵”为主要途径,学生出现问题、班级出现问题才开始研究对策,才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才申报科研项目,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设计工作的框架,并及时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制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方案,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标、途径和预期的成效,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真正尊重学生主体。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开学初进行家长和学生的调研,根据科学地分析数据进行以学期为单位的工作设计,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思考与规划,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尊重了学生意愿。

2. 学校应设计与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课程及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重点校与普通校、城市校与农村校、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等,尊重学校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是不同的。从科学上来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着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学生的心理发展氛围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应是个性化的,每所学校都应该开发属于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这才是尊重学生主体、尊重校情的一种表现,也是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应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从矫治走向服务,范围从个性走向全体。无庸置疑,自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政府的重视和学生、家庭和学校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倍受关注。但是它的功能依然是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与疏导,这种功能的潜在含义是对需要心理服务的学生做出“有病假设”,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违背现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诠释。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无病假设”,认为是为所有学生服务的一种活动,是照顾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发展负责,这一思想既是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发展提供了自信与力量。

4. 应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心理辅导效果的达成,自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那么,判断是否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自愿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学生只有自愿参与,才是真正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达到教育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参与者。学生参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一种走入心灵的体验。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家长学校反复展演,学生在感动家长的同时,首先感动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主体性教育活动的效果是其它任何活动难以替代的。学生自己主办心理刊物和心理报纸的同时,也是一种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选择并与他人共享心理影片的同时,更是一种心灵的筛选与解析。

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形式,只有内容与实质一致,才会保持其主体性特征,才会真正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 ;upi;项目化管理;情绪障碍;竞争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guangdong, china)

第3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学校体育而言,在学生人生的黄金阶段,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并使其在体育文化、锻炼习惯、体育修养等方面终生受益。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中。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心理知识的灌输,体育教学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及体育情感的培养,很容易造成两者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改革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加快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进程有所促进。因为这不仅是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需求。

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任务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目前中学体育的任务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发展个性;培养体育骨干和后备人才。体育的功能则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从中学体育的任务和功能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

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为体育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动机、理论依据和科学保证,对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反之,体育实践可为形成新的健康认识理论提供材料,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体育这一实践活动,可为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加深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促进健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

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融合

3.1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然而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受高考的牵制,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失衡现象明显。针对学生这一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一指导精神,从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出发,在教学中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打破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材体系,建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材新体系。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的内容一方面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进行设置;另一方面从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素质的关系出发,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清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由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3.2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和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不断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中不仅要随堂讲解和介绍一些运动文化、技能知识,还要将生理保健等健康知识分解地、巧妙地安排和融入到每节体育课里,使学生真正受益。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时期,必须培养他们掌握一种或两种运动技能,通过体育手段增进健康。掌握体育锻炼手段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前提条件,不掌握它就不可能很好地应用它,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锻炼的技能一项都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积极地锻炼身体,终身体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养成一种积极自觉参加运动锻炼的习惯,并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运动参与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的手段,以便今后能够用其进行独立锻炼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其次,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3.3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估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评估在一般意义上讲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具体到体育教学的评估,就是对体育教学的效益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目前,随着新大纲健康教育的实施,体育教学评估工作的方向和内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都应当相应逐步深化。要改革以往教学评价方法,破除单一的技术评定和达标评定,在评价中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参加运动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4篇

【关键词】健康第一;增强体质;学生发展;建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的提高,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压力增大,大多人类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作为初中学生,自踏入校门,就意味着童年已经过去,迎来的将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少年时代。初中三年,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会发生许多质的变化,而促进这一时期学生健康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就是体育锻炼。从课程设计安排上,体育课的名称由以前的《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的向往。此前的教材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重视技术为主,而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练习兴趣。现应由重视技术向教会学生怎样“玩”的方面过渡,比如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育锻炼不可能背上个跳高架或带上铅球进行锻炼,所以现在教材对一些运动项目技术要求降低了,注重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当今的第八轮课程改革也体现出这一思想。那我们应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呢?

一、树立“健康第一”,促进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既要增强学生体质,又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首先要从学生的运动兴趣着手,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因此,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体育课,学生听起来是多么地喜欢,而到了操场上又怕上体育课。以前,确实是这样,因为体育课可以使学生们从紧张、压抑的教室里,走向自由、宽阔的操场上,心情顿时舒畅,但上起课来不是跑就是跳,这让他们感到既苦又累,也难怪学生不喜欢。下面我可以举一例来说明,就拿投掷来说,以前初中教材中的推铅球,那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动作单调的项目,而现在由实心球取代了铅球,它的投掷方式有前抛、后抛、头上、胯下等多种投掷方法,学生练习起来的兴趣明显比以前增强。此外,练习实心球的主要手段以前铅球的单侧性运动过渡到双侧性运动,从科学上讲,这对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还有促进作用。因单侧性运动只对大脑的一侧有帮助,而双侧性运动对整个大脑的有帮助。

二、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民主、平等、和谐、优质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疑一副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教学中具体做法有: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全员参与;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通过课堂调控,确保学生高效参与。

三、不歧视差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基本点

新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也给予了学生完成初中体育教学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可操作性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法,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身体锻炼时达到预计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学科是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内容和考核办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并能很好地达到完成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建立评价体系是完成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体育成绩的考核与文化学科的考核有很大的区别。现我们要力求改变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有利于自我认识和体验,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行为以及锻炼的习惯,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把学生的各项指数(例如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B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适当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基础、个体差异)纳入学习成绩考核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有个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想,通过初中三年的体育活动,学生将会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以形成“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并能通过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全民健康理念;培养

在国家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重点明确地提出了对青少年教育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此外重点提出“一二一”计划,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注重两课两操的落实,打造未来优秀接班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与推进,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保障国民健康运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素质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解决落实学生体育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竞技丰富课外生活,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多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对必修项目的重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动力,目前体育教学中,由于外界比赛竞技的宣传,学生的体育爱好受到一定的引导,因此多对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有兴趣。由于兴趣的引导,这类活动一般受到学生偏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数学生会认真练习,此外在课后活动时间内也会进行一定的活动锻炼。但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却成为了冷门,例如田径、武术、体操等却是鲜有参与,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活动没有青少年喜爱的活泼性,少有对抗训练。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学习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参与这些项目活动是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另外这些项目在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例如田径运动,它有着全面、有效的锻炼健身能力,作为一项大众体育锻炼项目来说,其应该是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第一选择。

田径运动是一项需要长久训练的体育活动,它在锻炼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加强人体机能,以及提高环境的适应力和疾病抵抗力等方面都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或无法比拟的效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走、跑、跳、投等活动是我们经常性会做的,加强对走、跑、跳、投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灵敏度,更能够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见些“飞毛腿”“大力士”,他们的速度与力量也多来源于对跑步与力量的长期训练。与此同时,由于田径运动的特殊性,需要一个较为宽阔的野外场所或空地进行,环境较为宽阔,在进行田径锻炼时更易呼吸到新鲜空气,从而提高肺部呼吸能力与呼吸道的疾病抵御力。此外,由于人体是以热能的方式散发热量以保持人体机能,所以长时间进行田径锻炼也能够提高身体体温的调节水平,加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人体机能水平。

二、加强习惯养成,培养运动意识

兴趣是人类学习、坚持的第一动力。据调查研究,多数能够长期运动的人能够在锻炼上持之以恒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把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原因。作为体育教师的责任,不仅需要深刻了解其意义,更需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其未来的效果,只有深刻了解后才能在根本意识上去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引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自身乐趣,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的乐趣,加强对自己的运动锻炼,发现自己本身的运动才能,最终感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体质加强,从而对运动产生兴趣,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想要培养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除了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也需要科学、合理的锻炼,所以教师也需要建立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充分发挥体育魅力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三、加强对运动知识的了解,实现大众健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促进了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又有多少人对运动知识有正确了解呢?比如什么样的姿势为正确的练习姿势,怎样的操作可能会引起扭伤,如何在扭伤后进行急救,什么样的鞋子有助于锻炼或是不利于锻炼,这些小知识虽然不起眼,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与我们的日常运动息息相关。

体育也是门必修课程,除了由于其对身体机能的重要影响,也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科普知识,这些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易了解到的。一般而言,具备了这些体育知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体育锻炼,达到自身体质加强或兴趣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大化。另外,由于掌握了锻炼知识,在锻炼中更安全,可有效防止体育事故的发生。在如今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体育相关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加强大众体育知识的教导、实现锻炼科学化,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而言之,实现体育锻炼的推广,不仅与人们个体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需要。这在推进我国学校群众体育实践,完善体育教育系统、全面提高社会人民健康水平乃至祖国昌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我国的全民健身之路上已逐渐脱离“温饱”,正跨向“小康”。作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总纲,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任务的提出以及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唯有积极努力地了解纲要意义,加强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才能保障学校作为体育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大众健身思想的研究,是推进国民终身教育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肖毅,《全民健身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闽江学院学报》,2008.02

第6篇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感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在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或现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下,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我校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经营,一校多品,办书香艺术名校,培育阳光少年,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的理念(简称“幸福奠基教育”理念)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我校被评为“江门市心理健康示范学校”,为区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示范作用。

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舒心、幸福

1.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就是指学校的建筑布局、校容校貌建设、学校内部环境建设,这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生走进一所学校,能感受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喜欢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在喜欢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自然快乐幸福,也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的书香园、“和谐园”、修心园、杜鹃园、励志园、“幸福源”文化广场、经典文化长廊等,不仅是学生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

2.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指校园文化。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向名人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让学生学得快乐;另一方面,学校想方设法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优良的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处受到这些优秀精神文化的影响,奠基美好的人生。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注重家长学校对指导和帮助改善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作用,组织家长到学校开会、上课,向家长传授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领悟了这些科学的方法理论,就有可能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改进家教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我们不仅做好校内家长学校的工作,还主动联合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定期在居委会、社区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对家长进行家教以及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培训。家长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学习了科学的家教方法理论,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运用在日常的教育子女的实际中,改善了亲子关系,使孩子更易于接受教育。因此,许多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这就是孩子家庭幸福感的来源。

二、全员培训,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从教师的关爱中获得幸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心理教师的事,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大影响。

1.全员培训。我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理论等知识的培训,近两年完成了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资格培训,有四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B证资格培训;曾邀请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张旭昇等教授亲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去年寒假期间,派出两位教师参加由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短训班学习。通过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全面,没有私心。事实上,有些教师存在“私心”,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让学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有些教师青睐成绩好的学生,对待自己任教的学科成绩不够好或不够喜爱的学生,往往视其为不爱学习,不能包容和全面评价学生,导致学生“受委屈”,逐渐产生对更多学科的厌学、对老师的反感等心理倾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注意避免这种“私心”,还对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进行交叉教育。交叉教育是指教师教育喜爱自己学科或相对学得好的学生努力学好其他学科,鼓励学生均衡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尽可能地发掘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不够喜欢或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和学习其他学得好的学科的闪光点,不会“一棒子打死”。教师以这样公平、全面的评价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每个教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都有辅导的责任。我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实行心理干预不是只依赖心理老师,更多的是依靠全体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甚至是干预。学校明确规定,每一位教师都是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当发现学生心理有障碍时,教师必须给予疏导、干预,有效避免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发展,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品质引上健康的轨道。

4.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孩子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中获得幸福。事实上更多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还是各学科的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科老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干预,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去促使学科教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三、德心结合,培育幸福阳光少年

人的思想和品德就是“德”。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性格能反映其品德和世界观,拥有健康性格的学生,往往也具有优秀的品德。我校积极推行德心结合,一方面,教师们十分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个性表现,发现不良的言行或不良的个性表现,能及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能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教育;另一方面,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会带学生到学校的“励志园”“五邑名人墙”“论语堂”等校园人文文化景点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志向得到激发,觉悟得到提升。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他们就会有较高的觉悟,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就会理智地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了不良的心理状况和言行的产生。学生心理健康,个性自然就阳光。

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友爱、和谐的环境中倍感幸福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感受到社会交往的幸福。学生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1.建设一支关系融洽、阳光和谐的教师队伍。学校教师中人际关系融洽,有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兴旺和发展,并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师生关系和谐则班兴校兴。

3.关爱每一位学生。我校校长每次在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时必讲的一句话就是:教师关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关爱他人的孩子,即每一位学生才是无私的大爱。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把每一位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时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幸福。

4.帮助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建立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和教育的效果,我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间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做出了表率,学生之间的相处和谐了,矛盾就少了,不愉快的事情少了,生生间互敬互让,和睦相处,人人都感受到集体的幸福。学生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生活,自然幸福、快乐、阳光。

第7篇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和主体性体育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渗透相关的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才能有效的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新理念,是终身体育落到实处。

一、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体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体育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健康教育是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改变以往的重技术,轻理论,重竞技轻健身的教育思想,把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环节紧密的衔接起来,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真正达到健身、启智、调心、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已开始想强身与人的思想转变。然而,至今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形,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在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中应突出以健康健康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从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让学生掌握一定闲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手段和方法。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些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材体系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育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必须指出的是,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人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显其效。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促使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四、拓宽视野,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修养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响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使体育教师缺乏获取体育和健康教育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缺乏对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前沿,相关创新经验知之甚少,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不但限制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一旦体育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会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自觉的将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理论,心理学理论,医学保健理论等运用到教学中,保持体育教学的持续生命力。

五、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们通过健康,亚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等问题的学习,激发自身强烈的保健意识和健身欲望。促其将保健知识经“内化”转化为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动力,同时在教学中将体育,健康,等科学知识分解,并巧妙安排,合理穿插,使学生即能掌握比较系统的健康知识。又能了解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快感,享受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使他们自觉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总之,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应充分抓住大好时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教学方向,与时俱进,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而努力。

第8篇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由于标准规定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这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标准评测人群之外,不能享受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会,享有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则残疾人体育教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第9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黄建春,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长沙,410100。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众多热门词汇之一。自199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以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正向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走向幸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以及积极情绪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当下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2]。

各种研究和实践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管理、人际交往、咨询、治疗等更为有效和顺畅[1]。在心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和应用这一理念,积极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青睐。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准。在教育模式上,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为教育依据,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为主要任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围绕这一工作重心,开展课堂教学、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主体活动宣传和讲座等等。这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了大幅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得到了有效预防。然而,这种以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关注点聚焦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上面,是一种“消极心理学”取向。这种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心理学的学科使命来说,还是从教育的主要宗旨而言,均有不合理之处,也不再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3]。从现状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完成了三项使命中的第一项,而未做到后两项。此外,由于偏重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使得工作重心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太窄。“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应是对精神的守望、援助和发展”[4]。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须质疑的。”从应然价值的追求来看,教会学生避免心理疾病和走出心理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会学生获得幸福,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防治,更要重视学生积极人格和幸福能力的培养,让教育的内涵目标得到平衡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现已达成了一个共识:普遍的干预既能治疗早期有心理症状的人,又能阻止未来心理疾病的产生。他们呼吁公众要支持新兴的积极心理学,改变传统的以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策略。通过对客观的健康幸福建立可衡量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特征,建立个人和公共的评价体系,以鼓动促进“感情接种预防”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5]。迄今为止,美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我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

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是要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是要把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是要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全面、系统的进行构建。

(一)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约束并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体现出对教育未来发展状态的期待,是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背景下,以及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增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消除和缓解心理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一级目标定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预防,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取向,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心理健康就是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课就是一门让学生知道鉴别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课程;而二级目标心理咨询辅导关注问题的解决,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个体才得到关注和对待,人们通常会认为寻求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学生就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目标则是心理诊断和治疗中偏重病态的诊断和症状的消除。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般认为心理诊断和治疗是由专业的医院进行,采取的是医学模式[6]。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是让师生把关注点转向个体和群体积极的一面,注重发掘人类潜在的、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来帮助他们过得更幸福。显然,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需要从消极走向积极。

教育理念的转变包括知识观的转变、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观的转变。知识观的转变,需要对全校师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让师生们知道积极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相应技能以及知道谁能做积极心理学能做的事。教育观的转变,需要师生们重新定义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通过相应的举措重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课程观的改变,需要师生们重新去认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课程要求,以及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评估方式等等。高校应该通过大量的培训、广泛的宣传以及教学等方式,逐步让师生接受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而践行这一理念。

(二)增设积极心理学教育内容

人类的神经活动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模式所支配,潜意识的特点是如果长期接受同一类信息,潜意识就会接受它。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心理问题等消极的内容,则潜意识会接受大量的消极信息。反之,强调积极的内容,则会给潜意识带去积极的信息。选择什么来关注,选择怎样的视角,往往决定事物的发展走向。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防治、自我认识、挫折和压力的应对、人际交往、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整体上偏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防治,对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主要内容涉及不多。因此,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调整内容,除了心理问题防治和心理危机预防等基本内容,还应增设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或课程,并以此为主,强调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幸福能力的获得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等。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情绪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对疾病具有预防和康复作用[7]。高校应通过多种举措,让大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采取体验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掌握调解情绪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发生持续的积极的改变。

在网上广受欢迎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公开课,第一次讲课只有8个人选修,但第二个学期听课人数猛增至几百人,第三学期这门课便成了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其成功经验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或是励志演讲,而是引导和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思考幸福是什么,如何追求幸福,并通过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幸福,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发生持续的积极的改变。这对我国的多数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高校应改变当前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主要是培养他们在人格的两极或两面中选择正向的、向上的一面。根据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IA)”项目组所展开了“重要优势品质”的研究,乐观、有活力、勇敢、社会智商等24项被确定为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最优化的24项人格品质。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8]。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通过新生适应辅导、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咨询辅导等多种形式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建设积极心理学教育队伍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是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人力资源保障。《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也承担着同样的使命。这支队伍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院系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员构成。目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还停留在消极心理学层面,只有重新培训和学习,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才能适应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潮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但基本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每一员都需要认同及接受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积极心理学,提升自身的积极能量和积极品质,打造阳光形象。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教育角色对应着相应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队伍的规模建设,使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人数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小班授课及咨询辅导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质量建设,让他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其次,制定相关机制,支持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参加专题培训,掌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内容,使其能够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灵活使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多种手段,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三,要加强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发挥他们的补充作用,使他们具备除了在课堂上发现和帮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能力外,还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第四,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是学生的身份使朋辈心理辅导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从严筛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让他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技能。

(四)拓宽积极心理学教育途径

建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需要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内和校外多渠道入手,从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朋辈互助、校园文化以及家庭等多种途径实践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1.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条最主要的渠道。抓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建立抵御挫折和创伤的预防机制,消除问题行为、践行积极行为,掌握培养积极心态和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拥有改变现状追求卓越的心理资本,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看待个人和组织、社会的关系,力促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公民。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当前大课堂的方式,创造条件小班授课,从而有利于师生互动,课堂体验,改善课堂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授法、案例法、体验法、小组讨论法、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同时,践行培养积极品质和提升幸福指数的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教学评估环节,改变以往只重知识测试的方式,而侧重考察学生幸福感的提升程度及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情况的测评。

2.突出发展性心理咨询辅导的地位。

通过日常宣传和咨询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知道心理咨询不仅包括障碍性咨询,还包括发展性咨询,让他们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充分利用团体咨询与辅导的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广泛开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团体咨询与辅导系列活动,使个体在封闭性的团体交往活动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3.发掘朋辈资源,建立互助模式。

在校级和院系级层面,建立朋辈互助中心,给朋辈互助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尤其是校系心理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加强培训和指导,使朋辈互助成为一条践行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渠道。

4.营造积极心理校园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个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反映了相对应的教育价值观。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说,应该在校园的整体布局及配套设施方面,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与学校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上,抓住“积极”这个特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完善人格为落脚点,建设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应的组织结构,提升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将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5.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互动。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b)-0112-05

Application of fast track surgery concept in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operative period

ZHU Meiling

Department of Third General Surgery, the Centre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ang,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ang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under fast track surgery concept. Methods A total of 120 mammary cancer, rectal carcinoma, carcinoma of colon or cancerous goiter patients who had been in hospitalized and undergo surgery in Third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in the Centre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ang from October 2012 to April 2013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A randomized, paired-control approach was used to divide 120 patient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illness, time out of bed after surgery, the average hospital day, complication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at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illness was 86.7%, the time out of bed after surgery was (1.65±0.50) days, the average hospital day was (5.8±1.5) days, and there was no patient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us, and there was only one patient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was 100.0%;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illness was 33.3%, the time out of bed after surgery was (4.50±2.50) days, the average hospital day was (10.0±2.2) days, and there were 2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us, and there were 4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was 89.5%. The rat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illness, the rate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postoperative bed activity time of the pati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re were all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under fast track surgery concept is conducive to patients′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he fast track surgery can works better if the nurse and the patient change the mindset and establish perfect follow-up mechanism. A full-dimensional and high quality health education will achieve a win-win effect for both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Fast track surgery; Operative period; Health education

快速康复外科是指采取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有效措施,以减少围术期的手术应激及并发症,从而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目的[1]。快速康复外科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临床外科、护理、麻醉等多学科的合作,其中护理工作贯穿于围术期,是保证治疗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围术期的各个阶段。以往因护理人员缺乏、护士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健康教育实施较为有限,大多数由医生做一些活动、饮食方面的简单指导。目前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为新的医疗护理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快速康复外科加大了术前健康指导的程度,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健康教育内容与以往大有不同,从形式到内容均做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口头讲解交流、观看图片及视频、发放健康教育小卡片等形式进行宣教,使患者达到了解快速康复外科计划中每个细节的目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普外3科患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甲状腺癌4种疾病的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组成、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实施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表、入院健康教育、各相关疾病知识、手术前后指导,各类健康教育单均制成彩色小卡片,通俗易懂。具体为:

1.2.2.1 健康教育方式 患者入院时,在口头宣教的基础上辅助资料宣教,并将适合该患者的宣传单放于患者床头墙上的资料盒中,以备患者随时取阅。在护士站的一角设立书架,分类放置各种健康教育小卡片,包括入院指导,术前术后指导,普外科各种疾病病因、治疗、饮食及康复指导。设置有一间功能齐全的康复室,内有电视、CD机及健康教育碟片、各种供康复训练用的器材,每天下午开放,由专职护士进行指导。在病房走廊墙上贴有一些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包括目前先进的输液技术、先进的治疗方法、营养、饮食、功能锻炼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1.2.2.2 入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热情礼貌接待新入院患者,请患者先坐下,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后,带患者到病房,介绍病房环境和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管床医生、护士。讲解下一步需做的检查,告知相关安全知识、饮食知识。讲解并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宣传单和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情绪表现激动的患者,给予充分的安慰和关心。患者刚接到癌症诊断,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导致极度悲伤无助,医生护士这时就成了唯一的希望。患者术前的良好心态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中安全的保障均具有积极作用。术前患者对手术创伤、术中麻醉、术后疼痛、并发症、术后恢复、手术效果等担忧,可能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等不良心理。据统计约有80%的患者会在术前产生焦虑,而68%的患者会产生抑郁[2]。患者可因上述不良心理因素导致难以良好地配合手术,影响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甚至导致手术难以顺利进行。有研究表明,术前充分、详细的指导可起到缓解焦虑、疼痛,促进术后康复的作用[3-4]。另有相关研究表明,获得全面心理指导组的术中血压、心率及呼吸波动小的例数均多于传统对照组,且心理状态更优[5]。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应急于快速完成工作,应耐心听取患者述说,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结合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从专业的角度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手术方式、做和不做手术所面临的风险、术后并发症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可通过病房内成功病例现身说法的形式使之增强治疗信心[6]。

1.2.2.3 术前健康教育 所有手术术前指导患者做好皮肤、头发、指甲等清洁,备好衣服、毛巾、腹带等用物。训练患者床上伸腿、抬臀,防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对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心肺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吹气球来增加肺活量及排痰能力。贫血患者,遵医嘱给予成分输血。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改变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内容。以往因担心麻醉后呕吐会引起吸入性肺炎,会让患者禁食10 h以上。在这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患者会有明显饥饿、头晕、乏力等不适感,加上对马上要进行手术的未知和恐惧,而产生紧张情绪,而饥饿本身也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易产生烦躁、焦虑、紧张情绪。患者在这种身体、精神、心理都不是最佳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容易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或障碍。对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禁食时间过长还可诱发和加重消化道溃疡。术前长时间禁食也可能会诱发糖代谢问题,对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以往医护人员对术前禁食禁饮认识不够,护士会常规告知患者在术前晚10时后禁食禁水,且不突出强调禁水时间,导致部分患者从术前1 d晚餐开始都不敢进食或只少量进食,口渴不敢喝水,人为造成过度禁饮禁食。2011年,美国麻醉学会重新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允许患者术前2 h进清淡流食,术前6 h可进易消化食物,术前8 h可进固体食物[7]。根据该指南,本研究中乳腺癌及甲状腺癌患者,可指导其术前禁食6 h,禁饮2 h。结直肠癌患者,既往术前1~2 d开始清洁灌肠被普遍用于结直肠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近年来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开展和快速发展,以及术前30 min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清洁灌肠的作用开始受到质疑。目前认为,大剂量液体术前反复清洁灌肠不仅会造成患者头晕、恶心等各种不适,且造成患者术前脱水、术中麻醉性低血压、术后肠道水肿和肠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一切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8]。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认为,在行与未行机械性肠道准备患者中,两者吻合口瘘和伤口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然而Guenaga等[9]在其Meta分析中指出,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有可能会使吻合口漏和伤口感染发生率增加。因此,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不主张常规行术前肠道准备,或仅在术前1 d口服肠道缓泻剂及肠道抗生素。术前禁食6 h,术前2~3 h少量多次口服葡萄糖溶液。术前不常规留置胃管,必要时麻醉后置胃管、尿管,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应激。

1.2.2.4 术后健康教育 术后常规给予有效镇痛,以减少患者因疼痛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应激反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麻醉清醒4 h后即可开始饮水,逐步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原则,对有麻药引起呕吐的患者遵医嘱用止吐药,适当延迟进食。手术当天鼓励患者床上适当活动,在护士指导和协助下翻身,防止压疮,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指导患者握拳,活动上臂,防止因输液和测量血压等引起的上肢肿胀、疼痛、僵硬等不适。活动量可逐渐增加,早期活动可减少肺部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促进肌肉组织合成,利于体力和营养状况的恢复。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踝关节旋转和足背伸屈运动等,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被动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流滞缓的机会,以预防血栓形成[10]。术后第1天上午拔出导尿管,鼓励患者下床排尿,对排尿困难者给予诱导排尿。禁食期间适量补液,术后3~4 d恢复饮食,停止静脉补液[11]。对有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家属在患者翻身时妥善放置引流管,防牵拉、防折叠、防脱管;下床活动时,引流袋不可提得过高,不可超过放置引流管切口水平,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如果对甲状腺、乳腺、结直肠术后分别取高坡半卧位和低坡半卧位的目的讲解清楚,患者为了自身健康,不用护士督促也会主动改变以往平卧的习惯,采取治疗卧位。

1.2.2.5 出院健康教育 快速康复外科是多学科协作的过程,其重要结果是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对做好患者出院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院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口头讲解并书写个性化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休息、运动、功能锻炼、服药、复查时间、自查方法等。发放出院指导宣传单,签上科室电话号码及管床医生和护士电话号码,以备患者有疑问或不适时随时咨询,减少患者的焦虑,预防并发症发生及再次入院的可能[12]。以往因各种原因忽略的一些重要健康指导,现作为重点反复告知患者。甲状腺癌术后指导患者行颈部和肩部功能锻炼,防止瘢痕挛缩和肩下垂;乳腺癌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避免功能丧失,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禁止在患肢进行采血、注射、测血压等操作,防止患肢水肿及血栓;结直肠癌患者强调饮食选择的重要性,防止因进食不当引起的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对造口患者,出院前应教会患者自我护理方法,给患者提供必须的护理用品,并讲解用法,防止因护理知识及产品缺乏引起的造口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讲解并发放办理出院流程指示表,方便患者及家属顺利结账出院。让患者或家属填写本研究自制的征询患者意见调查表,内容包括入院健康教育、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所用药物及注意事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分完全了解、部分了解、基本了解及不了解,完全了解及基本了解视为了解;内容还包括患者对医院总的印象、对医生护士服务态度、对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服务设施、护士主动服务情况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视为满意。

1.2.2.6 术后随诊 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回访、门诊随诊等形式,对患者进行院外饮食指导,及早发现患者现存及潜在的问题。术后随诊是对患者院内治疗、护理的延续,是必不可少的。定期电话随访是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1周,1、3个月各主动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院外心理和身体情况,征询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及建议,每月由护士长进行总结反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患者满意率。其中了解率=(完全了解+基本了解)/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观察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率、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向其发放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表,详细讲解路径的内容及患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治疗、护理、饮食、活动指导、出院宣教等为纵轴,制订计划表。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使护理活动程序化和标准化[13]。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同护士专业理论掌握不同、理解不同,从观念到操作上可能存在一些差距和不尽相同之处。健康教育路径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和时间表,使所有护士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照路径表逐项落实,防止漏项,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标准化和程序化。在病房走廊墙上贴一些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让患者在起床活动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又让患者学到了与自己有关的医疗护理知识,还能使护士在口头健康教育中做的不够全面或患者未完全弄懂的地方得到补充和加深印象。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深刻体现了整体护理内涵,提高了护理质量,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方式[14]。

3.2 从医患两方面改变观念

成人术前禁食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直持续了数十年,现在突然让医护改变观念并接受应用,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外科微创技术的提高,为快速康复外科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实施的条件。快速康复外科要求术前推迟禁食、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液体限制、早期拔管、术前不常规留置胃管、早期下床活动等观点,与传统的“养病”观点相悖。患者往往在术前几天不敢正常进食,大手术后不敢活动,甚至不敢翻身,希望多输液、多用药、多用营养支持。因此部分先进观念也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对特殊患者勉强使用,只能增加医患纠纷[15]。因此,医护人员需做更多相关知识的宣教,建立患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有效实施全新的医疗手段,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储蓄;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100-03

Abstract:The college education is in the middle of person life the crucial stage, is important link which carries on the task, is also the sports education last link.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ccepts th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can grasp certain sport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forms the correct fitness consciousness, regardless in the body and mind, the morals, handles matters ability aspect to obtain the beneficial exercise. But the university sports′s health deposit value also manifests in these aspects, in these aspect′s harvest, could deal with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 after the graduation to build the solid foundation, enabled them to have calmer and a bright life.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Health; Deposit; Value

大学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一旦形成的思想模式及生活习惯,将稳定而长期地带进生活、工作中去。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大学体育的教育任务是使学生在健康的健身意识、健康的身心、健康的道德、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得到教育,如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那就如同为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健康储蓄。从健康的视角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对于我们了解体育在大学生人生中的有益影响,完善大学体育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1 健康与储蓄健康

1.1 健康的涵义

人类生命对健康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健康”一词源于公元1000年的英国,其含义是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而传统的健康观则认为,健康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有充足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对这一说法作了补充,即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只有这四个方面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因此,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1]。可见,对于健康的概念,人类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的。新的健康观指出不能单单把追求躯体的健康看作生活的最终目的,而应看作是争取使生命更高尚、更丰富所具备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为健康是人类实现自己目标与理想的基础,是与个人、家庭、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盛的保证。健康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是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石,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1.2 何谓储蓄健康

说到储蓄,很多人很自然就会想到金钱的储蓄,其实,人的一生要储蓄的东西有很多,如健康、金钱、情感等等。如果说,金钱是财富的话,健康更是一笔非同一般的财富。然而最易被人们忽视的是储蓄健康,有人甚至以透支健康换来金钱的储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其实 储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失去了健康,我们的快乐就会消失,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生命也就丢掉了许多精彩的篇章。

金钱能储蓄,健康也能储蓄,所谓储蓄健康,就是打理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打造好身体,就是从小、从年轻时就精心呵护自己,舍得花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舍得花钱作健康投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宽心 管住嘴、迈开腿”,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进行生命养护,从而换取身体的健康。只要保持心情愉快、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锻炼,就相当于参加了健康储蓄。我们应该把“健康储蓄”当作事业成功组成部分来看待!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与学习。储蓄金钱会获得一定利息,而储蓄健康会得到一个鲜活生命的延续。要谨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生命,只有健康,才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爱惜自己的身体,善于储蓄健康,不单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爱护亲人的一种表现。同时,健康能让我们在年老时不仅减少疾病,充分享受晚年时光的闲暇,同时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和谐社会的建造也多了一份保障。

2 高校体育的教育任务及健康储蓄价值

2.1 高校体育的教育任务

高校体育,主要是指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学校体育教育,按照“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其涵义是指传授体育文化,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2]。大学体育本身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提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大学体育的教学任务是: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体质。这应视为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称首要任务。它既受高校体育本职功能的制约,又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自然也是新世纪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此外,使大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为国家培训体育后备人才等,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2.2 高校体育具备健康储蓄价值的依据

储蓄健康,要从年轻时开始。人的短寿大多源于疾病,而疾病中又以慢性病居多,这往往是患者年轻时不注重保健而造成的。因为“健康就像是储蓄,年轻的时候存进去的多,老了就能安享利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存储,老了连透支的能力都没有了”。而大学阶段是塑造强健体魄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适应能力均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性发育也已成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的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大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人体和精神全面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的工作始终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育人是根本目的。引导人、锻炼人、培养人、发展人,使每名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实施,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了解必备的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练得着、用的上。为学习期间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积蓄精力,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这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实施全民健身战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运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过程,促使他们获得参与运动实践的本领和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参与运动、掌握技术、发展智力、增强体力的综合过程。可见,参与大学体育还能使学生在在竞争和对抗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良好品质和掌握一定得管理及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主动陶冶而圆满达到,从这可以体现大学体育教育时能促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就好比在学生的人生进行了健康储蓄,储蓄了正能量,为他们毕业后投身社会,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状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高校体育的健康储蓄价值体现

3.1 高校体育的健康体育意识储蓄价值

体育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接受大学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系统地掌握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要求,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体育能力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众所周知,健康与习惯密不可分的。好习惯是健康的银行,坏习惯则是健康赌博场。许多事实表明,大学生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所致。例如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不懂科学减肥的方法而盲目减肥,致使体重下降的同时身体也随之垮掉。20年后什么最可怕?艾滋病?癌症?都不是,而是不好的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大量调研,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是: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外界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因素,而最大的60%则取决于自己是否锻炼和注重养生。由于对自我保健缺乏科学的全面认识,有的人在储蓄、积累健康的同时,又在无谓地损害健康,影响了保健成果的保值与增值。如果掌握了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类现象就不可能出现。大学体育的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技能,各种体育保健,体育医学,营养学等等,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因为一个人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健康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自己能够左右健康的手段既包括心理保健、科学健身、营养合理,还包括疾病自我防治和相应的医药卫生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日常实践等。健康体育意识的储备一旦付之于行动,也是为身体的健康进行了储蓄。

3.2 高校体育教育的身心健康功能储蓄价值

3.2.1 高校体育教育的生理健康功能储蓄价值

身体素质是人的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基本平衡,生长发育日趋稳定,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在此关键时期,如果能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来促进和完成自身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形态、机能,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就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获得强健的体魄。“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是决定其它功能的基础。”[3]大学体育能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往往自恃年纪轻,身体棒,不注意身体保健,使身体出现很大的损伤,而这些损伤是无法弥补的。而大学体育可以大学生从青年时代就打牢身体健康的基础,培养他们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大学生获得学习、生活以及走向工作岗位建设祖国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大学体育在学生生理健康功能方面的储蓄价值也由此可见。

3.2.2 高校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储蓄价值

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涉及人,都需要心理学,但是,教育尤其需要,尤其看重心理学。”[4]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意志、有情感、有爱好,所以体育过程也是人的心理品质培养,意志品质磨练的过程。体育的显著特点是竞技性强,凡是比赛都要争高低,论输赢,体育运动的过程必然伴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失意。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可使大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并学会享受成功,承受失败,学会了胜不骄,败不馁,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在不断地锤炼中得到了显著地加强。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因素,可以使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压力和烦恼,并学会利用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自己从烦恼痛苦中摆脱出来,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以稳定的心情承受压力、迎接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疾病的70%以上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有关[5]。可见心理问题会引起生理的疾病,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大学体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储蓄价值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

3.3 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健康功能储蓄价值

道德是以善恶与荣辱观来评价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健康就是指既为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的健康负责任,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规范之内。有道德不但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孔子提出“仁者寿”,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顺理修身,心诚意正,道德高尚,就能除去烦恼,促进身体健康。储蓄健康,不仅要靠“养生”,而且还需“养德”。因为, 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患得患失,这样就能免去许多烦恼,让自己活得快乐,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体育承认人体存在的合理性,令人体验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与气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活泼、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法国解释学家利科尔(P"Ricoeur)曾深邃地指出:当人以游戏者的姿态出现,生活世界的本质才浮现出来[6]。”初衷是以“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获得”(体育教育源于生活,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体育比赛中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运动守则,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实施和监督,由于体育的这些规范训练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经常反复地进行,这就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了行为规范准则,懂得了行为规范的一般特征,有助于对其他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学习,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团结协作、公正无私、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秀品质。此外,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中人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需要参与者不怕困难,不怕艰辛,同时也使参与者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养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一切教育均影响学生之各个方面”[7]。所以,大学体育不仅育体,而且育心。它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或观赏中,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并能更深切地体验成功,使自己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促进了个性发展。而以上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一个人适应社会竞争,胜任社会角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3.4 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健康功能储蓄价值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否成功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人与社会适应最直观最客观的体现。高校体育以其特有的优势,能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中,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高校体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许多团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在大学广泛普及,教师在这些体育项目教学中,既训练了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能力,加强了纪律观念,还能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具备了一定得组织管理能力,进行了社会健康功能的储蓄,对大学生走进社会后,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9.

[4]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6:23,172-173.

[5] 周加启,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01―202.

第12篇

1 体育教师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对于体育教师评价是为了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目的主要表现为:

1.1通过对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判断体育教师是否达到了教师教学的标准。

1.2通过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教学的不足并且找出问题的根源。

1.3通过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为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2 体育教师评价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分为专业素质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个方面。

2.1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外在的职业道德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评价。

2.1.1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对于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于自身岗位的忠实度、敬业的程度、对于学生的关心与尊重、谦虚诚恳的交际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表率作用来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重决定了对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2.1.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首先要熟练掌握《课程标准》为基本纲领;能够对于教学大纲细心研读,并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教师培养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教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不仅在知识、基本技术上面得到收益,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心里都能得到塑造。

2.1.3 体育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评价

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根据教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体育教师能够发现学校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有关的问题,并且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分析,撰写出相关论文的能力。

2.2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活动,通过教学评价来促使体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进行更高层次的要求,激励体育教师的进取心。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否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体现、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整体体现。新课程理念赋予体育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余地,鼓励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3 体育教师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师的评价是比较综合的考核体系,主要有学校的主管领导和教师本人进行,同时配以同行的评价,每学年一次。对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成绩多方面的综合体系来进行评价。

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是以促进教师发展性为主导,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1 体育教师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通过体育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和工作表现的评价,确定体育教师个体的发展方向,通过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师个体发展的目标蓝图,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的意识。

3.2 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根据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引导性、改进性的评价,强调评价的意义是指导性意见不是终结性判断书,针对的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成绩,然后将结果反馈给受评价教师,促使教师针对性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3.3 体育教师评价的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师评价主要以领导、同行、专家作为评价的主要评价者,从而使得评价过于局限和片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师评价是以多元化评价作为体系,通过领导、教师自身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给予体育教师综合的全面性的评价。

3.3.1 领导评价

作为领导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以教育方面的行政领导、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对教师进行的评价,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领导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激励手段相挂钩,领导作为具有丰富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开拓者,能够给予教师很具体很客观的评价。但是有领导作为教育中的管理者,由于业务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深入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所以只是侧重于教师基本功方面的评价,有时主观臆断会占有一定的成分,从而影响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3.3.2 教师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师评价是以多元化评价作为体系,通过领导、同行、专家、以及教师自身评价、学生评价,能够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然后这些评价只是作为评价的外部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学的质量提高。而体育教师自身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的分析、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内部评价机制,这种体育教师自我评价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