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55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疾病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步上升。在之前出现过的非典、禽流感以及艾滋病等病例中,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大学生在是处在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很多知识面的了解比较贫乏,特别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健康这个概念的认知都有些误差,觉得只要不生病,可以正常生活,身体素质就是健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自如。
1、课余活动
人们在现代的物质生活里享受到经济所带来的福利的时候,也不免会受到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活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体育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有很紧密的联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在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学阶段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很多生活运动习惯就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的重要。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并不是很重视,在课余时间都宁愿在宿舍或者网吧里娱乐,而没有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来进行锻炼身体。
2、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渐渐跟随者时代的步伐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理智,经历不同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并且经历的比较少,生活阅历也有限,想法比较简单,考虑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且承受能力也很小,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遇到一些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就比较极端,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来放大自己的功过,出现一些孤僻或者自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成长过程就会比较辛苦。
3、性健康教育
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前卫的思想引入我国后在青少年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就有些歪曲,大学生的性成熟年龄都提前了,以至于出现很多大学生发生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教育部门以及一些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直都在致力于强调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找方法解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都比较一致,并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仅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对于社会风气的建设也很有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思想方面也比较成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很敏感,接受能力比较强,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传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现象比较多,同居的也不在少数。
二、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建议
1、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将文化通过教授的方式传承下去,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过分重视,只是一味的看到了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是把学生当是社会建设工程上的一个环节,而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个性。在不断的实践当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社会需求性渐渐不再减小,而就只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越来越重要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各个教育部门的核心责任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教书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尊重学生个性,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在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在不背离法纪、道德和教学基本秩序的原则下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个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对处于成长过程的学生,思想相对幼稚,知识和能力相对缺乏是兼顾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第一,在教育上,要以一个正面向上的姿态接受自己。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们努力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满意自己的一部分,接受并学会接受自己。包括增强脑力开发创造潜能,创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的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
第二,训练水平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有效地控制了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挫折承受力,情绪和情绪调节。在这个层面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的主题进行培训。
第三,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自我塑造,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提高自我意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愚昧认知扭曲和误解,解决消极的心理态度,行为技能,以摆脱困难,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包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寻求援助。在这个层面上,一些较为正常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
2、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学院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全民教育,以发展为主的教育。大学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的课外活动,组织网络,调整心态,心理和文化校园建设"方面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第一,积极利用课余活动。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总是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是人们适应生活和发展,缺乏人际交往,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社会和知识社会可以学习,交流思想,利益,通过人际课外活动感受对方,互相帮助,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此,知识的增长,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每天在校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大消费,如果不注意营养和食品卫生,就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它应该是食品卫生,教育,营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提高大学教育组织网络的心理健康。组织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有一定的社会实体边界的过程和活动和事件系统,有组织的,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系统,科学地展开。应该先建一个立体的,专兼结合,网络系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具体来说,学生从学校领导到管理,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和部分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工作的组织,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的大学生的协作努力工作,以实现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三,是加强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健康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重视青少年性宣传,坚持性教育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来没有过于敏感的话题,以敏感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讲授如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数据要使用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对人体无害,呈现生动的文字和照片。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大学生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
第五,定期进行体检。现在教育都要求各学校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工作,建议体质监测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向上级领导提交测试数据上,而要充分利用体质测试这一手段,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处方,提高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赵军,蒲波,房洪全. 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扫描:问题、原因与对策--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14-1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样,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因为现实的客观需要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普遍认可。
无庸讳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直面这些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道,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就是说,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没有或者很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班级各种教育活动中。当然,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是有益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难以达到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不能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班级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近年来,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应从二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宏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来理解,即是说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目的更全面的要求,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是从具体教育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组织进行的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工作来发挥作用[1]。因此,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具体教育活动,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而且在微观上也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存在于其他教育活动之外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其结果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原先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简单叠加。
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个体具备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文化、品德等素质的综合。正如卡普兰(Kaplan,L.)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心理本身,而且还包括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正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变化,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显然,基于这样认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内涵上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概念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才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
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本文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这里说的发展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从学生地位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实实在在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布鲁纳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一种真正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
3.从班级人际关系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接纳教育与辅导。在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同伴间的互相作用、彼此交流和共同发展。
4.从教育机制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她)得到别人(教师、家长、同学等等)的帮助和教育;作为助人者,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帮助别人(主要是同年龄群体中的人)。从纵向上看,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成为助人者;从横向上看,学生要同时扮演受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但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和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实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因此,教育者一要摆正自己作为“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5.从教育技能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一般的教育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如在咨询过程中,辅导人员就需要运用专注、接纳、倾听、同感、澄清、面质等精妙的专业技能;而角色扮演、心理剧、系统脱敏、行为修改等,更是一些专业化的技术。可以说,这些专业技能与技术是传统教育方法的提升,有些甚至是传统教育技能中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专业化技能不仅成为传统教育技能有力的补充,而且也能为传统的教育技能带来某种“革命”。当然,教师掌握这种专门的技能与技术也就成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之一。
三、理念渗透的基本策略
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把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实际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简单化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更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在相当多的班级管理者看来,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当然这种渗透是有益的,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构建一种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班级环境里的教育氛围。因此,基于理念的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指导班主任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这里所说的对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调整包含了班主任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其次,班级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要求,任何的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三,班级管理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班级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具有含蓄化和潜在化的特征。教育对象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个体行为的改变、心理障碍的矫正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对教育态度、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和人际交往要素的优化。因此,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求将学生置于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利用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其施加积极的影响。一些班级缺乏平等、宽松、尊重的人际氛围,教育专制、师道尊严、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等陈腐思想依旧在毒化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班级的教育氛围。教育者的言行中处处表现出生硬、粗暴、武断的态度,缺乏平等、尊重、关爱等人文关怀精神。综观班级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经常出现“严禁”、“违者严惩”、“后果自负”等词语,而象“请”、“谢谢”、“希望”等亲和性词语却非常少见。这样的班级环境必定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压抑,不被尊重。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日常的教育活动入手,改善自身的教育态度,构建平等、民主、尊重、开放的人际环境和卫生、整洁、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个优美、愉快的环境中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者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不是通过生硬、强迫的方式施加给学生的,而是潜在地、自然地对学生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存在于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班级管理者必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和平等、信任的人文环境,使班级乃至学校真正成为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04-03
近年来,中小学兴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开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视为学校教育革新的标志。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一些学校,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落后了,转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应该怎样理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
生命教育有两种渊源:一者源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79年建立的“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侧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死亡教育,侧重“为死所作的准备教育”。我国尤其台湾的生命教育与后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为目标。
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对死亡相关话题的禁忌,对青少年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扬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兴起,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
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但由于其外延过于宽泛,在学校里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台湾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后来又将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这些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多门学科,操作难度很大。
有大陆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生命教育体系:“树立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保护生命存在的生存技能,洋溢生命情怀的心理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激发生命潜能的学习方式,融入生命关怀的民主管理,尊重生命伦理的德育方法,展现生命意义的阅读写作,提升生命质量的专业发展,促进生命发展的多元评价”。这种说法语言优美,内容系统,但体系庞大,让生命教育无所不包,却又使学校难于着手,乃至化于无形。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模式,只会让生命教育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化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每种理念的推行都是全方位、渗透式的。每个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如今,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否又需要推倒一切,对现行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变革?抑或只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作一些修正和改良?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推行有两种方式:一是变革式,二是改良式。
变革式的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生命教育管理模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各学科的生命教育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式的教学评价改革。这种方式牵涉面极广,工作量浩大,与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合难度非常大。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如果没有教育行政资源的强力推动,很难实施和推广。
改良式的生命教育是指在现有学校管理和教学体系下,增加生命教育元素,把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化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去。这种模式不需要耗费专门的教育行政资源,不需要承担变革的系统风险,只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去丰富和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即可达到生命教育的效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科任教师,只需教师个人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训练即可实施,可行性强,覆盖面广。因此,采取这种改良的模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生命教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其价值追求为生命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与死、身与心、健康与疾病、生存与发展等维度。教学效果体现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身心健康、潜能发展等方面。以台湾为例,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一个理念、两个方向、三大目标、四个向度、五种取向”。详见表1。
从内涵来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五种取向之一,在其方向、目标和向度中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一种载体。但如果仅仅从如此宽泛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其实体性,会化于无形。
其实,从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潜能,提高幸福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如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承载,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和普及。相比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还是师资建设方面都要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认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去承载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个性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较注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追求短期行为效果,显得微观、近视和务实;而对于人生态度、生命意义、自杀生死等厚重而深刻的主题往往不敢触碰,甚至讳莫如深。对此,生命教育能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提升。把生命教育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学会感恩,学会生涯规划与目标管理,学会对生命的尊重,懂得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体现生命关怀的教学内容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主题,如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性格优化和社会适应性培养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生死教育的内容。
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的教育内容包括:生存的技能,生涯规划,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死亡教育内容包括: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死的尊严,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预防,病情告知与心灵呵护,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死亡的哲学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严重欠缺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内容,以科学的生命知识和真理为依托,能涵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如叔本华所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美神。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生死属于终极关怀的课题,旨在确立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有助于人类共性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的实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认为,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础是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思考生命意义的自由,追寻意义的意志。而面对死亡,开展生死教育,是认识与体验生命意义最有效的途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小学的很多生命教育课混淆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生命教育上成了普通的心理课。如2012年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界研讨会上,有两所学校展示了生命教育课。其中一所学校讲的是爱的传递,另一所学校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两者都没有把握住生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与生死有关的主题,而偏离到了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这样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学科渗透融入各科教学,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体悟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以求充分发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理性为指导、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学。辛继湘指出,体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活动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用实物演示情境,设置必要的背景;用音乐背景下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用图画将文本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把课外内容形象化;用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真切感受文本的内容。例如有人通过模拟棺材、模拟追悼会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感极强,学生体验极其深刻。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如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体验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也可以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殡仪馆等场所,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还可以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预防艾滋病的展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他们懂得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脆弱性、韧性,以及生命的情感性和意义性,同时会带来很多深层次的效果,无法简单地用心理测验进行评估。
如生命教育带来的价值追寻和意义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幸福感。生命教育也会促进感恩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懂得珍惜拥有。死亡教育,能使学生直面生死议题,去除心理禁忌,看淡生死,从而摆脱死亡焦虑,降低抑郁和恐慌。生命教育也可能带来与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方面的改善,让学生更懂得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生命成长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智力、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况、社会性发展状况、个人成就、个人作品、自传、行为观察记录等内容。运用心理测验和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其幸福感、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通过对其自传的分析和日常关键事件的记录,则可以了解其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这种心理学化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
总之,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宽泛的口号上,不能纠结于抽象的概念辨析中,关键在于推行。把生命教育融入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效而低代价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深度发展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解如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1(11):129-130.
[2]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3]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
[4]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上).
[5]葛缨.关注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园心理.2009(12).
[6]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2006.
关键词:新课改;互动理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1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会觉得课程改革就是更换教材,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新课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改变”。从长远来看,新一轮课改对传统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推倒重来”,这种做法也不合实际,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和坚定信念。在改革过程中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积极顺应时代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发展且多方面都扎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育教学的开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
当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模式较为单一,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上来说比较固定化,这一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不能被忽略。随着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大多数人已经一改过去将心理健康妖魔化的做法,能够将心理健康摆在公正客观的位置上。高校课堂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上课学生的视野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黑板板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图像以及视频等素材,使得课堂的趣味性有多增加。但从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模式固化且缺乏新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气氛相对来说较为沉闷,不少授课教师的上课内容甚至跟上一学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上课时的互动,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差强人意。即便高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创设的环境较好,但是该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缺乏能被以后课堂借鉴的成功模式以及可靠经验。
2.2挫折教育比重较大
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初期出生的同学所占比重最大,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同学挫折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这跟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认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观念里许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继续前行的人,是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仍然不畏艰险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在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下,任课教师在教学教育中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对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却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以心理素质锻炼、抗压能力培养基础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
2.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混为一谈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方面,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如学生的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方面的问题都视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范畴,认为仅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应逻辑地蕴藏着心理教育和引导,蕴含着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德育体系。
3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社会互动论中的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为代表,重点研究生活中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实际上是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涉及内容相当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分析。
3.1从互动理论剥夺-满足命题出发,转变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性理念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也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互动理论的剥夺-满足命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该命题指出某个体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所以我们要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重新规划并鼓励课程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思与规划,教师还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调整目标的创设,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逐步进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要转变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观念,主动对课程进行开发,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的实践者,使学生走进教学中心。
3.2从互动理论的成功命题出发,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成功命题指出,一个个体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所以,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和转变也是具体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高校应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进行深化,对课程开展进行重新规划并鼓励教师在成功命题的视角下对课程进行创新。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仅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从互动理论的价值命题出发,创新课堂的教育模式
一种行动对某个体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这是价值命题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应该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应该变得更轻松,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弱化自己的说教角色转而以朋友的身份带他们走进心理健康的世界之中。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教育模式,把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让课程内容、形式或经验对学生有价值,觉得在课堂上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效果也会好很多。
3.4从互动理论刺激命题出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是一个个体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给个体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个体就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或者是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漫画、手语、情景剧或微视频的比赛,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刺激,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夯实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关知识。
一、校长是学校良好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的营造者
环境能够陶冶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学生生活在学校中,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优化组合学校内部影响师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真诚地面对师生,对每位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各种因素发挥全面一致的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心理健康的最佳合力。
二、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者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校长应给予教师、学生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服务的对象,教师是管理的对象更是引导、支持的对象。校长所进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为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三、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带头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校长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实事求是的作风。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支撑,校长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设计者必须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通过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主线,开展教研活动,明确重点、难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四、校长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的沟通与协调者
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为了能够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长就必须处理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主要是学校与社区和家长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聘请心理教育的专家、教授或经验丰富的专职心理教师到校开设讲座;有计划地向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自身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人格魅力和高尚言行影响孩子。
五、校长是师生共同信念的缔造者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性健康;师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0-02
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7年,国家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进行性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还处于倡导时期,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不利于农村儿童心身的健全发展。制约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师资因素是关键。
一、四川省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师资薄弱是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这种情况在四川农村小学尤其为甚,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性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基于性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专任教师的任务,而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并且应有一定能力。所以,笔者就四川绵阳、成都、南充、乐山、广安等地区的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了近300名教师,以开放问答和闭卷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性健康教育师资非常缺乏,所有教师都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职性健康教师,仅有19%的学校有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一般由校医、心理健康课、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品德课、科学课或班主任教师兼任。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部分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性健康教育。笔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还发现,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会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但这些教师基本上不是专门的教育学或心理学或医学专业出身,而是来自其他学科领域,自己都不明白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师资的性健康教育素养偏低
性健康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和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其中性健康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观,涉及到性健康教育态度和内容等;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根据本文对性健康教育素养的理解,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师资性健康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性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在笔者的调查中,对于“您是否同意我国的性教育已经很落后?”有88%的教师选择同意;对于“你是否支持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有96%的教师选择支持。这表明,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现在的性健康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应重视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如果您支持,请问您主张从几年级开始”的回答,有65%选择高年级(5~6年级),有33%选择中年级(3~4年级),仅有14%选择低年级(1~2年级)。这表明许多教师已认识到现在高级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性教育,则显示出对性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已经较早地碰到了性的内容,对影视、书刊等媒介所提供的这方面信息并不陌生。[1]对问题“您认为性知识可以自学吗”的回答,高达42%的教师选择可以自学,并认为“性教育可无师自通,古人都没有性教育”。通过对笔者的访谈,发现对于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回避程度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对“性健康教育只是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内容的教育。你赞同吗”的回答,有69%的教师选择“不赞同”,21%选择“赞同”,10%选择“不知道”。这表明,31%左右的教师并不了解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综合性。
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将直接决定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护生是未来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重视其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护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其健康教育实践能力,是中职护理教育必须探索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还可促进自我保护,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是无形的治疗和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最佳和最经济的手段,更是实现全球“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因此,国际上把健康教育作为“廉价的保健对策”大力推广、普及。
二、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卫校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明显不够
1.健康教育理念落后(1)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2)学校管理层未足够重视,专业教师健康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意识缺乏,教学重点仍然放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护理竞赛、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等方面,忽视了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健康教育培训体系空白(1)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未充分体现护理学科和中职教育的特色。(2)课程设置不全面,健康教育课时偏少,多为选修课或考查科目,专业实践无法保证。(3)教育与评价体系空白,目前国内中职卫校暂无统一标准,无章可循。
(二)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1.健康教育意识淡薄(1)大部分中职护生未能正确掌握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也未能深刻理解当代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导致教育者角色缺如。(2)部分中职护生缺乏整体护理观念,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宣教意识淡薄,参与性、自觉性、积极性普遍不高。
2.健康教育水平低下(1)中职护生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知识匮乏,综合素质较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生搬硬套,不懂融会贯通。(2)缺乏护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语生硬无情感,说服力不强,不会察言观色,找不到交流切入点,找不到话题与共鸣,沟通时间、地点、方法不宜等,从而影响沟通效果。(3)缺乏实践经验,多为“纸上谈兵”。宣教内容简单陈旧,宣教方式呆板僵化。护生常常照本宣科,苍白空洞,病人往往置若罔闻、视若无睹。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三、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大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1、转变教学理念(1)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学校抓起,从护生抓起。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注重言传身教,以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2)建立教育与评价体系,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进行。制订教学计划,扩充知识体系,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完善评价机制,采取患者评价、自我评价、专业评价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3)重视课程设计,如怎样了解患者、以思维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设计宣教方案、创造良好的宣教环境,准备宣教资料、现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等。(4)倡导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践行人文精神,注重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应不拘形式、勇于创新,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激发护生学习热情,使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教学场地 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从课堂从学校走向临床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从单纯单调的讲授走向生动形象的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时实地实效实践教学,如积极开展母婴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综合医院等单位的义诊、见习、健康咨询等,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勤于观察、勤于发现、勤于分析、勤于解决各种健康问题,并能动态评价效果,及时调整宣教方案。
(二)强化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1、健康教育课程培训(1)介绍健康教育的概念、目的、意义、步骤、内容、方法等。(2)聘请护理专家、专科护士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学术沙龙、研讨会等专业指导或一对一辅导。(3)制定标准化专科健康教育计划,并装订成册,便于护生理解、记忆。主要包括入院介绍、疾病知识、用药指导、检查及手术指导、康复训练、出院指导等内容。
2、健康教育实践技能培训(1)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帮助护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大护理观”,强化角色意识、教育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意识、责任意识,理解护士角色的多元化,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促进护生自觉以健康教育为己任,且贯穿于护理始终。(2)掌握护患沟通技巧 面对不同疾病、年龄、心理、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服务对象,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技巧,方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注意语言的情感性,语气语调恰当,适时适度,努力营造温馨的交流氛围。(3)少量多次,循序渐进 精选宣教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切忌强塞硬灌、囫囵吞枣,否则易致患者遗忘与反感,必要时可以反复强化。
四、小结
健康教育能力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必备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本文以提高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主要问题、寻求有效策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突破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局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19):114-115.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促进心智与个性发展及提高综合素质。当前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的实效性。如何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实效性
1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概况
1.1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首先是缺乏动力,易受干扰。职业院校学生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学习被动;同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诸如校园恋爱、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场所等的外界诱惑。其次是缺乏自信,较为逆反。成绩低于预期升学失败、单亲或经济基础不好的家庭背景往往是造成职业院校学生普遍信心缺失的原因;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行为叛逆,抽烟、酗酒、违纪等行为随之而来。第三是观念未定型,敏感冲动。由于年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渴望受到关注和认同,多数通过夸张的发型和服饰和另类的言行等彰显个性,同时对他人不易形成认同,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矛盾。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以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认知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以及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等,在教学形式上多以大课方式开展,教学场地以教室为主,教学课时安排上则是每星期1至2学时,考核方式多为开卷、随堂考或提交小论文等形式。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改良颇多,但在实效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现存问题
2.1教学内容针对性差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不够全面和丰富,不能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在面对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时产生的各种疑惑或心理诉求进行有针对性并且覆盖全面的教育和指导。不同的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另外诸如家庭突发变故学生的心理干预恢复、违纪甚至误入传销等触犯法规学生的心理教育帮扶和观察指导等方面,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未能全面覆盖到这些方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这些情况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并不少见,因而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
2.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由于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采用大课形式授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效果,又要兼顾维持课堂纪律、督促学生参与以及掌控课堂节奏等,加之学生人数众多,这些都为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障碍,使得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调动学生听课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不足。
2.3教育理念有待提高虽然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仍存在着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该课程认识不足的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解为单纯地为学生解答疑惑、简单“开导”甚至只求学生“不惹事”等。这种观念造成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期准备不足、课堂上照本宣科,课后也无延伸和反馈,课程的实效性自然不佳。
3提高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对策
3.1针对学生需求施教职业院校应在对学生进行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措施有:利用心理测评软件进行全员心理测试,筛选出部分可能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通过辅导员、班干部等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发现并上报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及隐患;利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学生心理社团以及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等,收集和整理本校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健康需求等。在对学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及时增加和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教育指导,对个别情况进行单独辅导,在教育的内容上做到全面覆盖、有的放矢。
3.2采用多元手段教学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可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切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分析原因、参与讨论,并能引起共鸣、加深印象;再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讲解之前先设定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听课,并在习得解决办法后产生成就感,巩固所学;又如,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不仅学到课程知识,还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提升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引入团体训练、心理剧表演以及趣味知识竞赛等,都是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程趣味性和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此外,任课教师还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延伸到课堂以外,充分利用课前组织活动及在课后进行教学辅导,使教学不拘泥于课堂之上,教学的实效随之延伸。
3.3足够重视改进理念首先,职业院校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上到下都需正确理解此课程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塑造其健康人格,并非只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也非为让学生“听话”而设立。其次,教师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认知自我和认知环境的能力为起点,利用多种资源钻研和充实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和训练。最后,学校层面上,职业院校还需根据学生特点,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团体辅导以及鼓励发展学生心理社团等多种形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课程的实效性。
4结论
职业院校学生在能力、基础和身心发展等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不断改进,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理念上紧跟学生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并辅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课外延伸教学,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职业院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予更多重视,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构筑良好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芳芳.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之探析[J].大众科技,2015,(7):92-93.
高等教育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自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之后,国内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出“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从本源上来看,“以生为本”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基本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教育目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另一层含义来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机构,一个学校的办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所以我们不能单独的去看某几个或者某部分学生的成长,“以生为本”更多关心的是整体发展、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指导方针,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成长变化,关爱学生情绪波动,处理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5结语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65-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纲要》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当作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指出了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健康教育。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儿健康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承认幼儿健康是其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现实并不乐观。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众所周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一个人存在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前提。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都还比较脆弱;同时,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所以这个时候,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备受重视的早期开发智力的教育。幼儿园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师认为儿童到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幼儿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家庭的任务;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的健康问题已很少,不用再过多关注……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被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家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形似一个不可或缺却又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给体育和健康常识等学科,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来进行的,相当一些幼儿园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学就足以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这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理念,没有渗透教学的思想,没有遵循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大趋势,只一心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错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幼儿园对健康教育重视有限,表现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现在的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师包办和代劳,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被减少,以此来避免一切所谓的危险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概率。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宝贵机会,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较差。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身高和体重较之以前都有发展,但是内在的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却较差。而且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经从以前的健康就是没病的观点提升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不应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儿童观,真正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口头上重视,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只有幼儿教师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健康教育对幼儿一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才能真正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幼儿教师应该把幼儿首先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幼儿教师施教的对象。
第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这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过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幼教领域都日趋出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适合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完整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这种融合式的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做保证,很难实现幼教领域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也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这是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把健康的内涵扩大到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现在重视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幼儿智力、不重视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已经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家长也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幼儿的爱好和情绪情感,更不在乎幼儿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认为幼儿也会有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心理长期压抑或社会适应不好,又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日本早已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咨询师,这是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让每个幼儿园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医生,使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记录,使每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国幼儿园应当努力的方向。
第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重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环境是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幼儿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和幼儿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的进行。另外,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儿与人相处交流能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伙伴,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伙伴条件。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童心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情绪情感,能够自由进行交往与交流,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特点与特长,并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第五,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综合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块教育内容,也不是一两门学科就能涵盖或完成的任务。更多时候健康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来承担。健康知识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随时有教育的时机和内容。除了由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责任外,其他教师也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健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掘自己所授课程中存在的、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契机,把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注重幼儿园健康环境的创设。
第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随机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机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以预防为主,防范重于矫治,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使其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幼儿午睡后,部分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或认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乐于助人、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不与别人交往,有的幼儿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立即进行教育,或运用课程设计情境进行教育,如讲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园共育,做好家长教育与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儿园一方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势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现“5+2=0”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幼儿园要想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长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有些家长很重视幼儿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做好家园共育,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幼儿园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显军.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