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地理优秀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02 17:1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地理优秀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地理优秀教学反思

第1篇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本学期,教导处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县局“四个一目标”,以强化教学管理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基本完成本学期各项工作。现将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业务

为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导处对教师假期业务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评分、签字、盖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外出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增加见识,转变理念,改进方法。

二、抓常规,促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教好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阳光2+1特色课程及德育美育课程,有效推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二是细化学籍管理,专人负责,电子化管理,严格把控学生流动状态,对转校学生,及时督促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做到即转即办。落实“控辍保学”目标,积极开展清零行动。本学期,教导处明确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严格按照县局核定的应考人数计算,杜绝因教育功利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随意流失现象。同时对疑似辍学学生,教导处统一部署,先后两次安排教师入户走访,动员学生返校。三是切实加强教师日常候课、上课、坐班、早晚自习跟班的巡查工作,严格教师考勤,做到周统计,月公布,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工作行为。四是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特教资源室专人负责,对特教对象登记造册,制定特殊教育方案、计划、活动内容,做好活动记录。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课的特殊学生,每两周一次进行了送教上门活动。

三、抓检查,促落实

本学期,教导处精心制定方案,合理安排人员,对教师的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听课记录进行了2次全面集中检查,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学过程年度考核依据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计划、读书计划、业务学习笔记、开校第一课教案进行了及时的检查、签字、盖章。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特别指出存在的问题,如二次备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教学反思肤浅、听课笔记闭门造车、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作业布置不精、作业批改不细、作业纠错不实等,促使教师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将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到位。

四、抓听课,促改进

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堂观察,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教导处会同教研室先后组织进行了由学校领导牵头、分学科听课的历史组对比教学研讨、生物组分组实验教学展示、七年级语文教学研讨、化学分组实验教学展示、八年级语文组教学研讨、物理组分组实验教学展示、八年级英语对比教学研讨、七年级数学对比教学研讨、政治组对比教学研讨、七年级英语对比教学研讨、八年级数学对比教学研讨、地理组对比教学研讨等共计12项教学听课研讨活动。全体教师在活动中积极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促使教师完成学期规定的听课任务。

五、抓考试,促提高

加强了考试工作的管理,严格学生学业检测。本学期,精心组织进行了假期作业检测、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期末学业全县抽测,适时组织各年级阶段性学业检测,做好试题命制、监考、阅卷、成绩分析等各项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中考复习备考工作,扎实做好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的强化训练,顺利进行中考体育测试,取得了优秀成绩。全力以赴打好文化课攻坚战,制定复习计划,落实复习策略,紧扣复习进度,精选复习内容,提高复习实效。组织进行了三次九年级联考,尤其是在九年级各学科组的积极配合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提前着手,及早准备,顺利完成了三次联考的各项工作。每次测试后,及时组织分析研讨,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复习策略,改进复习方法,确保复习实效,提高教学成绩。

六、抓反思,促改进

本学期以来,教导处全体人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工作思路僵化,没有主动创新,只有被动应付,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教学过程管理时紧时松,犯“冷热病”,不能持之以恒,形成常态。三是教学常规检查形式固定,方法单一,缺乏机动灵活,时抓时促。

七、其他工作

第2篇

        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我认真向优秀教师,模范党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学校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与师生相处融洽。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书籍《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失败之处就是没有,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体会,教研出去。

        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劳纪律方面,我坚持做到了有事先请假,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认真学习广播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和读书活动。

 

下期努力方向

 1,   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   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   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   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   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的相关参考:

第3篇

一、年级组工作

目前各年级工作开展正常,表现在年级团队有朝气,教师们团结协作主动积极,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活力得到充分体现,应该定义为年级组工作很有起色,具有开创意义,这个成绩的头功是年级组长,他们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现任年级组长任润所、杨时强、张遵庆都很有责任感、使命感。

任润所,采取了一系列关心老师们工作和思想的措施,提出了破“双百”的宏伟具有鼓舞意义的目标,他布局工作,指引年级发展方向,在他的领导下,上学期提前结束了课程,假期又穿插完成了一些教学任务。他既要处理学生问题,还要关照教师思想,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他有思路,有办法,有魄力。

杨时强,工作认真细致,深入研究年级团体特点,起早贪黑跟踪管理,与老师一起克服困难,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老师们处理学生问题,他努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寻求最佳方法,利用了一些边角时间,设计成绩管理方案,调动教师积极性,年级工作很有起色。他还表现在服务上,业务服务,制卷、制作课件以及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他悉心管理日常事务,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

张遵庆,主动热情,承担了到目前为止对七中考验最严峻一个年级,这个年级相对于其它年级一诞生就先天不足,学生底子很不乐观。张老师带领大家做了几件有开创意义的事,一是招生工作中做了一些宣传,虽然努力无济于事,但还是积极争取生源,二是改革军训时间,为提高教育效益计,军训提前到新生入学初进行。三是对新生进行了两次考试以筑底,减少了以后因基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四采取了月考,抓得紧,抓得实。张老师管理勤快,功夫深,到目前年级面貌良好。

年级组长的作用起得充分,年级层面的管理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似乎可以这样表达,年级团队推动着学校工作,印证了民主理校的结论。

二、教学常规

到目前为止教导处主要检查了教学行为、自习辅导、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及教学质量四个方面的常规工作。总体上看教师的行为是可以在全校示范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是优秀的,我由衷的赞赏老师们为人师表和促进学校发展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行动,是大家的努力维持了学校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

(一)自习辅导

绝大多数老师都坚持了辅导,从10月份统计数据看,大多数都超出了规定的底线指标。其中,排在前面的是曹淑珍189、孔庆文123、郭怀元115、李志文115、聂玉珍108、张春丽106、李旭彬100、贾燕红100、任永华100、谷俊丽100、郭锡恒100、郝素萍91、傅洁94、张英杰90、孔令梅86,他们都远远超出规定的次数,再对照一下他们的成绩,不难看出这种辛苦与成效的关系,辛苦大的相对成绩好。辅导也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这样说是责任心的标志,是使命感的写照。当然不一定辅导最多就一定最好,但辅导最少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从数据看,9-10月份都有不达标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备课组工作,我们坚持了“写说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首先从方向看,集体研讨不动摇,四字备课不动摇。从教导处提供的统计数据看,不论出勤还是研讨情况都运行正常。周报告数字显示18个备课组都在依规进行。可是抽查结果和据群众反映,实际状况比较糟糕,有些组,一是出勤不能保证,二是讨论没有主题,三是主备没有准备,一句话不少组处于应付状态。这是管理不到位不扎实的表现,也是我们要下决心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行为。总体上讲,老师们是比较自觉的,能严格要求自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一环一环的进行。但是还有上课接打手机现象,有撵学生出教室问题,有坐着课的问题,有迟到问题,对学生管理不严格问题,只管上课不管学生到位情况,和学生致气等问题,有讲课不认真,不责任问题,学校领导经常接到家长的反映和举报。

三、教学质量

最近组织的考试,一定意义上检验了我们的教学成绩,教学效果,为我们提了反思自己的机会,成长的机会,我们本着学习反思的态度,来分析一点考试成绩。先摆数据如下。

九年级

政治,冯爱莲超过平均增长数2.22分,第一

语文,郝素萍超过平均增长数1.62分,第一

数学,冯卫红超过平均增长数2.32分,第一

英语,闫素池超过平均增长数0.58分,第一

物理,潘君萍超过平均增长数4.06分,第一

历史,王海玲超过平均增长数0.87分,第一

化学,张英杰超过平均增长数0.66分,第一

班级,217班超过平均增长数1.57分,第一

八年级

政治,张华云超过平均增长数0.9分,第一

语文,顾国华超过平均增长数3.2分,第一

数学,张彦青超过平均增长数0.7分,第一

英语,孔令梅超过平均增长数3.1分,第一

历史,李秀清超过平均增长数2分,第一

地理,陈翠稳超过平均增长数0.4分,第一

生物,梁巧青超过平均增长数0.9分,第一

物理,张春丽超过平均增长数2.1分,第一

班级,顾国华班超过平均增长数1.9分,第一

七年级

政治,冀燕燕超过平均增长数2.6分,第一

语文,李志文超过平均增长数3.5分,第一

数学,聂玉珍超过平均增长数7.5分,第一

英语,郭怀元超过平均增长数2分,第一

历史,张遵庆超过平均增长数2.8分,第一

地理,张云英超过平均增长数4.4分,第一

生物,刘春荣超过平均增长数1.7分,第一

《1》

班级,229班超过平均增长数4.4分,第一

我们从这25个第一看问题。

(一)这些老师都在同学科同年级领先,超出均增数,意味着从技术上,从功夫上,从态度上处于优秀行列。

(二)优秀的另一面是不达均增的老师,肯定处于不景气地步,也肯定有比别人更突出的问题。这是需要反思和解决的,也是考试的初衷,必须弄清楚是为什么?是态度,是技术,是功夫,是偶然,还是什么,并且立即整改。学校处在风口浪尖,不容我们再找理由,推脱责任。

(三)超均增数有多有少,从统计看凡第一名超过平均增长数较小的学科,发展就比较平衡,比较健康,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前进,问题相对小一些。如初三化学,初二数学、生物。以初二数学为例,赵贵瑜、杨恩、张彦青、姚改梅头尾相差1.3分,实际处在一个档次上,成果是相当的。再如初三的英语越慕琴、傅洁、闫素池、翟正峰,第一名最后一名相差1分,旗鼓相当。这种情况是值得肯定的,是健康的,这样的团队工作是比较扎实的。

(四)第一名超过均增2分的学科,表明教师教学情况(或学术,或功夫,或态度)分化较为严重,如八年级英语a教师低于均增数2.1分,两位物理教师低于均增数2分。七年级地理b教师低于均增数4.4分,问题最大的是七年级数学,c教师低于均增数7.8分,和第一名悬殊15分多。初三物理潘老师代的210、211均分66分,超均增4.06分,而另外6个班平均不到61分,从班级总体素质来看后六个班的总水平不低于前两班,这就值得反思。

(五)社会质疑的几位老师,这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漂亮的回答。郭怀元、李志文、张英杰老师就以第一名的成绩向社会表达了自己实力与决心,是最好的诠释。之前有些人对他们有这样那样的说法,有这样的成绩还用文字解答吗。

(六)就本次记录看,在抓教学质量方面,这次树起了八面旗帜,一是无往不胜张春丽,二是包揽冠军张云英,三是新秀崭露顾国花,四是深得要令孔令梅,五是攻坚能手潘君萍,六是稳扎稳打聂玉珍,七是高举高打冯卫红,八是把关宿将冯爱莲。如果历史的看,还有永不言败傅洁,实力厚实郝素萍,这些老师都是专业过人,功夫过人,责任过人,共同点是扎实,严谨。是大家的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身边的专家,事实上的骨干,不得不承认的名师,我建议这些教师要给大家讲讲取得成绩的经验,让墙里开花墙里香。

第二,教学科研

一、课堂教学模式公开课

学校于2010年10月15日----31日开展“校本研训”课堂教学探讨,模式课公开研讨活动参评教师17名,绝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参加本组的听课活动,很多教师还跨组听课,蹲点领导带头主动参与,参与听课教师达三百多人次,研讨评估分为数学、英语历史、理化生、其他学科四个组。在评课活动中,先由上课教师自评,再由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进行点评。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经过了一次再认识,再提高。

最后评出四位达a级教师(各组第一名),分别是:数学组:冯卫红,英语组:闫素池,理化生组:崔国燕,其他学科组: 杨时强。学校对以上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亮点赏析

1、发挥团队精神,实现共同提高。

如弓一飞老师虚心求教,书写的教案多次在组内研讨,并多方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2、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模式理念指导教学。

部分参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模式,如冯卫红、鞠卫环老师的“自主---指导教学模式”,梅雪红老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杨时强老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这些老师无疑都走在了教改的前沿。

3、教学思想由教学的“主体”变为“主导”,创设和谐氛围的能力大大增强。

如赵春梅老师的《三角形的内切圆》,任永华老师的《圆周角》,鞠卫环老师的《do you like bananas?》,陈文豪老师的《板报设计》,崔国燕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语言简练,教学流程清晰,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积极体验,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双边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4篇

一、教材特色

苏科版数学教材共有6册,供义务教育七~九年级的学生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结构如下:

苏科版数学教材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1.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

本套教材遵循《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力求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教材既注重创设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连贯性、逻辑性,又注重在情境中展示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力求“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隐含了基本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而,对于那些较好地体现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教材适度地展开了过程。

教材在“阅读”栏目中,除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和知识性的内容外,注重对渗透在“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加以简要的介绍。

3.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

(1) 教材对《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和“数与代数”内容的整合: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整合以下几部分:“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一)、中心对称图形(二)”,“图形的全等”,“图形的相似”,“图形与证明(一)、图形与证明(二)”。

本套教材中的“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勾股定理与平方根”、“数量和位置的变化”三章,把“数与代数”与“空间与图形”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也注重了“数与形”的整合。

(2)在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中,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政治、语文、英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以及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注重相关内容的总体设计,体现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

4.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较多地采用了“学生‘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揭示具体‘事例’的数学本质,然后再明晰有关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中,教材设置了对从特殊四边形到一般四边形、从四边形到五边形、六边形……的观察、尝试、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另外,在每章的章头图中,除了简明的“导读”外,还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基础,提出一些与本章有关的问题(活动)供学生“做”,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的章头活动中,通过把熊猫图案、多边形放大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将图形(图案)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图案)与原图形(图案)的形状相同。

在度量两个多边形对应的边和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这两个多边形的一些性质。

本套教材除在课文中的“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外,还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做”数学栏目,并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验教材等,为学生能真正地参与数学活动提供可能。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做”数学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为了落实《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运用”的教学目标,体现数学的“好玩、有用、易学”等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对生活是大有帮助的,并且数学是很容易学的,从而使学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5.注重引导教师理解《标准》的理念,并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广大教师能否真正理解《标准》的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是课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引导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时进行了一些探索。

(1)关注“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论述,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贯穿全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知识的价值,获得“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一节中,从天气预报图标等情境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感受“在数学中,经常用字母表示数”。

(2)引导教师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并注重协调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

(3)关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了相关的数学文化及人文素材,引导教师重视数学文化及人文素材的教育价值。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章头图中的欧几里得的《原本》;七年级上册中的苏轼赞美庐山的诗句;九年级上册的巴金海上日出的描绘;八年级下册中的黄金分割及八年级上册中的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章头图等,为教材增添了人文色彩。

(4)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避免把数学知识的应用变为单纯的题型操作,而忽视解决问题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错误倾向。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进行了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而不按“题型分类”的编写尝试。

(5)关注过程性目标及其评价

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材设置了以“数学活动评价表”来引导教师克服评价中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倾向。

(6)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要关注先进的信息技术,也用重视简易的设备器材,因为后者更易于大面积地被采纳。本教材中较多地利用了折、剪、拼、搭以及利用方格纸或网格线(以下简称“网格”)等简单易行的手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对如何引导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使本套教材成为《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 教材使用范围和人数

苏科版数学教材自2004年9月进入江苏、安徽、陕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市的实验区,目前使用该教材的学生人数稳定在200万左右。下表是历年来苏科版数学教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统计:

三、 教材培训和资源建设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教材编写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共同组织开展了省级和地市级160多场次培训活动,100余名学科专家先后参与授课,接受培训的教师约有5.2万人次。此外,还承担了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部分任务。具体培训情况如下表:

为了进一步提高苏科版数学教材的适宜性,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1.开展多形式的教材培训活动

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意图,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围绕真实的课堂开展研究和教材培训,才能使教师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新课程的理念,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转变。为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材编写组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各地教研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材培训(如会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训等),引导教师进行实践反思,促进教师的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2.建立实验基地学校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核心学校与骨干教师在地区乃至全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组建了首批32所“苏科版数学教材实验基地学校”。基地学校定期与教材编写组就教材实验的有关情况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基地学校在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和省、市教研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材实验,带动各教材实验区开展教学研究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3.多途径开发教学资源

(1)编制培训资源包

从2004年苏科版数学教材进入实验区使用以来,我们系统地录制了一批教材培训光盘和教材培训资料,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制成苏科版数学教材培训资源包,免费配发给实验区广大教师使用。

(2)录制“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

2008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录制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116课时,并借助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网站和“凤凰数学网”(教材的专业网站),将其推广到江苏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有效地提升了全省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了苏南、苏北,城市、乡村中学的均衡发展。

(3)编写教学指导用书

教材编写组研发了一系列初中数学教学指导用书,如《教师教学用书(含光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与开发》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这些产品有的在操作层面上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阐释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的为教材的使用营造学术型、研究型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创办《中学数学月刊(初中)》期刊

为了配合苏科版数学教材在实验区的使用,2009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与苏州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学数学月刊(初中)》期刊,期刊的创办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教材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

(5)建立教材支持网站

教材编写组于2005年建立了“凤凰数学网”()。网站的建立为一线教师、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大信息量的数学教与学的资源平台。同时,在“凤凰数学网”上传有大量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供广大一线教师免费下载使用。另外,网站还提供了一批学科专家的讲座视频和优秀课视频,供教师们学习提高。网站自2005年建成以来,规模及影响逐步扩大,现已拥有注册用户8万余人,总访问量达720万次。

苏科版数学教材的使用已近10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教材编写组依靠江苏的省、市、县区教研系统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教材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教材所体现的标准理念和特色也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 键 词】 乡土味;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 骆殿兵,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后备特级教师,淮安市优秀教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淮安市 “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工作室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积极构建“成长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批准号:B-a/2013/02/078)研究成果之一。

“因地制宜”原则是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乡土资源作为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汇点,以其本色、亲和特点越来越吸引着一线教师的课程目光,给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了鲜活的气息,增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多年来,笔者尝试把乡土资源的“活水”引入课堂,着力构建充满乡土味的思想品德课堂,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捕捉人文“亮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学生生活的环境并不局限于学校之中,各种活动场所、活动设备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且学生的生活更不是孤立的,他们与身边的人、事、乡土风俗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因此,教师应该把这些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并力求把学生熟悉的、又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受品德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讲授《人生与责任》 (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上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对其了解也只是从书本或电视中来。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必须是存在于身边的人,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这样对他们才有教育意义。于是,笔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引用活生生的现实来丰富课堂,充实课堂,升华课堂。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县创建文明城市中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活动照片,启发学生思考:(1)照片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2)他们分别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因为我校学生广泛参与了文明创建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有话说,有感而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责任的特点:责任无时不在,角色不同,责任不同。随后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大湖鸿雁”――党的十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唐真亚坚守投递岗位,服务湖区百姓的事迹。教师设置问题:唐真亚承担了哪些责任?(作为邮递员、公民、丈夫、十代表)由此得出“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这一责任的特点。选取的这两则材料因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比起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课堂不断生成智慧,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或亲身体验的历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二、挖掘生活“宝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因此,在开发乡土资源时,教师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努力从整体来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置换”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机会。

在教学“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苏人版九年级第10课第三框)时,笔者精心选取了近年来我县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具体举措,用PPT的形式展示了县委县政府在幸福民生方面的用心设计:近三年,洪泽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年均超15亿元的投入着力建设幸福洪泽,先后投资6亿元易地新建江苏省洪泽中学和县体育场;投资5亿元建成12层的县人民医院病房楼、12层的中医院新大楼和16层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项资金2800多万元用于医改;投资6000万元改造世纪公园;投资10亿元打造洪泽湖水釜城和渔人湾等风景区建设;投资1亿元新建夕阳红大院,让老同志优先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手笔投入民生事业发展见成效: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全省典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步伐加快,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PPT以生动的画面、翔实的数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从而链接融通起教材中深刻的理论内涵,完成知识建构,深化对教学主题的认识,不断激发学生深层情智感受,真情感怀爱党之意。

三、采撷自然“风光”

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对教材原封不动的照搬,它要求教师对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材料与资料作一定的补充,通过对课本知识整理与归纳,把握其主要内容与重点内容,用最新最典型的相关资料给予补充。大自然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把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既领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

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框)时,对于很多没有走出洪泽小城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实效。于是笔者结合教材中的“对话”栏目,借助洪泽本土的“美景”,采用“宣扬乡土,搁置文本”的教学策略。之前,利用学校每年在八年级开展的“走进美丽自然,了解大湖文化”环洪泽湖文化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沿湖寻访古迹,游赏大湖如画的自然风光,充分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情趣。课堂上,笔者出示了一幅幅周桥越堤遗址、镇水铁牛、乾隆御碑、三国时大将邓艾饮马池遗址、九龙湾、信坝遗址等沿线众多的名胜古迹照片,这些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的家乡地处苏北,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这些景点不但是人们平时休闲的好去处,也给家乡带来了“水乡泽国”、“人间仙境”的美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对教材进行适当置换,虽改变了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教学要求是一致的,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性,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了解家乡、走进社会奠定基础。

四、张扬物产“魅力”

思想品德课教材所遵循的是学生生活的逻辑,关注的是广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决定了广阔的乡土资源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利用学生比较熟悉、近在身边的乡土物产,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是我国地理意义上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国淮河流域集防洪、灌溉、航运、养殖、供水、发电、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原巨型水库。洪泽湖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历史悠久,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对于长期在湖边生活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再熟悉不过的乡情乡景乡史。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打破教学局限,适时把相应的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调整和转换学习视角,从而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时,通过前期的教学铺垫,让学生明白了高雅情趣,包括读书、看报、绘画、唱歌、集邮、下棋、旅游、打球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依据家乡的乡土资源,结合自身特长,开展课堂才艺比拼活动,展示自己的高雅情趣。有同学绘制美图“蟹虾图”,有同学高歌《美丽的洪泽湖》,有同学品朱坝小鱼锅贴、淮安茶馓,有同学秀洪泽渔家绝活(竹编鱼篓、绳编鱼网),有同学用多媒体展示了精心收集的洪泽特产的图片……。在这画、歌、品、秀、展的过程中,学生油然而生爱家乡、爱洪泽、爱淮安的情怀。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不能只限于狭窄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只接受教材所设计的内容,更不能与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见闻,亲自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割断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抓住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关注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让每一位学生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学习教材知识,探究社会现实,养成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我们要以敏锐的意识用心去寻找,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引领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自我建构,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农村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十几年,深深感受到农村英语教师的成长是艰难的,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坚实的平台。本文从热爱、遵规、解惑、互助、读书、反思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农村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十几年,深深感受到农村英语教师的成长是艰难的,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坚实的平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就可以实现从“普通教师”到“教学研究者”的转变,从而走向优秀人民教师之路。那么在新课程下,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哪些途径呢?下面从六大方面简要谈谈。

一、从热爱农村教育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的灵魂” 。先生那“爱满天下”的职业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的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与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但和城市的英语教育相比,农村的英语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有更多的英语教师安心和扎根与于农村教育。只有扎根于农村教育,才能想办法克服困难、才能思变、谋发展,才能主动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把对孩子的关爱带入课堂。比如:农村孩子比较羞涩,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经常会对他们说:Don’t be shy! Please have a try!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有时还会写一些英语的名人名言在班级的宣传栏上来激励学生。有时遇到较为寒冷的天气,我就会提醒学生说:What a cold day! You need to wear more clothes! 听到有同学在咳嗽,我们可以关切地说:What a terrible cough!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农村的孩子虽然不如城市的孩子那么自然、大方,但他们纯朴、善良,他们也同样渴望有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真诚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而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智慧的火花不断的碰撞,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升。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吧!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二、从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开始

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文”的表现是读写。先“语”后“文”的规律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规律。遵循了这一规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遵循了这一规律,大纲中只要求会听、会说的单词,我们就不要强求学生会写,否则会造成学生一看到英语单词就怕的怪现象;遵循了这一规律,我们就不要一进教室就大讲语法,而是要通过呈现、操练、巩固、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去实践和感悟语言。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它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更乐意用英语进行交流。即使在农村中学,只要我们从起始阶段就开始用最基本、最简易的英语组织教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就能基本实现全英教学的梦想。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理解,我们可以加上肢体语言和实物辅助,比如在叫学生“Close your book,please!”时,教师可以示意合上课本的动作;说“You please!”时,教师右手手心向上,做请的动作,学生可以感觉自己倍受重视;说“ Hands up! Please.”时,教师自己做举手的动作;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说:“ Who will have a try?”“Please try your best!”等等。在教授新的知识时,也是可以用英语教学的。我在教bottom 和 top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带了一个杯子到教室,指着底部说:“This is the bottom.”指着顶部说:“And this is the top.”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意思。实践证明,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英语的机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环节也会更加紧凑。教师说“英语”的基本功和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均能不断提高,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始

有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并不是不想学好,而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这些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英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际困难,从而灵活处理教材,变难为易,尽自己所能帮助农村的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习26个字母时,学生明明已经倒背如流,而且还会默写了,可还是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错误。在 spell 单词的时候,他们却把“a”读做“啊”,把i读作“衣”,把“b”读作“波”。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字母卡片,用“pair work”的形式相互抽查;课堂上还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就是使用英语单词卡片或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小组的成员按顺序读出每个字母,这样坚持一个星期,这个难题就能解决了。另外,一些学生之所以记不住单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因此,大概在初一年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就开始系统地教学生国际音标(尽量不要太早,不然会和字母混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如在教good 时,我们把它分为g-oo-d,g发[g],oo发[u],d发[d],又如teacher,我们把它分为t-ea-ch- er,t发[t],ea发[i:],ch发[ t∫],er读作[ə],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领会到单词的拼写和其读音之间是有规则可循的,慢慢地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这就大大地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教得轻松了。在教完48个国际音标之后,我叫学生试着拼读那些没有教过的单词,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非常高涨。他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回到家高兴地对自己的父母亲说:我已经学会自己拼读单词了,也能容易地记住单词了!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走好了入门第一关,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从参加同伴互助开始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由于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把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相互切磋,探讨解决的办法。同科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后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等同伴互助的办法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同伴的一条发自内心的建议,会让我们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比如我在复习仁爱版八年级上Unit2 Topic 1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时,我采用的复习方式是利用图片操练:

A: What’swrong/the matter/the trouble with him/her?

B: He/she has a bad cold.

A: What should he do?

B: He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He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

课堂气氛很热烈,同学们针对每一种疾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自己也认为课上得很成功。在评课的时候,有位同事提到:如果是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表演,一问一答,变师生互动为更高层次的生生互动。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同伴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都尽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为有效的生生互动创造条件。

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英语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知识,也要不断的学习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和交流。比如我在设计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8 Topic1 What a nice coat!Section C时,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In winter,Canadian people usually wear coats,gloves,boots and hats.It is nearly the same in northern China.”为什么在冬天,加拿大人和我们中国北方的穿着是一样的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地理老师,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五、从阅读名家著作和名师案例开始

为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学校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邀请教研所、进修学校、普教室等相关的教研人员,教研机构及科研开发中心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教师与专家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尽量让教师得到专家有效的专业引领。这些机会当然是非常珍贵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好好珍惜。但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较为不便,再加上资金有限,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家著作、参考名师案例、订阅优秀期刊、参加网上平台交流等途径来实现与专家的理论间接对话。

1.阅读名家著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问题所困扰,而陷入苦恼彷徨之中,这时如果我们读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会带领我们走进一座教育知识的宝库,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领域;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会让我们领略到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高尚情操,也更能坚定我们扎根于农村教育的信念。读名家著作就像和名家谈心一样,他们能撼动我们的心灵,激动我们的思考,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正如凯勒所说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杜威、布鲁姆、马卡连柯、赞可夫等教育大师的著作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必读课本。对于农村的教师来说,这些大师的著作可能并不容易买到,我们可以通过网上阅读,这样既方便,又经济。

2.参考名师案例,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在网上,我们可以参考名师案例、下载优质课件、观看优质课视频等。这些来自一线名师的教学案例和优质课视频,往往都是这些名师多年来实践教学经验、理论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参考、借鉴和学习来解决我们教学上的一些疑难。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生词词义,可我发现学生虽然能猜测出生词的意思,却不容易记住该单词,下一次遇到同一单词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陌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网上观看了一节任青老师的优质课视频( blog.省略),她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快速阅读(skim)课文,划出(underline)文中的生词,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新单词和相应的图片解释,如单词medicine呈现的是一些药物的图片,单词hurt呈现的是一个小女孩手臂受伤的图片,单词chest呈现的是一个小男孩健美的胸部(呈现时顺序打乱),再叫学生把单词和图片进行连线。我当时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果然,学生对这种图文并茂的单词呈现形式很感兴趣,很快地能理解和掌握新单词,并且很长时间都还能记住。

实践证明,阅读名家著作、参考名师案例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订阅优秀期刊、参加网上平台交流对教师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它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与教育专家、教研员、学科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构建了一个平等研讨、协商互助的学习氛围。

六、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现代著名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并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如我这节课有哪些成功之处,我是怎样做到的?我这节课有哪些“遗憾”?我该怎样改进?写课后反思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面面俱到,可以就困扰自己的问题着重写。如教学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7Topic2 Cooking is fun Section B时,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在学习了课本的例子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例子,结合同学的优点进行造句。学生有点不敢说,于是,我先做了个示范:S1 sings well/S2 sings better/S3 sings (the ) best in our class.同学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有用speak English loudly 造句的,也有用do one’s homework carefully 造句的,还有用get to school early 造句的。为了使有运动特长的后进生也能受到关注,我提示了一下:Who runs quickly? 马上就有同学回答:S1 runs quickly .接着就有同学说:S2 runs more quickly.然后大家就一起说:S3 runs the most quickly.这一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同学们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掌握了副词的比较等级。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这样写到: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因为同学们积极参与;他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是因为我选择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还能展示他们的特长,他们快乐,他们幸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挖掘这样的题材。

著名教授韩刚老师说:“教师不是职业,是事业;教师不是工人,是农民。”这是对教师工作多么深邃的理解。是啊!教师的使命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下,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博览群书,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同时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我们就一定可以具备“厚积薄发”的素养,可以走专业成长之路,从而向我们心中的理想――名师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7篇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集体备课 合作探究

新课标在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体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地理学科的集体备课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重心

集体备课的重心不应该是简单追求完成教学预案,而应是研究教材、学生、教学过程等。集体备课应当全员参与,共同研讨,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共同研讨教材、学生、教法,挖掘课程资源,教师们相互启发,使教学预案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规范集体备课的程序

通过实践,我认为集体备课要将研讨与反思结合起来,突出集体备课的交流与反思。集体备课的程序应当是:个人钻研—集体交流—反复修改—集体反思。具体论述如下:

1.个人钻研,形成初案。

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钻研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和研讨,因此,教师个人首先要思考并形成较高质量的初案,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集体备课的效果。比如我在进行集体备课前,就会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研究,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储备等方面,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设计,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

2.集体交流,形成预案。

集体交流是集体备课的核心。集体备课要集中所有参与教师的教学智慧,集中个人钻研的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首先,主讲教师阐述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设计意图、个人困惑等。其次,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对主讲教师的备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应紧扣教学的需要,抓住关键问题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在讨论中,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集体交流后,主讲教师汲取集体交流的精华,对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进行重新打造,形成预案,发给每位教师。比如本学期第一次备课中,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都准备自己的初案。在交流时主要焦点在重难点——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上。老教师的方法是,整理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运用比较法,列表对比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差异。青年教师的方法是首先利用PPT展示两地区的差异,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由教师整理。交流认为,老教师的方法,清晰明了,青年教师的方法,直观;各有优缺点。最后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实现分层教学。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结果是,对于接受慢的学生,需要在课后布置练习题,通过练习加深记忆,通过研讨完成教案。在第二周的备课组活动中,整理教学反思。对学生一直搞不清秦岭—淮河与800mm等降水量线吻合等知识点,由一个教师整理精案。

3.反复修改,形成个案。

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必须由自己进行梳理修改,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轻松驾驭课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特点对“预案”进行调整,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个案”。

4.集体反思,形成精案。

个案中预设的教学环节,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闪光,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每个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出相应的改变,灵活地采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个人教学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记录并形成教后记,为集体反思提供素材。

三、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我认为集体备课能否真正有效地实施,主要取决于备课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决于学校对备课组的管理。我校在集体备课制度上还是比较完善的。每周都有备课组活动,定时定点。相关领导也经常参与备课。现在学校还要求一些备课组活动放在录播教室,让更多的教师可以监督并学习。

1.有效的过程监控。

①时间落实。实行每周“集体备课日”。每周集体备课考勤,确保人员到位。②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仅对教材有系统解读,对学法更要花工夫。③落实个体备课。要求广大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写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流程,在集体备课后的空白页内写出该课时的教学过程。④备课要求的落实。备课以单元组为单位进行备课,先是单元集体备课,后分课时备课。单元集体备课中的空白页,制定本单元的达标目标;课时备课中的空白页写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资料的积累与运用,可将报刊、杂志中的同题教案进行粘贴,借鉴使用。单元教学结束后,将单元教学总结或个例反思写好后贴在备课中。⑤备课评价的落实。集体备课重点查看集体研讨中对教材内容的深挖细嚼,学习方法的制定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查看教师相关教学资料的积累与单元教学反思,同时查看教师在教材、教案中的圈点批注,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

2.合理的考评制度。

合理的考评制度是集体备课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我认为考评集体备课的质量应该进行备课组成员“捆绑”考核,从学科总体成绩、优秀率、合格率等方面进行考评。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加强集体备课,可让每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根据上级部门2016年工作思路,奋力构建xx教育科学发展升级版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强化优质服务意识,细化学校内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

1.科学规划教师布局,扎实提升中考质量,大力整合教育资源。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竞争意识,提升教师思想业务能力。

3.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狠抓教学教研及教师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注重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系列教育,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创建和谐教育大局。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注重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1.实加强师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提倡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要求全体教师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合作、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学生评教、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活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明确教师努力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学期继续加强六个保持教育(保持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加大学校投入上下大气力;保持一条坚定的主线:育人质量再提升;保持一种昂扬的工作激情:坚定信心,不怕困难,完善机制,走向成功;保持一种宽松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和谐、宽容、信赖、大度,敢说话,敢负责,敢工作;保持一种精细推进的意识自觉:精力集中,调整思路,增强执行;保持一种强烈的机遇意识:担当责任,全力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思考我要干吗?要吗?各部门认真组织两大主题活动: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开展《我为教师发展做什么》的主题活动,在教师中开展《我为学生成长怎么做》的主题活动,并针对两方面活动召开管理经验交流会,并将优秀事迹结集出版。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本学期起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反思开展一次评比、表彰并结集出版。抓好5支队伍:行政、班主任、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骨干队伍。牢固树立团队共赢的思想。

3.积极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辅导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促进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本学期邀请至少两位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讲学,组织两次教改大舞台活动,利用暑期和假日,除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外,还将把教师送出去进行集中培训,在教师中真正树立起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的意识,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4.实施名师工程。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发掘教师的发展潜能。学校将组织班级一日开放活动,对外全面展示我校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完善各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和程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让有志于教学研究、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脱颖而出;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为教师搭台子、加梯子、引路子、压担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新一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考核机制。

(二)抓好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要坚持向管理要质量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内涵。

1.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力求使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尤其要逐步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通过绩效考核促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引导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的健康发展,为德、才、能兼备的教师提供进一步发展平台。

2.规范人事管理。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文件,进一步完善学校人事工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与教师切身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做好教师流动的解释、沟通、考核工作,保障交流流动的正常有序。科学准确地上报各级各类统计数据,不出差错,为上级部门的调研提供可靠的依据。

3.规范小升初招生行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区域内就近入学政策。做好小升初的招生宣传,减少优秀生源的流失。严把外来学生接受政策,严禁违规招生行为的发展。

4.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间活动安排表,并上墙、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开齐、开足、上好新课程要求的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不占用节假日集体上课、补课,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以及营销教辅用书;认真上好两课两操,积极着手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艺术活动。

6.规范校务公开制度。设立校长接待日,建立校长信箱,中心学校公开校长及学校邮箱,在校园网站上设立留言栏目;发挥工会民主监督职能,开好教代会;利用好中心学校教师博客群组交流空间,给教师搭建参议学校大事的平台;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学生好家长会,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7.规范后勤服务工作。加强校产的使用、维护工作,确保学校教师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和各类设备正常使用;加强循环教科书、教师用书及教本的收集整理入库工作;规范临时聘用人员的用工制度;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和培训,加大学生食堂就餐管理力度,严防食物中毒,切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证学生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

1.以德育为载体,营造育人文化。

(1)加强主题班会集体研讨制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学期系列主题班会,利用每周年级部班主任例会时间,组织班主任进行班会课的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对学生教育引领的主阵地作用。强化主题班会公开课制度,每学期,每位班主任必须开设一节主题班会公开课,并且组织本年级的班主任进行评课。尝试进行体验式德育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领会做人的道理。

(2)精心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我们将继续以孝动心弦,爱满天下为主题和特色积极开展孝育教育。积极编纂并完善以孝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充分利用这本教材引导学生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育学生懂得感恩,与同学、师长、家人和睦相处,和谐共进。

音体美兴趣小组正常开展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学生读好每周一个励志故事,举办一次艺术节,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利用机器人比赛金钥匙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活动,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作为我校德育教育基地,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这些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切实加强学生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班主任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把德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将开放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公布开放时间,由俞巧玲老师负责建设好心理咨询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4)有效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班主任每天放学都要关照学生路上注意安全。各项安全教育常挂嘴边。定时带领学生学习《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并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或是放假等时刻,就发放告家长书,督促家长告诫孩子要做到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游泳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旅游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完善学生花名册的管理,保证对学生一旦有意外情况及时告知家长。严格学生的请假外出审批制度。班主任发现有学生未及时到学校上课并且没有请假应及时和家长联系,以防有意外发生。

班级有偶发事件发生,班主任应及时向分管行政汇报,并认真把事件情况及处理意见填写在偶发事件登记手册上,以备查询。

每学期都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并且都会请法制副校长给我们学生做专题法制报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5)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

定期举办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增进了解,并肩作战,切实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德育作用;依托社会力量,与街道关工委、退教协联系,充分发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切实做好控流和防差工作,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

2.以教学为抓手,提升办学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

各备课组必须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依据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每周安排两节课进行备课组内研讨、复备定稿。备课注意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流程要突出学生的互助学习、自主展示,教师的点评、点拨。同时规范学生的作业和练习。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和定主讲人,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集体教案的编写。教务处安排专人对集体备课进行检查督促。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根据实际增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入实施《秣陵初级中学听课制度》,行政领导每周听课2节,教研组长、教师每周听课1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安排本组成员开公开课一次,每个备课组安排本组成员每月开组内公开课一次。所有教师一学期至少开一次组内公开课。积极评课议课,每次教研组活动,成员应积极发言。每位教师在听课后都应作出评价,至少谈一点优点,一点不足。每期组织一次教师的相互评课活动。

加大教学五认真的检查力度。每期对教师教学五认真的定时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每次检查、抽查,认真做好记录。对教师上课采取随时推门检查。加大对学校常态课的巡查和管理,学校分校长室、部门行政和年级部三个层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巡查管理,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指出,帮助教师改正教学不良行为,提高课堂效益。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月调研和单元调研:要研究新课程实施下各学科考试重点和方向的变化,加强单元复习与考试,认真细致地组织好各年级的质量检测。各年级组、教务处要适时做好七年级、八年级的月调研考试,做好八年级地理、生物备考工作;九年级的4月、5月的模拟考试、英语口语考试及5月份的理、化、生、实验加试和体育加试工作,考试结束,各学科教师要搞好试卷分析和讲评;教导处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分层次开好质量分析会、家长会。

做好各年级期中、期末及段考教学质量分析,认真研究教与学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客观评价,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将质量分析落到实处。加强随机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年级、薄弱学科的视导,认真做好分析。

(3)调动教研组、年级部的作用,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长是该学科的带头人,要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各教研组要以务实教研为宗旨,带领教师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信息交流,积极实施新课标。教研活动以教材、考纲、教法和学法为重点,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各教研组推出特色课,安排一项特色教研活动。教研组要有活动记录,期末要有教研总结。教师本学期需完成4篇300字左右的听课、评课反思。每个教研组每学年开展一个符合本学科特点的专题研究,以研促教,激励各教研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11篇

河北省尚义县小蒜沟中学 尚义 076750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茫茫然,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第12篇

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该语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梁妍,2009)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同时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很多中国人会不自觉地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于是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鲍明捷,2002)。由此可见,,在交流中语言环境不同的人如果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所以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这样既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英语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又能通过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反思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王蔷,2008)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地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走入迷茫从而没有实现自己的交流目的。英国语言学家Jaw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people ,we have to put ourselves ,as far as we can ,in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正确把握文化差异尤为重要。

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调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而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

三、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一)、风俗文化意识。风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集体创造、拥有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意识就是在生活中约定俗成地被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人生、人情的表现且对历史的前进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并普及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风俗文化意识”这个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风俗文化意识在几个单元中都有体现。

1 七年级上册的UNIT1“ My name is Gina.”这是外国人在自我介绍时或初次见面时常用的句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语国家的人在需要问及对方姓名会与中国人有何差异。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会后要分开时才会问对方的姓名。但是,外国人认为知道了对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谈时一种礼貌也便于称呼对方。为此,他们一般常说:“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汉语习惯用“What’s your name?” 问对方姓名,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 七年级上册的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八年级的UNIT9 “When is he born?”这两个单元都是涉及年龄的问题。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情况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问题却比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语问对“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are you doing?”等一类话题会引起对方不满。

3 七年级下册的UNIT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这一单元讲的时如何教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结交一个讲英语的笔友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要真正地与笔友很好的沟通也离不开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以下知识: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 八年级下册UNIT10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在日常的谈话中,外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询问年龄、工作、家庭等被外国人认为是隐私的话题。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谈天气时, 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 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 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以上四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 二)、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即是把具体事物放到具体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即把一般性融入特殊性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的文化含义。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应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把握好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就能把握好其一一对应的关系。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具体事物的文化内涵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七年级下册的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单元涉及了中外动物的不同内涵。英语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 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戍林海,2005)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2 七年级下册的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问路的方式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一个知识点。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差异是: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三)、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就是在交际中能够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设身处地自觉地适应于对方的语言习惯。作用就是: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语,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兴趣。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日常交际的文化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七年级下册的UNIT8 “I woul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涉及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其实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外国人喜欢宴请亲戚朋友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为此,了解这一差异对参加外国人聚会和拜访外国朋友很有益。有些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 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 最 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 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 理解和运用外语。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2 八年级上册的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和八年级下册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这两个单元涉及的是邀请和拒绝、答谢、收礼的礼节风俗的差异。中国学生接受的母语大多是汉语和地方方言,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传统的道德理念和品德作为人生准则。为此也引出了不少笑话。如在一个宴会上一个外国人夸一位女士:“You are very beautiful tonight!”这位女士刚好懂一点英语,就马上回答:“Where? Where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称赞后总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谦虚)这位美国人当时就蒙了,称赞人美丽还要说出哪里美吗?其实按照说英语国家的习惯,听到称赞时只要用“Thank you!”就行了。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再如,收到礼物,英语国家的习惯是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中国人常要先推辞一番,接受后并不当面打开。如果按汉语习惯推辞说“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会让对方误认为是不喜欢所送礼物,甚至会感到尴尬。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样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类的婉转回答。”(胡文仲,1999)

这一单元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四)、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就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价值观、思维模式的差异的文化意识。西方人们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强调个性自由和解放。英美人们在说话时处处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中国人却时刻以中庸思想为主导,讲究圆滑美、含蓄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可见,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利于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观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语教材,现列举能体现中外人们的思想差异的文化意识的几个单元作为例子

1 九年级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单元主要折射出外国人注重独立和自我,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方面,都要求自己面对。但是中国人不同,因为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把孩子看作是“小皇帝”“小公主”,尽量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样不仅宠坏了孩子,还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

2 九年级UNIT8 “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志愿者的各种组织和行为在外国已经早已约定俗成,但在中国人们还是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结果,中国的各项与自愿有关的事业(慈善,公益保护环境等)还在举步维艰中。其实在中国有很多领域需要志愿服务精神。如“5/12”大地震、亚运会、世博会等都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为此,教师应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发,向学生提供各种西方优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世界乃至时代的变化。国家的教育应中西合璧,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3 九年级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ick!”这一单元则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中西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讲究内敛,不愿随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而外国人则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看法等。这有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压抑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为此,人应该适当地发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正是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且要积极吸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三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八级目标的“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和“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相吻合。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英语学了十几年,结果是通常能熟背语法规则,能考出高分,但在语言交际时却显得力不从心,经常产生语用失误、交际失败的现象,这正是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了解造成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忽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导致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另一个原因则是,有些老师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太深奥、太复杂,且不易操作,因而只注重语言,不重文化,甚至选择了放弃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见,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尚存在诸多误区与局限,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五、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在语言教学的各个学段、各种层次、各条途径上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的: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英语研究性学习,感受、对比中西方文化;通过校园英语节活动,分专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