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以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以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为主体,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本手段,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作用,借此最经济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改进流程、产品、服务和公司文化,以达到生产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实现客户满意,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成功。”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工作模式,因各国、各企业情况不同,贯彻TQM的方法和效果各不相同。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就中国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实施ISO9000来实现质量的提高。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于1987年问世。这是TQM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ISO9000在许多方面反映了TQM的思想,可以把它看作是TQM的一部分。
但我们要特别注意企业达到了ISO9000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成功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因为ISO9000标准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是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还是把ISO9000标准当作申请的过程,虽然按照ISO9000标准操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企业的文化并未因此而改变,领导也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而且,尤其需注意的是TQM中所定义的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响应顾客的投诉等都有关。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流程、技巧、技术支持、培训系统、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等都做一个全面的改进。
关键词: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分析
1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体上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推广到运输工作中,、对提高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素质,加强基础工作,搞好安全运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全面思量管理的核心是搞好运输服务,形成完善的运输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和提高运输质量,全面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基本点是以旅客、货主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依据,以旅客、货主满意为标准,以交通运输的专业技术和各种适用的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全体人员参加为保证,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运输的实际效果为最终评价。总之,要千方百计地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体系。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对狭义质量的管理变为对广义质量的管理,从对直接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变为对全部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从少数专职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变为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从单一的质量检验方法变为综合性的、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2.1是全面质量的管理。什么是“全面质量”?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过去,人们把工业产品质量理解为产品性能的高低;把运输质量仅理解为旅客安全或货差、货损的多少,这是比较片面的质量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广义的质量观念。如运输全面质量管理,就不仅要对旅客、货主的需求质量即运输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保证运输质量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运输的安全质量特性进行管理,而且要对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方面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发动全体职工做好对人的管理,总之,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面质量的管理。就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而言,应当努力达到下述要求:一是要构成运输质量的所有特性即安全、及时、经济、方便、舒适、文明一项不缺地管起来使之都达到用户满意的水平。二是要把每一个质量特性都与其它特性联系起来,以安全为首要特性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要能适应多层次、多形态的运输需求。拥有多层次、多项目的运输服务。
2.2是全过程的管理。运输生产全过程是指整个运输企业的全部运输服务过程,包括企业运输生产的组织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简言之,就是运输前、运输中、运输后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都应进行质量管理。运输过程具有许多生产设备如组织市场调查,提供技术状况完好灼运输工具,组织燃料、材料供应,报单、组货理论组织售票、落实货物装卸及车、船运行,营收运算等等,这些生产环节按照一定的流程既组成了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又是运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2.3是全员的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全体职工参加的管理。其依据是企业中任何—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运输质量。要做到对运输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有效管理,要做到对安全性、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各方面质量特性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管理,要做好对运输前.运输中和运施后三个阶段的管理,首先要求对直接为旅客、货主服务的驾驶员、乘务员、船员、港站等现场作业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自觉搞好运的服务工作。因为他们是运输生产的“前方”,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后方”,没有其它方面的工作做保障运输生产和服务工作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须按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上至经理、书记,下至驾驶员、船员、乘务员、炊事员、勤杂工,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个个关心运输质量,全体参加质量管理。只有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企业其他各方面人员都为实现质量目标共同努力,才能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同时每个职工都要遵守和执行一切有关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把质量管理由企业领导和专职人员做的为由全体职工共同做的事,这是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2.4是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方法的管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运输质量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影响运输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既有钱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组织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甄别不同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加以综合治理。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使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还要使用适合综合管理的许多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先进的投测手段、计算机和其它的科学方法等。总之,只要是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用,对提高运输质量有利,无论是统计方法还是调查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各种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甚至我们自己创造的经验,都可以综合运用,使之为运输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比较,它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或基本观点。
3.1为用户服务的观点。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为用户服务是企业生产目的所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用户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交通运输企业为用户服务,就是为旅客和货主服务。要树立这个观点,就要摆正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端正企业的经营方向,使运输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还应当贯彻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以及各个作业流程之间去,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和各项作业都经得起下一工作和下一作业的检查,做到上下满意,互相促进。一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3.2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观点。任何质量问题,都表现了一定的数量关系。要搞好质量,离开了数据,就不能说明运输质量的优劣,也不能说明某项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处于控制状况还是失控状态。当然也就无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据说话,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把质量要求数据化;二是尽可能把一切质量事实数据化,质量管理是依据事实的管理,依据数据的管理。
3.3预防损为主不断进取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了传统质量管理的标志之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质量检查”“、事后把关”“、事后处理”转到“顶防”“、管控”,从“管结果”转到“管因素”上来。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第—,好的运输质量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而是运输职工在各个环节、各种作业中干出来的,因此质量工作应当坚持以预防、预控为主;第二,对于影响质量的异常因素,人们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因此,质量管理要对异常因素进行预测预控,避免“放马后炮”;第三,单纯依靠检查手段,不能保证质量稳定可靠,因此要坚持“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的方针,把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效地控制起来,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作者:刘磊 单位: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交通科
参考文献:
高校本科类教材仅简单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过程,并未讲解其与现行质量管理方法的关系,也无案例诠释。而大专、高职类教材更是删节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该理论推广在高校即被阻断,更难以实现在企业一线的探索实践。
误解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即为质量最高标准
目前工程质量管理条文规定在建工程按相关质量验收规范检查验收,专业教材大量介绍的也是施工规范。质量验收规范的大力宣传使人们产生误解,工程质量达到规范标准即可,而不需重视建设单位的实际需求。这与规范制定的初衷相违背。各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为逐步实现我国建筑施工标准化而采取的措施,这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增进国际合作的必要途径。而追求优质工程最大限度满足业主要求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工程质量管理条款尧规定多袁应用案例少袁学习过程枯燥
缺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的思想做指导,工程质量管理教学就流于程序化、表面化。目前项目管理教材多是罗列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对分析业主需求、工程特点,以及如何切实按图施工所给予的重视不够,缺少工程案例,使得项目管理教学理论化、空泛化,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途径,先进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宣传和深化。
建筑施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学思考
尽管在建筑行业中的系统理论少,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并不少。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专业知识不断向学生灌输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让学生领会“以顾客的要求为质量目标”的生产原则,激发学生探索提高工程质量方法的热情,增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性,进而实现学以致用、用推动学的良好局面。
1深入浅出袁用生活实例引入管理思想
要使学生接受新知,并不能靠理论灌输,而是用大量实例向学生揭示知识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必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先以近期被曝光的“毒牛奶”事件为题,引发学生思考牛奶的生产过程,牛奶的质量该如何保证,使学生理解“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然后转入工程实际问题“引起混凝土梁开裂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工程质量通病防范办法的同时,认识到保证质量需要进行“要素控制”,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2归纳总结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学习建筑施工专业知识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加强材料进场检验,切实按工艺完成操作,严格工程质量验收等。这些质控方法本身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管理思想来帮助学生理解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例如讲到“材料检测”环节,根据“全要素”管理原则,应注意材料抽样送检方法、重点检验材料的功能特性。根据“全过程”管理原则,应从材料出厂、进现场、使用前、施工中保护、施工后清理等环节全面组织检查,才能保证材料合格。根据“全员参与”管理原则,施工规范已明确了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各方的材料管理职责,施工中各级各部门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并执行。以操作贯穿原理,才会使理论知识变成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源头活水。
2.1活学活用,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指导施工组织设计
作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质量文件,施工组织计划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的稳步开展,以及质量、成本、工期的最优配合。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往教学中学生是参照成型范本,按格式依次完成制定任务。这种方式仅使学生了解施工组织计划的内容,却不能深入理解各条款制定的依据,当遇到工程实际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做指导,并强调以优质、节约完成工程目标(满足顾客需求),学生就会主动熟悉图纸,分析工程特点,设法找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而合理组织人、机、材,安排施工进度,并兼顾工程不利因素制定必要保障措施,从而以自我驱动的方式完成施工计划的编制。
2.2积极实习,在实践中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毕竟是在施工现场一砖一瓦具体进行的,其建筑产品的独一性及工程条件的独一性,决定了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存在差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不能涵盖一切,全面质量管理也不可生搬硬套,学生要深入领会思想并有效发挥在工作岗位上,还必须通过大量工程实践,以高度责任感完成职责,在失误与成绩中不断总结收获,逐步探索管理方法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广大建筑企业、社会平台给予在校省实践锻炼的机会。
结语
关键词:质量管理;图书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实施原则
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流程中全体人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管理控制和技术管制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程的各种因素,结合改善流程中生产、管理、经营各环节的系统性的管理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不仅图书馆领导,而且全体馆员都参与管理,通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使每一位馆员树立起质量意识,自觉地提高服务质量。(2)全面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它要求在每道工序中都注意防止错误,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出现了差错再去改正。(3)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数理统计为主要手段,一切用数据说话,通过读者调查、效率测量和审计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4)在工作过程中,后一道工序可视为前一道工序的用户。
3.全面管理的事实原则。(1)用户满意原则。一切为用户服务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用户一词已摆脱了传统的狭义范围,不仅包括读者,而且还涵盖了内部用户,强调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2)全面管理的原则。“全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全面质量管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链中的全体人员都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来;2)全程管理:质量的形成是有序的,质量的体现是综合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按流程控制影响质量的各环节。(3)定量分析原则。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尤其在调查用户对服务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质量运动和变异的特征和规律。(4)按PDCA循环办事的原则。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1.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建设中的全面管理。建立一个具有良好质量网络系统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是开展高质量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设施保证。由于电子阅览室使用人数多,应规划出易于管理和维护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网络活动进行集中式的有效控制。
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全面管理。(1)电子文献的选购。电子文献信息的选择充分考虑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和主要用户群的需求,并根据电子文献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选购依据主要是根据电子文献的:1)主题和学术内容;2)技术支持性;3)着作者和出版者信誉;4)索取方式;5)版权许可范围;6)成本效益比较等方面因素。(2)电子文献的编目。电子文献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编目对象难以识别、电子资源不稳定等方面因素。
3.电子文献信息阅览和检索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用户利用行为的管理。对用户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管理并加以必要的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也是维护和保证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安全高质量运行,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2)信息安全管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软硬件配套到最后的投入使用全过程都潜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李慧,何绍华.网络信息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1,(4).
(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国内教育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开始关注,试图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的生源质量差别较大、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原国家教委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八五”期间开始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教育部从1995年开始对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进行教学合格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为各类学校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摸索和积累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际海事组织惯例和航海业的质量管理要求,一批对外合作交往密切的航海类高校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纷纷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按照IS0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相继通过了IS09000质量认证。一些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广东东莞东方明珠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基础教育学校,1999年在全国中小学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逐步涉足高等教育,进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一些高校的某个部门或某个学院,如苏州大学的后勤集团,也纷纷选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此外,部分高校积极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理念来提高质量管理,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运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和模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证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高校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增强了学校的服务意识;持续质量改进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满意度。
(二)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背景、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内涵、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内各领域(招生、教学、就业等)的实施模式与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中的实施困境等方面。围绕以上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论述。叶翠和余佶成指出,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运用PDCA循环程序,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标准体系、运行体系和监控体系,可以使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5〕。朱永江在对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内涵进行概要阐释的基础上,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审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并对如何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培育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标准;集成系统化的质量信息;开展常态化的质量评估;确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健全专门化的质量管理机构〔6〕。宋之杰等指出,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改善研究生素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从过程管理、全员参与、客户满意和成本管理四个维度进行〔7〕。虽然,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诸多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改进意见,但实际应用措施并不鲜明。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国内学者基本上是在理论层面进行宏观研究,缺乏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证调查研究以及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强调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忽略了毕业生离校之后的质量控制,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非常欠缺,研究也局限于本科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领域,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研究的范畴,这些都是未来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针对专业学位教育应尽快启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专业学位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具体内容
1.专业学位教育市场需求定位专业学位市场需求定位可从专业学位教育市场需求的主体、培养服务对象的行业领域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定位,可以进一步规划培养院校自身定位,这是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也是实施专业学位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2.高等院校专业学位培养定位高等院校都拥有自身的定位标准,大体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类,但就专业学位教育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分类并没有具体化。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依托于培养院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对相关行业的人才贡献率。因此,高等院校专业学位教育应结合高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条件与优势,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学科结构、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模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渠道与服务领域等。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高校自身定位,突出学科、专业优势,根据行业领域需求进行培养模式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否与行业需求相适应、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突出案例教学、管理制度和论文评价标准是否符合应用型培养需求等。4.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监控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实施过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执行过程,其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教与学之间的服务关系,以及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应贯穿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全过程,一般培养周期为2至3年。5.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高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最终保证机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专业学位教育的改进。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将高等教育与行业用人单位直接衔接,其跟踪反馈结果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运行过程中是交叉且协作的。专业学位教育在全面质量管理实施中既要分析行业市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分析高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修养提升需求,才能兼顾各方面的评价分析,为提高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从而提升高校师生、高等教育管理者以及质量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二)高等教育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认知;认识;实践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下,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就应引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其中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
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二)要保证学生质量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及不断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三)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
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
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设计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着手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一是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三)人才使用反馈
人才的使用是对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把它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是指对毕业生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而这一阶段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调查毕业生本人,检验在校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和所学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环境。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
[摘要]TQMT模式(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将TQM模式(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领域而发展起采的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主要从该管理模式的认识、基本特征、原则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其借鉴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即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QMT模式),采用这一方法将使院校教育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TQMT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全面地理解把握。人才质量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及人才使用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好配合,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管理特征。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1)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要经常性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用人的要求,要不断完善他们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好,全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2)要保证学生质量。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用工要求,这需要学校投人很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保证学校自身财政状况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3)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学生的需求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及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必须根据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把培养社会亟需人才放在首位。(4)加强教师员工系统培训。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1)人才模式设计。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设计: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一是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人才使用反馈。人才的使用是对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把它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是指对毕业生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这一阶段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可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调查毕业生本人,检验在校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和所学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环境;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4)改革方法。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一是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二是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让一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推荐或以“专升本”方式到本科院校学习。让部分学生可旁听学校其他专业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改革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对比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的决策者都在千方百计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力求让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管理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经营管理理念。而“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这众多经营理念中影响比较深远的。两者都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为目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分别阐述零缺陷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列举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差异。
一、零缺陷管理理论内涵与基本内容
零缺陷管理,又称“缺点预防”,是一种强调预防和过程控制的企业理念,主张不要依靠事后检验来纠正错误。它是把“无缺点”的哲学观念作为思想指导,把高质量标准作为奋斗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强调: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第一次做正确,它要求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合理安排企业在生产中的成本、损耗,保证产品质量,并且保证准时交货。,真正达到“零缺点”的最终目标。
零缺点缺陷管理主张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感。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让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零缺陷管理要求企业从决策者到普通员工不可以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有缺陷的产品。要发现并解决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漏洞,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员工。零缺陷管理还要求要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出现前事先防范,而不是等问题出现才来解决、零缺陷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激励作用使每一名员工积极参与到生产中来。
二、全面质量管理内涵与基本内容
质量是否合格,是一个产品能否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产品质量与技术的竞争。由此可见产品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把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落实到每一个产品生产者的头上。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消费者顾客想要什么,生产会令顾客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实现顾客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要求全员参与到提高生产质量中来的经济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优点在于足够全面,能够涉及到生产的方方面面,能够把所有参与生产的成员都纳入其中,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
其缺点在于宣传、培训以及管理的成本比较高。
三、零缺陷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1零缺陷管理的应用
零缺陷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预防理念,把精力放在预防上,要求事先的全面策划、合理的资源配置、正确的方法应用,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查找问题、补救错误上。
在我国,有一个古代故事很好地体现了“零缺陷管理”的优势:名医扁鹊家里三兄弟都精通医术,有一天他去见魏文王,魏文王问他三兄弟谁的艺术最高,变却告诉魏文帝,家中长兄艺术最高,因为长兄能够治病于发病前。可见,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将零缺陷管应用于实践中。防患于未然,要比病来才医有效得多,省力得多。
如今,随着零缺陷管理理论的逐渐传播,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用这条理论。以汽车厂的零件生产为例,企业实行责任制,从经理到车间主任,再到每一名普通的职工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生产的每一个零件都有自己的编号,也就是说,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它的生产者。这就要求生产者摒除“人谁无过”的观点,因为一旦他们出现错误,他们将面临被罚款。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从业人员在生产中的质量意识,让每个环节准确无误,以最低的消耗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商品。而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方式确实也起到了它的效果,实施这种零缺陷管理方式后,企业的产品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废品率也大大的降低了。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管理,对每一位生产者进行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全面质量管理顾名思义,要做到全面。首先要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 ISO9000系列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就有了进行管理的方向。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企业都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做足了功课。当今社会,员工进入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接受培训,各大企业致力于培训员工形成“质量第一”和“顾客为先”的思想,这样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改变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管理形态。例如,某电器企业招收员工会对其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形成顾客为先的观念,增强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企业会制定奖罚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当然,该企业在提高员工能力的同时,尝试着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产品质量和性能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如此,该企业还特别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信息反馈。
四、零缺陷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差异分析
零缺陷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是现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企业管理理念,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许多差异,下面分析一下两者间的差异。
零缺陷管理强调的是把事情一次性做对,而不要纠结与改正错误,而全面质量管理恰恰相反,它所强调的正是在不断检查中发现问题,把错误的事情改正。一个强调的是做事的过程中做到不出错以节省后续纠错的时间,而另一个强调的则是,在后续工作中认真纠错,在检查和检验中不断完善产品。
零缺陷管理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流程,有利于避免生产过程中那些不必要的成本的浪费。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在以售后方面有着更好的作用,改进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也不失为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好方法。
相对于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有更强的灵活性,更能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往往能够跟财务结成某种关系,更能用利益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他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市场。零缺陷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在生产中更加自发地去做到零缺陷,更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当然全面质量管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更加有利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的改进,在产品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好处。
五、结论
在对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各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不应该单凭某一方面就断定哪种理念更优。我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是为了让两种理念一较长短,而是为了将它们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先进的、实用的理念指导实践,促进我们的生产、生活才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贾志涛. “零缺陷”、“零缺陷”管理与系统工程[J]. 质量与可靠性. 2009(03)
[2] 卢显林. 从“满足顾客要求”角度谈零缺陷管理[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08)
[3] 刘石兰,任浩. 探析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J]. 价值工程. 2005(08)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策略
为了追逐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将如何提高质量水准作为了长远目标。提升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之中占据了战略性的位置。我国自推广全面质量管理(TQM)之后,证明了其是一种最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但是企业长期受到经济思想的限制,缺乏竞争的能力及动力。因此,找准企业在质量方面的问题,采取紧急的措施改善现状势在必行。
一、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围绕质量问题开展的工作,全体员工参加,以满足客户及员工的目标为目的,以期实现长期的合作管理办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有多种意义:第一,全面质量管理是在整个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包含着多种的管理办法,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全方位的。第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在整个组织之中作用,所以将质量的含义扩展在企业全面的发展之中,不但可以做到完善企业的产品,还可以将生产的时间缩短,优化管理的成本。第三,全面质量管理代表着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的中心思想是将质量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在发动全体员工的基础上,做到长久的追求目标,争取实现使得所有的客户以及企业员工满足。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状况
质量管理思想经历了长久的历练,才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的通用公司,该公司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在编辑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着重提出将质量工作的执行分担到全公司的员工身上,使得全体员工都充分地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将企业所有部门充分利用,将质量完善计划的制定保持步步精进。从而可以提供成本最佳的生产服务,使得客户得到最大的需求。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菲根堡姆第一次将质量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提出,将质量管理的工作任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为之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是质的飞跃,对于未来的长久发展更有意义。菲根堡姆的思想在许多国家都被认可,并获得了不同的升华与改进。
TQM将质量作为管理的中心,管理的基本思想总结如下:(1)“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2)“四个第一”,即质量、用户、适用性、长远利益第一。(3)“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接受严格质检与综合治理;采纳一切实施依据;直面客户,一次成功;将最满意的产品以最实惠的方式提供给客户。(4)“四大支柱”,即PDCA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5)“四种方法”,即数理统计分析、紧抓关键、使用新工具。此外还有方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六项基础工作,促进企业管理7项基础工作建设等。从80年代,TQM与成本量、质量控制、可靠性工程和零缺陷等方法融合,形成了系统的TQM体系。随着全球对TQM的认可,多数企业进入了各项活动的提高阶段,进入经营组织、运营过程持续改进的阶段,少数进入了成熟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更加激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绩效管理和服务等对企业的生产环境更加重要,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如何在这样环境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将成为组织完成战略性目标的最有效的依据。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指出:“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你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可见,推行TQM就是长久的质量提高过程。由于其先进的思想和优势使得我国也提出了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任务。
二、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将在全国范围内将质量问题保障作为重要的任务。起先,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开展是每月举办活动为基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QC质量活动小组也就应运而生。TQM在我国推行30多年,为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并在期间提升了认识与水平。但依旧是存在着问题的:(1)理论滞后。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基本上仍停留在检验的初级水准上。大多数的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死板的应用TQC理论,忽视了创造的成果,并未在实质上实现值质量管理的目标。造成了成本提升,员工培训效果不明显,积极性下降,使得工作重点转移,成果甚微。(2)忽视市场地位。部分企业将TQM完美的应用在了企业的内部却失败的原因是忽视了顾客的需求,一味地关注培训而不是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市场占有率,从而失去了客源,导致失败。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3)未取得最优结果。在国内,成功应用了TQM并取得小成就,但对企业并未有大的推动,主要是因为企业单纯的掌握理论而质量管理办法并不高效。(4)执行力度不足。作为TQM,最佳的是全员参与,但是企业内部往往缺乏管理方向,管理无效,全员并不完全参与,阻碍质量管理措施的正常实行,如此也不能实现完善的TQM。
三、提升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
随着我国的入世,为了实现全球化的目标,企业应完善TQM措施,在实践中逐步向前:(1)贯通全面质量管理的上下对接。为了实现TQM领导的重视最为关键。因此,高层领导需要身体力行,做到:1)贯彻质量效益最大的道路。把质量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建设质量文化。2)亲自主持与企业质量经营有关的所有决策。3)树立质量权威。应设置质量经理,配备高素质员工监督,为质量建设创设环境。4)带头学习TQM管理知识,身体力行。(2)深入进行TQM的研究和培训。质量管理源于实践和研究,依赖教育和培训。因此,TQM研究和培训必须作为企业产品质量形成最重要保障。采用多种形式与渠道,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培训,贯彻落实活动,取得效果。(3)努力实现全员协同效应和市场共振效应。一切实体质量的形成、改进和创新都要由人来完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地改进质量中使得用户满意,夯实TQM工作的基础。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组织QC小组就是一种全员参加的极好形式,需要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提倡和支持,也需要创造性,使之在质量改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4)确立“一心三点”的运行机制。只讲技术工具和方法运用的质量管理是不完善的,需要多种元素相结合。建立“一心三点”的运作体系对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求企业贯彻国家质量法律,严格执行企业法律文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建立质量责任制、标准以及奖罚等制度,推进TQM有效运行。参考文献:
[1] 柴邦衡.TQC、ISO09000和TQM[J].福建质量信息,2000(2):15.
[2] 终立春.关于深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施工企业管理,2001(2):3032.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都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的作用。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从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加大质控工作力度等方面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机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监测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运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督,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在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依法监督管理环境,污染事故及环境纠纷的处理中,都必须依靠监测站科学的、有权威的数据。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有赖于环境监测的成果。
2 环境监测的复杂性
对环境监测不了解的人,往往认为环境监测工作很简单,有现成的仪器,有规定的方法,要监测的就是那么一些项目,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其实,这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形成的错误观点,环境监测是十分复杂的。
2.1 环境监测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的空气、水质、生物、固体废物、土壤、底泥以及生物样品具有如下特性:(1)样品的种类和形态具有多样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2)样品的基本组成和时间、空间的分布极其复杂,随样品的种类、来源、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不同,其组成也大不相同,而且干扰因素多;(3)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度范围很广,可能跨越多个、十几个数量级,而且很多环境污染物即使在极低浓度下仍具有很强的毒性;(4)样品容易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变质,不易保存。监测对象还涉及到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恶臭、热污染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对草原、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沙漠、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环境数据的监测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2 环境监测本身的复杂性
监测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监测本身的复杂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管理、环境标准、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运用、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等诸多方面。仅从分析测试来说,单靠化学分析手段难以胜任,必须与先进的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各种监测手段相结合才能完成;从微观方面有时需要从分子、原子的水平上进行研究,从宏观上可以扩大到整个地球以至宇宙环境。环境监测和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因此还有很强的社会性。
经验表明,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组织管理和监测技术,要想取得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的数据和准确、全面的报告和资料是不可能的。对监测站本身来说,大力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科学监测水平,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可靠性。目前质量管理仅仅采取了一些具体的质控措施,而且质控工作本身尚不够完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水质分析的实验室内质控做得较好,但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质控有待加强。
3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监测站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为保证环境监测成果的质量,综合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新手段和新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它的显著特点在于,管理的质量是全面的,既包括监测成果质量,又包括监测工作质量;实行的管理是全过程的、全员的。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达到全面提高监测站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科室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监测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4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全过程、全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所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4.1 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成果的质量是监测站各个环节、各个科室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环节、任何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成果质量。因此,应充分调动全站所有人员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全员参加质量管理。
实行全员的质量管理应注意抓好两个方面:(1)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管理教育,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促进职工自觉地参加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政治素质;(2)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做主的进取精神。这是解决质量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全站素质的一种有效办法。
4.2 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质量发生的全过程
全过程包括布点、采样、现场工作、运输、交接、分析测试、数据报出和审核、综合分析等各个环节。监测成果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把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为此,必须体现如下两个思想:(1)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把不合格数据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2)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要求所有环节都必须树立“下个环节就是用户”、“努力为下个环节服务”的思想。要求每个环节的质量都要经得起下个环节的检验,并满足其要求。
4.3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监测站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是使成果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而进行的全部活动,成果质量管理分散在监测站的各有关科室。要提高成果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各科室的质量管理充分地开展起来,都对成果质量负责。各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提高成果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全员都参加质量管理。
由于各科室在全站的职责和作用的不同,其质量管理的内容也不同。为了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必须加强各科室之间的组织协调,齐心协力地共同抓好成果质量。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全监测站”的含义就是要求监测站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每个监测站的管理,都可以分成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其中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活动重点内容。上层管理侧重于战略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监测站各科室、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职工严格按照监测规范和质量管理手册进行操作,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4.4 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随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监测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既有监测站内部的因素,又有监测站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保证监测质量,必须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如先进的专业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在运用科学方法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客观事实,质量好坏要以数据说话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用事实数据反映质量问题的态度。那种“大概”、“差不多”的凭感觉、凭经验的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所不容许的。
5 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监测计划,布点方案,取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管理到位。
5.1 优化布点的质量保证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技术和规定进行,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5.2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
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技术和规定执行,保证监测信息能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5.3 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
现场测试和样品的分析测试,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密码法、明码法、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等方式。
5.4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的计算、校验、异常值剔除等按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应规范完整。
5.5 综合评价的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评价及综合报告,应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6 加大质控工作力度
为保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
制定质控工作实施计划,采用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质控样等质控措施,对监测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同时通过组织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质控活动,主动发现、解决监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监测人员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现行有效。
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的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新方法的开发、服务供应商的资质评定等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强化日常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需要。
7 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它以经营为目标,由全体职工参加,在全过程中对产品的全部的广义质量所进行的管理,包括思想教育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关键词】质量;体系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况为四句话十八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数理统计方法。(1)一个过程:即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2)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Plan)。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Do)。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Check)。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最后一个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Action)。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3)八个步骤:这四个阶段大体可分为八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定措施;实施计划与措施;实施结果与目标对比;对实施结果总结分析;未解决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二、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或者说质量体系是所有这些项目的有机综合体。首先,企业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质量体系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质量环。质量环就是指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它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为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确立目标,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2)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采用的具体措施、设备的配备以及人员的安置。这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地程度和实施效果。(3)形成文件。质量体系必须是一个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4)全员培训。最高管理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的教育及培训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时非常重要的,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这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5)质量体系审核。没有严格的审核,就没有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监督审核是判断质量体系文件被贯彻执行好坏的有效途径,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6)质量体系复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复审、反馈信息,以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的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其次,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质量体系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全面性;唯一性;适用性;相容性;经济性。最后,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质量体系如果得不到应用,等于没有建立。质量体系实施的关键在于:(1)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员参与做好表率作用;(2)加强审核,从制度上来保证全员参与和质量目标的实现;(3)持之以恒,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只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质量体系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步,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管理学基础.第六章.控制.第四节.控制的现代化方法.渤海大学.第五版.2008
[2]萧作鹏.全面质量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纽约市公园及娱乐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技术.Steven Cohen and William Eimicke,Tools for Innovato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