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作者:刘玮 单位:信丰县信丰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一、注重备课,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还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是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备课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要把握教材在全册书中地位,它对其它教材的重要性、影响性。还要弄清各册教材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规定。教师要依纲扣本,把教材与大纲联系起来。有重点的进行“双基”教育。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各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吃透学生。切实做到眉目清楚,心里有数,因材施教。备课时备教材,要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理清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题目、回答题目尽量用课本的文字或材料里的文字作答,答题效率就有可能提高。
二、关注社会生活,联系实际,特别社会是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是有必要学习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能够积极参与。做到把课本与社会生活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开拓学生视野;还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在讲“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时以“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活动的新闻报道为背景,以及大量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关注,并引导学生思考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了沙漠化形成的主要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针对出现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然后总结应该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构建防护林,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多方面治理荒漠化。并以不要让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这一宣传标语提醒大家要注意用水,从而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保护环境的作用,由衷地感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内容广而多,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是难以掌握的。有些东西甚至是枯燥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挂图等直观教具,甚至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不少新闻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在地理课堂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四、我们应注意地理课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巨大作用
们实施地理课程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地理学家,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知识的有机统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即达到人文素养提高之目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大科学家,不仅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而且在对社会与自然的理解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底蕴,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了这些人文素质,很难想象他们会成为时代的伟人。因而从地理教学资源的拓展入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加以拓展,促进学生终身欣赏和认识世界
老师突破课堂教学时空,一方面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文化环境等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充实自己,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利用地理时事、学校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事、天下事”。其一,同学结合时事如伊拉克战争等出墙报、专栏,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拓展了视野,增强了思辩能力。其二,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辩论会、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展示等各项活动。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地理课堂知识设计活动方案、广泛进行资料搜集及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展示才干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加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更重要地是培养了终身发展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价值,也是学科的固有特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以及最需满足个人综合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自身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科学方法、价值观、世界观和情感品格,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度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一、多样教学,深化学生区域认知度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搭建区域认知结构,通过迁移的方式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认识区域”这部分的内容时,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演示讲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用组织语言概述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在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教师需要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扩展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从而使学生的区域认知度更加清晰。
二、结合生活,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利用问题导学创设探究情境,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例如,教师在教授“全球气候变暖”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及防治措施。教师可以通过“温室效应”引入课题,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向学生解释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而是气温升高,接下来设置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造成二氧化碳增多呢?2.有哪些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让学生去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组织活动,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教师对活动方案进行评价,给出修改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确定方案后,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开展有关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地理路线的观测和观察活动;进行有关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调查、对比等活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和总结,撰写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实践活动报告,总结实践活动的意义。总之,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四方面,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恰当地把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推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地理课堂 知识迁移 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将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特别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局限于被动的、机械的浅表性学习,而是批判性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即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显著特点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源自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生成与迁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板书,或PPT媒体教学主要是基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很难在课堂上扩展生成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度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数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最佳集成者,是一套为满足师生及时、互动沟通与现场决策等需求而开发的一体化智能设备。通过高清大屏幕的集中显示、便捷的触摸操作、直观的屏幕手写标注、海量图像的快速处理、远程多方数据共享和人性化的操作模式等核心功能,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划时代的辅助交流平台。由于其本身设有强大的资源库,具有任意写擦、即时保存、随时切换和调用各相关软件等功能,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的实践
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区域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载体,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地图学习主要依赖于板图、挂图,或PPT展示图。一是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另外占用大量时间绘图。二是挂图或PPT展示图很难通过放大、缩小的功能强调某个区域。长期如此,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概念模糊,学习地理感觉摸不着头绪。运用电子白板的编辑功能,可以呈现给学生不同比例的区域地图,更加强烈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区域认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应用交互白板学习人教版必修三《东北地区农业》一节时,用放大图了解东北的地理位置,逐渐放大,看清东北的轮廓,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用电子笔在白板上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范围,高亮显示。边讲解分析东北的地形,边在图中绘制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等,也可以用不同颜色显示出东北的河流。在学习过程中穿插视频,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分布。此时,学生可以在手持设备上填农业分布图,教师有选择地放映学生绘制的农业分布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鼠标的点击者和放映者,学生也不再当录音机和观众。作为屏幕的电子白板,可以随意对任何地理信息进行书写、填注、描绘和缩放。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优化了课堂教学节奏,促进了课堂互动生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原本需分在不同页面讲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实现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促进学生地理思维逐渐形成,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原理学习中的应用
地理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地理学习者头疼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传统教学很难解释清楚,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吐白沫,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而且比较枯燥无味。如何用有效方法使枯燥的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呢?思维导图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全部大脑皮层技能――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会给大脑畅游无限空间的自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构认知框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交流并协商改进,将极大地促进课堂对话中的动态生成。最广泛地应用交互电子白板的优势,能激励学生学习,因为基于交互电子白板进行的课程充满了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在学习荒漠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知识点时,让学生在白板上以思维导图形式绘制,再通过不断修改、修正,找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并根据原因推出防治措施,最终在白板上展示完整的框架图。并直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因为构图过程中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其他同类问题举一反三,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互动中的应用
地理课堂互动在现代教学中仍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互动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注重其交互性,并强调合作性学习,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中心,根据合作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可看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交流研讨、彼此争论、互教互学等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学生有了更多表达个人观点,倾听别人意见的机会。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个人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提高影响力的需求,使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得以增强,有利于均衡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等多维教学目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合作学习的虚拟空间,空间内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与提高,而且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归属感及满足感。如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的复习课为例,小尺度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其是大气运动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学生不仅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放大空间尺度,即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热力环流形式是否存在?在海洋与陆地这种中等尺度空间之间会因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大气运动形式。单一因素的影响到多因素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地理现象。其分析过程是学生强化思维分析的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事物现象的分析问题能力。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分析,构建地理知识间的思维导图(如图1),有助于学生知识架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对教与学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对教学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趋于逐步完善和成熟,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广大教师中将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传播,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现代以应用网络平台教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电子白板的应用操作较简单,且丰富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应用电子白板技术的背后,对教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能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就需要充分熟悉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把握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把握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反复分析、充分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点,结合学生动态学习过程调整知识“生成”状况,利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教学进程。
其次,课前需要收集教学用的丰富素材。教学资源与素材的充实程度,是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生成”知识结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达成度难以确定。教师要用丰富的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学生依据素材和已有地理经验完成互动学习,能否完成地理知识的深度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素材的组织和学生对教师设置问题的思维深度的深浅。但基于网络的交互平台为基础的教与学将会更深刻、更广泛地影响未来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长期主动学习中,培养探究学习的精神,发展地理思维,促进学习力深度发展。
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呢?
谈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许多老师都遭遇到了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时间少,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野外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等困境。诚然,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立志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者来说,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下面笔者就以我校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提升学生兴趣,精心选择课题
随着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加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周围环境的许多自然和人文现象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探索奥秘的兴趣。随着年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高中生视野较开阔,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能完满完成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长沙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可供考察的,紧密联系所学课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师适当利用周末时间和高二选修课的时间,在长沙市完全有可能成功地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所学课程为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重要依据。我校根据历年的经验积累,针对长沙市地方特点和地理学科体系,在高一至高二阶段实施了如下实践活动:高一上期实施进行月相观测、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的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高一下期进行洪灾成因实验分析、长沙市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上期进行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长沙市旅游资源的调查、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下期进行长沙市垃圾回收状况、对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的实践活动。这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即考虑了与教材基础知识的链接,也考虑到了长沙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各种状况,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内容,很容易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其中,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等是我校目前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
二、科学设计方案,充分准备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每一次的活动都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对科组老师进行分工,确定每一次活动的辅导老师人选,避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随意性。而每一次外出活动前,指导老师则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选择活动的基地、参加学生的人数、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程序、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及措施完成这些目标等等,并预先到课外活动基地进行联系及安排好活动的行程。多年来,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充分,我们每次均能圆满完成既定的学习和活动任务。
我们在决定组织岳麓山野外考察活动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考察内容和设计具体路线,我们高一地理组的老师提前了进行一次详细探查。
返校后,我们上网查找、到当地相关机构收集资料,再参照其他学校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和研究,我们详细制定了考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野外考察目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地方性野外考察资源特点。
(2)确定考察时间。活动时间一是要尽量选择在天气好、自然灾害少的时候;二是与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3)确定考察线路和点位。这次岳麓山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考察路线:爱晚亭 → 清风峡 → 蔡锷墓 → 黄兴墓 → 白鹤泉 → 麓山寺 → 响鼓岭 → 云麓宫 → 岳麓书院,考察内容分别为:考察内容:爱晚亭的背斜谷;清风峡的小背斜、沟谷地貌地点;从清风峡前往蔡锷墓、黄兴墓沿途考察岳麓山主要植被、土壤;白鹤泉附近的沉积岩层理观察、涌泉、啼笑岩小断崖;云麓宫、麓山寺、岳麓书院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带队老师自己要留意,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沿途是否有更典型的考察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更实处。这次考察当我们在从云麓宫返回半山亭的途中,一个老师发现了更大、更典型的背斜地貌,再一次把队员们引向“课堂”的深处。
(4)提醒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如相关教材、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照相机、放大镜、铁锤、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
(5)组织准备: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本次活动共组织高一4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6名。按教师分成六个队,各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老师工作。再将各小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在考察出发之前,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地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制定涉及安全保证、群体纪律等若干规章制度,向全体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宣读并要求全体师生必需严格遵守。
三、严密组织活动,有效融贯知识
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够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所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笔者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自来水厂的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不断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所遭受的伤痛,学生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野外考察有时需要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植物、水样等。在采集样品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要保护考察区域的环境。我们在岳麓山考察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质锤采集到部分红色砂岩标本。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采集了从上游自来水厂到下游渡口、排污口等处的水样。
野外观察虽然是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觉过程,但光靠观察和思考,仍不能全面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文地理事物的了解,光靠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访问和调查。才能得到一手的资料。老师要教育学生,以谦恭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向有关部门和有经验的人认真学习,征询意见或建议。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活动中,学生须巧妙地询问店铺的经营额,存在的经营问题等。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学生除向主管单位调查交通状况外还可向市民调查统计相关资料。在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可向工厂负责人询问厂选址的原因,也可向周边居民询问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等。
四、及时检测反馈,科学总结成果
由于野外考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获取的各项标本不可能都就地进行鉴定和研究,不少工作需要在室内进一步化验和鉴定,在野外记录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对野外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考察中绘制的各种图形进行整饰和清绘。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考察的内容作系统的综合分析,比较广泛使用的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考察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亦可根据考察活动所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同时教师要求全体成员全面总结这次活动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老师要认真批阅后进行分析和点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展示考察成果,还可张榜公布和表彰学生考察报告,这样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量长沙市经纬度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实验器材的选定、影长起始点的确定、容易错过实验时间等。笔者在学校操场除悉心指导学生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碰杆子,为什么我们在12点前后要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什么要缩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或直接导致错误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随堂检测,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更多了,这样的思考也更接近生活实际了。
何为“三案一体六循环”的教学模式
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
六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教育教学要求
1.三案要求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行、启发性和引导性。
教案:设计时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巩固案: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
2.具体环节教学要求
自学质疑环节: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交流展示环节: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互动探究环节: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矫正反馈环节: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
迁移应用环节: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案六环节”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三案”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节课的流程,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具备的。
学案的编写最为关键,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四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③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④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在课程标准中是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因此,学案的设计也要有它自身的特点。
以宇宙中的地球一课为例,首先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自学质疑部分的问题
1.宇宙中的天体有那些类型?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如何?
2.地球在太阳系中处在什么位置?
3.阅读太阳系行星的特征资料,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有那些?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那些?
6.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课标,对学生的自学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记下有疑问的问题填在我的疑问一栏。如:
[探究1]宇宙是由各种运动着的天体组成的物质世界。写出你曾经观测过的天体,说说你是如何识别它们的?结合课本“宇宙”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幅结构图,表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探究2]对地球而言,太阳是特别重要的天体。读课本“太阳系模式图”和“太阳结构图”了解太阳概况,完成下列要求: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探究3]阅读课本“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3)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探究4]比较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分析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有生命的行星是哪颗?说说你的理由
互动探究是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展示与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发现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如这一节学生出现问题主要是1.天体系统结构图中,认为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别;2.太阳系模式图漏掉小行星带,有的不知冥王星被降级;3.不能够区分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和条件等。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有的放矢。
矫正反馈这个环节,要通过几个小题的检测,发现错误,这一节我设计如下几个小题
1.目前,人类能探测到的宇宙范围被称为()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总星系 D.地月系
2.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有()
A.黑子 B.耀斑 C.磁暴 D.极光
4.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有()
A.太阳较稳定,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九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5.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使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不太大
6.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原因包括()
A.太阳很稳定,没有发生变化
B.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C.地球与其他行星自转方向一致
D.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这些小题要求当堂完成,凸显问题,及时矫正。
迁移应用是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巩固,我设计几个巩固练习如下:
1.读右图“天体系统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天体系统是由于距离相近的天体 、 所构成的。
(2)目前,人类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3)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则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4)太阳系中,地球轨道位于 轨道和轨道之间,距离太阳大约 千米。
(5)简述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2.(2004年上海卷)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每课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这样编写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郭华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探讨》
2.新编《地理课程目标》与《新课程实施细则》节选
3.2009-2010连云港市中小学“课程实施发展年”活动方案
4.朱志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月刊.帮助学生构建新学习模式
一、把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教材相整合
地理新教材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地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乐学、主动学,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把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选择课题时注重贴近生活
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它不仅决定着学生研究型学习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学生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乡王地理,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课题。
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和体验知识。因此,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乡土地理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且就在学生的身边。贴匠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熟知。乡土地理中许多问题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生对此的关注度比较高,兴趣也比较浓厚。因此,教师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联系身边实际和生活,发现并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地理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如天气变化和预报、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垃圾处理等课题。
2、对课题进行推敲,使其明确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凭自己的兴趣和感觉确定课题,容易出现目标不够明确、研究范围过大、内容过于空洞、主题过于抽象等问题。所以当学生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后,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分析其可行性。另外,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虽然目标明确,但是可行性小,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对课题稍做改动。
三、收集数据材料时注重方法指导
在确定课题之后,就需要确定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比如可开展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收集资料、开展课题的基本方法;展示一些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分小组进行辅导,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需要查询的资料和收集的数据、完成每一任务所要运用的方法等。
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第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要么对研究方法一无所知,要么收集信息时束手无策。在研究课题过程中需要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很多,获取的方法也很多,比如上图书馆查找、上网搜索、实地测量、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不同的数据获取的方法往往不同。因此,要重点教会学生懂得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一点明确了,制订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等环节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四、整理研究资料、数据时注重能力培养
在资料收集结束后,面对纷繁的资料和数据,学生必须具备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依据研究课题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取舍、合并,提炼到最需要、最有用的信息。
整理完资料和数据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为欠缺分析数据、驾驭材料、逻辑思维等方面能力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可能因研究方法和思路欠完善引起一系列问题。此时,学生常会失去信心,出现研究不认真、敷衍了事、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情况。对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帮助、指导,及时鼓励学生。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2、研究性学习应重过程,轻结果。
一、学科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师队伍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地理任课教师69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26名,初中任课教师43名。
就教师学历构成而言,高中任课教师中原本科教师25名,占96%,原专科教师1名,占4%;初中教师中原本科教师10名,占23%,原专科教师7名,占16%;初中教师中,有非专业专职教师10名,占23%,兼职教师16名,占38%。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高中教师队伍实力较强,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初中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年轻教师多,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大。
2.教师教学
鉴于我县学科教师构成的参差不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相差悬殊,学校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高中教师整体较好,A类课教师10人,B类课教师15人,C类课教师1人;A、B类教师间教学的主要差距在教学经验,个别教师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比较接近。初中教师整体问题突出,A类课教师10人,占24%;B类课教师23人,占52%;C类课教师10人,占24%,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差距较大。
3.学生学业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高中又与生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来讲,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县内比较来说,城区较好,乡镇较差。城乡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差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关性较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各校参差不齐,与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氛围、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相关。总的来讲,专业教师所教学生成绩好于兼职教师,城区校高于山区校。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分析
1.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1)学生活动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新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活动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此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总体上说来成效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兴致较高。尤其是初中课,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追求更加强烈,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较大的推进: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广大教师竟相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展示自己课改的效果,特别是希望通过音频、视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大量负载地理信息的景观图像、图表和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弥补学校地理教学资料的不足,达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和优势教师们认识较深,整合的意识较强,探索的积极性较高。
(3)教师对典型课例和新的教学方式学习、移植的意识较强,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较高:
在新教材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介绍了不少典型课例,推荐一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观摩了许多反映当前新理念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当前,教师们学习移植、实验实践、模仿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为高涨,这是课改初期必要的作法。也是符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的有效作法。教师们通过实验性的探索和体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并在运用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学中改,在改中悟,在参与中提高和进步。
(4)学科的教学特色有了较好的突出和体现:
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地图教学,即读图、用图、图像分析,以及通过地理资料分析、
案例分析和联系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目前教师们在地理图像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强的重视,对教材图像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讲解、分析、挖掘、应用的较为深入,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和实施的具体过程,图像教学的质量在逐渐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教师,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好图、用好图、分析好图。
(5)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的地理教材在抑制照本宣科方面起到了很好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然成为
备课的重要环节和上好课的前提。近年来,教师们在该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大,相互间的学习研讨交流也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此所下的功夫,花费的精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2.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层次,城区、乡校、山区学校间差距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的方面是:
(1)高中课堂教学在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未有大的突破,教师讲的比例依旧偏大。讲授课的启发、思维训练不突出,教学活动的效益性、体验性较差。初中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效果,活动的目的性、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控上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还欠深度,多数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弱,目前学科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讲教材教教材,至于该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稍差,钻研不多,缺乏整体教学意识,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仍较普遍,教学的基本定位较为局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未融洽整合,在多数课中还只是教具的的代用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料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初中的主要使用形式是景观图象的的展示,高中大多用来呈现资料和案例。比较来说,城近高中应用频繁,整合的效果明显,乡村学校使用率较低。
(4)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调动不够,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相对较好,初二年级课堂教学秩序相对较差,乡校高中学生学习动力和精神状态不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
(5)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初中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是制约学科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老问题,在当前课改中矛盾更加突显。不少非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底蕴不够,教材中有许多自己搞不懂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没有很好的体验和积累,教起学生来效果自然较差。这些教师尽管在组织活动方面还较擅长,但活动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是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
认真研究教材,要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兼顾、三位一体、统一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教师距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深入的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引发共鸣。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一是要用词准确,二是要把三维目标精练概括,即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体现什么教育观念等,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可体现性和可检测性。因此,加深教材研究的力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深思熟虑认真推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认真研究教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和多样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一批教学方式方法
的改革创新成果,需要我们尝试和借鉴。目前较为常用的案例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讲授法教学等。我们建议学科教师,在理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特别要提倡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切身体验和效果比较,积累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讲求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必须是为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即安排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活动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可以锻炼和训练那些能力,活动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只有这样寓意明确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实际性、可行性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少组织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型学生活动,重点在课堂中的短小活动上多做文章。
4.突出学科特色,细化图象教学,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图表的学科技能
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图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地图技能的培养讲求方法和程序,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副图象、图表制定相应的读图程序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学会和掌握图象中的颜色、线条、符号、数值、示例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什么现象或规律,说明什么问题,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要着重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归纳总结读图用图的技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明确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切入和安排,媒体呈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方案中要具体说明呈现的时机、内容、目的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要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6.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分析实际问题,要重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资料,加强专业的知识积淀,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变讲知识为用知识,变分析概念化程式化问题为耳闻目睹的实际性问题。
7.把好阶段质量关,强化单元检测、单元教学信息反馈、阶段查漏补缺,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学习问题的堆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找准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协助学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解决。
中学地理组
中学地理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是传授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合格人才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意义。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初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高中毕业会考说明是高中毕业会考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同时高考大纲也是重要的参考。
二、评价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
2.自主性原则:
评价过程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体验评价意图,约束个人行为。
3.学科性原则
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干知识内容制订评价项目。
4.发展性原则
评价力求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不以考试成绩的数学计量论高低,而以学习的发展进步为追求。
三、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
初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②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③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④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判断。
③常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建议:
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定量的评价;二为地理学习的态度、方法,为定性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
注:
学生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60%+平时课上提问、作业、作品等成绩40%
学生学期成绩100分=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10%+实践活动10%
学生学年成绩100分=上学期50%+下学期50%
附: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②填表题③读图解答题④资料分析题.
二、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满分为100分。其中,较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三、考试内容:
初一年级: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运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①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③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②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⑤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系。
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
3.聚落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区域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①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②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系。
③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④通过实例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⑦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附:学生实践活动:
一、为了推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被确定为地理初中考试的重要部分。
满分100分,按活动评价表项目操作评价。
延庆县地理科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表
评定项目分值评定标准
1064
参
与
表
现参加态度10积极主动一般被动参加
遵守纪律10自觉遵守一般不太严格
协作精神10团结协作一般融合性差
活动意识10尽心尽责有毅力一般责任心、毅力较差
活
动
能
力工作能力10较好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费劲
交往能力10善于言谈交往、做事大胆一般做事胆怯、不善表达
思考能力10勤于思考、肯钻研一般不爱动脑
实
践
效
果知识运用10联系并应用知识原理一般联系应用差
方法使用10正确、灵活、熟练一般使用有一定困难
任务完成10圆满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
二、实践活动要求:
⑴学生实践活动考察,由学校负责组织,由学科教研人员审核活动方案。
⑵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应留有相关的活动资料或档案,(如: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学生完成资料或录像等)以备抽查。
高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轨道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一单元)
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气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主要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二单元)
了解三大岩石和主要造岩矿物;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第三单元)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主要保护措施;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知识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第四单元)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四单元)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和防御灾害的措施;(第四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读太阳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解释和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
绘出二至日示意图,据图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一单元)
根据日地关系和地球运动现象,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简单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第二单元)
运用类比方法,比较气压带、风带特征;(第二单元)
联系实际问题或现象,说明气候因素对地区气候的影响;(第二单元)
能够在野外观察地貌、简单地质构造、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第三单元)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三单元)
运用图表说明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变化规律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第三单元)
从气候、交通、通信等主要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考查为主)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单元)
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第二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第四单元)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第四单元)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农业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第五单元)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了解不同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特点;(第五单元)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单元)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第七单元)
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理解电子通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单元)
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七单元)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和特点;(第七单元)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了解环境的破坏程度急对人类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八单元)
理解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八单元)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第八单元)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途径和措施;(第八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1.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第五单元)
2.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别给予评价;(第五单元)
3.根据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和商业网点的趣味因素;(第七单元)
4.调查本地商业网点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第七单元)
5.调查本地乡镇、农村的发展状况;(第六单元)
6.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7.根据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于后果;(第八单元)
8.结合当地环境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八单元)
9.结合实际问题,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1.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第五单元)
2.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八单元)
3.努力规范自己行为培养对环境的负责行为;(第八单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1.了解人口发展、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了解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途径;
4.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
5.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背景;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意义;了解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阅读并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第一单元)
根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关系图;(第一单元)
从交通、经济、文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乡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调查本地城市功能分区状况;绘制本地城市规划图;(第二单元)
阅读文化传播、文化扩散图,分析传播扩散的途径、特点;(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单元)
收集资料,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五单元)
分析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的案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前景;(第六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树立正确的人口数量和素质观念;(第一单元)
正确的认识城市分布间的内在规律性;(第二单元)
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同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旅游审美观,养成良好的旅游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真挚的爱国热情;(第四单元)
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合作竞争观念、和平发展观念;(第五单元)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我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特征;
理解国土整治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了解现代国土整治现代技术的应用;
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山区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新区的开发的原因、条件和措施;了解河流综合治理、农业低产田的改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海域的开发、条件、意义;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用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调查本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提高对国土整治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树立积极改造自然的意识,提高对改造自然应以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评价与监控方式
试卷考查方式
1.单元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80%,中20%;
2.学期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70%,中20%,较难10%;
3.阶段检测:(会考模拟)试题难度分配:易60%,中20%,较难:20%;
活动考查方式
1.作业考查:作业评判、知识系统整理、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