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管理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危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给我国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抗住了这场“洪流”的侵袭,并继续健康平稳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企业为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排除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应对措施。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利润源泉
传统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企业的财富中心是知识和知识产权。蓝色巨人IBM2001年共获得3411项专利,其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实施获得的权利金收入更是高达17亿美元,占IBM年度税前收益(81亿美元)的将近1/5,如果通过产品销售赚到相等的金额,则相当于额外销售出160亿美元的产品。微软也明确宣称,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就是版权。可见,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源泉之一。
2、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是累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比如:吉利(Gillette)透过专利分析,将刮胡刀核心技术申请了35项专利保护,成功筑起一道绵密的防护网,阻绝了竞争者的市场进入。此为成功结合专利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典范。再如:英国最大的格兰素(GLAXO)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特效胃药雷尼替丁(ZANTAL)每年为其带来10亿英镑的收入。1997年7月,当其在美国的专利到期后,不到半年时间,在全球的销售额急降33%。创建于1978年的格兰仕集团凭借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强化科研与技术,发展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媒体、专家誉为“格兰仕奇迹”。这些体现了知识产权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表现。
3、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投资组合
对于新兴的公司而言,知识产权可能还是其获得风险资本青睐的一个重要筹码。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直接提高企业现有知识产权的收益。如今年第二届专利周,全国范围内共成交项目178项,成交金额人民币54.8亿元,美元1200万。另有300项技术达成意向,意向成交额5.1亿元。如此高额的成交量表明,企业可以凭借专利授权、转让、合作等手段来赚取利润。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现状
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技术、资本和市场仍处于,特别是很多企业存在“有制造无创造、有创造无产权”的现象,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众多企业在此次经济危机的突袭下应对无措,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是破产倒闭。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种种问题,并且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形成合围的策略仍缺乏应有的冷静和思考,没有充分注意到自身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的潜在危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少设置专门知识产权部门,安排知识产权专职人员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忽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企业一直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不愿在核心技术领域投资,进行自主研发,更没有及时地将技术专利化、将专利标准化、将标准许可化;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还依赖于进口,然后再进行重复组装、走仿制老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技术的严重不足,导致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总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情况堪忧。
三、经济危机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应对
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经济危机的震荡将给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企业将经历其发展进程中的“冬天”。企业要想破除此次危机的魔咒并成功实现飞跃发展,就必须对企业本身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知识产权战略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1、及时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混乱。在经济危机中企业一般都会减少投资,节约开支。所以,企业可以利用空隙,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的知识产权现状,诸如企业商标、专利、著作权拥有状况、保护程度;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管理状况、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等。2、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的运转有赖于科学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在上述梳理自身知识产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型企业可以仿照IBM、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类处理所有与企业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布图设计保护、商业秘密及其他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中小企业可以依其规模成立适合其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同时,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
(1)与其相适应的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诸如专利管理、商标管理、著作权管理、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
(2)应知识产权研发和利用需要,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内部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如企业员工关于智力成果归属、员工的保密义务、相关人员的竟业禁止义务以及员工奖惩制度等、对外许可使用、转让相关知识产权的合同管理制度等;
(3)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对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能力;
(4)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奖励制度;
(5)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制定规范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度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使企业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确立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申请战略、管理战略、经营战略、诉讼战略、保护战略、涉外战略等。
4、积极运用专利保护战略
专利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三位于一体的产物,企业专利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有其独到的功能和作用,是企业其他任何战略或规划不能替代的。在前述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专利战略模式。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适合进攻性专利战略,企业积极主动地将开发出来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利用专利权保护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而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企业适合防御型专利战略,即采取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竞争被动地位。
5、积极实施企业商标战略
由于商标注册申请的周期较长,现阶段企业在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和确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企业商标注册申请,以便在金融危机缓解的时候,正好使用已注册的商标进行企业经营。此番经济危机的来袭,已经使企业认识到沿海大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是其“低价策略”和“贴牌”战略的恶果,因此必须积极实施商标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对国外市场的渗透并最终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6、妥善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秘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明确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确定商业秘密的等级;落实保密措施;与商业秘密接触人或潜在接触人订立商业秘密协议;制止商业秘密侵害行为等。
7、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维权
经济危机下企业在倾向于缩减开支,减少投资。因此,对于那些知识产权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来讲,可以针对市场中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积极的维权,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关键词:彩色报告模式;核心层信息;模糊评价;定性描述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10-02
一、知识资产信息披露思路
(一)会计报告需提供知识资产信息
会计报告是随着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早期的会计报告主要是以账簿形式直接报告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促生了会计报表形式,并依次经历了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阶段、以损益表为中心阶段和两表并重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中心、表外披露为补充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得企业各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发生了变化。财务资源所有者地位相对削弱,知识资源所有者地位提高,甚至通过博弈获得了企业所有权,和传统的所有者共同参与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新的经济背景要求会计报告模式变革,而知识资产相关信息的披露将是会计报告改革的核心。
(二)知识资产信息披露原则
Wallman(1996)为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彩色报告模式”。知识资产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彩色报告模式”的思想,对知识资产有关信息进行多层次的披露。首先,对于知识资产中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可计量的组成部分,属于核心信息层,应尽量将其纳入报表中予以反映,如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因此,应对现行的会计报表进行改进,增加有关知识资产的内容。其次,对于知识资产中难以符合货币性计量要求的部分,如基础结构资产,可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手段来披露;对于核心信息层,也可以用非货币性的评价和描述作为补充。
二、表内揭示知识资产核心层信息
(一)改革资产负债表,增加知识资产内容
1.资产负债表左端的改进。首先,删掉现行报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相应在“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两项目之间增加“知识资产”项目;将“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改为“其他长期资产”。其次,在“知识资产”项目下,再增设“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市场资产”三个细目。
2.资产负债表右端的改进。首先,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股利”下增设“应付利润”项目;长期负债中的“长期应付款”项目下增设“应付人力资源款”细目。其次,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项目改为“所有者权益(或股东及劳动者权益)”;同时,在“实收资本”项目下增设“人力资本”项目。经过改革后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如表1所示。
(二)改进利润表,增加有关知识资产费用信息
首先,在现行利润表中的“营业费用”之前增设“人力费用”项目。其次,在三项期间费用下增设有关知识资产费用的细目:(1)在“营业费用”下增设“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产备抵”和“知识产权资产摊销”等细目;(2)在“管理费用”下增设“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产备抵”、“知识产权资产研究支出”、“知识产权资产开发失败准备”和“市场资产减值准备”等细目。经过改革后的利润表格式如表2所示。
三、增加报表附注信息量
对于不能在报表内反映的知识资产,利用报表附注披露有关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同时,报表附注对于表内知识资产的理解也是必要的补充。披露方式包括两种:模糊评价和定性描述。
(一)人力资产信息的表外披露
企业应该在以下方面披露人力资产相关信息,它们与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共同构成了人力资产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框架:(1)企业雇员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及部门分布、雇员年龄分布、雇员受教育水平分布、按职业类别划分的工资类别和水平。(2)企业雇员教育支出状况信息,主要包括雇员的培训计划及覆盖面、培训及受教育时间、企业教育成本。(3)企业雇员工作状况信息,主要包括加班情况、病假和其他缺勤情况、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相互合作态度及能力、独立工作能力。(4)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信息,主要包括雇员对经营管理理念及政策的认同和评价、雇员间相互交流情况、上下级的沟通情况、部门之间沟通情况。(5)潜在变动分析信息,主要包括未来重大或有人力资产变动情况、未来严重偏离预期情况分析。
(二)知识产权信息的表外披露
企业应在以下方面披露知识产权资产相关信息,它们与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资产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框架:(1)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包括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寿命、新产品比重、产品投产率、技术附加值率。(2)知识产权信息,包括产品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版权(著作权)、其他技术优势。(3)产品生产经营能力信息,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产品市场迎合度、产品年生产规模、市场容量的适应性、产品销售利润增长能力。(4)产品和服务水平信息,包括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主导产品质量、主导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能力、产品售后信息反馈能力。
(三)市场资产信息的表外披露
企业应在以下方面披露市场资产相关信息,它们与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资产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框架:(1)企业营销投入信息,包括销售渠道、客户投资。(2)企业形象信息,包括美誉度、优质产品率、客户满意度。(3)企业的品牌信息,包括品牌的价值、品牌信赖度、品牌知名度。(4)客户信息,包括销售额增长率、市场份额、忠实客户(即中长期客户)比例。(5)商业合作信息,包括合作成功率、公共关系投资。(6)企业在其他行业中的地位信息,包括企业在金融界的声誉、利税增长率、股东投资回报率、客观政策环境、守法经营度、与供应商的关系、有利合同。
(四)关于基础结构资产信息披露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分类号]G322.2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 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 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 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 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 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 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 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 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
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 Innovation 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 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 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 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 Office 0f Technology 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 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 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 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 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 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Innovation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Office0fTechnology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抽样的方式选择一定数量的浙江中小企业(企业的选择依据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中规定的大中小企业划分办法为选取标准),然后对每个选中的企业进行单独成本管理状况评价。对单个企业成本管理状况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基于功能实现的成本管理状况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指标设置详见田茂华(2009)一文《基于功能实现的企业成本管理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最后,在单个企业评价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浙江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调查问卷设计分为如下两种:
一种是对成本管理的各项功能对成本管理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即各项功能的权重调查。
另一种是浙江中小企业内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的各项功能实现情况的定性判断的调查。
成本管理功能权重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级功能指标的权重和二级功能指标的权重。
一级功能指标主要有3项,具体如下:
核算功能;
决策功能;
控制功能。
二级功能指标中核算功能的有4项,具体为:
成本核算方法合适性;
成本信息生成时间及时性;
期末成本信息的调整度;
开支范围的合规性。
决策功能有8项,具体为:
把握准确的历史成本资料;
把握经济信息;
把握技术经济因素;
预测的方法适用性和范围;
决策方法;
决策的范围;
决策可行度;
决策的功效。
控制功能有6项,具体为:
成本计划的编制;
成本信息反馈;
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控制的范围;
成本控制标准的科学性以及成本考核的有效性。
要求对各功能的权重给出数值,用小数表示,每一类权重之和要等于1。对成本管理功能实现情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调查对象对其企业成本管理功能实现情况的定性判断。
调查方式针对两种调查内容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对于成本管理功能权重的调查采用特尔斐法,调查时间为2008年5~7月,调查对象选择十名以上具有丰富成本管理经验的专家对成本管理的各项功能的相对权重进行独立评判。获得最终权重采用两轮评判方式,即第一次专家的评判结果获得后,算出平均值后反馈给各个专家后,专家进行二次评判,二次评判结果进行平均后即为所获得的评价因素的相对权重。
对成本管理功能实现情况的调查采用实地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09年7~9月,调查地点为以浙江11个地级市为选择区域,调查对象为所选区域的企业和企业的相关人员,主要为企业的会计部门人员、财务部门人员、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外部审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领导等10人以上(最后从中随机选择10人的评价结果),由他们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功能实现状况的二级评判指标进行模糊评价。
二、调查结果
成本管理基本功能对成本管理状况影响度的调查(权重调查)经10位成本管理专家进行评判,分别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其结果如表1。对成本管理的功能实现状况的调查,选择了110家中小企业,发放问卷1240份,最后可进行成本管理综合评价的企业数为76家,即有效问卷为760份。该项调查,按最大隶属原则判断得出结果如表2,按加权平均原则判断得出结果如表3。
三、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成本核算功能实现状况满意度调查中,从最大隶属原则角度看76家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核算功能实现的满意度评价值为优(好)的有3家,较优(较好)为10家,一般为40家,较差有19家,差有4家,分别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3.95%、13.16%、52.63%、25%和5.26%。评价值集中于一般,在一般以下(包括一般)的企业有63家,占82.89%,优只有3家。从这些调查计算的数据显示企业成本核算功能实现情况的满意度并不高,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从加权平均法角度看,对成本核算功能评分高于80%(包括80%)的企业有3家,评分介于80%和70%(包括70%)的有10家,介于70%和60%(包括60%)的有21家,小于60%的有4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5%、13.16%、27.63%和55.26%。对成本核算功能总体评分低于60%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55.26%,如果以70%为界则达到82.89%。从加权平均原则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人员对成本核算功能的评价分值并不高。
对于成本决策功能实现状况满意度调查中,从最大隶属原则角度看,在76家企业中,成本管理的决策功能实现的满意度评价值为优(好)的有1家,较优(较好)为7家,一般为33家,较差有24家,差有11家,分别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1.32%、9.21%、43.42%、31.58%和14.57%。评价值集中于一般,占总企业数的43.42%,在一般以下(包括一般)的企业有68家,占89.57%,一般以上只有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0.53%。更有31.58%和14.57%的企业对决策功能实现程度的评价处于较差和差,从这些调查计算的数据可见企业成本决策功能实现情况的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决策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从加权平均法角度看,对成本决策功能评分高于80%(包括80%)的企业有1家,评分介于80%和70%(包括70%)的有4家,介于70%和60%(包括60%)的有17家,小于60%的有5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32%、5.26%、22.37%和71.05%,可见对成本决策功能总体评分低于及格水平(达到60%为及格水平的话)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1.05%。从加权平均原则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人员对成本决策功能的评价分值并不高,说明大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决策功能并未实现应有的功能。
对于成本控制功能实现状况满意度调查中,从最大隶属原则角度看,在76家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控制功能实现的满意度评价值为优(好)的有2家,较优(较好)为8家,一般为36家,较差有24家,差有6家,分别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2.63%、10.53%、47.37%、31.58%和7.89%。评价值集中于一般,占总企业数的47.37%,在一般以下(包括一般)的企业有66家,占86.84%,一般以上也只有10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3.16%。31.58%和14.57%的企业对控制功能实现程度的评价处于较差和差,说明不少企业的成本控制功能实现状况让企业相当不满意。
从这些调查计算的数据可见企业成本控制功能实现情况的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功能也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从加权平均法角度看,对成本控制功能评分高于80%(包括80%)的企业有2家,评分介于80%和70%(包括70%)的有6家,介于70%和60%(包括60%)的有19家,小于60%的有49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63%、7.89%、25%和64.47%,可见对成本控制功能总体评分低于及格水平(达到60%为及格水平的话)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64.47%。从加权平均原则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人员对成本控制功能的评价分值并不高,说明大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功能并未实现应有的功能。
总体来看,从功能实现角度对浙江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满意度不高。从最大隶属原则角度来看,有效调查的76家企业中,评价为一般的企业有37家,较差为23家,差为6家,优(好)和较优(较好)分别为2家和8家,所占比例分别为48.68%、30.26%、7.9%、2.63和10.53%。综合评价在一般以下的企业占到总企业数的86.84%,达66家,这充分显示大多数企业对自己目前的成本管理功能实现状况并不满意,说明浙江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并不能很好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按加权平均原则评判,如果对成本管理功能实现状况完全满意用100%表示,则在所调查的76家中小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有2家,大于等于70%而小于80%的企业有5家,大于等于60%而小于70%的企业有17家,小于60%的企业有5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63%、6.58%、22.37%、68.42%。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企业成本管理相关人员对企业成本管理功能的满意度68.42%的给分低于60%,如果以70%为界来看,则达到90.79%,即90.79%的企业对自己成本管理的功能实现情况给分均低于70%,也充分说明浙江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状况处于一个尚不能满足成本管理基本要求的境地。
参考文献:
[1]田茂华:《基于功能实现的企业成本管理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2]黄本笑、范如国:《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策:一是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二是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三是坚持依法治档,注重监管方式。四是拓展管理范围,推行多元模式。
1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
从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晋江市了解的情况和河南开封市非公有制企业档案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大致可归结为两点。
1.1我国民企档案工作处于自发的状态,部分企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据笔者对福建省晋江市的恒安纸业集团、亲亲食品集团、七匹狼集团、凤竹集团、福马食品集团等1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均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工作,特别是凤竹、七匹狼和恒安三家集团公司的档案工作虽然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恒安集团公司因已在香港上市,注重汲取和采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凤竹集团公司在国内上市,许多档案业务在借鉴国企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发展,其档案管理已通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验收。七匹狼集团则采用与国企截然不同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而据河南开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82家企业中,已开展档案工作的6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83%;尚未开展档案工作的10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2%;未说明是否开展档案工作的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5%。库房、档案专用设备的设置情况也较好,在调查的企业中,明确有档案库房的占90%,未说明库房情况的只占10%。这些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为加工业、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行业。这说明当前民营企业对于开展档案工作已有相当的自觉性和发展水平。
1.2民营企业的整体档案管理呈橄榄形状,水平不均衡。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好于规模小的企业,明星企业好于一般企业,创立时间长的企业好于创立时间短的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好于效益差的企业。从开封市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展,已开展档案工作企业的比例数量也随之上升,显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产情况对档案工作有非常直接与重要的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未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比例很少,仅占12%,加上未说明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也仅有20%,而档案管理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示范企业也是少数,所以,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整体的档案管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水平不均衡。我们业界一些学者将当前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状况,分为四个类型。一是“重视型”。档案工作被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专门的宽敞的库房和档案人员办公室,档案阅览室;有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设施设备齐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文件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保管科学、利用见效。其中,少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甚至通过了国家级标准的验收。二是“上进型”。企业主有一定的档案意识,配备了档案兼职人员,设置了档案室,也开展了一定的档案工作,但档案人员素质不高,兼职过多,档案工作未能有效地全面开展起来,档案的效益也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随意型”。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还不够强,对档案工作的关注还不到位,急需用时强调要管一管,平时对档案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无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只是办公室、行政部或相关部门的一个末位的工作。工作随意性较大。四是“不管型”。企业主没有档案意识,企业一些重要证件、核心文件零散地放在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手里,档案管理处于“三不管”和“五无”的状态,即“档案部门不管、工商部门不管、企业主自己不管;无机构、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这种类型在小型企业中比较多见。
从我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出现的这两种状况中可以看出,以往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民企档案工作总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的看法是片面的,是认识上的一处误区。福建省晋江市和河南省开封市这一南一北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窥见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国际市场的博奕中,已逐步成熟起来,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被不断唤醒,特别是一些规模企业,明星企业的老总们,对档案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福建凤竹集团公司年产值5亿多元,利税9400多万元,是全国同行业的明星企业,该公司陈澄清董事长认为档案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档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提升取决于企业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他除亲自带队到晋江、泉州市档案局争取业务上的支持外,并经常过问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财、物问题,公司早在1991年档案管理就通过省级先进标准的验收,2001年通过了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二级”评审。目前,有2名专职档案人员,并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档案管理网络,有1个综合档案室和4个档案分室,档案在公司上市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凤竹公司并非只是我国民营档案管理的一叶“诺亚方舟”。很多规模~,Ak的企业主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案意识,在实践中认识到档案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核心资源,并已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但没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其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档案工作的大多数为小型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心态复杂,认为档案室工作增加小企业的负担,怕在外部人员的指导下泄露商业秘密,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在认识上把建档工作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这其中与档案部门的宣传与服务的缺失不无关系。所以,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当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对策
2.1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主的档案意识是决定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树立企业的档案观,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一是管理意识引导。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没有很好的管理。民营经济要想在“二次创业”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无管理的经营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此,企业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只有加强管理,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民营企业的档案意识也只有植根于宏观管理观念的土壤,才可能生长发育。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档案又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忽视档案工作,民营经济的管理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企业主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忽视企业的档案工作呢?二是逆向思维引导。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正确估计出档案到底为企业产生了多大的直接效益,但却能从反面告诉企业主,滞后的档案工作必定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所谓“短板”是指决定整体效益的关键制约因素,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留下致命的管理漏洞,滞后的档案工作就会成为制约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民营企业在决策上的特点使它在投入和自身建设中具有排他心理,因而档案部门不能一味地急于去作正面的宣传灌输,有时可以从侧面、甚至反面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激发民营企业的建档热情。
2.2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单靠面上的简单宣传不行,靠行政的强制手段也不行,只有通过提供及时的档案法规信息、通过加强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组织,向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以便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国家档案局正在抓紧制定《企业档案业务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印发,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也可参照。同时,应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工作协会的作用,利用协会,提升自律能力,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座谈、交流,充分利用这一民间组织与档案行政部门联系、沟通、传递需求信息,使之在民营企业与档案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于它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成员从民营企业内部具有较强档案意识的人员中产生,因而既能代表民营企业利益,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又具有较高的档案工作热情,并能较好地领会档案部门的专业意图,能起到较好的沟通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该放手时应放手,将不堪之责依托于各类民间组织。档案部门为民企提供服务,应更多地注重于宏观上政策与技术的引导,而不应拘泥于繁重而不现实的具体业务环节,要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出一些新路子、新方法:一是充分运用档案网站的传播优势,开辟内容丰富、信息新颖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专栏。传播最新的法规、标准,传播先进经验,成功作法,同时,与新闻单位联手,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普及档案知识:二是有针对性地编写业务指导材料和工作指南,送发到各有关企业,指导建立档案工作;三是根据民营企业的意愿,为企业培养档案人员和招聘选拔档案人才:四是积极推进档案中介组织服务,如档案事务所、托管中心等。档案事务所主要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服务和档案整理服务。可根据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的特点,分类组织档案业务咨询服务。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从基础业务开始,包括文书处理程序、归档范围、立卷标准、分类编目、上架排列、检索利用、安全保管、统计反馈等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等形式为企业释难解惑:成立档案托管中心,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与企业签订托管协议双方签订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接受私营企业各种文件资料的整理、代管、提供利用等“一条龙”服务。彻底将小型民营企业从档案管理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档案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针对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过多、工作繁重的特点,档案部门可以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档案人员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创新文化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中国的企业必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这是不少企业家所刻意追求的一种竞争意境和能力提升目标。然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不可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结构、技术支撑点和文化背景之上, 并通过市场化的有效运作,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企业的组织能力。如果说, 经济现代化的本质即文化创新, 必须有文化力支撑的话, 那么,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也是如此, 缺乏文化底蕴同样一事无成。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创新文化研究起步较晚, 1998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首次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国务院2006年编制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首次将“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列为一个独立专题。该专题组组长王渝生认为, 当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主要表现为: 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占据了主导地位; “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科技工作者的行为模式; 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有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界创新文化建设也处在初始阶段,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观念淡薄。目前多数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引进, 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匮乏, 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 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据有关资料显示,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 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发明专利, 恰恰说明企业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持。
2、企业创新人才稀缺, 技术创新的能力差。从创新人才看, 目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1人, 而美国为56人, 经合组织( ORCD )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7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尖端人才奇缺。从研发机构看, 2003年,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25% , 有研发活动的约占43% ,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差距很大。
3、中国鼓励企业创新的体制尚未形成了市场竞争是企业培育创新文化和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而国家营造的良好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则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很不完善, 支持的力度太小; 国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对企业重大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很少。从总体上讲, 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这是影响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4、创新风险意识差。有很多企业因为惧怕创新带来的风险, 只把创新作为口号, 安于现状。这在一些垄断型的行业及某些国有企业比较常见。
企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建设状况不符合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企业亟待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从而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
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够。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创新的总体思路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企业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创造与宣传、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上下功夫,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社会化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具体对策有:
1、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纵观各国企业文化,无一不具有本国特色。这是由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深刻原因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但是,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却是不能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如果把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美、日等国作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等。因此,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照搬套用国外的企业文化,要在考虑了自身面对的民族文化背景、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目标、企业组织模式等基础上借鉴美国、日本、西欧、朝国等国家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创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产品运营阶段、资本运营阶段和品牌运营阶段。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已经进入品牌运营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进行企业文化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产品的总体水平不高,除了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开发和设计投入不够。过去我们搞产品经济,面对卖方市场,许多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自然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及企业名牌的创造,企业形象的宣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强烈冲击。我们在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经验。日本企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十分重视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据统计,1965年至1981年日本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增加2111亿日元,平均增长率为182%,远远高出同期美国69%、英国73%、法国62%。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率1987 年度全产业平均为25%,而大企业尤为重视,本田公司为41%,松下电器为57%,日立制作所为92%,日本电器公司高达113%。”日本企业每年有上万种新设计的产品投产,他们用6个月开发新产品、进行设计活动,3个月组织生产,1个月销售。这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新产品的设计是一门集现代科技、文化、艺术和管理为一体的新兴应用学科,它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和艺术的角度对某种特定物质对象进行构思创造,使企业设计和生产出优质、美观、舒适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在消费物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文化价值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树立起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人说,当今时代已进入产品设计的时代。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说:“十五年前各个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设计上竞争”。如今,许多国家已把工业设计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因此,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以名牌产品创造为中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产品的设计、名牌创造和宣传都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创中国名牌,创国际名牌。
3、立足于企业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建设崭新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要求。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新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将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冲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束缚,抛弃陈旧过时的企业管理价值观,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确立现代企业经营价值观,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塑造企业文化必须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必须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大目标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相适应。因此,重新塑造的企业文化必须体现七大意识和五大精神。七大意识是:现代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五大精神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面向顾客的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冒险精神。从而,使塑造的企业文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一个最大特性就是个体性,强调的是“我们会成功,因为我们与众不同”。这就要求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管理状况和职工素质特点,提炼和概括出反映企业特色、并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的实际,不能为企业广大职工所认同。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甚至阻碍企业生产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实际状况决定了我们在重新塑造企业文化时,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
4、站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中国目前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且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面对这一趋势以及这一趋势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1)在企业文化的功能创新上,要由管理手段层面向企业文化力的培育方面转化,为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服务。(2)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上,由过去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转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在企业文化内涵的创新方面,由单一的内涵向多元化的内涵转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全体职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又要有包容性,包容多元文化,使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3)在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把内在的文化建设,如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企业精神等与企业的外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拓展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社会服务、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多个方面,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把企业内在的文化素质与外在的企业形象树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建强.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探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06(06)
[2] 王理珩.关于打造先进企业文化战略的思考[J]. 中国核工业. 2007(03)
根据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仅有不足10年的历史,而循环经济发展得到政府重视和扶植的时间也尚短,银行也正在对于此类业务进行不断探索,这给行业和企业的信用风险评定增加了难度,如何将银行信用管理风险与循环经济行业领域特性风险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规避金融风险,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循环经济领域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缺失加之循环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含量要求高、投资周期长、规模大、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风险评定的难度,商业银行现有风险评定系统缺乏专业性,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能够适应循环经济集约化增长方式的专项评定指标系统,所以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的银行信贷,虽在企业授信模式方面有所突破,但缺乏有效的、整体性的、专业的财务分析环节,从而导致授信风险增加,限制了行业整体的融资规模。
2供应链融资在循环经济领域实施过程中的现状
2.1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金融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信用风险,由于循环经济领域大规模的信用交易金额,其信用风险防控难度也逐步提高。就我国现行银行已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产品和风险研究理论来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多从金融业务的模式设计和运作分析上展开,尚未有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
2.2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单一
供应链融资着重考核企业单笔交易的真实背景,淡化了受信企业的行业规模、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财务分析,但仍然是主要依赖于一家核心企业展开,形成经济合作,银行投入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的支配权也主要由核心企业控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享受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核心大企业,而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依旧面临融资困难的瓶颈,产业集群效应并没有波及中小企业的利益链条,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2.3适应循环经济领域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较少
目前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服务于较为成熟的行业领域,比如钢铁、汽车、煤炭行业,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多在企业生产销售等主流业务环节,而对企业产销过程中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处理、企业周边环境资源改善等环节介入较少,如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大气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等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中,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适应相应项目发展的金融服务品种也相当有限,循环经济产业特征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特性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供应链金融产品在循环经济领域发展的障碍。
3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
3.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参照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综合素质、经营运营能力、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补偿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如中国银行、发展银行客户信用等级测评表包括基本指标,即偿债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评议指标,即信誉状况、管理水平、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等。[1]”在银行信贷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银行主要考量的是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审计情况,企业给银行的抵押物价值评定等因素,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具有“多元化参与主体、封闭化资金流动、强调动产担保物”等一系列特征,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取代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考核,淡化了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针对单笔业务进行授信,采用“主体+债项+四项指标”的评级方法,根据单笔授信业务的实时数据更新授信企业等级。其中“主体评级”是指核心融资企业资质的评级;“债项评级”则是指对特定债务项目信用风险的评级,“四项指标”主要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企业集群运营指标等,其具体阐述如下:
(1)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主要考核核心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和所有者权益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静态数据判断核心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此指标侧重于对银行传统信贷融资模式考核指标的评定。
(2)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指标,主要是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方资质的评定与审核,虽然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体仍为核心大企业,但作为产业链成员的中小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产业集群的整体交易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随着中小企业的单笔交易质量的数据变动,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关联方中小企业的资质评定。
(3)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包括质物账款指标和应收账款指标。“融资项下,银行对交易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授信,如果受信人违约,银行可以将交易资产变现弥补损失。如果企业采用融通仓、保兑仓融资业务”[2],银行需要重点考虑质物变现能力和价格的变动性,如果是应收账款融资,银行还需考虑企业退货记录情况、应收账款账期和受信人坏账损失率等因素。
(4)企业集群运营指标,将整个供应链企业集群视为一个经济体,分析企业集群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集群运营指标是银行对融资集团整体指标的综合评定,全面深入系统地综合考量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营运状况,避免以偏概全,减少由于针对供应链单一企业信息审核结果不理想而造成的整个供应链融资的损失。“主体+债项+四项指标”评级审核制度体系可以使银行有效规避融资风险,合理规划融资程序,有序整合金融资源,为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定提供制度保障。
3.2促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的产业转型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转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产业。银行开发供应链服务产品新品种,促进为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的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降低准入门槛,同时创新“仓单质押贷款、保理保函和信用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7]等融资产品的种类;开发知识产权融资业务,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办并推广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自主品牌的投资力度,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清洁生产、环境改善、废物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3]。随着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逐渐发展壮大,我国银行业界的竞争压力也愈发沉重,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新型运作模式,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突破口。针对投资项目,应将投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高新技术领域,来保持银行业务利润增长,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减少单位资金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收入。应把投资的重点由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转向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也避免了与大型企业融资谈判难,银行贷款利率提高难的问题,更新银企的合作模式,规范银行资金流向,均衡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3.3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对能够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品种的开发,同时推进循环经济资产的证券化。
(1)分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金,对社会公开募集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开放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全国性大型公共事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财政和国家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而地方发展本地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或吸纳长期性社会资金,如罚没环境污染的违规费用、社保基金或吸收民间投资等,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两条融资渠道并行,但资金规模相差甚远,如何能更有效地充分利用吸纳资金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渠道之间建立纵向的转移支付体制,以确保地方发展循环经济资金的不足问题。
(2)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基金品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得以保障,所以,应增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基金的品种,可以调用部分企业缴纳的环保费用融入技术创新基金账户,从而弥补企业在技术创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鼓励企业大胆研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创立特殊品种的金融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带头提供政策导向,由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政策和收益并行的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的高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过程创造安全畅通的交易环境。
2010年11月15日,海关总署第197号令,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或“《办法》”)。《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之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于2008年以海关总署令第170号,以下简称“原《办法》”)将同时废止。
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海关面临业务量日益增长但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以及严密监管任务与高效运作要求的双重矛盾。为提高监管效率,海关逐步将管理方式由以货物为管理单元转变为以企业为管理单元。同时为了与世界海关组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的“经认证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为AEO)制度进一步接轨,保障进出口贸易安全与便利,海关需要实施更加科学的企业分类管理。新《办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修订出台的。
概况及主要修订内容
《办法》适用于在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
与原《办法》一致的是,根据适用企业的法律规章遵从度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海关监管、统计记录等条件,企业在新《办法》下仍将被海关划分为AA、A、B、C、D五个管理类别,并适用相应的差别管理措施。其中AA类和A类企业适用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AA类企业可适用更低的查验率,且海关可能指派专人负责协调解决企业的关务疑难事宜),B类企业适用常规管理措施,C类和D类企业适用严密监管措施。
企业管理类别上调需由企业向海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AA类、A类企业的认定需由直属海关批准,且AA类企业的认定一般须通过海关的稽查验证。企业管理类别下调则由海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作出决定。
本次修订涉及30多处,主要对各个管理类别的评定标准进行了有利于企业的调整,其中的显著变化包括:
在原《办法》中,A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上一年度进出口总值需达到3000万美元(中西部1000万美元)以上。
新《办法》降低了对A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进出口总值要求,规定其达到A类进出口总值限额(即50万美元)即可。
在原《办法》中,AA类、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上一年度进出口报关差错率都需保持在3%以下。
新《办法》将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上年进出口报关差错率上限上调到5%。
在原《办法》中,罚款额在人民币1万元以下的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不作为企业分类管理评定记录。
新《办法》将上述额度由1万元调高到了3万元。
如下表所示,新《办法》缩小了适用C类管理类别的进出口收发货人范围:
除上述变化以外,新《办法》还增加了在报关企业分类认定中,需对该企业是否就货物侵犯知识产权尽合理审查义务进行考察的规定,《办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适用类别的评审程序。
评论与建议
AA类、A类企业通常可享受以下便捷通关措施:
优先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业务现场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放行
非工作时间加急通关
上门查验
提前报关
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或不实行保证金台账制度
优先办理加工贸易备案、核销、变更等手续等
同时根据2010年8月27日生效的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56号(《关于深化分类通关改革》),在试点海关(包括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青岛、广州、深圳、拱北、黄埔、江门海关)范围内,AA类和A类的进出口企业和报关企业,经海关批准可以在货物放行后再提交相关的纸质报关单证。
实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惯例。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了《提高银行透明度》、《披露信贷风险的最佳做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文件,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和方式进行了规范。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于1987年了第12号联邦管理条例(12CFR),对美国的国民银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法定最低要求。该条例要求银行须披露财务报告、审计报告、风险管理、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货币监理署对其采取的强制监管措施等信息。该条例还要求银行须于每年的3月31日之前将披露内容编制成年度披露报告,以便于投资人、存款人和相关利益人能及时获取。又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也对本地注册银行和海外注册银行在香港的分行的信息披露分别制定了强制和非强制性的规定,要求披露的内容与美国货币监理署基本一致,并要求银行在报刊上发出中英文新闻稿,公布其年度账目及补充财务资料的部分内容。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都以年报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对外披露信息。但是,除上市银行外,其他银行披露信息的内容、方式、程序都不够规范,向社会披露信息的范围也较窄,一般存款人和利益相关人基本看不到银行的年报。因此,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是很不健全的。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做出了总体规范。(一)规定该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二)规定商业银行披露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可比;(三)规定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须经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四)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金状况、盈亏状况等关键性指标;(五)规定商业银行应于每年4月底之前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对外披露信息,并将年度报告置放在商业银行的主要营业场所,确保公众能方便、及时地查阅。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媒体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的主要信息。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照《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以年报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对外披露信息,上市的商业银行还依照《证券法》、《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以及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银行信息披露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2001年中国银行对外全面公开披露财务报表及资产状况,2002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公开披露资产质量状况。2002年4月19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这标志着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上了新的台阶,意味着我国包括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的五大宏观经济部门的数据统计已开始实行国际通行的标准。2002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与国际银行业监管要求和惯例比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披露项目不全面。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要求开展信息披露工作,对外披露的信息仅限于存贷款等业务报表、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而将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资产风险状况视为商业秘密而没有予以披露。即使是上市的商业银行,也没有披露资本充足率、资产风险状况等信息;
(二)信息披露内容不真实。部分商业银行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对所披露的各种数据特别是一些“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数据,除了正常的财务调整外,还常常要进行所谓的“技术调整”,其结果是数据不真实,误导了社会公众。
(三)信息披露范围不广泛。部分商业银行未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披露有关信息,有的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只在股东大会上披露信息,导致一般存款人和利益相关人得不到银行的有关信息,其合法的权益受到侵害。
(四)信息披露不及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只在每年年终向外界披露一次年报,而对于年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重大资产风险损失、重大涉讼案件以及突发性事件等,均未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
(五)信息披露进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股票上市交易的商业银行,其信息披露的公开化程度较高,内容较全面,而非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规范银行信息披露的若干对策措施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加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仅仅是个开端,距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笔者认为,规范银行信息披露当前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信息披露中的“报喜”与“报忧”的关系。“报喜不报忧”,这是长期以来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是不少商业银行认为报喜”可为自己“增光添彩”,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报忧”是“自揭家丑”,有损于自身在社会上的形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银行在信息披露中,对敏感性强的信息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经营亏损等,往往采取避实就虚、轻描淡写的做法,有的干脆不予披露。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是相悖的,会使银行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大打折扣,使一般存款人和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会降低市场参与者对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力。因此,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报喜”也要“报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银行业经营和管理的透明度,才能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的市场约束的作用。
(二)公开披露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不可否认,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都有各自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它具有秘密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的法律特征,是受法律保护的。就商业银行而言,其商业秘密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策略、新产品研制开发、新技术运用、客户资料等,这些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秘密武器”,是关系到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料。保护商业秘密是维护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需要,但要注意防止的一种倾向是:随意扩大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造成本应公开披露的信息而没有公开披露。为了克服这种倾向,商业银行应正确处理好公开披露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正确界定两者的范围。在界定两者范围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国际惯例接轨,有些较敏感的信息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等,按我国以往惯例属于银行的商业秘密而加以保守,但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不属于商业秘密的,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开披露,而不能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这些敏感性强的信息。
(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企业、个人信息披露的关系。商业银行与企业、个人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而信息则是连接他们之间信用关系的桥梁。但在现实的信用活动中,银行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当普遍。一方面由于企业、个人信息披露不规范,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借款企业和个人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其还贷能力、信用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贷款的发放产生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也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选择和投资决策,损害一般存款人和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解决银行与企业、个人信用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各方真实地披露各自的信息,如果单方面要求银行公开披露信息,而不要求企业、个人披露其真实的信息,则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真正地解决信用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应同时从两方面入手,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推动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二是加快企业、个人征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化工;清洁生产;预防污染
一、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clearer production)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二、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化学工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清洁生产审计有助于企业分折污染源产生的原因,找出物料流失的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使企业的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满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企业结构的小而散。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因而竞争力弱,污染治理能力也差。在化工系统各个行业中,仅纯碱行业以经济规模企业为主(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占70%以上),其他行业均以非经济规模企业为主。
2.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化工产品结构的实际现状是以低中技术产品为主,以农用化学品、基础原材料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档次高的产品所占比例低,精细化工比重偏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比重偏高;产品加工深度浅,产品结构升级缓慢。即我国低档化工产品和低附加值化工产品多,生产过剩,高新技术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工产品少,主要依靠进口解决。
3.创新能力差
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从原料消耗到产品质量、能源消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考虑都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我国化学工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平均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5%~1.0%,有的行业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10%。因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一些重要的化工产品技术主要依靠国外。
4.管理方式落后
管理落后这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种认识问题的干扰和过分强调投资和技术,使企业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效率高、消耗低,而全国大部分化工企业的现状恰恰是效率低、消耗高,损失浪费巨大,从而更加重了污染负荷的排放。管理方式落后造成能耗高、原料利用率低、浪费大,劳动生产率低,废物循环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三、清洁生产与化工行业
1.清洁生产的意义
a)开展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b)开展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c)开展清洁生产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d)开展清洁生产是提高组织市场竞争的最佳途径。
2.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许多清洁生产机会,只是以前忽略或是发现了但没有去做。然而,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的机会和潜力随处可见,大到整个工艺流程,小到一个阀门。这需要企业从最高决策者到每一位员工认识和参与清洁生产。
四、如何协调清洁生产和化工行业
1.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思路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同时污染物的发生量明显减少。
2.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表四-2
序号阶段步骤
1筹划和组织1.取得领导支持2.组建审核小组3.制定工作计划4.开展宣传教育
2预评估1.组织现状调研2.进行现场考察3.评价产污排污状况4.确定审核重点5.设置清洁生产目标6.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3评估1.准备审核重点资料2.实测输入输出物流3.建立物料平衡4.分析废物产生原因5.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4方案产生和筛选1.产生方案2.分类汇总方案3.筛选方案4.研制方案5.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6.核定并汇总无低费方案实施效果7.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核报告
5可行性分析1.进行市场调查2.进行技术评估3.进行环境评估4.进行经济评估5.推荐可实施方案
6方案实施1.组织方案实施2.汇总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的成果3.验证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的成果4.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组织的影响
7持续清洁生产1.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2.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3.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4.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1)组织和策划阶段
2)预评估阶段
现状调研内容1、企业概况2、企业的生产情况3、企业环境保护状况
――主要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
――主要污染源的治理现状
――“三废”的循环/综合利用情况
――涉及的有关环保法规与要求
4、企业的管理状况
3)评估阶段
4)方案产生和筛选
5)方案可行性分析
6)方案实施的要求
*90%以上的清洁生产无低费方案要实施
*至少实施1项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
*贯彻边审核边实施的原则,每个阶段都要实施已经形成的成熟的清洁生产方案
*每个方案都要确定明确的实施部门和实施进度以及验证机制,确保方案实施到位
*重视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绩效的评估
7)持续清洁生产
五、结语:
清洁生产不仅仅只是一项措施,更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和谐。从根本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必然要依仗清洁生产的力量。工业企业是清洁生产的主体,而此项政策在我国正式施行必须解决其中矛盾的一些问题,才能达到两厢和谐。
参考文献:
强调源头控制工业清洁生产将发力.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1
清洁生产.河南门户,2013-03-22
陈润霞、白雪、秦海莉,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内蒙古环境保护,第11卷,第3期,1999年9月
顾宗勤.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化工技术经济,2005,23:4-8
韩芳,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企业中的实践研究,学位论文,20060510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地位;作用;措施;途径;趋势分析
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现代社会新经济时代条件下的重要课题。做好国企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控制国有经济风险的力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手段外,还要积极借鉴提高国内外各大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国企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实践的不足和成功之处,才能加强对不同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索,加强对国企财务管理的机制创新,从而实现国企经济管理重要地位的强化,最大限度发挥出国企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认识到国企的经济管理跨径和层次日益增大,在资金管理方面也面临难度挑战,因此,必须丰富国企经济管理的手段方式,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经济管理在国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国企的经济管理能够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突破和创新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而这正是得益于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突破和创新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宏观经济的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下,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促进了地方特色的高速发展。
2.国企的经济管理能够稳定并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个国企的经济管理的协调稳定作用的发挥,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力的分配安全,促进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促进各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确保国企经济管理的协调性和基础性。
3.国企的经济管理能够协助并补充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国企经济管理是一种以国有基础型产业经济体系为主导,各区域性的国企经济补充并协助的独具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区域性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其体系,以推动整体国企经济的健康运营,同时加强经济管理的控制、监督和指导作用的发挥,为国企注入全新的发展活动,确保国有经济管理的重要主导地位。
二、强化国企经济管理的具体有效措施
1.制定并健全国企经济管理的体系制度
只有建立一个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形成明确的层级体系,才能真正加强国企的经济管理。首先,在经济管理体制的正式建立前,应该认真分析国企的实际运营和发展状况,并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区域的各具差异的经济管理特点,才能使得制定出来的国企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切实可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其次,要严格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具体的管理文件,并分析和讨价不同发展阶段的国企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状况,一步一步健全经济管理的有关制度,最后建立起一个针对性极强、富有地区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为国企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完善的制度保障。
2.不断提高国企广大员工的综合管理素质
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集知识性、专业性、技巧性和政策性于一体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国企的经济管理,有效提高国企经营者、管理者甚至基础工作人员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有效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其关键在于培养和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员工的义务、权利和职责,不断提高国企员工的管理水平、知识水平、执行力度,促进员工的协调合作,能够大大提高国企经济管理的办事效率,促进国企的稳定和健康运行,确保国家对重要行业的全面掌控,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加强国企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观念,创造轻松的活力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落后保守的经济管理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利因素,因此,国企的领导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国企经济管理的创新紧迫性和重要性,创新观念,根系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集体意识,以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观念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力十足的企业软环境,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轻松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中,促进创新文化礼仪和网络的发展,有效增强国企的凝聚力,用科学健康的价值理念征服员工,推动国企经济管理的不断创新和长期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1)坚持“以人为本”。国有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情感管理,主动关心、理解以及尊重员工,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5月15日在参加天津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2)大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国企,一定要打破陈腐的地域观念,通过猎头或者其他途径广泛搜寻和引进高素质的可靠的人才,尤其是高技术应用型和高层次管理型的有效人才,增加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深度培养,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分析系统,实现最大限度的员工独特潜质的开发,并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运行、发展前景等的认识了解,培养并提高整体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大力促进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激励机制。传统的激励机制比如计件工资等,使得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十分被动,因此其激励效力正在逐渐失去,建立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俨然成为时代的需要。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应该及时跟进员工的特点,并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主动创新激励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所需的经费、环境和时间等条件,尊重并鼓励员工大力发挥才能,既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外,还能为企业带来技术或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国企的经济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员工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员工更加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加以重视。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价值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的价值,促进技术知识产权在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更换,获取应有的利润,不断增值技术知识的增值。其次,企业还应该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渠道或网络,科学积累知识,对知识信息及时更新,鼓励员工不断分享知识,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价值和效益。
(5)注重战略创新,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国有企业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状况,加速战略的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要做到明确制定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二要在受到同质化威胁时,及时调整和更新竞争方式。此外,还要打破过去的多层管理结构,缩减管理层次,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并通过临时性组织的合理建立,提高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促进企业员工的内部合作和交流。
四、国企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目前,国企经济管理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二是管理方式更加民主化;三是组织管理结构扁平化;四是沟通形式网络化。
随着2013年新一届政府加速“简政放权”,大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稳增长、促发展”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增强了活力,经济管理自主性得到了提升,对于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五、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必须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促进国企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淑杰:浅谈国有企业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外资,201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