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时间:2023-08-02 17:1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内蒙古;分析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定义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与大众文化和社会问题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产业在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创意为主要的驱动力量,以内容生产为主要的产品形态,以大众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等特点。

二、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经济比较发达欧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源集聚、资本密集、人才优势为基础,利用创意来为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对西方工业化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所采取的一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需要而产生的。

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较早。美国是文化产业的大国,其产业覆盖面也比较宽;英国在1998年提出“创意英国战略”,其中也包括了“创意产业”的概念。2005年11月,英国开始了“创意经济计划”。2007年,“创意产业”在英国的总增加值当中的贡献占到6.2%。创意产业出口的服务达到166亿英镑,占总出口商品和服务的4.5%;法国文化产业在电影业、出版业、文化遗产业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德国文化产业比较发达,仅200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达到1320亿欧元,有23万个文化创意企业,近100万的从业人员。影视业方面拥有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出版方面有世界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传媒业方面有贝塔斯曼集团。鲁尔工业区已经转变成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日本、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日本动漫产业、游戏软件、音乐唱片在全球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内容的生产;亚洲金融危机过后,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韩国在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韩剧风靡东南亚市场,被人们称为“韩流”。韩国文化产业占GDP约7%左右,文化产品出口占到世界市场的5%。

总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生产制作、产品包装、宣传营销等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体系,其文化产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可复制化,用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宣传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从1978-2010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产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总体发展模式上来说,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有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在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模式下,寻找各个区域的独特发展模式是国家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浅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概况

首先,内蒙古文化产业产值有所增加。2012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呈现良好趋势,产业增加值197.86亿元,同比增长31.9%,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各区域内的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内蒙古博物院、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再次,旅游业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载体,并促进其发生量变与质变。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分析

内蒙古地区是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孟航在其《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一书,根据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不同利用方式,提出了五种类型: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本文依据这五种类型对内蒙古文化产业进行分析。

首先,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的展示、体验作为消费的内容,多与旅游相结合,大到民族文化体验园如呼和浩特的蒙古风情园、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小到民族家庭的生活体验,如草原旅游“牧民家访”等。

其次,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包括民族歌舞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美术产品等。

再次,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为民族文化产品或服务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比如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举办的各种文化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会展等。以 2007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例,其组织大型活动19项,组织分会场活动10项,签约52个投资合作项目,成交总金额达119.06亿元。

第四,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民族文化作为基本元素被进行了创意的加工,形成新的产品。比如根据民族文化进行的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开发等。

第五,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产业形态,既有在本地建设的民族文化体验园、体验区,又进行相关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向相关产业搞展,如反映民族文化的传媒、广告,展现民族文化风格的地产、酒店等。内蒙古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呼包鄂城市圈的文化产业园区。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玉泉区旧址恢复新建,以旅蒙晋商文化为依托,开发相关产业;包头乐园文化产业园区,主打创意休闲娱乐,以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是鄂尔多斯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有,综合型及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弱,媒介及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差。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模式是以本地及创新型产业为依托,综合及媒介型产业模式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熟,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即是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外向型产业模式。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需经过产业集聚、品牌塑造、文化输出三种策略平衡。

1.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管理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的高级形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递进和发展的阶段。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依托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而在产业链的前端或者后端形成产业集聚。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是以文化符号出现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其核心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内容创造。

2.品牌塑造

品牌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反映区域竞争能力的强弱。文化产业是极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产业,产品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色。无论是电视节目、故事影片、各类电视剧,还是旅游景观、平面媒体出版、互联网络的栏目设计以及各种图书期刊等,都需要突出其品牌特性。因此,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就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

3.文化输出

国务院于2009年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然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出口份额并不高。因此,应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树立文化产业的品牌意识,积极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储备,努力实现内蒙古文化产业外向型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陆勤毅.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2

[3]孟航著.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7

[4]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5]彭赞文.文化产业输出与国家身份建构[J].人民论坛,2013(23)

[6]《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孙国学.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松州学刊,2013.6

[7]边莉.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3(22)

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第3篇

我国数字电视知识产权的对策

1.利用专利信息,建立企业内部专利预警机制。专利信息属于公开的专利信息来源,其中包含专利权人/申请人信息、技术分类信息、保护范围、法律信息、申请国家、申请时间、有效期以及非常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份很好的了解竞争对手、行业内同行研发方向和技术进展的免费材料。利用专利信息,除了可以了解最新的研发动态,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预警机制。2.开展专利战略,进行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专利布局。专利战略是指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争取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策略。专利工作是现代高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做法。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应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尽快申请基本专利。对于跟随型的企业,则可以围绕其他公司的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专利网。可以通过大量的应用层面的有价值的从属专利,去抗衡国外的基本专利,并在其基础上二次开发,形成新的基础专利,与其进行交叉许可。3.重视专利在标准中的地位,围绕核心专利技术建立标准。过去的标准尽量不涉及专利技术,都是用最成熟的技术来做标准。现在标准带有了专利性,我国制定的标准之所以会起到作用,就是因为专利进入了标准。谁用了标准,谁就要向建立这个标准的专利权人交纳专利费。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发展到知识产权立国。(据穆青于《传媒》2012年第2期)

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核心

是内容建设

相较普通微博,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主流媒体可通过加强其微博建设提高舆论引导力,完善舆论监督功能,其核心是加强微博内容建设。首先,微博信息应权威、准确,杜绝虚假新闻。媒体微博以事实说话,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先决条件。主流媒体作为严格规范的权威新闻机构可尝试率先制定“微博新闻准则”,规范新闻从业者对微博的使用,强化传统新闻职业道德和采编守则的同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微博新闻准则,进而推广为中国整个新闻行业的行为准则,强势引导我国微博媒体和微舆论的健康理性发展。其次,密切跟踪和深入报道重大舆情事件,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在微博上掌握话语权的常常是“公民记者”。常抢先于传统媒体占领舆论前沿阵地,导致主流媒体传统舆论监督式微。但“公民记者”普遍缺乏媒体记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他们会发表道听途说的报道或者一知半解的情绪化评论。因此主流媒体微博应在调查研究方面下大工夫:深度挖掘舆情事件背后各种有价值信息,提高报道水平和质量,发挥权威性优势,继续以传统强势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引导日益壮大的新媒体舆论受众群。(据杨敬忠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3期)

拿什么迎接数字广播

1.数字思维。数字时代需要数字思维,数字广播的实践需要有数字理念的支撑。没有现代媒体的运作理念,技术再进步也是枉然。“我们在步入数字时代”更主要的是指步入数字意识的时代。2.内容供应。频率资源的问题解决以后,频率内容如何规划?“内容为王”是应对科技变化的不二法门。没有有价值的内容,付费就根本无法实现。3.市场应对。数字广播接收机的价格,一直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商、消费者(听众)、利用者(电台)之间形成怪圈。数字广播的“钱景”需要三方共同培育。在实验前期,尤其需要智慧和勇气。媒体责任更重,要担负起解释、沟通甚至承担部分风险的责任。4.营销推广。数字广播完全取代模拟广播是有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利用受众信任的传统媒体做行销宣传;利用晚会和社会公益活动做促销宣传;在时尚媒体如网络中对年轻受众做引导,在技术保障和后续服务中做讲解式宣传。5.兼容方案。数字广播在推广一开始就要考虑与现有业务的兼容性,主要包括与现有频率规划的适应性和今后发展的扩展性,也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6.政策规范。政策的扶持和规范是数字广播有序发展的两个方面。但有些跨行业的标准和政策需各方面通力协作,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打破行业藩篱和地区本位的束缚,为数字广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据彭国凌于《视听界》2012年第1期)

CNTV联手腾讯发展互联网电视产业

3月21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旗下的互联网电视运营企业未来电视有限公司与腾讯公司在京宣布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腾讯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将引入互联网电视平台。据介绍,CNTV是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现已拥有12亿观众,腾讯有多达1700种互联网应用和7亿多活跃用户。此次合作将把央视强大的品牌、丰富的内容资源和腾讯成熟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有效整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合作将使互联网很多应用走进客厅。”(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我国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开始在全国试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已取得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完成20户以下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以及从‘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首个“纪录电影基金”成立

3月18日,由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杭州博润投资打造的国内首个纪录电影基金――“博润・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电影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致力于更多优秀纪录电影的创作和集约化生产制作,以资本化方式推动和打造新时期中国纪录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据介绍,成立后的“博润・中央新影纪录电影基金”由杭州影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和运营。该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首期为2亿元人民币。杭州博润投资每年(首期5年)向中央新影集团全额投资拍摄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电影作品10部以上,中央新影集团则负责电影的拍摄制作,主要协调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播出。(消息来源:《工人日报》)

《综艺》电视人评选颁奖盛典举行

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年度最佳主持人大奖被央视的柴静、江苏卫视的孟非、东方卫视的骆新共同夺得。今年《综艺》的颁奖盛典分为年度特别节目、年度新闻节目、年度法制节目、年度综艺节目、年度职场真人秀、年度收藏节目、年度跨年晚会等多个类别。央视是最大赢家,共有《感动中国》《开学第一课》《看见》《今日说法》《寻宝》等节目上榜。(消息来源:《京华时报》)

北京电视台启动两项活动

迎世界读书日

为迎接4月23日第17个世界读书日,3月20日,由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主办的2012年“青春中国・书香讲堂”新闻会在京举行。会启动了2012年“青春中国・书香讲堂”和“图书漂流,以书会友”两项活动。“青春中国・书香讲堂”邀请学者易中天、媒体人白岩松、收藏家马未都等走进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作相关主题演讲。“图书漂流,以书会友”是国内首次由电视媒体发起的大型图书漂流活动,将选取北京图书大厦等15家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图书机构作为书香漂流点,并在新浪网设立“书香北京微阅读”专区,实现图书实体漂流与网上漂流两种方式。(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第4篇

我们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生态文明”的新观念,树立“文化生态文明”的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和新文化建设制度观

“建设生态文明”为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标准。对于指导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树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往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却很少去关注文化产业与社会和自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生态链。无论是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开发,还是对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我们较多关注其经济效益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少把大力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文化增长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导向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之间、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历史对抗性,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无论是文化商品的生产还是传播、或者是文化服务,都有一个确保公民文化消费安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安全的责任。正如人们需要物质生产部门必须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一样,人们也需要精神生产部门提供绿色、安全文化产品,提供绿色的安全的文化生态环境。这同样也是公民的文化权益。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不能只有经济效益这一个指标,而且还必须有社会效益的公共文化安全与文化生态安全指标。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应当遵循的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与发展模式、管理思维和方法,把是否形成循环文化经济作为检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新标准。同时,还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生态文明”的新观念,树立“文化生态文明”的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和新文化建设制度观。以“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为指导,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战略性调整。

文化产业的文明发展,只有在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是可能的。没有文化产业的文明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没有文化产业的生态文明存在,也就无所谓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状态的文明存在。文化软实力是需要文化资源涵养的。在文化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文化生态也需要休养生息。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的荒漠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也会造成文化生态的荒漠化。因此,我们要警惕和防止表面的文化产业繁荣成为我们文化开始衰落的标志这样一种生态安全危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竞争的时代。培育、发展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战略竞争形态。而文化产业正是这一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战略主场。中国要在这场战略竞争中赢得相比较的战略优势,就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态文明”为科学理念的文化产业建设,树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第5篇

关键词:政府职能;文化产业;促进作用

引言: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依法承担很多责任,并通过责任的承担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职能的行使是政府权力的体现,也是政府对社会发展的职业完成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成为政府行使社会职能、文化职能的主要方式。

1.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1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进行文化服务的行业。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产品生产环节和文化服务环节都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艺术品、网络服务和教育产业,都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当今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1.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伴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的知识经济形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近年来为经济发展和GDP增长贡献最多的产业,除了旅游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之外,与艺术相关的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使得文化产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行为

2.1 实施文化调节政策

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政府实施的文化调节政策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政府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调整,文化产业只能以民间产业的形式缓慢发展,而绝不会发展成为目前蓬勃向上的景象。政府实施的文化调节政策包括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文化政策文件的下达和相应立法的完善、地方进行文化发展预算和专项发展基金建设等。这些行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使文化产业有空间、有基本的发展资金。

2.2进行文化市场监管

在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经济模式后,政府的行为转向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管方面,针对文化市场的发展颁布相应的法律、处理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些问题,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文化市场的垄断、维护特殊文化发展的空间成为政府进行文化市场监管的主要行为。

2.3 进行社会文化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两部分,无论政府给与多少资金和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其发展始终需要大量的消费者的认可,由于消费者认可带来的巨大市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这些消费者就是广大群众,群众对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实际上就是我国广大人民对文化素质提升的需求,而政府进行的各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帮助国民提升文化素质的方法,其直接效果就是文化产业市场的扩大。

3.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予以科学的指导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方面开始显得“落后”,很多法令的颁布和政策的制定可能与民众的要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吻合,然而,政府作为我国人民权利的代表,始终掌握着最为丰富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和公权力等,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团体应将自身发展的诉求、市场调查分析的结果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交予政府,由政府和文化产业团体共同协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团体亦可通过向政府寻求资金、技术、人才和立法方面的支持。

3.2 维持文化产业市场的基本秩序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面临着各种竞争,这些竞争大到为国际性文化集会(如奥运会)提供相关服务的机会,小到两家音像店的营销手段,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引发的竞争通常是残酷的,而为恶意竞争买单的往往是消费者。文化产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公众的文化发展需求,而公众的文化素质发展则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水平,因此,文化产业决不能有恶意竞争,也决不能使公众为自由市场的恶意竞争买单。

3.3 通过宣传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扩大化

我国政府对社会建设的两大职能就是进行经济建设和进行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这两项建设的速度加快,反过来,政府为进行文化建设的进行的种种宣传活动,使文化产业得以扩大。一方面,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使得文化产业能够将产品和服务推广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如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稳固和国力的日益强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文化产业有了向全球范围扩张的可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其中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虽然各地政府由于实际执政能力上的区别使政府对待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但政府职能的履行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这个朝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永远离不开政府的调节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介明菊.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J].管理学刊,2010(06):61-63.

第6篇

有以合浦汉墓群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刘永福故居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以京族哈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观念因素。文化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人们观念、意识、价值观等都会产生影响,对社会的聚合、民族的认同、内部关系的协调会有较大影响。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观念,因为一个区域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会影响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后发展地区,历史上属于一种后发性、边缘性的文化,具有较明显的“重商、受用、兼容、多元”的岭南文化特色。其核心城市南宁,既受岭南文化影响,又有壮族文化特色,形成纯朴包容、热情好客、不排外的民风,但与珠三角相比,开放意识明显不足,部分人观念相对封闭守旧、小富即安,缺乏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精神。3.技术、人力与资本条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与资本的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区域产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对区域文化产业产生影响。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一般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创意人才。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产业的发展应该有充足的资本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大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力度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其区域文化产业的不利因素。制度因素制度的成熟度是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最终都是通过制度来规范实施的,稳定健全的制度为区域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文化产业要生产文化产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市场机制调控,所以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区域商品文化的发达程度、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质量、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程度以及文化产业商品各环节的流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环境、行政区划体制、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旧的制度尚不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判断从全区情况看,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完成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字,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按国家统一口径调整,含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等),比2009年增长26.89%,其中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59.21亿元,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比2009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比2009年增长28.28%。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但从总量来看,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国3.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落后于广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9],文化产业发展亟待发力。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地区差异明显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现状。在全区14个市中,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50亿元以上的只有南宁市(59.29亿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其余三市均尚未突破10亿元大关,防城港、钦州两市各只有2亿多元。法人单位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南宁(3.29%)、北海(2.32%)2个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基于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有学者将广西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11]。从排名结果看,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分别排广西14个市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名。南宁市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与实际相符,作为广西的首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其无论是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还是在相关产业支持条件等方面都高于其他城市。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总体说来,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初期到中期的起步发展阶段。(二)四市文化产业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单个市来看,其对各自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目标还比较清晰。但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各市自成体系,未能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与有效整合。(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思考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发展不均衡、结构松散、产出效益低、区域辐射能力较差等问题。但从区域文化产业视角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四市虽然有各自的规划,但就经济区整体而言,尚没有以经济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出台,没有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也未能在政策、社会氛围和资源整合上形成合力。四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互动与合作,交流联合少,未形成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主体模式,一体化程度低。各市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区域特色资源的强势聚集与优化配置方面转化率和利用率低。其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发展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叠加的特点。比如,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优势,在广西相对的经济基础优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优势等。综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因此如何用好用足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2.创新理念认识不足。根据波特产业竞争力四阶段①,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存在优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时期,即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发展的阶段。要在2015年实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跳跃性程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②。而其应如何创造条件,跳过工业主导阶段,直接步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走出一条西部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新路径,目前在学理层面缺乏探讨。如何以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为指导,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区位文化产业整体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面向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来思考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待分析探讨。3.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大而全并不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必备条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所取舍,突出特色。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文化产业规划来看,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象,市与市之间文化产业出现同质重构现象。从整个经济区而言,未能体现出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更应该思考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促进区域联动按照国家、广西出台的有关指导文件,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接;尽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支持经济区文化产业走科学发展道路。成立文化产业推进机构,作为联系政府、企业、民间、市场的桥梁;充分发挥多层协商机制作用,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在规划协调、科技创新、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打破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进经济区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重组,促进地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区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参与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使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优秀文化的展示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产品集散地。(二)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更新观念应该用好国家级经济试验区政策条件,坚持走高端、原创、国际化发展之路,突出开放、创新,努力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文化创意精品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既要依托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等要素驱动,又要依靠投资驱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更要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以保护文化生态、不破坏环境、可持续为原则,建构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在发展格局上,遵循市场导向、高成长、产业关联、综合效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国际接轨”的创新发展格局;在政策构建上,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对接,在增强行业监管、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创新。突破经济区所面临的阻碍约束,以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行创新,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三)合理定位,突出产业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拥有特色资源,注重特色发展,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优势主要表现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深厚的民族民俗底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及经济区政策优势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要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从宏观上讲,首先是合理的区域定位。将其放在广西以及全国乃至东盟的经济坐标中,跳出单一市单向发展的狭隘眼光来谋划发展。从微观上讲,综合评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其行业特色与整体资源优势,从区域文化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重组,更新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重点布局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两大部类,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特色文化产业带。以此为依据选择重点扶持和建设的文化产业类别和项目,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四)发挥优势,推动率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特殊的区位、开放开发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可助推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第一,其面向东盟各国,借助广西甚至华南、西南等地文化产业优势,嫁接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引进和输出文化产品的功能,增强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泛北部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交易市场,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第二,发挥经济基础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好改革实验区优势,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新路径,为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助力。随着经济区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不同区域经济主体的发展共识。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是区域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与条件。但从各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其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晰,更缺乏从区域一体化角度谋划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在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要实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该实施创新驱动,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区域联动、整合,促进区域合作。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率先发展。

作者:丁智才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第7篇

1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包容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创意和创新的培育土壤。大量案例证明,尊重生物多样性,并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才能引导大量新兴产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形成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生态城市,优化生态和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文化多样、环境优美、创新活跃、居民幸福等目标。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广阔多样的地理资源,成为将文化与生态结合发展的助推力。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对美国创意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做了统计排名,结果发现科技发达、文化多元、休闲时尚、舒适性高的城市是最能吸引创意人才的家园。新一代创意人士所钟情的舒适性与前几代人不同,他们更喜欢划船、攀岩、现场音乐会、有机超市、户外餐等与良好生态环境结合的参与性休闲活动[2]。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为基础,视生态环保为最高理念,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以灵活多样的产业形态为表现特征,以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手段,向消费者传递或传播生态的、环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与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态文化力量的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3]。在宏观上以生态战略为指导,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在微观上给文化企业规定严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生态标准,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上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4],综合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各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新模式。

2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策

现代生态文化产业园区,是具有创意文化内涵和现代服务经济的新型园区模式。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它的创新活力和产业支撑,否则只是一个徒有外表的空壳。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综合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它需要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形成宜居和宜业的环境,吸引大量的知识型劳动者,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绿色经济要素与知识型产品的集聚和流动。这是生态文化产业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它是一种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改革,是对文化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活力等要素的综合升级。结合中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有态势,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生态型的经济模式,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把打造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其次是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再次是立足文化消费和生态体验,打造绿色服务经济;最后是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导消费者从文化消费中获得高品质的享受。

2.1树立“生态消费”观念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把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逐和消费者的极度应享性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满足因不断追求而产生的刺激与欲望。这种观念在逻辑上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使人类行为丧失价值维度。生态消费是人们在决定是否买某种商品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要素,坚持购买和消耗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5]。生态消费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简朴和健康的生活,倡导消费“绿色产品”。消费者的生态消费心理会对文化生产形成压力和制约,引导其在生产中引入“生态”理念。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生态消费作为新型低碳特色文化消费,是拉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2.2健全文化产业的生态链随着文化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度提高,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生态链作为文化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现文化产品向资本转化的必要路径。建构文化产业生态链需要发展新兴的静脉产业,完善和健全废物处理、回收、再利用系统,形成“自然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如前文提到的数字文化产品即将进入大量更新淘汰期,应尽快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的生态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3加强创意环节的开发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都依托传统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因其不可再生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问题和桎梏。而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创意是人们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特点。创意提供的是富有人文气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生态产业提供的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创意和生态相结合便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文化产业发展由传统的资源竞争转为内容创意竞争,文化经济增长方式也因此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创意是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依托但不依赖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对其实现了保护,同时培养和提升了国人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可以解决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可积极开发体现生态主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有利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反过来可以刺激和引导绿色经济的市场需求。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领先的文化产业项目,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体两翼”的运作特点,即以创意为龙头,以金融服务和科技开发为两翼,形成联动效应,提升竞争力。这为中国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拓展了新视野,可开发更多绿色生态型、节能减排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上海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便是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的典范,该园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地冷等自然能源节能降耗,建立遮阳系统、室内新风系统、雨雪水等中水回收系统、节能门窗等数十项节能技术,成为一个综合节能环境方案解决中心。花园坊园区内,每幢建筑物都是节能环保技术的体现,如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外墙外保温、双层中空玻璃、遮阳门窗、楼宇自然新风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节能照明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更重要的是花园坊园区通过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展示、交易、集聚、服务”四大主体功能的打造,形成三级产业集聚,全方位、多功能、共享性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平台和集成商务平台,打造出生态节能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型产业园区模式。

3结语

理想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长期发展,以建立内生增长模型获得竞争优势,全面地联系社会现状实现园区的根本性目标,促进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文化、人和社会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作者:郭锴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文化 民族 习俗 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28-01

区域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现更为明显。但是纵观目前各省(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在规划过程中经济分析的缺失,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思路单一,结构雷同。该市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如何结合其他相关地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以推动衡水市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针对衡水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探索出有衡水特色的区域特色。

1 立足于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努力实现体现区域特征的现代区域文化产业结构。通过深入调查我市现有的地区文化传统与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区资源优势,如中国丝网之乡,皮草之城,衡水湖等品牌优势,以这些既有的文化名片为依托,以拓展新的文化为重点,通过资源重组,技术保障等手段,争取实现创意新颖,具备市场开发潜力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以现有的文化品牌为基础,以“旧瓶装新酒”的创意为出发点,重点强调如何赋予这些现有的文化品牌更多的活力与市场价值。

2 跨行业联动模式的重组与联合

区域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联动模式,不应考虑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模式。在具备发展共性与相似文化特征的相关行政区域内,可以通过跨行业互补的方式平衡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特色,通过这种更加有效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于相邻区域见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渠道和金额可以通过这种跨行业联动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人力、技术等重要资源也可以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并不仅仅指相邻区域间相似区域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模式。这一模式首先要求行政区域内对区域文化产业的进行整体认知与规划,强调核心基础文化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文化与相关文化多渠道式发展,拓宽三种文化之间的外延,争取探索出与相关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组织建设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现代化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必须有成熟完善的平台为依托。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区域文化的跨行业联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支持。最后,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否则,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模式将很难变为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文化产业重组,这也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增长点。

3 准确市场定位,确立区域文化品牌

该市应重点开发本地既有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鼓励既有文化品牌和产业通过品牌创意和市场开拓,赋予既有品牌新的市场和活力。并逐步培养这些既有文化品牌走出区域性发展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调研,拓宽品牌的省际、国家乃至国际效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区域性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区域经济的一张名片。

4 支持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事业是也区域文化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有植根于群众的优良传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道路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符合时代要求。群众文化生活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不切实际的。群众文化事业的自发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市场性特征,不同的街区,不同的年龄层次群体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各种运动休闲场所与设施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更适合走社区化发展的道路,以点带面,以少聚多,健康积极,丰富多才的群众文化事业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更多专家与大众的认同。但是,文化产业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并且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要求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如何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市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力争构建一个科学的均衡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枫.简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1):161.

第9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政策建议

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27235亿元,比2014年增长11%,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4.6个百分点,与GDP的比值为3.97%,比2014年增加0.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初步显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强国”的发展脉络逐步清晰。

一、文化产业属性与财税扶持的理论依据

如何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产业属性与财税支持的理论依据,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文化产业经营中的职能和角色,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将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政府介入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产业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产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单纯的产业生产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经营前提,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遵循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规律,谋求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国家社会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政策宣传工具,必须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坚持“经济效益”,而且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特点需要政府扶持发展

一方面文化产业属于幼稚产业。文化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其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属于幼稚产业。根据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幼稚a业保护理论和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超保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实施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内部科研不确定性问题,而且还有外部的价值评估问题,这些都使文化产业处于较高的风险之中,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最后,文化产业具有外部性特点。具有着外部性的文化产品能给人民带来精神享受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对社会有害的文化产品,比如黄、赌、毒及文化,则会对民众产生错误的引导和错误价值观的培养。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要求政府重点扶持

2011年―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0%,年均超GDP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文化产业在政府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生命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彰显和激发,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得以进一步确认。而且,文化产业具有“口红经济效应”,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其经济下滑的反向调节能力对当前我国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财税扶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

在财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各国均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形成不同的财税扶持模式,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美国――市场导向型财税扶持模式

文化产业作为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美国文化产业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美国政府采取的财政税收政策密不可分。总体来讲,美国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是坚持自由主义取向的,坚持市场导向,鼓励文化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即使联邦政府或各州政府对文化项目进行资助,扶持资金会有额度限制,通常对任何文化项目的资助总额不应超过所需经费的一半,其余的要靠自己筹集。而美国政府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人部门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和捐赠,而对营利性文化产业一般没有特殊的优惠内容。

(二)英国――选择型财税扶持模式

英国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1998年创意产业被正式提出。英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占GDP的5.2%,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英国政府制订了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财政税收政策。在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上,不仅在全国建立多层次的文化管理和运行机构,并提供数字化平台及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提升文化资源配置,而且英国政府选择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机构进行直接拨款。在税收政策上,英国政府有选择和有针对性的对文化产业各部门进行财税扶持,如长期对图书行业所实施不收取税收的政策使英国出版业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一直跻身于世界出版大国行列。

(三)韩国和日本――政府主导型财税扶持模式

韩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好,而对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模式则属于政府主导型。首先,确定文化立国战略,韩国在1998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而日本早在1995年就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其次,都建立专项的财政资金的扶持机制,设立官方和半官方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扶持机制;再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扶持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体系,都鼓励文化产品出口,都享受出口退税、税收抵免、进出口关税免征等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总结发达国家财税支持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根据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界定文化产业,对不同属性的文化产业和实行差异化的财税政策;其次,各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财税政策,通常在产业发展初期财政支持力度较大,而产业逐渐壮大后,逐渐将文化相关企业推向市场,以税收优惠为主,鼓励市场竞争;最后,积极实施出口优惠政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中国实践

(一)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现状

1.确立文化强国战略。近年来,党的指导性文件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要职能转型,从政策、资金、机制变革等方面支持文化改革和发展;十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了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十三五”规划要求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已将文化强国上升到战略高度。

2.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转制企业的扶持力度。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内容涉及影视业、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进出口等财税优惠政策;在2015年9月启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完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制定各式各样财税政策,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产品创新。

(二)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问题

1.财政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且区域、城乡差距较大。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支出不足财政总支出的2%,远低于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受文化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以文化事业费为例,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530亿左右,而中部和西部分别投入120亿和152亿,合计占比仅为51%,远低于东部地区。

2.财政资金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现阶段,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比较模糊,在文化产品市场中,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晰,时常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在政策资金使用上缺乏效率,造成浪费。另外,一些大的国有文化企业在资金申请方面有特有的优势,而亟需国家扶持的中小文化企业却由于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和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较高,很难获得资金扶持。

3.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差异性。虽然我国在2015年已启动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但从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主要散见于一些政府行政法规中,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税优惠体系。各地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时,往往从本位主义和短期利益出发,对文化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的热情不足,或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现阶段,文化产业中却缺乏差异化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足,从而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财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产业振兴的重要工具,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探讨建立全国性的文化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因为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对各文化企业发展“互联网+文化”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在实施财政政策时:一方面应促进文化产业均衡发展,财政资源重c加快中西部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逐步缩小同东部及城乡间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差距;另一方面,财税政策向中小文化企业倾斜,发挥中小企业灵活、创意丰富、发展快等特点,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二)强化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加强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领域支持的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进行定向税收扶持,采取免缴、少缴、返缴等措施促进此类企业的快速成长。探索更多的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其走出去战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个人、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例如在遗产、捐赠等税制方面制定优惠措施,提高国民捐赠热情,促进社会更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三)实施系统化和差异化的财税扶持政策

发展文化产业,要厘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财税政策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进行差异化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外部性特征,应是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财税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应集中体现在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而经营性文化企业应在市场经济下遵循经济规律,自由竞争发展,财税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应集中在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

(四)创新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应积极探索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讨建立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最大化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其次,应利用财税政策有效吸引优秀人才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各级政府可因地、因时制定特色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再次,应积极创新财政投入的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文化产业发展计划确立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提高财政使用效率。最后,完善监管问责机制,在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杨京钟.文化产业财税政策:韩国的经验与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3(8).

[4]杨志勇.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财税政策[J].财贸经济,2011(12).

第10篇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第11篇

国外文化产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很多国家的文化产业成为一国综合国力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

1.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文化产业领域进行行政主动干预和调控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总和。与国家的其它政策相比,文化产业政策具有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双重属性。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本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

2.发展战略比较。

由于各国文化传统、政治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也有各自特点。世界文化产业主要以美国为引领,国外文化产业强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这些国家之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国家文化安全等的不同原因,存在不同模式,在国际文化贸易政策上也形成了两派对立观点:一是以美、英为代表,他们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主张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实行文化自由贸易;二是以法国为代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主要是基于保护民族文化考虑,主张“文化例外”。日本和韩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主张“文化例外”的法德等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不足以与美英抗衡,法国、德国主张“文化例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抵御别国文化大规模冲击本国文化。

二、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参照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策略表现在:

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在宏观体制框架上建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文化领导管理模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尽快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相结合,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

2.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培养与扶持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竞争实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民族品牌,使“走出去”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国际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

3.完善财政税收政策。

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走向良性发展道路,政府从财政上需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业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创新投入机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以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行业,予以扶持。

4.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一是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加大文化科技投入,出台更多鼓励政策,不断提高文化科技水平。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中技术手段的运用。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地包装、挖掘、改造传统文化资源,对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保护与利用开发,形成庞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实行产业化开发。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独特性,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将文化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5.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面与其他的产业,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才能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对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管理理念落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文化产业比较小,财务状况也不明,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并且其信用低,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

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被政府包办。由此,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更是望梅止渴。

1.3政策门槛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服务保障机制缺失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2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发展困境的对策

2.1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

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资本不允许,哪些是可以投资,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改善民资进入渠道

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

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2(07):76-77.

[2]李彬,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04):60-68.

[3]袁放建,惠萌,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2013(0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