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典型案例 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入培养高中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地图教学法、概念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逻辑思维。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意义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抽象而空洞,而通过案例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深入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1有助于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策略
高中课程学习紧张,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升学压力都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大多围绕着考试知识点开展,学生的地理学习只能是浅尝辄止,很难做到实践操作和学习应用,造成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背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引用很多学生的生活场景来服务于地理教学,真正做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和生活场景,而通过生活案例来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实现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深入结合。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性思维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地理原理、地理客观规律和学科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枯燥而陌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识能力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将地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实践中,可以引导高中生开展切实可行的逻辑思考和学习辨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深入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1.3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主动性
高中生的升学压力造成高中地理学多集中于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试技巧的熟能生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而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认知程度。在高中地理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到将高中生的考试知识点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有效诠释,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考试知识点时的陌生感,提高记忆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开展针对考试技巧的系统学习,做到考试成绩的有效提升,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措施
2.1组织学生针对典型案例开展重点学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中,选取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取决于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案例内容是否符合地理原理,能否揭示地理客观规律,能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教师可以选择汽车交通、做饭等对能源的需求这个案例来诠释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深入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师还可以选取我国农业生产的案例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对于资源需求,可以选取高新科技创业园的开发案例来分析高科技工业园区对于资源需求等。
2.2组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展知识串联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的重点目的就是地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做到不同方向、不同层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教师应该组织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材料,通过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区域概念、特征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采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深入理解松花江平原、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区域发展,提高对于我国不同地理面貌的区域特征理解。
2.3组织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案例讨论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素材集中于多媒体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相关文献资料,而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或者班级研讨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能源资源的开放――以中国山西省为例”中,教师应该组织播放关于山西矿产资源的多媒体、音频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去考虑中国能源资源开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考虑能源资源开放的利弊。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立相关的问答环节,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理解书本中的学习难点和案例重点。
三、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很多高中生认识地理知识,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的重要措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能够做到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教学模式的全新诠释和教学成果的有效升华,从而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利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是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揭示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1创造教学情境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所熟悉或所感兴趣的事例来精心设计地理教学案例,创设了地理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进入案例角色中观察内容、思考问题,为后面学习顺利开展做好准备。.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地理学习的平台,这符合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有意义的地理知识。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造好的教学情境。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颖和经验中联系得上的事物最感兴趣。学习兴趣也叫认识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是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等,经过精心编写,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最能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学习愿望,从而激化了学习的兴趣。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自、技术,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改变了地理教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并为课堂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要课题之一。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展现平台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迅速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事例、资料、图片等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创设逼真、清晰、动态的网络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案例教学强大的支撑作用。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案例教学方式。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也可以在教学网站上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试题、教学信息等,促使地理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地理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案例教学中,借助课堂多媒体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观察到更为丰富、直观的地理学习资源,迅速投入到的地理活动探究中去,培养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交流、查阅资源等,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主动探究学习,优化地理学习方式。
4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件
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好的教学案例,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角色中,观察和思考案例的相关内容,为地理教学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应符合地理学习发展规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合理设计,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任务高效完成。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案例的设计。首选要做到案例有针对性,某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很多的地理教学案例,所以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才有教学的针对性。应该因材设案,因人设案,因地设案,因时设案。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素材。其次要做好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来源应该从日常生活中获取,通俗易懂,真实可信,而且运用起来富有趣味,便于学生理解地理课堂上的深奥理论。从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中选取,拓宽学生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了“大社会”,使得案例更加贴近实际。
5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案例教学,还需要做好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如教学资源,学生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设计出符合该阶段的地理教学案例。只有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足够重视,刻苦钻研,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作品。
参考文献:
[1]许定龙.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地理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
1.地理教学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多种形式。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
(1)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客观的存在性。
(2)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地理案例,必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服务于地理教学目标。由于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获得切实的地理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如下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川1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单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目口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2.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目口是为了表明:
(1)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图像表达的案例材料,反映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2)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强调这一点是为着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教学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必修上册P82-83),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举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必修下册P21),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述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举例: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应用这一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 常在教学进程中穿行,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用此策略还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的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教材中不少案例就是这样安排的。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讲授这一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在探索方式上,一般运用U\组讨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寻求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性和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般而论,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的运用都可以采取随机进入的策略,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案例教学目标就行。
关键词:地理课堂
生活化 实践 陶行知
生活化地理课堂,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地理课堂上,教师在着力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学生在亲历生活化地理的学习过程;课外实践中,教师在创设地理回归生活的场景,学生在体验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喜悦。打造“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可以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着力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亲历生活化地理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生活化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地理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例,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而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顺利地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创设生活情景作为课堂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教学案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情境1: 高一的学生刚进入新的环境,往往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用“度日如年”来形容学生此时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的,但真正能体会到“度日如年”却是在金星上,知道是为什么吗?
情境2:“太阳从西边出来”经常被我们用来形容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但在一颗行星上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的,知道是哪一颗行星吗?
学生听后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书本上的九大行星数据表,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为何能真正体会到“度日如年”的是金星,因为金星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比公转周期还要长。接着告诉学生金星的自转方向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学生也就明白了要想见到太阳从西边出来也只有到金星上才能实现了。要说特殊的应该是金星而不是地球,可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地球为什么又是特殊的呢?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的教学。
(二)巧用生活事例,探究新知生活化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对生活中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学案例:太阳高度角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本镇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北楼和南楼),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该住户据此认定自己享受中午阳光的权益受到损害,向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交涉。经协商,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偿。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面楼房所有的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现在,房地产开发商打算在北楼的北面新建一幢商品住宅楼。吸取前面的教训,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之前应规划好新楼与北楼的水平距离,才能解决正午阳光照射的问题。你能为房地产开发商规划新楼与北楼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吗?
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思维很快就活跃开了,都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样不仅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学习地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学生把这个缺口填平。教师只有时时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才会对地理探究充满兴趣。因此,利用生活化的、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练习巩固,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达成教学目标,课堂巩固练习生活化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由于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抽象、复杂不好把握,在以往的练习和评价中常常被忽视或敷衍了事。怎样做才能既不让学生因重复已学内容而厌烦,又能达到巩固已学方法的目的呢?
教学案例:合理利用水资源课堂巩固练习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的美丽早已深入人心,但近日太湖发生的情形却使它的形象大打折扣——2007年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爆发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连续多日无法饮用。据此回答1~2题:
1.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
B.全球变暖使太湖蓝藻提前暴发。
C.长期以来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和排污措施不利,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D.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
2.怎样才能从根源上改变太湖变臭的问题?
A.引入长江水,促进太湖水流动。
B.天气异常时,实行人工增雨,改善水质。
C.购买捞藻船、安排专人,打捞蓝藻。
D.全流域联合,加强工农业废水排放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等。
课堂巩固练习选用了“太湖蓝藻暴发”这一身边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将生活中的问题与书本知识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有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学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地理回归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体验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喜悦
古人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与睿智,说明地理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充满活力,学好地理可以解释许多生活现象,能更科学地选择、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案例1: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啸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纳岛的西海岸10公里处,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我将这则新闻告诉了同学们,并要求同学们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都能用板块运动理论加以解释。我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跟踪、查找有关地震、海啸的记载和报道,并以此举办了一个专题课,给学生展示资料,让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学生在展示新闻资料中,有一则特别受欢迎:一名10岁的英国小女孩凭着她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海啸知识,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及时判断海啸的发生,使海滩上百名游客免遭厄运。这则报道说:“该学生听地理老师讲过,如果海滩的海水突然大规模退去,就会发生海啸。这时该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告诉他周围的人,并要求他们离开海岸,结果他们获救了。”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了解了许多地震、海啸发生前的前兆(鸡犬不宁、昆虫突然增多,蛇鼠出洞等)及遇上地震、海啸时如何脱险的知识。及时补充时事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生活案例2:野外辨别方向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我都会利用这一机会与学生探讨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得出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太阳东升西落;晚见峨眉月在西方、早见峨眉月在东方;还有通过星座、手表、罗盘、树冠等方法能辨别方向。并及时引导学生外出旅游应注意哪些安全知识。
生活案例 3:设计旅游路线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以及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这几个案例是活用生活地理的典型,这更坚信了我们进行生活化地理教育的实践。人类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了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面向生活,努力挖掘生活世界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然而,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习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别样人生。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改革进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罗呷呷.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 新课程:中学,2010(2).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 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应用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学的过程,由接受性向创造性的教育情境进行体验,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利用情感正确认知,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各种情境体验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开展的各种活动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光靠教师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各种知识更深刻地记住。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经历,谈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即:将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会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性,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种“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的构建,并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效。
【教学案例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结合PPT演示的方式,展开教学。该种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存在“生硬”、“老套”、“缺乏趣味性”的缺点,书本上的交通地图、运输方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中,我构建的生活化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如下:
首先,我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小刚是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完后的假期进入某物流企业实践,老板得知他学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内容后,为他安排了一项工作,为企业设计两条物流线路,分别为“九江-乌鲁木齐”,“九江-兰州”,要求路线的设计符合“经济实惠,成本低廉”的效果。小刚的地理知识并不扎实,这下犯难了,你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么?(物流、快递与网购相关,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十分紧密,大家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
其次,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为小刚提供一个方案,包括:物流路线的确定,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我为他们提供了地图、交通工具选型图等必备工具,并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当各小组的方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现场展示,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汇报方案,让全班同学对各个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评价,选出最高效的三组方案,评定一、二、三等奖。
【教学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物流运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物流快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学设计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小组协作―汇报评价”的方式,构建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集“引导―反馈―评价”于一体,为同学们建构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必将深植大家的思维中。
三、创设调查性体验情境,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体验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实践应用常识,实现学以致用。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构建了一种“调查性体验课堂情境”,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地理信息调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精髓,增强他们对知识应用的体验感。
【教学案例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在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时,我便创设了调查性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展开实践调查。首先,课程结束后,我发出号召:“我们周围的水资源越发稀缺,但仍然存在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人们的用水恶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大家想不想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贡献一份力量?”我的号召立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大家跃跃欲试。其次,我结合书本内容,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校内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校外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水资源科学应用宣传组”,每个小组都分配了具体的调查任务。再次,我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深入各自区域,展开调查,当所有调查活动完成后,我在全校举办了一次“合理用水,从我做起”的演绎大会,各小组各尽所能,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调查的结果,引起了大家爱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共鸣。
【教学评价】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模式,通过创设调查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调查活动中,并以汇报演绎的形式,宣传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同学们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种教学方式更接地气,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新颖、独特的体验情感氛围,能够从多个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本文仅探究了两种具体教学形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更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体验教学法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一、教学门槛设置太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必须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时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就教师而言,如果不是专职成员,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教师务必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地理理论要讲透彻;另一方面课堂要善于调控。为此教师应具备准确选择案例、组织课题教学、适时调整案例的高超技巧。就学生而言必须始终扮演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准备,仔细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发言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善于分析问题,发表意见,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维训练;课后全面总结收获,善于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改进方向,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师生地理素养要达到如此境界谈何容易?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门槛之高、跨越之难。
二、案例选编相对困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一般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结论。根据地理案例教学真实性、互动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综合考虑选编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对教师本身地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强调案例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生活体验与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风格。广大教师不应为呈现案例而勉强编写案例,否则就可能削足适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地理教学目标,从内容来看,可设计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案例、图文混合型案例;从方法来看,可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同时必须考虑好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三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案例内容还应考虑利于教师双边活动的展开,激趣引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要做到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编写出高标准的地理案例往往较为困难。
三、适应范围有所局限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适应范围自然有所局限。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教学最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高中地理而言,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必修1“自然地理”则突出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不是理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授与阐述一般地理理论,其手段更为快捷有效,所谓滥用教学方法、拿来主义、杀鸡用牛刀也就是此道理。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传统教学仍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明显特征,所以它适合于生活中地理素材尤其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教学,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切不可夸大其词、盲目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课堂驾驭潜伏风险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许多困难。案例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动态三步曲:展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导课质疑引导学生感知材料、自主学习;组织讨论、督导交流,通过研讨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总结评价、拓展升华,通过反馈再实践,引导学生演绎应用智能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案例材料,而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广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挑战性与风险性的教学方式。
此外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与整体教学环境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占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难点,课前充分准备,课堂自由驾驭,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强化知识传授与潜能开发。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五、推陈出新需要创造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学生观和教材观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新案例、合理组织案例、创造运用案例。其中,地理案例的选编和组织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为提高案例使用效率,教师需要对地理案例进行二次开发,使案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一、案例二次开发的流程
“教材二次开发”将教师定位为课程的开发者,将目光聚焦于教材,将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评价和反思作为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教材二次开发”系统[2]。由此可见,地理案例二次开发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开发系统。因此,案例二次开发就需要地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学生需求的地理案例。
(一)案例二次开发的一般流程
(二)案例二次开发的教育诉求
高中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格局使案例的呈现多样化,案例运用个性化。因此,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对教材案例进行适切的二次开发。地理案例的二次开发应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依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教研功能,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案例进行二次组织。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需求、突发的意外情况及时调整地理教学案例,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与自身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地理案例,从而有效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二、 案例二次开发的策略
(一)增加乡土案例 提高学习兴趣
《标准》建议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3]。因此,地理案例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等突出特征,所以它适合作为生活中地理教材的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地理教材中很多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差距较大,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应注意选取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解教材案例台风及其危害时,增加南京市近年来受台风登陆影响的时间、次数、危害等内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台风登陆的有关知识,继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南京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段、台风带来的天气特征及其危害,然后自然地引出面对台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的问题思考。再比如,在讲解工业区位选择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南京市工业分布图,给出南京市扬子石化及南钢等工厂的选址布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业布局的问题、合理性及以后随着城市扩张应如何更加合理布局等问题。面对熟悉的案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创设案例情境
随着学校教学硬件的日益完善及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运用ARCGIS MAP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工具对城市道路图层和人口密度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南京市商业网点选址。
(三)不同版本教材案例整合 提高教学效率
全国性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四个版本: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不同版本教材的案例选择、案例编排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版本案例进行选择性整合或重新编排。例如,在学习“流域开发与治理”这节课时,由于人教版教材是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学生对田纳西河比较陌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难以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存在困难。在此情况下,笔者选用鲁教版教材“流域开发与治理”中以长江流域为例的案例,结合南京位于长江附近的实际进行流域开发与治理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同感,且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同化,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案例二次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
地理案例应该是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境中一个地理问题,一个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理案例进行教学,这些案例应紧贴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并与教材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互补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案例的二次开发中,应该关注的是开发的案例能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开发地理案例。教师开发的案例只有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需要时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案例二次开发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案例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载体。因此,学生需要的满足是案例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搜寻案例、积累案例,提高学生参与地理案例二次开发的积极性。学生开发的教学案例往往来源于学生自身生活体验或熟悉的情境。这些案例就地取材,贴近学生生活,亲近学生自身文化和经验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挖掘地理案例的有效信息
地理案例不等同于地理素材,地理素材主要通过详细的地理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而地理案例往往隐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则包含或者蕴含在地理案例之中,从这些案例中可以提炼出地理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特点、变化及影响等一系列相关的地理信息。这些重要的地理信息往往会被地理教师所忽略,尤其是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对地理案例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案例教学时不能有效提取案例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加强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学习案例教学与案例二次开发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掘案例中的地理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师应注重日常教学案例的积累
新教材给地理教师留出了可利用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材案例进行二次开发。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案例二次开发意识。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而是对教材不断充实、调整、创造、完整的动态过程。教师只有具备案例二次开发意识,才会对生活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案例具有敏感性,才能把教材内容与开发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最终为教学所用,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及各种信息来源中提炼地理案例。科学而准确地捕捉与提炼地理案例,需要地理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只有在完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整合案例并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在教学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加强对地理教材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地理教材案例的二次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关键词】学科特色 生活地理 创新思维 交互式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1-01
近年来,江苏高考模式的变更使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课不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特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程地理课堂的“地理味”
1.联系实际,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明辨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指导,大胆应用新闻事实、生活材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透过新闻材料,学生认识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满怀悲伤地探寻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同时也在思考灾害中应采取的逃生措施,让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2],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利用城市的风频图,探究城市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的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通过读图、析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如结合环境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思考“PM2.5和泰兴的大气污染问题”;结合“交通”一节的学习,安排学生探究“我市交通问题面面观”。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开放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4.以人为本,构建生命意义的大地理教育观
大地理教育观要求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今年黄岩岛事件后,我们举行了一次学生演讲,主题是“我们的领土——黄岩岛”,学生们各抒己见,黄岩岛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意义,以及透过黄岩岛事件看我们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还应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科学理念、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才能展示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体现和谐兼容、共同发展的地理思想。
5.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教学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观念上走出课堂,切实关注生活,投入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接受知识,形成地理思维和技能。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秩序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交互式教学设计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可以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以实现高效教学。
3.重视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学习的过程化提升学习效果,创造性地构建地理课堂。
4.创新地理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地理课应该把联系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 结合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象和多媒体,通过获取、整理并分析地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校本研修是塑造优良教师队伍,快速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集体备课和“以师为本”的备课组的建立,对于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贯彻课改目标,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地理独有的教学特色,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谈一谈地理集体备课的途径与方式。
以“课”备课:以“地理案例”为载体,以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为中心,贯穿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以地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讨论释疑为主,研究结果主要以教学案、课堂实录等形式呈现,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或异课异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如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所见气候导入,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直观呈现降水的形成,或教师直接讲述雨、雪、雹的景观。雨、雪、雹统称降水,其中降雨是主要形式。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以“文”备课:以地理知识学习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地理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教学专业水平,为教师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力促教师成为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人”。主要途径有:一是读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地理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思考、写作,如《中学地理教学法》《地理课程论》等。二是多听地理专家报告、特级教师授课、名师讲座或录像等。现在各地区地理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要紧抓每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多与人交流分享。只有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言行激昂的地理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以“网”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实惠”。在网络备课中,通过地理QQ群和博客、微博等,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感受零距离的交流。各地区、学校以教学研讨、教科研修为平台,畅快淋漓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就一个知识点、一节地理课进行激烈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以弘扬“见仁见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网络研修新风尚,最终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由于备课需要教师吃透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很多一线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备课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于是,大家本着“互补互利,合作双赢”的学习精神,做到“四统一”,即学知识,学进度,学重难点,学目标,并在网上由专人负责收集上传的电子个案,整理分享。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创设网络论坛,大家分别在BBS里开设各式各样的研修主题,采用回帖或跟帖的方式在网络中进行对话、交流。广大地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提升,教学能力在这里提高和发展。
笔者所在教研组设计的网络栏目如下表:
以“队”备课: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或名师工作室为单位,以地理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教学随笔研究为载体,从各个层面进行研修,汲取集体的营养。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多开展团队式“同课异构”活动;个人层面可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题活动;在名师工作室层面上,形成地理教学共同体、互助组,如城乡学校地理教师互派交流、组建备课中心组。
以“思”备课: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教学,反思自己每节课、每个细节。地理教学的进步,关键是地理教师自身的进步。再精彩的课,都存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仍然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如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间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析降水量柱状图、降水量分布图有困难,这一教学重点很难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读图、析图、作图”。
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上出具有个性化的课,获得学生、同行、学校、社会的认可。案例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确定选择案例——整理加工案例——讨论学习案例”三个步骤,促进地理备课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如何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重实效轻形式,如何制定符合“校情”“学情”“教情”的备课评价标准,都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得与失
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教学内容,是非常实用的教学仪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非常符合高考改革的需要,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本文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一些教学案例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得”与“失”,接着提出改进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得”
当前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顺应这一趋势,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以独特的魅力走入了高中地理课堂,下面就来阐明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方面的“得”。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通过图像、色彩、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怎样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比如:学习南极洲这节课时,因大家都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过那里的地理环境,对那儿非常陌生,这时借助多媒体播放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登陆南极洲的相关纪录片,就可以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到南极富有特色的地理景观,以科考队员们活生生的探险经历真切体会到南极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征。教师在课堂上,依靠多媒体,充分调动大家的视觉、听觉和感知器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多维互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探寻南极的兴趣,也带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通常意义上,高中地理教学总是维持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模式——教师灌输式、填鸭式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被动地接受、待进一步消化、吸收,“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个地球仪、一张嘴”是对传统地理教学最恰当的概括,然而,现代教育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的学生思想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敏捷、知识面也更加广泛,鲁教版地理教科书本身就有一些局限的地方,也是无法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教学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考的空间,理清教学思路,绝对不能拘泥于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点,要学会前后融会贯通、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见得多才能理解透彻。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就要事件做好PowerPoint课件,直接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这样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用动画模拟的形式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的全过程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再观察其方向、速度变化规律,可以大大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节约课堂讲课时间,更能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失”
多媒体技术虽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下列突出问题:
(一)学生依赖心理严重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但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只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理解新知识而引入的教学设备,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和黑板的地位。否则,地理课堂就好像电影放映室,学生完全充当“观众”,这不利于多个知识点穿插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造成学生无法整合,而是孤立地学习每项新内容。比如学习世界人文地理时,单在多媒体播放课件讲述某个区域,学生们就会顾此失彼,缺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相互对比性,可能会轻易混淆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知识点。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owerPoint课件
然而制作周期较长,对文字的大小、颜色,图片的亮度、对比度,出现的次序等都要有较高的讲究,若一个细节出错,则会影响全局效果。若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到制作课件而不构思巧妙地课堂任务设计,那么在地理课堂中就会发生语言不顺畅、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对策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失”,有必要继续发挥其“得”,加以弥补,如地理模型和仪器的实物观察等,善于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的、有益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的指导地位,绝不能让多媒体代替教师讲课,多媒体只发挥很好的辅助效用,而非万能的教学工具;教师制作课件时尽量简洁明了,切忌花哨,要调动学生学地理的信心和激情,而不能弄巧成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得不偿失。
结束语
鲁教版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紧密依据学生的实际地理水平和教学的特征,灵活选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明确多媒体的“得”与“失”,汲取多媒体的长处为课堂服务,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青,张志豪.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01) .
[2]陈晓琴,王志东,刘永清.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J].知识经济,20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