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时间:2023-08-02 17:1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一、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情况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老师的水平也不高,专业的场地也没有,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识之后,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4):12.

[3]何小文.浅议高校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9).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观念,它的代表即是“考试”这个教育考核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办法无可厚非,这种考核评价直观明了,整个操作比较简单易行。然而,也就是这简单明了,极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惰性思想,进而以偏概全,形成应试教育这种机制和观念。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针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既然“素质教育”是针对旧的教育机制、观念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提出的,我们就不能用这一词语的基本意义来确定它的具体概念,而应把它放入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来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概念,任何对它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要求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归本正源”,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如何具体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呢?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何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回答。

2、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简述

通过以上对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素质,即理想信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意志情操和兴趣性格等;二是专业素质,即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三是人文素质,即文化知识等的继承;四是信息素质,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创新素质,即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六是身体素质;七是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统一,亦即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应给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话语权,而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丞待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已经拥有自己图书馆的高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堂之外,首选应该就在图书馆”。事实也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列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势和作用是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学生全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主要有: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及时的信息资源优势;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良的物质环境优势;四是高校图书馆具有自由的学习氛围优势等等。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优良的环境中,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教育。图书馆属于开放式教育,它可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全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2、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契机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做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然而,长期以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个辅助的认识和现实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本人认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势必、也应该被凸显出来。然而,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新落后的办馆观念,树立图书馆的知识形象,开拓创新,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辅助职能中解放出来,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面服务为抓手,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强化教育职能。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有:

1、思想道德教育职能。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缺乏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延伸、丰富和对比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课堂以外的综合性知识,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教学科研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信息素质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思想、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认为增强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43页)1、实现观念上三大转变。新形势下,图书馆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思想上要与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实现观念上的三大转变:一是图书馆建设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二是图书馆的模式建设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由书本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整合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推行。

2、加强馆员自身教育与培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完成信息技术咨询的服务员,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因此,要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提高馆员服务素质教育能力。图书馆员的教育,实行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的、合作的、上进的团队。保证图书馆各项教育职能得以实施。

3、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在内外部环境上要美观典雅艺术,在布局上要科学规范实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文献载体,科学划分图书资料的馆藏比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和多媒体阅览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活动有秩开展。

4、建立读者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读者组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与感情,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读书、学习、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热情。图书馆在整体管理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工作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利用读者组织采集读者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那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学生的精神动态;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总之,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桂香.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曾宪丽.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7(2).

[3] 李学钰.高校图书馆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3(4).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反思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7]张家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舞蹈队;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23-02

中学时期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是学生时代最重的。面对升学的需求和压力,学校、老师、家长也很自然地把音、体、美课程看作是绝对的副科,更不要说支持学校成立学校舞蹈队,同意孩子进入舞蹈队训练了。当然,学校因为要参加和自我组织一些学生文艺活动,但又少不了舞蹈这种形式,所以,学校舞蹈队在中学便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几乎是每一所中学舞蹈队的生存现状。因此,从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出发,中学舞蹈队的存在和舞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学舞蹈队存在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第二课堂

舞蹈是集音乐、形体、舞台艺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一般中学的音乐课程少有把舞蹈纳入教学之中,但时至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舞蹈能有意识地将平时课堂对他们身体的“束缚”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解放,可以帮助他们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并且,在舞蹈活动中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加强了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所以,中学舞蹈队可以说是学生减轻压力、释放情绪、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第二课堂。

(二)学生提高修养的途径之一

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为最终目标的,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形体方面的训练和演出,所以平时舞蹈队的教学也是侧重形体舞蹈的教学和训练。形体舞蹈是增强体质,提高形体美、动作美以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自信心的一种特殊训练。它既能塑造学生外形美,也能塑造学生的内在美。中学舞蹈队以形体舞蹈为主的教学和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对中学舞蹈队成员的要求

中学舞蹈队的成员主要是对舞蹈有兴趣、自愿参加并且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的在校学生。舞蹈说到底是人体艺术的一种体现。舞蹈形象的塑造不是声音,而是具体可见的肢体语言。[1]因此,舞蹈者的基本条件也会直接关系到舞蹈的质量。

此外,舞蹈队员的音乐素养也是很重要的,队员要有较好的节奏感。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舞蹈队员的条件、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舞蹈训练的进程。当然,普通中学生在条件和素质上要区别于专业舞蹈演员,要挑选热爱舞蹈,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舞台形象佳、模仿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学生参加,以便更快提高舞蹈队整体的水平。[2]

三、舞蹈队员的教学和训练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实际情况,要以简单、实用作为舞蹈队教学和训练内容的指导方向,注重学以致用。当然,中学舞蹈队是以舞蹈为载体来丰富校园艺术的,它也离不开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必须以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和动作的感觉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练习为辅,使学生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身体条件和适应舞蹈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方式。[3]因此,舞蹈队指导教师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步步为营、因材施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舞蹈队才可能在一些演出场合展现效果。当然,因中学舞蹈队是以第二课堂的角色存在于中学课外教学的环节,因各方条件(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训练时间的有限等)的限制,不应安排较为复杂、难度大、过程长的训练。

2.教学和训练内容应多样化。舞蹈队教学内容应当是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延伸,它的教学内容、时间(学生课外活动、业余时间)相对比较灵活,所以,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应该尽量追求内容的创新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比如,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舞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活跃教学和训练气氛;从学生的角度选择舞蹈类型等。笔者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回族民族中学,在舞蹈队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让学生从熟悉身边的回族舞蹈开始,再学习和训练一些带有其他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祖国大地各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并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如回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因素决定了回族舞蹈动作的特殊韵律,决定了回族舞蹈动作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回族舞蹈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头部以“情”带动,手臂动作以生活中的自然形象为主,腿部动作突出表现为“屈”、“伸”、“开”、“关”、“蹲”,躯干各部位多为扭、转、摆,步伐特点以屈伸为主,舞姿以生产、生活景象的再现和生活、生产情绪的抒发为主,还包括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对回族武术的融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回族舞的要领。[4]其他的如东北秧歌讲究热烈、火爆、逗趣、诙谐,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扭”、“绕”二字可以概括其动作的精髓;藏族舞蹈教学,在掌握了藏族舞的特殊体态后,要把握藏族舞蹈“颤、开、顺、绕”的四大特征;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很多动作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风格特点;傣族舞蹈体现了优美、含蓄、灵巧、质朴的风格特征。这些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现代音像手段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然后通过舞蹈队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征,从而能跳好跳像民族舞蹈,这样音乐课堂和舞蹈队的训练就能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当然,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也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而设的,是以满足学校有关演出要求和学生爱好为前提的,因为民族舞是各种活动中师生和市民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所以它自然是舞蹈队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四、舞蹈队的演出经验的积累

前面我们也提到,中学舞蹈队的训练和演出是以学校的需要为前提的。当然,舞蹈队所承担的演出任务也是从学校角度出发,代表学校的。笔者所在学校,舞蹈队主要参与校内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接外来考察团汇报演出、校内大型文艺活动等,参加校外的演出主要是地方各机关单位节日文艺汇演、教育系统文艺演出、地方广场文化节、省级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等。这些校内外的舞蹈演出任务,是对学校舞蹈队教学和训练成果的最好检验;舞蹈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积累到一定的舞蹈和舞台经验,他们之间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在这一次次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得到锻炼。当然,舞蹈队的演出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学校,展示了学校风采,因此,校园舞蹈队同样是学校的一扇窗口,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丽媛.校园舞蹈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3):420.

[2]陈丽媛.校园舞蹈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3):421.

[3]黄小露.谈普通中学舞蹈演出队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4):163.

第5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54-255.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精神;高职文化

作者简介:崔玉隆(1973-),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顾坤华(1957-),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4-0026-03

高职院校经过前期的扩张性发展后,已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是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要进行高职文化建设,首要的是研究高职大学精神。在高职大学精神引导下,高职文化建设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形成合理的体系,促进高职内涵建设。

一、高职文化建设研究简述及其问题

使用高职文化一词对高职学校文化进行研究的甚少,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高职校园文化一词。而研究者对高职校园文化涵义是什么,解释的也很少,大多借用校园文化一词,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其核心内容是学校长时间形成的价值观以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思想意识、群体目标及行为规范。”[1]其内在规定性和高职文化基本一致,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用。但甄别起来,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而校园文化是一种场所文化;学校文化强调整体性,校园文化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高职文化一词更能体现高职学校文化研究的共性,而高职校园文化则带有校园个性的特点。如将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一种类型,继而研究其系统文化,高职文化无疑是恰当的用词。

研究者就高职文化建设意义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但对高职文化建设内容则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高职文化内容建设陷入迷思的状态。高职文化建设内容除包括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研究者认为还应该包括行业文化,因有些高职院校具有行业背景;包括学校自身历史文化,因学校发展有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挖掘本校历史沿革可促进高职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建设社会文化的核心;包括创新文化,因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看起来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高职文化建设内容不断丰富的表现,实质是将高职文化共性和高职院校个性文化混为一谈,不分层次和类别简单地把他们拼凑到高职文化当中。这反映研究者对高职文化本质缺乏认知,在这些纷繁芜杂内容的表象下,缺失的是对高职文化本质内容的探索。其次是高职文化内容建设过程中自我主体的迷失。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研究者认为应将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将企业文化移植到高职文化当中来。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学校管理、制度规划、行为标准、课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渗透企业文化。这实质混淆了学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组织。学校和企业在目标、功能、结构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从其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来看,学校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远超企业。企业,尤其现代大多数企业,其生命周期相当短暂。高职文化建设全面对接企业文化岂不是本末倒置?借鉴企业文化完善高职文化建设某方面的缺失是必要的,但不能丧失学校主体地位。再次是高职文化建设途径的片面化。高职文化建设往往单纯理解为校园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建设高职文化时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着力打造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关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职文化建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尽快转换成“职业人”的角色,应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场地布置、教学过程等全面企业化;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高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看成高职文化教育的核心。上述种种做法是将高职文化建设浅表化和简单化。一般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方面。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较易显性操作,文化初期建设也以这两方面为中心,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较为隐性,但他们则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则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而高职文化建设却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诸上问题是因为研究者缺乏对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即文化精神的探索。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建设的导向。缺乏精神,文化建设就缺乏中心,高职文化建设内容就成为简单的拼凑和堆砌;缺乏精神,文化建设就缺乏方向,高职文化建设就成为率性而为的行为。所以高职文化建设的前提是高职大学精神的探索和提炼。

二、高职大学精神的探索

关于大学精神,学者们有着众多的理解和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2]。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取向,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3]。不一一例举。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特质。这一精神特质导引和规范着大学师生的行为,它在本质上应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通常认为大学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自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独立与自由精神就成为中国大学及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美国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曾说过“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 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4]大学是知识聚集、思潮汇集之地,如无批判之精神,怎能提供社会所需的东西呢?大学不仅传承历史,而且要开拓未来,创新精神是大学应有之意。《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源头。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大学大多恪守这一精神,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围绕一个核心即追求真理展开。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给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5]也说过:“大学不是贩卖知识的地方,不是养成资格的地方;大学是追求精神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地方。”[6]坚持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铸造了大学独有精神特质,使得大学在历史传承中从未中道陨落,也成为人们代代相传、始终坚守的精神。只有不受各种外在力量的束缚,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才能真正自由地追求真理,所以独立与自由精神是坚持追求真理的前提;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破除迷思勇于创新才能无限接近真理,所以批判和创新精神是追求真理的有效途径;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至于陷入异途,我们需要完善我们的人格,所以人文精神是追求真理的保障。

高职的大学精神是什么?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上述大学精神特质也应是高职院校所遵循的。但是高职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方面,因而不能简单把传统大学精神套用在高职院校上。大学精神是和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功能相吻合的。传统大学,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都是以人格完善为目标,所以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自文艺复兴以来,彰显人性光辉、追求科学真理成为目标,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精神核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应有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更为具体的高职大学精神。笔者认为应以“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为核心构建高职大学精神。“追求卓越”是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现的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是追求真理精神在高职教育的具体体现,技术与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两者结合展现了高职教育的追求价值。围绕这一核心,高职大学精神内涵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践精神。高职教育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技能。高职教育要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精神是高职教育必然的要求。二是服务精神。高职教育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高职教育应培养学生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规范及职业道德。三是技术创新精神。技术是高职教育立身之本,技术创新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高职学生高素质的根本体现。这几方面内容围绕“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核心构成高职大学精神统一的整体。

三、大学精神引领高职文化建设

缺乏大学精神的高职文化建设犹如散乱的珍珠,而不是赏心悦目的珍珠项链,无法展现它的美丽和价值。笔者认为高职文化建设应围绕实践、服务、创新等精神展开,高职共性文化应包括实践文化、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首先是实践文化建设。大多研究者认为企业文化是高职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企业文化和实践文化的交集在于实践,也即高职教育强调的“做”的能力。但学校实践不仅限于企业实践,还包括社会实践、团体活动等内容,贯穿于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和创业等过程中,所以建设实践文化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服务文化建设。大多研究者认为职业文化是高职文化的基本形态,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职业文化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体现在对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理念以及职业礼仪的认同和遵守。学生的活动场所是学校,其使命是学习能促其全面发展的各类知识和技能,两者是有差别的。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向“职业人”身份转化,学校可适当将职业文化引入校园,但不能替代学校文化。从职业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具体职业,而是教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服务,所以职业教育文化更为准确的来说是技术文化和服务文化。职业教育为人诟病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这种内化于心的品质不是通过课堂灌输和说教可以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下潜移默化逐步习得。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基本功能之一,我们应构建与之相符的服务文化。当高职院校真正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内在要求,高职教师真正有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意识,真正做到崇德敬业时,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仅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也不应是职前的培训场所。高职教育应体现其“高”的特性,这个“高”的特性理应是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向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所突破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特有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以技术创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以技术创新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文化优势,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真正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自愿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的体系。就层次来论,笔者将高职文化分为普遍、共性、个性三个层次。共性文化是指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所共有的文化特性。个性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作为单独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每一个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所处的行业、自己发展历程构建自己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史文化。普遍文化是指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具备大学共有的文化特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等。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合理的高职文化体系建设对现阶段高职内涵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炳章,秦晋.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2):45-47.

[2]胡显章.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3-14.

[3]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9.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测试学生对于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深化教学的一种反馈机制和指向标。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史论课程是随着近年来设计类专业的热潮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科目。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逐渐加大了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力度,取得了成果。但是,现阶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工作相对欠缺。在相关资料稀少与零散的情况下,我尝试对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

1.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与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又包括职业教育的含义。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作用”①。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四是具有健全的心理品格和健康的体魄”②。从上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出高职人才的特征:一是综合素质;二是技术,也就是既有理论修养,又有技术能力。

设计史论课程的内涵“是指通过对以设计为中心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深入认识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③。从中能够看出,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的意图是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种人文素养和理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技术性的人才的特征,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不仅仅要满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理论指导的作用,更要具有“用”——满足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王晓光先生的调查,“在全部所有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④。那么文化水平、理论素质较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关注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设计史论课程的积极性呢?考核方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考核方式的探索

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的变革是考核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

当下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考核形式,多采用笔试,即“一试定乾坤”。“一试定乾坤”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考核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同学们适应了在学期最后一周采用突击式的记忆方式,短时间内增强了对设计史论课程的认识,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突击式的记忆会不断地遗忘,最后能剩下的内容寥寥无几。其次,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非常不利,容易给优秀的同学带来挫败感,更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潜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激励。最后,考核的目的是一种反馈机制,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理解及其掌握的情况,“一试定乾坤”的模式很难起到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反馈作用,从而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更加盲从。

考核的内容多数为设计史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考查方面,而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却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考核内容与“一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是相配套的,它们作为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色。

根据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特殊性,我院的设计史论课程团队在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将整个学期学生的成绩按照4∶6或者是6∶4的比例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此来避免“一试定乾坤”模式的缺点和劣势,也在更大程度上预防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2)在考核形式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多元化或者是多样化的尝试,这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考核活动中。

第一,练习题模式。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时,我们以单元模块来组织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之后,我们都留有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巩固。练习题成为一种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考查的重要手段。其中的简述题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

第二,画图模式或者称为创意制图模式。说到此种模式,不得不提到我对于设计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设计史论课程,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集中在“史”的角度。这就间接地要求我们要按照史学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史鉴”观念来对待我们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这种立场也决定了我的设计教育理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在此理念的指导之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对作品的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具体、细致的分析,抽象、演变出一种可以为当下服务的造型设计或者纹样设计。学生们利用课上或者课下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近几年探索的效果方面看,成果颇丰。

创意制图的模式,在我的课堂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创意制图一开始是按照一种无序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随意布置一个大的方向,或为视觉传达设计,或为工业设计,或为环境艺术设计,由学生自由的发挥、探索。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启用了网络中的一些招标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理念按照一种商业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操作。

画图模式或者创意制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文化课水平不算高的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尤其是将作业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直接挂钩。此种项目驱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查阅资料、创意制图、市场调研、社会满意度等综合能力。试举一例。我院视觉传达系1003班樊远同学根据网络招标,为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设计标志。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我的具体指导之下,他从地理、历史、民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创意方法、当代同类型电视台标志等方面入手搜集材料,综合分析、提炼,最后以殷商时期的玉鸟、青铜钟为主体元素,进行现代的简化、抽象,演绎出两个既能体现河南悠久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简洁感的标志。

第三,专题讲座模式。此种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他自己喜欢的一名设计师为例,从设计师生平简介、设计理念及作品分析等三个大的方面作专题讲座,教师点评、总结,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此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准备过程中,对某个设计师有一个全面、系统、广泛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风格的理解、掌握、评价与借鉴。

(3)期末考核,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题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客观题;一类为创意制图题。客观题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内容的记忆、理解;而创意制图题,则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在经历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考核方式、方法。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样对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于设计元素的全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相应地对考核方式作出了调整,主要集中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仅从宏观角度划分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还从具体细节上作出了探索,例如练习题模式、创意制图模式、讲座模式等。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潜力等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方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②.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86.

③许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装饰,2003,(3).

④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装饰,2006,(10).

⑤笔者曾对教授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表,回收135份,其中喜欢画图的为65%,不喜欢的为35%.

参考文献:

[1]徐跃.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装饰,2006,(08).

[2]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2006,(1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

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同时,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这种开放性作文的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当然也对思维相对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认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要详细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写好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初中生觉得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片面地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话题作文的审题切不可大意。“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所以话题作文一般都需要“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也是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偏差之处。比如:以“分享快乐”为话题,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快乐”做文章,写成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分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分享”上做文章。

具体而言,话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一个词或者短语,字越少则外延越大,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反之,字越多则外延越小,观点也比较明确,容易下笔。所以,审题时要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切题。比如:话题“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苦与乐”前冠以“初中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苦与乐”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苦与乐”的内涵。如写“初中生活的趣闻”“小学生活的苦与乐”等都不符合题意了。

二、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拟好题目

不论何种类型的作文,一个新颖独到的好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亦是如此。下面以“学习”为话题,简述

如下:

首先,加词法。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些修饰、限

制、补充性的词或短语,从而使原本宽泛、抽象的话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学生便可选择一个最为熟悉的角度来确定作文题目和写作范围。比如可以是《谈学习》《学习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等,从而使话题由大化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其次,想象法。就是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展开想象,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用想象法拟题,形成一个新颖独到的题目。比如可以是《假如人人都不学习》《未来的学习》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再次,拟人法。即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最后,悬念法。就是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

三、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选好文体

与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模式相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文体不限”,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是,“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因此,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将其文体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

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话题作文选择文体,与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方面息息相关。所以,初中生在选择文体时,要根据自身性格和所擅长的文体进行抉择,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另一方面,要理解题意,因题选体。既要反复阅读,正确理解题意,确保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更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以小见大、创新立意

“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话题作文一般非常宽泛,要求学生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确保文章出新、立意新奇。

一方面,要开展多角度联想,从不同角度对话题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并从中优选出一个最佳的立意。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些独特的视角,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比如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读书使人进步”的思路写,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好读书、读好书”的思路来谈读书学习应该拒绝盲目性,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10篇

关键词 大五人格;学习绩效;BP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21-03

Study of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Ouyang Ming1, Yang Wei2

Abstract Personalit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n influencing learning,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deep,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cognition of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practicing. We use the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to modeling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which is nonlinear and complexity. Thus we can realize the nonlinear mapping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so that we can explore the new approach to improv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Last, we hop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useful kind thought for individualizing teaching and competence education.

Key words big five personality; learning performance; BP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occup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2 Center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1 引言

1.1 学习绩效的概念

对学习绩效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1)基于AECT04的定义。学习绩效指学习者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包括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学习成绩只是一种量化的结果,但不是绩效的全部内涵[1]。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体现在能力与社交、学习效率及学习成果的质量、数量、效益等诸方面,最终是个人或组织学习能力的集中反映[2]。2)基于结果的定义。学业绩效即学习的结果,简称学绩,指学习成绩和效能[3]。它是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学习业绩、效果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自身的各项素质,是个人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3)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综合定义。这类学者把学习绩效解释为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反应在内的学习结果及其影响产生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5]。

本研究采用以AECT为代表界定的学习绩效内涵,即学习绩效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在新环境中灵活运用它们的迁移能力和对组织或社会的贡献;同时要考虑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人格对学习绩效的影响

人格是预测个体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5]。学业行为的各维度与大五人格各因素间显著相关,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吴海棣、李建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7],它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多种因素之一[8]。大五人格模型的兴起推动人格差异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人格特质决定了学习适应行为的方式和特征,并影响适应行为发展的水平[9]。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人格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具有影响。吴秉恩教授(l983)指出,以组织行为的特点来说,人格特质的主要效用是预测及说明实际行为与绩效能力,人格特质通过个体实际行为影响其绩效。有研究已证明,影响学习绩效的有个人特征、教育、学习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中个体人格特点是主要因素,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也已取得大量成果。

高等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与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十分突出,但对大学生个性特质指标的评估似乎是目前学生学习绩效评估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个性特质的充分发挥与创新精神的充分展现是更重要的,行为过程和个性特质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产生动力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将决定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是综合素质中更重要、更应该备受重视的成分。

素质是驱动学生产生优秀学习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无论是表象的特质还是潜在的特质,都与学生的学习绩效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尤其是潜在特质是素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并且持久的角色,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情境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归纳总结,人格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学业、学习成绩、学习行为、学习绩效方面,这也是人格与学习活动相关研究的主流。通过对学习绩效内涵深入的研究、分析,可知学习成绩、学习行为属于学习绩效的一部分,而学业也与学习绩效息息相关,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符的。因此,人格对学习绩效的影响不言而喻。用人格特质来分析绩效,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但其结果效度却众说纷纭而不能得到满意答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缺乏一个统一的可以接受的人格模型,很难确认人格与绩效之间是否有一致的和有意义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大五人格理论,代表了广泛而稳定的人格因素模型,用大五人格来描述个体差异已被广泛接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BP神经网络模型机制的建立

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达。虽然关于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研究也可以采用统计学软件如SPSS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统计学处理方法一般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条件较为苛刻,且计算方法不具有学习的功能、联想记忆等能力。因此,本研究没有采用统计学方法,而采用最适合处理具有模糊、残缺、不确定等特点的数据,更适合表示复杂关系的BP人工神经网络来对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另外,人工神经网络的开放性、非线性、自适应、自学习、联想记忆、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能力等特性更适合后续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智能系统。

2.1 BP网络的结构

BP神经网络即误差反向传播神经(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多层前馈网络,模型一般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以及层间节点连接组成。层间节点有前向连接,无反馈连接;层内节点之间无任何连接,学习过程由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通过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调整各层权值,使得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BP神经网络的本质即使误差不断减小,最终确定能够使网络稳定和有效的权值,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之间区别就在权值的不同。网络结构中确定隐含层层数和节点数对网络结构很重要,虽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但尚未有标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常以经验、网络性能等试探的方法来确定。本研究的BP网络的模型如图1所示。

2.2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中输入数据的收集工具是20世纪80年代Costa和McCra提出的大五人格量表,它是“目前人格特质理论的最佳范式”。大五人格即人格的5个属性,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各因素、次级指标和维度分数描述如表1所示。

本量表共60道题目,每个维度12道题,其中,神经质包括题项1、6、11、16、21……;外向性包括题项2、7、12、17、22……;开放性包括3、8、13、18……;宜人性包括题项4、9、14……;尽责性包括题项5、10、15……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湖北师范学院某院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专业的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跟踪每个学生,调查他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共三批数据;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问卷有效率为97%。根据引言中对学习绩效的简述,本文以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为测量学习绩效的标准,并在相关学生、教师的帮助下取得该批调查对象大五人格数据、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

2.3 数据的处理

首先,将网络的大五人格输入数据应用“Xi=2*(xi-min(xi))/(max(xi)-min(xi))-1”,函数标准化在[-1,1]之间;根据需要,选取140组样本数据作为网络训练数据,26组作为测试数据。其次,以研究对象的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对学习绩效样本数据分类,这是网络的输出数据,其中调查对象三年综合测评算术平均分在80以上的为优,75~79的为良,75以下为一般。

2.4 网络结构的确定

BP神经网络结构的输入与输出神经元节点数由实际问题决定。本文中输入的是人格的5个维度,即5个神经元;输出为3类,用0-1模式表示,即(0,1)表示优,(1,0)表示良,(1、1)表示一般;对于隐含层的个数与每层节点数以Kolmogorov的N×(2N+1)×M定理为指导,N为输入特征向量,M表示输出状态类别,确定网络初始结构为(5,11,2);训练中以试探性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使网络性能、输出误差、拟合效果等指标最终符合要求。

3 网络模型的训练、测试与应用

3.1 网络模型的训练

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建立的网络进行训练与检验,训练的中间层神经元传递函数为S型正切函数,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为线型purelin函数,利用newff函数创建BP神经网络,训练函数为trainlm,学习函数取默认值learngdm,性能函数取默认值mse。网络训练函数为“net_yw=train (net_yw, pn, tn)”,pn表示网络的输入样本向量,tn表示网络的目标向量。经过训练后,当迭代次数为14时,网络误差已达到可接受的阈值,即网络模型可以投入使用。

3.2 网络模型的测试与应用

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学习后获得记忆、联想、抽取、概况的能力,这样的网络是否符合要求通过仿真来验证它的可靠性和达标度?随机抽取p为测试样本,共26组,其中优状态为10组、良状态为6组、一般状态为10组;由仿真的结果知前10组数据中9组分为优状态,中间6组有4组分为良状态,最后10组都分为一般状态,即网络测试的符合率达到80%以上。由此说明,该网络已经能够正确地分类、判断,模型有效,可以投入使用。

4 结语

终身学习成为这个学习型社会的生存理念,学习绩效是提高个体或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关于影响学习活动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生的创造力、智力、能力等方面,而关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或人格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个性差异包括智力、能力、态度、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但人格是个体在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综合素质的人格对学习者有终身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与之对应的实践要求便是“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知识经验、个体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应该认真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综合体现在个体的人格上。

随着个体身心多元化的发展,人格对学习绩效复杂、非线性的重要影响无可置疑,而经典的二元模型或多元模型不足以反映、描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借助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新的途径、方法探讨人格与学习绩效的关系,能够实现对这种不良结构映射问题的逐步逼近,克服精确建模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为个性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改进应试教育给家长、学校和社会带来“高分低能”学生的困惑一定的启示。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本研究能够挖掘相应等级学习绩效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为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提供参考。钱学森教授的大成智慧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的学生指明了方向,即学校应该培养理、工、文、艺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协调,又全又专,全面发展的、有智慧的人才。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一。

参考文献

[1]戴锡莹,孙跃东,李岩.基于Kirkpatrick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9(1)

[2]王丽.基于绩效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8.

[3]高述华.中小学生班级群体性质及学习绩效[J].教育科学,1998(2).

[4]苏晓丽.网络化学习绩效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5]赵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绩效分析支持工具包的设计与开发[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6]Busato V V, Prins F J, Elshout J J, Hamaker C. Intellectual ability, learning style, personality,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 of psychology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6):1057-1068.

[7]张丽.中学生人格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新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刘广珠,周静.人格特征影响学业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304-305.

第11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 体育课 开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74-02

我国在2002年3月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旨在落实推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所有高校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具有特色的素质拓展计划项目,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社会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工作的需求,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实践对实现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将素质拓展和体育课有机结合,既满足体育课的正常课时计划和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真正得到身心的锻炼和相应的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本文着力要讨论的问题。

一、素质拓展训练简述

素质拓展训练,又叫户外拓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水兵生存训练,是由德国的教育家Kurt Hahn首次提出。素质拓展在初期被称为“外展训练理论”,并成立有专业的训练学校,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极强野外生存能力的战斗人员。战后,这个在户外开展的“外展训练理论”提供服务的培训项目,因其新颖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和良好的后期效果,很快风靡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走向世界。随着素质拓展训练形式的纷繁出新,一般所理解的素质拓展是指在户外利用天然环境或者模仿自然而设计的个别场地,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和操作的活动,最终使参与人员达到磨炼意志、挑战自我、锤炼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后来素质拓展因其在凝聚团队方面的突出效果不断应用于企业管理。1995年素质拓展训练由日本等地传入我国以后,迅速地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推广应用。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按照活动实施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其中团队项目的目的在于凝聚团队,培养协同合作的能力;个人项目的目的在于锻炼个人的意志品质,促进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完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按照项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高空项目、平地项目、水上项目、室内项目等四大类,其中高空项目包括空中单杠、空中断桥、独索、空中独木桥、空中索链桥、浮云桥、凌云飞步、勇往直前、空中相依、缅甸桥、合力桥、空中绳林桥、速降、速滑、绳网、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以及其他各种场地小型项目等;水上项目包括抽板过河、水上梅花桩、浮桶架桥、水上单索、跨越大峡谷、水上拉练、勇渡天堑、借力索、溯溪、扎伐、划艇、漂流溪降等;野外项目包括定向越野、天然攀岩、速降、拉练、野外生存、露营、峡谷穿越、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汽车越野等;室内项目包括雷阵、盲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等。

素质拓展训练不是一种单纯的培训方式,而是进行团队思想教育、培养协作能力、提高个人身体和心理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素质拓展以其新颖的体验式培训理念和不拘一格的训练形式、人人参与体验的训练过程、妙趣横生的情境设计和明显的后期效果,得到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接受。随着素质拓展作用的凸显,许多高校体育课积极应用素质拓展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户外体验项目中的情景设置,可使参加者在训练过程中学会控制、交流、合作,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团结协作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也可以是一种体育的方式,于个人而言,素质拓展和体育一样要对个人身体、品德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二者都具有奔跑、跳跃以及各种身体动作的组合和应用;于团队而言,许多锻炼团队的项目和体育中的团队项目其实是互通有无的,素质拓展训练的团队项目有的可以结合体育的某个项目开展,而有一些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也完全可以照搬到体育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二、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戴维・库伯指出,积极的体验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知识技能和信念都将受到挑战。为了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就需要创造一个现实的情境。素质拓展训练正是通过设置模拟情景使参与人员在训练中学会控制、交流和合作,促使坚强意志、完善人格、团结协作能力的获得。当今世界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来充当其无形资产,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心、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巧妙手腕来配合其良好的知识技能,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挥良好,将潜伏在其身体内的巨大能力加以挖掘开发。

(一)素质拓展中团队项目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集体性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团队项目有助于高效、协作工作团队的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在乎的不是一个人的输赢,而是一个团队的成败。这种体验式培训可以改善学生的沟通与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想法,甚至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展开团队协作等。这些有关团队协作的能力,在高度协作化的当今职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效率的团队是增强行业部门竞争力的基础。一个人工作能力的突出不能说明整个行业内部或者部门的工作能力,只有团队之间的有效协作,才能给部门工作带来最好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未来从事的行业正是以人为基础的各个行业、部门、团队,这些“职业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他们完成任务、达到业绩的重要基础,只有他们的良好合作才能在行业间取得胜利,从而为自己争取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终促使良好的职业发展的到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很容易融入以班级为单位操作的体育课实践活动,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二)素质拓展中个人项目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尤其是其中的个人项目,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挑战和自我革新。素质拓展培训能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体能的前提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有助于学生在“学生”和“接受培训者”两个角色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不曾发现的能力。

三、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策略

(一)作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开展实施。将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相结合,抛开传统的体育课程的“三步走”结构,将传统的压腿、拉伸等局部动作替代为含有全身身体活动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使学生能够以高度兴奋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到体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在选择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该选择具有符合跑动或者其他身体活动的具有游戏趣味性的项目进行,比如“三块五”游戏、“长江黄河”等。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在欢声笑语之中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到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

(二)将与素质拓展基地的合作纳入第二课堂,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辅助,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所习得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体育能力方面首先是具备完成个人挑战项目的基本体能,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不至于信心丧失,其次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能来完成团队的协作,帮助团队在活动中取得胜利。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将培养其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和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放在首位,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等。这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统筹各方面人物财力等优势的资源,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或者在校外、或者在校内,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不定期或者经常性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计划,与基地合作开发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素质拓展项目,供学生挑选,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从事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确保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素质拓展训练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安全性。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需要个人的毅力和意志,更需要有等待同伴的耐心和细心,有体能的考验,更有心理的考验。因此,要将安全教育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强调安全第一。并传授学生从事户外活动所必备的安全知识技能和如何灵活地应用,强调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同伴间的相互照应的习惯,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确保活动在安全状态下进行。比如,“信任背摔”项目,就应该强调操作过程的严肃性,对所有学员做出明确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预防一切意外发生。同时,培训师或者教师需要亲自指导台下的学生,保证“人床”的平稳和牢固程度。只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预防危险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防护,才能为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性。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前被企业看重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个人融入团队后,每个人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获得“1+1>2”的效果,完成个人能力所不及的任务。当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相结合时需要考虑将能够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项目进行改变创造,不仅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还能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体育课中每个人的身体都得到活动,每个人的大脑都产生不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陈思维,仲鹏飞,李大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3]薛红,刘利平.素质拓展与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

[4]陈洁营.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5]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第12篇

关键词:国外经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97-02

独立学院的创办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至今已走过近20年。其间不仅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现有教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截至2012年9月,全国有独立学院303所(不含已转制为独立民办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在校学生近200万人[1--2]。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承担的,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提出,高等教育得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独立学院必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所以科学定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014年2月,在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做了关于“引导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言,中国现有近2 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回顾独立学院对中国高等教育所做贡献的同时,国家也对独立学院该如何适应产业加速转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使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否能满足技术型人才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使得独立学院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于2008年颁布并实施,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独立学院被正式地确定下来。在现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下,如何迎接中国产业加速转型、市场上高技术人才匮乏,都是摆在独立学院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只有提升其学院办学实力,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最终才能接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检验。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按照高考成绩高校招生分批次进行。虽然不同录取批次的考生分数差距较大,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三本生源质量差那么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高考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之分。高考分数所反映出的是考生知识结构、能力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分数上面来看,三本学生的生源质量肯定明显偏低于一本、二本学生水平。可从素质教育层面或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层面来看,三本学生其实并不见得比二本学生综合素质低。再者从生源另外一层面的状况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自身具有“三强、三弱”的特点:即具有动手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较强的社交协调能力、综合素质较全面;但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够强、自律性较差。要把这部分三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确立有别于一本、二本生源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一套符合三本生源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才会更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首先说明的是应用型人才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总体归纳起来的特点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3]。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利用好这一战略时机,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独立学院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和操作技能的“动手”人才,也有利于三本学生更好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国家“先就业再创业”的战略设想。故研究国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对于确立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分析

美、德、英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工学交替”模式、“双元制”模式和“三明治”模式三个基本模式。

基于合作教育将课堂与社会企业有机结合正是美国“工学交替”模式培养特色,旨在培养出技能型或操作型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于生产、管理和服务行业。其中,辛辛那提大学就是其代表性学校之一。全德国目前约有2 000多所专门职业学校,像德国“双元制”汽修学校模式培养的特点是培养应用类型学生的实践技能。基于“理论―实践―理论”课程及互换证书的独特“证书认证教育”体系是英国“三明治”课程+“证书认证教育”独特模式,更符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的培养目标。但三明治课程一般是工科和酒店专业方向居多,例如巴斯大学、拉夫堡大学、卡迪夫大学、萨里大学等。

由上述各国的培养特色及其目标可以看出:各国较为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并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国内“填鸭式”模式、“课堂授课”讲座模式,建立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虽然目前大部分国内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很多差异,自然各个独立院校实施后的效果也不完全一样。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探求出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应成为各院校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三、目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目前近五年内,国内诸多学者就其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限制因素均有其各自见解。王柏娜[4]就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曾指出,其存在的主要三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二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三是盲目竞争导致招生弊端。徐同文等[5]指出借鉴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合作与互动的良好机制,完善我国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产学合作与互动深度。在现如今中国产业转型期的大时代背景下,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满足独立院校输出更多的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何妍慧[6]指出针对三本生源特色应采取合适教学措施,使学生乐学、志学并提升三本学生的自主学习力;特别是通过第二课堂开设以及整合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办学质量。刑玉升[7]也指出应用型高等教育进程中碰到的问题,即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性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刘心[8]也随后就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具体来说,第一,尚未形成一支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并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第三,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缺乏针对性;第四,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完善。

四、以国外经验为视角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诸多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摆在独立学院前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究其具体措施和出路,身为工作在三本院校的一名教师,在研究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后,希望能尽自身微薄建议之力,以期许独立学院将来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笔者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文件精神,以期建设成为一所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财经类、应用型的独立学院。

笔者在研究并分析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后,就如何创设适合法商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思考后,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1.注重独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笔者所在院校培养方案改革后完善了其教学内容,并注重可实践性和操作性。其中法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指出:一是应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在明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及时更新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承启关系有序、内容紧密相连、彼此融会贯通、交叉重叠较少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各专业要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发展的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精心安排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严格控制理论教学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可以适当增加。并努力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注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注重“传帮带,老带新”梯形师资队伍建设。国外经验告诉我们法商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双师型”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对法商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极大的推动力。再者针对法商教师队伍年轻化特色,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程中,进行“传帮带,老带新”梯形师资队伍建设是必要的。

事实上,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是2003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4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秉承“诚信、严谨、勤奋、创新”的办学理念,法商学院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师资建设上,应逐步培育、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应注重青年老师培养,选取“传帮带,老带新”梯形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理念是走好符合法商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实际支撑。利用好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在教师聘用上,选取既懂理论,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并相应建立完备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

3.国外经验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启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内容片面、考试作用与培养目标相背离等问题。三本院校也不例外,课堂上学生忙于记笔记、考试周忙于背笔记、考后假期回归课堂时学生大部分反映早已忘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只会让学生为考试而考试,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会成为纸上谈兵,更别说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此实际情况,笔者所在法商学院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学业评价形式做出一定的整改。一是基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部分,除了传统闭卷的期末考试形式外,还可以额外对学生围绕课堂上的核心理论,以期中论文设计的方式来进行额外加分考核;至于实践部分,应根据法商改革后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方式。例如撰写社会调研报告抑或是撰写文献阅读报告等。二是通过完善各种第二课堂竞赛机制,有计划、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纪录在综合测评中,除此之外,还要激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实践证明国外“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或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都是十分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在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中大力推广及借鉴。德国、英国和美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既有相似点也有各自的独特性。三本生源视角下的国外培养模式对比和借鉴研究,有利于明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实现应用成果的产业化、组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等,从而构建适合三本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尧飞.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大陆的独立学院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2):70-72.

[2]范在源.发达国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启示[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

[3]晋雪梅.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1.

[4]王柏娜.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5):254.

[5]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1.

[6]何妍慧.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