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13亿的庞大人口,但若按照365天来算每一分钟都会发生一场交通事故。一个个幸福温馨家庭的破碎,不免让人惋惜之极。地上斑斑点点的血迹让人触目惊心!当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那中掺杂着无限的悔恨,肇事者无奈地望着流血不止的当事人,深深地叹着一口口粗气。而其中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有暮鼓的老人,也有许多我们这些还未成长起来的学生。这令我们不禁自问为何我们国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如此高?
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说起中国人过马路,我们不得不羞一羞脸。最近网络常讲到“中国式过马路“也有不少网友调侃:”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的讨论。
有些网民说:“根本的症结是交通太乱,绿灯直行,车辆无视行人,继续右转。而且转弯的汽车根本不让行人,所以大家达成一个一致“红灯大家一起过,绿灯小心点过”“。也有的网民说:“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时候就开始过。”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并且“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着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的交通法规不完善
中国的交通法规不完善使马路人行人乱蹿,不管谁的责任,车子撞了人几乎都是车子的错,行人胆子就是越来越大。但如果在快车道上,撞人车子不无责,人会不会更自觉了?尽管这样做司机的胆子更大了,但正真在马路上,车与车相碰能死多少人?除了在高速上。法规不健全,这是跟本原因。
对此,我们应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为此,应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创新管理手段,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起到既提示又做警告行人的作用。交通法规不断完善使这种“痼疾”彻底清除。
同时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
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坚决取缔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为市等妨碍学校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为广大民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关键词】 鄂西 修学旅游 开发策略
修学旅游一词源于日本,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定义。陈非认为,修学旅游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旨,以一定的修学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旅游产品为载体,以个人的知识研修为目标,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的专项旅游项目。修学旅游突出一个“学”字,要求参加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要有所学,学有所获。我国的修学旅游处于“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旅游产业经济开始”的初级阶段。修学旅游包括入境修学旅游、出境修学旅游、国内修学旅游三种形式。本文主要探讨入境修学旅游。
作为当今最具文化内涵和魅力、最具深刻和持久体验(感受)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代表着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是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增长极。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把修学旅游纳入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将旅游、教育、文化高度结合的举措,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鄂西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历史丰厚、生物景观丰富多彩,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等垄断性强的高禀赋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是理想的修学旅游目的地。抓住湖北省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发修学旅游资源、推出修学旅游产品,必将迎来旺盛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对于升级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整个鄂西圈的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效果直观的现实意义。
一、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与意义
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被公认为世界经济中的产业之星。中国是世界第四大旅游消费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产品。同时,国际盛行的终身学习理念,一些发达国家把修学旅游作为国民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措施,也成为推动修学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力。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尽快把鄂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鄂西圈内8个市(州、林区)都推出了加快旅游业大发展的各项新举措。因此,开发修学旅游将成为鄂西主动适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态势、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创新之举。
1、优势分析
(1)资源。鄂西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品位高,影响大,特色鲜明,分部集中。更重要的是集中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等一大批垄断性强的旅游资源,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具有发展修学旅游的物质基础。同时,位于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林区)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5A景区4个,已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格局,旅游产品体系完善,为发展修学旅游。另外,鄂西完备的教育资源也将为发展修学旅游提供专业支撑、人才和基地保障。
(2)市场。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许多外国游客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尤其近几年,在世界“汉语热”兴起、国家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背景下,汉语修学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入境修学旅游市场,位于宜昌的三峡大学就有774名外国留学生在此学习。国内修学旅游市场也潜力巨大,有专家估算,我国学生人数达到2.16亿人,学生平均出游天数为5.5天,出游人均每天花费约77.5元,按10%的学生出游计划,即超过2000万人,一年旅游花费总计可达92亿元,这无疑是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却尚未被深度开发的市场。
(3)区位。鄂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水电基地、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依托富集生态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鄂西交通将围绕旅游规划目标建成“六大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大综合交通信息系统”,以构筑多枢纽互联、开放型的综合交通系统。汉宜高铁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大大提高了鄂西修学旅游的吸引力和可进入性,使鄂西修学旅游呈现出更好的区位优势。
2、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意义
修学旅游是旅游、教育、文化组合的典型载体,这种融合多学科、多行业的产品决定了其功效的多样和价值的多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修学游对于发展人类多元文化,提升人们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影响深远”,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人生前程的孵化器”、“外语学习的兴奋剂”、“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大力发展修学旅游,对内,增强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外,输出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旅游品位、提高文化旅游竞争力,强化民族的世界地位,乃国家战略。”
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意义,一是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修学游可以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不仅能直接增加旅游收入,还会带动旅游系统各部分全面受益,实现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从长远看,做好青少年学生修学游,实质上培育了一个潜在的客源群,可以促进鄂西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升级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发展修学旅游首先要研发、升级旅游产品,如此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产品优化升级,还将带来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三是扩大鄂西教育的对外开放,促进教育国际化。修学旅游尤其是入境修学旅游的成功运营,将会有大量的修学者或留学生入驻各个校园学习,不仅会提高各学校的国际化文化建设,还将带动一批中小学的国际化建设,培养、提升鄂西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优秀师资,营造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为提高鄂西教育国际化水平和青少年学习外语提供新途径;四是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鄂西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修学旅游是文化、教育与旅游完美结合的载体,最能表达旅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实现旅游的户外教育功能。发展好修学旅游,有利于丰富鄂西的现代文化,传承、传播、交流本土文化,促进各地各民族及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树立鄂西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鄂西修学旅游开发策略
鄂西发展修学旅游,可以走政府、企业、教育联合发展的路子,政府完善政策和管理,做好宣传和营销;企业负责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做好产品推介工作;学校教育部门负责做好课程设置,确保游学中“学”的功效。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鄂西修学旅游品牌。
1、鄂西修学旅游开发策略
(1)区域合作策略。为树立鄂西修学旅游整体形象,吸引客源市场,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林区)政府应该深度协作,建立“产品互推、品牌共树”的理念,共同做大做强修学旅游市场。
(2)政策优惠策略。政策优惠是政府促进修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一是各景点对修学团实行门票特别优惠,各级文化、文物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实行修学团免费;二是外事部门尽量简化入境修学团的签证手续;三是培植修学旅游接待示范校、示范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减免税收,走专业化路子。
(3)产品精品化策略。修学旅游是特殊性的产品,它的设计必须与文化结合起来,提炼出旅游活动的教育功能,实现“游”、“学”相长。这就要求策划者深挖鄂西旅游资源特色,提炼鲜明主题,设计出个性化产品,能以独特品味吸引游客,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或文化体验需求。
(4)市场细分策略。目前,鄂西修学游市场开发主要大力发展国内修学游,积极开发入境修学游,适度发展出国修学游。国内修学游以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入境修学游以各地主要客源国家的中学生为主,出国修学游以较富裕家庭子女的英语修学为主要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分层次营销。
(5)运作规范化策略。由于修学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中一些游客还具有特殊的志趣和特长,求知欲较强,有与游伴交流以提高专业水平的要求和愿望,专业性的安排和细腻的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配备较高水平的导游也十分关键。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联合旅游局、教育局及学校、企业等部门制定修学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建立示范基地,监督和指导企业的运营,引导修学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2、鄂西修学旅游产品开发
鄂西修学旅游产品可以走“特色、精品、规范”的路子,即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特色产品、运用专业策划打造精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产品。
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可以设计十个主题的修学旅游产品:一是整合宜昌旅游、教育资源,开发设计“游三峡 学汉语”汉语修学游产品;二是以《离骚》、《诗经》为主要内容,宜昌、十堰合作开发“溯源游”文学修学游产品;三是将位于宜昌的香港柏斯琴行生产基地及其音乐培训开发设计成“钢琴修学游”器乐修学游产品;四是在十堰开发设计以武当山道教圣地为主要基地的“道教修学游”宗教修学游产品;五是在长阳、恩施等地开发设计“土家民俗风情体验游”修学游产品;六是在荆州古城开发设计“楚文化体验游”修学游产品;七是荆州、当阳、宜昌、宜都合作开发设计“三国文化体验游”修学游产品;八是以神农架、宜昌市五峰后河等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要内容设计“生态环保修学游”旅游产品;九是以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水电站等为主要内容设计“水利枢纽工程修学游”旅游产品;十是以宜昌市境内的5座长江大桥和宜万铁路宜昌路段为主要内容设计“道桥建设工程修学游”旅游产品。
三、结语
鄂西开发修学旅游,是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新的旅游项目,不仅能丰富旅游特色项目和旅游产品,促进鄂西旅游业加快发展,还将带来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升级服务产业等社会各方面发展,对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推动鄂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前景广阔。
(注:本文参与“2012年第三届湖北青年学者论坛”论文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 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法治 现代法律意识 培育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的价值取向
要构建现代法律意识的价值取向,需要让公民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法律的本质,而且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现代化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构建现代的法律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构建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价值取向: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的价值取向,应强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会。从法律形成的历史来看,现代的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因素、观念因素等主要因素,马克思也指出,法律就是公民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具有普遍性,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我国的发展轨迹与西方发展有明显的区别,在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决定了那一时期的国民都应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集体的利益大于一切,集体意识的发展导致了目前我国的国民个人意识不强,从目前我国国民的法律意识来看,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由此可见要想培养我国国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会是重要途径之一。
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取向,应努力实现公民意识由“权力本位”意识向“权利本位”意识的转变。从我国的法律文明史来看,从最初的《法经》到清朝的《大清律》都是以刑罚为主的法律典籍,虽然其中也有少量关于债务、婚姻、侵权等方面的一些法律条文,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强调以刑事处罚来规范社会关系,还有我国古代,以农耕为基础导致的一些权利观念的先天缺乏,无不显示着传统的法律意识中,公民的权利意识都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在构建现代社会,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应由传统的“权力本位”转到如今的“权利本位”。
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取向,还要强调利益多元化与维护社会利益的统一。对社会中各种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的确认和维护是现代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人们对权利的观念表现为,人们能够意识到权利是自己人格和精神的生存条件,从这一点上来说,人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在遇到自己权利被侵犯的情况后,应积极地与侵犯自己权利的人进行斗争。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公民对自己的正当权利的追求是合法的,应该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也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在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取向的过程中,公民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只有各种利益之间能够互相的制衡,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下去。
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取向,也应该追求自由与理性自律的统一。从法律条文上的自由的涵义来说,是指公民自身的权利不受他人的干涉,即公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对某件事情作为或者不作为,在我国现在的法律中,自由也是目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权要素。但是自由作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的,哲学家们也说过“不影响他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还是需要理性的自律来约束,所以说自由是指公民在享受自身权利的同时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取向,也需要建立平等意识,坦然面对合理差别。平等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和价值基础,也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基础,平等需要利己心的主体把他人也作为利己心的主体,所以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求主体确立与其他主体在人格上平等的观念,形成主体自主、自尊、自信、自爱的独立人格,以确立主体的现代平等意识来消除主体的特权意识。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并不是平等的天国,每个人的天赋、能力的不同会导致竞争结果的不平等,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贫富差距,而这贫富差距也恰巧是市场竞争得以展开的驱动力,所以能否以正确态度来对待现代平等与差别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现代公民法律意识是否成熟的重要判断标志。
确立现代法律意识的内容
要培育现代的法律意识,还应该确立现代法律意识的内容,笔者认为有:确立法律信仰理念,权利意识,契约意识等。
确立法律信仰理念,树立“法律规则至上”意识。法制建设的观念基础和构建现代法律意识的必然要求就是法律信念,树立“规则之上”的意识,就是指只有社会中有各种良好的社会制度,才能让社会和谐发展,并且破除我国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权谋”意识。相反,如果社会中没有共同遵守的制约各种不合理行为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个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如履薄冰,这就很不利于社会发展。法律的出现及法律的正义和目的性无疑使得社会上的各种行为都“有规可循”,也使社会变得更加的人道、合理、公正、自由、平等、秩序和幸福。
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培育正义理念。目前社会上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为还是屡见不鲜,如何能使这种状态有所改善是国家、法律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的集权制和小农思想的特点导致公民的整体意识强,而个人权利意识薄弱,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比较麻木且漠不关心。所以在现代的法律建设中应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每个人都应该维护自身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应该积极地与侵犯人进行斗争,而不是得过且过逃避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必须首先树立权利意识,政府应带头尊重个体的权利,鼓励社会个体行使自由权利,倡导人人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自由等权利,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这样正义理念中的权利意识和相互性才能在公众中得到真正认同,也能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立合理的契约关系和公共理性精神。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使得“先国后家”、“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在我国公民心中根深蒂固。传统思想中认为个人是整体的一个部件,个人是附属于国家的,而没有西方人心中的公民的概念,这就导致了在现代的法律意识中,我国的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也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的,个人自由应该建立在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之上。所以在培育现代法律意识中,应该建立合理的契约关系和具备公共理性的精神。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介绍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树立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特点来看,法律具有规范性、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及高效率等诸多优势。从目前我国各地公民的法律意识表现来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法律意识就强,也较能符合现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法律就较为淡薄和传统。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培育公民法律意识的同时应该加强经济建设。
其次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自“依法治国”政策的提出,法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有了法律而不能严格遵守和切实执行,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使人们对法律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所以在“依法治国”工作展开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让社会生活有法可循,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合理的法律制度下建立和谐的社会。
再次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青少年学生及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要人们对自身权利有正确的认识,在自身的正当权利受到不正当的影响之时,可以用积极的斗争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所以对法律执行人员及法律意识薄弱的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即应该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青少年及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从根源上整体提高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摘要:少儿阅读素养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提高离不开强有力的阅读推广活动。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主力军,应依据时代要求,放眼全球,凭借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全力推广少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130-03
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对于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少儿阅读更是事关国民素质教育的大事,是构建书香社会、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的基础。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一个重要主体,需要夯实理论基础,保持开放的思想和宏观的视角,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取各种灵活高效的阅读推广方式,全面提高少儿的阅读兴趣、能力,推动少儿健康阅读、快乐阅读。
1少儿阅读推广的主体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系统的国家,少儿图书馆作为未成年服务的主体,除为儿童提供读者服务外,同时也为儿童阅读服务提供政策服务、专业指导和服务示范等。少儿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是促进少儿阅读的一个重要支点,少儿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的推广工作责无旁贷。
我国的少儿馆必须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民阅读情况,针对少儿阅读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将少儿阅读推广的开展纳入常规的读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联合、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推进少儿阅读推广的开展。
2少儿阅读推广的客体
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包括18岁以下各个阶段的人群,还包括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人群,如:家长、监护人、教师、儿童作家、儿童文学和儿童图书馆学的研究者、儿童作品的出版者和发行者以及一切从事儿童工作的人群。
少儿处于认知、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少儿图书馆所提供的丰富多彩、普遍均等的少儿服务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补充,能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少儿对于图书馆的认同,能为图书馆造就忠实用户。
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成果表明,少儿时期是人的心理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少儿认识能力和心理的发展对社会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少儿图书馆是一个没有门槛、紧邻社区的公共空间,其优质、专业、便捷的服务,将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少儿早年的阅读行为对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少儿阅读服务则是促进和干预少儿阅读行为的有效手段。因此,少儿图书馆有必要将这个群体分离出来,探索他们的服务特点,进行有力、有效地阅读推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少儿是一个行为能力、心理、心智和阅读能力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生理和大脑认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少儿馆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设计不同的阅读推广活动。根据年龄段开展各种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国内外各个图书馆的共识并成功实践。
2.1婴幼儿阶段
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阅读不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甚至是触觉的。少儿图书馆可指导家长进行一些启发性的口述阅读活动,培养孩子的语言阅读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此外,也可提供一些适合儿童翻触的不易撕扯的布书、塑料书、立体书、点读书等[1]。
2.2学前儿童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阅读主要以体验为主,少儿图书馆可融合诵读、手工、实践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彩虹故事会”“彩虹手工坊”等。
2.3学龄儿童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初步具备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学校教育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少儿图书馆应侧重学龄初期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其个人阅读兴趣,在引导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多个小学之间开展的阅读课活动。
2.4青少年阶段
这一年龄的读者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图书馆除了继续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外,还应侧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即其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培养少儿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而开展的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讲座、展览等。
3为什么要进行少儿阅读推广
进行少儿阅读推广的原因:①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少儿阅读可以提升少儿的素质,图书馆学界正积极研究适合少儿的阅读方法并实践推广。②国内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少儿阅读推广的专业人士与机构,如阿甲、虫虫阅读网等。③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少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利用各方资源为孩子提供有利的阅读环境。经过社会各方、家长的不懈努力,阅读活动融入孩子们生活中,孩子们的阅读率整体提高了。
然而,少儿阅读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如:社会阅读氛围整体欠佳,少儿阅读推广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共阅读资源利用率低;阅读功利化不利于对少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阅读年龄、自主阅读阶段、阅读量及人均图书拥有量等方面有较大差距等。
因此,进行少儿阅读推广、改变我国少儿阅读现状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少儿阅读推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而有力、有效地提高少儿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4如何进行少儿阅读推广
4.1提高服务环境,吸引小读者到馆
少儿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是指少儿图书馆为满足少儿获取知识、阅读需求、身心发展、培养信息素养所创设的一切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馆舍环境(包括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文献资源、馆藏设备、活动道具、文化内饰等)和馆外环境(包括广场、走廊门庭、庭院等)。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建设,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与职业伦理,图书馆人文氛围、馆风,图书馆馆员与未成年人读者、家长、社会等关系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有利于促进少儿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认知,有利于培养其图书馆意识,规范其公共场所行为举止。因此,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对于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至关重要。
少儿图书馆应本着人性化、安全化、生态化、全面化的要求全面提高服务环境。①加快馆舍资源建设。②加强馆藏资源建设。③优化环境资源建设。④深入细致,做好阅读指导,体现人文关怀等。
提高馆员自身素质是创造良好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对馆员的要求非常高,除要求其具备思想道德、业务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素质外,还需其懂得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并且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最新的阅读理念和方法[2]。
4.2调查研究少儿阅读需求,引发阅读兴趣
阅读需求与阅读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少儿选择阅读,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特定的需求,要满足少儿的阅读需求,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阅读推广之前先去了解他们,为之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调查和研究成为调整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少儿主动阅读的驱动力,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在活动中进行适度引导, 能让少儿发掘阅读的意义和乐趣, 进而提高其阅读意愿。 由于少儿时期是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少儿图书馆更有责任和义务重视对少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4.3细致深入,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少儿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阶段,学习、模仿能力强,却年龄小、经历少、知识水平低、心智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完全独立地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这就要求少儿馆的图书管理员细致深入地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帮其选择适合他们且健康有益的图书,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
近些年来,少儿阅读推广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不能单纯依靠活动吸引小读者,不能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应该有别于少年宫、艺术培训机构等。少儿图书馆应该围绕少儿读者的兴趣、方法、技能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少儿阅读推广工作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少年儿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少儿读者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推广活动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4.4加强馆际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图书馆要加强国内与国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强馆际合作,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充分使用,并以此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丹麦作为一个阅读强国,为了让每一个儿童产生对图书的终身喜爱,实行了一项全国计划――“阅读起跑”计划。这个计划鼓励丹麦所有父母尽早和子女分享书籍,并提供包括免费书籍和指导材料在内的“阅读起跑包”。图书馆员递送“阅读起跑包”到家庭,以激发图书分享的乐趣与相关体验。我们应学习优秀的阅读推广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少儿阅读推广。
4.5紧跟时代潮流,数字化少儿阅读推广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无纸化的绿色阅读形式,已经成为阅读发展的一大趋势,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习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少儿图书馆应顺应时展,积极利用新媒体,推动少儿的数字化阅读;与此同时,必须注意扬长避短,进行示范和引导,保证少儿数字化阅读向着健康方向前进。
4.6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
读书活动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之一。少儿图书馆应该将各种少儿读书活动统一到少儿阅读推广的旗帜下,使少儿读书活动品牌化、常规化、系列化、规模化,从而整合各方资源,营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图书馆可以围绕读书和文献开展活动,结合少儿特点,遵循个性化、人性化的读者需求,用活动引领读书,积极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图书馆意识、利用公共资源的意识。少儿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少儿图书馆、家庭、学校、作家、学术组织、政府、民间组织等力量集体协作,少儿图书馆应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争取全社会共同参与少儿阅读推广工作。
4.6.1改变家长阅读观念,引导家庭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对读书的重视程度、读书的行为习惯对少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热爱阅读、享受阅读乐趣的形象,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作为距家庭最近的文化场所,社区图书馆具有便捷且贴近家庭的优势,对家庭阅读至关重要。少儿图书馆可以在社区图书馆设立少儿教育专架,开展少儿阅读进社区等阅读推广活动,既拓展了阅读空间,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阅读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阅读习惯。
4.6.2拓展阅读空间,让阅读成为必修课。学校在少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是长期而巨大的。少儿图书馆应该考虑力所能及地介入校园内阅读,发挥少儿馆的影响力和作用、功能,使阅读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引导少儿阅读,教师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指导和推动。少儿馆应及时、频繁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关注少儿的日常生活、阅读方式,尊重少儿的阅读选择,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少儿阅读推广应重视对学校老师的培养,将其纳入工作范畴,使之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4.6.3与儿童文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携手把脉阅读方向。儿童文学专家、作家是少儿馆至高无上的嘉宾,是少儿阅读推广高瞻远瞩的导师,是少儿图书馆远行路上的最佳同伴。少儿图书馆要做好少儿的阅读工作必须了解儿童文学领域的专家、作家,与其牵手,共同推进少儿阅读推广,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引领到一个更高的领域。少儿图书馆要时刻关注儿童文学作家、专家的创作、研究动向,在小读者与作家、专家之间搭建桥梁。少儿图书馆应利用名人效应,邀请专家、作家来馆做客,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儿童文学、阅读心得,拉近专家、作家、家长、老师、少儿之间的距离,共建良好的少儿阅读氛围,共同促进少儿阅读推广[3]。
4.6.4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强强联手。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些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梅子涵、朱自强、阿甲等。这些阅读推广人将阅读推广的经验和信息相互复制、相互激发,播下更多阅读推广的种子。
总之,少儿阅读推广活动需要各方携手共进,把握儿童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探索儿童阅读心理,共同携手打造切实可行的少儿阅读推广体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少儿图书馆的天然优势,扮演少儿阅读系统工程建设中的一座桥梁,开拓少儿阅读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朱里萍.少儿图书馆如何有效地为一切孩子服务[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9):46.
[2]于群,李国新.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