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概念

旅游管理概念

时间:2023-08-02 17:1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基础 理论研究 存在问题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0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开始受到重视。理论界人士从各个侧面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以及旅游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旅游理论研究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旅游理论研究与其他理论研究一样,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实践服务,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去,必然会制约应用理论研究的水平,甚至会乱开药方,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由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水平都比较低,但相较之下,前者更是一个薄弱环节。

学科体系不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科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对于旅游的基础概念及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旅游学科体系也有待于构建和完善。从最基本的“旅游”概念到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分类等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2009年,张凌云对旅游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旅游学研究框架。他认为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他把旅游者的环境划分为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两类,并试图以“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核心概念来重构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甚至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王晓华、马耀峰等对旅游学科的核心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并尝试建立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足鼎立的旅游学科体系。李良玉则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关于旅游和旅游学的定义。

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当今的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研究只有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才能对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真正起到决策部门得力的参谋作用。然而,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信息,信息量少、传递速度慢及渠道不畅的现象在我国还比较突出。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没有一份系统报道国内外旅游最新动态、及时有关统计资料的刊物,人们只能从有关报纸、杂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话中获得时效性已不是很强的零星资料。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的结果。

二、当前高校基础理论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研究现状和教育改革现状的制约,当前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使用教材混乱,教师教材把握不到位

由于当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各方学者对旅游的基本概念在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各旅游出版物各说一词,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选取上达不到统一。且由于许多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中文等专业半路转行而来,未能将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仅是作为教材作者的传话筒。

(二)名词术语使用混乱,教学内容含糊不清

名词术语是理论研究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使用统一、规范的名词术语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旅游管理研究本身年轻,有些名词术语尚属首创,有些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使用不同名词表示同一概念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品等。同时由于教师仅是强调书本的理论,自己对教材缺少深入探讨,导致教学内容混乱不清,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教师观念传统,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

我国旅游学科属于新型学科,在发展上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应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实践教学,忽视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市场化。导致旅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理论研究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多渠道地进行,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对多”“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忽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高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必须做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改进:

(一)改革教师教学

1.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教材体系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大教材投入,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教材体系。

2.提高教材整合能力,全方位充实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首先应该有个总体认识,进而分解教材、仔细研磨,最后是系统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将别人的教材变成自己的教材。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旅游行业的前瞻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会造成教、学分离的结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获取行业信息,通过实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方位充实教材和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观念是培养创造性理论性人才的关键。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旅游从业者技能上的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也是实践能力的加强,从不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怎么去创新。

4.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满堂灌”教学方法缺少课堂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才能给课堂以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或将这些方法优化组合。

(二)改进学生自学能力

1.建立“问题―反思―重建―成果”学习步骤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让学生思考现阶段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学生应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主动找教师交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促成“教”与“学”的统一; 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针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重建,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成果”作为前进的动力,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省市给予鼓励。

2.建构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模式

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索学习模式、学术研讨与交流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等等,不同的学识模式适合不同的学习环境,但随着学习环境的负责化,单一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再科学有效,有效的可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应该摆脱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融合性的优点。为此,可把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复合的、动态的学习模式。如图

学生学习模式的动态融合

加强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是理清旅游管理相关基本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的根本途径。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的地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理论概括与研究人才,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冉亚楠.2009年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2).

[2] 杨森林.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商学院学报),1992(3):73-75.

第2篇

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国内办学规模扩张较快的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600余所。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在地方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地方高校,是四川省最早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已有二十余年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经验积淀,其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在近年的专业建设中,成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意型旅游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品牌化为目标,从人才品牌、培养模式品牌、教学品牌、教师品牌、实习基地品牌、学术品牌、服务地方品牌七个维度着手,在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品牌专业的定义 

品牌本是源于市场的一个概念,最初用于商品的识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的概念不断扩展和丰富。现在,品牌主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标志着商品的质量,也代表了商品的形象和声誉。近十几年来,品牌的理念被借鉴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创建品牌专业成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于什么是品牌专业,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一些学者曾对品牌专业的涵义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学者施爱平等认为,“品牌专业就是将高校的某一专业进行品牌化,用来区别不同主体下相同专业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从本质上讲,品牌专业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专业赢取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1] 

而学者陆为群认为,“所谓品牌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2] 

学者黄文胜则认为,“关于品牌专业的定义,从众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的申报条件中,可以归纳出它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一流水平,在行业和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业”。[3] 

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以及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关于品牌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品牌专业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包含一系列软硬件建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专业理念和专业定位的品牌建设,也有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教师的品牌建设,还包括实习基地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品牌建设,而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形成专业在行业和社会上的较强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品牌专业可以归纳为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标识度,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行业和社会上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美誉度的专业。 

二、地方高校建设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背景 

(一)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方向多元化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开设已有三十多年,1981年,包括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八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并设立了旅游专业。自此以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递增,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的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619所,开设旅游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有1050所。[4]在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归于管理学类,有的高校则将其归于文学类、教育类;不少高校开设了酒店方向、旅游英语方向,近年来还有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人才供需错位等问题 

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也不断凸显。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目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存在着市场需求旺盛和旅游专业“有业不就”、“远离本行”、“高流失率”等矛盾现状。[5]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曾把旅游管理专业定为黄牌专业,即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不少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中,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轻专业素养的教育,重一般专业能力的培养、轻差异化专业能力的培养,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轻实习实训的培养,从而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旅游企业留不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等现象。 

第3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

第4篇

1.课程。

国外学者对课程的种定义主要有: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等。国内的学者杨树勋(1999)认为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循序获得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本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概念是从狭义的角度考虑的,而且研究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这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本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一词的英文为stakeholders,最早出现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SRI)的内部文稿中,是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有人将它译为“相关利益者”“、利害关系人”或“利害相关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有许多,大多包含的基本含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

二、实证调查

1.样本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本文选择了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它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2.问卷设计。

问卷中总共设置了18道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97%。问卷的发放除本校是采取纸质的外,其他几所样本学校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本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专业人士,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在读与已毕业的),主管旅游方面的政府官员或者说职能部门。3.问卷分析。(1)对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课程的了解。绝大部分人表示“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所占比重很少,还有一部分是不了解,说明对于课程整体即便是学生本身也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2)对课程分布比例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时,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合理”,调查者普遍认为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其中有受访者还提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太广,不能体现完备的系统性,在展现旅游业的实际前景方面存在不足。(3)对课程互动性的了解。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与教授者之间的互动,即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调查结果分布,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否”,这说明课程以及课程的设置在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程设置的应变调整时都存在不足,在调查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授者同时提到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动态性、灵活性还有人性化,这样一来教授者有足够的弹性时间研究自己所长,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以上课的形式)给学生,教授者教有所长,学习者喜闻乐见,最终实现双向沟通。(4)对培养目标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时,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太明确”,说明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有过于宽泛、不明确的缺陷。(5)对获取专业能力的了解。在问及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获得哪些能力和素养时,以下几种被选择的较高,它们分别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调查结果说明以上的几项能力和素养是相关利益者比较关注,认为比较重要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很好地体现和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

三、课程设置建议

1.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定位与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有较大的差别,旅游管理本科生应该更注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懂管理、懂商务、会企划、会推销、会服务、擅外语、擅微机、擅公关等综合型管理人才,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总之,只有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目标,同时立足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才有章可循。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方面,应该注重合理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在课程内外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

3.架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清晰的现状,学生无法真正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架构时要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简化相关交叉而又不合理的课程,当然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交叉的学科,这样就更需要合理组合,强化优势学科的交叉,使专业课程形成既符合专业特征又符合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

4.课程设置动态化、人性化。

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取时间灵活、内容灵活、授课方式灵活的方式,例如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基本的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考虑教授者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应当依据产业与就业形势适时合理地调整;授课方式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可以增加小组讨论课程、课外具体“情境”教学等,当然这些又必须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为前提,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相应地人性化,增加灵活性。

5.加强校企联合和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设施的完善。

第5篇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旅游管理教学;应用探究

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人们经常旅游,对旅游管理越来重视,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旅游管理是按照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使学生了解旅游管理的内涵,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对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1 体验与体验式教学的区别

1.1 体验的阐述

体验主要是指要设身处地,亲自进行查看,这样的方式就是体验,通过汉语词典的描述,可以知道体验就是指利用实践进行事物的基本认识,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知觉来理解事物,这就是体验,体验在生活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体验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自身有着一定的能力。

1.2 体验式教学的阐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是现在对于体验式教学还没有具体的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就受到了局限,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体验、形成表象、回忆、概念的形成、能力培养和进行实践等过程得到的,在这样的循环下,就可以深刻的理解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进行创造、还原整个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将就是是学生亲自的深入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还原整个学习的内容,包括:情感、发展、知识构件和生产意识,在旅游管理中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使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更加的丰富,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旅游管理的含义,这样有助于旅游管理的教学。

2 旅游管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旅游管理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法,需要结合实际,将旅游管理与体验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旅游管理教学中与体验式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进行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

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就是以某一个教学的内容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理解的过程,在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对整个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全面的梳理,但是现在的旅游管理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记忆,没有从本质上与旅游这个行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对于整个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2 案例式教学

利用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旅游管理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要将整个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典型的案例案例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到具体的旅游场景中,加强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理解,整个教学的过程都要有旅游管理教师指导,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旅游管理的讲解,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旅游管理的氛围,在环境的熏陶下进行旅游管理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发生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旅游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讨论式体验教学

讨论式体验教学在体验式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管理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结合管理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旅游管理就是在管理性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管理的理念,因此,要利用讨论式体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预习与讨论相关内容的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一点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讨论式体验教学的采纳虽然使课堂气氛有所活跃,但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预先自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也使得有些时候讨论式体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能力较弱。

2.4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在涉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等问题时,可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式不仅缩短教学、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主体角色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体验教学的效果。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课外体验

3.1 项目式体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可以通过社会专题的调研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餐饮管理》课程为例,纯粹在课堂上讲解管理理论是很枯燥的,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本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以“开设一家赚钱的餐厅”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从餐厅的选址、客源市场的调查,到餐厅的功能区设计、菜单的设计,再到财务预算、营销决策、CIS设计等,完全让学生提出方案,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门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类似《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

3.2 专业技能活动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此,需要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要积极联系旅游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观摩,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复合型的教学活动体验。例如可以由系里出面倡导,面向全校组织各种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策划、设计、布置,然后由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服务,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可以检验学生组织能力、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4 结论

将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到旅游管理中,它实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创新,除此之外,还需要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2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第8篇

关键词:体验思维;旅游管理;教学应用

旅游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高校教学结构中,其中旅游管理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提升旅游管理教学非常关键,体验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因此,可以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积极引用该思想。

一、分析体验思维

这种教学思维的宗旨是把学生的感悟、实践和体验当做前提,利用将教学情境构建起来,向着教学实际中引入学生,不但充实学生的经验和经历,而且,对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使树立的价值观、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思维是一种非常前卫的观念,不但能体现出素质教学的核心,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也密切相关,同时,还有实践性的特征存在于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体验式教学之后,不但可以将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能予以实现。

二、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论体验思维

(一)充实主体,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主要是依据某一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展开主体教学,有机整合期原理、数据和相关概念。并且同学生的具体生活密切相联,将教学活动利用专题的方式展开。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正确的进行调整,补充相应的内容,在生活中寻找理论,以学生自身生活作为出发点,使他们能切实的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存在。

比如,在对旅游安全管理法规进行学习时,教师能利用对各种案例的整合,将伤害事故责任自担的教学主题开展起来,例如,张某等人跟随旅行社泰山游,买了以外保险,然而,在具体旅游时与合同却存在出处,真的出现了以外,他要求赔偿,面对这种情况,对于旅行社有无责任我们需要进行一番探讨,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就能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调查,再现情景

在学生掌握和了解了有关技术基础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认真设计,同教学内容和目标相结合,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应用,向着有关的情境中带入学生,学生们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将学生们认识、探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而且,在促进师生之间关系上案例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案例为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同具体情况相结合,将代表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选出来,而且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来,使学生们在情境中,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且,带领学生们应用概念有效解决问题,确保他们能从更多的方向入手处理问题。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三)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实践教学

有着非常明显的实践性存在于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们自行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于其中的精华才能真正学习到。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要予以坚持,密切的同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企业实践学习空间,而且,要求业内资深的人员进行讲座,然后利用声像等道具将复合型的教学体验为学生们创造出来,对学生们知识面进行丰富的基础上,对学生们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为今后更好的参加工作奠定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对项目式教学对策进行应用,带领学生们调研社会情况,对行业的发展先创进行了解与认识,确保他们能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研究,对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学生之间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落后和单一的不足之处进行突破,将高质量的教学环境构建起来,从而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确保学生们能健康、全面的去发展,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最为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培养我们国家高质量导游人才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本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旅游管理教学人员必须要予以明确,并且,将现代教学理念树立起来,积极应用体验思维,将学生当做重点来对待,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突显出来,对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们学习旅游知识的兴趣,才能确保他们在校园中能真正的学习到一些知识,为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沧.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5).

第9篇

关键词: 《旅游会计》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专业 不同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崛起,旅游经济已呈现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当中,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将来能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2007,(4).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工厂;旅游管理;创新

一、“教学工厂”理念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一)“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

“教学工厂”是由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1]。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的理念。

“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进行项目训练或开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做到学生从学习——实践——潜能开发,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有效途径;“教学工厂”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做到教师从授课——实践——知识更新(自我提升)[2],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学工厂”为企业解决项目难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携手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学工厂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确保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从“教学工厂”培养的学生,是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开发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环境之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笔者在2011年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和48家旅行社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被调查的近500名学生中,有5.3%的学生对当前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表示非常满意,46.9%的学生对当前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表示基本满意,30.7%的学生表示一般,10.1%的学生则表示不太满意,另有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而对江苏省48家旅行社的调查显示,有28.6%的用人单位对目前毕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表示基本满意,15.4%的用人单位表示一般,43.7%的单位表示不太满意,而有高达12.3%的单位表示非常不满意,而表示非常满意的单位数量为0。

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感觉自身能力欠缺,从而转向其他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教学工厂”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非常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但因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引入“教学工厂“模式时,不能完全照搬套用新加坡的NYP“教学工厂”,而是要与地区环境、学校特色、专业特征相结合,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工厂”新模式。

二、NYP“教学工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的局限性

(一)旅游企业规模小、工作岗位和人员需求比较少

NYP“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境引入校园,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我国旅游业市场发展过程中,旅行社市场是我国旅游业中进入门槛较低,单位规模较小的市场。根据国家旅游局旅行社年检公报,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占到了旅行社的多数,这些旅行社规模小,工作岗位少,工作人员需求量小,将旅行社引入校园,设立校办旅行社这种传统的NYP“教学工厂”提供的岗位和实践机会非常少,根本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所有学生的参与。

(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NYP“教学工厂”一般适合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可以分离的产业,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储存、多渠道销售。而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在于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只有当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的提供才会发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所以旅游产品属于小批量生产,需要的生产人员数量极少,尤其体现在导游岗位,只有当旅游团队产生,导游带团时,才能进行实践学习和锻炼。所以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照搬传统NYP“教学工厂”在高职旅游管理中不太适应。

(三)旅游产业的季节性明显

一般产业的季节性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可以常年进行生产,也可以将“教学工厂”在校园常年运作。但是旅游业因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年各个月中旅游活动数量有着较大变化。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和旅游统计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4]:一年当中以2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9月份、10月份为旅游旺季,旅游客流以“春节”、“五一”、“国庆”、“暑假”四个时段为高峰,以1月份、6月份、7月份、8月份、11月份、12月份为淡季。旅游旺季,旅游企业工作人员需求数量上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供不应求;旅游淡季,旅游企业工作人员需求萎缩,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供过于求,所以利用传统的NYP“教学工厂”理念设立校内旅行社“教学工厂”,不能满足学生各时段教学的需求。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

“教学工厂”融教学和生产于一体,要求教师有较硬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一线实战经验;“教学工厂”要求教师和学生携手解决企业项目难题,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前沿知识。可见“教学工厂”中的教学团队既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要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整体现状如下。

1.专业教师的高学历化、高职称化和低实践化

高职院校对教师学历和职称的要求较高,尤其是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大多要求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不少院校甚至要求博士研究生,并且学校政策明显倾向于高职称的晋升,而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虽然掌握有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但严重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高职院校受改革热潮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都要求教师下厂实践和考取双师资格证,但考核标准确停留在简单的证明文件,可见高职院校教师下厂实践和双师资格其实是名存实亡,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薄弱。

2.实践指导教师的高实践化和低学历化

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聘请专业实践教师进行实践指导,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指导教师大多来源于企业一线,高水平专家因为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待遇过低,不愿受聘;低水平专家由于学历层次不高,理论和专业前沿知识欠缺。尤其我国旅行社进入门槛低,家庭式经营模式严重,工作人员的整体学历不高,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工厂”理念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性应用

(一)重新诠释“教学工厂”中“工厂”的内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不适合完全照搬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而应该借助“教学工厂”理念,将“工厂”的概念泛化,把能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场地都看做“教学工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在校内实训室、校办旅游企业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教学工厂”外,还应和校外众多旅游企业合作,建立“集群性校外教学工厂”。校内“教学工厂”供校内教学使用,通过校内“教学工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直观认识、简单模拟和短暂性实践。并且在校内“教学工厂”,教师和学生合作为校外企业解决运行过程中的难题,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平台。校外“教学工厂”供学生在校外的勤工俭学和集中性实训及实习,在校外“教学工厂”学生能够真正走上旅游企业岗位,将所学知识融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二)根据季节性特征,灵活迁移“教学工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既要让学生在校内进行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旅游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做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利用旅游产业的季节性特征,灵活安排教学。在旅游旺季,旅游企业提供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较多,这时将教学安排在校外“教学工厂”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旅游淡季,旅游企业需求萎缩,这时将学生迁回校内“教学工厂”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短暂的实践锻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解决项目难题。 转贴于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工厂”教学团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做到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教学工厂”的有效运作,必须建设有效的合作模式和一支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工厂”的教学团队可以由校内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校外企业一线专家组成,校内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简单的校内“教学工厂”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解决企业的项目难题、监督校外教学工厂教学;校外企业一线专家负责校外“教学工厂”的教学,并对校内“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肖坤.论“教学工厂”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163.

[2]毛才盛.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0(6):56.

第11篇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推广工作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旅游伦理教育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中艳(1972-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教育规划课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o.XJK012BGD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B07)的终结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1-02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中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旅游行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旅游企业极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旅游景点过度开发,导游人员变导购私拿回扣,旅游者道德行为欠缺,旅游文化过度向商业化蜕变等伦理道德滑坡现象成了不可回避的主题。旅游伦理教育渐渐成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伦理教育的概念界定

旅游伦理学是以伦理学为基础,通过实践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旅游伦理是伦理学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是近些年来旅游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旅游伦理的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其基本问题是旅游道德和旅游利益的关系问题,其基本理论框架包括旅游伦理关系、旅游伦理意识和旅游伦理实践三个方面。旅游伦理教育是指旅游行业或旅游组织为人们接受和遵守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旅游伦理教育具有普遍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特征。

二、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在旅游伦理教育的内涵、旅游伦理教育的模式、途径及内容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有关的伦理学课程,还出现了促进旅游业道德规范发展的专门机构,如国际伦理与旅游服务质量研究所IIQLIEST等。1999 年世界旅游组织决议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阐明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设立了旅游伦理委员会。在学者研究方面,John Hultsman讨论了把伦理注入旅游教育的问题,认为旅游伦理教育的目的是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John Tribe提出了道德的旅游行为教育模式,并提出了三种教育形式。David Fennell明确指出旅游伦理教育需作为必修课开设,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缺失问题,还包括教育目的和质量观问题。Zagonari认为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平衡对学生的教育和实践。

目前国内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多表现为针对旅游伦理所涉及的部分内容如旅游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对象、实现路径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在主要内容方面,韩玲认为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可分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经济伦理教育。夏赞才把敬重自然,保护旅游环境、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差异、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作为当前对旅游者进行旅游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藤佳构建了“三位三联一体模式”教育体系。在具体对象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将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提出了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要求。第二种认为要重视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旅游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本科学生等作为教育对象。第三种对象是旅游者,分析了旅游者旅游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现路径方面,韩玲则提出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旅游教化四方面的有效路径。王屏阐明了旅游伦理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蔡丽梅阐述了旅游伦理建设的操作路径。张希提出了伦理培养实现路径。在教学反思方面,夏赞才认为旅游伦理是旅游高等教育中的重大缺失。韩玲认为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盲区。

从上述文献研究来看,当前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而旅游伦理教育不仅限于职业道德方面,还表现在旅游伦理意识和旅游伦理观念的培养等方面。二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一些研究者根据现实状况提出了不少加强旅游伦理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是实证性分析少,建议较为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三、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实证分析

本文试对湖南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了解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一共发放问卷361份,回收346份,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达90.3%。问卷主要由基本伦理概念认知、基本旅游伦理态度、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和旅游伦理教育途径四个大部分构成。

1.基本伦理概念认知。此部分设计了5道大学生对旅游伦理教育和旅游伦理规范紧密相关的词语、条例等概念的了解程度,以期评估现有的教学效果。针对以上5个常识性题目,只有旅游职业道德规范熟悉、了解的人稍多,这符合我国关于旅游伦理研究的现状,老师、教材在课堂上更多提到的是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学生对这一名词有具体的了解。而其他的诸如“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不清楚的比例高达94.2%,而对于“旅游伦理”和“旅游伦理教育”两个名词不清楚的比例也高达66.7%和71.3%。说明学生对旅游伦理和旅游伦理教育问题了解程度低,不论是外界客观条件还是学生自身主观条件,旅游伦理教育没得到充分的重视。

2.基本旅游伦理态度。本部分从学生对于旅游与利益、经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三个角度进行了基本伦理态度的考察。81.2%的学生对于观点“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人的利益是根本出发点。为了游客的旅游活动更加方便,可以稍微改变自然生态环境,而后再进行调节”持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的观点。32.6%的学生比较赞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它涉及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旅游规划要全方位兼顾每个不同利益个体,以达到动态平衡”的观点。94.7%的学生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发展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手段。因此通过巧妙的规划和开发,实现旅游的终极目的,即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观念和伦理态度,再次证明了加强高校伦理教育的紧迫性。

3.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在旅游伦理教育内容方面,学生们最熟悉了解的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熟悉率达85.84%;对于旅游生态伦理教育和旅游社会伦理教育的了解较低,仅达51.11%和42.28%;而旅游经济伦理教育和旅游交往伦理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则是很陌生的,了解比例仅达15.85%和12.92%。这说明在旅游伦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教材把重点放在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上,这是片面的。高校在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强调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旅游经济伦理教育、旅游交往伦理教育和旅游社会伦理教育。只有如此,方能真正让学生受到旅游伦理教育。在旅游伦理教育内容与实践联系方面,53.8%的学生认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更大层面属于一种纯理论的教育,与实践关联不密切,缺乏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缺乏操作性。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旅游伦理教育时内容比较空洞、与现实脱节。

4.旅游伦理教育途径。在旅游伦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85.9%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课程,仅12.1%的学生选择开设了此门课程,可见学校开设旅游伦理教育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的太少。4.7%、11.9%的学生认为学校或教师采用了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旅游伦理教育。34.7%和42.3%的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校园宣传方面接受了旅游伦理教育。值得欣慰的是,61.2%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了案例研讨的教学途径。另外,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内容时有没有着重强调过与旅游伦理相关的内容”的调查中,选择“没有”和“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45.6%和23.4%,说明教师在讲授相关课程中,大部分并没有将其与旅游伦理联系起来,教师本身对于旅游伦理的意识不太强。由此可见,一些高校并未专门开设伦理教育课程,学校和教师也不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旅游伦理概念。

通过对326份问卷进行分析,目前高校的旅游伦理教育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第一,大多数学生没有“旅游伦理”及“旅游伦理教育”概念,对旅游伦理的很多常识也知之甚少。第二,学生的旅游伦理态度更多的是站在个人利己主义角度,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为,其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牺牲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第三,旅游伦理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与我国目前研究重点(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相一致,其他诸如交往伦理教育、社会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涉及很少。第四,学校未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教育课程,学生主要从教师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了解旅游伦理问题。第五,教师教学方法古板,未采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第六,学生自身素质较高,因此具备一定的旅游伦理素质。

四、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提升对策

旅游伦理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高校提升旅游伦理教育,可从加强旅游伦理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教育课程、采用开放式旅游伦理教学方法、加大旅游伦理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等四个方面着手。当然,改变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现状,还需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将学校伦理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联系等。

1.加强旅游伦理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当前的高校伦理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旅游伦理教育看成是一系列伦理规范和准则的结合,是一系列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和硬性指标,从而学生接受到的也是必须牢记的伦理规范。事实上,旅游伦理不仅仅是一些规范,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潜在的价值观;旅游伦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灌输伦理、伦理教育概念和旅游伦理规范都是一种强加的理论,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是头脑中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在现实旅游活动中,这些理论的价值太小,因而不能形成新的伦理意识和价值。只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旅游伦理原理、规范教育,将其内化为一种价值观,才能在旅游活动中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伦理观念,进而达到改变人们实践活动。

2.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而专门设立的伦理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旅游伦理,从深层次上掌握和利用。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仅在公共课程里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均未开设专门的旅游伦理教育课程。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并未专门涉及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旅游专业的学生无法受到专门的伦理道德教育。若单独开设专门的伦理教育课程,更能将伦理思想和伦理意识根植于学生头脑中。

3.采用开放式旅游伦理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兼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讨法、角色扮演法等。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快、接受对象数量大等优点,因此坚持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但是传统教学只是把知识简单地塞给学生,很可能学生仅仅接受了理论,却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所以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还需采用开放式的,诸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将旅游伦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4.加大旅游伦理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学校若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意识到旅游伦理的重要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召开学术沙龙活动,开展系列社团活动,加大旅游伦理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养成学生的旅游伦理观念,这将比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意识冲击更大更深刻。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旅游伦理问题。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将能更好地引导旅游企业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引导游客的旅游价值取向、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从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蔡树棠.“社会影响”理论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J].旅游学刊,1988,3(4).

[2]付金朋,肖贵蓉,谢宇.10年国外旅游伦理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10,25(8).

[3]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5(4).

[4]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J].理论与实践,2009(3).

[5]王寿鹏,高天好.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1,26(4).

[6]夏赞才.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旅游学刊,2003(2).

[7]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的重大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8]John Hultsman.Just tourism:An ethical framewor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