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7:1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调整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铁素资源循环
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流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回收率的措施,降低企业铁钢比和吨钢矿石消耗量,使吨钢能源、物料消耗不断下降。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使钢铁生产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具体措施是: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铁钢比,淘汰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排放。
――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入炉矿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预处理,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降低炼钢成本;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的烧结矿和球团矿为主、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的炉料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包括废钢、渣钢和含铁尘泥等,少用铁矿石及其它天然矿物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能源梯级利用
将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各种余热充分回收合理利用;回收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具体措施是:
――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
――强化能源与环境管理。包括设立能源管理中心,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把科学、完善的节能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纳入生产管理之中,以管促治。
――面向社会,一方面为相关行业提供工业原料,同时把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利用高炉、焦炉高温冶炼条件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三、水循环利用
建立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提高水循环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是:
――与主体技术改造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钢耗新水量。
――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系统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废水“零”排放。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重点解决工业废物升值利用与粉煤灰和尾矿的资源化问题。具体措施是:
――按照废弃物资源化的思路,探索尾矿、发电粉煤灰、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细化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管理;细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管理。
――围绕矿山排岩场、尾矿坝进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关键词:林业工程;林业资源;保护;开发;有效措施
1促进林业工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因为林业工程发展现阶段已经陷入迟滞,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林业工程建设,所以就需要对林业工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可以保证林业工程健康发展。一方面,林业工程发展要求研究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和观念,改革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林业工程发展对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建设完善有特别要求,可以从城市林业发展中获得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综合能力的好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选择典型合理的对林业工程发展有效的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1.1利用优良树种,落实高效管理
首先要避免传统观念中对所有树种一视同仁的观念,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前要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优良树种,提高成活几率的同时也是在保证林业工程的良好发展。在进行优良树种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按照当地林业工程发展的目标和规定进行,提高林业工程整体数量和规范林业工程建设。如果选择了优良树种能够大大提高林业工程发展质量时,就能逐步实现进入母林与幼树数量质量同时提高的良性循环之中。
1.2改进造林条件,选择整地方法
在林业工程发展过程中造林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整地的选择和清理能够有效改善造林环境的条件。具体措施如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则有着改善地面透光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增强土壤肥力和提高成活率的优势;另外具体的清理方法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等,整地方式则有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等,需要根据当地地形和地势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才能达到改造林地条件的目的。
1.3尝试造林方法,提高工程水平
现阶段林业工程发展状况还与造林方法有重要的联系,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直接播种法,顾名思义是直接把种子播种在林地上的方法,主要有着效率高的优点;第二,繁殖造林法主要适合树木干,枝,根部等容易生根发芽进行造林,有着技术简单和容易操作,成活率高的优势;第三,移栽造林法,将种子繁育的树苗直接在造林地种植的方法,虽然成活率比较高但是会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产生其他问题,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多加看管。
2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除了林业工程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还跟林业资源有重要的联系,需要研究人员对林业资源所包含的全部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及提出有效措施。正是因为林业资源包含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而林地资源所包含的生产及在生产中所有土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载体,所以林木资源,林区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应该被研究人员包括在保护单位内。既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涉及到人们身边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及保护就是必然举措,下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2.1完善保护机制,加大控制力度
林业资源保护在当前阶段成为一个难题的原因就是相关制度和机制都未建立健全,就会直接增大控制和保护的难度。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的机制,使得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能够提高有效性和持续性,满足当前阶段对林业资源多样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及时关注与林业资源保护相关的相关林业区域与政策的落实,发展和创新相关林业资源的控制措施。
2.2结合科学技术,创新利用资源
目前正是由于许多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开启了发展新局面,需要继续致力于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让林业资源在现阶段得到更好地利用和多样地开发,才能落实科技兴业的原则。当前阶段林业资源的相关市场上异常丰富的品种使得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注重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重视人才培养,落实开放政策
人才是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掌握着先进经验和技术的人才可以根据当地林地特点进行策略的调整和改进,使得林业资源能在被保护的前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除此之外,我国林业资源还可以通过落实对外开放的政策获得更大程度的利用,既能把新品种卖向国外市场又能引进先进技术及品种,促进我国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创新性进行。
3结论
总而言之,研究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解析是切实有效的,既能通过了解林业工程发展程度与林业资源的破坏程度来发现其中的潜在问题,又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尝试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迎合当前阶段社会建设中对生态文明十分重视的趋势,遏制林业资源破坏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进行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解析就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需要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策略上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可以利用已有的研究与技术上的优势促进生态系统的积极健康发展。讨论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解析不仅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为林业工程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亚,闫艺茹,宋雨蓬等.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5):2000.
[2]刘世海,刘胜志.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途径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5(12):204.
一、生态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生态保护并不违背经济学上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不过效益在这儿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外溢效应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态经济学重点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即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只有求得生态经济平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合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开采与更新,容纳与排放的关系,只有对立双方平衡,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供应。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维持生态经济平衡的关键因素是人,职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教育对资源的保护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其次,这种教育的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
第一,筹建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建设以现代生态文明和职业发展为核心,以倡导天人合一为理念,集生态观光、职业培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境区,同时申报“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等项目,将项目建设成为资源独具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的超大型生态旅游园和职业素质教育基地。采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念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应按照职业与生态教育项目完美对接,整体规划发展区域最大,景观环境品位最优,项目参与性最强和教育与科技含量最高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建成能够体现职业与生态旅游文化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主要功能应为两大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农业参与性旅游项目;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遵循“职业求技、科学求真”的现代“绿色教育”理念,创办职业与生态教育试验基地。
第二,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培养体验式生态教育新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启发和开放人的纯真天性,而是变成了禁锢人创造力的枷锁,这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有全新的理念,“自然与回归”,也即零距离接触与体验。人类思想文化的发源起初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密切相关,其后便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从事有创新的工作。职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还原其原貌,让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职业教育要切实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赵勇在首届中国生态经济青年专家论坛上说:“现在体验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体验经济本质就是以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为依托。如果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能够依托生态环境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政、产、学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探讨、共同推动生态经济的大发展。青年人更应该在其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是“坐而论道”,学者们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却奢求出门合辙。文化源于自然,思想文化也不例外。教育者既要独思,也要体验,走进自然,寻求职业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传统的不问稼穑的轻农思想要摈弃掉,学者不但要进行理论思考,而且还要谋求学科的整合,以职业教育促经济发展,让发展起来的经济呵护自然。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关键词:国土资源;开发;管理措施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的全部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国土开发整治的对象,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没有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和损害,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笔者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和管理实践,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一、保住18亿亩耕地
确保18亿亩耕地,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但落实这项任务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有些省份因违规用地量较大,下达的年度用地指标部分用于弥补超计划用地,影响了新一轮地方经济建设。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形成的旺盛需求,土地出让带来的巨大收益,政绩与GDP增长挂钩,部门发展规划的用地期望,农民对种地缺乏积极性等,都成为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首先要科学界定耕地概念,以粮食生产恢复能力为标准,将耕地细分为在耕地和宜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农地,必要时可以恢复为耕地。其次是严控耕地流失途径。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应通盘考虑,预防将耕地报为灾毁,然后再搞建设的现象。再次是继续强化耕地保护问责制。细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行政责任,约束其它规划。最后,要努力形成节约用地倒逼机制。制定集约节约用地标准,将城乡建设用地纳入整体规划,统一管理。
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资源管理方面,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形势紧迫。2007年以来,有不少地方继续通过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等方式对高耗能行业招商引资。一季度,钢铁、有色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三分之一,而能耗却占工业能耗的七成。利益驱动是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主导因素:盲目强调GDP的增长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发展的直接诱因;技术落后是导致企业能耗较高、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
对此笔者建议:一是要两个轮子一齐转。既要制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的强制性政策,也要制定低耗能、低污染企业的鼓励性政策。二是推行项目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在土地审批、采矿权证的发放上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三是增加监管环节。利用年检制度,对于不符合节能标准和污染物排放要求的企业,年检不予通过。四是采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相挂钩的浮动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制度,调整税费、价款收入的支出结构和使用方向,支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发展。五是运用关税和计划配额手段调节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三、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
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本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大。可以说,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认为循环经济是后续产业管理的范畴。此外,对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得也不够深入。
所以,国土资源系统应把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当作矿政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一是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尾矿、废石等的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制定导向性政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则税政策和技术政策。三是适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选择典型矿山企业,创建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重点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
资源开发秩序问题,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新体制、新机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矿业景气周期形成“共振”,强制手段下的“秩序好转”更多地异化为一种政治口号。分税制是造成地方政府亲小矿远大矿的根源,利益驱动因素一日不消除,构建秩序就是一句空话。建议:理顺关系、疏导利益、重视规范、构建秩序。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权力向中央集中,分配向地方倾斜。政府调节经济的重心应由效率目标为主转向公平目标为主。
五、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瓶颈制约作用显现。从一定程度讲,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密切。笔者以为,在新一轮经济扩张周期中,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键。因此,我建议一是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调控。既要确保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保障国家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要对不合理的需求进行严格限制;既要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更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安排各区域用地。二是把握重点问题进行调控。这些问题包括:部分地区投资过热与少数地区投资不足并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粗放型增长仍然突出,能耗高、用地多、效率低的项目继续上马,重复建设,以及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区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冲动等。三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多种调控手段。在行政手段上,“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方式,可资借鉴。
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从目前情况看,生态补偿面临不少问题。生态补偿缺乏公共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定各区域生态保护标准比较困难,生态建设资金渠道单一,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何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如何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怎样进行等,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林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的经济结构问题。
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目前林业经济结构的主要形式,林业及林产品的实施和分配直接由国家来负责。这使得各国有企业的林业部门中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现象,这类企业、部门具有严重的依赖思想,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发展滞后。
1.2林业的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中也存在一系列内部问题,主要表现为:投入的资源多、资源利用率不高、回报产出量低。也就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效益,只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产业的林业发展,同样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重视优化林业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和环保共同发展。
1.3我国林业产业技术问题。
与传统的林业相比,我国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技术提高,但和国外林业发展相比,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显得十分落后。我国林业中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加工技术为主,具有局限性。
1.4我国林业产品结构问题。
我国的林产品生产主要是以简单粗糙的加工为主,不能实现林业应有的价值资源;我国高档林产品出口几乎为零。可见,我国林业产品结构中存在明显的问题,急需加强调整。
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2.1将发展我国林业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发展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提高人员的就业率,同时还能增加国家的税收。可以起到缓解国有企业的经济压力的作用。
2.2具体分析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内部问题,
我们应该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享受,也有一部分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寄希望于在大自然中找回自我,所以,国家发展应该将林业旅游作为重点。
2.3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社会环境下,
科技对林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节省管理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能详细的掌握林业发展这个行业的整体信息资源情况。对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能更好地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优化林业结构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对林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2.4良好的技术对优化产品结构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只有用先进技术作为有力支持,才能更好的填补我国林产品加工高档品出口的空缺,从而增加我国出口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保证林业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的意义
3.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的社会利益。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能够促进林业内在经济潜能的发挥,同时也使传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这使传统林业的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压力得到了提升,能够促进就业,减少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注重加大对林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适当降低税收,让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去发展林业相关内容,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和竞争地位,也能充分保证林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利益。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在科学合理的林业结构下进行林业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当今人们为了简单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一般来说,生态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发展经济效益也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重视,从而保证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处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只有将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进行统一和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3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的经济利益。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还能增加林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增强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巩固林业的地位,同时对确保人员基本生活等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林产加工业的形成,还有利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给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利益,只有当林业实现了经济利益,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和关注该林业部门;才能进一步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和发展。
4结语
关键词 “三高”蚕业;农村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85-01
“三高”即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三高”蚕业就是指依靠科教兴蚕、良种良法产业化,实现桑产茧量高、蚕茧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发展“三高”蚕业,是增强蚕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有力措施,是促进茧丝绸深加工发展壮大的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打造蚕业强省的必然要求[1]。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桑蚕产业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把桑蚕产业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广西地区的蚕业发展迅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区蚕茧产量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一。但目前仍存在种桑养蚕管理粗放、产业化程度低、蚕业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特别在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方面与先进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竞争优势不够突出。为做大、做强广西地区的蚕业,同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自治区农业厅按发展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思路,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大力发展“三高”蚕业,并要求各地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加快落实、全面推进“三高”蚕业的发展,把全区蚕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证实了“三高”蚕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为促进全区蚕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促进蚕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 发展“三高”蚕业的具体措施
为发展“三高”蚕业探索切合实际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小蚕共育、方格簇营茧、省力化养蚕、生态文明蚕业、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高产、高质、高效——“三高”桑蚕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为措施,以谋划农民增收为主线,多方筹集资金,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开创蚕业生产示范建设的良好开局,使农村的桑园面积、养蚕量、产茧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小蚕共育、方格簇、生态蚕业、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做法是在桑蚕生产主产区宜州(孟山屯、横山屯)、象州(庙鸡屯、大淮屯)、柳城(安乐屯、茂林屯)、鹿寨(长枧屯)、横县(镇兴屯)、环江(下寺屯、新庄屯)、武鸣(板新二队)实施10个“三高”蚕业生产示范基地村(屯)建设。
2 发展“三高”蚕业的指导思想
为突破广西地区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区农业厅于2007年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蚕业发展目标[2]。同时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有利契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建设蚕业强省目标,坚持产量与质量、效益并举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势,走良种良法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高广西蚕业竞争能力,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
3 发展“三高”蚕业的目标
各部门大力整合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坚持良种良法产业化,提高产业集群效应,重点打造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突出建设10个左右桑园面积为0.67万~1.33万hm2、产茧1.5万~3.0万t以上的重点大县;以广西地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主体,创建亚热带区域蚕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提高全区蚕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充实和壮大蚕业技术队伍,推进科教兴蚕;大力培育蚕种品牌,做大、做强全区蚕种业;加快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加快延伸茧丝绸加工服装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农民增收、蚕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4 发展“三高”蚕业对促进广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优化区域布局,实现规模效应,发展“三高”蚕业势在必行[3]。根据发展规划要求,广西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蚕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主要优化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10个桑园面积0.67万hm2、产茧量1.5万t以上的大县。大力培植一批茧质优、丝质好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4.2 促进桑园面积增加、蚕茧产量提高、蚕农收入提高
实施“三高”蚕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2007年10个示范村(屯)的统计数据为例,在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①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桑园面积达到377.13 hm2,同比增长(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385页)
9.7%。②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蚕种饲养量达到26 144.5张,同比增长12.77%。③2007年10个示范基地村(屯)蚕茧产量达到1 044.84 t,同比增长14.25%。④2007年售茧收入达到1 784.47万元,人均收入达4 847.79元。
1天津大爆炸环境危害的具体分析
1.1爆炸中心区域爆炸中心最为明显的环境危害就是氰化物的严重超标,中心位置的氰化物超标程度最大达到了800倍,这种程度对于环境的危害是极大的。在爆炸发生之后在爆炸中心安排了数个氰化物监测点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控制氰化物的扩散,在之后的工作中专家在爆炸中心区域进行积极的氰化物检测,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数据与分析。然后积极的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氰化物扩散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1.2爆炸爆炸的情况相较于中心地带要好很多,但是还是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爆炸之后爆炸的海河中出现了大量的死鱼,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查证之后发现死鱼现象与爆炸的没有直接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爆炸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有毒化学物质的扩散程度一直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之内。1.3周围空气从八月九号开始就对于事故发生中心地带与周围进行了空气质量的严密监控,时刻的掌握爆炸地点的空气污染程度。从短期的检测结果上来看现如今的天津滨海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没有超标,对于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检测上也没有超标的迹象。但是这种爆炸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是否会对于当地的居民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情况还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检测分析并不能得出最为精准的数据结果。
2天津海滨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限制“双高”产业的发展,减小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提高有关部分的监控力度,对于产业发展进行一些调节,尽量的限制住排放量较高的产业的扩展。对于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和“行业限批”,抑制“两高一低”行业的配额、许可、禁、限、信贷、税收等调控手段,严加管理。
2.2加强城市污水处理与管网的建设与运行逐步的提高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视,并且开始逐渐的实施市场化的带动效果,减少政府部门对于污水处理的资金补助。用市场效应来带动污水处理,使得污水处理能够更加的全面化彻底化。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管网的建设与运用,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这三个是不可分割的部分,想要顺利的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网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在建设与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着“管网先行”的原则,还有在资金补助上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实施“早建多补”的政策,从各个方面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2.3加大污染减排指标在地方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很多的时候地方性政绩考核中总是将GDP作为考核的重点与关键,而在环境问题的指标上关注的较少,所以也就很容易的导致在治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重视GDP指标是否上升,过分的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上的关注越来越少。所以要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就要在基础的政策上进行改进,加大污染减排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让经济指标与环境污染指标的可以共同上升,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污染排放物的整体控制,让经济与环境保护事业一起得到发展,促进滨海新区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
2.4加强污染排放的监控协调机制在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的污染排放控制规章制度之外,还要积极的进行监控,有关部门要安排出合理的计划表进行污染排放的监控,并且实时的进行污染排放的分析与相关评价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有关环保部门要加强自身的法制监督能力,严格的进行污染监督设备的在线监督,将控制污染排放视为工作的重要部分,强化对于污染排放数据的管理建立相关的监控协调机制,让管理更加的规范化。
2.5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当地的工业生产结构有着较大的关系,滨海新区的煤炭型污染较为严重就与当地的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进行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就要积极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的发展一些对于环境污染较小的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整体产业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减小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
3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措施;概况;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概况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使环境保护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
4、环保意识低
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三、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措施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3、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但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也很难付诸实施。因此,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面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大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对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实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立即查处,一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
关键词: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 出路
一、当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中国现如今的经济已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国民在为国家的富强而欢欣雀跃之时,也为因经济的发展而付出的环境代价而唏嘘不已。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亟需人们来解决,不然国家的经济会受到影响,甚至是人们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中国的环境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环境破坏与资源开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急剧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的增加,我国煤炭资源作为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所占比率达75%左右,并且在21世纪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矿产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给国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却给矿区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地区,矿藏的开采、洗选、冶炼等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用水,因此,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废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且严重威胁到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二、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他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实际上表现为人化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并非指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界即自在自然,而是与人建立起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即已经进入人的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界。”[1]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说,人是自然存在物。由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因此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它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就算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提高,都无法打破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强调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所以人类如果片面追求人的发展而造成自然界的异化,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那也只能由人类自身来承受。因此,我们不能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寻求人类的发展。可是,人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适应自然,继而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寻求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条件,人类化被动为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把外在的自然变成了人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人的能动的实践造就了人化的自然界。”[2]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是唯物主义的,它既强调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又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以牺牲一方来成全另一方的发展,否则这种发展是短暂的。我们要学会和谐共处,形成共存共发展的局面。
三、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出路
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出的。它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主张也是符合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要遵循自然运行的固有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永续生存与发展。
为解决中国的环境困境,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例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等等。有了制度作保障,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大力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这样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最后,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并不是我国一国存在的问题,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携手共同解决。虽然各国有体制制度上的差别,有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别,有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差别,但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且我们只有这一个家园。各国都参与其中,我们可以交换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这有利于加快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可以避免本国走别国曾因发展经济而致使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老路,这也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与现实,2009,(2).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措施
1森林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建筑工程都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废气、废水对土壤、水体与空气都造成了污染。土壤及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破坏植被的生长环境,这影响着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外来物种入侵,加重了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危害,同时加大了对病虫害的治理难度。
2提升森林资源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投入和队伍
政府应对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一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药品、器材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为了提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必须给予充足的保障。另外林业部门还注重对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林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学习更加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和防治方法。
2.2加强防治基础环节
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要从基础环节注重对病虫害的防治。例如,在栽种树苗前,对栽种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土壤环境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检测,检查是否存在病虫害,检测土壤中是否含有致病菌孢子、林业害虫的虫卵等;只有确保栽种区域没有病虫害的发生,才能提高树苗的存活率。
2.3实施科学的化学防治
在林间巡视中,如果发现有病虫害的发生,工作人员应记录病虫害的种类,具体查验病虫害的发生规模,再根据调查结果,合理选用更具针对性的化学药剂。在有效灭杀致病菌和害虫的基础上,控制药剂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避免盲目用药令害虫产生抗体,降低化学药剂的实际功效。
2.4引入综合防治的应用
引入林业害虫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林业害虫的规模,同时也能构建更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害虫的习性,使用光、电、热、声、微波等诱杀装置,可以有效诱杀害虫,降低病虫害的传播能力,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规模。